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不同时期。不同心境。
今天看到的一条关于李玉的新闻。然后追溯到这部片子。看下来以后才发现这是我对同性感情萌芽时候看过的众多拉片之一。走到2012年。同性电影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之作。可让我失望的是。至今依然没有哪部片子能深刻反映同性恋爱中面对社会、亲人和前途的时候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这些种种也只有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吧。但是。有些情感就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准确表单。时隔5年。再一次观看。更多的是对十年前中国街头景象的一种怀念。特别是小群和警察在马路边蹲着吃雪糕那段。来往的车辆。还有今天已不多见的盖着棉被的冰柜。然后顿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留下的竟只剩唏嘘。。。。
2 ) 《今年夏天》——兼谈中国女同志电影
一个要好的女性朋友,让我写篇关于女同电影的帖子,虽然答应了她,但迟迟没有动笔,对于我来讲,女性的世界总是遥远的,我一直不敢去写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和感情,所以,这篇帖子就算做是一个粗浅的探讨吧。
一,《今年夏天》,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今年夏天》,它的英文名字是《ELEPHANT AND FISH》,大象和鱼,让我想起齐豫的歌《飞鸟和鱼》,在空中和水中遨游的生灵,一向是我更偏爱的。或许是在大地上生活的有些疲倦了,更向往那片广阔的天空,还有蕴藏着无限秘密的海底世界。不过大象也许是和神界有联系的动物,据说,当看到其他弱小动物被残杀的时候,大象也会感到悲伤,他有一颗见不得血腥和暴力的善良的心。
电影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饲养大象的女人,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目光里总有一种善良和坚忍,故事围绕着她和身边两个女人展开,过去的女友和现在的女人。她并不漂亮,也不爱化妆,有一个镜头,她把嘴唇上的红费力地抹掉。她不属于美丽的世界,这个电影也不是唯美的电影,它和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有了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这个世间的人们因为不能沟通而无法相互理解,然而这个女人是幸运的,她能最终得到母亲和继父的理解,导演李玉对日常百姓的家常生活有着最地道最乡土的理解,她有点像贾樟柯,他们默默地诉说着寻常百姓的辛苦,他们同时又是善良的,因为他们对辛苦生活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切。所以在电影的结尾,在漫天雪花中,两个女人在属于她们的小屋里,亲吻,做爱。导演相信她们是幸福的,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最终还是在一年后分手了。
《今年夏天》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但在同类大陆同志电影中,我认为它是拍的最好的,《东宫西宫》拍出了残酷,但那是被扭曲的残酷和绝望;《蓝宇》开始讲感情了,但它如MTV般快速旋转的镜头和大量被删除过滤的情节,让我至今无法原谅关锦鹏。《男男女女》和《旧约》中的于博让我看到了《北京故事》中真正蓝宇所拥有的那双淳朴的眼神和清澈干净的笑容,但他们的爱情却是被挤压在这个社会黑暗而不见光明的一角;《夜奔》讲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三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互相取暖,但它属于一个过去的年代。有点可悲,反映中国大陆同志的电影,能想到的就只有这几部,不过还好,还有《今年夏天》,那在这个残酷世界里渴望激情和温暖的爱。
二,《游园惊梦》,女性之间情谊的缠绵书写
写<游园惊梦>的文字很多,其实,它和另一部讲男性的<美少年之恋>一样,是杨凡把一系列美丽的影象片段拼凑起来,组成他心中一个唯美的梦,后来我又看了张之亮的<自梳>,傅沃卓斯基兄弟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我发现,相较于女性导演拍摄的诸如《两性三人痕》,《甜过巧克力》或者《Go fish》等原汁原味的女同性恋电影,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同影片,其侧重点并不在她们的性倾向和社会的矛盾上,而是表现在特定的父权社会中,女性之间类似彼此抚慰的暧昧.我的一个同学就坚定地认为<自梳>或者<游圆惊梦>不是同性的影片.
