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美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延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1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2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3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4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5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食物之下

今天看了个纪录片,名字叫 ugly delicious,里面讨论了各种食物在美国的变化,全球化以及它的各自起源和文化影响。

第一集讲述的披萨的故事,披萨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食物逐渐成为了美国的主流食物,并且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 Americans eat approximately 100 acres of pizza each day, or 350 slices per second. Pizza is a $30 billion per year industry.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61,269 pizzerias in the United States.

>

> 美国人每天吃掉大约607亩披萨,每秒350片。披萨每年产值达到300亿美元。全美国大约61269个披萨店。

当记者探访披萨起源地的拿坡里披萨协会时,他们的发言人坚持认为正宗的披萨需要一系列条件:某种番茄,Mozzarella水牛奶酪。而披萨自由主义者根本不在乎,他们愿意在披萨上放三文鱼,愿意放西班牙火腿,甚至蛤蜊,愿意用啤酒瓶擀面皮。说起来,披萨加菠萝似乎是美国版的咸甜豆腐脑之争,互相攻讦为异端与老顽固,对我来说,菠萝的甜味在披萨里还是蛮好的。

片中引出了饮食最大的一个争论,正宗是否必要。作为一个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这种感受实在太深了,同事有时候会和我说找到了一家不错的中餐,一去看着装潢心就凉了半截:清白透亮,服务员全是非华人,对我的中国胃来说好吃不到哪去!美国人的中餐记忆来自 panda express,是咕咾肉,是酸甜虾仁,是左宗棠鸡,当他们会去好一点的中餐,第一想到的是 PF Chang——那家店让炒面配米饭!在这样的环境里,所谓的正宗成了一种找回自身成长记忆和身份的方式,我想吃的那些让美国人不习惯的食物,肠子,牛杂,鸡肝鸡心。Dave Chang 特别用自身经历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孩子的艰难,一切自己习以为常的食物,在童年成了一中 guity pleasure。

David Chang 的朝鲜半岛移民身份,使得这个纪录片始终一一种平等的目光观察所有的美国移民群体,而非白人旅行者惯用的猎奇视角。Taco 是墨西哥人跨越荒漠边境送来的火种,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监狱甚至也在吃这个;炸鸡作为和汉堡一样高度全球化的产品,其实包含着美国黑人群体的黑暗历史,甚至至今将黑人与炸鸡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歧视行为;中餐由于多年的排华法案与而后的刻板印象,被套上了低端廉价肮脏服务差的帽子,在谈话中一位移民二代对于中餐能否像意大利餐那样变成主流表示悲观,因为华人不是白人。食物像是一个显微镜,放大了美国社会种族融合的历史,与少数族裔的挣扎。

Dave Chang 对美国主流社会而言是个成功的少数族裔,但背后的观念仍然当他为他者,在祖国他则是侨胞,因此他有一个全球化的他者观点,并且不受绝大多数的定则所束缚,也因为这样,他的话题经常踩到美国主流社会感到舒适的边界——Netflix上绝大多数的差评都来自于这种不适感,且这是评价的主流。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挑衅性的话题对于以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作为话题的纪录片里更有趣味,特别是在这个美国社会处于极大分裂状态的当下,将这些种族,地位的尖锐情况摆在台面似乎比描述食物并附上一点历史小知识的纪录片粉饰太平更有价值。如果观众喜欢单纯看食物,大把日本的散步节目大概更加符合需要,千篇一律的赞叹好吃就行了。

若说缺点,home cooking 那集还是流于俗套,用了一整集重讲了无数厨师的陈词滥调:“最好吃的肯定是我妈妈/奶奶的食物。”

我特别讨厌说到食物的纪录片就将之类比为舌尖上的XX,我是不会说的,最新的3已经将一部讲述老百姓生活状态的记录作品搞成了私货大全,完全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对比之下,如果也存在这样一部以食物为引子讨论种种尖锐矛盾的食物纪录片,无疑是非常让人欢迎的。

 2 ) 移民文化带来的食物,可以不美,但不可被轻视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3 ) 美国各个文化夹缝中求生存

给不出打分。。我以为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实际上它意在探讨美食背后的美国文化。

