5月19日,电影《少年与海》正式宣布定档5月25日,于北京百老汇院线上映。影片由孙傲谦执导,孙傲谦、安吉尔共同编剧,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主演。
丰富意向捕捉少年心事,惊艳影像勾勒别样东北
电影《少年与海》的故事从少年小杰(于坤杰 饰)为了完成一幅“大海”主题的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开始讲起。
小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
导演将亲身经历的东北记忆和充满想象的奇幻意象融合在影片之中,用空中飘荡的红毛线、随地滚动的红苹果、亦真亦幻的海怪、凭空而出的西装乐队等丰富的意象,为观众勾勒了一幅又野又灵、充满童趣、如伊甸园版单纯梦幻的农村图景。
有别于其它许多影片中对农村沉闷破败式的呈现,《少年与海》有自己极致的美学风格,它绚丽而浓烈,用暖色凸显生机与希望,被观众感叹“把大东北拍成了新西兰”。小杰穿行在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之间,游荡在现实与幻想边缘,少年与海的秘密在此翻涌浮现……
“全处女作阵容”打造精品,返璞归真受国际肯定
《少年与海》是导演孙傲谦的长片处女作,故事背景就设置在导演的家乡——辽宁营口。导演曾表示他试图在这部影片中呈现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少年形象,在社会的复杂残酷中点亮少年的纯真,赞美生命的顽强与伟大,纵然生活破败不堪,心中仍有另一片海。
首次拍摄长片,导演便大胆启用只有14岁的素人演员于坤杰作为影片男主角。于坤杰是导演同村的邻家小孩,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是村中有名的“野孩子”,但他身上这种无拘无束的野性、像“小大人”一般的特质,带给了导演更多创作上的灵感。
导演还在当地寻找大量非职业素人演员出演影片,比如“大舅”的扮演者是导演的叔叔,其他诸多群演基本是没有演练直接开拍,在磨合中找对感觉。唯有女主角的扮演者是新人演员李蔓瑄,这也是她首次出演影视作品。
《少年与海》从导演到演员可谓“全处女作阵容”,但影片品质却不“生涩”。影片曾在第十五届华语青年电影周一举斩获年度新锐导演、新锐男演员、新锐摄影、新锐录音四项大奖,并提名亚洲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等,成果硕然;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的展映中也反响热烈、广受赞誉。好莱坞权威媒体《银幕日报》(Screen Daily)称赞《少年与海》充满活力与想法;好莱坞《综艺》杂志(variety)称其为“具有野心的处女作”,称赞影片超现实情节与男主角的卑微现实生活无缝衔接,小演员调皮但充满智慧。
影片根植于现实,在现实里捕捉诗意;高度还原了现实,又带有丰富的奇幻色彩。是一幅在东北大地上展开的诗意画卷,是一次喜感与阵痛交织的少年成长之旅,亦是一场浪漫魔幻与野蛮现实的奇遇。
电影《少年与海》由孙傲谦执导,欢喜传媒出品,将于2023年5月25日于北京百老汇院线上映。
摄影周聪多年前就认识,一直很看好他,看到他的朋友圈有电影作品上映,早早的就来到MOMA电影城。拍得果然很好,有诗性气质,完全看不出是一批年轻人的处女作。
周还在美国不能作陪,便介绍我认识了《少年与海》的团队。让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些幕后的故事。电影看完又有幸与导演对话,收获满满。
先说剧情(为了不剧透,说得梦幻一点),分为两部分,前面介绍一个有野性的孩子,野性来源于父母早逝,来源于寄居家庭的经济环境。后半部分,所有的人都在翻转,受害者抗不过现实,就找个替罪羊,受害者秒变施暴者。多米诺骨牌导向最后一块——孩子。而原生家庭的点滴又以非逻辑的方式在孩子眼前闪现,这符合孩子的视角,在他们看来,世界一定出了问题,不然为什么没有按照我的理念运行。
放映结束,我针对剧作与导演探讨,本片男主角本人父母早逝,只上过一年学,他的人生比电影中的人物更坎坷。在现实与电影之间始终还是有一道界限——控制者,痕迹越少品质越高,在这一点上,本片是上乘之作。
夸完了之后也想谈一些小问题(仅代表我粗浅的观点)——代价不够。最后的谎言让一个喜欢说谎的孩子说,代价太小;或也可是某种力量要彻底束缚孩子的野性。当然这么一改可能就俗了,没有现在看这么灵动。
总之,《少年与海》里的少年栩栩如生,非常灵动,而那条海里奇幻的大船也在生命的某处等着我。害怕,它就不来了么?
