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

已完结

主演:杰瑞米·布雷特,乔安娜·大卫,安娜·玛西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蝴蝶梦 剧照 NO.1蝴蝶梦 剧照 NO.2蝴蝶梦 剧照 NO.3蝴蝶梦 剧照 NO.4蝴蝶梦 剧照 NO.5蝴蝶梦 剧照 NO.6蝴蝶梦 剧照 NO.13蝴蝶梦 剧照 NO.14蝴蝶梦 剧照 NO.15蝴蝶梦 剧照 NO.16蝴蝶梦 剧照 NO.17蝴蝶梦 剧照 NO.18蝴蝶梦 剧照 NO.19蝴蝶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蝴蝶梦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 young English girl in Monte Carlo falls in love with a rude, handsome stranger who proposes to her and rescues her from the drudgery of being a hired companion. But when he takes her to his country estate, Manderly, all her confidence disappears,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Maxim's dour and mysterious housekeeper, Mrs. Danvers, and as odd rumors reach her, the second Mrs. de Winter decides to find out everything she can about her predecessor, Rebecca.暗夜守护者穿越火线2012执手当年天生冤家 第二季江湖男女冷宫女刺客突然死亡2卫国保家阴暗家族着草走佬做大佬师姐撞邪衣橱里的骷髅戏里戏外第一季重见天日鬼胆神偷看不见的城市武器的选择昆虫的盛宴粤语第七个秘密与爱别离死神傻了粤语壮士山河血无敌当家6:明星贝多芬这条路上丈夫的秘密1932海上风暴白日梦想家伊莎朵拉CI5行动 第三季兼职罗曼史网络迷情全世界都不如你第一个周日地中海惊魂架空OL日记 剧场版蓬莱间黑狱断肠歌2之无期徒刑飞哥大英雄救赎之日变奏梦幻婚礼

