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最后我还是决定相信这一家人是白眼狼。。。。
影片纪录片似的剪辑、制作、拍摄手法,或者其他表现方式好坏什么的一概不追究,就光光讨论谁这家人有没有说谎。。
肤色不同,毛发不同,瞳孔颜色不同的情况下,而且在冒充者没有说明编的故事前,这家人居然完全相信眼前的陌生人是失踪4年的nick,或许有警察首先初步确定,二货姐姐斩钉截铁地发誓,才会有家里人惯性地顺水推舟般的肯定吧,但是跟Nick关系一点都不好的吸毒大哥Jason居然一眼看出这是个假冒货。。值得怀疑。。。
但是换位思考下,要是真是这家人杀了Nick,过了4年,谁也没怀疑过,从来不会把谋杀案联系起来,突然出来个假冒Nick,而且是要证明身份的前提下,大可不必犯这心思去冒领,直接让姐姐表演一出心急乘飞机赶往西班牙接弟弟回家的假象,然后发现是别人假冒,假冒者锒铛入狱,自己回来一切照旧便可。。。
所以,我相信,结局会是两种分支:
1.这家人都不知情,很傻逼地领回来个冒充货,在其他方面都证明这是假货的压力下,还是坚信自己的选择,甚至强行灌输Nick的记忆。。
2. Nick4年前是被谋杀,但是是吸毒的哥哥Jason所为,这家人至今未知情,所以有了Jason第一眼就看穿假冒货的原因,后来在禁毒所的吸食大量毒品身亡,或许就是畏罪自杀吧。。
最后还是附上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想说的话(引自姐姐的一句话): How could I be so fucking stupid ?
2 ) 也许大家都想多了
大家都知道此片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
故事一: 演技颇高的冒充者骗过了寻子无果的家庭以及政府官员,最终穿帮被捕。
故事二: 丧心病狂的一家人参与尼古拉斯的惨害或知晓尼古拉斯被惨害的事实。 三年后有人冒充尼古拉斯,决定配合演戏让其结案,最终未能如愿。
第一个故事的疑点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为什么这家人心知肚明尼古拉斯是假冒的而不揭穿他? 我想反驳的是,有时候你觉得可疑,是因为你没有经历当事人经历的事情。看过一些孩子被拐卖家长苦苦寻找的故事,里面很多家长在经历崩溃之后,都宁愿认定一个相似的孩子就是自己孩子来获得心理的慰藉。这里的情况是,这家人一开始就是从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后来又有大使馆等政府部门介入,各种权威信息让他们放弃了怀疑,这也是为何姐姐一开始就直接扑上去拥抱,因为她没有想过他会是假的。一旦认定他是真的,人的心理就会越看越真,况且青少年本身变化也大。父母及亲人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没有怀疑过。(可以参考下还珠格格,虽然是小说,小燕子也被令妃说长得像皇上)但是我相信,后来大家也发现了疑点,但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失而复得的喜悦的家庭,谁愿意去戳破这个谎言,让全家人的希望再次落空?没人愿意这么做,没人想去戳破这个谎言,愿意将错就错,就认定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心理再次受到“失去”的伤害,或者再次“回到原点”。所以这家人会屏蔽这些疑点,而往自己心理最好受的地方强迫自己认定他。而后来面临真相的到来,这家人显得过激的反应,可能仅仅是不想“再次失去”而已,他们宁愿活在假象里。
我希望第二个故事是大家都想多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家人不愿意揭露冒充者是因为他们突然捡到了一个梦境,而没人愿意梦碎。
BTW, 第二个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已经搁置多年,这家人大可不必接回冒充者,只需要(装作)心急地去西班牙否认此人,然后回国一切照旧即可,接回反而会让搁置的案情重新变得麻烦。
3 ) 两个故事,你信哪一个
