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1997

HD

主演:苏菲·玛索,肖恩·宾,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米娅·科施娜,詹姆斯·福克斯,费奥纳·肖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199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根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小说。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和安娜(苏菲玛索饰)是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妻。安娜拥有非凡的美貌,万种风情。后来,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伦斯(西恩•宾饰)邂逅了。渥伦斯的炙热爱情点燃了安娜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两人不顾一切的相爱了。卡列宁当然无法容忍安娜的这种行为,但是安娜为了这段爱情,选择了奋不顾身,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走向了另外一个轨迹。心理游戏1997刚果杀戮事件影城噩梦飞宝信长的主厨2谢文东第三季小妇人[1933]薰衣草2016安乐乡2014E网情深克莉丝堤:杀人网站夺命深渊老友记 第二季大姐大大皇子归来之欢喜知府天使与我同桌1990打扰伯格曼12夜粤语版天堂盛宴习惯的奴隶风筝再次飞起家有喜事战争游戏:极日天地良心橡皮轮胎杀手告诉我关于黑海的事第一季求精心切艾玛的机会不可思议但真实光环第二季鬼庄园女侠简恩搭错车阿娜的生日幸福提琴家魔界姐弟的夏夜霓裳丛林只为遇见你暖暖遇见你西部世界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不悲剧也不动人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了一大堆烂片,只有这个值得写几笔。没有找到传说中嘉宝和费雯丽的经典版本,此乃苏菲玛索饰演安娜的97版。
我喜欢苏菲玛索并愿意承认她是美到了无瑕疵,但是她不够安娜的风情万种和妩媚。苏菲以晚礼服的俊俏形象出场,高贵到不可侵犯,以致后来她与沃伦斯基的相互倾慕苍白成了口头的想念,让人一头雾水。
这部关于女人的时代悲剧被电影诠释成了情欲悲剧,安娜和丈夫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给人感觉就是性生活不美满引起的,最后,沃伦斯基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冷淡安娜也被直接处理成了始乱终弃,果然是美国人的作风。
但是影片里边飘雪的莫斯科和有着大片草场的圣彼得堡以及一座座奢华的建筑厅堂真让我喜欢,所以讲述上流社会的片子看起来总是这么赏心悦目。

安娜一袭黑衣失魂落魄的走着,画面中一个小女孩迟疑,然后跃入湖中,切换回来,安娜就直挺挺的向着铁轨倒下去。这一段拍得极为诗化,我觉得有些隐晦了,好像是害怕鲜血破坏全篇的美感。卧轨是多么惨烈的方式,这一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被感动,也没有觉得是悲剧,除了苏菲一再出挑的美,别无他感。

原著中的安娜被称为文学史上形象最丰满的女人。她和卡门,同样充满热情敢爱敢恨,但是安娜缺少卡门的决绝和极端。她懊悔的太早失意的太早,爱情没有了,她应该再次不顾一切的离开沃伦斯基,追求真爱可以再彻底一点。她还很年轻,像她那样光彩夺目的女人,所谓的社会舆论能耐她何?大不了找个列文式非上等阶层的爱人隐居乡间又有何不可。被男权主宰惯了,女人稍微自我一下就负罪感泛滥,安娜可曾想到,他的沃伦斯基虽然悲痛欲绝的参军去了,理论上他依然可以风光无限的迎娶年轻貌美的那什么公主,没有被平等对待就要争取,卡门的倔强和偏执才是女人最好的武器,而不是卧轨。

 2 ) 燃烧主义者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是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看的。
当时是太年幼了可能,我只记得月台上尘烟滚滚,火车汽笛长鸣,女主角在这样的尘烟中出现,后来又在尘烟中消失了,像个梦中人,上场下场都很匆匆,也十分徒然。
你看,不懂得情欲、恋慕、爱和摧毁的人,能看到的无非是一些来去而已。

