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武师

1080P

主演:徐克,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甄子丹,程小东,刘伟强,元华,元秋,钱小豪,钱嘉乐,曾志伟,吴思远,唐季礼,刘家荣,梁小龙,董玮,谷轩昭,元德,林迪安,小侯,余袁稳,元武,熊欣欣,徐小明,陈会毅,李晖,梁少松,钟发,杨盼盼,黄家良,花仔源,刘允,徐忠信,黎强权,徐二牛,火星,吴育枢,李海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龙虎武师 剧照 NO.1龙虎武师 剧照 NO.2龙虎武师 剧照 NO.3龙虎武师 剧照 NO.4龙虎武师 剧照 NO.5龙虎武师 剧照 NO.6龙虎武师 剧照 NO.13龙虎武师 剧照 NO.14龙虎武师 剧照 NO.15龙虎武师 剧照 NO.16龙虎武师 剧照 NO.17龙虎武师 剧照 NO.18龙虎武师 剧照 NO.19龙虎武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男性愚蠢”,功夫片辉煌的缘由

“男性愚蠢”,指的是男性往往无缘由做出超乎理性的愚蠢行为,让人(尤其是女人)无法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耍帅、出风头、爱冒险……都是意图在女性面前展示雄风。这种具有显明动物属性的举动,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看,无疑是为在同性群体竞争胜出,争得配偶。即是说,“男性愚蠢”是数万年进化的结果,刻在每个男性的基因里。

如果不从“男性愚蠢”的角度看香港武师,便无法理解他们冒生命危险演绎动作戏的举动。毕竟那不是战争年代,战士奔赴战场、殊死搏斗有保家卫国的正当理由。而武师作为一种职业,仅仅是和平年代养活自己的生计,完全没必要拿生命开玩笑。那么,又是缘何让武师们做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举动?如果仅仅是热爱功夫或表演,说不过去。

况且他们基本上干的都是替身的活,名声却属于别人。我想,只能是“男性愚蠢”。男性在群体里的争强好胜,以及冒险的冲动。如果大家都是不顾生死的,你也就不会看重什么生命了。就像在战场那种极端危险的环境里,即便你再怎么怕死,也会被激发出保命的本能。如果一个武师跟指导说自己做不到,那不是得背负让别人看不起的羞耻?

对于钢铁直男而言,没有什么比伤及自尊心更致命的事情了。当男性的自尊心遭受践踏,那是比死亡更加让他难以承受的事情。因此,为了展示雄风——即便失败,至少他去做了——武师也就抛开生命的顾虑。就算最后死了,那又如何呢?至少他能由此博得一个“英雄”美名,远远好过因为退缩被人钉在耻辱柱上遭受嘲讽,背负一辈子侮辱。

因此,功夫片或许是“男性愚蠢”得到正名、并作为荣誉被传颂的极少领域。“愚蠢”在此成为了一个褒义词,承载着人们对雄性英姿的美誉。正是“男性愚蠢”这种从远古时代遗存下的动物本能,赋予了香港电影或功夫片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也诞生了一群用生命拍电影的伟大武师。 “男性愚蠢”在此抛开了求偶目的,不过仍然属于雄竞的范畴。

 2 ) 魏君子,他还是最爱香港电影的那个人

魏君子本人其实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那个有点秃顶、有点油腻、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大概十八、九年前,当魏君子还在河北的一个县城电视台一边打盹一边写香港电影的时候,我就成了他的博客读者。

我是一个看着香港电影、TVB电视剧长大的广东孩子,懂粤语。当年,我自诩是一个比较懂香港电影的影迷,却发现有一个来自非粤语地区的影评人,对香港电影掌故的了解,远胜于我。

我汗颜,也有点不服。

那时候,网络方兴未艾,DVD也刚刚起步,很多香港电影还没有发行带有花絮的DVD。我很好奇,魏君子是如何得知那些幕后故事的?

也许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对香港电影的专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我虽爱香港电影,但我还爱美国电影、欧洲电影、日本电影、中国老电影等。我不是一个专情的影迷,而魏君子是。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我几乎追着阅读了魏君子博客上的所有的文章,鲜见他写香港电影以外的电影。

后来,这些博客文章主要整理成了两本书:《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2006)、《香港电影演义》(2010)。

在成功卖出第一个剧本后(《追影》【2009】)后,魏君子开始进军影视圈。2004年,魏君子成立了北京集智映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借助他因爱香港电影而积累的人脉,参与电影的出品、策划、发行等,而他合作的导演,主要是香港导演。

在《龙虎武师》之前,魏君子以编剧和制片人身份参与的电影,在某知名评分网站上的评分,都在及格线之下。魏君子绝对是写香港电影的最佳作者之一,但“写”电影和制作电影,是两码事。魏君子在电影创作上,未能延续他在“写”香港电影上的成功。

“写”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用爱发电,至少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龙虎武师》的好,恰恰是魏君子延续了他“写”香港电影的精神,用爱发电!

当年读魏君子的那些关于香港电影的掌故的文章有多爽,今天看《龙虎武师》就有多爽——情怀不改,梦回初心。

看《龙虎武师》,不只是在看一部关于香港“武行”的纪录片,也是在回顾香港电影的辉煌年代,还是旧日时光不可复制的一声叹息。

魏君子,他还是最爱香港电影的那个人!

