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10集全

主演:莉莉·柯林斯,菲利平·勒鲁瓦-博利约,阿什利·朴,卢卡斯·布哈沃,塞缪尔·阿诺德,布鲁诺·格里,卡米尔·拉萨特,威廉·阿巴迪,查尔斯·马丁斯,凯特·沃什,Hanaé Cloarec-Bailly,让-克里斯托夫·布维,Tytouan Cloarec-Bailly,Charley Fouquet,Tatiana Gousseff,罗伊·哈特拉姆,克里斯多夫·泰克,阿诺·维亚德,Xanthe Elbrick,克里斯托夫·吉贝,艾恩·贝利,米歇尔·贝尔,高塞尔·巴特,Camille Japy,费斯·普林斯,亚历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2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3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4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5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6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3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4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5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6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7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8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19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在澳洲这六年-《艾米丽在巴黎》低配版和加长版

我看完了《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不管别人如何嘲笑它有多俗套。我觉得很好看。它就像一个轻松诙谐的小品,有你所期待的一切:浪漫,艺术,时尚,美食,美酒,爱情,完美的性,巴黎人的傲慢,美国人的野心。天哪,如果这是我的生活,我一定求之不得。正是因为求不可得,这部饭后甜点式剧情才显得更加撩人。

6年前,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期待我的生活可能会如电视剧所呈现的一般:新鲜、刺激、有活力,充满戏剧性。我那时比较热血,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且自信。我相信我的个性会在异国他乡被人欣赏,我能交到很多可爱有趣的朋友,我能去不同的国家旅行,我会邂逅帅气迷人的澳洲阳光男生,最重要的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说起来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戏谑感)。

事实证明,澳大利亚不是法国,我也不是艾米丽。《艾米丽在巴黎》是我能想象出的一个旅居海外单身女性的高配版生活。而我,此时此刻,租住在墨尔本近郊一个布局没有任何美感的公寓里,过着《艾米丽在巴黎》的超低配版生活。

这里没有可以俯瞰的城市美景,河畔风光,倒是无时无刻都能听到各种鸟儿的无休止演奏,还有对面火车轰轰隆隆驶过的巨大噪音。这里没有一个小麦色皮肤的大男孩会主动向你搭讪,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再见一面,而你刚好也对他一见钟情。不过如果你注册约会应用软件,放上几张自以为可爱俏皮的照片,你倒是可以收获一票来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男人们的“喜欢”。你发现,那些人大概率都是你不喜欢的,所以只能左滑,直到你觉得这一切特别没劲,索性一条消息也懒得回,最后干脆删掉app以求清净。你的邻居也没有像Gabriel这么帅气,会给你做欧姆蛋,可以让你去借浴室,开摩托车载你,为你解决工作难题。相反,你的隔壁可能是那个看起来低眉顺眼的印度家庭主妇,脸上写满心事面露凶相的丈夫,还有一个特别聒噪的小女孩,三天两头,你都能听到他们在公寓里大声吵闹,说着你听不懂的印地语。有好几次,你怀疑会不会是家暴,想到印度国家的女性地位很低,你甚至有报警的冲动,后来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作罢。

你不会因为在买花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有人过来帮忙解围,她就顺理成章和你成为朋友,而且还会轻轻松松为你的工作拉到客户资源。同样,你也不会因为在公园闲坐就能遇到一个从中国“逃亡”的富二代Mindy,然后你们无话不谈,为彼此的爱情生活和理想助力。

在澳洲的前两年和第六年感受完全不同。刚开始,一切都很新奇,你愿意去尝试很多东西,同时又被很多东西吞没。你去夜店,参加派对,在酒吧被搭讪,参加语言交流项目,交朋友,和不同种族的学生讨论作业,约会,旅行,蹦极,做沙发客。你去咖啡店打工,被老板剥削,你尝试申请各种合法工作,被拒,被拒,还是被拒。最后你从一个地道的观光客,留学生,变成了要在这里生活很久的居民。你的身份变了,你的视角变了。你成了一名规规矩矩的纳税人,你工作,攒钱,想要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你并不觉得,你真的属于这里。

你不知道怎么形容澳洲人,毕竟这里集中了来自全世界的“鬼佬”。在这里扎根生活了好几代的白人会用”laid back, chill” 这样的词形容自己。你可以说这是与世无争,也可以说是不思进取,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对于一个从小背负父母意志要成龙成凤的中国人来说,到了这里,未尝不是解脱。

