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

HD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艾文·布莱纳,约翰尼·李·米勒,凯文·麦克基德,罗伯特·卡莱尔,凯莉·麦克唐纳,彼得·穆兰,詹姆斯·科兹莫,艾琳·尼古拉斯,苏珊·维德勒,波林·林奇,雪莉·亨德森,斯图尔特·麦克奎里,埃文·威尔什,戴尔·温顿,基思·艾伦,凯文·艾伦,菲奥娜·贝尔,休·罗斯,芬利·威尔士,汤姆·德尔玛,约翰·霍奇,安德鲁·麦克唐纳,Stuart McGuga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猜火车 剧照 NO.1猜火车 剧照 NO.2猜火车 剧照 NO.3猜火车 剧照 NO.4猜火车 剧照 NO.5猜火车 剧照 NO.6猜火车 剧照 NO.13猜火车 剧照 NO.14猜火车 剧照 NO.15猜火车 剧照 NO.16猜火车 剧照 NO.17猜火车 剧照 NO.18猜火车 剧照 NO.19猜火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猜火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格兰爱丁堡,雷登(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土豆(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饰)和病仔(约翰尼·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饰)三个青年过着混沌糜烂的生活,他们吸毒、滥交、诈骗无所不作,而在如此肆无忌惮挥霍青春的过程中,毒品成为一切万恶之源。雷登对之亦爱亦恨,试图戒毒却最终重蹈覆辙。在一次纵情狂欢后,他们三个不知谁和少女爱丽森(Susan Vidler 饰)所生的婴儿死去。以此为开端,噩梦真正降临。土豆抢劫时锒铛入狱,雷登吸食毒品过量被送往医院抢救,后被强制戒毒。恐怖的幻觉和心底生气的恐惧迫使他不得不和毒品一刀两断。看似美好的新生活,但往日狐朋狗友贝格比(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饰)等找上门来,再度给他带来无限的烦恼……  本片根据欧文·威尔士(Irvine Welsh)的同名小说改编,雨婷G调的玛瑙红边境2010急诊室的故事 第五季房间2003蠢爸萌妈变错身山花绽放罪恶碧血剑1981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七季如何成为好妻子鬣狗式生存2020电磁王之霹雳父子小子万岁致青春期的我们曼哈顿历险记不朽魔鬼支付射雕英雄传2003最佳李纯信童话镇第三季擒爱记血船2019犯罪现场清理员 第一季心如纸割破碎的玻璃下辈子我再好好过第一季乌龙小姐回到明天热巴情豹子头林冲以毒攻毒北极故事盾牌第七季离婚的二人天罚2007之雷霆谷英语红色翅膀:火烈鸟故事将军诺罗马假日2017

