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看完了这部电影。披着恐怖片的外衣,却是浪漫主义内核。
它让我想到了《剪刀手爱德华》、《美女与野兽》,还有《西部世界》、《银翼杀手》。
18世纪末的欧洲,工业革命带来发明浪潮,医学已有进步但人民还是会遭受霍乱折磨,传教士让中国文化逐渐流传到欧洲,一个混乱无序却又生机勃勃的时代,也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
男主角Victor Frankenstein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富有家庭,自幼被父母疼爱,聪慧过人,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妹妹。 长成青年之后,他热爱鼓捣各种科学仪器,发明带给他惊险刺激和极大的满足。成长的环境使得他无论做什么都自信心爆棚,过人的天资也注定让他产生非同常人的想法并得以实施,但显然在成长过程中的安逸富足也让他仿佛一个温室中的花朵。他明白并且习惯幸福的滋味,所以他不愿失去。
母亲的突然过世给他的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产生了想要将人起死回生的信念。他带着这种信念去了大学,并在那遇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导师。导师显然看出他是个人才,所以带他做实验,给他传授中西结合的知识,也看出他内心真正的渴望,但是没有纵容他。为什么呢?后面我们就会知道,因为制作出来的人长得太恐怖。我觉得如果导师没有突然挂掉的话,也许两个人可以一起制造出品相完美的再生人。然而导师挂了,因为强行要给流浪汉打疫苗,被惊慌的流浪汉捅死了。(想到猫咪在极度害怕的时候也会出于本能去袭击那个让它觉得威胁的人)导师的暴毙给了Victor又一重击,他开始正式偏离正常人的轨道,开始疯狂的执迷于“起死回生”这件事儿。戏剧的一点是,Victor在制作再生人的时候,同时选择了已故导师和杀死导师的凶手做原材料。
于是他废寝忘食,即使外面发生霍乱,即使女朋友跑来吵架,他依然没有放弃(是不是像极了痴迷于打游戏的男同胞们)。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但是结果却出乎他意料,因为他赋予了生命的这个人长得太丑。(看到这我不禁想冲到男主面前骂他,你丫在看导师论文的时候不是看见人家说做出来的人会长的丑了么?你不是觉得自己技高一等吗?缝合的时候不能走点儿心吗???这脸缝的还不如我扦的裤边呢。。)由于丑人不仅丑还力大无穷,男主就被吓坏了,并且放任他逃走,然后给自己洗脑说这个试验品已经死了,生活要回到正轨了。(像是有妇之夫在外面宿醉一夜情之后发现自己办了错事因而试图一走了之)
逃走的再生人在一系列经历后明白了这个看脸的世界有多么残酷。他与林间小屋一家人的温馨互动很美好也很感人。从生命开始的时候就因为外貌而饱受别人唾弃和伤害,这为他的心里撒下了愤怒;而他又幸运的遇到了林间一家人,在这个期间,他内心的善良也在滋长。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组成他的肉体很矛盾,他的心灵也很矛盾。(其实人不都是这样矛盾又复杂的么,我们都有可能释放善良美好或者邪恶愤怒,关键还是看个人经历和环境。)他坎坷的经历让他恨透了那个给他生命的人,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他找到男主复仇,并和他谈条件,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想要安稳、想要陪伴、想要幸福。其实我没太明白男主为什么不同意用自己认识的女生做原材料,毕竟他之前还用过自己的老师哎。男主的拒绝无异于给再生人内心已渐渐弱去的小火苗同时添了柴火和氧气,导致他一怒之下杀死了男主的妻子。男主崩溃了,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母亲、老师、弟弟、朋友、父亲、新婚妻子,全死了,于是本来就激进的男主“复活”了妻子,用的是妻子和另外那个一起长大并且暗恋自己的女孩做原材料(又很戏剧)。缝合技术没有长进并且制作仓促的男主,果不其然又做出了一个丑人,脸上被缝成畸形,头发被剃的七零八落,甚至头皮还掉了很多块。但是男主毫不嫌弃,他一遍又一遍的教女主喊他的名字,他带着她跳曾经一起跳过的舞,他把她搂在怀里视若珍宝,他希望他的Elizabeth能够回到身边。但是显然他太不了解女人,即使没有再生人在旁边争抢,Elizabeth在意识到自己的容貌已经变成这样的时候,也会选择自杀的。从前她是那样年轻貌美生机勃勃,却又是那样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回信就以为他爱上了别人,她那个时候就很怕失去他,现在这个容貌,即使对方对自己再好,也还是会崩溃吧。
失去一切的Victor和他“儿子”一起你追我赶的去了北极,在那儿遇到了去探险的船长和船员,给船长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就挂了。他的去世也使得他和儿子之前的仇恨全都终结了。再生人失落地坐在他的尸体旁边,捧着那本他的日记,一脸怅然地说: "He was my father" "He never gave me a name" 。最后他选择随着父亲的尸体一同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不然他还能怎么办呢,这本来就不是他能存在的世界啊,毕竟,动物的本能就是和自己的同类一起待着,而他是个异类。
他是18世纪的人工智能,制作他的人给了他记忆、思考能力和人的感情,却没给他正常人的外表,也没有教给他人类社会的规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质问他爸有没有赋予自己灵魂。让我想到《西部世界》里觉醒的Host,21世纪的AI,有记忆、有思考能力、有正常人的外貌、有感情,也被教授了人类社会的规则,并且坚信自己是有灵魂的。但是,当我看到18世纪AI的时候,我内心毫不怀疑这是个活生生的有灵魂的生命,而看到21世纪AI时却是不确定的,可能本能的觉得加了机械和代码的就不一样吧。
那么这个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 人生中的很多不幸都是因为执念太深,所以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
2. 别总是以貌取人,对待别人多一些善意吧
3. 不要对什么事都盲目自信,技术不过关的时候就别瞎搞
4. 做人要有责任心,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身边的人
5. 因为4,所以生了小孩就要用心教育
6. 连自己孩子都管教不好的话,能管教好比自己聪明的AI么???