今次重温的是苏菲•玛索的版本。
到底是个会演戏的人,镜头肆无忌惮给了她数不清的特写。
眼角唇角都交足戏份,甚至睫毛眉宇都是入戏的,看得人莫名心悸,说不能呼吸固然夸张,但慌乱是真有一点。
我记得安娜流产那一幕,她发着烧,双颊烧得通红,分居多月的丈夫卡列宁跑来看她,将手抚上她的面颊,她挣出他的手掌,抗拒地将面孔歪向一边,带着点孩子的蛮气她说,“我再也不怕你了,我就快死了”,是,有死亡撑腰的人,从来天下无敌。而接着她又软弱起来,请求他宽恕她,宽恕她的背叛、任性与不贞。
真不忍看下去,那几秒钟里流露的人性,那么复杂,那么真,惟其真也就太逼人了。

俄罗斯总像是个素来安忍不动,一动则势必摧枯拉朽的地方。
感情的发生也总是恢弘、壮烈、强悍得不可思议,爱恋都有伏特加的烈度,很够意思,也许,太够意思了。
《日瓦格医生》如此,《西伯利亚理发师》也如此,到了《安娜•卡列尼娜》更是一番不辞冰雪为卿热呵。
尼采说的,倘要做思想家,就不能做道德家,而打定了主意情爱至上者,亦然。
思想和爱情的一致性在于,它们的要求通常只有一个:绝对的单纯,——单纯的无限制。

电影里的渥伦斯基颇具男子气,而且没有小胡子,甚合我心意。
貌似从前看的那一版,渥伦斯基是蓄了唇髭的,十分不讨喜。
在我这里,除了最最亲爱的巴特勒船长,小胡子男人一律是自命风流的讨厌鬼。

剧终,渥伦斯基坐在火车里,废然说起战争说起死亡,他不再是那个翩然不可一世的贵族军官了。
是,经历过那样的女人、爱恋和死亡,一个男人只能如此,只能抱着送死的心情上战场,只能想着“谁来取我性命都行”。
燃烧之剧烈,即使不取人性命,也会令生还者意志消沉,就好像一个人听过塞壬之歌,就再也不能欣赏人间的嗓音了。

当然,我又何尝敢是一个全然的燃烧主义者呢?
好比列文和吉蒂,只彼此以煦然的暖意撑持,固然不曾灼热,然而总还活着,持久,并且是幸福的。
所以说都是丰俭由人呵。但毕竟,这世上的安娜是死一个少一个了。



2008-12-19






 3 ) 安娜·卡列尼娜——壹个中年妇女的习得性无助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日志,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177287/

如果看过原著的话,把《安娜卡列尼娜》一字不差地拍成电影会及其困难,主要是文本和电影呈现方式差异导致,文本着重形象的塑造,而电影着重故事性本身。本片绝非这个故事的最佳版本,不过和书比起来,本片在改编上做了大量简化处理有其独到之处。

原书900多页,作者托尔斯泰的野心是展现一幅完整的贵族群像,以及对贵族阶层命运的思考。书中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平行叙事,两者只发生过一次会面的交集,同时书中人物繁多,但没有任何多余的角色。影片保留了原作品的基本框架,但以列文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其实作者本人把自己的一部分想法代入到列文身上,片中末尾有点明),来呈现整个故事,同时砍掉了了许多支线角色及相关的故事,比如对基蒂有重大影响的瓦伦卡以及安娜和沃伦斯基还有他们的私生女在乡下隐居的一段生活等等。

这样的的好处是电影的整个叙事会足够聚焦,观众集中于安娜的悲剧人生,非常精炼,可以1小时40分把故事讲完。当然这样的处理无法满足原著党的口味,该片明显不足是除安娜以外的所有角色都略显得苍白无力,而男主角沃伦斯基从头到尾一副苦大仇深历经沧桑又各种不在线的样子,沦为安娜的陪衬,是片子的一大败笔。原书里面每个角色都是鲜活生动的,托尔斯泰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列文和斯蒂瓦吃饭怎样点菜都可以写上两页纸)和各种如同角色附体般的心理旁白(比如突然给打猎的狗拉斯卡来一段独白嘲讽两个猎人心不在焉错过了猎物),对角色的塑造,远比影片丰富得多,给人相当真实的感觉,你会觉得这个角色就是身边的那个谁谁谁。如果有机会建议读原著,个人认为该书是写婚外情最棒的作品,没有之一。