如果你还没看这部电影,请别往下看这篇影评,否则会毁了你的观影乐趣。
1994年,13岁男孩尼古拉斯(Nicholas Barclay)在圣安东尼奥失踪。他的失踪没有引起多大社会关注,只有家人一直在坚持寻找。
三年四个月后,他们已经身心俱疲。这时从西班牙利纳雷斯传来消息,尼古拉斯在那里被找到了。欣喜若狂的家人把这个孩子接回家,然而之后暴露的真相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观众的想象。
这部纪录片的惊悚程度毫不亚于一部真正的悬疑片。片子的重心并没放在证明归来的“孩子”是不是尼古拉斯本人上,因为片名直接就已经说出了答案。不,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片子就流于俗套了。
下面是两种可能性,两个故事,你选择信哪一个:
故事一:
狂喜的一家人派姐姐出发去西班牙接弟弟。因为已经阔别四年,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原本就生长迅速,她在第一次见面就相信了这个变化巨大的人是尼古拉斯。她不知道他的金发是刚染的,手上的刺青也是刚纹的。
她带了许多家庭照片给弟弟看,因为之前西班牙警方告诉他尼古拉斯遭受过惨无人道的虐待导致了失忆。姐姐耐心地给弟弟讲述家人的故事,满怀希望地想听到他说想起来了。弟弟很安静很沉默,只是淡淡地表示有点印象。
这些照片在之后法官给弟弟安排隔离测试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出示的要求这个年轻人辨认的照片正是姐姐已经给他看过的。就这样他通过测试,获得了美国护照和美国公民身份。和姐姐回到了德克萨斯的家。
原本心力交瘁的Barclay一家面对巨大的惊喜,他们直接相信了这就是他们亲爱的孩子,他们不愿也不能相信这可能是空欢喜一场。他们全身心地照顾、关心尼古拉斯,为了平复这四年里遭受的一切给他带来的伤痕。没有人去问之前四年的事,没有人问他失踪那天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亲戚们纷纷上门,所有人都相信这就是他们失而复得的孩子。除了尼古拉斯的表哥杰森,他之前不肯前来,等到他最终来了,冒充者看得出来他根本不相信这是尼古拉斯。但他什么也没说,和他握了手就离开了。
真相被揭开后,整个国家(也许加上西班牙)一片哗然,大家都无法想象一个家庭,尤其是一个母亲,会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当FBI女警告诉姐姐这个人不是尼古拉斯,姐姐依然亲热地前来迎接弟弟,仿佛什么也没听到;当第一次被要求给尼古拉斯和母亲做血液检测时,母亲拒绝了,她躺在地上撒泼。这样强烈的反对态度也是惹人怀疑的。
他们竟然这么快接纳了一个陌生人以家人身份进入家庭,所有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反常的反应,只是因为这个脆弱的家庭已经承受不了第二次打击,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故事二:
三年四个月前,因为一些不明动机,杰森和母亲联手、或杰森独自一人杀死了尼古拉斯,母亲和姐姐都是知情人。他们报警声称尼古拉斯失踪,在失踪事件发生一个月后,杰森还报警说尼古拉斯想闯入房子。这是凶手在杀人后的惯常伎俩,想造成被害人还活着的假象。
四年后他们接到惊悚的消息说尼古拉斯在西班牙被找到了。在最初的惊吓过后,他们决定把这个人接回来,虽然还不知道他是谁,但至少这样没有人会再追究尼古拉斯的下落,他们的罪行再也不会败露。而且警方已经来电,如果拒绝见面更会惹人怀疑。
姐姐带上了大量家庭照片去给这个她心知肚明不可能是弟弟的陌生人看,教他辨认家人,不断不断重复人名和细节让他记住以应对隔离测试。然后姐姐向法官提供照片,告诉她这是弟弟从未见过的照片。
姐姐顺利带回了这个陌生人。家人对外声称奇迹发生了,他们带着弟弟到处转,打消所有人的怀疑。直到血液测试被拒绝,他们才引起了怀疑:他们早就知道这个人不是尼古拉斯。他们在藏着什么,藏得比这个冒充者还要多得多。
