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讽刺意味极强的喜剧作品,由老导演李新与徐子衡联合编导,主演方子哥。
提起李新,可能大部分人都是陌生的。在1987年的前一年,有一部著名的电视剧,叫《新星》,根据柯云路的同名小说改编。
经历过80年代的人对柯云路的名字应该不会太陌生,80年代兴起的“气功热”,只要有过经历,多少都会知晓柯云路。
这一时期的“气功热”在我的记忆里至少存在了近十年之久。90年代我读初中,还曾偷偷在路边摊买过一本薄薄的书册,书名上竖体写着八个加粗的大字:少林内劲一指禅。90年代的乡下,还没有通电,夜晚屋里闷热到不能入睡,一般都是把床铺挪到院中,晒着月亮扯着闲篇逐渐睡去。乡下的晚饭总是很早,天刚擦黑,五六点的模样,基本都已经吃完饭了。趁着父母刷锅洗碗的间隙,我会默记着白天从书册上记下的要领,偷偷的钻到蚊帐里的床上,心惊肉跳却又充满喜悦的练习一招一式。至今我都记得最开始的动作要领,也就是扳指。这里的扳指不是饰品,按照书中的写法,就是一种指法练习。
扯得太远,说回电影吧。
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新星》在八十年代,电视机都是罕见物件的乡下,造成了对今天来说万人空巷的场面也是情理之中。对于《新星》我是没有记忆的,有记忆的也是到了90年代以后的《渴望》了。虽然对于《新星》没有记忆,对于《新星》里的演员周里京,又显然是熟悉的。据父母回忆,当时有很多观众给周里京写信,甚至有人要求他出任县城的县委书记,可见这个角色的深入人心以及《新星》所引起的空前轰动。
《新星》引起全国轰动的第二年,李新携手徐子衡共同拍摄完成了这部《死去活来》。
《死去活来》与黄建新在同一时间拍摄的《黑炮事件》以及之后90年代拍摄的《背靠背脸对脸》,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同类型影片,都是用荒诞与黑色的电影技巧来讽刺官场。
《死去活来》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虽然整个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足够老套流俗,然而区别于现在的主旋律官场拍法,影片在八十年代,甚至今天,这种对官场和社会的讽刺力度,也是很难看到了。即使去年冯小刚拍摄了《我不是潘金莲》,一个看似对官场极尽讽刺之能事的作品,这讽刺的背后其实还是对官场存有了保留性的歌功颂德。
影片开始不久,方子哥饰演的男主角李青远就在车站上演了一段颇有趣味的偷帽子戏法,这很像后来港片中的无厘头表现形式。
这样的无厘头桥段影片前半部分可谓层出不穷,比如在火车上有这样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
男:我的感情很专一,绝不更改。
女:有什么证明?
男:以前我爱过一个女同学,心中没有旁人,自从遇见你之后,我再也不理他了。
比如这样的细思充满悖论的标语。
甚至影片中的一个人物让我以为看到了《大话西游》里罗家英饰演的唐僧,云山雾罩冠冕堂皇的说着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台词,这是对官场中官员做派的极大讽刺。用我电影QQ群(群号284596242)里一位群友的话来说的话,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拐着弯的装逼”吧?用这样的定义来形容本片中的人物,也是再合适不过。
再比如影片到了结尾,伴随着李扬的画外音旁白“这真是——死去——活来呀”,影片片名在正式出现。
说到李扬的画外音,在观影过程中,确实感觉是有点鸡肋的存在。只是这样的鸡肋,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当时编导人员强烈的吐槽欲望的缩影了。过多的吐槽式旁白今天看来更像是二次元世界的存在,好吧,我承认,我说的是《银魂》。(《银魂》真人版也将要于今年上映了,容我期待一下。)
至于影片的具体内容就不在文中一一提及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摄手法。影片通过一个悬疑惊险类型片的方式开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误会与反应,加上各种喜剧桥段的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在让观众会心而笑的同时,加上影片人物的前后反差嘴脸,一出黑色荒诞的“官场现形记”便水到渠成的诞生了。
在演员的表演上,方子哥的表演是恰当而合适的,谈不上多惊艳,只是对人物的把握在今天看来也是远超当下的很多当红小生的。只可惜方子哥之后的演艺身涯并没有如同影片中他饰演的角色一样仕途坦荡。
除去方子哥之外的其他演员,大都是些功能性角色,也没什么可以圈点的。