才看了第一集,我很讨厌🇺🇸那种刻意地being politically right,而事实上,他们加深了各种刻板印象by not talking about it openly..当你讲🇺🇸文化的时候,又要把各个族裔单拎出来讲,so-called文化大熔炉,却没有熔炼出精髓。。it is quite uneasy to watch them beating around the bush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y & pain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culture fusion and culture appropri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it both ways i guess 可能因为我不是美国人,我也永远理解不了不同族裔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苦痛挣扎,但是对于别的文化的尊重和appreciation,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去探索,也许我会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但是就是在这种探索中才能加深了解。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一种“因为你不懂我们经历过什么,因为你没有和我一样的血,所以你没有资格学习我的文化,但凡你用我的文化做点儿什么就是文化挪用了没得跑”。想要改变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看法,不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你的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只有文化包容才能真正心意相容。

 4 ) 美食很美

相较于主厨的餐桌,我喜欢这部片子,它更关于吃,更接地气,然后从美食聊到了种族,政治元素……

第一,这部片子更多的讲食物而不是人,我常常边看边Yelp。第二,好喜欢这个片子的开场,有一种美食圆舞曲的感觉! 第三,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就是我身边一个f-word不离口的朋友。第四,David Cheng经常会说出我一个亚洲人的想法,就很奇妙。尽管他在纽约出生长大,没有剩下太多的亚洲元素,但是文化,根源,真是深入骨髓。

E1. 最近跟pizza很有缘,之前去吃了一个dumbo那里的披萨,确实好吃!然后同事带我去了一个他推荐的店,被他们一人一个披萨惊到了……看这一集的时候,整个就很想点达美乐来吃! (我同事一定在默默的摇头)

E2. Taco 看的我想念家附近的那家Casa Enrique 了。其中那家fine dining的厨师在主厨的餐桌里有一集是关于他的。

E3. 讲了David Chung 和妈妈一起准备感恩节大餐,提到妈妈战胜病魔的事情,挺厉害的老太太。

E4. 越南菜,我也很喜欢!至今吃过的最好吃的pho是在布里斯班,一家很小的店。纽约也有很多越南菜,我家附近,公司附近都有常去常点的店,然而再也没找到布里斯班那个味道。这集里面,还聊到移民,很多老移民感觉自己上了车,对新移民就有点……还有个越南老爷爷说什么感谢美国,给了机会……哈,反正要是个中国移民说这种话,我是不爱听的。

E5. 烧烤!德州,韩国,中国,日本,讲了各种各样的烧烤!说实话,前阵子我美国同事跟我说他晚饭吃了Chinese Barbecue,我真没反应过来那是啥 😂 韩国和日本的烧烤一直是我的爱,时不时要去光顾一下的。中国那段,我对驴肉这一段没有那么反感,第一,我也没吃过,并且不太想吃驴肉。第二,澳洲人叫我吃袋鼠肉时,我也这个反应,挺正常。烤鸭那段,只能用口水淌淌滴来形容了。等我回国,一定要去一趟全聚德!

E6. 炸鸡,时不时就想吃一吃的神奇食物。确实,我觉得KFC在中国做的比麦当劳好,麦当劳的鸡翅太难吃了。炸鸡在美国貌似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牵涉了种族问题。我们来自于一个团结,同种族多民族社会的人,说话时不会考虑太多的,在美国确实感觉大家讲话都很谨慎,有一些雷区大家都不会碰触。

E7. 这一集简直太犀利了,把系统化的种族歧视直接摊在台面上。其中几个美国人,用着傲慢的态度,对中国餐厅大放厥词,殊不知自己吃的有瘦肉精的牛肉,有大量MSG的垃圾食品,这不是racism是什么。最后诚如影片中所说的,更可悲的是,亚洲人不能公开的表达对自己食物的热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确实,我也在我身边的,早年出国的中国人身上看到这一点,对”融入”美国的迫切,对自己文化的词汇啊,可怜。我个人,从不觉得我爱吃炒饭就比爱吃披萨低级,也从不觉得跟白人玩在一起显得我很有层次,我觉得因为我搬来美国生活的时候,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不仅对美国没有敬畏之心,反而有鄙视之意。所以我很认同经济是第一要务,当你经济地位足够强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化也能走出去了,美食也能被认可了,国际上也有话语权了。这从来就是个现实的世界,谁兜里钱多,谁说话大声,谁拳头大,谁有底气。所以,要加油!

E8. 意大利饺子 vs. 中国小笼包,饺子,生煎,锅贴。作为上海人,意大利饺子sucks🙂,鼎泰丰只能叫彩色小包子。我经常科普我的外国朋友们,鼎泰丰做的不是小笼包。David Chang可太会吃了,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它很深入的去当地餐馆,路边,甚至居民家里,去发现某种食物的真正形态,而不是在fine dining restaurant用刀叉来解剖一颗小笼包。

 5 ) 舌尖上的世界来了,一集干掉一碗饭!

