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

HD中字

主演:邱华梅,徐敏,盖琪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剩女 剧照 NO.1剩女 剧照 NO.2剩女 剧照 NO.3剩女 剧照 NO.4剩女 剧照 NO.5剩女 剧照 NO.6剩女 剧照 NO.13剩女 剧照 NO.14剩女 剧照 NO.15剩女 剧照 NO.16剩女 剧照 NO.17剩女 剧照 NO.18剩女 剧照 NO.19剩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剩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万,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单身女性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但现代中国女性如何平衡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以及她们自己想要什么?每个女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同时她们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抱负,还要承受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政府的压力。《剩女》电影讲述了三位充满希望的单身女性,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爱情。双车道柏油路印度母亲大当家致富攻略女子分手专家为什么是我?法外狂徒安娜贝尔全球玩家江湖医生2020恋爱恐惧症X2022揭露2023绝境逢生阿尔卑斯的激情要久久爱汉娜(2017)雪山飞狐2007迷魂镇我们的承诺洛奇4国语佩剑将军白宫风云 第七季宽松世代又如何SP:纯米吟酿纯情篇此刻我需要你永不失败的国家透明家庭第二季河神2剩余公主雪地黄金犬画心师蜀山传(原声版)黑袍纠察队:劣迹消失的女人2016夹缝中活着 小春徘徊2018文集舒克与桃花无头轿三尪女异水境·界(日语版)海狼(下)邮缘

 长篇影评

 1 ) 律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剩女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片中律师这样的角色。因为她代表了广大中国农村家庭出身进入城市生活的女性形象。但她融入的可以说相当不好。每当律师回到山东的老家,她就能回归到一种自然的状态,变成家中的小女孩,下地、喂鸡、做饭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一旦她回到北京,她就处于一种绷紧的状态,不是不自信就或是盲目的强迫自己表现的自信、强大而造成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的一种绷紧的状态,我作为纪录片的观者都被带入到一种严重压抑的状态。说说我的理解吧,一个人的内心其实会影响她/他的外在,首先律师显然在着装上的审美是有巨大缺陷的,这来源于她成长过程中审美培养的缺失,但更重要的是内心世界存在的精神贫瘠和巨大的自卑感,这种隐秘于内心的缺憾往往会在行为上由于有意的压制或反抗而产生不恰当的外在表现。其实她对自己要什么自己是什么一直都很迷茫,她通过艰苦的学习逃离农村但恰恰可能正是因为学习不得已占据了过去的所有生活而精神贫瘠。律师是整个片中最值得担心的一类女性的代表,她们是中国城乡二元制体系下人数众多的一群,她们会造就我们下一代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成长环境,关乎一代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也许出国 - 不是因为学历,而是为了重新体验真正的生活,就她的个体来说,的确是不错的出路。

 2 ) 纪录片《剩女》:是谁一直在建构这个伪概念?

最近几天,《剩女》很火,这部来自于美国PBS电视台的纪录片一经在国内流出资源,立刻便在网络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与围观。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部拍摄于中国,讲述三位中国单身女性故事的作品并不是由中国人所制作,它的导演是来自于以色列的两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议题的女性电影人,在此之前,她们还制作过另一部反映网瘾戒除问题的纪录片《网瘾》(Web Junkie),此次的《剩女》已经算是她们第二次拍摄中国故事了。

《剩女》官方海报

不得不说,这两位以色列导演虽然是外国人,但她们对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当下舆论热点的了解似乎比中国人还要准确。

要知道,像“剩女”、“剩男”这类两性话题在现今的中国本就是人人都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这两位外国女导演从“他者”的视角出发,不仅敏锐地体察到了这种热点的存在动因,而且还将其作为核心议题制作成了一部极具社会学价值的纪录片,确实很不容易。

《剩女》截图,大型相亲活动现场

一部好的纪录片题材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立体多面的人物也很难撑起相应的题材。据说,这两位导演在对所拍人物的选择上就花费了很长时间。

最初,她们通过网络寻找拍摄对象,在对数十名女性的接触中,她们发现大多数人只是想在镜头以外陈诉自己的不幸,一些人在短暂的了解后都会因为对隐私的顾虑而拒绝拍摄。

她们是经过了漫长的筛选,才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三位愿意出镜的主人公,而这三位主人公在社会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和性格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也十分有代表性:

