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 The Promise

第04集完结

主演:克莱尔·芙伊,克里斯蒂安·库克,伊泰·提伦,卡塔琳娜·舒特勒,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2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3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4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5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6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3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4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5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6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7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8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9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诺千金 La promesse, 1996

以前总在想这样一件事情:达内兄弟得两次金棕榈,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兄弟啊!不光是达内兄弟,像科恩兄弟、塔维亚尼兄弟,都应该比别人多拿一倍,因为他们是两个人啊!总的来说,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譬如科恩兄弟,拿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这个最佳那个,达内兄弟更是拿遍了戛纳近乎所有奖项。当然,“兄弟”和“拿奖”之间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毕竟我猜世界上有无数兄弟在为电影事业奋斗终生,可奖项终归还是几个大师之间的来回流转。所以后来,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就不再是兄弟是否有更高得奖率,而是这两位大师——达内兄弟,为什么技高一筹。
《一诺千金》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作为达内兄弟第一部可以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座丰碑。在它之后,达内兄弟无往不利,再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然而建造丰碑并不容易;让-皮埃尔•达内有一次对采访者说,在本片开拍之前,“我们之间达成了两点默契:第一,电影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这次还拍不出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改行干别的……第二,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当初拍纪录片时的兴趣点和自由度,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我们两个可以对自己的片子发表见解。”
看来大师最开始也非常害怕故事片。不过这也正是达内兄弟过人之处。正如他们知道如何安排和选取镜头,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拍摄电影时的优势和劣势。他们永远不可能拍一部高成本好莱坞科幻大片,因为他们不过就是小小比利时的小小普通人;这无疑是个劣势,但在他们手中,这就是个优势。普通人的一个承诺可能根本就微不足道,但对他们来说,这个承诺绝对价值千金。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的边境小镇。小男孩伊格和他的父亲以为非法移民提供住房和工作为生。有一天,移民专员突击检查,黑人阿米杜情急之下从脚手架上摔落在地,虽身受重伤但一息尚存。小男孩父亲为了逃避责任和风险,直接把阿米杜铸在自己楼下的水泥台阶里。黑人临死之前托付男孩,一定要照顾好几天之前刚刚移民来到楼里的妻子和孩子。小男孩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承诺;为了信守这个承诺,男孩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
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承诺所涉及到的意涵已经远远超过了承诺本身的含义,因为男孩要想实现承诺,就不得不暗中保护阿米杜的妻子,而这是与他父亲甚至自己的切身利益背道而驰的。因此,一方面,影片是从“诺言”切入,从对人的许诺一步步转向对道德的许诺;另一方面,伊格的转化也展现出他从父亲的生活逐渐迈向自己的生活、从放荡不羁、偷奸耍滑转向道德自持的过程。
这个过程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却是阻碍重重,因为作为生命当中唯一的依靠,父亲给予伊格的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支持,更有精神支持和价值层面的影响。对伊格来说,像“如何生活”这种问题,父亲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的。父亲并不是把伊格当做自己的劳工看待,而是经常予以奖励(无论是零用钱还是金戒指),必要的时候还会带着伊格出去见见世面,甚至他还坦言如此努力挣钱的终极目的就是把整栋房子买下来留给伊格。父亲绝对不是慈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然而父亲非常清楚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构建父子关系、如何让伊格成为自己财产和精神气质上的继承人。但矛盾的是,伊格的遵守诺言恰恰就意味着背叛父亲的财产和精神气质。最开始矛盾还是比较隐性的,直到有一天伊格清楚地发现父亲要把阿米杜的妻子贩卖到德国边境的科隆,矛盾就彻底激化了。父亲不可能纵容孩子成天跑到一个黑女人身旁服侍左右,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挣来的血汗钱让给一个毫不相干甚至身份低贱的人;毕竟,他们父子为什么要赎罪呢?阿米杜自己掉下脚手架,没人应该为他负有什么责任,非法移民、死不足惜。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问题就不仅仅在于承诺本身了。诺言本身只是一个起点,其原因就在于,阿米杜妻子在本质上是具有三重身份的:其一,她是阿米杜的妻子;其二,她是非法移民;其三,她是黑人。这三重身份互相交错、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层才真正可以说明问题的本质。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时阿米杜的妻子正在桥下等待伊格,突然天降暴雨,妻子猛然抬头,发现这哪儿是暴雨,明明就是当地人故意往自己身上撒尿。阿米杜的妻子随口一骂,未想更引怒火,两个白人男子从桥上下来骑着摩托车碾过她的行李,把包中物品悉数碾了出来。没人知道她是谁谁谁的妻子,两个素昧相识的人也不可能知道她是非法移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她是个黑人。也许我们要问,为什么黑人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歧视、权利任人践踏却毫无还手之力?原因就在于,她不仅仅是个黑人,更是个没有本国合法权益的移民、还是一个失去了丈夫无依无靠的妻子和母亲……
正是基于这三重身份,伊格才陷入了比实现诺言更为恐怖的泥沼之中。因为他逐渐发现,能否实现诺言其实不过是个形式问题,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伊格是否道德、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为残酷的是,阻止诺言实现的外部力量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与阿米杜妻子的身份对应起来看,实现诺言既是在挑战自己,也是在挑战父亲,更是在挑战伊格一直以来所能接受的道德上限。这样一来,形式就转向了本质,人性就浮出了水面。
有得必有失。伊格最终选择帮助阿米杜的妻子以摆脱对自己良心的谴责,但他无疑失掉了亲情。父亲被儿子像狗一样拴在铁链子上动弹不得,请求儿子为他松绑,这一幕的出现一点儿也不解气,反倒让人感到心酸。影片结束之时,妻子听闻阿米杜已死,全无登上火车前往科隆之意,而是转身掉头、原路返回。谁也不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只有一点确定无疑:伊格的道德成长成为了无休止的代价,三个人都已经两两成为了对方的牺牲品。真正的冲突已经开始了。