这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食物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下饭美食剧”被网友们挖掘出来。 大多数美食纪录片,都在向人们孜孜不倦地介绍着,食材如何讲究、烹饪如何技艺高超。 镜头中的美食更是色香味俱全,让食客们垂涎膜拜不已。 不过总有人不走寻常路,常年不按理出牌的网飞NetFlix就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并不“美”,极度接地气的美食大片——

美食不美

Ugly Delicious

导演: Eddie Schmidt / 摩根·内维尔 / Jason Zeldes / Laura Gabbert 主演: 大卫·张 / 彼得·米汉 / 阿兹·安萨里 首播: 2018-02-23(美国)

片如其名,与其说是美食节目,不如说是“丑食节目”。 人可以很丑很温柔,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这部纪录片的宗旨在于,食物只要好吃就可以。 除去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味道才是第一位啊! 所以片中介绍的美食都是非常之接地气,绝对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全片共有8集,镜头对准了8类在美国难登大雅之堂,好吃却卖不出价钱的美食。 披萨、塔可、家常菜、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子饺子……片中出现的食物们,只需要叫个外卖就能吃到,绝对不用仰望!

但这些“大众”食物,总是被美食评价家长期忽视,莫非只因为逼格不够高? 纪录片中,韩裔美籍厨子张大卫(David Chang)带朋友们踏上令人垂涎三尺的跨美食之旅,从美食出发,讨论了烹饪哲学,文化差异,种族歧视。 讲述食物的前世今生,背后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菜系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寻世界各地真正令大家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

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地方,食物种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样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而无法避免的种族歧视,也隐约潜伏于食物的三六九等之中。 总有些食物是“高大上”的,有些食物是“低人一等”的,很多时候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 这就好比很多人喝星巴克会自拍,但这种自拍的热情,也许不会发生在路边摊大排档。 人们会给各种食物打上标签:黑人吃炸鸡,中国人吃炒饭,韩国人吃泡菜,印度人闻起来一股咖喱味…… 这些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潜在的歧视。

而《美食不美》的主持人美籍韩裔厨师张大卫,披着美食的战旗横空出世。 亚裔身份的他,在其中体会最深。 直率的他,就是要尖锐戳穿美食背后的偏见。

张大卫 David Chang

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他在《美食不美》还探讨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美食的正宗有那么重要吗? 什么时候美食也要论出身,这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偏见。 譬如说拿波里披萨,这一源自意大利的食物。 正宗的拿波里披萨要用意大利小番茄,配意大利的马苏里拉芝士,再配上罗勒叶烹饪,卷边的占比也必须统一。

但如果在美国,等意大利小番茄运到,也不新鲜了。 还不如因地制宜,用当地的食材,满足当地人的口味。 在美国可以用本地奶酪,在日本甚至可以用芥末和金枪鱼。在中国,用水煮鱼做披萨,也未尝不可啊!世界的联系越来紧密,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原来的套路,而拒绝融合与创造。

大卫并不是反对正宗,而是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正宗。 可能美国就是个大熔炉,任何文化到了这里多少都会有变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的中餐。 中餐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菜系,七大洲都有它的身影。 包括南极洲,南极最大的科研中心麦克默多站,每周一都是中餐之夜。 宇宙中也有中餐,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宇航员供应糖醋里脊。

毫无疑问,中餐在海外也非常受欢迎。 美国的中餐馆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加起来还多。 像是左宗棠鸡(本土好像没有这个菜式)和春卷都是美国人耳熟能详的菜。 有句玩笑就说:“美国人一年364天都吃中餐,只有一天吃火鸡。”

可是美式中餐,完全不是我们常见的酸辣鲜香俱全的中餐。 它们多半是左宗棠鸡,酸甜鸡,幸运饼干…… 比如幸运饼干,看起来就是一种像饺子一样的小甜品,通常里面会放一个预测运势的小纸条。 当然这个小东西,作为中国人本人可能都没见过。

但这些,却是美国人从小到大对中餐的印象。 美式中餐一般都偏酸偏甜,和中国本土口味很不一样。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多元饮食文化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中餐馆,开始将中国本土美食带到了美国。 他们会从中国聘请厨艺高超的厨师,以“正宗”来吸引食客。