迄今为止,你没有和一个澳洲年轻人成为特别要好的朋友。你总觉得,他们的骨子里是泛着冷光的,孤独,甚至脆弱。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感,这样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感足让一些人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真正的联结,加上澳洲真的太过自由,自由到成功不需要被定义,自由到可以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样的环境会让人迷失,抑郁, 甚至轻生。资本主义下衍生出的一套美好福利让自由变成了:不需要工作也可以现世安稳, 不需要结婚也可以生很多孩子。不需要内卷,不需要竞争,不需要成功,政府福利可以养活几代人。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从业者,你的体会是:领政府救济的人绝大多数很不幸福。

在国内,女性基本活在男性视角里,而男人依然要顺应社会“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机制,总之,那个社会是不太鼓励你跳出固有视角和机制,作出独立思考。靠着已有的条条框框,专心内卷和平庸苟活就已经够呛。过度的不自由让人无法喘气,而澳洲这种“不需要被谁定义”的“过度自由”,因为很难触碰到它的边界,也同样容易让人惶恐。

而你,是这样一个疏离社会中的一个更加边缘化的存在。你的肤色,你的成长背景和作为非母语者的尴尬足以在求职道路上屡屡碰壁。如果你只是一个单纯的旅客,大可以对自己的遭遇哈哈一笑。 可是,嘿,你生活在这里,你不叫艾米丽,没有任何主角光环。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所要面对的生活。想一想,一个不会法语的艾米丽居然可以在一个全公司人都说法语的环境里,如此顺风顺水,如果不是主角光环和背后的文化自信加持,你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让这部甜点剧继续下去。而你作为这个国家的“非主流”人群,该做的努力可不比一个小镇姑娘在北上广打拼少几分, 当然,你还没有到要拼命内卷的程度。这就是澳洲可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百分之百分开。你不需要996,也不需要讨好上司,做好份内事足矣。

澳洲当然和时尚不沾边,你欣喜于自己的穿衣自由和它带来的种种便利。 偶尔,你也想精心打扮一般,但又真的没有必要。虽然快奔三了,你依然会穿着学校或者做志愿者时发的大码卫衣去上班。你只觉得爽。精致和你没有关系,就像土澳和巴黎没有关系一样。

你不是艾米丽,也不光鲜亮丽。

但你是你生命中的主角,你握住了一份话语权,你可以尽情用一种最接近真实的方式去诠释你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莫大的自由。

 2 ) 一次美国人对法国的精神意淫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艾米丽在巴黎》从头到脚都充斥着一眼能望穿的虚假,是一场美国人对法国甚至欧洲的精神意淫。

本剧的核心卖点文化碰撞首先就很可疑,这并不是说美国也有不愿工作的躺尸怪,法国也有变态工作狂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说展现和讨论文化碰撞应当能有升华——

当我们借助一种文化去观照另一种文化时,我们希望能深化对自身和他者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能澄清一些误解和偏见就再好不过。人类学教诲我们,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用“主体/他者”的眼光去看他者,但在自省的基础上观察和思考依然有意义。

而《艾米丽在巴黎》则并没有这种自省和尊重,而是纵情为女主开金手指让她挟美式文化和价值大杀四方,不仅法国男人不分老少见一个斩一个,客户也见一个斩一个,给客户惹了祸也能凭借冲到客户私人包厢的“诚意”(而非实在的改变,何况这种对私人空间的侵入是很不礼貌的)扭转乾坤,活脱脱一个美版鹿小葵。

女主挂在嘴边的是一句话“我带来美国的视角(theAmerican perspective)”。而她所说的美国视角,说得好听了是“深入群众”,“接地气”,说得不好听了是贩卖G点。从第一集开始,她每发一次ins(虽然观众很容易怀疑为什么这些土味儿自拍会快速涨粉),屏幕上都会给出不断暴增的实时粉丝数,这正是社交媒体流量为王的思路——

全剧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只要我带来了更多流量,我就是对的,同事们也都认可她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法国人和美国人好像达成了共识,连一些微弱的反对声,也马上被女主舌灿莲花打消掉。