笔者骚情地称这部电影为“丰碑”,自然不只是因为达内兄弟鲜明却又暧昧的立意。在《一诺千金》里,达内兄弟之后创作中的所有手法已经初现端倪。从摄影角度来说,非常风格化的手持摄像和相对黯淡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记录感和真实感,这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和震撼度;从编剧角度来说,以小见大、剧情突变开始成为达内兄弟电影剧情中的重要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剧情时常突变,但给人感觉并不突兀,这说明变化的铺垫十分充足,变化的节奏十分恰当,变化的逻辑也十分自然。现实中的声音也是达内兄弟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处摩托的轰鸣、阿米杜落地的闷响、打电话时的呼吸……种种声音都有极强的表现力,有一些更是成为整部影片情节转折的强烈暗示。
除了这些,本片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道具——金戒指。作为父亲赠给伊格的一个物件,无论是在表层的剧情还是深层的含义中,戒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父亲手上的戒指配对,甚至可以称为父子关系的凭证和信物。戒指在片中几个关键的地方都有出现:第一次出现是父亲把戒指交到伊格手中,伊格异常欣喜、连声道谢,这体现了父子关系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一面。待到戒指第二次出现,就是两人埋了阿米杜之后洗澡,父亲取下儿子手上的戒指进行清洗,一方面是要清洗血污、销毁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父亲用这种方式逃脱责任、洗刷污点。再下一次,镜头故意停在拨打公共电话的伊格的手上,戒指随着手的移动闪闪发光。这似乎暗示着有一种父子之间看不见摸不着的魔力驱使着伊格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阿米杜妻子的所在地。此刻以戒指为象征的父亲战胜了阿米杜的妻子,后者情况岌岌可危。好在伊格回去之后发现她居然自己跑到路上来希望打车到医院给孩子看病,因此躲过了一劫。最后一次出现,伊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卖掉了金戒指,用换回的钱买了车票。这则是在告诉我们,伊格已经与父亲或他所代表的道德观决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戒指既是在牵引、也是在跟随整个故事的流动,形成了一条十分完整的线索,这是达内兄弟惯用方式,也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自《一诺千金》开始,达内兄弟以每三年一部的速度拍摄电影,至今已经有六部作品问世。两次金棕榈最高奖、一次评委会大奖、一次最佳男演员、一次最佳女演员,还有一次最佳编剧,如此斩遍戛纳这棵棕榈树上的棕榈叶,达内兄弟无疑已经成为在世导演当中数一数二的大师了。大师往往可以创造自己的风格,刷新人们对于电影的认识;看了大师,我们便会发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原来这么有质感啊。