主人公之一Qiu HauMei

第一位主人公是时年34岁,来自于山东农村的女律师Qiu HauMei,在影片中她也是表现比较出彩的一位。

因为出身于重男轻女的大家庭,她一直处于父母的逼婚压力之下,尽管她是个很有主见的现代女性,但很多时候她都面临着外界和自我的双重审判——“人到年龄就该结婚!”“不结婚就不会幸福!”“我到底该不该结婚?”“结婚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些质问让她不得不一次次徘徊于“交易感”十足的婚恋相亲市场,奔赴于一场场被安排的速配聚会,忍受着周遭世界对其“大龄剩女”的标签化评判。

主人公之二Xu Min

第二位主人公是时年28岁的广播电台播音员Xu Min,虽然她出身环境优越,工作光鲜亮丽,但她却一直陷于原生家庭的困扰之中。因为从小到大对母亲的逆来顺受,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干扰和限制,她对婚姻的选择更多地是要满足母亲的心理期望,在这种被动的母女关系中,她变得无所适从。

第三位主人公是时年36岁的大学老师Gai Qi,在影片中她是唯一一位对婚姻“妥协”的女性,她不仅找到了她认为还算满意的丈夫,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但平淡的婚后生活也让她感觉到有些无聊。

主人公之三Gai Qi

很难说《剩女》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拍摄十分精良的作品,因为结构和内容所限,想要面面俱到地展现三个人物的命运与生活也不现实。

然而,就是在80多分钟的时长内,影片却对当下中国的婚姻挤压状况、婚恋相亲市场、两性择偶偏好、城乡婚恋差异以及适龄未婚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展现,而三位主人公对人生之路的迥异选择又让观众看到了“剩女”这个标签所根植的大众心理机制,中国人落后的婚姻观念和社会主流文化对个体的绑架也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Qiu HauMei回到山东农村老家,其父训斥她:“上学把你上傻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观念,受这种婚恋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婚姻选择始终掺杂着一套复杂的逻辑。

尽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所颁布的《婚姻法》曾明确鼓励自由恋爱,当代社会婚姻文化氛围也始终强调“婚姻自由”,但诚如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写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完全视为当事人之间个人的事情,而别人不加过问。”

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大家长制一直就是比较盛行的一种运作肌理,子女的婚姻在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个体选择终生伴侣并非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和喜好,父母和家人乃至于亲戚与朋友都可能会成为其选择行动的代理人。

Gai Qi母亲说:“我们不能打破规则。”

而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因为女性本就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地位,她们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能被视为循规蹈矩的“安定”下来,整个社会就有可能为她们刻画一个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印象,甚至于她们的家人都可能对其反戈一击,成为阻碍个人自由意志的催化剂。

因此,在《剩女》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便可以明显看到,像Qiu HauMei和Xu Min这样的单身女性首先接受到的压力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面对家庭压力,Qiu HauMei无可奈何

当Qiu HauMei回家之后,她终究难逃父母与姐姐们的连番拷问,“你是不是上学上傻了?”“你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不结婚就永远不能幸福!”“你老了谁来照顾你?”类似于这样十分强硬的价值观判断几乎不曾中断;

而在Xu Min的家庭关系中,母亲对她的控制与干预也显得十分强势。在心理医生面前,她泪流满面地承认,她的婚姻选择始终会受到母亲的左右,满足母亲的喜好好像才是首要原则,至于她自己的意愿则是不被尊重的。

Xu Min的个人选择难逃原生家庭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在这两个人的家庭关系中,实际上都强烈地体现出一种中国父母才会有的思维逻辑,即父母总会将下一代的个人选择和“不孝顺”相挂钩,继而又会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辛苦抚养去指责这种“不孝顺”。一个强大的民族心理惯性几乎表露无遗。

当然,在这部纪录片中,两位导演对于语言暴力和相亲市场的观察也很有意思。

你会发现,当Qiu HauMei行走在地铁中的时候,地铁中的广告都是“今天你要嫁给我”、“今天约女神”这样的标语,当Xu Min与自己的母亲吃饭时,“剩女”这样的词汇也会从她母亲那儿脱口而出,当Qiu HauMei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也表示了对“单身狗”、“大龄剩女”等标签的强烈反感;

地铁中简单粗暴的广告语

当她们穿梭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婚恋交友场景中时,两性的交流话题始终停留在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工作薪水等方面,几乎很少会去提及个性、精神、价值观等问题;

至于那些散落在公园相亲角的大叔大妈们,则会把自己子女的个人信息以最简单粗暴的标签展示出来;而上婚恋交友网站,更像是在挑菜一样,住房、工作、收入、户口、身体条件等都是被可能量化的标准之一。