该片最大的成功,是苏菲玛索演绎的安娜,保住了该片7分的水准。

书中描写安娜,反复提及的是一位“步态轻盈而优雅”并且穿黑色衣服显得很有气质的黑发女子,苏菲玛索在外型气质上已经非常契合。另外,苏菲玛索在片子中从贵妇到怨妇的转变,以及和恋人沃伦斯基吵架出走后的情绪崩溃,表演都拿捏十分到位。同时更重要的是,苏菲玛索充分展示的温暖的母性形象。书中提到吸引沃伦斯基的,正是安娜身上成熟的带有母性的亲和气质(不同于少女气质的基蒂),两人初次在车厢偶遇的时候,沃伦斯基禁不住多看了一眼(书中有暗示沃伦斯基在早期就和母亲关系疏离而缺乏母爱),沃伦斯基的整个迷恋本质上是为了弥补童年的不幸,就不做展开分析了。关于这种不幸带来的伤害,书中写到安娜的儿子谢廖沙在母亲出走后,试图从每一个路过的步态轻盈而优雅的妇女身上看到妈妈的影子。

即使没有看过其他版本,也可以大胆地说,苏菲玛索的演绎已经非常接近书中着力塑造的悲剧形象,充满着无可奈何的脆弱。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这里做一点解读(由于电影的简化处理,会更多参考原著的内容)。正像原著说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个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更多的是个案。先上结论,压垮安娜的是她本身的习得性无助,而环境的不宽容则加剧了安娜本身已有的悲剧倾向。

自杀和抑郁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向内部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可以通过习得性无助的方式累积起来。当然习得性无助并不必然导致自杀和抑郁,只要周围的境况没有恶化,习得性无助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只为维持现状。

(下面介绍下习得性无助理论,熟悉的童鞋可以直接快进跳过哈)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是基于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狗跟人其实差别不大,无助对于所有动物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本质上都是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感。

片中,安娜的这种无助状态如下(其实和现代人的体验没啥两样):

1.离婚会导致抚养权被剥夺,自己离不开儿子,无法离婚。

2.和老公没有感情,没有共同语言,过着扮演夫妻的假生活,坦白后连最后这一层窗户纸都糊不住,夫妻感情正式破裂,日子过不下去,只有和情人才是真爱。

3.没有独立财产,生活靠老公/情人供养。

4.周围社交圈子的拉黑。

5.靠鸦片续命。

安娜生孩子前,是真的无助,如同实验中关在笼子里被电击的狗;而生孩子后,获得了卡列宁的原谅,默许了她和情人公开一起,相当于笼子开了一扇门,后面的无助是习得的。

片中沃伦斯基有劝安娜和卡列宁一刀两断,安娜摇摆不定,下不了决心,一拖再拖,如同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安娜的动机是永远地维持当前的状态,既不离婚拥有儿子又可以和情人在一起。即使在卡列宁最后原谅了安娜,几乎要同意离婚(虽然卡列宁也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安娜依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书中,安娜的行动是和情人出国旅游,不断学习,做公益事业,让自己忘记烦恼,避免做重大决定。但问题是焦虑并没有随着转移注意力而消失,根本上是因为安娜和卡列宁以及沃伦斯基的关系是没有理顺的,比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说,按当时习俗和他生的女儿得姓卡列宁的姓(该情节电影省去)。