 长篇影评

 1 ) 将青春放纵,然后上路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接受着所谓健康的青春成长路线的教育,我知道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我知道了在青春时,我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所以,我应该积极向上,我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应该养成更正派的道德。终于,我认为青春就该这样,其他的青春规矩都或多或少是畸形的。而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在《猜火车》中就向我展现了一群年轻人“畸形的”,怪诞的青春,而这样的青春轨迹无疑在我这样的“好孩子”看来是很具冲击力的。
    影片的开头是几个明显的“问题青年”的奔跑镜头,然后,是主人公一段在我看来冗长而又精辟的自述,那是一场段以“选择”开头的排比“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主人公麦克将我们认为是正当的,理所当然的生活以琐碎的,无聊的片断体现,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生活,一种令人无法甘心的生活,所以麦克决定“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而他的选择却是海洛因,并说“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于是,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为我们上演了一段放纵的青春。
    海洛因,酗酒,抢劫,斗殴,性,这就是他们的青春生活,他们放纵着,体会着其中的快感和痛苦。这部片子充满了迷幻色彩,尤其是麦克钻入马桶那一幕,本来我以为这样荒诞的镜头会以主人公从梦中醒来结束,但是导演让其很自然的过去了,这样的迷幻与现实的交织令人诧异。实际上,那个镜头似乎有着某种预示,麦克进入一个“苏格兰最烂厕所”,然后陷入一个肮脏无比的马桶,但是在马桶下竟然有一片迷幻甚至美丽的水下世界。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某些人所谓肮脏的东西之下都有在另一群人看来神奇美妙的东西,对于麦克等人来说,海洛因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物品,在片中,麦克盛赞海洛因的美妙,极力体现着这白色的肮脏物给他带来的快乐。但是,影片更体现了这些白色粉末在后来给他带来的痛苦,海洛因使他没有了性欲,使他沉迷与那虚幻的快感而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海洛因使他因一次吸食过量险些丧命;沉迷与海洛因的这群男女们无暇照顾一个他们烂性产生的婴儿,而使那个婴儿死去;海洛因使其中一人患上疾病,最终痛苦的死去;海洛因使他们在抢劫中被抓,陷入监牢。所以,放纵的青春永远是短暂的,麦克几次试图戒毒,试图回到主流的生活中,但是这不是个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在他回家戒毒那次,他在迷幻中看到那个死去的明显有些畸形的婴儿从天花板上向他缓缓爬来,带着那令人恐惧的哭声,麦克发出的那种令人心悸的喊声似乎是一种对放浪形骸青春的影射,那放纵的青春就是一种让人嚎叫的青春。他们快乐时,肆意纵情的大叫;他们沮丧时,声嘶力竭的大叫。 渐渐的,麦克似乎走上了“正规”,他自食其力,他与那个最初昏头昏脑相识的小女生看起来要认真的恋爱。但是,如果影片就此结束,那么我只能说这又是一部烂俗的励志片。慢慢的,麦克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又走入了他的生活,他对此无从抗拒,他又慢慢的恢复到了故去的那种生活中,他试图消极的抵抗,但是那些昔日朋友们仿佛他昔日放纵青春的影子在他身旁挥之不去。直到最后,他们从一次毒品交易中赚到了一万六千英镑,正如麦克所说“那一刻感觉正好”。每个人在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之后,往往会很快陷入一种沉寂。就如麦克他们钟爱的海洛因带给他们的一样,这笔钱让麦克重新对那种放纵的青春产生了厌倦。于是,他选择了背叛,背叛了他的狐朋狗友们,背叛了他曾经热衷的放纵青春。片末,他再次做出了选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选择了片头他不屑的生活方式。是的,叛逆的青春总是短暂,就入当今欧美主流社会的那些中坚分子,当年也曾走上街头反战,酗酒,摇滚,乱性,而青春之后,他们还是走上了一条社会主流认可的道路,他们重新去做那些当初他们曾经厌恶的那些事情。这是不可抗拒的轮回,又几人能够放纵叛逆到底,这样的人只会被边缘化,甚至受到主流社会的惩处,他们的生活永远只能被描述成离经叛道。如果你年轻时还认为“离经叛道”很酷的化,那么或许当你人到中年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或许你也无法忍受你的孩子去离经叛道。是的,我们都要向主流的生活方式投降,即使如麦克那样选择了如吸毒这样生活方式的人也会如他最后所说,“我能改,我要改过自新”,最后是一个阳光的结尾,麦克面带阳光般的微笑行进在阳光中,他背叛了朋友,但是这是令我看来非常兴奋的背叛,或许因为我终究是一个一直受主流生活方式教育的中国人,我急切的希望看到一个跟我年纪相仿的青年“改过自新”。
    我的青春当然不能算是一种叛逆的,放纵的青春,我一直想当个“好孩子”,在我的青春期,我甚至没有穿过一件令我的父母暴跳如雷的衣服,没有弄一个令我的父母忧心忡忡的头式,更没有在身上打洞穿环之类,我好好学习,我天天向上,我艰难的熬到了大学,又艰难的熬到了研究生,痛苦吗?也痛苦,也快乐。没有多少人对自己的青春会是满意的,如麦克,他的青春也是充满了快乐,痛苦的紧张牵扯。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去自虐般的去探讨什么青春的意义,干脆仅仅是回忆,回忆那段青春,然后上路。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973496.html