1、 李小龙

李小龙改变了香港的“武行”。

李小龙之前,香港动作片中的动作是偏舞台化的,脱胎于京剧等传统戏剧的舞台动作。

李小龙带来了两个改变:

其一,相对写实的动作设计,快、狠、准。

其二,日本武士片中的充满仪式感的“决斗式”。

《唐山大兄》上映之前,嘉禾其实是不看好的。

李小龙的成功,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运气的成分蛮大的。

洪金宝、成龙、元彪、林正英、元华、元奎、陈会毅、冯克安、火星等后来大展身手的“武师”,当年都跟过李小龙。

李小龙并没有像洪金宝、成龙、袁和平、刘家良等人那样成为“班主”,但他是很多“班主”的“精神班主”。

李小龙猝死后,整个香港的动作电影都大受打击,“武行”中的不少人因此失业数月。大概五年后,香港的动作电影才又再度兴起,并进入了全盛时代。

2、刘家良

出身洪拳世家的刘家良除了是一流的武术指导,在武术上也称得上是“一代宗师”。

刘家良导演的《神打》(1975)、《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搭棚大师》(1980)、《十八般武艺》(1982)等影片,都是动作片中的经典之作。

刘家良的“长镜头”太可怕了,一打就是几分钟,几十招下来,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错。没有坚实的武术功底,根本演不了刘家良的影片。

刘家良的动作设计,不仅硬桥硬马,有时候还真刀真枪,演员一不留心,就会挂彩。

论快,刘师傅的拳,不输李小龙的脚。据徐克说,拍别的“武师”,摄影机要转得快一点,这样才好看;拍刘师傅,摄影机要转得慢一点,因为刘师傅的动作太快了!

3、降维打击

香港的动作电影为什么能够征服全世界、影响好莱坞?

靠的就是降维打击,冒险、蛮干、拼命。“武师”用肉身去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从三层楼跳下来,除了帐篷之类缓冲一下,再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

七、八个人从七层楼跳下来,也只有纸盒、榻榻米之类的防护。结果,人砸人,拍戏现场还是变成了事故现场。

有五成把握就敢上,有三成把握就要试。当“武师”,随时准备“大冒险”,两眼一抹黑是家常便饭。

降维打击带来的真实感和强刺激,是好莱坞的动作片所不能企及的。

4、内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动作电影有多“卷”?

主创们去看别家公司的动作片的午夜场,回来后,一边感叹电影中的高难度动作,一边绞尽脑汁设计更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为了不断带给观众新的刺激,香港动作片的“难度系数”一直在上升,有时候致伤致残都在所不惜。

5、“Cut(停机)!救人!”

香港动作片中的一些危险动作,导演或动作指导其实是预见了会出现受伤的情况的,但为了“好看”,导演或动作指导有时候会坚持让“武师”们这么做。

于是,就有了“Cut(停机)!救人!”

6、安全第一

在香港动作片的片场,曾有“武师”在表演中一命呜呼,而“武师”因工致残致伤,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武师”们也是没有保险的。“武师”受伤了,全凭“大哥”照顾。当然,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哥”往往都是很讲义气的——“武师”因工受伤,一般会得到比较周到的照顾或比较丰厚的补偿。

但是,时代不同了。

“武师”的命也是命。如今拍摄动作片,一般不会有罔顾安全的了。“武师”们的人身安全,一般也会有保险作为保障。

安全第一,成为了“武行”的新原则。

号称“天下第一武术指导”的八爷(袁和平)是比较早注重安全问题的香港动作指导。电影拍摄过程中,动作戏达不到八爷的要求,他宁可拿自己的头撞墙,也不愿意随便让演员去冒险。撞墙之后,八爷会冷静下来,再想怎么才能够拍好这场动作戏。

以上六条,都是《龙虎武师》告诉我们的“冷知识”。

 3 ) 辉煌是用疯狂堆出来的

《龙虎武师》 辉煌是用疯狂堆出来的,水涨船高的大环境真的蛮重要的。

看前半部的时候,还在感慨:辉煌是用疯狂堆积而成的。看到中后段的时候却哭笑不得地感受到“招商片”的味道——“我们曾经很辉煌,我们很拼命,我们能做出(比他们)更好的东西只是苦于没投资,(内地)资本看看我们” 香港市场的式微及内陆市场的蓬勃,老一辈人在环境下造就的“不要命”与现今环境下温养的“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是极其强烈的对比。 有人感慨“新一辈的都去跟着内地的武指了,横店一天能有40组,有活儿能开拍就相当于练功。但是他们的武指往上追溯其实是师承香港的。” 也有人感慨“香港的动作片都随着工作上的合作被内陆学去了” 武师,从南下的京剧,经过李小龙,又发展洪家班成家班,再到如今。在镜头给到内地武校的时候,脑海里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叹了一句“地大物博”的好,并奇异地想到那句“分久必合”。 但抛去这诸多时代与环境造就的思想藩篱,还是有几个点让人触动: ①武打的动作造型(通过镜头呈现的时候)原来是也有“浪漫”一说的,如袁和平的动作戏。 ②李小龙的逝世让整个行当沉寂了数年 ③环境于人,水涨船高。从午夜场赤裸又直接的观众反馈引发的钻研和好胜,一定程度造就了整个行业的大环境。 ④辉煌的时候就要想好传承,但是没有环境,即便播下种子也不会发芽。可持续发展是个大命题 ⑤理财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值得一看。