 长篇影评

 1 )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人们都说,做妻子的需要具备以下三种特质:美貌,智慧,与教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丽贝卡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即使在她死去以后,曼德丽依旧终日笼罩在她的阴影与光芒之下。她虽然通片都未出现,却像是主宰一切的女神,将疯狂崇拜她的管家、曾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各个情夫,和可怜的德温特夫妇玩弄于鼓掌之间。
多年来,这种独属于丽贝卡的魅力一向被视为《蝴蝶梦》与《简爱》最大的区别。可就是这样一个所向披靡的大boss,在电影里却来了个大颠覆。希区柯克不仅借Maxim之口,激烈抨击了她圆满外表下肮脏的婚外情,还以此后一行人找医生作证的情节,侧面让观众体会到:丽贝卡是一个多么蔑视生命、冷酷无情的生物。而结尾的点睛一笔——丹佛斯夫人纵火毁灭曼德丽,则更为直接地表现了丹佛斯夫人心中亲手给丽贝卡塑造的偶像破裂以后,巨大的反差与对比。
丽贝卡真正致命的弱点,并不是因为她颠覆了传统的女性道德,而是因为她冰冷的心缺乏人性的光辉。她与所有的男人几乎都能建立亲密关系,她可以在公共场合自如交际、博得他人的青睐,但她的内心却是如此孤独与空虚。到死为止,她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爱人与朋友。“人间对她而言不过是一场儿戏。”即使面对忠心耿耿的丹佛斯夫人,和深情无限的表哥,丽贝卡都不曾托付自己的真心。她所有令人着迷的模样,不过是一场漂亮的伪装。丽贝卡不是一个真正有七情六欲的人,就像多年来依然一动不动、毫无一丝情感波澜的曼德丽一样,她是死的。当她随风烟消云散之后,留下的只有痛苦和残忍。
而在她面前几近黯然失色、恨不得找个地缝好把自己埋进去的普通姑娘——由琼·芳登(Joan Fantaine)饰演的女主角,简直是丽贝卡所有特点的相反面。她贫穷、卑微、不善言辞、没有特别的才艺,在这个世界上像飘零的落叶一样无依无靠。可正是这样一个质朴、单纯、常常冒些傻气的小女孩,却赢得了性情古怪、家缠万贯的Maxim真诚的爱。从她的身上,Maxim感受到了在他从属的阶级从未有过的清新、自然、率真、善良。他那常年受丽贝卡恶毒心肠折磨而凋谢的精神世界,奇迹般地重新焕发光彩,变得那样美好又充满希望。在曼德丽阴郁冷漠的气氛里,在丽贝卡神秘光芒的笼罩下,更映衬出他们是一对个性鲜明、充满人性的活人。这是丽贝卡从不曾感受过的。
从初恋时,甜蜜的搭车兜风、海边速写(“亲爱的,是透视画法让我的鼻子中段歪歪扭扭的吗?”),到一句简单、直白的“答应我,永远不要穿黑缎子衣服、戴一串珍珠项链,或假装自己是三十六岁。”观众在动人的主题曲的音乐中,也不禁为这份纯洁、可爱的恋情受到前所未有的感动。此后,希区柯克也曾在他的作品里塑造过无数段美好的爱情,像《迷魂记》里最有代表性的、朱迪与斯考蒂的“撕心裂肺”的虐恋;《美人计》中德弗林和艾丽西亚想爱却又不能爱的“琼瑶式”浪漫;还有在《后窗》中丽莎与杰弗里互相的“为爱付出”等等......但就是再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创造出《蝴蝶梦》里天衣无缝的境界——将爱情的甜蜜和淡淡的忧伤融为一体,如此契合、如此浑然天成......那是不加修饰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人性的概叹。
顺着音乐构成的主线,观众此刻早已被这对小情侣牢牢地抓住视线,心情为求婚时那句“我要你嫁给我,你这小傻瓜”;结婚时女主角收到Maxim那淳朴的小惊喜——一大束花后,喜出望外地说:“Oh,Maxim,How lovely!”;到婚后二人迎着海滩灿烂地阳光散步,从海边小屋回来后,Maxim拥抱着泪流满面的女主角,轻声问道:“Do you?Do you?”而跌宕起伏。纵然《蝴蝶梦》是一部非常传统的影史经典悬疑片,但在细心揣摩过上述这一个个希区柯克精心雕琢的细节以后,你才会发现,真情、人性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
希区柯克真正彻底运用镜头的柔情的力量、糅合爱的光辉,“举起镜子映照人性”的极点,是在去审讯会的前一天晚上,Maxim与女主角在书房里的一个深情的吻。这很有可能是希区柯克有史以来拍过最具诗意的场面,也极有可能是两位主演,劳伦斯·奥利弗与琼·芳登一生中最好的一次表演:

I:They can`t do anything at once,can they?
我:他们没法把事情那么快就搞定,对吗?
Maxim:(以下简称“M”)No.
麦克西姆:是的。
I:Then we`ve a little time left to be together?
我:那就是说我们还剩一点时间在一起?
M:Yes.
麦克西姆:是的。
I:I want to go to the inquest with you.
我:我想跟你一起去审讯会。
M:I`d rather you didn`t,darling.
麦克西姆:我宁愿你不去,亲爱的。
I:But I can`t wait here alone.I promise you I won`t be any trouble to you.And...I must be near you so that no matter what happens,we won`t be separated for a moment.
我:但我无法一个人在这儿等着。我向你保证我不会给你带来任何麻烦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必须在你身边。我们片刻都不能分离。
M:All right,dear.I don`t mind this whole thing,except for you.I can`t forget what it`s done to you.I`ve been thinking of nothing else since it happened.Ah...It`s gone forever.That funny,young,lost look——I loved...Won`t ever come back.I killed that when I told you about Rebecca.It`s gone.In a few hours.You`ve grown so much older.
麦克西姆:好吧,亲爱的。除你之外,我对整件事都不在乎。我无法忘怀曾对你所做的事。自从它发生以来,我别无他想。啊,它永远地消失了。那种我所爱的风趣的、活力的、像小女孩似的表情,永远不会再有了。当我告诉你有关丽贝卡的事情时,它就被我彻底地抹杀了。它消失了。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你变得更成熟了。
I:Oh,Maxim,Maxim!