尝试过“正宗”中餐的张大卫也不禁被征服,忍不住高呼,这是他在美国吃到最好吃的。

甚至一些非常本土的菜,比如像毛血旺这些内脏料理,在过去时常遭人诟病,而如今却也卖得很好。

传统的左宗棠鸡和春卷,已经不再是“美式中餐”中最受欢迎的菜品。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度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促进了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的中餐馆大都是第一代移民开的,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餐馆工作。 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从事医生律师之类更好的工作,所以早期的中餐馆悄悄地在相继关闭。

也有一些二代三代移民继承了餐馆事业,但他们放弃了做左宗棠鸡和春卷这类美式中餐。 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布兰登,原本学习的是意大利菜。

后来他将意餐的元素融入中餐,用牛里脊去搭配炒饭,尝试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中餐。

越来越多的亚裔三代移民,逐渐“做回自己”。 主打家常口味的料理涌现出来,努力打破外界对亚洲菜的刻板印象。

而西方对中餐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中餐和味精联系在一起。

以前的电视上就这样宣传,很多中餐店不得不祭出“不加味精”的申明。

这大概因为早期的华人移民,一时找不到本土常见的调味品,于是为了使食物味道好,会加味精。 而韩裔厨子张大卫对味精却不以为然,他自诩是味精的忠实拥护者。

他认为味精只是一种能吸附食盐的谷氨酸,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如果味精要被中伤,那所有食材都应该被中伤。

为了给中餐正名,他特意请来了一些对中餐存在偏见的志愿者。 这些人自称,吃中餐会让身体不适。 张大卫分给他们一些市面上常见的零食,让他们吃过之后谈谈有没有感觉到不舒服。 结果当然是没有,可这些零食里也都加了味精。

所以说到底,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美国每年用掉上百万吨的味精,主要是用在食品加工行业,而不是中餐厅。

很多中国谈到“西餐”的时候,也会认为西餐非常单调简易,口味寡淡。 但是西餐也有很多种类,法餐、意餐、美式等等,并不能一概而论。 这也正如很多西方人,看待中餐只知道炒饭外卖和味精过量一样,大家彼此之间都有刻板印象。 而破除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品尝一下陌生的美食。 张大卫为此来到中国北京,和中餐专家扶霞一起去感受本土中餐。

扶霞首先让张大卫挑战了鹿蹄筋,她自己很喜欢这道菜。 但这绝对是西方人完全陌生的口感,便是所谓的“嚼劲”。 西方人更喜欢酥脆感和油炸食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口感的分类就很多了。

韩裔厨子张大卫努力嚼了好几口鹿蹄筋,还是吐了出来。 他满脸歉意地请扶霞,用中文对这道菜对厨师说对不起:“能告诉他我真的很抱歉嘛?”

“我不是不喜欢,就是没见过。” 张大卫跟扶霞说,“我没吃过这种口感的东西。这就像我在学习一个新技能一样,第一次上手是完全的陌生。” 扶霞很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她刚来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口感,但是现在她已经爱上了中国菜。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扶霞说。

连张大卫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一些完全陌生口感的食物时,有时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开放自己的包容度。 尝试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这不仅仅关乎食物。 无论是意大利餐、韩餐、中餐、越南餐、日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登陆美国这个大熔炉之后,都经历了“美式”。 现在,它们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

中餐是最早的移民菜系之一,为了适应欧美人的口味做了改良。 但现在大家的味蕾都更加全球化,接受度更高,博大精深的中餐,也在慢慢恢复原有的面貌。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和文化,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 这就是《美食不美》想要传达的精神。

*本文作者:RAMA

 6 ) 全球早已没有所谓的“纯正”文化

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更多是在探讨背后的文化和国家。

第七集深入讨论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意外的是,那么多美国人,依然把中餐和肮脏,恶劣服务,添加MSG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Dave Chang说,在美国的所有文化中,亚洲文化是最被轻视的,他说,他想鼓励人们去吃他们通常不会想要吃的食物,“ I can’t change their politics, but maybe I can by opening up their viewpoint to food.” 他说,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是最棒的主意之一,我要扯掉无谓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热爱其他美好文化的人,应该也一样。就像片中提到的意大利菜,其中传统的原料西红柿,原产地其实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过西红柿意大利面。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的,“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地被动地出生在某个国境线之内,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骄傲或者嘲讽的资本呢。