 4 ) 好惨

我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从这部纪录片里看出热血和情怀的,我看到的只有一个血泪行业大写的一个惨: 最早一批初入行的武师全是贫家儿,从小就给家里送去学戏(可以回想一下霸王别姬小豆子他们学戏那一段),然后京戏没落,电影兴起,于是都改行去做了武师; 没有保险,没有G会,保护近乎为零,只有所谓大哥的一句“你受伤了,我管你”。而且大家也没读过什么书,没有别的出路,只能用肉身去搏那些高风险动作,伤残累累,还有瘫掉或直接摔死连名字都没在影史中留下来的; 就是这种高危职业,还拼抢激烈:你今天想出一个高难度动作,明天我就要想出一个更难更危险的,不然就没有行业竞争力——和斗兽场差不多,连观众都是斗兽场同一挂的; 确实是高薪,但武师们拿到钱之后也不过今朝有酒今朝醉,去喝去赌——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自己会不会挂掉;没人存钱,一旦没工可开就只能去洗衣厂做工或者去卖血维生; 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出头,少部分人可以留在圈内做武指,大部分人年纪大了打不动之后,就只能去做最底层的职业,甚至铤而走险步入歧途,终归是潦倒终身; 直到袁和平出现,八爷拯救了这个血泪行当:电影不是真的,是把假的东西拍成真的。他应该是第一批懂得借助镜头和剪辑,把打斗场面拍得精彩好看又不需要肉身搏命的专业电影武指了。

唉,惨莫惨过贫家儿。

 5 ) 港片内卷时代,不要命的他们

这篇竟然没在豆瓣发过,也是奇怪。两年前的文章了,看看得了。

在《龙虎武师》的首映礼现场上,徐克上台发言,老爷明显是看激动了,拿起话筒侃侃而谈,说了很多。因为作为电影中所呈现内容的亲历者,也是经历时代的过来人;见证了动作片的辉煌,也目睹港片的衰落,更眼瞅着一种非常离谱的动作特技从无到有,已是后无来者,也是有感而发。

徐克说,“觉得我们的电影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是别的国家、别的文化做不到的,就算是好莱坞也要向我们致敬。如今的很多电影不像以前那么猛了,所以看的时候心里有点难过……”(老怪“难过”的原因,见本文结尾)

《龙虎武师》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动作电影精华片段的解说+评论音轨,来自很多香港动作片的惊险镜头,配合着动作演员的回顾和讲解。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该片算是又有门道且兼顾热闹。

对于我们这帮粉丝来说,这是一次情怀+科普,虽然这些片子我们大部分都看过,但总有你不知道的故事——当时那些演员从那么高的地方摔在地上的镜头是怎么拍的呢?看了才知道,就是这么拍,都是真的摔。

而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奇观式的科普,简直比很多大片都好看刺激,因为在观影中,伴随着那些如假包换的特技镜头,我是亲耳听到观众席上,发出的阵阵惊呼声。或许很多人这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拍电影而玩命。


“low tech”的历史

龙虎武师,是港片行业里的独特叫法,如今更多管他们叫“武行”,也就是内地叫法。包含但不限于特技演员、动作替身、打斗龙套这些职业,全球都有,最早在外国电影(如巴斯特基顿的片子)就有类似的职业,但龙虎武师有着自身特殊性的特殊性:起源于香港电影,确切的说,是我国引以为傲的独立片种——功夫片

电影开场讲得很清楚,龙虎武师的发展经过了三大阶段:

★起源于南下的北方戏班子,没戏唱的时候,那些名角或许都丢了饭碗,但那些以动作为主武生、龙套却得以进入电影行业,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替身(因为他们不会演戏),直到李小龙的到来,开辟了富有韵律式的打斗,对动作指导的革新,让打斗效果与这帮前戏剧演员相辅相成,间接使得更多原本只能在幕后当替身的武师从幕后走向台前,培养出了洪金宝、成龙、元华等人。

★小龙哥故去之后,武师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经由刘家良师父硬桥硬马的功夫格斗,与洪金宝追求技巧和刺激的动作技法,让功夫片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打斗,从而向功夫与特技结合的动作片过度,这种遵循物理定律和挑战人体极限的纯粹效果,也让龙虎武师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也是最让人揪心70、80年代,就像武林门派一样也出现了洪家班、袁家班、刘家班、成家班的百花齐放,这是一个行业鼎盛的最好表现, 时这也是港片最火的时候。

★进入9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那些搏命式的动作特技不再是主流,以袁和平为首的动作指导崛起,追求动作套招上花哨和繁琐,结合道具和摄影技术的进步,将视觉奇观与技击效果融合,这种特技效果,可能一个镜头要拍好几天(比如《黄飞鸿》的梯子大战),可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非科班演员无法胜任,从而让龙虎武师有新一步的发展,这都得益于电影技法的进步。

龙虎武师在这三大阶段的发展和形态,离不开一个词:就是片中唐季礼说得那个“low tech”——低技术。

这种“low”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就是电影技法上的不足。

作为“东方好莱坞”,拿什么跟真正的好莱坞拼?技不如人,只能用笨办法——就是真打,真摔!靠这种“人肉沙包”的方式,制造差异化奇观,好莱坞电影没有的,我们有,大致等同于传说中的“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其二就是创作内容上的不足

港片有着“皆尽过火皆是癫狂”的美誉,都是拜这种创作氛围所致。香港是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城市,拍电影也是一样,各家竞争激烈,新片不断,同行都是“飞纸仔”,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没时间让你琢磨故事,所以当时港片故事大多千篇一律,谁也别说抄谁的,唯有不同的就动作场面,在打斗上与竞争对手一决高下。

