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没接触过芬兰影片,只是在前几天去淘碟时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叫《血战1944》的影碟,在好奇中度过了漫长的85分钟。真是纯战争片,片中除了战场就是战场,除了鏖战就是鏖战,印象中,片刻的歇息也只是几个芬兰作战指挥部的镜头和死亡或受伤士兵的鲜血淋淋场面。片中没有女人,没有京剧亮相似的冲锋,也没有咬牙切齿的狠话,有的就是不卑不亢,不骄不躁,顽强踏实地战斗。说真的,看的很不适应。据介绍,此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可这片子也太冷静写实了,这可让看惯诸如《亮剑》、《大进军》、《挺进中原》等等战争片的我很是不适应,感觉以前我们看到的英雄们其实只是台上的戏装像,而在这部片子里才真的看到了台下幕后英雄们的素面。
其实,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惨烈的。如果能够避免战争,那我宁肯不要什么英雄。
因为对这部电影的背景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在看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印象中,苏联红军在“二战”中都是为了打败纳粹德国而顺带解放别人的,何来以重兵去拼命去占领芬兰呢?看来,以前所接触到的“历史”还是很“羞涩”的,许久以来“她”只是以手遮口作羞涩状,却原来是用修饰过兰花指去遮盖满嘴的黄板牙呀!
于是,只能靠自己补课去“还原”那段历史了。哦,那段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资料一,据芬兰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在回忆录《历史的见证》叙述,苏联于1939年11月底进攻芬兰时,芬兰孤军奋战,最初得不到外国的任何实际援助,但是道义上的支持并不缺乏,例如国际联盟把苏联开除了出去。当芬兰战斗了一段时间后,英国和法国才开始考虑援助芬兰。我们现在知道,温斯顿·丘吉尔特别希望在北方开辟反对德国的第二战场,以阻止瑞典向德国军火工业供应铁矿砂。因此开辟新的北方战线是可取的。由于芬兰正在寻求各方的援助,英国和法国从1940年初开始提供援助,准备取道挪威和瑞典出兵芬兰,尽管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反对军队过境。这种威胁显然迫使苏联与芬兰举行和平谈判,从而最终实现了和平。由于1940年3月与苏联签署了和平条约,芬兰使瑞典避免了战争,并使挪威不必首先拒绝英法军队的登陆,然后在一个月后又要与他们合作击退德国的入侵。1940年夏天,波罗的海三个国家被纳入苏联版图。出于怕再次受到苏联进攻的担心,芬兰同意德国借道位于德国和德国占领的挪威北部之间的芬兰领土调动军队。这次军队调动为德国大量兵力进驻芬兰北部创造了条件——这是使芬兰卷入第二次对苏战争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芬兰与苏联的第二次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结束于1944年9月。芬兰军队克服困难,经过激烈战斗,于1944年6月击退了苏联发动的强大攻势。芬兰军队在拉多加湖北部进行的小规模反攻甚至成功地击溃和逼退了苏联军队,但此时其他战场已经停止了军事行动。最后,芬兰向苏联割让领土。此外,1944年9月达成的停战协议迫使芬兰向苏联出借赫尔辛基以西的一块地区,供其用作航海基地和军事基地。芬兰还不得不支付大笔战争赔款。
资料二。芬兰曾经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在俄国革命期间,芬兰获得了独立。但是,1939年又遭受苏联入侵,在这场苏芬战争中,芬兰方面死亡约2万5千人,而苏联军队死亡20万人。但由于苏联国力的强大,芬兰最后还是战败并割让了10%的土地给苏联。1941年,芬兰成为希特勒德国的盟邦,芬兰人曾经帮助德国包围了列宁格勒。但到了1944年,芬兰还是被苏联军队占领了。虽然芬兰在每一次战争中均遭败绩,但却依然保持着独立。芬兰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芬兰宣布中立。而实际上,芬兰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共动员了五十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六。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宣言,空袭了赫尔辛基、土耳库等南方城市。于是,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8月的下半月,芬兰军队在德军的协助下展开了全面攻势,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收复了芬兰在1939年的全部领土。爱好和平的芬兰人对别人的土地并不感兴趣,立即由进攻转为防御,任凭德国百般威逼、劝说,就是不肯前进一步。于是,1942年至1944年间五十万芬兰和德国精锐部队无仗可打,只与不及他们半数的、战斗力不强的苏军对峙着。随着德国的接连失利,芬兰越来越希望摆脱德国,结束战争。斯大林于1943年12月在德黑兰由于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已经同意芬兰应该保持民族独立。19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