安娜的拖延做法,最终是让各方都精疲力竭,尽管沃伦斯基和卡列宁对安娜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让,安娜还是变成个怨妇,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真实状况并未恶化到真的毫无办法,在莉迪亚夫人介入之前,安娜能果断离婚的话,或者后面如果各方都肯放下架子一起坐下来谈的话,问题会很快解决,斯蒂瓦(安娜的哥哥)就是这方面的明白人,他游走双方劝说,只是未能成功。

在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怨妇),安娜和沃伦斯基开始互相伤害,双方在一起不再感到自由,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一次激烈的争吵,沃伦斯基出走,安娜卧轨自杀本质上是一时冲动(书中直到自杀的最后一刻安娜还在质疑自己的行为),但这种无助状态为其做好了长期铺垫。

安娜的悲剧作为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她的死最终对于各方来讲是个解脱,在原著安排安娜自杀以后,还有100多页的尾声,为其他主要角色的结局做了交代,而安娜自杀的影响轻描淡写,自杀的结局往往没有任何社会影响,只是手机APP里多了一则社会新闻贡献了一波流量而已。

不过,托尔斯泰关心的是整个贵族的命运,如果放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看安娜的悲剧,就可以看到一个阶层的习得性无助式的挣扎。

托尔斯泰认为贵族生活已经糜烂而且不可救药,因此安排了列文这条主线,是对安娜这条故事线的补充和救济。本质上列文和安娜是同一类人,都是想过一种真诚生活的人,只是列文更加积极地去行动,抛弃成见果断地去过自己喜欢的朴实乡下生活,而最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这里,作者认为改变这种贵族命运的唯一办法是回归底层的农民那样传统朴实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劳作,对此书中对列文怎样经营农场和劳作,有大量的描写。事实上作者本人也身体力行这种信念,成名后反而过得和农民一样,干很多体力活而且热衷于公益事业。但最后结局是,作者本人晚年发生了困惑,离家出走,死在了火车站,几乎和小说里面安娜出走的情形一模一样,都是出于内心的空虚。

所以,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作者的解决方式也是一种无助的表现,这种无助源于对贵族生活的失望,而劳动恰好带来了一种踏实的感觉。但这种踏实并不等于真实,根本原因是作者本人不是农民阶层,他从小的成长环境都是贵族式的,作者无法脱离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其劳动的最终本意也是维持现状,即既能保持贵族身份但又能消除贵族身份的空虚无助感,而不是变成农民。就像城里人喜欢玩农家乐一样。

只是作者本人最后意识到他要解决这个阶层特有的问题的话,得先变成不是那个阶层的人才行,但他做不到,这一层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导致其最后出走。

但和自己创造的角色安娜一样,作者试图过一种真诚的生活的努力是值得钦佩的。因为前人的不断努力,让这个社会得以不断改造,如果是在当下的话,安娜婚姻依然会是破裂的,但不会那么无助,相反她会有更多机会去过一种真诚的生活。

P.S.

片中关于火车的特写镜头很多,都是在为最后的悲剧做铺垫,另外配乐上大量引用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更加增添的片子的古典气息,是相当讲究的地方。

 4 ) 个人感觉很乱

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觉是,故事没讲清楚,太短了,书中的好多细节电影里都没有说。
苏菲玛索真不错,演安娜也算挺合适的,跟费雯丽比起来更有少妇的感觉,可惜穿的多了点。。。她基本就算全部看点了
一般来讲,看过书之后再看电影多少会觉得有点逊色,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伏伦斯基和安娜最后到底怎么开始吵来吵去的,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倒显得安娜对伏伦斯基有些不讲理,一点小事就开始发火,没有淑女应有的教养。。。
其实书中的安娜不是这样的

 5 ) 爱与恋

不知道爱与恋有什么区别,这只能说明我还根本不懂得爱是什么。人们只是看到了爱的几个特征,就以为自己看到了爱。也许我们只是受了爱的诱惑,可能我们爱了一辈子,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没有真正拥有过爱,多可悲!
  