主题曲响起,刹那间,属于荧幕上这二人的情感像潮水一样喷涌而出,淹没了所有观众。至今为止,这个透过黑白光影、从77年前保留到现在的画面,仍然是我心头最钟爱的场景。那被丽贝卡黑暗的力量统治了数十年的曼德丽,早在这一刻就分崩离析了。阶级的差异变得不再重要,前妻的阴影和强大的影响在真情面前早已化为乌有——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希区柯克想传达给观众的核心观念:只要有爱,就可以抵挡一切。哪怕全世界都被阴暗笼罩,也不要忘记将自己内心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别人。
丽贝卡、丹佛斯太太、费弗尔表哥......他们或孤独终老却不知爱为何物,或终日活在他人的阴影下,或一生被深爱的人所欺骗,他们都是可憎却又可怜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得到像男女主角那样,真诚而又发自内心的彼此之间的关爱与信任。那些千百年来被权利、财富和地位蒙蔽了心灵的人,在本质上其实也和他们所差无几。但只有当一个人的灵魂充满了虔诚与爱,他/她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即使没有金钱、地位、权势,只要所爱的人在身边,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呢?

 2 ) 换个角度看《蝴蝶梦》



在网上新订购了〈希区柯克电影集〉,收集了他34部电影,有的完整看过,有的仅仅看过介绍,都是我喜欢的。

昨天看了两部,〈蝴蝶梦〉又给了我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幼时看小人书,记得黑白的粗糙纸张,我没看得太懂,可是女管家的狰狞嘴脸却给我留下了惊恐的记忆。上中学后,读过〈蝴蝶梦〉的英文缩写本,记得第一句就是:昨夜我又梦见回到了曼得利……

这次重新看这部1940年由大名鼎鼎的琼.芳登与劳伦斯.奥利弗演绎的经典影片,从中又嗅出一丝不一样的气息。

在记忆中,娇柔的“我”是善良、单纯、身世不幸的灰姑娘,遇到德文特先生,幸运地成为曼得利庄园的女主人,一部典型的爱情浪漫剧,符合小姑娘对于未来生活与情感的一切设想(这种设想也是建立在文化塑造和社会灌输中的)Rebbca不过是一丝阴影,她放荡不羁,不断伤害德文特先生的心灵,最后她咎由自取,得了绝症,还被沉尸海底。似乎她的归宿是自找的,不做贤良的贵族妻子,就是十恶不赦的。

感受最深的是如下几点:

1、 这是一部有着如下影片中心内核的片子,〈简爱〉、〈傲慢与偏见〉、〈麻雀变凤凰〉,都是灰姑娘如何遇到白马王子的。片中德文特先生其实比较粗暴,无论是邀请“我”共进早餐还是拉“我”去兜风,都是不由分说,直接拽走。他的身份和财力在这个小女子面前充分彰显着,包括最后的求婚,“你是同她去纽约还是同我回曼得利?”似乎他的眷顾是一种赏赐。在这样不平等的两个人感情中间,“我”自然需要察言观色、百依百顺,否则他会随时变脸,咆哮或愤怒。虽然裹着一个玫瑰色的外壳,仔细看看,都能感受到弱女子嫁入豪门的悲哀。德文特先生在影片快结束时说:“经历过这些,我再也找不到原来那个什么也不懂的,清纯的女孩了。”在他心目中,标准的太太应该同傻瓜一样不谙世事,不需要对外界有丝毫的了解,只要做个无脑的漂亮洋娃娃就一切都好了。

2、 Rebbca是否如片中所说的那样是个女魔鬼,她是否对婚姻感到失望?她爱风流、浮华的生活,也看不起贵族之间的虚伪和无情,在她眼里,德文特先生视如生命的家族荣誉和贵族体面一文不值,可她究竟又喜欢什么呢?只是同表哥鬼混?还是驾船出海,寻找心灵真正的自由?