PS,飞纸仔,一方面各家拍戏都很快,有时候来不及写剧本,另一方面当时港片内鬼(商业间谍)严重,有个什么故事,转眼就被别家抄去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很多电影都是今天拍什么今天写什么,说白了就是,一边写剧本一边拍,而王家卫拍片子基本纸仔都懒的飞。

如此“low tech”的环境,让龙虎武师的作用,被放大到极限,什么刺激什么奇观,就来什么,然后呈现给观众,有时候甚至比编剧导演都重要。

就像片中所言,一部电影才30场戏,不够怎么办?就用打斗填补啊,剧本这里写“打两分钟”,其余就交给龙虎武师,正是这种对“打两分钟”的脑补和演练,培养了太多人才。

从这个角度,电影《龙虎武师》完全可以以偏概全,说的是龙虎武师,也可以看做是港片的兴衰史,诞生于“low tech”,凭借一技之长打出一片天的港片,当然,在衰落方面,某种程度上也有“low tech”的因素。

PS,包租公婆

元秋那个梗特别有意思,早期当替身的时候一直被戏称为“影后”,是因为上戏的时候只“影(拍)你后背”,结果人家最后真的凭借《功夫》拿了金像奖影后。

元华谈起跟李小龙的合作也是颇为趣味,元华是李小龙的武替,因为小龙哥不翻跟头,他认为在格斗技击中,翻跟头是没用的,所以小龙哥不练这个,而不是不会(人家腰马合一,能不会翻吗),元华是他的替身,跟头翻得特别好,在一帮武行里,李小龙最喜欢的就是元华。后来在周星驰的电影《龙的传人》里,饰演星爷父亲的元华,还把这个当做一个梗。


内卷的极限运动

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就是演到洪金宝、成龙他们的80年代,这段内容,简直比很多大片都好看,各种精彩镜头串烧,配合讲解,摔是真的摔,疼也是真疼啊!

尤其是《五福星》里,元武才从窗户里摔出去的场面,全场一片哗然,天呐,他们太拼了,同时,看着龙虎武师们一个个玩命的表现,今日的观众,对他们肯定“理解又不理解”,理解之处,在于他们为事业拼搏的敬业精神,值得所有人肃然起敬。不理解的是,肯定会发出疑问:

至于这样吗?非要一个镜头从头到尾,硬生生的摔到地上?

究其原因,除了上述港片的“low tech”原因之外,另一个直观的影响,就是“内卷”。

其实70、80年代是龙虎武师最为火爆的年代,也是动作片最为内卷的时代,这帮特技演员们,就像我们现在的小镇做题家一样,在一个限定圈层内,寻求一种机遇,也面临一种困境。

正如片中所言,拍摄于1981年的《龙少爷》,是一个“半分水岭式”的存在,该片是驰骋10多年的古装、民初功夫/动作电影(邵氏电影、洪金宝《三德和尚与舂米六》、成龙《醉拳》等)的转型前奏。

虽然依旧是古装动作片,但在动作技法上,已经朝着时装动作片的格调发展了,动用了大量的武师,出现了不少唬人的动作特技,火星饰演成龙的跟班,在一个动作里还受了伤。这些都为随后的《五福星》《A计划》等片奠定了基础。

转型是时代所致,单纯的功夫格斗,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审美进化,一脚把人踢到地上,不如一脚把人从楼上踢到地上过瘾,功夫片越来越朝着动作片的领域靠拢。在塑造打斗场面上,出现了大量特技镜头,以及摄影的上突破。说白了,哪里有那么多武术和功夫奥义去展现,打的猛就行了。

好嘛!一个“猛”,直接玩命了。

因为港片环境的跟风和急功近利,导致大家都在追求这种“猛”,片中说了,就连师兄弟洪金宝与成龙都是竞争关系,更何况其他人。这就导致所有吃这碗饭的人都被架到一个层面上,说白了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你不玩命?你就没得做了,别家有的是玩命的,大家都在赴汤蹈火。

洪金宝说得好,你能做就做,不能做不强求,我找别人,但你别装孙子。

好似我当年高考前夕,对面楼里一个小子也高考,我俩比赛谁晚睡觉,谁关灯晚,有时候我就算复习完也不睡觉,就等着对面什么时候熄灯,我才睡觉,太内卷了。

比如电影里没有提到的一部作品——《执法先锋》(1986年)。

该片是“元家班”的作品,这是元彪元华等人成立的班底,为了与洪、成等师兄的班底竞争,其余成员还有吴明才(元庭)、元德、元奎、元宝等,都是于占元的弟子。电影中元彪亲自上阵了一些特技动作,比如夹在两辆奔驰的车中间、从飞机上无降落伞跳下,触目惊心。可惜这部电影电影当年票房不佳,票房一千万港币,仅列全年票房第21位。元家班后来也无疾而终。

为什么列举这部电影,因为电影剧情倒是与当时港式动作片的风气高度吻合:不讲规矩,就看谁狠。

元彪曾经也在访谈里说,当时嘉禾片场的门口天天停着救护车,随时准备送人进医院。

所以这种“内卷”,其实非常残酷,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帮练武之人,在一起就是要分个高低,如同甄子丹在片中所言,为了表现你功夫厉害,就会做一些很傻事情,会达成一种“自虐式的虚荣感”。