7. 当你真的爱一个人的时候,就要给他信任和自由
8. 不是所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都是坏人(毕竟我们自己不见得是什么好东西),所以应该对这些人也予以尊重
最后,好好珍惜陪伴在身边的人(和动物)吧~
豆瓣上的第一篇影评竟然bb了这么多我天呐!!!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是人类的两个基本问题。对于后者,我们差不多有答案,但是对于前者,一直是亘在人类心头的力。百多年前,作者写下了这本书,直到今天,读来都是一样的迷惘和震撼。对于电影的喜爱,其实更多地来源于对原著的尊重。对于过往的迷惘是影片的一个主题。另一个则是对技术的诘问。科技这把双刃剑让人类在自我中膨胀,用科技造人,在过去是幻想,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则可能成为现实,而这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寻找人类的过去,就是在寻找人类的本在,更是在寻找人类的未来。
初中毕业时窝在书城读完了《弗兰肯斯坦》,但那是缩写版。此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一直把它当作科技哲学的问题。即人制造了机器,但并不能主宰机器,反而被机器反咬一口。直到最近读了完整版,我才知道这部号称科幻小说之母的小说,包含的无穷内涵并不止科技问题。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弗兰肯斯坦野心勃勃地创造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巨人,希望以生命制造者的身份赢得敬仰。但被创造的怪物并不服从弗兰肯斯坦的意愿,反而接连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让原本沐浴在幸福中的弗兰肯斯坦身心都遭到重创,最后忧愤而死。这似乎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一大主题:人类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渴望改变自然规律,但反自然注定是要遭到惩罚的。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被机器所包围。机器看似无生命,但它却没有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我们发明的机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巨人一样,有自己的,不被我们约束的意志。汽车带来了交通便利,但也带来了车祸和死亡;手机打破了空间的阻隔,但我们从此被骚扰短信,广告和垃圾信息淹没。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和克隆羊这些烦恼科技发达带来的烦恼不断地拷问我们。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但也带来了大规模失业,让人的劳动变得重复而机械。我们在向科技疯狂索取时,科技也像弗兰肯斯坦的怪人一样不断地报复我们。
要说人类史上最大的机器反抗,非两次世界大战莫属。由于有了高科技武器,全球性战争成了可能。一次十年的战争吞噬5000万人的生命,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科技越发达,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愈发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这种无法控制的极端,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被人类自己毁灭,就像弗兰肯斯坦被自己创造的巨人毁灭一样。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玛丽.雪莱伟大的先见之明(这应该是伟大的小说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超越时代视野的局限),毕竟工业革命时代不过是科技的发轫时期,还没有猖獗到要毁灭人类的地步。
除此之外,玛丽.雪莱提出了另一个追问。人类的终极归宿是什么?或者说,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真正幸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超越本能的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将要死去。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大自然,因此面临着动物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于是人类感到孤独、感到恐惧。除非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否则我们无法消除恐惧和孤寂感,并最终走向疯狂和毁灭。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简短有力的总结:没有爱,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巨人被创造后的遭遇正印证了这一点。被创造出来后,巨人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任何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因此它极度渴望人类的爱。但由于巨人长得庞大丑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类吓跑,甚至不断遭到毒打,尽管巨人心地善良,曾经勇救落水女童。
为了和人类交流,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依赖。巨人躲在一户人家窗外,日复一日地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了解了罗马帝国的建立,美洲的发现,了解了各项基本技能。但是,这一切能让巨人幸福吗?不能!这一切不过是让巨人的自我意识和孤寂感继续加强,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由于它主动和那户人家交流反而导致被毒打,原本善良的巨人的心理走向了极端。它疯狂地想要报复创造了它的主人弗兰肯斯坦,最终接连把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杀死……