公园的相亲一角

显而易见,《剩女》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昭告的是,语言暴力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性别政治也在不遗余力地左右公共叙事,社会性别权力关系被悄然镶嵌在了一个个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中,两性地位的二元对立状态也因此被搅动的更为畸形和无脑。

其实,关于当代都市生活青年的婚恋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做过大量相关的研究,而且早有证据表明,大众和媒体更为倾向于选择热炒“剩女”问题,但很少会将“剩男”同等视为显性话题进行讨论。

而实际上,有学者早已对“剩女”概念进行过界定和度量,并对中国单身女性的比例和结构做过系统的调查,从结论来看,“剩女”问题其实在中国并不真正存在,中国女性过剩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相反,女性在各年龄层及婚姻挤压状况中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

媒体宣传中的概念误导

“剩女”明显是一个被媒体和舆论所夸大且建构出的伪命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实则和眼球经济的波动、消费社会的观念更迭有关。

不过,虽然“剩女”早被证明并不是人口结构性婚配过剩的结果,而是由于国人文化观念变迁滞后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网络和媒体建构出来的标签和伪概念。

但像《剩女》这样的纪录片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个建构性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伤害了众多无辜的优秀女性,潜在地增加了她们的生存压力,甚至给很多家庭中的长辈父母制造了某种恐慌。

Qiu HauMei最终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所以,争取平等或许并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群体的使命,无论中国社会的全球化程度如何,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而要打破这种语言暴力和性别对立则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努力。

 3 ) “不结婚判刑是吗?”

《剩女》海报

“你首先不是美女,第二年纪真的很大了。”“年纪真的很大了?”“对吧。”“我觉得我的年龄还好啊。”“诶?哦?……你觉得你现在状态很好……外形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这都是自欺欺人……” “不结婚判刑是吗?”“不结婚可不就得判刑。不结婚,再幸福她也不叫幸福。”“你觉得你比我幸福?有了孩子就叫幸福?”“我当然比你幸福!”“你幸福个*……我不就没让你们幸福吗!”

以上两段对话大概是纪录片《剩女》(Leftover Women,2019)中最点题的两个场景。前一段是律师邱华梅(音)和世纪佳缘婚姻顾问的对话,后一段是她和大姐之间的争执,都指向一个核心——你未免也太不了解自己的处境了。

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这部耗时四年的纪录片是由两位以色列导演,Hilla Medalia和Shosh Shlam拍的。她们还有一部作品是《网瘾》(Web Junkie,2014),谈中国少年的网瘾戒除。

以北京这个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为背景,串联起同在这个城市工作的律师邱华梅、电台主播徐敏(音)和大学教师盖奇(音);同时,三个人又分别代表了农村家庭、北京土著家庭和普通都市家庭;最终,律师出国,教师南下结婚生子,土著继续相亲。作为一部小成本纪录片,这大概是导演所能想到的最工整的结构了。

“剩女”这个词,说起来早就不新鲜了。但为什么到现在还值得我们讨论?

如果大家多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最近有很多新闻话题都和女性有关:比如捐助卫生巾和安心裤;比如从女性医护人员集体剃光头;比如“江山娇”事件;甚至比如肖战粉丝事件中,举报者认为小说《下坠》中“赞赞”这一角色的性别认知障碍是一种“女化”和“丑化”——这些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性别”它竟然是一个问题。

1 为什么性别是一个问题?

我们对于同一个事件当中的性别主体,常常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主要原因在于性别观念的不同。如果用最简单最笼统的标准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性别本质主义,一种是性别建构主义。

前者认为存在一种固有的性别等级和性别气质,比如男性就是强壮,女性就是打不过男性,如果绅士和淑女是理想,那么娘娘腔和女汉子就是不能接受的。更不存在所谓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分离,一旦偏离就必须矫正,治疗同性恋,开设女德班是最有代表性的极端形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二元对立的性别主体,我们的社会性别实际上是在重复的社会表演中按照社会规范建构起来的。这种观点和本质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不是我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我就是什么样子。

这和今天要说的有什么关系呢?