宫泽理惠是<游园惊梦>一个亮点,她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蕴涵中国古典美的女性,温婉动人,她的微笑和伤感,总让我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忧伤和感慨,古代有多少如她一样明媚鲜艳的女人,却被锁在幽深不可见的庭院深处呢,她让我相信,她是一个可以和月亮和落花对话的灵魂.
3 ) 四个女人的困境
这是李玉的第一部剧情片,李玉一直关注女性题材,这部今年夏天(fish and elephant)便是她的起点。
小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影片主人公小群是一名同性恋者,她注定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小群被母亲和表哥多次安排相亲。而让我佩服的是,小群表现得不卑不亢,她从来没有欺骗过别人和自己,向相亲者坦诚自己是同性恋者喜欢女人。最后,小群向母亲诚恳地坦白了——我也需要一个爱人,只不过她是一个女人,并最终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小群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同性恋者面对社会守旧观念,无形中挑战了传统伦理纲常的困境,而让人宽慰的是,小群起码得到了母亲的暂时的理解,但是她与小玲的感情何去何从就不得而知了。
小玲:
4 ) 看不了
进步去诈看/////????????????????????????????????????????????????????????/////
5 ) 非职业演员携带的真实感
正如此片的英文名-Fish and Elephant,两个女孩,一个养着象,一个喂着鱼,两人在服装店第一次相遇,一百多的衣服竟然只卖了三十,一见钟情的力量还真是不可低估,于是,男友立马分手,两人迅速发展,留电话时候小群趁机闻了下小玲的头发,两人之间的感觉是那种真的喜欢才会有的表现,只是靠近一点,都让人快乐。后来小玲因为吃醋把鱼弄死,这是一种常见的被情感挟持后的幼稚行径,心疼鱼,但这种爱的表现拙稚而可爱。
影片纪实般的拍摄手法与蓝宇有着颇为相似的感觉,加上全部非职业演员的启用,营造出极为真实的情感表现,重复的相亲场景下的对话其实是寄托了主创对价值观的探讨和对同性情感的支持与维护,演员自然的表演也将这些观点表现的平常却有力。
总之,喜欢这两个女孩之间的感觉,自然真心的喜欢,是甜甜的爱情,会二刷,到时再评!
6 ) 我老了还会记得青春美丽的你
“我老了还会记得青春美丽的你”。是另一部女同电影《美丽在唱歌》的一句台词。主角是平庸的刘若英和比她还平庸的曾静。我不喜欢那部电影,情节闷得让人昏昏欲睡。所以只记住了这句台词,和刘若英孤独寂寞的背影。
晚上看了《今年夏天》。去年买过一张盗版碟,画面差的让人看不下去。没想到这个从学校内网上下到的版本更加惨不忍睹。但是,它打着国内第一部女同电影的旗号深深地勾起了我的好奇,还有我迷恋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那个在舞台边缘唱歌的张浅潜。我只知道她在电影里杀了自己的爸爸。
电影的调子很灰,情节流动的还算自然。生活,就是生活。大概是因为导演李玉拍纪录片出身的原因,整部电影充斥着令人压抑的长镜头,大多是对话。据说有些还是非职业演员的即兴发挥。那些中远景,让我无数次的以为自己是在窥探四个女人的生活。没错,四个女人,小群,小玲,君君,还有小群的妈妈,那个喜欢崔健的老太太。
电影还有个名字,叫《天堂上的灰尘》,英文名却是《fish and elephent》,鱼和大象。鱼是小群,在大都市里游荡;大象应该是君君吧,渴望自由的心被束缚在牢笼里。
其实是不太喜欢某些情节的,比如君君的自慰,比如最后小群和小玲的做爱。明明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却又觉得有些东西过犹不及。很多女同的电影我都不太喜欢,比如《蝴蝶》,作做得一塌糊涂。除了年少时的真真,周身散发着引人入胜的诡秘气息。
电影平稳的前进,有时让人唏嘘不已。人生如戏,不只是同性恋。我宁愿认为,小群,小玲,君君,大可以忽略她们的性别。她们只是在社会中挣扎的矛盾的个体。她们相爱,不被理解和祝福。她们如异性恋一般会吃醋,会彼此思念。君君背叛过小群,却只有小群可以依靠。小玲就像相爱中最坚定的人,认准了,就决不反悔。小玲会吃醋,会痛苦,因为她认准了小群。小群爱着小玲,我相信也同样爱着君君。三个女人,彼此依靠。因为她们要的只是一个爱人,尽管她们的爱人是女人。
小群的妈妈是电影中的调剂品,让人不至于太绝望。喜欢崔健的老太太,在给女儿相亲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夕阳红。不能不说有趣,电影的结尾处,她说,你是我的女儿,你做什么都是对的。老太太的痛苦,是和丈夫离婚后寂寞,或者,还有对失败婚姻的无可奈何。“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老太太才是最明白的人。