 2 ) 为残存的理想而奋斗――Trainspotting《猜火车》影评

Trainspotting是我看过2遍的电影,Trainspotting也是最能体现我现在的心情,最能反映青春的困惑的电影。

“We would have injected vitamin C, if only they'd made it illegal.”
(如果维生素C不合法,我们就吸维生素C.)
主角Mark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并不是为了吸毒而吸毒,生理上瘾只是一部分原因,很显然,他们吸毒,就是为了背叛世俗社会。

在他们一群小混混中,Mark属于最“清醒”的了,他看着毒品剥夺了自己的性能力,他看着毒品杀死了他的朋友,他知道他总有一天必须告别毒品,告别这堕落的生活。

影片正是在Mark沉溺于这种堕落生活与决心告别这种堕落生活的矛盾中展开的。

Mark一共三次告别这种的堕落生活。

第一次,Mark满怀信心的把自己锁在一间空房子里,并煞有其事往门上歪歪扭扭地钉上木板,准备足了一切一旦毒瘾发作而需要的东西,食物,饮料,色情杂志,音乐唱片,电视机。导演在这一段的处理上可谓高明,对于Mark戒毒的前期准备叙述详尽,而对于Mark戒毒的过程,并没有任何交代,而是把镜头直接跳到那一幕:本来门上那些歪歪扭扭的木板现在同样歪歪扭扭,只不过都掉在了地上,这种黑色幽默式的镜头恰恰最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Mark的第一次戒毒就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第二次,Mark由于吸毒过量被送进医院,而后被父母接回家强制戒毒。这一次,我们看到了戒毒这一残酷的过程,Mark产生了强烈的幻觉,他看到带着脚链的Spud,在床头唱歌的Diane……最可怕的是那个已死去的婴儿,在天花板上爬,爬,爬,慢慢地,扭转过头来,一张臃肿的发青的脸,看着Mark。每一个幻觉,就如同梦魇一样,一刀一刀割伤Mark,任凭他撕心裂肺地惨叫。但这一次,Mark几乎成功了,他在房产公司找到了一份房产中介的工作,他自己在外面租了房,他能够自食其力了。可是,Begbie和以前那群狐朋狗友的出现又一次打乱了Mark原本已经平静的生活,他再一次被拖下水……

第三次,Mark决定一了百了。他们那些小混混撞到了一笔大生意,赚了16000英镑。Mark决定背叛他们。他卷款而逃,只留给了他的好朋友Spud应得的那一份。一路上,Mark微笑着,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大步向前,重新开始选择生活……

影片给我的思考远没有结束。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big fuckin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k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a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e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pish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rself.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人生也许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有人选择平庸,有人拒绝选择平庸。有人选择世俗,有人拒绝选择世俗。影评开头的这一段choose,Mark选择not to choose, Mark选择毒品。而到了影片结尾,Mark选择了工作,家庭,生孩子,大电视机,洗衣机,买房,吃零食,朝九晚五……Mark从“拒绝选择”变为“选择”,Mark选择过平常人的生活,Mark选择回归世俗社会。而Mark和他那些混混的先前的生活,并不能简单地看成颓废和堕落,而是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背叛。这从Spud的那场面试,以及“We would have injected vitamin C, if only they'd made it illegal.”这句话和其他许多地方可以看出。

这是否意味着,任何年少轻狂的叛逆,任何放纵不羁的性格,任何年轻时的美好理想,到最后都要如同肥皂泡沫一样,一戳就破呢?

是否每个人最终都要过上世俗生活?是否每个人都要回归曾被自己唾弃的世俗社会?是否每个人的青春都要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呢?

我只想说一句话,为残存的理想而奋斗。

 3 ) 《迷幻列车》电影剧本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4 ) 为《Trainspotting》痛哭流涕的那一群病孩们