   爱被唤醒,Anna依了自己的心,抛夫弃子,与情人私奔,陷入疯狂的、爱的瞬间。瞬间消逝,尘埃落定,爱又被现实俘虏。情人爱她,却恋着现实。“爱比恋更冷”,人都会怕冷,可能男人更怕冷。寻找热源是自然反应,是本能。
  
   失去了男人的爱,半死;失去了爱的女人,想死。
   除了爱,她一无所有。“没料到我所失去的,竟然是我的所有。”安娜在她与情人初遇的火车站祭奠了她的爱,她一个人的爱,她的全部。

 6 ) 一无所有的女性

苏菲玛索出场时的扮相很像我喜欢的一个人。尤其是那双质疑的眼睛,那天真而无辜的表情。
电影的进度很匆忙,题眼或许是将近片尾安娜那句:“你母亲和索罗金公主,我清楚得很。像她们那种没有感情的女人,不管年纪大还是轻,在我眼里都不能算人。”可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像安娜那样充满生之热望的人逐渐被社会逼向死角,沃伦斯基的母亲那样冷酷而精于计算的人却如鱼得水。安娜的悲剧不在于她的丈夫或情人,或任何一个人的恶劣品性,这些仍怀着同情的人背后总有那么一些“社会公意”,她的悲剧几乎是必然。
这个世界上,女人的生存空间实在狭小。她们的脆弱或刚烈,实在与生存环境的逼仄和压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生存空间,指的是人们对她的期待范围很窄,她如果有越出日常生活的热情,就会立刻感受到无形边界的强大压力。同时,女人又很容易落入被所有人遗忘的阴暗角落,因为人们对女性的认知,总是和她的家庭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单独的女性能获得与单独的男性同等待遇。
但托翁的着眼点显然不止是性别问题,他的关怀是普遍的。电影中有两个与安娜形成某种平行的角色:列文的哥哥,年轻时曾多么英俊潇洒的哥哥,也落到被人遗忘的角落;列文,在电影的开头,列文说,安娜和她同样怀着没有爱过就死去的恐惧。怀着对生活“真正的”或者“过分的”热情的列文,怎样去应对世间生活呢?他有耐心,他参加劳动,他向上帝祈祷,命运眷顾了他,他的等待和耐心以及优雅得到了回报。他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命的奇迹。可是说到底他与安娜不同,他有田庄,可以在任何挫折前面退守,可以在这里寄托他的感受。
安娜让我想起许多一无所有的女性,她们也许拥有美貌拥有子女拥有财富,可这些不过在占有她们。当她们希望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选择时,立刻会发现自己的无力。女性究竟可以拥有什么呢?我想起了德国人。

 短评

曾经深爱过。时间长久,轻易便忘了珍重。

4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安娜. 卡列尼娜>我如影片男主角一样沉迷于苏菲玛索美好的容颜...虽然她选择了爱情,但她却因为背弃了婚姻而走到了悲剧的结尾....看到最后我不愿再为她感时伤悲,自己选择的生活就要自己去承受...她为了自己的心情放弃了一切、甚至放弃了她的儿子,这是我所厌烦的...

9分钟前
  • 小瓦
  • 推荐

喜欢开头,不得不说Kitty舞会迟到那场戏很灵动啊,剧情谈不上空洞但太突兀太跳跃,导演完全以男性视角来阐述的所以卡列宁和沃伦斯基明显一个比一个痴情(后者根本不像是始乱终弃啊,虽然我也不知道安娜是什么时候爱上他的),安娜则既喜怒无常又瘾君子,配乐很好,导演还是拍不朽真情这种男性题材去吧

12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love is colder than dead.没有阳光,没有欢乐,没有颂歌。心痛若能轻易表达,也就不是真的痛吧。

16分钟前
  • 草木无愁
  • 力荐

始乱终弃。

17分钟前
  • 汪拾叁
  • 还行

还是很感人 虽然作为一部电影来说算不上巨作 但偏偏是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于离不开文本的投影 正如列文第二次在桌上写下了他的求婚 越到后面越精彩 安娜和沃伦斯基两段对手戏相当精彩