甚至一些内卷是无效的,因为在港式动作电影领域里,哪怕你已经做到了极致,突然发现,在这个圈层之外,还有更高级的东西和你抢市场。就像当年干掉《执法先锋》的电影,叫做《英雄本色》,1986年票房冠军,人家也是动作片,但不用那么玩命,就很无奈。

不过这些内卷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现在的应届生,每年毕业的竞争者越来越多,但社会资源还是那么点儿,不得不内卷。龙虎武师就是这碗饭的,只能拍这种电影,走出香港,人家同期好莱坞都拍《终结者》《异形2》了,那什么跟人家比?只能内卷。


从人到技术

俺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解说,是一位外国动作片影迷的播客,说《谍影重重》毁掉了传统动作格斗电影,因为该片的打斗风格非常投机,导致以后的动作格斗片,很难在看到如《精武英雄》《警察故事》《拳霸》这样的动作场面了。

那哥们的意思的是,当电影技术越来越成熟,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演员,有了更加省力的拍摄方式,那么谁还用那么费劲且搏命的方式去营造视觉效果呢?

言下之意,“毁掉”动作电影的,不是《谍影重重》,而是时代进步。

★比如《谍影重重》那种动作感,仰仗快速剪辑和摄影感,效果很唬人。不夸张的说,你上你也可以,而且咱们任何一个人,在那种技术下都会造成很拉风的打斗效果,不会打没关系,做几个动作,后期就能给你剪辑成会武林高手。

★但香港动作片,依靠的是演员,一个长镜头下来一套军体拳,一连串玩命的动作,追求的是挑战极限的奇观,但这样的效果,只有龙虎武师能完成,不会打是不行的,所以很多能打的演员,会拒绝用《谍影重重》那种拍摄方式,偏爱土法摄制甚至长镜头,为的是显示自己的身手。

就像当年《五福星》《快餐车》等的摄像师、也是洪金宝成龙的御用摄影师黄岳泰所言,只掌镜他们的片子,我一辈子也拿不到金像奖。因为在这些片子里,摄影机的作用大大降低,比纪录片强点有限,而且剪辑也很少,基本上把机器往那里一摆,用长镜头去记录演员的惊险动作和打斗技巧。

比如《龙虎武师》中展现的钱嘉乐等人搏命下坠,以及我们熟悉的《红番区》《A计划》中成龙的跳楼,那是真正专业人士的动作特技效果,镜头就摆着那不动,因为只凭演员就足够造成很赞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老牌动作片的特点,在传统拍摄技法中追求创新。

说白了,用连贯至始终的镜头语言,完成严谨严密的拟真效果。而这样的拟真镜头中,展示的专业武师娴熟流畅的格斗技巧、以及搏命式特技镜头,这是专业武打演员在动作片所能发挥的最大能量。

而不是如现在很多动作片那样,用特效或者剪辑手段来突出视觉效果。

其实在《龙虎武师》后半段展现的内容,在《黄飞鸿》《铁马骝》时期,就已经开始依赖摄影和剪辑手法了,从某种程度上,这样做更费劲,一个镜头拍好几遍,之前还得演练半天,不如当年龙虎武师一个跟头从楼上摔下来那种方便。但是,这样做的好处,除了不用演员太玩命之外,就是对电影技法的升级。

70、80年代那些动作片,在动作上一个比一个玩命,但在电影技法上其实略有停滞,直到徐克、林岭东等新浪潮崭露头角的电影人登上舞台后,把技术手段大量引入电影,运用技术突出袁和平、李连杰、甄子丹那种格斗技巧,《黄飞鸿》《新龙门客栈》《太极张三丰》《直击证人》等片,那动作特技效果,同样精彩十足。

而成龙也因此“受益”,在与陈木胜合作的几部电影了,他也不怎么玩命了。(但后来陈木胜自己,又用了《男儿本色》去致敬那个年代的搏命精神)

说白了,从当年人肉沙包展现奇观,到技术手段突出视觉,完成了从追求人体极限,到追求技术进步的转变。

但,就像AI一步步逐渐替换人工的过程一样,此时龙虎武师依然火爆,毕竟90年代的动作片,固然技术升级,但依然是专业演员和替身的天下,你不会打是不行的,但随后的光景,就不行喽。


再见江湖

1996年,许鞍华有部电影叫《阿金》,洪金宝、杨紫琼主演,是反映龙虎武师们暮年窘迫生活的作品。

洪金宝在片中本色出演武师大哥,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照顾着班底同行们的起居,还去央求老板们用自己的人。杨紫琼饰演的阿金,是有着武师梦想的菜鸟,加入这行之后,受过很多伤吃过很多苦,也一度退隐江湖。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金回归武行之后,有一场从桥上往下跳的戏,阿金不敢,洪金宝怒吼道,“你是不是过惯了舒服日子惜命了”,然后一把把她推下桥去。

戏如人生,让人唏嘘的是,在现实中,这场戏真的差点导致杨紫琼瘫痪,但反映的情况,却是真实的龙虎武师日常,这份工作并不是武行演员的远大理想,而是他们仅存的尊严和自我。