读书的时候,我身边有小杰这样的少年,总是穿得脏兮兮的,骑一辆破旧的山地车,所到之处呱噪至极,嘴里称王称霸。十几岁的时候很不喜欢这样的男孩,觉得没家教,好像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但他其实有家也有家人,但家人是不是父母不得而知。今天坐在电影院里,好像跟着那时的少年回了家,看了他的生活,明白了他的呱噪和嚣张里是孤独,也是对心中困惑能有个好结局的期待。
从小到大,我爸特喜欢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来形容我,觉得我的忧伤和困扰都是闲出来的。那时候不服气,想说大人不懂,可小杰们的愁被活生生剥皮扒骨摆出来的时候,才明白了自己确实不识愁。
有两个片段很喜欢;小杰和大舅比赛吃虾,爷俩胃口和嘴都不服输,姐姐偷摸帮小杰,那是他人生里能摸到幸福的时刻;赤身裸体迎海而立的小杰,海天处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致,少年的背影里有全世界最难解的心事。
还有废弃船上的虚影与梦,明媚阳光下赌气啃一口又摔一地的苹果,夹在树梢的钱犹豫了又坚定…
我猜小杰的自尊和傲气都藏在“海里”,海是被粘在揉皱了的纸上的海洋生物,是被小心翼翼卷起来藏在硬纸桶里的课堂作业,是随手扒拉掉一排书再小心翼翼取出的少年心里的“海错图”,是苹果落地,满嘴谎言的少年拥有了“海”的真相,决定说一回实话。
首映结束,导演孙傲谦讲了男主角扮演者于坤杰的故事,才明白电影里少年的故事感都是他野蛮生长而来,与电影里的“真实”完美契合,与现实之殇互文。
特别喜欢这部影片的摄影和剪辑,摄影消解了电影故事给人的刺痛,剪辑呈现了人生本就如梦如幻影。
如果说有什么可惜,大概是排片太少,少年心里的海就这样被白白错过了。
海边有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少年。传说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恐怖的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三个少年认识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进一步成长和成熟起来。这三个少年的勇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生活中也要克服困难,我就因为看到了这本书中三个少年不害怕的精神面前要迎任而上,而我就不如这三个少年。有一天我正在看电视,哥哥跑过来说:“婷婷妹妹,我带你去骑自行车吧?”我一听到去骑自行车,我就有点害怕了,因为我上次骑自行车摔了一下,所以我不敢骑自行车,我就害怕地回答:“哥哥,我现在不想骑自行车。”哥哥看我这么害怕就放弃了。
每当我害怕的时候,我就想起这三个少年,并不时打开看看,它激励着我走向每一天。
丰富的意向集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出色的自然光摄影,无拘无束的调度设计,近乎完美的声音系统,这些不只是形式,就是细腻的内容本身。导演将无数大师内化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之中,而没有只停在模仿与致敬的层面上,可以说不止未来可期,而是未来已来。有人说导演用力过猛,但这是种非常无趣的说法。怎么算过猛?又哪个方向的力呢?舍得用力,总比没有热血要强!
说到文艺片、超现实主义,人们总会给一个“反正我看不懂”的初印象。
真正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跟拍所谓“Nobody”的少之又少。
这回咱们来聊聊一个看完之后我直接怀疑现实是否真的唯物的电影。
先记住一句话,后头有用:“看到的就存在吗?没看到的就不存在吗?”
有个小朋友,长这样:
这是一个BUFF叠满的小朋友——父母外出务工、家里穷、没有同龄朋友……可以说是“刻板印象”拉满的留守儿童。
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小朋友,又是撒谎成性,又会偷拔邻居家的大葱,可以说是无法无天。
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就是说:
话说小朋友生活的地方传说有海怪,大家似乎都知道有海怪。但究竟长什么样子,没人说得清。
一个老人来到小朋友家开的店里给他讲了海怪的故事。
讲完了突然就进来了一支小乐队开始演奏与画面十分不和的乐曲,其他角色突然一动不动。
乐队奏完便立刻离开了。
给人的感觉就是:电影里的角色是看不到他们的,只是表现手法。
听完传说小朋友很好奇,就想去找海怪。
这时候我就想:“儿童冒险片嘛,我熟。”
结果,还没出发,大舅就被车给撞了。
家里只剩下小朋友和他表姐,没劳动力,没有了收入。
一家人想办法面对这个困难的事情,而小朋友则被姐姐和大舅教育过不要撒谎后又被突然要求作伪证。
这也迎来了他的自我思考。
可是这种思考的过程,导演并没有使用直观的某些想法或者是某些具体的行为进行表达。
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很通俗的亲情剧的时候。
导演立刻给我来了一大段,在废船上演绎的、唯心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的镜头。
这是所谓“中式恐怖”的画面,也就是“让一件很平凡不过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奇特的地方使得人们感到恐惧。”
比如在废弃的轮船有接生婆生孩子,还有人吃酒席之类的。听起来可能还好,但是看起来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当我还在猜这电影不会又是一个“意识流电影吧?”的时候——电影再度回归了讲述这平凡的穷人家庭受到的苦难上。
这些个镜头仿佛什么故事都没说,但是只要记住了几个伏笔之后,这一系列镜头便直接让观众在冥冥中有一种:“我去,我懂了,我好聪明!”的感觉。
这些镜头似乎就在表达小朋友的回忆和他的想法。
但是具体是懂什么了,每个观众可能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总之,男孩这一趟到底看没看到这些画面,我也不知道。
我觉得和乐队一样,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可这之后的镜头却是他回到家里,似乎又和现实接了起来。
第二天醒过来,他便又去面对库洛米摸电线——苦麻了的生活了。
可能剧透的部分咱们先跳过,讲一讲重点。
在一家人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他们来到警察局录口供。
这个时候先前老大爷给小朋友将海怪故事的时候出现的乐队很唐突的进入画面,开始奏乐。
人物基本都被“时间停止”了。
演奏结束后,警察突然出来请乐队坐到了旁边,这乐队的人第一次跟角色有了互动。
我:“?”