 2 ) 良心的坚守

        当一位导演的作品,被称为“良心电影”时,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定不是简单的娱乐或者个人表达那么简单,它势必是引起了一种导演个人视角的社会解读与现实之间的冲撞,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而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便被誉为“比利时良心”,看罢其作品《一诺千金》后,深深感到,他们得到这样的赞誉,绝非一种姿态,而是个人对社会犀利观察与人文关怀结合的产物。《一诺千金》,延续着欧洲电影常见的对比,成人很混蛋,孩子很单纯;文明很虚伪,落后很质朴;伴随着对父权的反抗,我们看到了一个阶层、种族、贫富分隔明显的社会,依然存在着弥合的希望。

        影片一上来就避开了比利时敞亮的一面,那欧洲的富裕、文明与美景,而是顺着一个孩子的视野,让我们伴随一群非法移民直接来到了比利时的“城中村”。欧洲的繁荣与梦想,吸引着亚非临近地区的移民,以各种方式进入,而这也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地下经济。男孩伊戈和他的父亲便从事着这样的营生,将一些非法移民接入,提供给他们廉价的住处,帮忙提供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些费用。这是典型的经济落差和社会治理缺位制造的灰色地带,他们各取所需,尽管各怀心计,彼此算计,但是又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通俗的说,就是出来混的。直到一天,一次执法行动中,一位移民慌乱中坠楼,伊戈之父任由其死去并毁灭痕迹,才将伊戈抛入了道德的困窘,面对亲生父亲和死者遗孀间的挣扎,也是一个分裂社会的现实反映。

        达内兄弟在本片中制造了一对对典型性矛盾,它们间除了有对立双方彼此的冲突,又有这种对立中“概念”和“现实”矛盾,再将它们交错结合,从而制造了一种1+1>2效果的社会焦虑感。伊戈和父亲间是一对矛盾,概念上父亲应该更成熟稳重,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而现实却是,“父亲”脱离了“父爱”,仅仅剩下了“父权”,片中我们看出,伊戈本身有个车行学徒的“正经行当”,而父亲却在缺人手的时候就随意将其从车行叫出。从片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伊戈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更像是一个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雇工而已,一个因此可以信任的帮他做更见不得人勾当的帮手,尽管他信誓旦旦的说着还有多少钱就可以买下房子,但是这让人很难信服是为了家庭,反倒是车行师傅,对伊戈更多正面的叮嘱。“父爱”令人愿意亲近,而“父权”势必引起反抗,当父亲为了避免麻烦,宁肯看着生命逝去的时候,曾经对父亲的打骂与恩惠并重管理的服服帖帖的孩子开始反抗了,父亲的冷酷无情让他的道德形象完全坍塌,父亲的推脱虚伪让他平时的权威显得可笑而无力。欧洲电影常以孩子的单纯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表达某种社会状态的道德问题,而本片则显得更凌厉和直接。父亲教育孩子一步步泯灭人性,而孩子本能的同情天性却自我保护着自己道德的底线,终于在父亲步步紧逼下开始强烈的反抗。我们看到,当伊戈走向反抗父权之路后,其决绝与义无反顾之势毫不拖泥带水,这或许也是导演对这种道德矛盾的态度。

        而本片另一对重要矛盾则是“文明”与“落后”,这种矛盾集中于死者遗孀阿西塔的遭遇。概念上,“文明”是比“落后”更先进和美好的社会状态,阿西塔来到比利时与丈夫团聚,却发现这个“文明”的世界并不美好,侵染于文明世界的丈夫有些懒惰嗜赌,而当丈夫不知踪影之时,她又将面对这个世界更凶残的真相。阿西塔几乎被迫走上了一条逃亡之路,让电影后半部分带上了公路电影的色彩。她几乎被看上去彬彬有礼的房东卖去做妓女,又在街道上遭到种族分子的袭击,在医院中更因为缺少区区的医药费被冷漠对待。正如她在孩子生病后绝望的呼喊,对这个“文明”世界的强烈控诉。而给她帮助的恰恰是“落后”的同胞,如在医院给她帮助的非裔护工移民,给她经济支持,也给她住处。在这段有个值得玩味的镜头,当地非裔移民也一种很落后迷信的巫术来推测阿西塔丈夫的下落,告知她丈夫很可能已经客死异乡。“文明”世界的人们刻意的隐藏真相,不断给阿西塔以打击,而“落后”的人们到互相扶助,看那“落后”的巫术,却倒道出真相,给文明世界虚伪的“巫术”以赤裸裸的讽刺。