3、 在“我”刚刚到达曼德利庄园,被若干男女仆人迎候的场面,以及被丹佛斯太太拿下马威的时候,让我想到任何一个刚刚进入某家新公司的人,如果他/她直接获得高位,下面的“老”人自然拭目以待,想看看他/她的成色,这里“我”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姑娘,一下子获得如此高的职位-德文特夫人这个TITILE,自然让下面很多人不服气,嫉妒与不服是自然的。可惜丹佛斯太太也错了,年轻与美貌对于作为大庄园的贵族太太这个职位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琼.芳登与劳伦斯.奥利弗的演技精湛,画面虽然是黑白的,却美伦美焕,让人过目难忘。我直到夜里做梦,还都是〈蝴蝶梦〉中的画面。

2007年5月20日伦敦雾

 3 ) 1938年,希区柯克来到好莱坞

1938年,在结束了在英国最后一部影片《牙买加客栈》(Jamaica Inn)的拍摄工作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受好莱坞制片商大卫·萨兹尼克(David Selznick)之邀,偕妻子阿尔玛和女儿帕特来到美国,准备拍摄取材自同名海难的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虽然该片的拍摄计划最终因故流产,希区柯克却从此定居洛杉矶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 在离开英国之前,希区柯克已经执导了包括《骗局》(The Skin Game)、《维也纳的华尔兹》(Waltzes from Vienna)、《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三十九级台阶》(The Thirty-nine Steps)、《贵妇失踪案》(The Lady Vanishes)等二十几部影片,其中拍摄于1934年的《擒凶记》和1935年的《三十九级台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希区柯克不但在英国电影界地位尊崇,同时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大卫·萨兹尼克与希区柯克取得联系时,后者正在拍摄根据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牙买加客栈》,而萨兹尼克本人也在忙于《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制作。谨慎起见,二人初步商定,只签订一部电影的合作计划。但是在同期公映的希区柯克作品《贵妇失踪记》取得全球性的轰动效应,甚至先他一步在美国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奖”,精明的萨兹尼克随之改变提议,建议希区柯克与他旗下的萨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签订一份长期的合同。 希区柯克本人则一直对进好莱坞大制片厂工作满怀憧憬,认为“就电影而言,他们(好莱坞)拍片的方法与技术是真正具有专业水平的,而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好莱坞也从此拥有了一位难得一遇的电影大师——虽然他们从来没有把代表美国电影最高水平的奥斯卡奖颁给过他。 按照计划,希区柯克抵达好莱坞之后的第一部电影,本应是根据1912年4月14日发生在北大西洋的那起著名的沉船事件改编的《泰坦尼克号》,但是大卫·萨兹尼克随后通知希区柯克说,他改变了主意,已经买下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另一本小说《蝴蝶梦》(Rebecca)的版权。出于对杜穆里埃的喜爱(前文讲过,他在英国的最后一部电影《牙买加客栈》正是改编自杜穆里埃的小说,而据希区柯克自己所说:“当我在拍摄《贵妇失踪案》时,就有可能买下《蝴蝶梦》的版权,可是对我来说,它太昂贵了。”),希区柯克同意了萨兹尼克的拍摄计划。 搁浅于1938的《泰坦尼克号》拍摄计划,直到1953年才得以实施,那一年,简·尼古拉斯科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这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第一版“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1997年,詹姆斯·卡梅伦重新演绎了《泰坦尼克号》,并在次年的第70届奥斯卡奖评选中拿下11个小金人,与《宾虚》(Ben-Hur)一道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得奖最多的影片。虽然这两部电影也足够好看,但是作为希区柯克的影迷,还是免不了要遗憾,没能看到大师镜头下的世纪海难,而我们所能想象的,只是希区柯克曾经的一段描述:“如果我来拍摄《泰坦尼克号》,开头会给一个铆钉的特写,然后镜头向后拉,直到整艘泰坦尼克号都拉得进入镜头了为止。” 作为希区柯克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蝴蝶梦》其实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电影。