比如,女主为闺蜜的家族酒庄制定的营销策略是,生产一种专门为喷洒到人身上(而非饮用品鉴)的香槟。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策略只能说是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胜利——既然被炫富女洒掉香槟和被爱酒人喝掉香槟都能赚到钱,那么此等“浪费”又何妨呢?而一心传承家族酒庄的闺蜜母亲,在略微不适后,竟也觉得这问题不大。消费主义和传承信念之战,以前者大获全胜告终。

这么说来,本剧的问题不在于空洞无味(毕竟大多数小妞喜剧都是这个路子),而是其对观众的不尊重——用文化冲突的噱头骗人。如果写成“帅到惨绝人寰还有富家女票的法国邻居狗狗眼帅哥爱上我”,就名实相符了。

令笔者最不适的一场戏是剧集结尾,老Pierre Cadault在义卖上遭遇了美国新兴街牌灰色空间砸场。后者以派人往高级定制时装上泼油漆的方式向老派HighFashion宣战,好像一种叛逆亚文化的自我宣言。然而,当笔者看到剧中灰色空间的招牌是清一色宛如白色蚕蛹的大号卫衣时,不禁感慨,编剧这到底是黑法国还是黑美国呢?咱也不说让砸场小分队穿的跟暴风兵一样了,市面上随便拣个快消也更有说服力一些?

只能说,编剧或服装设计在很用力地凸“雅”和“俗”的对立了。先不说在当今市场雅和俗是否还那般泾渭分明,这次砸场的后果竟然是——老皮埃尔沮丧地承认现在只有“老女人”穿我的衣服了。几天后在街头和灰色空间打擂或者说砸场,一改往日风格,把模特们用各种大红大绿包裹起来,并印上“I am tacky(我俗)”,“I am basic bitch(我就是俗气贱货)”等词。老皮埃尔自己则穿着灰色空间印有自己名字的定制款兴奋地摩拳擦掌抖腿扭臀。

“我很俗气,但正因为有我的存在,高雅才显示为高雅,你需要我”,这是女主在说服皮埃尔扭转乾坤时所说的话。但这不正是阿兰·布鲁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中批评的文化相对主义吗?而到上文所述结尾,老皮埃尔以自降“牌格”的方式反击回去成为各大时尚媒体的头条时,这到底是一场雅俗融合的时尚出圈,还是一场意淫出的胜利?

仅看那些俗不可耐的大红大绿,我们便有答案。事实上,以人设来看,像老皮埃尔这样对美的追求达到变态地步的“时尚老魔头”,是绝不可能说出只有“老女人”穿他的衣服这种年龄羞辱的话的,更不可能因此而沮丧到把自己锁在卧室敲布丁发泄。

只能说,编剧脑袋里的巴黎是一个有限的标签集合:帅哥美女,傲慢排外,作风浪漫,牛角包,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只看每次转场都要刷一遍这俩大家伙就知道了)。为什么说是标签,连符号都谈不上?因为本剧对这些方面的刻画确实是非常肤浅的。

欧洲人都知道,法国人看不起别国人,巴黎人看不上外省人,这种有现实根基的刻板印象甚至催生了无数巴黎笑话。但编剧懒得用细节表现,编剧一定要让每个人在发现女主不懂法语的一瞬间就不分场合赤裸裸地开骂(“乡下人”,“俗气妞”),好像法国人不懂社交礼貌和职场礼仪为何物一般。

犹如浪漫,法国以浪漫闻名全球,此类电影数不胜数。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天使爱美丽》里浓烈到甜腻的法式浪漫,“没有你,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这句话到今天还被无数文青用来伤春悲秋。

但本剧的法式浪漫则被肤浅地表现为人人都有婚外情,到处都是一夜情——至于浪漫的内容?我们没有在《艾米丽在巴黎》里看到法国人那闻名世界的情话。当女主的第一个艳遇对象在浪漫了几秒钟后脱口而出一句“美国阴道(American pussy)”时,我感觉被编剧喂了一只苍蝇。

而本剧刻画的其他人物,如为逃离父亲掌控跑到法国做保姆的中国富家千金等,就更充满刻板印象而不值一提了。

其实,任何社会和文化都是多样的。当你在落日时分在蒙马特高地俯瞰全市,当入夜后在埃菲尔铁塔的闪烁里散步,你会觉得巴黎就是国际都会,浪漫之都。但也许几步之外,某个没有灯光的黑洞洞的社区正在发生抢劫。

像很多文青一样,笔者也曾星星眼满口左岸满口花神咖啡馆,但当某天,笔者在瓢泼大雨中奋力蹬自行车,却因为路面坑坑洼洼栽进泥坑时靴子湿透时,笔者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这也是巴黎。不过它当然不会出现在《艾米丽在巴黎》里。对一部小甜剧,我们或许不该期待更多。

 3 ) Such a cliché....