        于是,两对矛盾中被抛离,被伤害的伊戈和阿西塔走到了一起,在伊戈的帮助下,阿西塔渐渐摆脱困境,而伊戈也走出对自己价值和道德观的迷茫。面对世界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孩子和女人再一次成为了一种道德底线的坚守的象征,这似乎是欧洲导演的常用象征手法。而达内兄弟在对这种人文关怀的表现上,也很有节制和很现实,没有过度的抒情和情感高潮,一切都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的此起彼伏,甚至结尾也那么自然的就结尾了,根本没有我看此类电影期待的那种所谓闪耀人文光辉的煽情结尾,这个故事就这么完了?伊戈送阿西塔离开,阿西塔离开之后怎么办?伊戈会回家吗?伊戈如何面对父亲?一连串的问号留下,任凭观众判断,或许这也是电影导演对社会问题的无奈,他们只能发自自己良心的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走向永远还是有其自己的潜在规则在运转,达内兄弟让观众看到良心指向之处,或许能为社会现实再添上一点微薄的良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7b16d018781ea50a8ebde4cc

 3 ) 【一诺千金】以及达内兄弟与萨弗迪兄弟

【一诺千金】是达内一鸣惊人之作,较达内另外几部高峰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尚保留着他们之前对戏剧的亲近,无论是核心人物的基础塑造,核心人物与外在冲突的关系展现,抑或核心人物关系的建立及推进,也包括狭义细节运用上的有效性,甚至空间呈现上收尾呼应的关系。开场先塑造伊戈,他在加油站学徒,他偷了老妇人的钱包却平静地假意不在乎小费;随后,伊戈和父亲一起带回非法劳工,黑人妻子出场,黑人劳工的意外死亡才真正进入叙事。伊戈帮父亲办了件“大事”(出卖),父亲奖励给他一枚戒指并让他尝试开车,这两点都最终作用在伊戈帮黑人妻子那里(抢走父亲的车开车带离女人以及出卖戒指给她买了去往意大利的车票)。到【他人之子】时,这种戏剧框架和细节的功能性已经被尽力隐藏,更加不动声色。

非常喜欢的一段处理:伊戈拜托邻人送钱给女人,父亲对他极其愤怒,甚至大打出手。而后当伊戈听到隔壁女人似乎正在被威胁,他刹那间也犹豫着是否再次伸出援手;然后伊戈听到闻声重来的父亲轰走意图威胁女人的邻居时,观众和伊戈都是震惊的,甚至自觉看到父亲其实善良且正直的一面,但父亲而后又让女人离开,独自住在这里实在不安全,观众会产生些微的存疑。接踵而至的是,罕见的伊戈视角以外,父亲来到邻居的房间,给邻居钱,原来邻居的“威胁”行为都是父亲的主使,其目的就是让女人产生恐惧并对自己适度信任,从而驱逐女人,掩盖女人丈夫已死的真相。导演跟随人物伊戈,自认为全知,而后我们却又发现我们并非全知,我们比核心人物所知更多,这带来观影体验的跌宕与趣味。

影片的第二幕,外在行动是伊戈如何帮助女人,完成对黑人劳工的承诺;而观众的悬念则在于伊戈究竟是否会告诉女人真相。在所有吐露真相的有可能的契机时,真相都一次次被回避;真相最终的吐露猝不及防,在近乎所有矛盾都解决之后,通道里,伊戈向女人说明真相。这也是达内兄弟“反着写情节”的方式的一以贯之。

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其实也是戏剧式的现实主义,甚至多少带有点情节剧的味道。这使得他们的现实主义比较“好看”,对观众没有那么多要求;当然也带来另外一些影迷的质疑,认为他们的现实主义非常虚伪,依然是好莱坞的剧作框架以及粉饰太平。但其实从两位导演的成长背景和年龄来看,我却认为他们并非如此功利,与早期师承有关,与信仰更有关,而这些也是核心上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最近恰恰又有研究生在研究萨弗迪兄弟,乍看起来,两对兄弟的电影有颇多相似性,尤其是手持镜头的使用,以及DOGMA95的泛影响。但根本上,他们大相径庭。萨弗迪兄弟讲迷茫,有着“恶习”或“执念”的人物被卷入现实社会与生活,被生活裹挟,他们更加迷惘;而达内兄弟拍强烈的求生欲,生活越是撕裂,他们越期待依靠本真求得一块浮板。萨弗迪的跟拍镜头中,人物在不断和周遭打无关痛痒的招呼,虫瞻式镜头则只逼近人物本身;而达内的跟拍中,摄影机跟随人物去看待周遭即将爆发或正在爆发的大小“悲剧”,且鲜有贤者时间时的虫瞻镜头,他们的人物不停下来“思考”,要生存就不能思考,否则只会更加焦虑而无力求生。萨弗迪的片中有许多广义细节的妙笔,聪颖诙谐又荒谬,当人物自毁时便产生观众情感的反差,产生痛苦感;达内也做反差,外在世界是残酷的,人物内心的微芒就尤为珍贵。