小群说,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的打她。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我就娶什么样的女人。可是她的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就死了。大概就是造化弄人吧。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思维习惯,很多同性恋电影的主角,都会被安排一个不寻常的生活背景。比如《东宫西宫》里的阿兰,比如这部电影里的小群和君君。
说到君君,其实,张浅潜的表现很一般,只是比另外两位主角要自然一些。从小受到父亲性侵犯的君君,在和警察睡过之后用警察的枪杀了自己的爸爸。君君的哭,在我看来是有些突兀的。它不是啜泣,也不是嚎啕。我总想,那样的情景,总应该是撕心裂肺的。
一部同性恋电影,讲了一个关于痛苦和挣扎的故事。最后的一声枪击,让人彻底的感到压抑。生活这出戏,悲欢离合交替上演,是不是,我们就该习惯并享受这样的人生。一句歌词,“没有眼泪的悲伤没有人清楚/志能体会着不被了解的孤独/一个人静静祈祷一切会结束”,也许我们都是在无助中苟且的生存吧。
7 ) 今年夏天,年年夏天。
直至今天,人们心中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也不易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所谓“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的价值观也不会那么快的改变。《今年夏天》因为涉及同性爱题材与同性性爱镜头而未能过审这一结果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性少数群体的困境。作为女性(尤其是非异性爱倾向的),如何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如何在家庭关系中生存,如何在男本位的价值观中生存,如何与自己共处,我想是《今年夏天》想要提出探讨的问题。
小群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并不对自己的性取向讳莫如深。对表哥,对相亲对象都可以如实相告,唯独对独自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无法坦白。像众多 LGBTQ 群体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来自外界(主要是城市中的年轻人)的偏见与歧视在慢慢消退,然而困住小群的偏偏是她血缘上最亲近的母亲。
小群母亲这个角色则更加复杂。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儿子的离世后,她的全部生活重心都倾注在了女儿小群身上。固执地要为女儿谋划未来却连女儿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在阴差阳错的与女儿的其中一个相亲对象走到一起后,才渐渐从一个父权社会所要求的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转而成为一个以女儿的幸福为重的“真正”的母亲。
小玲在和小群在一起之前,是妥协于“天经地义”的女孩。但小玲似乎对于这种妥协有着蠢蠢欲动的反叛心理。电影中曾三次表现男性对小玲不同程度的骚扰。第一次,一对情侣来到小玲的服装店。女生在挑衣服,男生则用非常直白的眼神盯着涂指甲油的小玲,小玲不耐烦的转过身背对男生。男生说自己女朋友穿小玲卖的衣服像妓女的时候,女生妥协想要改衣服而遭到小玲果断的拒绝。表面上小玲在拒绝改衣服这件事,实则是在拒绝男性视角对自己的评价。第二次,一个男人来小玲的服装店想要买一件肚兜。不停讲价的同时,男人大义凌然的以自己妻子与小玲身材相当为由要求小玲为自己试穿。小玲不胜其烦躲到女洗手间,男人依旧在女洗手间外聒噪。最后以小玲非常小的让步作为收尾。第三次,小玲在误会小群与前女友君君的关系后,独自一人在天桥上发呆。一个男人过来与小玲搭讪,小玲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男性对小玲的凝视与骚扰贯穿了整部电影,但小玲也在这一次次拒绝的过程中完成了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小群的前女友君君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角色。从小父亲的性侵,母亲的沉默都给君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以至于君君要放弃爱情甚至生命也要亲手杀了父亲才能结束自己的痛苦。