 短评

主持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风格不太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就批判一番,塑造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有钱贱人的形象。如果换个主持人,会到四星吧。

8分钟前
  • 矩阵
  • 还行

(David Chang脑残粉毫无偏见的评论)E7炒饭那集看得有些热泪盈眶,这一集的一切,从每一道菜到整个主题的升华,大概可以说是我毕生挚爱了;每个嘉宾都认识,每个出镜的餐厅都知道/去过,讲到中餐在美国的种种历史顺便展望一下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美食来了解接纳一个国家和文化。

9分钟前
  • 一捺
  • 力荐

S1E7 炒饭那一集,讨论的时候说会不会再过二三十年大家也能像了解意大利菜一样了解中餐,席间有人说你们太乐观了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好直接 说福州那段为什么接了段那么老的视频,放个现在的视频嘛。很多美国人以为中国城大概就是中国的样子了。。。

12分钟前
  • 豆花鱼
  • 推荐

这才是讲食物的纪录片。你要有私货也要这么拍嘛,吃相不要那么难看。说你呢舌尖上的中国

14分钟前
  • 你妈突然
  • 推荐

感觉比主厨餐桌有意思多了,围绕美食讲文化讲移民讲历史讲亲情血缘讲身份认同,可能是年龄大了喝不下鸡汤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亚洲饮食文化更有认同感和代入感。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个拍的特别高超,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但是因为Dave实在是太热爱美食,而且不为了所谓高雅只为了好吃(所以才命名不美的美食),每一次他忍不住骂街的好吃感都可信度百分百。为亚文化美食打抱不平实在真诚。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犄角旮旯没中餐的地方的人,我看这个莫名的填补空缺。

19分钟前
  • 小晨
  • 推荐

完全是反舌尖的美食纪录片,河北农村包水饺的老大妈对着镜头说每天停半天水。。。。河北实在太辛酸。

20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这是我看过最政治化的美食纪录片了……全片都在讲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基础,为此每集都有意采用多种互相抵触的叙事。视听语言丰富,叙事技术多样,在商业推广与政治诉求间达成了较好的平衡。

24分钟前
  • queenie
  • 力荐

可以说是把舌尖第三季爆了,看完炒饭和饺子转5星。

26分钟前
  • Live or Die
  • 力荐

除了短板小龙虾一辑其余集数都在吊打同类型美食记录片,讲的是食物,其实是历史、种族、家庭、融合、困境、希望。第一次看David Chang是在BuzzFeed短节目中,完全是个口头不离F的粗汉,或许只有在(不差钱无框架)奈飞纪录片当中,才能流露粗旷外表下不寻常的纤细。

28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Diversity is strength. Diversity is power.

30分钟前
  • YuRAY
  • 力荐

看前几集只觉得David是一个很幸运的餐饮业创业者,觉得他文化不高,甚至对朋友有些不礼貌,作为美国人连Taco都不懂。看到后面就进入他的节奏了,他的探索,质疑,还有一片真心。本片深度的讨论了文化交融,我们不一样,但我们都一样。

34分钟前
  • 大骗子威尔伯
  • 力荐

形式感相当有趣,但有时候这些言外之意也有点太司马昭了

3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我想一个人可以接受LGBT,可以支持女权主义,可以搞开放式关系,但未必可以接受“不正宗”的家乡菜。我们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宽容,是更隐微、更深刻,又常常被合理化的。这个纪录片打破了很多偏见,在文化多元和身份认同上的讨论都很有趣。对不了解的文化,应该保持谦逊,对已拥有的特权,要时刻反省。

38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哎,这节目总结起来就是,各地都有各自处理食物的美妙,但最好吃的,还是日本😂

43分钟前
  • 12
  • 推荐

立场鲜明,一直在讨论传统、守旧、融合、妥协、偏见与身份认知,几乎让我对这个狡猾的韩国佬产生了好感。

46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TACO那集讲到美国是个排外的大熔炉,在我看来实则是聚而不融,丰富但不稳定,其饮食文化同样如此。所以,切入美国饮食文化确实需要一些非常规、更动态的手段,比如像张大卫这样四处寻找饮食文化的碰撞,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和他人碰撞、冲突,这才是网飞需要的那种接地气的作品,而不是像chef show那样左手感情牌右手明星牌,最后一开发现连个对子都凑不出来。

49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51分钟前
  • A-sun*
  • 推荐

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

52分钟前
  • vivienous
  • 力荐

食物是桥梁。

57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