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中,二人谈到这部电影时,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便说:“《蝴蝶梦》是一个与您的风格相距甚远的故事,它不是一部惊险片,里面没有悬念,只是一个心理故事。”希区柯克本人也认为“这不是一部希区柯克式的影片……内容相当老套、相当过时……《蝴蝶梦》确实是一个缺乏幽默感的故事”。当然,考虑到他本人对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喜爱,以至于曾经一度想自己买下《蝴蝶梦》的版权,我们有理由认为希区柯克抨击《蝴蝶梦》的这些说辞,其实是气话——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在拍摄过程中与制片人大卫·萨兹尼克的冲突有关。 1935年的《三十九级台阶》之后,希区柯克凭借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英国电影界已然享有绝对的自由,在片场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在希区柯克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一直觉得他需要提防演员、制片人、技师,因为他认为,只要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任何细小的疏忽,或者任何细微的任性,都会损害影片的完整性”。他不允许人有任何人质疑他的权威,他有句著名的论断——演员都是牲口。曾经有演员问他:“我演这角色有什么动机啊?”希区柯克回答说:“动机就是我会付给你薪水。”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他的这种性格:1951年,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与好莱坞断绝关系五年之后重新出山,为希区柯克改编剧本《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无论对于钱德勒还是希区柯克,这都是最糟糕的一次合作。两个人都才华横溢并且都习惯专权独断,这也造成二人在讨论剧本时压根听不进去对方的任何意见,仿佛他们谈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钱德勒抱怨说:“既然你什么都行,还把我找来干嘛呢?”这段关系恶化的速度很快,以致于希区柯克每次上门找钱德勒时,只要车一停下来,钱德勒就开始诅咒他:“这肥胖的混蛋滚下车来了!”两个月后,钱德勒被炒了鱿鱼,而他也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火车怪客》的编剧署名中。 这桩故事发生在1951年,而在1939年拍摄《蝴蝶梦》时,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希区柯克与萨兹尼克之间。与希区柯克一样,萨兹尼克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虽然是一个独立制片人,他却希望自己对《蝴蝶梦》有着绝对的艺术掌控权。1939年6月,他给希区柯克拍了一封电报,表达了对希区柯克改编的《蝴蝶梦》剧本的失望之情,并逐点指出他的不满之处。两个人在合作之初,便出现了创作理念背道而驰的情形。 斗争的结果是,萨兹尼克基本同意希区柯克来掌控电影,但是他希望这部电影能和《乱世佳人》同年推出,因此要求希区柯克签字同意将后期制作的时间压短。应该说,最终拍摄出来的《蝴蝶梦》一片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希区柯克也展现出了自己风格与特色,在纯粹的人物冲突中添加了许多极具个性的悬念丛生的细节,并在第13届奥斯卡奖中勇夺最佳影片奖。但是很明显,希区柯克对于自己在拍片过程中受到的制约感到愤懑,并对自己未能获得当年的最佳导演奖耿耿于怀。“这个奥斯卡奖是给制片人萨兹尼克的。那一年是1940年,是约翰·福特(John Ford)以《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对特吕弗说,“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 如此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他因何对《蝴蝶梦》这样一部极为成功的电影抱以如此大的成见了。虽然他自己的观点是:“我觉得拍失败了的片子竟然成了经典,而且很赚钱。”但是无论怎样,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希区柯克闯荡好莱坞的处女作,《蝴蝶梦》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票房上都是成功的,这也为此后他在好莱坞数十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 蝴蝶梦——悬疑外衣下的残酷爱情故事

