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鱼舌的孩子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割鱼舌的孩子 剧照 NO.1割鱼舌的孩子 剧照 NO.2

 剧情介绍

割鱼舌的孩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0岁的托比亚斯站在清理鱼内脏的渔民中间。他的面前有一个装满鳕鱼头的大桶,他正飞快地割着鳕鱼舌。在挪威北部,托比亚斯和很多孩子都会做这样的工作。许多6岁以上的孩子在冬天可以靠它赚很多钱,每年二月甚至还有割鳕鱼舌世界大赛。今年,来自奥斯陆的9岁女孩伊尔瓦来到了挪威北部,此前她从未接触过鳕鱼头,尖刀,鱼血和内脏,但这个冬天……清白的嫌疑人维多利亚一号粤语阳光下的法庭血汗恐怖电影万岁青春儿女岗楼公主请回家生活大爆炸 第七季天生不对九死一生触不可及2014川岛芳子1990再见已是白月光烽火电波路西法 第五季火炬木小组第三季最佳嫌疑人第一夫人绝境希望集体追杀便当店的款待惊魂半小时大战外星人我的邻居是美女我的神使大人逃出黑社会的日子心之所向末班轮渡粗日的怪谈狼牙(粤语版)柳烈的音乐专辑失踪女孩2024在边境解密高手第二季好小子3:苦儿流浪记星星月亮太阳 [上集]异空漫游第一季复仇吧真·爱无限逆境之末班地铁黄飞鸿笑传对面的话题家族天醒之路金玉良缘

 长篇影评

 1 ) 《割鱼舌的孩子》--追忆童年往事,思考当下社会

今晚在电影资料馆观看了《割鱼舌的孩子》(我觉得这片名还是直译的好),映后还有影片导演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情不自禁给满分评价的片子。我情不自禁地给满分,因为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它在家庭层面给人以启迪,因为它在社会层面给人以启迪。

我被这部片子深深打动,是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己人生中的一刻美好瞬间。40多年前,我念初一的时候,年龄大概十一、二岁,也就比片中那些孩子大一到两岁。那年暑假,母亲让我去乡下的舅舅家里度过。我母亲对孩子管教很严,很注重培养孩子勤劳和自立。我小学三年级就会做日常家务了,包括做饭炒菜。所以母亲叮嘱我,去了舅舅家要多帮助他们做家务,不要光是玩。可我到了舅舅家才发现,乡下的孩子暑假都是在外干杂活挣钱的。跟我同年同月生只比我小一周的表弟和他的邻居同学一起给建筑工地砸碎石,就是把废砖块砸成网球大小的均匀的小砖块用于填方,或者把坚硬的岩石砸成乒乓球大小的小石块用来做混凝土。一手拿一个用废旧橡胶传送带做的箍子把石块圈起来,另一只手用锤子砸石块,这样碎石就不会到处飞溅。加入到两个小伙伴中一起干活,我当然非常非常开心,因为在城里是找不到这样可以挣钱的工作的。砸好的碎石要码成比较规整的梯台型,然后就可以运用几何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测量和计算方量,工地按方量给工钱。一个工地的活儿干完了,就要去另一个工地找活儿干。砸碎石的活儿干完了,又找到洗沙子的活儿,就是在大水缸里把沙子用网筛淘洗干净,也是用来做混凝土的。就这样,一个充实、忙碌而又快乐的暑假过完了,我也挣到我人生的第一桶金:16元9角钱。当时我母亲在城里一所工厂子弟小学当老师的月工资是36元。

影片中那些10岁左右的孩子,无论是在彼此的交往中,还是在工作中与成人的交往,或是支配自己劳动所得,都表现得十分成熟。在映后的交流中,导演谈到了作为家长的成年人(包括她自己,片中小主人公伊尔瓦的婶婶)对孩子成熟度的低估,这也是我非常感同身受的。

那个暑假过完后,我回到城里的家中,突然一头倒在床上嚎啕大哭。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宣泄,因为那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快乐、最自由自在、最有乐趣和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时光,与之前那些年沉闷乏味而又无趣的学校生活或者假期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和极大反差。短暂的快乐结束了,又回到原来的那沉闷无趣的生活,让我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当时我哥哥在一旁看傻眼了,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那么情绪激动,等母亲下班回来便告诉了母亲。没想到,母亲竟然说,我是因为在乡下干活儿劳累艰辛吃了好多苦受不了乡下的艰苦生活伤感而泣。而当我把我挣到的第一桶金自豪地如数交给母亲以展示我的劳动成果证明我靠自己的双手可以挣到一大笔钱的时候,得到的不是夸奖、赞许和鼓励,而是责备,说我不懂事,在舅舅家吃住应该把这些钱交给舅舅舅妈。