许多人认为《今年夏天》是与主流叙事话语背道而驰的女性主题电影。男性角色以“被边缘化”的形态出现甚至直接缺席失语。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四位女性的焦虑,迷惘,失落,觉醒无一不与男性有关。甚至有影评写道:“男性缺席,女性选择和女性相爱是为了治愈童年”。这种看法正是我所认为的《今年夏天》的不足之处。小群对父亲的不满及对哥哥的崇拜,君君对父亲的仇恨,似乎都在为女同性恋的事实找借口。似乎没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恋,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异性所伤害而不得已选择的下下之策。 这种想法是否加深了人们对性少数群里的刻板印象。不过,《今年夏天》作为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女同性恋主题电影,突破了以往男性导演将女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引申为女性的彼此依靠/抚慰(如: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张之亮导演的《自梳》),甚至直接将爱情弱化为友情(如王颖导演的《雪花秘扇》)。李玉通过描绘小群与小玲之间精神的共鸣与肉体的欲望,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生活景象。
8 )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观《今年夏天》
文/3rdROCK
1、
说来惭愧,我是冲着市场宣传的那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故事片”找来《今年夏天》。对其中“中国第一部”五个字抱有好奇。另外作为一个也打算拍个长片的人,我想看看导演李玉——她的(和现在俗不可奈的张艺谋先生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得到威尼斯国际影展艾尔维拉·娜塔莉奖)处女作究竟如何。
去年的好几份刊物都拿《今年夏天》说事。除了表扬导演,猎奇禁片。言外之意还是中国性开放。文化人人士以外的人士也开始关怀一种“特殊”性类群的存在。特殊两字没有堂皇出现,但大多数报道都带着奇怪的颜色。看了些同姓恋电影能拉出来的名单就一大串,伪同姓恋电影更是一箩筐。我个人对特殊题材不挑剔。如果片子拍不好,照样上板砖。
2、
读者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影故事。但我的侧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写下去。换行。
3、
某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小群是个三十岁的女人。在民间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被迫去赶一场场矫情无聊的相亲仪式。可是她其实不喜欢男人。小时候她哥哥像揍一个男人一样的揍她。她觉得挺好,以后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后来哥死了,哥的愿望成为小群的夙愿。
在失去爱人两年后,小群找到了开小服装店的女人小玲。两人相爱。两件事情惊动了逐渐成熟的两人世界。
一是小群的妈妈赶来看女儿,督促小群去找对象。小群和小玲就不能在自己家里公开缠绵。与爱人在一起却不能表达爱意在导演纪实拍摄处理下和屋子里的鱼缸一样既可以装入安详还可能预示生命的突变。
另外一件事是,前爱人军军为多警察来小群处避风头。小群后来才知道,并非如军军所讲,她抢了银行。军军在和一个警察睡了一觉后,偷了那人的手枪,回家杀了从小就强暴她的父亲。
4、
这部电影让人满意不是它涉及的同姓恋领域。这只是一个叙述的借口。下面一段话是导演李玉说的——“我想表达的是女人真正的痛苦和无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导演李玉并非同性恋者却能拍了一部同姓恋电影。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差别在于有人得到帮助有人遭到拒绝,遭到拒绝的就得承受痛苦。在影片中四个女人都展现了各自无助的一面。
小群的无助来自诸多方面,家庭,前爱人和现在的伴侣小玲。她必须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她在迷离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即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幸福的感觉。良宵苦短,小群没想到,母亲的出现会让自己必须公开“秘密”,军军的出现会导致爱人的猜忌还终要结束她和小玲美好的两人世界。