这一颗星完全是献给男主的颜值

1、抛去演员的本职工作,Lily Collins的颜值几乎趋近于满分,精雕细琢且辨识度高。可当这张无可挑剔的面庞开始尬演时,美人的光环瞬间磨灭,演了十几年傻白甜,没想到现在依旧是Mary Sue本苏。一个超级星二代不因演技与作品著名,多年来一直霸榜在穿搭blogger果真有因可循(然而她的穿搭其实也没有很大的借鉴之处,完全是因为人好看,披麻袋也是好看的)。Emily Cooper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看到Carrie Bradshaw的影子,然而Lily和Sarah Jessica Parker之间大概隔了二十代女演员进化史。

2、导演对于stereotype的诠释太过stereotype本身,或许是为了反复迎合social media with American style,巴黎呈现出了一种与城市气质反向的游客视角,是无数个IG spot连结成了小红书式巴黎,看完第一集,我脑子里涌现了这个词:

PARIS SYNDROME(巴黎综合症)

片中直观展示种种法国人的欧洲生活行事风格,是想直接讽刺法国人的散漫吗?然而高傲刻薄的优雅情妇Sylvie才是整部剧中最迷人的女性。Mindy则是美剧中永恒的两种亚裔形象之一,没了医护人员与搬运工的亚洲劳动人民,亚裔面孔还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没错,就是crazy rich Asians.而Mindy本身,则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typical ABC风格。

无论是对于巴黎,或是上海,都呈现了导演的美式stereotype想象。

3、作为一个语言出身的人,我很不理解女主为什么每次都毫无小舌音地讲着bonjour和merci,从第一集到第十集,她只学会了不到五个法语词汇,且基本都为美式发音。OMG,无疑是对耳朵的折磨。

除了几张漂亮的脸,这部剧在文化上找不到什么今日巴黎的剪影,竟然作为语言学习也无法效仿。一句法语都不会,靠着青少年身材与几张嘟嘴自拍变身IG Influencer迎来事业巅峰,这剧情简直是对逻辑性的低级侮辱。

4、被设计师高频提到的RINGARD,应该是最好地概括了女主穿搭。

???
请戳瞎我
生生把Chanel穿出了Kate Spade的即视感

太土了。。。

Camille的扮演者明显更加chic

最后,放几张Jane Birkin的旧照洗洗眼。

 4 ) 女主角穿得土才是成功的造型啊!

最近大多数时尚自媒体对这部剧的观点都非常的雷同,都集体吐槽女主穿得土,我觉得这些观点真的都太自以为和傲慢了。 如果全世界都只推崇女上司那种穿搭,那样穿才叫高级,世界也太无趣了吧。 现在大多数自媒体还是直接用西方那一套审美标准来衡量时尚,稍微多一点颜色都不敢用。女主那么美,即使把调色盘全放身上也是很好看的好吗。 好看的人,穿得开心就好,那需要那么多穿衣规则啊~ 还有,,,,, 首先,这是一部可能会拍很多季的时尚剧,既然是电视剧,好的造型当然是为了表现人物个性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让大众copy造型的。 想拿来当穿衣小红书,看韩剧啊~

女主的造型在第一季土,就是为了后面的蜕变而作的铺垫啊! 女主真的土吗?如果土,就对了! 她的人物设定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漂亮女孩而已。这样一个角色,能有多少见识和时尚素养呢?她除了被人整的那次派对稍微有点over以外,大部分出席一些活动时,她都很尊重场合穿衣啊。 大部分自媒体把她的土都集中在上班的造型。作为普通大众,会整天想上班穿什么样才能艳压? 第二,女主的人物设定是来自美国的市场营销人员,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卖药的,她不是时尚界的人士!!!! 请问,你身边市场部的人员,会天天按照vogue的标准去穿衣服? 第三,剧中多次提到女主最喜欢的是gossip girl,那些花里胡哨的穿搭也是那个年代的美国校园审美。 第四,女主的女老板的确在很多人看来很优雅很有品位。如果全世界都这么“穿衣正确”,那不是很无趣了?