想象一下,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们会说“啊,是个人”吗?不会,我们会说“啊,是个男/女孩”。当性别被宣布的那一刻起,围绕这个性别的漫长规范就开始了。

本质与建构之争当然并不仅仅只在于性别观念,这层重要的底色在内化到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之后,将和意识形态、社会阶层、家庭结构、个人情感进行复杂混合,在婚恋中最终呈现为种种繁琐的条件,在生活中表达为种种刻板印象。

尽管家里人都觉得邱华梅迟迟不结婚是“不听话”。但实际上正相反,她的痛苦恰恰源于她并不叛逆,她就像一条拔河的绳子,这头是传统是亲情,那头是现代是理想。她从不排斥婚姻,也并不反抗婚姻,她只是想找一个价值观合适的人,在片子里她甚至只提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尊重女性,比如合理分配家务。

上一段关系中的冲突是对方完全不做家务(纪录片《剩女》)

但是她找不到,因为所有人都要求她面对“现实”——大龄、农村家庭出身、律师、性格硬、不漂亮——她没有一条符合婚姻的“标准”。在婚姻顾问看来,你要能找到,那才是见了鬼了呢。

片子的结尾,邱华梅离开了北京,到法国继续求学。最近的消息是,在德国结婚并定居了。离开对于她来说是合理的选择,离开不是逃避,是打破她无法认同的标准。也不必再过“一边战斗,一边撤退”的日子了。

大体建立在本质主义基础上的传统性别观念,提供了一套没有门槛的既定模板和操作手册,是一套封闭的系统,简单且实用。婚恋市场中的条件和标准,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复杂延伸。

而如果选择开放性,就需要为这种开放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认同一种先在的框架,就必须让自己时刻处于思考中,去判断和考量每一件事。但思考,其实又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没有人想做“剩女”,但有人想自己思考。当我们谈论“剩女”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性别什么时候才不是一个问题。

2 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说服父母?

假设我们认可婚姻市场上的“剩女”都是因为不符合标准而剩下的的话,那比邱华梅条件好太多的徐敏就完全不必存在于这部影片中——北京土著,有房有车,有好工作。也正是这部分让有些观众觉得影片好像有点“假”,“像摆拍”,因为徐敏所面对的其实并不是“剩女”问题,而是母女冲突问题。

女儿找的对象,妈妈一个也看不上,妈妈看不上,这婚就结不成,于是出现了片中的经典对白——

“我不让你找南京的你非找南京的。”
“南京人怎么了,南京人怎么就不行了?”
“我不是说怎么了,我就说你们成不了。”

徐敏觉得很委屈,从小妈妈就给了她很多规则,她又说不过,现在她不想自己的婚姻也要通过审核才行。但觉得委屈的并不只是她自己。在妈妈看来,我给你买房买车,我花高价让你接受最好的教育,怎么到头来错我一无是处了?妈妈也很委屈,甩门而去。

在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告诉大家,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婚姻是为了财产的巩固和延续,其实与爱无关。几百年过去了,尽管婚姻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嫁女儿依然是一种明确且精确的经济交换。

但这显然更没法回答徐敏的问题了,她已经经济独立了,有房有车有工作,并不需要通过婚姻来交换财富。徐敏的困扰大概也是绝大多数大龄未婚都市女青年的困扰,既然我什么都不缺,为什么不能找个我喜欢的?父母到底要什么?

我想问题大概就在于,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婚姻不再是财富的交换,但它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交换和维持。门槛之外的男青年,通常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劣势位置,不符合移交“照顾我女儿”这一责任的标准。

你谈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父母谈的是符合社会想象的结构关系,仍然不是一回事。你以为是情感冲突,但其实是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冲突。除非双方共同努力调整,否则靠“感化”,几乎不可能改变。徐敏的故事,在她和妈妈争吵之后,戛然而止。

徐敏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讲述自己的“被抛弃感”(纪录片《剩女》)

常听见有人说,等我娃长大了,我肯定不会像我父母对我那样对TA。意思是,过去那些吵过的架,将来不会再吵了。我的仔一定是这条gai上最开心的仔,我一定是这条gai上最开明的家长。会吗?

目前我们亲子关系中最大的代际问题大概是婚恋观和性取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代际冲突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减弱。但减弱之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吗?也许二三十年之后,困难从跨性别,变成跨物种了呢?

想象一下,有一天吃着饭,你的娃突然深情地对你说,妈妈,其实我觉得我是一只马桶,我想要成为一只马桶,希望你能支持我。当你崩溃得百转千回,最后咬牙说,好的,妈妈给你买最好的智能马桶盖的时候,娃说,不妈妈,我是蹲坑。你怎么办?

没有人想做“剩女”,但两代人之间很难“共情”。当我们谈论“剩女”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裹挟在亲情中的价值观冲突。

3 到底谁是敌人?