因为片中阿金最开心、也是最威风的时刻,就是在片场拿着对讲机说“这个动作我一定要这样拍!”。

电影里参与访谈的还有曾志伟,会有观众不解为什么还有他,很少知道,曾志伟也是龙虎武师出身。他在刘家班呆过和洪家班手下都呆过,当年并不是个小胖子,而是个小矮子,经常戴上假发演女角色的替身,另外还担任动作指导,刘家良师父很器重他,并一度升任副武指;而脾气火爆的洪金宝当年一度和曾志伟闹翻,但后来不得不亲自打电话找回曾志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70年代的老片《黄飞鸿与陆阿采》、《哪吒》等片,里面有曾志伟开打的镜头。

后来曾志伟就不干这行了,用他自己的话说,龙虎武师的工作一方面比较危险,另一方面很多龙虎武师都没什么文化,当时这行业报酬很高,很多武师拿了钱就花天酒地,打架泡妞,而且一身伤病,晚年都混得很惨。所以曾志伟半路改行学编剧学制作,算是成功转型,武行也成了旧事。

此外还有升级当演员的、当导演的、做动作指导的,但那些形象一般的,就没那么幸运了。

电影中展示的也是如此,龙虎武师不会别的,只会打,甚至走在街上一听你是武师,都会遭遇盘问,洪金宝在《我的特工爷爷》的访谈里,说过早期他们没拍电影时,都剃光头在大街上闲逛或者看场子,路上行人看见他们的光头都躲着走,都知道这帮人能打架。

而拍电影给了他们一个营生,收入高,他们只能吃这碗饭,甚至为这碗饭玩命。当他们步入晚年,或者电影不景气的时候,那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港片的没落,龙虎武师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虽然以钱嘉乐为首的武师坚守香港,以元德、谷轩昭为首的武师在内地开枝散叶,但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曾经叱咤风云的龙虎武师,早已今不如昔。

电影技法进步,让不会打的人秒变功夫高手;CG技术的发展,让很多惊险动作不用玩命就能完成。

好在,以袁和平、洪金宝、成龙为首的武师,将“动作指导”这一行发扬光大,甚至将这种技法代入好莱坞,走向全世界。《霹雳娇娃》的袁祥仁、《蜘蛛侠2》的林迪安、《非常人贩》的元奎等人,乃至《尚气》,这电影先不说别的,该片的动作指导,来自成家班的布拉德利·艾伦(Brad Allan,《玻璃樽》),也为该片设计出颇具港味的打斗。

可叹,布拉德利·艾伦前不久因病去世,享年48岁。

是啊,龙虎武师,这是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而且,他们都老了。


结语

电影结尾,也有年轻人像阿金那样,怀揣梦想加入这个行业,终究而言,昔日驰骋风云的行业,如今终究变成了粉丝向的夕阳行业。

《龙虎武师》的导演魏君子,喜欢港片的朋友对他不会陌生,港片专家,也是小弟我的前辈,他的《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香港电影演义》堪称了解香港电影的宝典。

这部电影,拍出了影史细枝末节而又顶天立地的小人物口述史。而且是一次“抢救式”的记录,因为昔日的武师们,都老了,而且这种片子,也没人会去碰。毕竟,除了甄子丹、徐克几位名人之外,像是火星、元武、黎强权、陈会毅等人如今知道他们的人已经不多了,甚至连小侯、李海生、鱼头允都找出来了,这些名字,恐怕只有老港片粉丝才知道吧。

他拍这部电影,终究还是作为影迷的一腔热血和情怀,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曾经还有这样一群人,亲自拼出了港片的辉煌年代,因为不拼,就没饭吃了。

电影这个行业,走到今日,真的很不容易。

回到开篇徐克那句话,让老怪“难过”的点,除了感叹龙虎武师后继无人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如今这个环境下很多电影人,恐怕很难在具备当年那种对电影的单纯、敬业、热血和冲劲儿了,时代变了嘛。


PS,未完待续

不得不说的是,《龙虎武师》还是有遗憾的地方。

这种讲述+资料型的纪录片,需要大量的电影画面作为讲述内容的支撑,否则没有意义。而这又是一部电影作品,所以版权方面是老大难问题。

电影中出现影像资料,基本都是来自嘉禾的授权,有没有发现片中缺少一个著名电影公司的身影,没错,邵氏电影。因为拿不到影像资料的版权。

邵氏760多部电影的的版权,如今都在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公司,后者也不负众望,斥巨资数码修复了大量邵氏电影,但这个影像内容,是无法用到你这部电影里的。

所以提到刘家良师父的时候,只是用他80年代《游龙戏凤》《蝎子战士》等片中的影像资料,刘师傅的《武馆》《中华丈夫》等经典作品无缘相见。而提到小侯的时候,用到是《铁马骝》的片段,可惜了小侯主演的那部超级经典的《疯猴》,还有包括唐佳等邵氏龙虎武师,是无法出现在片中。

另外一位就是成龙,电影中有很多成龙的影像资料,很可惜,本人没有出现在访谈环节。

其实是有的,首映的时候俺专门问了片方的人,才知道原来是有成龙访谈的,同样被卡在了没有授权的环节。而且当时成龙也在做一部龙虎武师题材的电影,二者有点冲突。(就《龙马精神》)

不过,个人认为,哪怕就是有成龙的访谈,也不合适。

成龙作为龙虎武师出身、最终进化为名扬国际的动作巨星的存在,搏命式特技让全球观众叹为观止,也是他将龙虎武师这种职业介绍给全世界,并且自成一派,诞生了IP式的“成龙的特技”,也出过几部纪录片,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了。