 5 ) 轻巧的美式女性主义

这部剧让我感觉最扯的是美国女主教法国人什么是male gaze、什么是女性主义的那段情节(波伏娃气得要活过来,好莱坞什么时候拍出portrait of lady on fire那种电影再来和我谈女权和male gaze)。仅止于此倒也只显得自大,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女主显示其“女性主义”的场合,一次是在推销阴道润滑剂的时候抗议le vagin不是阴性词(la vagin),一次是在裸体模特拍香水广告时抗议说要考虑政治正确美国女性观众的感受,两次都是把女权当作营销手段的商业考量;而很多次女主身边男性的调情完全是性骚扰,办公室里收到dick的画、客户送内衣、各种男人说过的越界的话,女主却从来没想过要抗议甚至还对此迎合顺从,编剧同样似乎想用文化差异消解掉这些冒犯举动给人带来的不适,冠之以性感、法式之名。这简直是对女性主义和法国人的双重侮辱。这种喊喊口号式的女权实在太过轻巧,倒也配女主这么一个肤浅网红的设定。

 6 ) 假期尾巴一口气刷完的浪漫小甜剧

假期倒计时24小时,刷完了一部小甜剧,Emily in Paris——《艾米丽在巴黎》,轻松、浪漫、甜蜜的美剧,30min*10集,像一口就能吃下的小慕斯蛋糕。

女主Emily所在的美国公司收购了一家巴黎公关营销公司,因上司怀孕,不懂法语女主临时顶替上司前往履职,负责将美式思维和社交网络营销带给巴黎公司。初到巴黎,看不惯美式作风的巴黎同事们把“mean”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但做marketing的女主生活仍无比精彩。 职场上的主要矛盾在于10:30上班还有三个多小时午休的巴黎人坚信work for life,但来自美国元气少女觉得自己享受工作,因而被法国同事批不懂得何为享受。她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通过Instagram在直播自己的生活,但做惯奢侈品的营销公司认为神秘和历史才能真正宣传和诠释奢侈品。看到全裸的模特拍香水广告,Emily直呼这是物化女性!巴黎人则觉得她像道德警察,夸赞性感和男人仰慕的眼光难道不是给女人最好的礼物?在的一次次碰撞中,喜欢tradition的法国人似乎也被改变了,Emily用大胆自信的想法化解一场场公关危机——当然这是一部女主开了挂的玛丽苏甜爽剧。

还有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一场场艳遇,秀色可餐的大厨邻居、多金手段多的时尚家族继承人、拥有葡萄酒庄园的闺蜜未成年弟弟。每个人男人都绅士、懂浪漫、还会撩,every French boy like to flir,他们会夸奖你的性感、美貌,会送女主性感昂贵的内衣鼓励她更自信,对relationship和性都开放、自由,甚至美国小妞都自愧不如、三观动摇。和flir的轻佻油腻相比,seduction(诱惑)这一精神内核似乎更为法国人所认可(见《法式诱惑》一书)。

比女主更让人着迷的是每个女孩见了都夸cute的性感男主,还有烟不离手的女上司。 迷人的男主直到最后一集才和自己的白富美女友分手,主要原因当然是遇到了女主,但导火索是他不想接受女友家族的赞助去盘下梦想的餐厅,他不希望自己因此而被女友一家“拥有”,而让关系变得尴尬。男主穿着厨师服,性感迷人,让人想犯错。他会为Emily煎欧姆蛋、骑着小摩托带她穿梭巴黎街头、情急的时候永远冷静安抚她不要着急、闷声吃醋,没有比这更好的情人了。

看我放这么多张照片就知道男主多性感了

Emily的巴黎女上式是典型的我们印象里的法国女人,风韵犹存、气质慵懒、衣品绝佳,她一直与自己的客户,同时也是好友的丈夫偷情,这个关系他们似乎都心知肚明,但也喜欢这种暗潮涌动,她对Emily说:“也许一段最好的关系,就是一段复杂的关系。”