两对导演兄弟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这一度使我反思自己是否对现实主义和纪实性影片格外偏爱;也许部分如此,但或许更吸引我的是复杂的人物以及人物对待环境(情境)的态度,痛并快乐着或快乐却痛彻心扉,伤痛与美好,它们彼此纠缠,都看得见,所以有力量。

 4 ) 摘录|达内《一诺千金》电影手记

最近在阅读吕克·达内的电影手记《影像背后》,里面有一些导演自己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对于理解影片很有帮助。我想摘录其中关于每部电影的部分,帮助达内影迷们更好地走进达内的电影世界。

十分推荐大家阅读这本《影像背后》,达内兄弟对于哲学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观察都在其中有所体现。

影评字数不够,粘上我的短评吧:

一场道德上的自我觉醒,以戒指为线索,影票中伊格一步步摆脱情感上的顺从和亲情上的依赖,以一种失去一切为代价的姿态赎罪。善良不能从一,作恶不能而终。人性的矛盾就在这样的撕扯中形成悲剧,但同时也闪烁着道德的光辉。

 5 ) [Film Review] The Promise (1996) 8.0/10

THE PROMISE is Dardenne Brothers’ third feature, which heralds their incredible rising into the stratosphere of cinematic auteur-land, and reaping coveted top-shelf international awards almost with every each feature henceforward.

Starring a 14-year-old Jérémie Renier in his breakthrough role as the young Belgian boy Igor, an apprentice mechanic often at beck and call of his single father Roger (Gourmet, also a bonanza due to the brothers’ discovery), THE PROMISE plays its realism trump card implacably through DP Alain Marcoen’s handheld camera, staying ultra-close to the involving incidents, mostly inside a mangy tenement house dwelled all sorts of immigrants in Belgium.

Setting the story in an unnamed city’s twilight zone with a subdued palette, Dardenne Brothers resolutely eschews any imagery that betrays a semblance of a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y, Roger is a stony-faced backdoor organizer of illegal immigration, in a purely business manner, all he cares is the money (transportation fee and rent), meantime, employing several immigrants to refurbish his own house, also it is not above him to sell any of them down the river when situation demands.

During a police raiding, one of the African immigrants Amidou (Rasmane Ouedraogo) accidentally falls from the scaffold and is mortally wounded, naturally Roger will not allow him to be taken to the hospital, against Igor’s supplication, and before Amidou kicks up the bucket, he solicits a promise from Igor to look after his wife Assita (Assita Ouedraogo) and their infant boy, who have newly arrived on the premise. So how far Igor, ridden with cumulative guilt, will go to keep this promise, when his inchoate moral righteousness doesn’t see eye to eye with Roger’s high-handed, callous directives?

Dardenne brothers’ no-frill narrative seldom takes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their characters, and withholds a stamina of matter-of-factness so pertinacious that the story never slumps into mushiness, for instance, Assita’s hardened hostility towards the father-son duo hardly ever relents (she appears more bemused than touched when Igor impulsively embraces her), even in the film’s most emotive moment, a simple gesture of gratitude is more than enough. In a typically veiled case of mollifying a white person’s own guilt, that is as good as that person can expect.

Both Renier and Assita Ouedraogo exude an unalloyed rawness from a novice performer that befits their characters, from a street-smart, small-time crook to a brave adolescent rebelling against his violent, amoral father, Igor’s rite-of-passage is rendered with steely conviction and persuasion from Renier’s simmering, unshowy, tender presence. As for an unprepossessing Gourmet, combing an elemental savagery with a soupçon of canniness, he becomes a lodestone on the screen, and serves as a self-reflexive vector for some viewers to muse upon his outrageousness, which isn’t at all far from reality.