我很欣赏挪威政府和民众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所表现出的开明、包容和睿智。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都在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所困扰,甚至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再造”文化遗产。而挪威政府几乎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就让北方地区割鱼舌这一传统得到自然沿袭和传承。我猜想,挪威政府可能为此所做的唯一努力,大概就是面对可能的“雇佣童工”的指责进行解释或说明。实际上,甚至连这样的努力或许都不用付出,因为任何真正了解这一传统和现状的人都不会有疑问,否则,全世界众多官方或民间的保护儿童权益组织早就把挪威政府推上被告席了。现代文明不应该扼杀传统,除非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应该被摈弃的愚昧或糟粕。

影片通过孩子的口说出了“传统”的最朴素的定义:所谓传统,就是一种生活实践。传统来源于生存和生活需要,而文化滋生于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很多所谓文化遗产,早已丧失其赖以滋生的传统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无法传承。花钱雇几个工匠(所谓的“指定传承人”)通过学习掌握技法,也只能用来做秀。那不叫传承。

割鱼舌曾经纯粹是一种谋生手艺,许多世代渔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习这门手艺,长大也靠此谋生,而且其劳作成果也只是满足自己和有同样饮食习惯的人群的生活所需。今天割鱼舌对成年人来说只是一种职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可以挣钱又可以玩的事情,而其结果是世界各地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们可以品尝和享受的美味。许多人仍然从6岁就开始学习并从事割鱼舌的工作,但仅仅是一种可以挣钱的儿时乐趣,可以通过比赛获得荣誉,长大后并不一定以此为职业,可以去做教师,也可以去对申请难民身份的人进行面谈和甄别,或者去做贸易等等。一个古老的传统有了新的生命力,才能够被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而只有能够被继承下去的,才能成为传统,传统所承载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中国许多农村地区在农忙时节也有给中小学生放农忙假的制度。但跟挪威北方的类似规定不同的是,中国孩子放农忙假是帮助家里忙农活,是一种家庭和自身生计的需要,而不是从事社会劳动,当然也不会得到任何报酬。另一方面,在那些经济状况尚可的农村地区,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读书考大学进城,培养出许多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畸形大学生。这些学生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甚至贫困地区,实在是有点讽刺意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已经不成立了。

一部好电影,除了故事本身有趣或感人之外,还会引发很多思考,给人很多启迪。《割鱼舌的孩子》就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2 ) 《割鱼舌的孩子》笔记——另一种童年

Tungeskjærerne——“切舌工”

这部挪威的纪录片向我展示了另外一种童年的样子,同样是10岁左右的儿童,在我们熟悉的世界里对应的是还在上小学二三年级,依偎在父母身边受到全家保护和关注的“祖国花骨朵”形象,至少和“在工厂里割鱼舌”风马牛不相及。而在经济发达的挪威,却依旧有一大批儿童在工厂里从事这切鳕鱼舌的工作,他们以此赚取酬劳,实现自己的小小愿望。挪威和“童工”?这种奇怪的联系也让我充满探究的兴趣。

这是在北挪威举办的一次割鱼舌世界锦标赛(还真的有这种奇怪的比赛,从2012年开始,当地开始举办割鱼舌世界大赛,只有9至11岁的孩子才能参与。)在装满新鲜鳕鱼头的箱子前,幼小的孩子们穿着工整的黄色制服,手拿尖刀,把鱼下唇戳进一根铁钉固定着,掰开鱼嘴,另一只手举着刀,飞快地把露出的鱼舌割下来,台下的成年观众们认真热情地为台上的小选手们加油呐喊,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场“儿童比赛”,而最后胜利的孩子将成为新一届割鱼舌世界冠军。

画面左侧是10岁的托比亚斯(Tobias),在赛前采访中他骄傲地说出自己从6岁就开始割鱼舌,最高记录曾经一天切下过43.3公斤的鳕鱼舌。这个10岁的男孩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劳动攒下3万挪威克朗,约等于2万人民币,他的计划是攒为自己买一艘汽艇,而离这个目标他还需要攒下2万克朗。