他们竟然是真的????
一瞬间,我彻底觉得:我去,老六高速猛打方向盘——六翻了。
就仅凭这一个镜头,整个人都傻了。
这些暗示了许多次应该是存在于幻想的角色竟然真实存在。
那么之前的车祸是真的吗?破轮船的事情是真的吗?小朋友的回忆是真的吗?家庭的处境是真的吗?他上的学校是真的吗?小朋友真的有父母吗?
我现在看我办公桌旁边的同事都觉得他们是假的。
一下子我就想起文章开头,也是电影里反复提及的一句话:“看到的就存在吗?没看到的就不存在吗?”
从表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拍的是一个留守儿童在成年人“肮脏”的世界里缓慢被淹没其中的故事。
但是,剖析其内核,梦境、幻想和现实又是怎么样建立的联系?我带着这样的想法回味整部电影的时候,思路顿时豁然开朗。
如果您准备观影,我在最后稍稍点一点不影响观感的话。
小朋友一家人经历的苦难某种意义上肯定是“假”的,因为这是个电影。但他也是真的,因为这些苦难切实的发生在社会的某些不知名的角落里。
他们是真实的,留守儿童、贫困人口的故事。
而所谓的“海怪”是存在的。
但它或许并不是以一个具象化形式而存在。
或许,每个人都知道“海怪”长什么样子。
小男孩将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一种东北式的社会与成熟。女演员也很美。色彩与运镜颇有想法,一个鲜艳的、略奇幻的少年故事。
真的扛不住这类各种大师元素混搭作品[捂脸]从片头暖黄色调,母亲白色长裙,红色皮鞋,满屋的苹果这些意象化符号出现时就知道这片垮了一半……少年的俏皮太过用力,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在电影中怎样呈现一种被放养被抛弃的状态,即便他的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其实蛮希望导演能够真正走入少年的内心,而不是用各类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少年的双眸有戏有故事有疑惑有失落,但故事却没有……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但他把灵气生生的演化成匠气,有时真的很想在处女作中看到一个深入内心故事,简简单单,不要被刻意的表现形式带偏,然而事实是看到的本届影展国产导演处女作总是那么偏爱形式[心碎]结尾那一句又傻又楞的话实在应付,像是教育部命题拍摄的儿童教育片,谁的人生不是在上一堂课?哪怕说两句矫情话,把少年和海的主题点一下也比现在强……
釜山电影节看了首映,感觉就是一个小男孩自嗨,剧情和节奏很差,表达的内容也很不清楚
前面韩国小女孩问的什么鬼问题啊哈哈哈哈。明明光影很诱人啊 大家注意点都在色彩上 其实前半部分是让人觉得导演野心很大,特别是长镜头有点过分,后面慢慢可以投入到节奏中 很魔幻很诡异。导演回答问题也很尴尬哈哈哈哈 准备好了一些回答哦
红色苹果和红色线,小杰的记忆串联点…五星给这个农村题材,小朋友演技很棒 女主洗头发的戏好美 惊艳到我了。
【釜山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非常惊艳而风格多变的处女作。开场文艺沉静,中途喜剧魔幻,收尾严肃现实。小演员的选角是整部影片的亮点,其潇洒不羁收放自如的状态太棒了。再加上东北话自带强烈的搞笑+忽悠套嗑属性,金句频出。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运用营造出梦魇般氛围,匠心独运地串联起闪回叙事。三人乐队的几次乱入一度有那么点库斯图里卡式的荒诞悲情感。两处长镜头完成度蛮高,冷暖色调的变化与调色也用心。能感觉到某不可控因素对电影结构有不小的影响,片尾和谐字幕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过映后导演不卑不亢的坦然和美好希望,令人肃然起敬。//2021-01-04 全国艺联冬暖影展北京站二刷
小杰放学骑车回家到见到姐姐那一整段拍的太好了,如此打破常规的和谐感。印象深的还有大人们坐在酒馆里谈论海怪那一段,大家都太有意思了!平遥影展笑声最多的一次观影,世界上的痛苦和灾难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拍成冗长的文艺片让别人和你一起痛苦呢,开开心心不好吗?西装乐队的出现和废船里的戏真的很《地下》。映后访谈:小杰真的很调皮诶!感觉导演属于人善言拙,对于小杰本人的发言太敏感了,还好制片出来及时救场。