18分钟前
  • Autodidact
  • 推荐

看過薩莫伊洛娃的安娜再看蘇菲版,就像看過基尼斯的賊博士再看湯姆漢克斯版,看過62年的洛麗塔再看97版,看過冰海沉船再看泰坦尼克,各種不給力,雖然我很喜歡蘇菲,但這個渥沃倫斯基完全沒氣場

20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苏菲玛索是一个很奇特的演员。尽管有人会不同意 但我还是觉得她的表演和章子怡在某些程度上有着共通性 都是灵气很足 表达的东西很多 但是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制动感让人不太舒服 换言之 她们都是善于做加法的演员 但这部却是个例外 安娜卡列丽娜有着名著改编惯有的中规中矩 让人惊奇的确是苏菲玛索节制简

21分钟前
  • pink elephant
  • 推荐

你能伤害我,因为我爱你

26分钟前
  • 左左☮
  • 还行

跟我妈专门去电影院看的 我妈这个文艺中年呦

3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35分钟前
  • Vivian Yan
  • 推荐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妈妈15年前让我看这个!!不明白!!!!!!!

38分钟前
  • Veronic
  • 推荐

恋爱中的女人十分不可理喻,红杏出墙追究会罪恶缠身,苏菲玛索绮丽的刘海再美也只能增加我们对故事结局的怜悯!而无法弥补的是原作凝重而纠结的气势,和安娜黛玉一样的弱女子常常被命运捉弄,好在当爱情成为毒药,死亡可以用来代替解脱!

42分钟前
  • 但愿人长囧
  • 推荐

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人说人人都有个围城的故事,人说红玫瑰和白玫瑰总会在你生命中出现

46分钟前
  • 十年
  • 推荐

"没有爱过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苏菲的英文台词语调不行,倒是几段吵架的戏很有带入感。这朵美丽的法兰西玫瑰和嘉宝、费雯丽一比,是多么地逊色啊。在我看来,演安娜最合适的还是48年版的费雯丽。这版的沃伦斯基最弱,完全看不出两人如何擦出电光火石的爱的。

5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那么长一本书用两个小时果然还是有点交代不清啊= =但是苏菲玛索太美了我简直觉得她就是安娜了。激情使他们相爱,但也导致其最终沉浸于自身的痛苦中忽略旁人。所以说,这种悲剧也是必然的吧。

54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本片就像是一连串从书中抽取的对话和情景录,表演还是很到位的,但铺垫和过渡因电影时长的限制而严重不足,忠于原著的同时只剩下皮包骨头

59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cctv6国配,有删节导致节奏有些赶。而这大概是迄今诸多翻拍版本里最美的一部吧?只因有“法兰西玫瑰’的深情出演,苏菲·玛索的美在这部世界名著改编电影里显现的淋漓尽致惹人心碎,当然电影取景也是美轮美奂,俄国广袤的瑰丽土地让这个悲情故事更具可信度。电影的视角也是很独特的,从原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视角回看这个故事,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与安娜的人生交错重合,并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思考开去直至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欣赏之余脑海就冒出一个问题——一个理想主义者配不配拥有真正的爱情?或者说在一个无比现实残酷的世界里,理想主义的爱情观究竟该如何自处?在安娜卧轨那一霎那,我恍然大悟,原来理想主义者的爱情就如同一次卧轨自杀。炙热如火又无法回头,义无反顾又荡气回肠。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

In a world of power and privelege,one woman dared to obey her heart.Anna was played by Sophie Marceau, who became a star when she was 14

1小时前
  • 推荐

与原著相比,过于单薄,仅仅算是拍了个故事梗概,但是,以文学的尺度来衡量电影,多少都有些偏颇,电影有电影的法则;列文的部分在原书中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理想,但在电影中则显得多余,没有充分展开还不如删去,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安娜的部分更为丰满。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