画面右侧的是9岁的伊娃(YIva),这个寒假是她第一次离开奥斯陆的家乡来到外公外婆所在的北挪威渔村,利用假期来加工厂割鱼舌,在假期结束时她获得了1000挪威克朗的酬劳,约人民币880元,她用这笔工资为自己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子。

冠军是后景里穿黑衣服的小女孩

2012年的切鱼舌世界冠军

我对挪威政府居然允许孩子们去工厂割鱼舌这项活动感到惊奇,混乱肮脏的加工厂、危险的刀刃,这些如何能与脆弱的儿童联系起来?结合影片中的部分阐释以及我在网上搜到的其他解释,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影片以挪威北部为背景,那里盛产鳕鱼,加工厂的大人负责剔除鱼的内脏、骨头,割鱼舌的部分就交给小孩来做,在当地让让孩子们每年冬天利用放学以及放假时间去工厂割鳕鱼舌已经是一项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甚至可以说是一份专门留给孩子的工作。孩子们在这份工作中用劳动赚取零花钱,与其说割鱼舌是一份工作,倒更像是传统与兴趣的结合产物。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丧失了传统的渔业技能。为此,当地政府甚至为此出台政策,给予在校儿童每学期12个小时的额外放假时间。打工的孩子还会获得渔场支付的薪酬,在5000位常住人口的渔村里,有100多个孩子,而割鱼舌成为一项受欢迎的零工活动。许多6岁到12岁的孩子在冬天可以靠割鱼舌赚很多钱,每年2月甚至还有割鳕鱼舌世界杯大赛。片中的小主角托比亚斯,还靠割鱼舌攒了一笔钱,买下心仪的小型汽艇。

故事以两个孩子的角度带领观众去探索这一历史悠久的“儿童职业”:来自奥斯陆的9岁女孩伊娃在寒假时来到挪威北部,与同龄好友托比亚斯一起在工厂割鱼舌,来赚取用来买宠物兔子和快艇的零花钱。

这部纪录片中的孩子不太像“孩子”。

托比亚斯从6岁开始工作,每年假期他都会来加工厂里割鱼舌,面对满地的动物内脏和浓重的鱼腥味,他却不以为然,拿起鱼头,穿过铁签,割下鱼舌,动作熟练利落,他会对着刚来的伊娃说“这不是鱼腥味,是钱的味道”。10岁的小托比亚斯有个明确的目标是买一艘小型汽艇,就是图里的这艘,他想要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汽艇,然后在海上驾驶它。这是他自己的愿望,所以他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它,在工厂里割鱼舌攒钱。托比亚斯目前的积蓄是3万克朗,这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已经不是小数目,但是购买一艘汽艇的价格大约为5万。于是,他又展现出了不太像个“孩子”的一面,他独自来到工厂经理的办公室,坐在经理对面,协商贷款,贷款金额为2万挪威克朗。10岁的托比亚斯冷静平等地和面前的成年人沟通交谈,而经理也丝毫没有因为对方是一名儿童就含糊应付,他尊重并支持托比亚斯的心愿,也信任他有能力偿还剩下的贷款,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关系。交易成功,托比亚斯得到了自己的汽艇。

太酷了。

几个月后,他在码头等到了心仪已久的汽艇,在妈妈身边开心地蹦蹦跳跳,这时候我才重新意识到他身上10岁小孩的一面。但是转眼乘船入海,托比亚斯独立驾驶着汽艇带着伊娃出海的镜头再次让我神情恍惚,这真的是一个10岁的孩子吗?

在影片中是插入了两个小朋友吃着棒棒糖聊天的片段,聊天的内容是关于各自的家庭关系,他们轻松地说出了各自父母分居的现状,语气的轻松程度让我甚至以为挪威的离婚率或许很高吧,孩子们好像都自然接受了父母分居的生活状况。伊娃轮流和父母居住,这周住妈妈家,下周就住爸爸家。托比亚斯主要和母亲居住,父亲在外地工作,所以平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成熟的托比亚斯看起来已经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但在影片结尾,他再一次见到伊娃时谈及了父亲交往了新女友的近况,依旧难掩失落的情绪。