摄影和调度很棒。几个场景,路边饭店和废弃大船都印象深刻。但少年自从开篇学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是混迹在老司机和社会人中,嘴炮不断,导致我再也不关心他的人生故事。如果说,好的青少年是会唤起共情,这个小孩似乎就是套着大人模样在耍赖撒泼。同样和接受度问题有关的,是你可以边看片,边蹦出导演看过的电影豆列,我反应过来的,至少不下十部,从库斯图里卡到塔可夫斯基,从四百下到遗忘诗行,从单车少年到……这样写观感,就完全搞不清是导演在批示阅片量还是变成这里在显摆(绝对不是啊)。苹果好吃好滋味,但不能东掰一个,西啃一口,好好消化一个苹果就很了不起了。
所有那些对成年人绘声绘色的模仿,都在苹果掉到地上,书页被撕掉的那一刻,变成了一种拙劣的装腔作势,因为那一刻,他已经真正来到了成人的世界,当少年脸上的纯真无邪消失的那一刻,生活中幸福和痛苦的一体两面也被彻底摊开在眼前。如果没有最后的字幕,这个结尾堪称神来之笔了,加一星也因为它。
废船内的戏很喜欢。恍惚之间,以为在看《黑猫白猫》了,相信导演肯定有受老库的影响吧。
什么鬼…
海边《铁皮鼓》—长不大小孩的自嗨,东北《地下》—残酷和浪漫的现实与梦境。。
你可以记不得爸妈的样子,拿不出买书的巨款,看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你是少年,可以高喊过了山海关就找咱爷俩,可以质问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可以把十块换成五块插在树梢,可以在煮沸的水里成为支棱的虾。见过废船下热闹的生育和悲伤的婚礼,你该知道忘记不代表不存在,海怪不在海里,而在人的心里。
#4th IFFAM# 釜山新浪潮入围→平遥关门放映→澳门新华语映像竞赛。实在是被音乐惹到了,这么扒爱莲尼卡兰卓真的没事吗?全片音乐就是[永恒与一日]第三首“by the sea”的各种八小节不到的变奏,编配方式都是扒[永恒与一日]……当然片子还是有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文本上跟[西游记]的互文,以及几个很有设计感的长镜头和幻想场景,不过有些太炫耀了。整体下来,从安哲那里学到的东西(长镜调度,乐队,景深镜头,镜子和门框的用法)还是多于从库爷那儿来的。片子有灵气,剧作还欠打磨。
#2ndHIIFF# 平遥错过的片子海南看到了,大体上跟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内核其实是个比较悲的故事,用一种外表带刺但内心柔软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想到导演那么年轻,技巧上其实对各种大师风格“模仿”的挺好,不掉链子。但是故事层面还是觉得想说的东西有点多了,怎么说呢,有点像片中的小杰摘苹果,啃一口丢一个。吃了一路,却一个完整的都没吃完。小男孩表演是有灵气的,虽然过程中也一度觉得“有点吵”哈哈哈,但结合剧情还有真实经历来看,还是可以代入一些共情的。更何况,野蛮生长也不失为一种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哪怕会在成为大人的路上遍体鳞伤,但也掩盖不了内心深处逐浪的渴望。想起了System Crasher里的小女孩,桀骜的“野兽”不需要世人的理解,他们也许会反过来理解这个世界。
这届新浪潮单元第一片。新人导演的电影功底应该比较扎实,镜头的调度、色彩的运用、“界碑”(线索)的设置等都能看出诚意和野心。但或许由于过审问题,女主线被摘除后的片子割裂感有点严重,累赘情节不少,拖累了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以少年作为唯一主观视角,结果却呼应不了主题内在的丰富可能性。演员们的青涩让我经常跳戏,但小男主的也许有些过分的努力还是让我最后选择加上一星。
两星给摄影形式大于内容 关于大海的所有线索都是断裂的 希望新生导演不要企图在电影里加入那么多“哲思” 好好打磨剧本讲好故事才是正经事
网综。
目的不纯。支离破碎。我不信那是早上五点的阳光,也不信孩子把书撕碎的面孔。导演自己都不相信的世界为什么要逼着观众去信?(把看过的电影都用上,真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终于想通了姜文、库斯图里塔、费里尼式的电影里,女人该干哪三件事:洗头、洗床单、喂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