影片有一处镜头的运用,个人觉得很有特色。
这一段出现在李青远的葬礼上,配合影片中人物的台词与每一次镜头中人物遗像的不断拉近,达到了极强的讽刺性与喜剧效果。
PS:感谢“大奇特”提供的影片资源,想看的话,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罗夏你好帅”获取本片资源。
图文版请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文影雕光”查看。
87年冬天放的。当时我在一个大单位的子弟学校上初2,单位有个露天广场,每周六晚上一场电影。每次都能聚集上千人。总的来说不错。但当时的一些糟粕----电影似乎不脱不露不摸就不是现代电影。
文化局长夫人,背对镜头,坐在浴缸里,脱去唯一一件衣服(背心),几十秒的背影。记得当时就耳热心跳,呼吸都急促了。
以为点到为止了,镜头到侧面,她不紧不慢地搓着胳膊和腿。
以为不会再过分了。镜头猛然转到正面。她一丝不挂地坐在浴缸里,裸体上一层薄薄的肥皂沫。
当时呼吸都快停止了,心都快跳到嗓子眼。我后边一个初三男生嘟囔了句“切。你别擦(肥皂)啊”
她不紧不慢洗了几十秒。(真是让观众看个够:)然后是其他镜头:
李青远向文化局长家走来,想问问自己家搬哪去了。
于是没一会,镜头又回到浴室,让没欣赏够的,继续欣赏:)
门铃响起,她一回头。
下一个镜头,她背身入画,裹着浴巾,出浴缸,出浴室,去开门(以为自己丈夫回来了)
门口发现是李青远的“鬼魂”,楞了片刻,吓得转身就跑。被台灯线绊倒,腿部特写。她躲到儿子床边,拉个毛巾被,钻进去,哆嗦着。
老公回来,看到拱动的毛巾被,拿玩具冲锋枪打着。儿子醒了。一跃而起,扑到毛巾被上,三下两下扒得她露出整个后背。她慢慢抬头,看见是丈夫,委屈得哇哇大哭。
然后是其他镜头。 以为不会再有暴露镜头了。约一分钟,镜头又回来了。骑着她的儿子不见了。很大的毛巾被也变成了小小的毛巾。本来只露着后背,变成了,露着后背、腿、巾角只搭着一点点屁缝,大半个屁股露着。
她向前爬向丈夫。快到镜头前,镜头一转,到了侧位,对着她屁股,她继续向前爬,镜头跟随着屁股。持续有十几秒。
她起身,跪着扑向丈夫的怀抱。
丈夫 搂着她,不停地安慰。
记得当时,那屁股的特写,屁股占据整个银幕(长宽都得超过10米),那个震撼,真是难以言表。
这些镜头,对故事、情节推进,真不知道有何帮助。
中国电影至今不分级,似乎也永远不可能分。所以,这类镜头应该全面禁止。
想想:刚进入青春期的小男孩,性意识刚刚觉醒。正处在保守的80年代,夏天女的都裙子过膝,甚至穿凉鞋都先穿上袜子。猛然间接触到这些平时不可能看到的……
最难忘的是初恋。这些的东西第一次,也同样是终生难忘的。甚至影响多少孩子的性健康和心理健康。更甚者,引发多少小男生犯罪?!多少强女干是由于最初看到这类暴露镜头引起的?
当演员和导演知道这些时,会不会对当初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
这个电影讽刺很到位。但是电影逻辑有硬伤,八十年代虽然没有dna鉴定技术,起码还有指纹、血型、还有脚的大小这些佐证吧。这也黑的太过头了,我不信八十年代连基本的血液判断这种技术都没有。绝对不会如此潦草的就判断一个死亡人物的身份的。
而且虽然死者没有头,但是认尸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身体其他部位判断。二十多年的夫妻认不出来么
这个伤太硬了,也就是叙事逻辑前提立不住使得要讽刺的现象打了折扣。
还有其他硬伤,比如接任人的确定,电影里也说了很难决定。那么更不可能在一天半之内就决定好了,还批准了。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这是第二个叙事前提硬伤
还有第三点诚然人情冷暖大家都懂。但是也不至于夸张到刚死了不到一天就上门收钱收房。尤其是这还是八十年代末,那个时候农业社会的尾巴,人与人之间更是不可能到了这种夸张的地步
还有一个大厂,缺了一个人才两天就完全运行不下去了要停业么。这是什么破大厂啊。这是黑出天际了。
本片是现实主义的严肃电影,种种逻辑硬伤实在是影响我的观感太难受了。
最后,这个电影的落脚点是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物尽其用,讽刺官僚特权和商业社会。可是时过境迁,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观感自然打了折扣。
还有小细节那个女配角洗澡的镜头正如另一个评论所写,在叙事上是毫无必要的香艳镜头。为了什么要加入 不用多说吧。真的是非常讨厌。你想香艳你植入的恰当一点啊
综上所述,本电影观看不愉快。未免夸张过分黑的过分了。这不是严肃的现实主义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ps男主角的爱人是西游记里的万圣公主(是这个名字吧?)