那还是看录像带的年代,《Trainspotting》(猜火车) 让我疯狂痴迷,那段经典的开场白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big fuckin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k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a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e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 pish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rself.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1997年,这段话如此震撼我,残酷的青春?自我毁灭?另类生活?迷失理想的一代?那年的我,每夜穿梭于夜店出卖声音,疲惫、绝望、孤独、毫无方向。《Trainspotting》横空出现,让我失声痛哭却又温暖不寂寞——你明白那种感受吗?那是在芸芸众生中终于你发现你不是唯一的怪胎,不再孤独,就如随后我发现了Sickbaby网站一般感动,那就是HOME,跟随那些暗地病孩们一起,我们投入黑暗的怀抱,用病态的腐烂和惨淡的绿光彼此温暖,把那些细小的青春哀伤碎片放到祭坛上点燃,在无限放大的虚幻烟雾中喃喃自语,自怜自伤。

10年快过去了,我也开始穿西装打领带,坐在自己或别人的Office里一本正经的做提案演示,拿个红外笔在投影仪上指指点点,在内心快速计算中勾心斗角,然后或垂头丧气或满心窃喜的在那份该死的合同上签下我的名字。

没什么,真的没什么,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我只不过最终还是和大多数一样,投奔当年我们唾弃的那些生活,而青春,就这么死掉。

而在今夜,Lou Reed的《perfect day》在我的AKG耳机中沉重的LOOP着,我突然想起《Trainspotting》中这首歌出现的场景,吸毒过量的Mark躺着,幻觉中沉入地毯中,从仿如动物栖身的洞穴中麻木的张望世界,死亡离他如此的接近,毒贩将他拖到街头,弃于的士;的士司机将拖到医院门口,继续弃于冰冷的水泥地上,护士们紧张的拖着他穿越医院走廊,放在长椅上抢救.....而他只能无助的躲在他的洞穴中绝望的看着这一切,动弹不得...

为《Trainspotting》痛哭流涕的那一群病孩们,10年快过去了,而我们那个幻觉中栖身的洞穴,依旧还在么?依旧无法庇护什么么?


Just a perfect day,
Problems all left alone,
Weekenders on our own.
It's such fun.
Just a perfect day,
You made me forget myself.
I thought I was someone else
Someone good.

Someone good?perfect day?真是绝顶的讽刺。
 

 5 ) 人无法安静的活着

       写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严重的跑题了,根本算不上是猜火车的影评,里面引用了一些其他电影的台词,对这部电影的影评似乎弱化了,只是自己一些浅薄的感悟= 0=
       