冒充者Frederic Bourdin是个遭遇悲惨的人,童年没有幸福,成年后也是四处流浪,从没有过家庭的温暖,也从没有人在意他。他身上的种种伤疤甚至让FBI相信了他真的受过四年的残酷虐待。他是个惯犯,长年冒充失踪人口名单上的青少年,试图换个名字换个身份,甚至能被一个家庭接纳,成为另一个人,一切重新开始。在被揭露之前,他已经去了美国当地的高中开始上课。第一天登上校车的时候他满是惊喜,以为真的可以把本来那个讨人厌、连自己都讨厌的自己甩在过去。他也说过Barclay一家对他非常好,从没有人对他这么好。
可是终究水落石出。他进了监狱,Barclay一家愤怒至极。他在狱里报告了这家人可能的罪行。Barclay一家否认了指控,杰森吸毒过量已经身亡死无对证。母亲接受了测谎仪测试,前三次都顺利通过,在FBI一再坚持下做了最后一次测试,这次她精神崩溃跑出了测试房间。后来她声称只是在偷东西的问题上撒了谎。真相到底是什么,无人知晓。
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至少还有点温暖,至少这曾经是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他们互相支撑着度过了艰难的四年。至少这份亲情是真实的,他们给予过冒充者的温暖,虽然短暂,也是真挚的。这样真实美好的感情无法给一个外来的冒充者。
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冰冷刺骨。什么都是假的,他们的完美家庭是假的,他们和冒充者互相玩着知根知底的游戏。一丝美好都不存在。而某处尼古拉斯冰冷的尸体正在腐烂。
冒充者本人如此痛恨自己,他无所谓别人的感受,他只求自己能抛开这个失败者的身份获得重新开始人生的机会。可是一个人的过去永远像幽灵追着我们不放。人生像超级市场,你可以想拿任何你想要的,然后为它们付出代价。
每个人都有秘密,我们假装友好,假装真诚,假装不在乎,假装很在乎。但和冒充者不同,在卸妆之后,我们还有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和资格。
PS:我是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不仅因为主观上希望不要那么残酷,也因为即使姐姐心怀鬼胎去见了这个陌生人,她也可以当场揭穿冒充者,不必大费周章把他带回家。
4 ) 如果你没试过失去家人的痛苦,就不要试着站在受害者角度想事情
影片开头真的看哭了,特别她姐姐那种爱他处处要保护他的心完全懂。之前看了影评那些阴谋论真的觉得很伤人,就像他姐姐说的,f him。
很多人失去自己最亲的人会变得精神分裂或者变得行为异常让人无法理解。
我觉得家人的心情就是那种完全被弥补的心情。就好像人始终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就好像很多依然相信被渣男渣女骗一样。
谁会猜到有人骗过警察局骗过调查局,连别人都确认的事情会因为爱而选择盲目。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
影片有一点是妈妈很偏爱小儿子,大儿子是否因为这样的妒忌而杀害小儿子不得而知。因为最后一个接到电话的人就是他。
但是她姐姐很明显真的是无辜的,她真的很爱她弟弟
5 ) 想变成你?!
悬念十足纪录片,冷静的镜头记录着一个个匪夷所思但真实发生的现实,最令我在意的是并不是这个著名的冒充者动机和背景,而是当事人那户人家的儿子去哪了,离家出走了,还是如旁人,甚至警方猜测,那户家人把他的小儿子杀害埋尸?!毕竟那个冒充者和那户人家的儿子在相貌还有其他方面都大有不同,极少情况会认错的,还是另有隐情吗?留给观众无尽的猜测,正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最毛骨悚然和细思极恐的原因。影片最后,冒充者坦然自若地跳着舞,沉侵其中露出迷之微笑,他依然坚信那个男孩已经被他的家人杀害了,被埋在不知名地方,等待人们去发掘
6 ) 体制的疏漏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简直对90年代处理失踪儿童的程序失望透顶。
从我的逻辑链上,首先假Nicholaos哪怕在警局过夜,警局也不应该疏忽至此,让他能够不在监管的情况下独自使用警局里的电话和传真——冒充西班牙警方打电话。而后居然不验DNA,仅仅是回答5个问题就确定身份给护照。