没想到和中学看完原著小说时的心情完全不同。很怀疑男女主角之间的真爱成分到底有多少,最开始两个人感情上的不对等肉眼可见,女主角一味地讨好,男主角却高高在上,自私又坏脾气。直到男主角坦白心迹表现出脆弱一面,权力关系转换之后,女主角才逐渐走出Rebecca的阴影变得坚强起来,两个人终于有了一些相互支持的感觉。与其说这是相配的爱情,倒不说是两个别扭的人终于找对了自己在感情中的权力位置于是变得和谐起来。站在同一阵营共同对抗的姿态比交换灵魂更像是婚姻的本质。

本来很同情女主来到曼德利庄园时拘谨又惊慌的模样,活在一个完美幻影下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处境,尤其琼·芳登实在太可爱,让人无法责怪她的笨拙。不过越往后看越觉得这个角色好愚蠢,实在是一副完美娇妻的形象。她没有自我,甚至电影从头到尾连她的名字都未出现过。她的成长并不是因为自我觉醒,而是完全建立在Rebecca幻影的破灭上得以实现的。她对男主角的爱也显得卑微又盲目,以至于从来不能明白对方的心意。这哪是什么幸运的灰姑娘。

而男主角就更是个太顾及体面、自作自受的懦弱男人,很难不认为他是完全出于自私的目的娶了女主角,因为她的单纯和无知。她是无害的,他才选择她。他逃避的态度、易怒的情绪造成了女主角绝大部分的痛苦。他没能对女主表现出多少尊重和爱意,但痛苦的源泉却巧妙转移到了Rebecca的身上。看他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让我不禁想到,这个电影里,Rebecca不就是另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吗?

如果真如女仆所言,对Rebecca来说,爱情是一场游戏,它令她发笑,美丽背后是她残忍的恶作剧,那她戏弄一切的冷酷模样倒有另一种魅力在。她虽然是挥之不去的幽灵,支配着所有人的恐惧情绪,却更是一个失语的女人,最后还是由男人来讲述她,拼出她的秘密,还给了我们一个片面的真相。Rebecca确实是更生动的角色,她懂得把控人心,也无情得彻底,爱情和死亡都是她的游戏,有人爱她爱得忠心耿耿,又有人恨她、惧她,美丽的她,蛇蝎的她,哪个视角里的她又更真实呢?

再细看两任曼德利庄园的女主人,不得不说,整个故事对于女人的刻画还是如此古老,无法把控的邪恶女人和天真无害的纯洁圣母,总是这两种极端。本质上这不是两个女人的较量,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只有男人,在过去的毁灭中得到了重生的机会。细想下来,就是这么个残酷故事。