好了,这下可以更好地解读这部影片了。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的那段历史,其史料价值要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另有资料介绍,在芬兰国家独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国家关怀每一个公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真正尽到国家的责任,芬兰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平等,到1939年,社会50%的财富掌握在工人、农民手里,芬兰被称为“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共和国”。国家能作到真正由普通的劳动者来管理,人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到19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保卫芬兰,实际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八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生老病残全面保险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即使是强大如苏联强硬如斯大林者也抵挡不住。
影片中留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镜头:那位潇洒地坐着轿车在前线来回指挥作战的芬兰少校;紧张得忘记把反坦克火箭筒扛起而是抵在胸口发射的英勇士兵;脖子被子弹打烂仍拼死战斗的士兵;呜咽抽泣的叙述自己五兄弟都上了前线而自己最小弟弟已经战死的士兵;机警地连续炸毁多辆苏军坦克被少校夸奖时却木讷的“猎户兵”。
除此以外,很难找到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景象了。哦,不,还有,那就是影片中那尚未燃起战争硝烟时芬兰那如油画般迷人的壮丽河山。
本以为我自己对历史,尤其二战历史还算有所了解,但看了这部电影才想起来,居然以前对芬兰这个国家一无所知,之前只知道有个苏芬战争,还是在二战之前打的,就知道以芬兰的失败告终。可看了这个电影,才对芬兰之所以没被苏联染指有了新的认识。二战后期,苏联横扫欧洲,对于战后对它可能有影响的邻近国家都做了铺垫,大部分与苏联邻近的国家都随着苏联老大哥的解放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德国更被战胜的盟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而芬兰也是苏联的北方邻国,却一直到战后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政见,这都是因为在1944年苏联反攻欧洲时,与芬兰的战争被芬兰顽强地阻击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放弃了攻击芬兰的企图。作为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的抗争,这不能不说是场伟大的胜利。
北欧各国其实与德国都同属于日尔曼种族,所以,政治军事都与德国有相似之处,不过新奇的是看到芬兰军队就军装就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德国陆军钢盔,一种是类似于德国空降部队似的无檐钢盔,一种是类似于德国冲锋队似的军帽。尤其第三种,乍一看起来,就象中国抗战时期的国军部队军帽,也就是后来八路的装备,上面有两个扣子的军帽。其实中国抗战时期以前,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的良好关系。所以,很多当年的国军从军装到兵器都有德国的影子。而芬兰军队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更有苏制武器,多用俗称转盘的圆形弹夹。从这部电影真正地了解了芬兰军队各个方面,可以用新奇来形容。
这部电影最让我喜欢的是经常有字幕介绍和地图标注,让人很清楚地明白战斗在哪里,同时,电影从开始到最后绝大部分是战场场面,没有女人,没有任何一个与战斗无关的场景。这种手法我喜欢。
芬兰电影《血战1944》,导演,阿克 莱蒙,一场少有人知的战争,8.3/10
苏联在39年11月份,德国入侵之前,入侵芬兰,对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小国,出兵五十万,企图一举吞并,没想到遭到芬兰军民的致命打击,以强凌弱,却惨淡收场。
苏芬两国虽然签订停战协议,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芬兰更是与德国结盟,盟军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已经自顾不暇,苏军乘机反攻芬兰,此片就是描写芬兰军队以寡敌众,守护国土,苏芬战争下半场的故事。