也许“女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让人有点心生畏惧的词,但把它污名化为所谓“田园女权”大概是近些年的事儿。“田园女权”,百度有词条,意思是“要求男女平等却要男性承担主要责任,以女权为借口追求女性收益最大化的群体”。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批评是成立的,那么实际上我们传统价值观的本色就是“田园男权”——都是妈的心头肉,妈怎么能不疼?但是这块肉/这本书/这套房还是要先给你哥/你弟买,妈回头再给你买啊。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田园男权”甚至没有单独成为一个词的必要。

那么,一个人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意味着她要打倒男性吗?两性之间的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吗?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我们假设,忽然有一天,世界上只剩下一种性别了,再也没有两性之战了,就完美和谐了吗?并不会。我们今天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消除了任何一种性别之后都依然还会存在。没有任何问题是通过压制或消灭一种性别可以解决的。

性别是问题,但不是全部的问题,也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借用马克思的话,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我们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男人,好像女人才是女人最大的敌人。

在这部纪录片中,对观众来说,给邱华梅带来最大冲击的,是相亲公园里看不上她的大妈、是说她自欺欺人的婚姻顾问,而不是相亲对象;是咄咄逼人的大姐,而不是委屈叹气的爸爸。对徐敏来说,爸爸是可以谈心的朋友,妈妈才是一个无法心贴心的“陌生人”。

不只如此,还有电视剧中《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妈妈,《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妈妈(苏父的戏之所以能演只是因为苏母腾出了舞台),《安家》中的房似锦妈妈。如果还有兴趣,可以再去看看《柔情史》(2018)和《再见 南屏晚钟》(2019),控诉母亲对女儿压迫和剥削几乎要成为新的“伤痕文艺”了。甚至在让大家泪流满面的《82年生的金智英》(2019)中,给我们最直接冲击的,也是婆婆对儿媳的压榨。

母亲始终认为丈夫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在于自己生的是女儿而不是儿子(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为什么是“妈妈”?

为什么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最终转嫁为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

这或许是21世纪女性解放必须面对的内卷化困境之一吧。虽然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起码向我们印证了,性别是一个问题,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没有人想做“剩女”。当我们谈论“剩女”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种结构性困境。

4 其它

当然,这部纪录片也有很多争议。比如,被拍摄对象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作为经济独立的高级知识分子,三位主角都是有能力打破困局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都是“主动”剩下的。但还有更多的女性和男性是“被迫”剩下且没有能力打破规则的。他们的困境,更复杂。

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零零后》(2019)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北京中产阶级的孩子是否能撑起“零零后”这个片名?当中所涉及的成长问题和教育问题有普遍性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显得有点“失衡”,不少观众认为,导演完全应该单独剪辑一个邱华梅版。

某学期的最后一次课,照例请大家写课程反馈以便改进。收到的最后一张纸条上,一位女同学写到,为什么一定要有性别意识???后面还说了一段,大概意思是自然而然就好,为什么要特别去建构什么性别意识。确切内容记不太清楚了,三个问号印象深刻。

因为是最后一次课,这位同学后来也没有再来找我,因此没能好好回答这个问题。至今仍觉得非常遗憾。

为什么一定要有性别意识呢?

我想,这大概是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起点吧。

 4 ) 社会允许多少种声音

To me, whether it's monocult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depends on how much tolerance a society can give to different voices.

One type of voices that can vary is people's age to get married. But now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to get married at the right age. When you reach a certain age and remain single, anyone can tease you about it. They would say:

"If you don't get married, your happiness isn't real happiness."

"If you aren't married, you are not normal."

"You are already old for the marriage market."

"If you don't get married, you'll be worthless."

Those criticisms suggest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set a standard answer for when to get married. It's like a True-or-False question, your marriage decision is either correct or wrong. Those people are unaware of possibilities between the two polars. Unmarried people may not meet their true love yet, may prefer to pursuit careers first, may set too high standards to find a partner, or may just choose not to be married now. If it's the only acceptable choice when people get married before their 30s, from my viewpoint, it's monoculturalism.