 5 ) 蝴蝶不过梦一场

影片第一个让人惊奇的地方是,片名是剧中从未露面的人物——男主角Maxim的前妻的名字,而片中的女主角则没有自己名字,除了与男主结婚后被称为Mrs De Winter。似乎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样一种双女主的设置——一个从未露面,却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的已亡人,一个身居女主人之名,却时时觉得矮人一截的无名人。 女主时时生活在男主前妻Rebecca的阴影之下,甚至在她还没有嫁给Maxim入住Manderley之前。她那肥胖(吃了不好吃的玩意马上拿巧克力压味能不胖么)、自恋(别人绕着她走她就欣然以为那男子倾慕她而又过于羞涩吐露爱意,不过,貌似这是不少女性的通病)的美国雇主老是打击她,“You are just a teeny weeny bit forward with Mr. Big","You are not that kind of lady man wants to marry." 跟着这么个天天嘴炮模式打压的拜金妇人,幼年丧母又家境贫寒的女孩自然无从树立与她美貌相当的自信。于是,她总是紧张的,怕给他人添麻烦的——弄脏餐桌怕给服务生添麻烦,三两口迅速解决早餐怕给永远彬彬有礼的管家先生添麻烦,可是,张爱玲说的好,人活着就有麻烦,麻烦没了,人也没了。Rebecca早没了,可她带来的麻烦却不少。 电影的前半段,Rebecca,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正如Maxim所说的那样,"she's got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at matter in a wife——breeding, brains and beauty. 因为,这是透过自认丑小鸭的Mrs de Winter的眼睛看到的视角。Manderley上下都爱戴曾经的女主人Rebecca,账房先生Frank Crawley说,她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 精明能干的Mrs Danvers 说,Rebecca教她插花,教她如何打理屋子。她还会出海扬帆,骑马跳舞。Rebecca,在世人的口口相传中,如此美丽,聪明,风趣。而,我们瘦弱、怯懦的女主什么都不会,除了用Maxim为她解围的话来说,she sketches a little(她会一点素描)。于是,女主觉得府里上上下下甚至自己的枕边人都在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完美的Rebecca对比,而她处处都落了下风。 Rebecca的粉丝会会长无疑就是她的贴身女佣Mrs Danvers。她故作无意间向女主透露她在大房子里的卧室是临时客房改造的,Manderley最美的海景房是亡妻Rebecca的卧室。Danvers带她看已亡人的精美窗帘,华丽衣橱,甚至蕾丝内衣,向Mrs de Winter展示Mr de Winter给亡妻买的貂皮大衣,向主人的新欢展示旧人曾蒙受的宠爱,似乎在张牙舞爪地炫耀,也在阴森森的警告和嘲弄——你是不要想得到他这般的爱了,即便你有女主人之名。这样一番示威几乎是压垮Mrs de Winter的最后一根稻草。 Mrs Danvers无疑是病态的迷恋Rebecca的,在后者去世一年多了以后,她还是经常过去换上芬芳的鲜花。她对Rebecca的这种狂热崇拜,不仅仅是仆人对旧主子的愚忠那么简单。或许骨子里,她对Rebecca有隐秘的同性之间的爱恋,所以她甚至打开窗子劝诱新的女主人自杀;又或者她本人的婚姻不幸福(她从未笑过,脸上的神色自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僵硬,还总是一袭黑色长袍)但心底里会偷偷代入想象之中Rebecca的幸福,所以,她总去已亡人的卧室转悠,仿佛女主人般打开窗子面朝大海。 因为不幸,所以企图仰望完美的幸福。然而,世间本身不存在完美的幸福,但愚蠢的人类总是认为一个富有的男子和一个美丽的女子的结合就是人世间完美的幸福了,所以,人们想当然的认为,Maxim很伤心,深陷痛失爱妻的痛苦不可自拔,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吗?!! 事实上,世间的事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顺理成章,人眼似乎自带自动简化功能。电影的后半部揭示了真实的Rebecca和Maxim看似合理举动背后的真相。Rebecca美则美矣,可惜风流成性,经常和堂兄鬼混。不甘受辱却更不堪家族蒙羞的Maxim忍气吐声和Rebecca达成协议,对外两人依旧恩爱,对内两人谁也管不了谁。直到Rebecca告诉Maxim她怀孕了而父亲不是他。Maxim恼羞成怒下失手推倒Rebecca,Rebecca头撞重物死去,唇边有着诡异不散的笑容。男才女貌貌似世间公允的标配,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if you don’t love me。 Maxim怀着必失女主的心情告诉了他以为的真相。然而,这也不是真相。随着案件的调查,Rebecca之前的医生告诉众人,Rebecca并没有怀孕而是被查出晚期癌症,命不久矣。撇开法律不谈,这个消息多多少少能减轻Maxim的负罪感,能让他重拾幸福生活的信心。 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愿意相信的,Maxim一听到Rebecca的名字就沉下脸来,世人皆以为是其又陷入思忆之苦,却不知是他失手杀人的惊惶。Maxim一看到Mrs de Winter穿上Rebecca曾经穿过的裙子袅袅站在他面前却不由暴怒,女主以为是他念念不忘Rebecca,却不知是她又让他想起亡妻花枝招展,偷情不忠。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掌握着自以为的真理,但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骗局。也许,那个Rebecca才掌握着终极的真相,但是谁是Rebecca,她从未出现过。 P.S.: Lawrence Oliver,片中男主角的扮演者,是费雯丽的伴侣,果然是天作之合。 我并不赞同把影片中男主和女主的爱情简单粗暴的划归为灰姑娘的故事。因为看完全片再回头看,会完全理解单纯、笨拙而略带神经质紧张的女主为什么会博得男主的心,而最终男主能够克服失手杀死前妻的罪恶感也是因为女主的善良和谅解。前面说到女主一无所长,其实她最可贵的就是,she knows how to love, though sometimes in an awkward way,but fortunately, that’s exactly what Maxim needs, blind and devoted love.