全片没有英雄,甚至没有主人公,每一个芬兰官兵都很沉着冷静,狙击手,反坦克手,反坦克炮,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当时的芬兰,社会福利的均等化,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从元帅,将军到普通士兵,都很朴实智慧,他们的战争,更多就是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个人的自由。
面对不可能战胜的庞然大国,芬兰军队只能是以战求和,让苏军承担不起胜利的代价,最终还是英美苏之间的大国博弈,让苏芬重新签订协约,芬兰虽然割地求和,但避免了类似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赢得了今天的富庶自由,北欧海盗,真的惹不起。
历史过去八十年,昔日军事大国,已经灰飞烟灭,两国的差异,判若云泥,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血战1944》:战以求和的“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
@笑独行[编评]
《塔里-伊汉塔拉1944》(Tali-Ihantala 1944, or Tali-Ihantala 1944 - Slaget om Finland, or Mihin Vapaat Miehet Pystyvät, or Vad Fria Män Vörmå, or Tali-Ihantala - Slaget om Finland,血战1944、持久战,芬兰,2007)
纪录片风格的二战战争电影经典。芬兰导演阿克·林德曼(Åke Lindman)代表作。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军对决,终在鏖战两个月有余后全线遏制苏军攻势……该影片即演绎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决死抗击苏军的全过程。芬兰人视角中“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战以求和,哀兵必胜。纯战争,男性化,冷静低调,惨淡出色。只是场景都设在战场上,人物都是芬军将士,而且没有故事,没有女人,甚至也没有主角,未免有点干涩。劳诺·阿霍宁(Rauno Ahonen)、米科马库斯·阿蒂埃宁(Mikkomarkus Ahtiainen)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苏芬战争续战”又称持续战争或第二次苏芬战争,其最后一役爆发于1944年6月9日,结束于8月13日,结果为芬军防御全线取胜,苏军在付出惨重代价(人员伤亡三倍于芬军、战车损失20倍于芬军、战机损失10倍于芬军)后被迫同意休战和谈。战役期间,德军曾向芬军提供反坦克武器,派出战机参战,并以一个突击炮旅和一个步兵师增援芬军。9月19日,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随即被迫向德国宣战。森林中的战争总是让人有目无全牛、莫名其妙之恨。影片中芬军将士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风格颇令人印象深刻。在下所见为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10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17分钟,评分偏低,仅为5.8分。
(2018年9月订补重编)
2022.06.23
1944年的战役是苏芬最后一次战役,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几天后苏联向芬兰发动总攻。苏军赢了战争,芬军赢了尊严。小国对抗大国,芬兰又一度站队纳粹德国,战争拼的是国力,芬兰毕竟是小国,其战争动员潜力远远不如苏联,面对不可能战胜的庞然大国,芬兰军队只能是以战求和,让苏军承担不起胜利的代价,最终还是英美苏之间的大国博弈,让苏芬重新签订协约,芬兰虽然割地求和,但避免了类似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赢得了今天的富庶自由,北欧海盗的后裔,真的惹不起。
芬兰是一个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在战争初期,芬兰紧跟德国,又避免全面靠拢德国。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芬兰一方面在表面上维持和德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又萌生和苏联停战的想法。在拉普兰战役期间,芬军在苏联的巨大压力下进攻德军,但又避免和德军的冲突全面升级。所以,芬兰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也是大国博弈中小国求生存的常见做法。
这场战争基本上打成了拉锯战,你今天打过来,我明天打过去,这种消耗战对于小国来说极为不利,芬兰侦查兵从望远镜里看见苏联的坦克源源不断的用火车运来,惊呼俄国的供给似乎没完没了,兵员在不断增加而不是减少。这就是小国和大国之间的差距。体现在武器装备上,芬兰士兵的头盔和军帽很杂乱,都是德式的,武器则大部分使用苏军的波波沙,还有德械装备。
还挺喜欢这种纪录片似的电影。看他们各种捡装备也挺快乐(虽然挺惨的其实。开不成Panzer能让我开个StuG III也行啊!