人无法安静的活着:从远古单纯的为食物与生存的肉搏,到古代和近代因为利欲和霸道进行的战争,而今到了看似和平的年代,人类的精神世界与其内在的斗争上升到了统治地位的高度。席勒说:“人得为衣食住行奔波,没有物质生活就没有精神生活。”但物质生活一旦得到甚至是最基本的满足,一有时间开始思考,人的精神世界变会开始动荡。
我们会思考我们存在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小时候,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想着自己长大会如何初登场就一鸣惊人掌声雷动,未来虽然很遥远,却很明确很坚定,所以无知的我们是快乐的。年龄和理智永远都不会呈正比,焦虑迷茫和暴躁总是青春最好的代名词。岁月的流逝,身高的疯长,随之而来的,是狂奔无极限后的硬性刹车。
“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百万富翁,影星或摇滚巨星 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身处平凡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无法感知流动的时间中生存的意义,即便他们很敏感,却只感受得到平庸而后的空虚,于是曾经无知的快乐便正中下怀的成为了他们最深切的眷恋和最致命的弱点,于是他们更加的努力想要活的更好,想要在自己回首时有的依然是眷恋和怀念,他们变得脆弱与神经质,在还未拥有就害怕失去,还未失去就害怕后悔,这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烙印在年岁的更替中,深深的刺痛着他们。
理所当然,愤怒的我们有种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冲动。于是,有了《猜火车》中抢劫吸毒滥交纵欲的浪荡青年,有了《搏击俱乐部》中用鲜血和原始的痛感来获得的精神解脱,有了《低俗小说》中边缘化对先入为主的正统的调侃。对于存在感的追求,盲目如同毒瘾,虽然其有两面性,世俗的成功与堕落,但前者只属于极少数人,于是大多数的极端就是暴怒后的放纵,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人都带有潜意识的颠覆性倾向,爆发与否与程度来自于其的自制力与对世俗的忍耐力。失去了万众一心的目标,失去了衣食住行的担忧,失去了英雄主义,失去了理性启蒙,失去了明显尖锐的阶级压迫,对“人”本身的追求就成为了最大的战争。
年轻时的我们有着大段空虚的时间来感触自己的空虚,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交汇点:身后是单薄却并不短暂的童年,我们后悔的是挥霍的过去我们没有努力要活的丰盛;面前是漫长却未知的以后,我们恐惧的是在梦想逐渐破裂之时我们还有没有勇气面对自负的自己。此时此刻,大多数的我们能做并且有精力做的,似乎就只有逃避了。要逃避就要麻木,要麻木就要沉迷,热情才是创造麻木的元凶。于是我们义无反顾的叛逆,义无反顾的沉沦,所谓越堕落就越快乐,黑暗的力量,来自于它让我们有理由逃避生活。与此同时,对世俗的咆哮与对生活的挑衅极大的充实了我们的空虚,奇异的满足了我们可笑的自尊心。我们懂得告别白日梦的无知,懂得不再奢求奇迹,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代表安逸,安逸代表稳定,稳定代表模式化,模式化引发精神危机。每一次的内心之战的结果都是对生活的一再妥协,直到我们不再年轻,直到我们懂得臣服,在伟岸的生活面前,自尊与自我就是个屁。
我们不能放纵一辈子,褪去青春的外壳,物质的重负迎面压来,或许我们应该感激涕零,能为物质生活奔波是种福气,它拯救了大多数人。那“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为了对比,” “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 “诗人” “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我们一再的背叛自己,天真的以为也背叛了生活,直到再一次上路,才发现我们从来没有过资格反抗:挣扎的道路只是不断的被说服,回归的旅途只是败下阵来却并不耻辱的屈服。无论是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后工业时代的怒吼,都会随波逐流。
一切归零,你终究明白,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平庸的默默无闻的人,同时这个世界上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满与反抗,水火不容的冲突与争锋眼看着一直在激化,世界却还在正常的运转。人类的精神世界其实是一个抽象的却更庞大更顽强的生态系统,优胜劣汰,自我调节,永远的趋于平衡。不是因为枷锁太沉重,是因为这是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不仅要自由,还有责任。我们不仅追求解脱,我们还想摆脱愧疚。
于是马克过上了普遍意义上的正常生活于是我们归于平静。选择与不选择,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选择。
结尾是引用《时时刻刻》里的台词: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6 ) 让我们用迷幻和电子来祭奠青春!

<Trainspotting> 1997年 丹尼·保尔

原声音乐: 五颗星
高潮: 结尾,马克背着包走在清晨、伦敦、川流不息的大桥上。音乐响起,underworld的born slippy——如果你去下载了电影音乐,又恰恰是在清晨的人流中听到这首歌,你应该就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感动和振奋——电声的魅力就在于此。
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觉得最好看的电影不能没有音乐,甚至应该有很多音乐——那种能够把电影的主题透露给你的音乐。那种简单到极致、悲情却热烈、迷幻又纯洁的音乐——比如《最后的日子》,比如《猜火车》。

    所以有时候我在博客上会痛恨一些很扯淡的论断。有些人根本不会认真地倾听镜头后面的声音,不会仔细观看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情——甚至连电影本身他们都没有耐心看完。可是往往这类人最喜欢夸夸其谈、最喜欢把某部片子先入为主地占为己有。

    比如最近看到,有个小姑娘口沫横飞地谈论〈猜火车〉,谈论电影里的“寓意”、“追求”等等,而且还摆出一副“见仁见智”的沉醉在小圈子里不屑于和人讨论的姿态。

    于是我跟她说:“如果真的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那我们就不需要影评,不需要电影杂志,不需要人和人在街边口沫横飞地讨论。当然,也不需要电影——如果百多年前卢米埃尔两兄弟就像你这么想的话,那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些花样翻飞的、花花绿绿的、让人神婚颠倒的东西。”

    坦白说——

    一、我没觉得《猜火车》里面写了多么深刻的追求。这不是一部励志片,更不是一部烂俗言情片。迷幻药、酗酒、抢劫、斗殴、性……这5个元素就是那四个混混所有的生活。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这5个元素理解成任何东西,理解成“主义”、理解成“学派”,甚至还可以像某些混帐学者一样把它理解成老庄思想什么的——不是么?毒品是不是注射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注射了、再注射就要萎靡至死倒地而亡了?这和咱们的“中庸”是不是一个道理?这是不是挺他吗的“玄学”的?