 5 ) 对抗

这也是个人视角有没有可能抵抗并冲破集体视角的故事。

1 教授姐姐是集体视角下的顺从者。她决定服从集体叙事,“人生在什么阶段就要完成什么事“。最后被追问你认为结婚才代表好的结局吗?她的回答是结婚比单身要无趣,但是比单身幸福。她的幸福首先要屈从于集体视角,所以对于她,迅速“下嫁”,生子,安居,是自洽而唯一的选择。

2 广播台MM似乎是一个反叛者,她反叛的具体对象是作为集体视角代表的母亲。但是她的反叛做不到彻底,因为她的经济利益同父母是捆绑在一起的,学校一路都由父母安排,车、房都由父母买好,想来工作应该也有父母的参与在其中,这就决定了她在对抗中的劣势地位。

3 律师姐姐是着墨最多的一位,我想导演似乎想要呈现她为一个成功了的解放者,她出逃了。在西方视角下,这通常代表了胜利。但是我感到的却是集体视角的强大而不可战胜,她想要自己定义自己,却只能靠出走才能实现。

在不同的时空里,个人视角对抗集体视角的事一直在发生,那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被渺小成了“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而只剩了庞大的机器继续高歌猛进着呼啸而过。这样的片子记录下了至少具体成了堂吉柯德们的努力。大战风车本身,其实就是多么勇敢多么美丽呀。

 6 ) 律师小姐姐已经移居德国,找到了工作,嫁了人

本片让我感慨最多的,不是作为女性被侮辱和轻视的愤怒,不是婚恋市场如何残酷的对待优秀的女性,而是面对困境一个优秀的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其中“性别”和“婚姻难题”,只是棘手问题中的两个变量

《中国剩女》选取了三个未婚的中国女性作为观察对象,如实记录了这三个人面对婚姻“难题”,是如何应对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片头最先出现的律师小姐姐,看了她的推特名字:Huamei Qiu我才知道她可能是姓邱,在本文中,我将其称之为邱。

与其他两位被记录者相比,邱通过相亲解决婚姻问题,显然具有明显劣势。我说的很直白但这是事实。

在我国,婚恋问题更像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情感问题。双方必须足够清醒且愿意面对现实,把各自的条件都摆出来,摊开了,一一对应,各取所需,这样才是成熟的相亲对手。

曾经我也帮忙替长辈的儿子物色在帝都的相亲对象,这个男生要求女方父母有稳定工作,女方在体制内,身高1.68米以上,有北京户口,年龄必须小于28岁。后来帮他找到完全符合条件的女性,他在看过照片后,只留下了一句“自己工作忙,不想谈恋爱”,就消失在人海了。

而邱年龄34岁,长得不够漂亮,肤色偏黑,家在山东农村,家里五个女孩,父母都是农民,这样的条件,遭到男性相亲对手的嫌弃,简直是天然的“理所当然”。

在片子开头,我觉得她打扮的有点夸张,穿衣风格不佳。真正的改观是她与女性朋友们一起聚会,她提起遭到自己姐姐和父母的嫌弃,甚至姐姐让自己的孩子称呼她“光棍姨”。

她的朋友说,如果面对这样的人,一定要“怼死她”,甚至一定要打人的。邱在解释亲人也是为自己担心以后,她的朋友质问邱,是不是别人就不能指责你的亲人,她们真的为了你更快乐吗?邱生了朋友的气,选择维护自己的家人。

讲真,邱的朋友这种人,我现实中见过很多,她们的理论自成体系,但主要应对于如何用语言回击传统婚恋观的话语,而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甚至经年累月,她们的人生并未向前挪出半分。

你若向一个男生抱怨问题,他可能会帮你列出五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不想沉浸在看你嘤嘤嘤哭泣的时光里(论有一个基友的重要性)。但你若像邱的女性朋友这样,可能十年后,你还绊在同一个问题上,踯躅不前。

邱也抱怨,但邱在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后来看到拍摄她作为一个律师(做知识产权领域的)工作的场景,我觉得也许是她的工作性质让她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而邱的父母和亲人真的不是为了她好吗?并不是。

镜头切换到邱回山东的情形,那一系列镜头让我发现她在家清清爽爽的样子比画奇怪的彩妆要强得多。 家庭场景是熟悉的葱省模样,连方言我都听着怪亲切,父母在家庭中开着她的批斗大会,说“不结婚就是有问题”,“不正常”,“结婚就是幸福”,“你就是学傻了”这种我在葱省耳熟能详的话语,而邱在窗前哭泣,也大声向父母和姐姐吵嚷“你觉得你结婚幸福吗”,“你觉得你养孩子幸福吗”,“如果我像你这样养孩子我宁愿不要”这样的话。

这一刻我觉得她的家庭是非常正常的,想必大家也会跟亲人这样吵架吧,这恰恰说明他们的关系是非常松弛的。随后镜头也展示了邱的母亲为她将来出嫁做被子准备的棉花,她跟妈妈一起亲切的包饺子拉家常,这是这个家庭的另一面啊。朴素的亲人们是无法用理论化的语言与你进行争辩的啊