这是二战一个非常局部的战场,隶属于同盟国的芬兰与苏军的战争。这部片子让我深深体验到啥叫节节败退,就是一段连着一段的各种撤退,扭转战局的竟然是情报,就比较微妙了,可见情报在战争中虽然不起眼但是很重要,芬兰虽然是个小国但是这场战争打的有点现代战争的味道了,空军对陆军的制约,步坦协同作战等等,体现的很明朗。影片并不好看,一旦没有炮兵或坦克火力掩护,步兵们就是开两枪一顿跑。没啥大意思
看的云里雾里,弹幕撕得很开心。往好讲,节奏不错,朴实,精确,还原,不加渲染。而另一面是,切换不清晰,层次几乎平面。可以说,这是一部军迷专属电影。7
在爱沙尼亚再次被苏联占领的同时,芬兰人血战1944,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主权,保住了每一位芬兰国民超高的民主权利和社会福利待遇。
看1944的时候度娘跳出来这部芬兰战争片的搜索词,看豆瓣倒也有蛮高的评分。实际看完的感觉,不是很成熟的电影。主线模糊,人物刻画模糊,战争场面的表现也比较业余。属于有想法,有史实但芬兰电影水平就这点的感觉。
道具似乎做得不错,纯男人战争戏,但就是觉得缺乏高潮……
很写实的电影,突现惨烈,没有高大全
谨以此推荐给二战影片迷!基本上没什么故事,也没主角,看了以后对海报人物已不记得了,但是里面的战争场面相当过瘾,声效尤为震撼...一部标准的战争片。
1941年6月芬兰与德国结盟入侵苏联,在列宁格勒北部转入堑壕战。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苏联欲通过一场攻势迫使芬兰退出二战。6月9日突入卡累利阿地峡,突破贝鲁斯托夫防线。14日在萨哈奇拉和库特瑟卡地段突破凡梅尔苏-泰帕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库特瑟卡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20日苏军占领维堡,芬军后撤至维堡-库帕萨利-泰帕VKT防线重整。25日苏军试图从塔里突破防线,却在雷提莫加维湖遭到顽强阻击,大量坦克被德援火箭筒摧毁。西岸苏军攻占托林霍尼卡汇合点,却被芬军预备队逼回出发点。27日芬军两翼迂回,在塔林米里村遇阻合围东岸苏军失败。30日苏军突破塔里。7月3日根据监听所获情报,芬军通过大规模炮击和轰炸阻止苏军进攻伊汉塔拉。7日苏军抽调骨干部队前往爱沙尼亚,已无力突破防线。随着芬军在各战线取得防守胜利,迫使苏联坐到谈判桌前
道具很优秀。其它方面一般般吧。前100分钟芬军都是败,没明白最后10分钟怎么就扭转战局了,是因为终于敢于使用炮兵和空军进行狂轰滥炸吗?
全片最大感受就是毛子有无穷无尽的萨特卡,而琴魔除了斯特姆没有能打的。不过相对于主体思想英雄传记,这是真正的纪实战争片。主角伤亡惨重,最后仅仅守住基本地盘,而不是光荣伟大的胜利。
分数:65 胶片拍摄制作,画面颗粒感有些过于粗糙,各别镜头甚至为雪花点。整体节奏把握有些乱,有些散。影片也无唯美调色,光线一般,但拍摄风格还算写实,制作踏实,不炫技。花絮:作为德军的芬兰籍军队对弈苏联军队,热衷使用苏联轻兵器。
在战场上,如果你的亲朋好友穿着敌方的制服向你冲过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举枪把他射杀。打仗就是这样,把无数鲜活的生命变成不会思考的杀人机器,再用无数这样的杀人机器成就一个“伟大”的党或国家,至于打的旗号是反万字还是镰刀斧头都不重要,本质是一样的
牛,很好的电影
芬兰方面的道具精良,剪辑连贯
和前篇《冬季战争》一样,属于后续战争的《1944年塔里-伊罕塔拉保卫战》以普通士兵或者说普通人视角来看战争,连将军元帅也是普通人的样子。虽然是芬兰稳固国本之战,但一点没有“弘扬”民族主义的高调,老老实实地拍死亡、逃跑、英勇。想想苏军“解放区”被蹂躏的惨状,芬兰人实在太幸运。
老毛子是野蛮、贪婪的代名词,谁和牠作邻居谁倒霉。芬兰人民还是有板眼的。阻挡了苏俄赤化,不然,那有后来的诺基亚。电影拍得一般,但属于全景式,可以帮助了解那一段历史。给4星。
流水账,怎么评价这么高。同名爱沙尼亚电影也一样,这还不如那个。
平实的角度,道具倒是满专业的。
苏芬战争的芬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