小玲的无助在于对这段感情的痴情,她把小群当作归属。从异性男友那里出来后,她把一切都放进小群的世界。她可以接受小群的亲人(母亲),但不能原谅小群把对自己的感情分享给别人(军军)。这里就无所谓什么同性还是异性的爱情,只能强调小玲的感情很真。唯一拒绝她是大概只有影片没有言说的,军军被捕后她和小群的生活。
军军的无助来于为自己的自由复仇后的被法律的报复,她得到了小群的帮助,得于藏身动物园,然而对自由渴望出卖了她的身体,她最终还是被一个和小群相过亲的警察逮捕。
小群母亲的无助来自和丈夫离婚后对幸福失去的信心,她得到在给女儿介绍对象的时候居然给自己找了个老伴,而且得到了双方儿女的同意。爱听崔健音乐的老太太的影片中唯一的润滑剂。她不是为了打破沉闷基调,而是为了强化女人在无助面前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如同老太太为了迟暮的爱情改变了着装习惯,如同她从歌曲里听到的真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5、
简单的故事,恰如合适的兵器被出身拍纪录片的李玉拿捏在手。这不是说拍纪录片的导演只适合拍摄朴实的镜头,相反,拍得好纪录片的导演适合做任何种类的电影。这部电影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偏暗的影调(几次亮色,比如小群和小玲在鱼缸边,在阳光下小玲回到小群身边,让人在压抑的同时,得到一个饱满的呼吸)。影片流水似的推动和生活一般无二,导演逃脱了猎奇或卖弄意识的卑鄙群落,只是一个诚实的讲故事者。使片子在冰冷语气中有了温暖的人性。
6、
好电影。
关于电影以外的花絮就不废话了。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那是娱记的工作。
2002年12月31日晚看片
2003年1月1日凌晨文
外文名字棒!
启蒙片。
大陆第一拉片
些许粗糙,李玉还是可以考一考的,总比考什么叶问好吧
仅做标记。很希望没看过。。。
听说喜欢鱼的人很好色呢
李玉对苹果情有独钟,今年夏天、红颜、苹果三部都有涉及。该片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她们自己出演。但拍完这部戏就分手了,因此,我的电影使她们逝去的情感成为永恒。fish and elephant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相比红颜,这片稍好
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就像李玉的纪录片一般。喜欢那个军军,可怜的女孩。
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片子头衔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电影。低制作,场景、选角、光影等不用说是粗糙了,但它就是有种吸引力吸引人看下去。李玉要体现的是对同性恋者善良的关注和认同,片中小群的母亲从维护父权的女性,到最后祝福女儿,这是一种包容和进步,也是导演的意旨。
比苹果好得多……苹果的热炒看似一个闹剧……
社会人间,有贫富有贵贱,有男尊,有厌女,有恐同,背离上帝和宇宙。同性恋也许不是金子,但肯定是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
就这样就算把李玉的作品看完了(还在等二曝的枪版),竟然有喜欢过一段时间的张浅潜。电影的调调非常的中国独立小电影,讲述的是拉拉这个 边缘群体的挣扎,又好像与拉拉身份无关。是有深意的电影,却又十分刻意,比如堕落是为了弥补突如其来的空虚感、比如试图为同性恋寻找一个诱因,表现手法很粗糙。
【法国文化中心·爱酷电影周展映】李玉导演处女作,中国首部女同题材电影。关注女同志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放映的版本画面差效果差。电影也很青涩、粗糙。但充满努力向社会发声的勇气,有大胆的女同性场面。原以为会是悲剧结尾,但听石头讲,开放式结局中二女主缺失的缘由原来是“睡迟到了”哈!
一直看不清主人公外貌囧==
⒈今年夏天原本打算看《今年夏天》,无奈阴差阳错地却下载到林志颖《今年夏天》的演唱会就没促成观影,后来也无心插柳地找到了李玉的《今年夏天》的资源,于是乎,最后在今年秋天看了《今年夏天》;⒉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女同志演出;⒊拍摄较差,故事不错。
也就学生作业水平吧,较高的学生作业水平
一直靠发型认人。。
二十年前的电影,但很贴合现代女性生活,纯粹而写实,是喜欢的那种长头发女生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