    二、什么追求啊梦想啊那些大而化之的东西都是扯淡。并不是所有片子都和肖申克一样能把你救赎的——猜火车完全是另外一种片子——你要是完整地听过它的电影原声就能明白:那种迷幻沉醉、欲说还休的声线,那种不知不觉间弥漫开来的、像老酒一样醇香的味道。你得承认,在声色艺术的世界里,很多东西在理智的状态下根本解释不清楚。比如Iggy pop重型朋克的狂放,lou reed悲歌似的麻醉和迷幻。那些沉迷和躁动状态下的东西干那些世俗的追求鸟事——于是才有了中指,才有了朋克,才有了fuck,才有人想把理智和假装正经的世界撕个粉碎,才有人会讽刺那些伪善的理解,讽刺那些动辄就拿“追求”和“理想”说事儿的装逼范儿。

    原声音乐大概就是那样吧,和电影的风格差不多:都不是那种特别让人振奋的东西——我觉得,当然也许仅仅是我觉得,如果你从那片子里读出了“追求”、“梦想”等等等等,那么也许你应该抛开一些东西把这片子再仔细看几遍。如果还是不来状态,还是想着能弄出点“追求”什么的,那来听。就回去把lou reed和blur的歌翻几首出来听个几十遍,应该就差不多了。如果做了那么些准备工作,还是感觉不爽、还是不能把那些标签一样的东西从脑子里祛除,那我觉得可能你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回家去关门一个星期,问问自己是不是平时装逼装出习惯了——

    其实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些感受根本就描述不出来:绝大部分一溜烟就飘走、一小部分潜藏在心里需要挖掘、剩下的那些,最最微小但却最最容易表达的、最最庸常而且最最感官化和最最浅薄无知的,就是平时我们挂在嘴边的,比如“寓意”,比喻“追求”。事实上,真正的“追求”应该是不可以在嘴里叨呗叨呗地谈论的,应该是欲说还休的、深藏在性格和本能底下、需要痛苦地提炼浓缩以及苦心孤诣地经营的……

    ——估计这就是我一直不敢写影评的原因:我总是觉得战战兢兢,我害怕不能把心里最真实最深刻最浓烈的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

    最近读了几部片子。感受最深的不是情节,不是女人,不是性,不是谎言,更不是所谓视觉震撼——而是“真实”,是那种潜藏在每一个镜头背后的深情和热烈的眼睛。为什么有时候人家三两个字就能让你哭出声来;可另外的一些时候,人们缠绕在你身边絮絮叨叨地聒噪不停,可你就是不为所动。根本的原委就在于那些镜头背后的人是不是坦白、深情、以及饱含泪水,等等等等。

    继续说[猜火车]——看完片子我还真就没感觉自己受到多大触动,甚至还不如[最后的日子]给我的触动大。它描摹的只是苏格兰某城市某些年轻人的某些庸常生活情景(注:在英美小年轻圈子里,瞌药什么的都是挺普遍的事儿)。它告诉我说有那么一堆人,绰号分别叫做“屎霸”、“变态男”、“卑鄙”、“马克”——他们干了那么一堆挺狂燥挺冲动挺让人难受的事儿。然后其中有一个人(马克)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背离”的冲动:他可能是对枯燥的吸粉生活厌倦透顶;也可能是受自己身体里某种本能的驱动,反正不管怎么样,“背离”和“出走”应该是主题。

    而上面所说的那些“种种原因”,在我狭隘的眼光看来,其实这是极少部分人人心里的一种类似“乡愁”和“本能”的东西,这也是性格的一部分:不论身处什么环境——肮脏恶劣,或者糜烂颓废,再或者淡如止水——可是那个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声音总会像锈蚀的钢针一样戳进你的内心,说,你丫不能老这么肮脏下去、不能老这么颓废下去、更不能这么平平淡淡地老死一生……