关于导演

索尔韦格·梅尔克兰恩

索尔韦格·梅尔克兰恩(Solveig Melkeraaen)是一位挪威的导演和剪辑师,其拍摄于2014年的纪录片《好女孩》以她自己患上忧郁病的经历为蓝本,深入表现忧郁病人复杂脆弱的内心,在众多国际电影节放映获好评;《割鱼舌的孩子》完成于2017年,获得2017年挪威最重要电影奖的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儿童片的提名,做为今年挪威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首映。

这部纪录片就是导演索尔拍摄自己9岁的侄女伊娃来到北挪威的老家体验割鱼舌工作的过程。导演本人也曾是渔村中割鱼舌的孩子队伍中的一员,她在6岁时开始和姐姐接受了这份工作。成年后,虽然她已移居奥斯陆,但童年与小伙伴愉快记忆仍留在她脑中挥散不去,这成为纪录片《割鱼舌的孩子》的创作初衷。

割鱼舌曾经纯粹是一种谋生手艺,许多世代渔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习这门手艺,今天也有许多人仍然从6岁就开始学习并从事割鱼舌的工作,但仅仅是一种可以挣钱的儿时乐趣,可以通过比赛获得荣誉,长大后并不一定以此为职业,可以去做教师,也可以去对申请难民身份的人进行面谈和甄别,或者去做贸易等等。一个古老的传统有了新的生命力,才能够被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而只有能够被继承下去的,才能成为传统,传统所承载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这或许正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通过孩子的口说出了“传统”的最朴素的定义:所谓传统,就是一种生活实践。传统来源于生存和生活需要,而文化滋生于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文化。

影片中对于挪威的渔业生态也有所展示,伊娃的爷爷是一名老渔民,托比亚斯的母亲在鳕鱼加工厂工作,父亲在外地开了一家渔业公司。不同于我印象里对渔民生活贫苦艰辛的刻板印象,挪威的渔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无论是渔船还是加工厂都有现代机械化的身影,渔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也不低。据挪威海产局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监毕思明介绍,在鳕鱼光顾的海岸线,村里的渔民每年可以赚到100万人民币。1月到4月的旺季,渔民平均有40万人民币的进账。“渔民们很容易成为百万富翁,但你需要非常卖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愿意留在家乡。

对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现状的捕捉与关注,或许就是这部纪录片如此特别的理由之一吧。

有机会很想试试鳕鱼舌。

 3 ) Tongue Cutters,Solveig Melkeraaen,2017

Tongue Cutters,Solveig Melkeraaen,2017

在一个播客中听到挪威导演索尔韦·梅尔克兰的一个采访,聊一部关于“切舌头”的纪录片,勾起了好奇心,搜了一下,是2017年发行的《割鱼舌的孩子》。

加拿大的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有一道著名地方小吃,Pan Fried Cod Tongue,煎鳕鱼舌,这种方法其实起源于北欧。在以前,因为这个部分卖不起价,都是渔民自己留着吃,而后可能是受到追捧“地方美食风味”的风潮,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不过N.L省1990年代就因为过度捕捞关停了整个鳕鱼产业,但是,在挪威北部,鳕鱼捕捞依旧是一门重要的产业。这部片子就纪录了当地渔村一个持续了上百年(也许更久远,说不定从维京时期就有了呢)的一个传统:岸上加工厂会交给小孩子来分切捕捞上来的鳕鱼鱼头(对,是要计件付钱的那种),把鳕鱼的舌头切取下来。导演说,这种鳕鱼体型较大,有把舌头单独切分的可能性。

导演选择了这个主题,是因为她自己小时候就参加过这样的劳动,在她的视角看来,孩子们是通过正确使用刀具(控制风险),处理食材这样的劳动,换取报酬,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实现理想,是一段关于“责任的成长”的经历,这在她的人生中,是有积极意义的。于是她邀请了自己侄女,以一个当地社区之外的小朋友的视角,参与这段体验的观察,也希望能展现给更多观众,听到更多反馈与思考。

在拍摄中,导演也捕捉到了一些超出她预期的“责任”。有一个生活片段镜头,两个十岁孩子(就是切鱼舌的同事)在转椅上吃着棒棒糖聊着天,但聊的是他们对父母离婚双方的孰对孰错的探讨。导演坦言,那一段对话的出现她也很惊讶。在她筹划这个项目的时候,她只是想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的世界,像这样令人心疼的责任,不要也罢(但坦诚的讲,如果没有这段,这个“食物”纪录片反而不会那么吸引我想要写点什么 )。