这种情况下,“成龙的特技”已经从龙虎武师层面剥离,所以把成龙摆在片中哪里都不合适,反而会喧宾夺主,所以干脆就舍弃了访谈,只用成龙电影的大量影像。

而电影最后的彩蛋中的林正英,更是让人热泪盈眶,真希望还有后续啊,趁着有些人还在,能够继续拍下去,把更多这部分不为人知的内容,呈现给当代观众,且看且珍惜,再晚估计就没了。

 6 ) 被“香港”耽误的龙虎武师们

从京剧架子打戏到李小龙的拳拳到肉,直接带火了武打戏,武师们还在想着去去好莱坞一展拳脚。然而,遗憾的是李小龙的骤然离世,不仅让武师们梦碎,也让无数国人失去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

在里面有一点,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在李小龙去世后,动作片不受欢迎,没有什么出色的类型片带起风潮。知道1978年左右,才稍有起色,然后迎来了动作片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香港的经济的黄金时代。可惜香港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在影片的后半段里面提到,当时香港寸土寸金,武打戏难拍,追车戏难拍,抢劫戏还非常容易被“误杀”进局子。印象中,90年代末,内地的电影行业也在飞速发展,港片导演的北上好像是在21世纪初的事情了。2002的《无间道》都被称为港片最后的巅峰了。可惜,国内的武打戏,似乎也没有很好的承接到当时的香港电影行业的经验与红利。太可惜了,东方好莱坞只是昙花一现。

没有武打戏拍的武师们,做着各种工作去养活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去卖血度日。这种艰难的日子,在其他许多的行业也有,辉煌不再,从业者无所适从,生活也一落千丈。当时的武师们,青壮年的时候处于八九十年代,幼年时在七十年代,那时候港英政府下的香港也并没有很太平。去从事这个行业其实也并没有很多的选择,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做武师来的钱也算是快钱,一发钱就去"happy",也没攒下什么钱。看到这个,是不是觉得好熟悉的遭遇啊?

动作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小鲜肉们破个手指头都嗷嗷叫。与其说我是在怀念那认真敬业、实实在在做动作电影的时代,不如说我更怀念没有被资本喂屎的时代。

 短评

从南下的戏班子发迹,经历无数人血泪和多次革新到达巅峰,再慢慢被时代淘汰,又北上回到原初的地方,令人唏嘘。是在大陆比较难得的关于幕后职业的非电视纪录片,也是香港电影一个时代的挽歌,现在很难再有这么拼命的电影人,他们值得被记录。

10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为什么叫我影后,是影我后面,不是影我前面嘛。”几多闪光,几多辛酸。一部在2021年连100万票房都不到的电影,感谢有它出现。

15分钟前
  • 21岛
  • 力荐

如果打开我的书影音档案,按照豆瓣的分类统计,我看过的动作片多达571部,在所有标记的2112部影视作品中占比高达27%,仅次于剧情片,可见我对动作电影的钟爱了。因此这部龙虎武师的确让我多有触动,百感交集。华语动作电影已经断层多年,作为动作片影迷实在难过。本片是一首香港动作电影的挽歌,也是一次在如今港片集体式微年代对香港动作电影时代的一次深情回眸。有辉煌也有彷徨,有荣耀也有血泪,有巅峰也有反思,数十位曾经摸爬滚打过来的武师亲自出镜讲述构成一部香港动作电影的微缩影像史,不夸张地说确实有很珍贵的史学价值。可是由于鸡肋的宣发和观众影院普遍对纪录电影的偏见,这部电影经过平淡的首周末后就会不声不响地从院线中消失,实在有些可悲可叹,唉。

20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一部扎实的纪录片,数十位大咖现身讲述,回望了香港武行从鼎盛到没落的岁月,看得人热血、感动又怅惋、唏嘘。不在低谷时转身离去,且身体力行地抢救着历史,魏君子和荣超这几位老港片迷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成龙洪金宝袁和平,那些默默无闻的武师晚年很多都贫困潦倒、病痛缠身,而大众记忆里只有以一敌百的主角,没有那些被主角揍倒在地、摔出楼外、豁出命给主角做危险动作替身的无名英雄们。可能不止武行圈子是这样,残酷的游戏规则令人心疼无奈。映后徐克上台,叹了一口气说,哎,能怎么办呢?我们几个都白发苍苍了。

2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那个香港精神已经离我太远了 每每回光返照般瞥到一丝 仍能热泪盈眶

26分钟前
  • 孑生
  • 推荐

为一个时代作结!跟导演聊过,其实整部片子还是不完整,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嘉禾时代的电影记录。因为导演说邵氏的版权太贵买不起

28分钟前
  • 猜猜猜火車
  • 推荐

看这部电影你会感慨:原来那些年我们在港片里看到的每一场精彩绝伦、真实刺激、天马行空的功夫动作场面,背后大多是由这些武打替身演员用命“博”来的。“你能从八楼跳进水里,我就能从九楼跳进火海。”在那个没有特技的年代,这些担任替身或龙套的武师们,在没有任何保险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个危险的动作场面。给观众带来刺激冲击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满身伤病。魏君子不单通过这部电影记录了香港动作电影的兴衰史,更是表达了对这些具有香港精神的龙虎武师们的敬意。无论你是一个港片爱好者,还是普通影迷,相信你都会笑中带泪的看完电影,并被这群人的专业拼搏精神所感动。做为一个港片迷,没法不给五星并锁定个人年度十佳,我爱港片!