就这两点就可以看出西班牙和美国大使馆对此类案件处理得有多疏忽。之后FBI在假男主回来以后进行尽职调查才是我唯一满意的地方。
导演致力于打造一部悬疑纪录片,可是在我看来再明白不过了。一家人想疯了孩子,真假不论先带回家,有疑心也被这种失而复得的巨大兴奋压抑住了。
姐姐给看照片也很正常,美国人都这样,别人来家里,给外人看旧照片,平日偶尔也和家里人看旧照片。听说弟弟找到了,还受了创伤,带着以前现在的照片去见弟弟再正常不过了。那5张用来问问题的照片估计也是因为两边信息(judge和姐姐)不对称,出了疏漏。不过这种验身份的方式也太糟糕了。
最后妈妈的奇葩也很容易理解。一是测谎仪不完全可靠。所以哪怕是庭审都不会采纳作为证据。她前几次都通过了,只有一次没过,而且还是偷东西的问题,不是儿子失踪。二是这个老太太真的特别drama。撒泼打滚的事儿太符合她的风度了。不想去思考儿子是假的心理让她这么出格我完全可以理解。
男主满口谎言,最后也在警方的搜查令都出来了,血液样本已经被提取的情况下和侦探坦诚——结果出来只是时间的事儿,对男主来说早就是必输的局面,怎样在最后关头撇干净自己才是真的。所以他的证词,除了有证据支持的,旁观者我是一个字都不会相信。一个可信度极低、有旧案史的涉案人员,还是回答与自身利益紧密想干的问题,他被捕后的证词,参杂主观判断的——they killed him真的是再questionable 不过了。
真是难为导演把这么简单的事情——赖体制和骗子——拍成纪录片。
7 ) 匪夷所思的爱
以为是伪纪录片,实际上是真正的记录片,因为不仅采取了纪录片惯用的采访模式,而且是真人真事,邀请讲述的也是当事人,那个演骗子的就是当年的骗子。
虽然是纪录片,大量访谈,从画面和镜头上有呆板的感觉,无法迎合现在电影绚丽的视觉感,但该片讲述的故事,步步惊心,悬念迭起,着实不错。
本片采用的是双线叙事,一边是骗子叙述如何做骗局,另一边是讲述如何入局和揭示真相。模式是案中案的结构,骗子冒充失踪少年进入家庭,另一个潜伏的案件是失踪少年去向之谜。故事层层推进,以时间为主线,展示各色人等的微妙心理。
本片的高明之处是讲了两个故事真相,一个是少年失踪不知去向,一个是少年的家人杀害了他。都没有证据,你相信哪一个呢?导演极力暗示第二种可能为真相,不过是为了平衡两种结局的力度,增加片子的张力罢了。
有大量的观众对于家庭为啥不假思索就接纳骗子,并拒绝检测不理解,所以认定第二种为真相。我倒是理解这一家人为啥这样做。一个家庭失去了孩子,四年来备受折磨,内心已经极度渴望有一个孩子归来解除这痛苦了。就像人会本能的躲避危险和伤痛一样,宁愿蒙蔽自己,也不愿意再一次受到伤害。况且那样一个看上去无害,且磨难重重的孩子,即使是假的,接受进入家庭,重拾家庭欢乐的幸福又有何不可呢,母亲看到姐姐幸福的面容不会去拆穿他,姐姐看到母亲老泪纵横又如何会去表示质疑啊。即使少年真的回归了,一切都不影响啊,收养孩子的,不是都过的很幸福么。
两害相权择其轻,人心深处的微妙,深邃的爱,造成了这看似匪夷所思的状况吧。
片子做的真好,给四星吧,少一星不是因为片子,是因为我是坚持着才能看完,不习惯这种题材的纪录片。
8 ) 都是神人呐
看完之后马上借朋友ID上来一吐为快了。
在影片刚开始播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想弃掉来着,因为让人感觉实在是太不象纪录片了,倒象是伪记录片,为什么每个人说的话都象是事先有剧本编排的一样,不要说的太流利好吧?然后按了暂停,马上来豆瓣上看看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感受,然后看到一位同学讲的两个故事版本,觉得这个嘛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就索性把片子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我还是觉得这是种用演绎的方式把真实事件重现的手法,如果它真的是纯电影,怎么也不能把它归到纪录片的类型里来是吧。
看完之后我又百度了一些资料,晕啊,原来这些我以为是演员的人都是案件真实的原型啊!尤其是男主角啊,我当时觉得这货绝对是找的演员好不好?还有那个侦探和FBI,太象演出来的啦。
总之,被吓到了,这帮神人,个个都有当演员的潜质!