Also THE PROMISE has a killer ending, Dardenne brothers is judicious enough to bring down the curtain right after Igor finally makes a clean breast of that gnawing whopper (with both actors’ muted reaction and a final and finally static shot gazing at the duo walking back to grasp the nettle), and leave its aftermath merely to audience’s own imagination, yet what will happen is fairly clear, certainly no requirement of a justice-prevailing denouement to flog a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to death, since the story is hinged upon Igor, when his moral compass is set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at is where it should end.

20-odd years after, one can feel a shade dispirited to see that THE PROMISE and its thematic refrain are still painfully topical today, but for Dardenne brothers’ unique stock-in-trade and immense humanity blossoming from their canon, we should all tip our hats to them with a this-world-doesn’t-deserve-you postscript.

referential entries: Dardenne Brothers’ THE SON (2002, 7.9/10); THE KID WITH A BIKE (2011, 8.0/10); TWO DAYS, ONE NIGHT (2014, 8.6/10).

 6 ) 电影 的精确度

上一次看的是《单车少年》,同样的90分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导演向达内兄弟这样精确,每一帧画面都是叙事内容中,又不会让你感觉疲乏,另一方面会觉得是否你所有的想象都被导演禁锢,只留下他的审判的眼光。但确实是一部好片,而且是一部学习剧作应该看得电影。
1、同样是父子关系。一个很简单的父亲控制儿子,儿子处于青春期既听从于父亲又随时可能被外面世界所触动。片中父亲说“别叫我父亲,叫我罗杰。表面父亲希望这种关系简明化,自己少些动摇,同时又可以轻易控制儿子。儿子觉得父亲是爱自己的,所以一心效忠于父亲,尽管他可能还无法区分忠诚与爱的区别。儿子的形象十分立体,早熟少年,当然生活所迫。父亲生活在底层,找到一种能有效发财的手段。直到后来伊格开始动摇,我觉得也有他被妇女身上那种母爱的光辉所触动,他看到一种有别于父爱的柔软。
2、涉及内容很现实。移民人的生活,上一部看的是《非法入境》,并没有太多关于移民者的生活现状,而这部则很写实:生活的不稳定、种族的歧视等,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所能料及的。
3、看这部电影让我感觉无论你要写哪方面的东西,你都必须捕捉素材,生活中的一切素材,这样等到你有创作冲动时,你才能去组合排列。
4、镜头的摇晃、微粒质感。
5、谈片中的迷信、开始有点疑惑为什么安排妇女杀鸡来确定丈夫是否还活着。直到后来她又去找所谓的法师后,才觉得一方面可能是非洲人本来就具有普遍的仪式崇拜,二是导演希望给妇女一个推动力,一个坚强存活的理由。

 7 ) 《一诺千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题记:
只要你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付费党员,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都会因为这句话而热血沸腾,也许,许多付费党员根本已经忘记了此言的出处,那么,在这苍茫夜色里,只要你的心还有着一丝热度,请您秉烛夜读吧!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marcofilm.dk/LaPromesse/LaPromesse-Plakat-small.jpg[/img]