弗兰肯斯坦的遭遇和巨人是一样的。野心勃勃地获取知识,最终破坏了他宁静幸福的生活,并且终日被恐惧包围。玛丽.雪莱的故事似乎和卢梭一样,是反智力和反理性主义的。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恐慌。毕竟没有不断发展的智力和大脑,我们今天就无法享受到如此绚烂的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条件。但反理性主义毕竟对我们的心灵归宿提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事实上,古希腊人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拷问。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可以诠释成普罗米修斯给愚昧的人类带来智慧之光,也可以理解为普罗米修斯违反了自然规律,遭到众神的惩罚。
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发展了理性和自我意识。但随着文明发展起来的,是愈演愈烈的不平等,是机器不断地取代人的作用,侵蚀我们的文化和心灵家园。玛丽.雪莱写作小说时正值19世纪初,那正是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在那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期发展如此迅速,生活方式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机器大规模地取代劳动力大军。人变成机器的奴隶,成了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扼杀。机器的统治还造成了社会分工和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破坏了原先稳固的农村社区,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相互陌生的原子式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滚雪球般地提高,知识像核爆裂般增加。但人原先赖以生存的情感纽带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这个时代疯狂地崇拜财富和个人成就,物质财富的积累史无前例。但这一切回报我们的却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深的隔阂,愈加势力的价值观,以及几何级数级般增长的酗酒、抑郁、吸毒、自杀。这似乎是对理性和物质财富的价值无情的嘲讽。
不得不说,这部包含着科技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小说,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理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面对它的拷问,只会比它问世的两百年前更加无情,将来只会更甚。因为近两百年的人类历史,某种程度是我们不断制造怪物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目前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升级,都对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ps:最后不得不啰嗦一下。虽然,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上海译文版的译者序还是让我感到吃惊。译者全部的观点,都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中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弗兰肯斯坦被描述成万恶的统治阶级,而巨人反倒被描述成受压迫的人民。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的译序都是千篇一律的反资本主义立场。只要有对立,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苔丝》本是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但苔丝的被强奸和被抛弃,照样被某些中国学者扭曲成资产阶级的压迫。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世界名著的中国研究者,总要挖空心思证明帝国主义的阴暗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他们却一直享受着资本主义带来的优越生产力。
不好意思,扯远了。但为了表达对某些御用文人玷污伟大的世界名著和艺术,扼杀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愤懑,我还是不得不罗嗦了一番。很希望各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们,看世界名著的时候,千万不要看译者序。有条件的话,最好看原著。一盘美味佳肴参了一颗老鼠屎,当然是让人作呕的。
看了小时候看过的《弗兰肯斯坦之再生情狂》,其实原版英文名是叫“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估计翻译的时候嫌这个名字太“不知所云”了,加个再生情狂什么似乎就很有看头,但也正是这四个字,让此片光听名字像个B级片。
看到科学怪人被农家误会后,趴在野地里哭的那一段,真是伤心死我了。人只会可怜完全无能的弱者,当时的弗兰肯斯坦虽然力大无穷,但在心灵上却是一个十足的弱者。他渴望融入到人类的世界,渴望有自己的朋友和同伴。但是丑陋的外表让世人都认为他是怪物。丑陋如科学怪人,依然心中有巨大的爱,也因为这爱,他有巨大的愤怒,不知道这是他的可悲了还是他的幸运。