29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无比怀念那个拳拳到肉、昙花一现的香港武打片鼎盛时代。没有特效绿幕,只有以命搏命的敬业精神,拍完不是喊收工而是喊救人。武行里出头的不过三五人,更多人永远活在幕后和镜头边角落,然而正是他们扛起了“东方好莱坞”大旗。当初京剧的没落成就了武打电影,而如今武打电影的没落只催生了一堆视觉垃圾,我无比痛心...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非常纳闷为什么可以绕过张彻导演不提,也完全没有带出唐佳师傅,源流有些没交代清楚。但是如今能看到这么一部电影,还是感到了一丝慰藉。10.13二刷理清了电影脉络,后半段过渡是很顺畅的,问题还是在于李小龙之前的标杆式人物都未被提及。P.S推荐一下B站up主“-食目-”的《1920-2020百年武打影史》

34分钟前
  • 薛玉茗
  • 推荐

可以说是一代香港武行的血泪史,从龙虎武师的发迹到人物志,再从片场追忆到武行如今的生存现状,有逸事也有旧闻,追忆片场的惊险片段最让人触动,生存现状则最让人唏嘘,不过每个受访者忆往昔时眼神里满是对这一行的钻研和热爱,言语中又有一份坚守和遗憾。曾经的七小福、洪家班、刘家班、袁家班、邵氏、嘉禾……无不让人感慨,唯有祝福香港武行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仍有用武之地。

36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7分。即便自诩半个港片迷,在这部纪录片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内容。这部影片主要还是可以让这些平时没那么受关注的武替,可以成为主角,让大家去关注他们。虽然,因为篇幅有限,纪录片还是有不少缺憾。但,终究是对那个时代的点滴记录。也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那时候的香港武侠或动作片那么强,因为,他们真的是在搏命。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比较像一个口述类的纪录专题片,从结构上还达不到记录电影的水准,结尾有点仓促了,感觉可以做成一个剧集的。如果能有成龙和李连杰就好了。

43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两处痛点:当年看得热血沸腾的动作场面是真打,以及武师们人到中年后的无奈。如今功夫电影有些“青黄不接”的味道,受技术、类型发展的影响,一些“大哥”的作品也难有原来的味道了。未来很难再有这样的真功夫了,多以致敬为主。尽管本片在功夫片的梳理上不是很全面,不过重点还是把情绪渲染出来了。

45分钟前
  • 拜见冥王
  • 推荐

看了这片子才惊觉,连小侯、小熊、元德这些人脸上都已经有老人斑了。熟悉批判视角的人当然可以指出,龙虎武师是资本主义加传统男性气质孕育出来的不健康的搏命电影文化,可鄙人和无数的同龄人一样,很荣幸地躬逢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那些激动人心的名作里学会了血性、义气和尊严,这些在当年的大陆电影里几乎已经绝种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连小学都没上过的电影民工们教会了我传统的人情美和英雄气。感谢老魏为他们留下了这一曲挽歌,但愿一个时代的落幕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48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成龙永远的神!拼音缩写yyds 表达不了我对他的崇拜

49分钟前
  • ilihggfff
  • 力荐

片子拍的很有诚意,开头看到魏君子和竹聿名的id感觉青春回来了。。。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背后,是这样一群“影帝影后”,极少数出了名但更多是籍籍无名甚至离去。短短几十年之前的事情已经需要记录怀念,虽然很惋惜但也是时代巨轮前行的结果,人才断层也难以避免,即便如此也有人一路坚持,或是因为爱好或是出于责任感。导演能坚持十几年来钻研那个年代的港片实在令人感动,另外钱嘉乐也太棒了吧。

54分钟前
  • Craaaaaane
  • 力荐

真的要存钱,不要赌博,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存够了钱早点退休安享晚年,别被人利用了还帮别人数钱。

5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看到弹幕里都在说“6块钱就给我看这个”“骗子,纪录片还要钱”“骗我6块钱”……我就知道,那个时代彻底过去了。

60分钟前
  • 如花和尚
  • 力荐

老实说从技巧还有形式上来看就也不见得就拍得有多好,因为基本上还是在以一种相对比较笨的口述史的方法来记录,但还是看得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香港功夫片或许落寞了,但曾经的辉煌是一个又一个“无名英雄”用命搏来的,这份精神永远不会消亡。纪录片看得人太疼了,多次看到我不由攥紧拳头,一个时代逝去了,我会一直怀念它。献给香港,献给香港电影。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把我看得可真是…百感交集 紀錄片技術和手法絕對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音乐毁了很多 但人訪內容太令人唏噓和感動了 香港武行精神可不就是香港精神嗎 在夾縫中求變、求存的拼搏、努力 Never say no to your job 哭著也要上 我想這也可能是大家都沒提到的當年香港動作片風行的原因 香港人能在裡面看到自己 能不受歡迎嗎 僅僅是聽受訪者憶當年 都已經是一種享受 講到如今的局面難免伤感 成功上位的武术指导北上 为内地影坛培养了很多武术指导 将香港技术输出到内地乃至好莱坞 但同时香港电影式微 在香港的普通武行生活艰难 这何尝不是整个电影业的转变 钱嘉乐和工会培养年轻武行固然好 但听到一个人打几份工才能生存 这种整个香港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又令人难过了 是不是绝望之中尚有希望呢?竟然有台湾女生特地来香港做武行 佩服……

1小时前
  • igrɛkonz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