写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在某些场合是注定要镀上诗意的金色的,其实谁都明白,只有看不到阳光的的时候,我们才会一再重复我们盛世已久的话语。
比利时电影《一诺千金(La Promesse)》迄今为止正好十年,达尔塔涅兄弟(Jean-Pierre/Luc Dardenne)一向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底下层的悲苦生活著名,就拿当时看我们似乎也应该倍感自豪,大量的手提机和自然光的运用让中国观众足以产生错觉从此认定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而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
影片以一个十五岁少年伊戈视野里的非法劳工为主线,让我们看见摩天大楼背面的的世界。那些非法劳工的生活你可以移一个位置,在那里欢了。
为了躲避惩罚,伊戈的父亲听任一个被雇的西非籍非法劳工艾米窦堕楼后不治身亡,导演以一个平静而残忍的镜头表现出这样的悲惨,在藏匿非劳尸体过程里伊戈的脚上沾染了血,这些在伊戈洗澡时慢慢从地漏泄走,无声里凝结着死者的悲恨。
伊戈对于死亡的反应说明了这个少年心里对于人心的称重,对于死亡的价格化计算需要良知的进一步弱化,我们看到的是仁政下一条命的价格是20万而且说得理直气壮。
这部影片总是让我想起我们的农民工,他们似乎被关心着,然而这些关心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他们能够永远休息的理由只有一个被机器搞成残疾然后回家慢慢将身躯埋进大地,其他的,其他的,城市的霓虹照不到阴暗的工棚,里面无限远,无限远……
在影片里,父亲罗杰心情很复杂,他听任那个非劳死去有着他的苦衷,我们可以以崇高的人类道德去谴责他的不义,然而,在底层虫子一般活着的人群里活着就是动物性的弱肉强食,只要有着等级和经济差异这将持续很久。
伊戈在艾米窦死前答应他照顾他的妻儿,所以,他实践着他的诺言,一个孩子能做得就是这些。影片最后我们或许会赞许伊戈的仗义,然而,他的将来又将如何?谁也无法知道
底层没有怜悯,底层所有的惨淡都来自于他们无法改变的境遇,就像布基纳法索的劳工他们对于新生活的想法是所有的力量无法阻止的哪怕是性命,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有关,为了活着,为了活着盖过任何意义。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刻意的技巧,手提机近距离表现着人物的姿态,导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存状态,他没有评判只有展示,他没有主观的侵入角色,而是在寻常的世界里让大家感知境遇里的悲情和友谊。伊戈作为孩子他无力控制任何事件的发展,可是,为他揭示的存在让我们知道生命如何才能找回信念和尊严。
导演达尔塔涅兄弟一直关注底层平民的疾苦,在《罗塞塔(Rosetta)》和《儿子(Le Fils)》里一如既往延续着主题。现实主义在欧洲一直有着发展,这基于他们宗教的悲悯,更重要的是1848以后左翼对于世界重塑和认知。
当我快写完的时候,五一快到了,让我们重温一下一个细节, 艾米窦的寡妻带着孩子看医生因为钱不够而着急的时候是一个同样的在医院做清洁工黑人姐妹慷慨解囊,她的举动让我们看见了人心、天地。
而更加直接的表述是阶级兄弟,这个词非常的有分量,它是暗夜里的火炬,只要人心还有着热度它就不会熄灭。
中国导演往往会抱怨题材的难找,可是,你们可曾俯身关注那些底层的工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泪水。……

【附录:影片资料】
《一诺千金(La Promesse)》1996比利时/法国/卢森堡
编导:达尔塔涅兄弟(Luc Dardenne &Jean-Pierre Dardenne)
主演:雷吉米·雷尼尔(Jérémie Renier)、奥力维耶·古尔梅(Olivier Gourmet)
片长: 91分钟
奖项:1998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7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4(现实主义的好片子)

2006年4月29日 星期六 下午11时45分 云间 寒鸦精舍 初夏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8 ) 正义与血缘

情感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父子关系,细节显示了满满的父子之爱。送对戒很浪漫,刺青很酷,还有带儿子去享受力比多。在物质和精神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爱和帮助儿子。然而,恰恰是这个深爱构成了戏剧冲突的关键之一。

另一个层次就是儿子本能对正义的维护,这个维护是剧情推进的核心,围绕维护才能展开行动。于是就能看到比利时劳工的艰难处境,还有种族歧视达到了怎样一种可怖的程度。同时还很好地拍出了非洲女主体,这个女性有尊严,聪明,坚强。从眼神到姿态到说话,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比如最后一个镜头,她得知丈夫死亡的真相,沉默了那么十几秒后迅速调整好去做自己最应该(良知)和想做(自由意志)的事情——安葬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崩溃和跑掉)。导演很尊重人还体现在,拍非洲巫术,不会让我感觉到迷信和诡异,因为每次巫术都是准的,同时镜头扫到小主人公的表情,呈现出他紧张的心理状态。

正义和血缘反复冲突的线索很清晰的情况下。小主人公才有理由不相信他爸爸,才有资格把他爸爸锁起来以免他爸爸干出更可怕的事情。这就是导演的立场。

 短评

虽然少年突然从冷血随从变身温暖天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剧本依然是一顶一的好,原本只是个社会新闻版块的普通边缘人物的故事,被流畅的手摇镜头,些许饱满的长镜头,还有通篇的自然光打磨得惊心动魄。达内兄弟部部如一部却部部精彩,从后往前看,真是十几年如一啊。此时的Jérémie Reni真是水嫩…