片尾另一个“切舌”男孩,最终靠自己的工作,实现了买一艘摩托艇的理想。在大海上耍帅飚船的镜头,突然召唤起了的一些少年梦,有些感动,有些钦佩。“鳕鱼舌”这个食物串联起了小小地方的社区共建以及个体成长。

这样贴近儿童视角的食物纪录片确实不常有,值得一看。

 4 ) 让孩子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文化传承

这部来自挪威的《鳕鱼舌的秘密》让人印象深刻,除了看到来自挪威的美丽海边风光,影片还呈现了一种传承。影片讲述了一个9岁的城市女孩伊尔瓦(Ylva)的故事,她母亲和姑姑小时候都有切过鳕鱼舌,于是Ylva在一年假期的时候不远万里(独自坐了8个小时的飞机),从奥斯陆前往挪威北部的Øksnes社区,在那里和祖母、祖父以及11岁的托拜厄斯(Tobias)一起度过。当然,在这里她体验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切鳕鱼舌。

职业关系,我对于孩子在镜头下的表现很敏感,我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很关注Ylva的一举一动,这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她在吃着三文鱼寿司的时候妈妈告诉她自己小时候有过切鳕鱼舌的体验,她感到很好奇,于是在假期中独自一人前往挪威北部去找祖父祖母,并且参与了当地的切鳕鱼舌的过程。她一开始是带着兴奋的,不过第一天工作时并不理想,她觉得这个血腥味儿接受不了,还有怎么都拿不准切鳕鱼舌的方法,于是最后哭鼻子了,但在好友Tobias的安慰下, 她渐渐熟能生巧,第一天就切了4.5kg的鳕鱼舌。

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

让孩子通过工作获取直接经验

当两个孩子给切鳕鱼舌的刀磨刀锋的时候,我心里想到如果割到手怎么办?当尖尖的挂鳕鱼舌的案板需要孩子们自己装上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万一孩子们使的力气不对脑袋蹭上这层尖刀怎么办?镜头下有成人在一边工作着,Ylva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只有Tobias教她怎么穿工作服,怎么装尖刀,以及怎么又快又准地切下鳕鱼舌。工作场面是忙碌有序且有点儿腥味的,隔着电影你能感受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格格不入。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镜头下的孩子没有不适应,或者说Ylva不适应的是她怎么一开始总是弄不好这个鳕鱼头。大人在Ylva哭的时候来了,但除了安慰我们看到的是还在教育Ylva怎么工作,加上同伴的安慰,小Ylva很快就回到工作岗位上,然后渐入佳境,并且在每天的工作最后,她一脸胜利与自豪地和大人交接,登记今天自己切下的鳕鱼舌重量。她才9岁。

影片中男孩Tobias说当地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船,我当时心里想的是那种模型。所以当他真的跑去和大人贷款(当然他要继续通过切鳕鱼舌来偿还),用自己的存款+贷款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船,那种有9马力的小汽艇,后来两个孩子独自驾船穿梭在挪威海上的时候,我内心震荡的无法言语。首先,他真的有了一艘船!其次他还可以独自驾驶(我好奇一下挪威的驾照年龄问题)然后在这个贷款的过程中,从头至尾经理都非常平等地和孩子在说话,并且计算清楚他的工资告诉他接下来要怎么做,甚至在打电话订制船的时候还帮孩子讲价!Tobias才11岁。

看完片子之后现场有个奶奶观后感: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是啊,那就得来问问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两国的文化差异,试问一下哪个妈妈敢让10多岁的孩子拿着明晃晃的刺刀弄来弄去?如果一个10岁的孩子和你说她应该通过合理的劳动换得酬劳,你的反应会和影片里的经理一样认真对待么?影片最后Ylva也凭借自己的劳动得到了500克朗,并用自己的钱买了想要的宠物兔子,用自己的工作所得实现自己的愿望,合情合理。

我觉得这才是源自生活的教育,让孩子通过实际体验去感受,他会遭遇挫折,他会对很多事情有疑问,大人的作用是应该鼓励孩子们去尝试,而不是阻挠,去给予他们安全的边界和规则,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接受结果,无论成败。中国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敢尝试不是因为胆怯,而是担心父母用结果来评判自己的好坏优劣,与其要承担这种不堪,不如直接不-尝-试,但父母又要落下口舌你怎么什么都不乐意啊,于是进入无限循环。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从这部影片里收获一点东西,然后和孩子一起体验与收获。

 短评

太棒了,美好的童年!