    所以才会有马克的戒毒、出走、以及他义无返顾的再次出走。

    他那种性格的人天生就是为“出走”和“背离”准备的。他出走一千次都不会让人觉得离奇——片尾那段,马克像所有振奋青年一样大步走进英伦清爽的早晨,走在宽阔的车流不息的路上,音乐响起。是underworld的《生来伶俐》,充满感伤的清澈气质,一段孤单、躁动并且过瘾的旋律。在原声音乐碟里,仔细听甚至都能听到震响在耳边的心跳声……可是我没有太多振奋,我只是冷冷地盯着屏幕,听着他说他要“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他吗的大电视,选择雷射唱盘,电动开罐器……“。我心说:这些都是他吗的屁话。我也是他那样的人,我明白那种本能的冲动是怎么一档子事儿,也明白那种心里堵成一团恨不得所有人都消失的感觉,我知道他不论在什么环境里长时间浸淫都会选择突然离开。我也知道他总有一天会选择再次逃离,逃离他的工作他的家人,逃离他花费不少银子购置的大电视、洗衣机、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各种布料的西装以及房子、朋友、低利贷款——就像iggy pop这个老朋克所唱的一样:“我只是个过客,我——只是个过客”。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们不能永远年轻,不能永远热泪盈眶,可我们却始终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这也许才是电影里这种情绪和状态最好的概括。这和追求、梦想无关,这只是本能而已。本能的冲动、本能的渴望、以及本能的对旧有秩序的“出走”和“背离”——信不信由你,某些人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本能的。


链接:POGO。。。

http://lit7.blogcn.com

 短评

口音太强大 求循环十遍洗脑 从此用上了最潮款的苏格兰乡下口音

5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推荐

苏格兰2:1英格兰,苏格兰人高潮了。这片的政治讽刺和苏格兰人的弃儿感根本没人提

8分钟前
  • AT
  • 推荐

我有时候想不明白,吸毒的人,到底是因为太不快乐,而是太快乐。

9分钟前
  • 小岩井
  • 力荐

我好单纯,17岁那年买了这张碟,当时看了分级决定等我满了18岁再看,于是真得等了两年后我19岁了才拿出来看。。。。然后觉得,这个决定蛮正确的【姚明脸】

11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推荐

世界在边,音乐在变,连毒品也在边,你不会越来越年轻

15分钟前
  • youngman
  • 力荐

十年前看的已经快忘光了,只记得伊万撞车后露出的那个满足的笑容...#Choose Life#( 补标)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为了毒品进入马桶的镜头印象深刻,肮脏不堪的粪池在他心中瞬间化为温暖的海洋。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马桶原来里面是海洋呀。。

24分钟前
  • 可可肚子
  • 推荐

啊,马桶世界无比神奇

26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从马桶走出来一个牛逼的伊万麦克格雷格,这也就是丹尼博伊尔的最高成就了,他对人生啦对艺术啦对人性啦追求也就到这了,有这一个五星片也足够了

2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其实是我想都不敢想的青春。

32分钟前
  • 你看起来很美味
  • 推荐

那恶心的厕所。

34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每个真理让人安宁,不是吗?如同坟墓。每个人都奔向它。 一直认为《猜火车》的片头是最棒的。

37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墮落也需要天分。

38分钟前
  • 乡村名媛狗小剩
  • 力荐

被神传的一部青春电影,不过并不出彩.

40分钟前
  • 宋阿慕
  • 还行

平淡和琐碎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即使不甘不愿也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它向往它。★★★★★

41分钟前
  • Q。
  • 力荐

糜烂过后有目标的生活才是正确的。2014年8月13日重温,为了《万物生长》做准备,关于青春的故事,和我的不一样,但是最后都殊途同归,我要好好黄芪,好好万物生长。

44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开头: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结尾:Getting by, looking ahead to the day you die.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说实话,我真不好意思把这电影加进来,因为好多缺货都拿它当作粉饰太平的伪装!~

47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令人惊艳的马桶

51分钟前
  • 毛驴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