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当年的达内兄弟风格尚未像其后的作品那样风格统一而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剪辑和景别的变换。优点在于,在达内的作品里,关键性的台词总是以毫不煽情的方式自然流露。然而由于一贯的片段叙事,故事起因仍旧显得突然。最大的问题则在于,作为影片名的“诺言”在片中缺乏强调或无足轻重,丝毫不影响其后剧情。

13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估计因为这个没拍过瘾,所以后来又有了《罗尔娜的沉默》,如果再拍同类题材,导演还可以给出第三种结局吗?达内的细节张力总是这样,时时转折,处处变奏。

1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被震到九霄云外短期之内回不来了。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替父辈赎罪的小小少年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作为纪念的第1234部,是一直留着没看的达内兄弟。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我就是想拍这样的电影。

24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尽管西非神秘主义仪式有些噱头的嫌疑,尽管少年忽然变成了天使,但剧作仍是惊心动魄地好。手持摄影机+长镜头+自然光(效),长镜头捕捉激烈的动作,结尾的那个长镜头饱含情感强度。扮演恶魔父亲的Gourmet之后凭借《儿子》里上帝一般的表演拿下戛纳影帝,两部影片造型判若两人

2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达内兄弟是比利时的良心

2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达内兄弟的片子在我这儿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不断刷新TOP榜单

2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飞驰吧,少年!看到那个在小摩托上奔驰的金色头发的男孩,心中忍不住的雀跃与惊叹。他的生活虽充满欺骗、奸恶、丑陋,但是他本身却又保有责任、诚实、纯真。最爱场景:老爸跟儿子在酒吧中的和声演出,愿时间留驻。这些美好的永存于电影的灵魂。

3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剧本后半段不如前半段洗练,但技术层面的无情弥补了这一点。自然光、长镜头、无配乐和手提摄影,把这四种技巧合而为一的结果是消灭技巧,只留下灰色的比利时小镇。而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其实是Jérémie Renier。只要注视着他那受阿波罗祝福的金发,我便永远无法说出「这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之类的蠢话。

36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达内兄弟回顾展奔忙的人生,在路上开始,路上结束。非常凝练,车,戒指,眼泪等等都成为线索,越拴越紧。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终究内化到个人身上,甚至代际传承。千金的是直面,承担,无畏,最终能看着受害者的眼睛说出真相。工业机器能补好雕像吗?

39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达内的片总是犹如一碗没有味精的料理,却依然盛满了生活的况味。

4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达内兄弟太好了,剧作完美。他们的故事都像一根紧绷的弦,牵动到影片的最后一秒,越来越紧。片子太沉重,比“诺言”本身更沉重。雷尼耶金发飘逸的样子真是太好看。恶爸竟然是他人之子的男主,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骨灰级演员啊。。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颓废青春转至道德坚守。1.达内兄弟奠定题材与风格的成名作:关怀底层人物境遇的写实主义,手持摄影,自然声光,粗粝质感,毫不炫技。2.聚焦非法移民与种族歧视。3.碾破的雕像接起来了,然而父子裂痕,贫富差距与阶级鸿沟何时能弥合?4.一个人如果在祖先的墓地上没有坟墓,他会死在异乡。5.收尾干脆。(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娄烨都比不上达内的手持...

50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达内电影世界更多是一种人性的演绎【它带有既定道德和价值立场】,而非是对道德自身界限和标准探讨。在这个框架内,他们已经把对剧作打磨和对演员控制推到了某种精确极致。这种表面上的自然主义恰恰是搭建在一种极其细致工作之上。达内的小成本是可以通过长年努力习得的。

5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不动声色间点滴渗透直至巨变,有如重击。

5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达内兄弟的电影都有浓郁的DOGMA95范儿,也喜欢专注屌丝题材,没有配乐了反而增加了写实感。想起不久前和朋友闲聊电影,无意中说出一句,“假如90%的恐怖片没有了配乐,那岂不都成了逗逼片了。”想想也是。

5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5】太厉害了。从情节到矛盾,从道德困境到人物弧光,一切是精密设计的,但一切又完美的融入这般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中。在迅捷的剪辑下,观看紧密到失去了喘息,直到这个即是结局又是新漩涡的终点,我们方才有时间大口呼吸,自然力度无穷。

1小时前
  • DeckardYa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