邱不渴望爱情吗?她在吵架中跟姐姐表达的观点是,不是说不结婚,而是要承认单身不是不正常的状态。

接下来的她更努力,积极去相亲,交友,甚至咨询冻卵。

在她与男相亲对象的谈话中,我发现她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而且可能常年面对客户的原因,她很快就能领会到对方真实的意图,并且她也是紧紧围绕自己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的:要求对方受过良好的教育;要求对方尊重女性。

很多女性往往在感情中忘记了自己所坚守的底线诉求,而很遗憾,男性会一直记得自己的诉求;当一个男人以“配不上你”为理由要求离开时,请注意,这句冠冕堂皇的潜台词是他一定对你某一点特别特别不满意,他早已无法忍受。

邱并未妥协。那个来自同一个城市长得人五人六的葱省男,上来问邱家住在城市哪里,邱很快意识到他在打探自己的家境,而当他侃侃而谈希望家庭中他做主时,邱早已洞察他的小算盘;

相亲会上男方一提出“我们已经过了谈恋爱的年纪”,她就反问到“所以你不打算好好谈恋爱了吗”?

我逐渐意识到,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踏实执着且勤奋务实。

当然,影片还展示了她做美容,跑步,蹦迪,这证明她过得是收入不菲的白领女性的生活,而婚恋问题似乎让她其他的优秀都暗淡无光了。

当几次挫败之后,邱意识到解决“婚恋”这个问题,已经占据了她人生太多的时光;面对心理医生,她提出了自己一直在与传统“大龄不婚就是可耻”的观点相搏斗,可还是快要溺死了。没错,她面对的是千军万马,而她一个人的对抗确实身单影孤。

心理学家一阵见血问她将来的打算,她提出了另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边战斗一边后退”,她试图跳脱环境,从人生层面上,缩小婚恋问题所占比重,选择出国留学。

影片的最后展示了她的努力,她说到做到,去法国留学,与朋友告别,与家人告别。爸爸说出积压心中的话,说自己不生儿子在农村遭人嘲笑,而邱让他感到骄傲和荣耀。

影片最后她在法国课堂上听课,在路上骑车轻快惬意。

但这其实不是最后的最后。影片拍摄于2015年-2017年,邱在今年2月15日,从推特和油管上回答了网友的关切的问题,她顺利从法国毕业,又移居德国,继续做律师,也嫁了人。

邱是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人,她值得更适合她更好的人生,我觉得她一定有能力从别的困难中跳脱出来,因为她一直不为困难找理由,而为解决找方法。

“你值得更好的”,并不是一句平白无故的话,为了“值得”,优秀的人付出了很多。

公众账号:waidangdang (故事大王刘当当)

放上评论里一位叫做🎵的豆友提供的信息:

“太喜欢这位律师姐姐了!她现在在德国成立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继续做知识产权律师(合伙人),太棒了。她之前在国内的时候在德恒待过挺长一段时间(律圈名气很大),而且从业那么久在北京一年四五十万根本不是问题。说这些是想说她肯定是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担负法国的留学生活费用并且补给家用的,楼上的个别人不要恶意揣测了。 ”

再多说几句,之前确实有豆友在质疑这位主人公,而且有自己提出无端揣测故意引战的豆瓣用户(所有评论已经被我删除)。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没刻意从任何性别主权的角度入手,当然也有关于她相亲的内容遭到豆友质疑。对于不同的意见,如果是逻辑说得通的,我一般不做回复和处理。如果是太无脑和无端怨怼的,我也不做回复,直接就删除了。

 短评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片

5分钟前
  • 泡菜
  • 还行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那些笑点却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电影结束后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的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的消息后,发出了欣慰的感叹...

8分钟前
  • 熊未学会飞
  • 力荐

三星全给律师,不容易而且极其有胆量。我挺喜欢大学老师的老公,坦诚,可爱。不喜欢大学老师,你抉择都做了,你干什么还要贬损对方抬高自己呢,什么叫“比他小的追我的也有”“想着给他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你可配不上人家。

12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以色列导演拍的。真的很真实了,边看边哭。律师姐姐的爸爸妈妈说的话,每一句都和我爸妈一样。律师姐姐就是那种一边期待爱情和婚姻,一边又在嘴上说没有婚姻人生也不会怎么样的人。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矛盾的存在吧。幸好,她还是勇敢的那个。她去法国前对心理医生说的那段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我还是要奋力奔跑。就好像逃生一样。社会很安全,但还是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别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战斗。你打胜了一个,打胜了一个,但那个地方有千军万马。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的问题。我过着一种战斗的生活,逃亡的生活。”2020.02.25