为什么似乎人人都喜欢巴黎呢,也许就是因为巴黎风情即象征着浪漫、惊喜、轻松,香榭里大道、巴黎铁塔、凯旋门、奢侈品,都可以让人觉得不切实际,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的逃离。几年前走在一个熟悉的乡村小镇的石板路上,我就在曾想过,巴黎人会觉得这里很有异国风情吗、会觉得这里浪漫吗?巴黎人会厌倦自己生活的城市吗,他们会想要逃离吗。 Emily的八卦男同事们说,美式爱情片总爱描绘甜美大结局,但法式爱情片则会带着一点遗憾与忧伤,因为那才是人生,去小甜剧里就想逃避人生多傻?——才不管那么多呢,甜就够了。

扫码关注公众号

 短评

Gabriel可以把这部剧一切的问题重刷掉,救命啊谁能挡得住法国男人!第二季请续上,but不要再虐我们男主啦!

4分钟前
  • 聊赠一枝春🌿
  • 推荐

丽丽的朋友真的很像贾玲哈哈哈哈哈哈哈四楼的邻居好帅啊 我也想要这么帅的男朋友教我法语555

8分钟前
  • 卡歌壬
  • 力荐

《艾米丽不会穿衣服》

9分钟前
  • /
  • 还行

请立刻续订第二季谢谢🙏!精致可爱的小短剧,一口气看完鸟~

10分钟前
  • Pomeloop
  • 推荐

羡慕10:30上班的巴黎人儿了

12分钟前
  • 略大于宇宙的心
  • 推荐

在巴黎租房遇到楼下刚好住着一个又高又帅英文还贼溜的法国年轻厨子的几率可能比在我大成都相亲遇到170以上没有啤酒肚发际线正常的男的几率还要低的多 而这样微乎其微的巧遇也只有在美剧里面才会出现了

13分钟前
  • 143lh
  • 还行

可真是标准的netflix算法搞出来的剧,说剧本是程序员写的我都信。

18分钟前
  • Timetomb
  • 还行

生活需要这样的快销品 太需要了 给满分不是因为有多好 而是舒服

19分钟前
  • 木村拓哉在度假
  • 力荐

文化差异还蛮有趣的

24分钟前
  • 薛定谔的脑子
  • 推荐

我第一次觉得美人太瘦了是真的会浪费那张脸的

29分钟前
  • 尘世迷途书童
  • 还行

轻松不动脑,男主长得帅hhh

30分钟前
  • calvin
  • 推荐

对于看完剧一水儿夸男演员(们)帅的,偷偷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法国真长成这样的,说真的,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可能在高级酒店见过那么一两个吧,别的大多歪瓜裂枣劝退

34分钟前
  • 恬儿萌
  • 推荐

太cliche了吧真的是,但真的每个男性都好好看哦。就很符合疫情期间看看。

35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美国土锤在巴黎,所有人都爱我,我的主意老好了,今朝就教一教你们这些法国人怎么做事!这既是无知也是傲慢

39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较差

美国编剧吐槽法国人跟看微博抖音营销号了解世界的中国人吐槽外国一样,全是想象。中国闺蜜设置很玩味。俗烂甜丽,特别合适国庆收拾房间的时候看。PF的造型永远鲜艳夺目,非常的美国人在巴黎。以及Lily这个工作建议找个中国人,全球领先水平。

42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还行吧 法国城市旅游宣传片+法国杜拉拉升职记 男主有点像艾米汉莫

46分钟前
  • Turturkeykey🍗
  • 推荐

女主好烦人,动不动就享受工作,看得有点想打她。法国帅哥好好看,每个眼神都在说“我好想做爱”,有这么帅的邻居,我每天都敲错门。

48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纯美国视角的臆想,“美国奋斗B在巴黎格格不入”。讲真法国人是会羡慕美国的大流量high engagement & 无孔不入,但让他们做他们又会选择不做。我是真的反感带口音的外语,法语甭提了怎么中文也这德行,何况就这么几句,用点儿心行吗。Faites un effort je vous en supplie 🥺

50分钟前
  • 对岸升起炊烟
  • 推荐

在巴黎你只要吃牛角包和have sex就可以了,男主就是个天菜。

54分钟前
  • 扯面猫
  • 还行

一直在等女主形象蜕变,第十集了还是挺土的😂,有点像做全案的广告狂人。

58分钟前
  • 苍天鸭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