8分钟前
  • 睡眠断续的表姐
  • 力荐

果然是個青春紀事,但整個走向連我都猜到了,剩下就是本身事件跟人物的魅力,還是滿好的

10分钟前
  • DINGAYIN
  • 还行

在挪威的北部沿海地区,每年一到三月份可以割鱼舌,有的小朋友从六岁就开始割鱼舌了,但和童工不同,是孩子觉得有趣自愿去工作,还有世界割鱼舌大赛。十岁的Tobia割鱼舌攒钱加贷款买了一艘小船,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去出海兜风...全世界最富有、生活水平最高、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啊...

14分钟前
  • 九个月亮
  • 还行

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那么简单,镜头下孩子对于父母离婚事情,自己有没有男女朋友,和父母探讨要不要再有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包括传承这个切鳕鱼舌的文化,9-11的孩子切鳕鱼舌的比赛时每个大人都在为他们加油,它应该是一部教育片,这样宽松自由环境里的成长,加上美丽的挪威海岸风景,心向往之。

19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比两小无猜还甜、还电,纯净、欢乐、美好、养眼,唯一的阴影来自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解,以及无能无力。

24分钟前
  • 好大的棉花糖
  • 力荐

2018/10,非常欢快的电影,讲述了2个小朋友按照挪威习俗进入工厂割鱼舌的工作。影片最后,小男孩靠着自己赚的钱真的买了自己的船!(PS,两个小朋友每次的对话都让我汗颜,比如对于自己父母婚姻状态的思考,比如买船的事宜、签订合同、如何分期还款)

25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从头到尾,都是暖暖的,带着微笑在看。what a life,在这块北边的大陆上,这样一群暖心的,自愈的,逐步理解自己,身边的事情,父母,世界的孩子们。满星推荐。

28分钟前
  • shirley
  • 力荐

总听北欧的男女拥有多样的选择,可孩子们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11岁就开着游艇和伙伴兜风也太酷了吧!小朋友的自主性真强。

33分钟前
  • 花山有月
  • 推荐

挪威孩子独特的童年经历

35分钟前
  • yo
  • 还行

3.5

39分钟前
  • feather
  • 还行

挪威爹妈太棒了吧,把小孩当作独立个体,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小朋友用劳动换报酬,然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是一艘马力为10的快艇😂

40分钟前
  • 伦敦在逃火野丽
  • 力荐

北欧简直是目前人类社会的理想 以及 把小孩当独立的个体看待这一点真的很棒

44分钟前
  • Estrella
  • 推荐

我也想要这样的童年…

48分钟前
  • Katabasis
  • 力荐

片中的孩子们好成熟,导演设计了一个剧本框架,她无视了一切,只是在展现镜头前欢乐的孩子,孩子甚至聊着和年龄不太相符的话题,让人觉得挪威真是一个幸福前卫的国度,让我们相信这种欢乐童趣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吧。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太羡慕那边的孩子和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和风景啦!!!看得人好开心又好柠檬QAQ

52分钟前
  • 石矶娘娘
  • 力荐

白人拍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这要是黑人和黄人估计评论就炸了,幸亏是白人,快乐的童工。

57分钟前
  • 阿冉
  • 还行

孩子的心智真成熟。不得不说,这些孩子的养育方式真的很特别,他们独立,坚强,乐观。

1小时前
  • 湾的海风月亮
  • 力荐

不要低估孩子的成熟,以及,教练,我也想学开船

1小时前
  • 闸北陆小哄
  • 力荐

片名不一样。如果不是这部影片,很难想象在挪威北部,有一群小孩子挥舞着锋利的刀熟练撕割着几十斤鱼舌。从中收获快乐、金钱和友谊。映后女导演交流。小女孩说:“我们的祖先做了这个那个,如果我们也继续做,这就是传统。”再次感叹极地光影挑的片子质量真是高!2017.12.2 资料馆大放

1小时前
  • 西瓜大侠女
  • 力荐

关于挪威小朋友切割鳕鱼舌并欢乐自豪的童趣故事。从开始到中间,屡次觉得电影会往禁止捕鲸之类的环保题材去走,最后发现,一个没有尝过鳕鱼舌的影评人,确实无法评价一个挪威人如何成为挪威人的捕鱼故事。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