15分钟前
  • miss。miss.
  • 力荐

只看了看开头结尾。那个女律师让我感同身受。家同样在山东,这些话听过很多次,或是别人对自己说,或是别人对别人讲。女律师要去法国前夕,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万般牵挂,让人感动。最后爸爸说,你让我争光了,又回到了最初的面子问题。不结婚要催要逼是因为面子问题,现在去国外读书很高兴也是因为面子。一声长叹。最后爸爸放鞭炮那一块,笑死了,很山东了!

20分钟前
  • 宇宙无敌小可爱
  • 推荐

适龄中国女性看得话总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虽然三个女性戏份不太均衡,但是都有其典型性。“剩下来的”果然是“条件”够好的都市女性或是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24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2019.6.15 SIFF 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播音主持那个28岁的姑娘说,妈妈绝对不接受(包括她自己)来自农村的对象,然后下一秒就是律师姐姐出现在老家棉花地的镜头,蹦完迪去法国开启新生活,真的是开挂的人生了!导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刻画了律师姐姐在不愿意否认原生家庭的期望与展开自己人生理想的矛盾(包括对浪漫恋爱关系的向往),教授的婚姻观念也非常欣赏。ps导演在现场,大家的反应她应该hin满意,respect!

27分钟前
  • 笔杆酱
  • 力荐

以色列导演拍的,挺杂乱的,有些流于表面了,但看问题却很准:痛苦的女孩都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所以才会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32分钟前
  • 英恩
  • 还行

当被他们千军万马所包围,唯有且战且退

34分钟前
  • 力荐

对女律师的这条线铺得最细致也探讨出了足够多的问题。“走出去”很难,但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

37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19 SIFF 第六部#我给我爸妈拍了主创的照片,分享我激动的心情,他们没一个回复我,我去问我妈,为什么,她说不要被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洗脑…你就知道看这种东西…我能说什么,我也很无奈

40分钟前
  • 景 三
  • 推荐

赞赏那位律师,从农村到北京,最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标准也为了逃离社会的婚姻压力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家里人不理解的催逼,但父亲还是个明白人,说“你为我争光了”。女性身份要从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开始。

41分钟前
  • 吉川春代
  • 推荐

一回头导演和女主坐在后面一排………

45分钟前
  • ???
  • 力荐

唉 女孩子不应该为这种事掉这么多眼泪

48分钟前
  • 豆瓣庄雯如
  • 推荐

给了一条明路:只有逃出国才能摆脱逼婚。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未婚女性得首先弄明白一件事:是向往单身不想结婚?还是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还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再谈女权比较有说服力。显然,我国同性恋对于此事的思考要比异性恋女性全面得多。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生了个闺女,丢人。但是闺女上了大学,增了点光。但是闺女不结婚,丢人,简直是抬不起头的那种丢人。但是闺女出国了,那就又增了光,结不结婚不重要了。反正村里人问,就说闺女出国了,你闺女能出国吗?

52分钟前
  • 布卤
  • 推荐

这么有特色和地气的题材竟然是出自其他国家女导演之手(当然也可以理解本土制作的困难可能有无敌的多)。它最宝贵的在于没有单纯贩售这个术语背后的社会恶意与体系漏洞,也审视着三人彼此自己的困境(母女关系和困在安全区;家庭责任与独立意识;“将就过过”和不安分),使得“剩”不再停留在状态和字面上的讨论,跨越了文化语境已实属难得。Hua Mei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希望她能够获得无数的成功。

5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看看热闹,感叹女律师的行动力,唏嘘大学女教师的伪善。

59分钟前
  • freedom
  • 推荐

胜在真实,败在表面。三个剩女(其实只有两个)形象明显着墨不均,只有女律师是完整呈现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处境: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心有不甘。我想我能理解女律师的泪水...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真实。缩影。看着想哭。从父权大男子主义爹味儿浓的山东农村走到京城的律师,从小处于母亲控制欲之下的京户独女,还有一个学文学的高校工作者,三个典型,很多话大家都听过,多少人处于一样的情境。山东女最压抑,某种程度上也最自由最没有妥协,去法国是个不错的选择,逃开这个千军万马千夫所指的大环境,她很勇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一切都是落后没文化引起的,其次还是国家个人都不够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都势利。很好奇山东女去了法国之后的境遇。

1小时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