但是,看影片的时候总容易困惑,那个姐姐,在黑白胶片部分和现在的长相实在是对不上啊,就算是胖了,也感觉不象一个人,尤其后来那眼线,全片觉得最象有问题的就是姐姐,盯着她的眼睛看觉得想要打颤……
还有那个哥哥杰森。好象刚开始里面的字幕说是表哥,后来又说是亲哥,怎么回事?后来那个和侦探一起挖坑的是谁?是不是说失踪这个孩子有一个亲哥和一个表哥?
正在打字的时候,有人敲门,可能片子里的眼线姐姐实在是让我难忘,于是被敲门声吓了一跳……
昨天还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孟菲斯》,也是挺让人欲言又止的。唉。不说了。
一个猥琐男假扮小青年跨国诈骗国籍事件的犯罪实录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利用了人的一些弱点乘虚而入。男主角应该是童年阴影使他需要获得各种心理补偿。拿纪录片当剧情片拍总让人想起很多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剧。最后的一段舞很神。
在纪录片里增加叙事电影元素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纪录片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指向。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对普遍想象的再现是否损害了观众对这个事件想象补完的权力。就这个案件而言,通过情景重现增强感染力无疑已经干扰到了观众对事件之荒诞的脑补上限。
从70分才开始的奇葩剧情
回来的儿子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老爷爷坐在摇篮里!
你们都是哪里看到的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相关资源..
电影建立在半部素材丰富的“换子”故事之上,过后接着笔锋一转,瞬间“疑云”丛生。可惜最精彩的部分却不见任何言之确凿的事实作为依托,一切均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无所谓意义。个人并不觉得这种大量引导观众、真人再现的探索频道模式是纪录片摆脱沉闷和视频材料不足的出路。
起初的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部拍摄很精致而且手法精妙并且有设计的纪录片。但最后半个小时的反转让认目瞪口呆简直超神,第一次觉得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实击败了电影世界中再造过的事实。
比黑色电影更黑一百倍的真实。有谎言,有阴谋,有犯罪,有死亡,甚至连警方和私家侦探都齐活了,各种转折和陷阱真是编剧都编不出
故事让人觉得很离奇,有点难以理解,这绝不是冒充者的智商有多高的那种伪装,而是失踪儿童当事者的家庭里那份难以填补的心灵空缺和遗憾,利用这点的人已经够残酷无耻了,但最终冒充者依旧是大言不惭不知悔改。真实事件再现的做法很失分,但剪辑很给力,直接让影片成了一部悬疑犯罪心理片。★★★☆
这实在太离奇了 我不该看到一半笑出来的...而之后的剧情大转折和悬疑气氛的完好营造 又让人后背发凉 况且还是部纪录片 真相不论哪一种 都十分瘆人 被愚弄的就真是善人吗 那家人绝对是有问题的...说起来imposter他的笑容诡异瘆人 生平经历或许曲折 但的确是个大大的奇葩
好闷,看到睡着了。
神奇的故事,奇葩到了一定境界了。最后三十分钟活生生的逆转啊,国际大犯都被抢了风头,比伯尼那个故事更奇葩,还都是真实故事。
如果换一个讲述视角或者叙事顺序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平铺直叙,把悬念的点落在身份上而不是事件的发展上,或许会更有主题性更好一点?
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总是有一种特囧的感觉。不过这个案例本身还有点意思。
又一个神奇的德州真实事件,结尾的反转确实够震撼,留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悬念。不过这种半电影半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做得远没有《BERNIE》自然和有说服力
没下线大丧失
如此奇葩而揭示人心的事件要拍得难看也很难吧。成功的骗子大概都是表演型人格,自白时表现力甚至优于很多演员。再现场面其实有点打断当事人叙事节奏。主题歌是16马力的Wayfaring Stranger,嗲!
其实这是部暴露了无良媒介如何混淆视听的作品,将一单我不熟悉的骗局讲得丝丝入扣,巧舌如簧的剪辑真是将我们耍了一遍猴。从开始动机的闪现到结尾摆出毫无悔意的胜利姿态,主人公暴露在镜头内的不止是他的演技,更是对他人逻辑能力的嘲讽。但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姐姐一家抗拒骗局的拆穿,疑点线尾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