他杀了自己的“发明者”弗兰肯斯坦的亲人和爱人,让他从幸福的生活坠入痛苦、自责和悔恨的深渊。但当弗兰肯斯坦终于积郁而死,怪人却留下了诚挚的热泪。因为他虽然恨着弗兰肯斯坦,这个只给他生命,给他生命的冲动与感情,却抛弃他,不教他如何运用的人,但也把弗兰肯斯坦视作自己与这个世界仅有的联系。弗兰肯斯坦是他的朋友、是父亲,即使这个父亲连正眼看一看他亲手制造的孩子的勇气都没有,即使这个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怪人一个名字,但这却是他与这个本不欢迎他的世界的相遇的开端,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结点和源头。
怪人说他心中有巨大的愤怒和爱。其实并不矛盾,一面是羡慕,羡慕人世的美丽和弗兰肯斯坦的幸福,一面是嫉妒和自卑,因为自身的可憎和丑陋和被遗弃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但是当他最后毅然游向浮冰,怀抱弗兰肯斯坦的遗体一起在烈焰中燃烧时,被遗弃的是这个他受够了的世界和这群他受够了的人类。
弗兰肯斯坦死的时候有一段悼词:上帝将惩罚所有的实验,因为这违背主的意志,不管它是好还是坏。在对科学的质疑和保守态度中是不是没有丝毫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这本小说写于19世纪。这正是一个科学代替宗教成为新的信仰和意识形态的时期。对科学的阻碍和保留意见是“落后”“愚昧”和“顽固”的象征。人们认为在充满唯心色彩的宗教和形而上的哲学之后,人类终于找到了一种完全中立的解决世间事物,定力社会法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
在电影中,弗兰肯斯坦的老师极力否认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但科学确实涉及到哲学和伦理问题。当我们怀着“改变未来”的野心,挑战神之领域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意识自己究竟在创造什么?我们是否知道今天的雄心勃勃也许就是明天的无限悔恨。
我们就像故事最后倾家荡产前往北极的冒险家,一路北上,一意孤行,寻求的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但却离“家”越来越远。船长看着怪人和弗兰肯斯坦一起燃烧在北冰洋上的奇异景色。他打消了北上的念头,决定回家。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北上进军的欲望无比强大,虽困难重重,教训惨重,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这是人类的伟大,但我们已付出太多代价,而且还要付出更多。
前后节奏不一,怪人的转变铺垫不够。本想说海伦娜古装扮相依然不好看,结果跟后半段比起来已然大美女。劳勃狄尼洛虽然难认,大鼻子是跑不掉滴。
最后的那句:他是我爸爸,他从未给过我名字。彻底感动了。
超级喜欢的电影!这是我第一个加进最爱里的,可见我对他有多大的偏爱,我看的那个名字叫《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狂》应该就是这部,超赞的电影,就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看着心跟着里痛苦,我就一自虐狂~
我觉得《科学怪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欧洲油画般的画质来表现,这是我看的第一个版本,剧本的很多细节处理得太粗糙,最慰藉的地方在于它表达了人性本善的美好态度。
不能和小说比;但小说也不能和这部电影相比。弗朗肯斯坦最后在纵身火海、沉入冰海之前说的那些话,至今还没忘记……十多年前看的电影……
影片和原著一样,罗嗦冗长,一句话可以说清的道理偏要十句来说,不过这种不够紧凑的风格是年代问题,没办法(这么说肯定有很多小说爱好者想抽我)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Helena Bonham Carter!!!但是电影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当怪人说出“he was my father”,电影最终从一部科幻小说逆转成为结合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卢梭的哲学、基督教的伦理......为一体的莎翁悲剧。。。
想看很久。创造出来的生物对创造者来说不过是试验品,而他们却因为丑陋不为世人所接受。不论怎样,创造出来就要负责。有时候,他们并不会因为重生感谢你,这种样子的重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死亡只是顺应自然的一个环节,想要通过乌托邦方式抗拒死亡注定就是一个悲剧啊~
Helena Bonham Carter那时还不阴……
i am so... very... ugly. u r so .... very ....... beautiful.
想知道什么叫“毁容”吗?那就看看本片吧!
肯尼斯把玛丽雪莱的这部哥特科幻之作改编出了莎剧的架势。厚重的色彩,尽可能地历史复原,现实甚至粗鄙地将文字影像化。观众看的时候会觉得坐立不安,很多场景都给人以巨大冲击感。整部作品有一种史诗寓言的感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整容医生和医闹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纪末期。
CCTV6啊
这决逼是我看海伦娜的第一个电影!应该是初中的时候吧华语卫士在放。爹娘出去打麻将我一个人在家看。海伦娜死了之后脑袋被割下来安到另一个身体上跳舞的样子还真把年幼胆小的我吓坏了啊。。那时候对她一头小卷发印象就特深了
看过的Frankenstein相关电影里在剧情上最接近也最大程度还原原著的一部,也将那种强烈的悲剧感渲染得很好。
中学时代最令我震撼的电影,因为对电影名字: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狂好奇,在加上我从小就喜欢古装戏,所以就看了但是看完被吓得不轻,始终难以忘记HBC被重装后那个表情以及她压碎火油灯自杀的那场戏,还有那时被德尼罗吓尿了
很久以前看过,那个房里的大阶梯印象深刻。这片有改编成歌舞片的潜力,想想两个人造物对唱齐舞,多令人战栗。
Victor将Elizabeth改造成复活的怪物,这段插曲情理之中也比同类改编电影高深。从头至尾的配乐难道Kenneth Branagh不厌烦?不符自然的光散射随处滥用,画面一派打着光板过于唯美过于精致的造作。KB,你当年砸了多少银子为了展现你的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