又ps,八十年代的火车上竟然可以拿活禽...
又又ps,电影里一个细节两次开会,一次穿中山装,一次全是西服领带。这确实是八十年代的发展趋势。但电影里显然在讽刺。而这集体大换装发生在两天之内。所以这个电影其实是高度浓缩了一些现象像一副漫画..
童年回忆,偷草帽那段印象最深。多年后终得重温,发现是受吕班《没有完成的喜剧》第一个故事的启发。而李扬贯穿始终的旁白很多余,沦为“故事会”体。通过一个身份的互置和遗失,去展现官场现形记的两面派,尽管是十分老套的手法,但也算是极尽嘲讽之能事了。
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这样的电影,如今怕是难拍了。。。
老旧到觉得新鲜。看看现在的国产电影,一脚油门猛踩倒车。
这片子挺绝的,既有黑色幽默又有严肃的讨论,对于知识分子和官僚的待遇的讨论在今天依然是悬而未解的问题。而对官僚主义的刻画,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都比今天大胆。过多的旁白和某些正确的台词降低了戏剧张力,而后半部分的节奏感没有前面好。
很讽刺的现代官场现形记,旁白一开始谐趣交代故事有点意思,但从头到尾一直再说,画蛇添足。
勉强及格。他为什么自杀?“恐怕是他心理版块产生了癌变,世界旋律出现可变性律动,因而产生超感自我的灵机”——这个无厘头秘书可能是全片最大亮点,当然这设计也记录了那个各种思想疯狂涌入中国人头脑的80年代。担任解说的李扬同样不停插科打诨,还玩玩间离(拍情侣拥吻时让挪开摄影机),其他配角也特别岔,前面那对情侣的男人哄女友“我的感觉特别专一,以前我和一个女同学好,自从遇见你我就再也不理她了,这就是证明!”,总之不愧为北影厂出品。剧情讲工程师出身的副市长在上任当天跑去找同学散心,却被人误会跳车自杀,前后反差讽刺了下属的趋炎附势,家属的趾高气昂什么的,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吁求贯穿全片。偶尔有黄建新那种形式设计,但主要落力在文本的讽刺上。男主回家的路上,后事都处理完了太不合理,他面对别人的惊恐也反应太慢属于硬编
好牛B的电影啊,现在估计是通不过政审,唐老鸭的旁白,哈哈,等等,小妞洗澡是怎么回事
可看作是同时期黄建新《黑炮事件》的姊妹篇吧,以喜剧来解构严肃议题,向讳莫如深的官场文化开炮,火力远超今日。细节处理得妙,尤其是塞入了多个悖论化的生活段子,明一说暗一说,不落口实又针针见血。倒是李扬的旁白有点破坏整体质感,指名道姓起来,也就流了俗。
《四十年前的讽刺》https://www.douban.com/note/761705388/
好有意思,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的描写,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真的太微妙了有意思,很玩味
此片的旁白李扬负责,凸显编导凶残的吐槽欲。两个人一接吻,镜头用力的扭开,李扬:哦哦各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外面的风景;两个主角在海边走,李扬: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有在海边走的镜头;片尾,李扬:哦哦对了还没有出片名,就叫死去活来吧亲~
现在你该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了吧~
中国真是个“关系社会”
从技术发展上,中国电影在进步。从意识形态上,中国电影在退步。
了解一下爸妈的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时候的荒唐事,人性的丑恶表现得很直白。
畅所欲言的讽刺。有些比较前卫"开放",比如讲荤话,近拍女子洗澡。此外,"俺老孙"的旁白,是无死角地戳破一些不容易得知的背景信息,并极尽辛辣调侃。有趣。评:3.7星。
讽刺官本位。文化局局长夫人洗澡被删减。
从头到尾充斥着官方吐槽的时髦电影。更有意思的是第68分出现了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果粉,在“神州大地独一无二的城市”火车站前卖混沌,被刚任命还没上任已经死亡的副市长提醒要注意食品安全。
传统故事,老套段子,不过把主角改成了副市长一下子寓意深了很多。有句台词很有意思:做领导可比做科研简单多了,实在做不下去,还可以再下来,反正待遇不会下来。
闹剧式讽刺,唐老鸭李杨的旁白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