 6 ) 谈谈丹弗斯太太,和她深爱的丽贝卡——《蝴蝶梦》观后感

  《蝴蝶梦》,恰巧是我既看过原著又看过小说的一部作品。小说和电影是穿插着看的,电影完整看过一遍,又断断续续看过3、4次。书则是完整的通读了2遍下来。观后感和读后感的结合,让我很想谈的却不是文中的“我”,也不是那个萦绕了全文的未出现主角丽贝卡,而恰恰是丽贝卡的代言人——丹弗斯太太(丹妮)。谈到她是绕不开丽贝卡的,而在今天,我却很想用我最最严谨认真的态度来说说一次她和丽贝卡之间的感情。
     很多时候我会在思考,丽贝卡之于丹弗斯的感情究竟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看到豆瓣上的影评里许多人都在说,丹弗斯太太是LES,她一生都在爱丽贝卡。对此我笑而不语,LES说法有些恶搞,有些玷污却更多的是浅薄。丹弗斯太太之余丽贝卡的感情,又何止仅仅有爱情的成分。然而说这种感情是亲情友情爱情加之于崇拜和奴役思想的单纯叠加,又未免更加浅薄了。
     书里面因为是第一人称,心理和景色描写占多数。然而关于丹弗斯太太的情节却也没有少的可怜,毕竟她是丽贝卡主要的“代言人”。怂恿女主穿衣服、甚至想要用语言来击溃女主心理防线以此来逼迫女主知难而退,一次又一次的进出丽贝卡的房间,每次必出现“从前的德温特夫人”这样的语句等等情节,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高明阴险的丹弗斯太太,更是一个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丹弗斯太太。她像维护女神一样维护着她的丽贝卡,不容一点点的冒犯。“你妄想占有德温特夫人的位置。”这是她一直在欺负女主的原因所在。记得一个难忘的细节,麦克西姆和女主两个人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中,女主无意中谈到了之于丹弗斯太太的恐慌。男主不屑,赶走一个仆人对于男主人来说是多么容易。可是丹弗斯太太依旧贯穿到这部作品的最后。是的,男主不敢动丹弗斯太太,正如女主所说,她的失败是丹弗斯太太和丽贝卡两个人共同的胜利。
丹弗斯太太之于丽贝卡的感情,目前为止我能举出相似的例子的,比如02年电视剧《孝庄秘史》里的孝庄太后和苏茉尔。苏茉尔如同丹弗斯太太一样,一生都把主子的一切放得远高于自己的人生主旨,甚至于自己的三观都是围绕着主子进行的。历史上,孝庄太后离世的十八年,苏茉尔完全是依靠抚养阿哥为支柱来勉强支持自己早该散架的人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便是丽贝卡之于丹弗斯太太的态度。
丽贝卡是一个始终未出现的人物,只能通过情节来猜测她对于丹弗斯太太的情感。她们似乎是无话不谈的(除了丽贝卡最终得了癌症的事情),然而我一直在想,丽贝卡不告诉丹弗斯太太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害怕破坏了自己在她心中的形象呢?如果用LES的角度来看,丽贝卡无疑是这段“恋情”中的男性一方。丹弗斯太太说她就是一个神,一个能驯服一切,不害怕一切的神。她不爱任何人与事物,且不屑任何人与事物。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同样不把这个和自己相依为命(这个词语也许不太合适,因为在丹弗斯太太的心理,丽贝卡没有了她可以活得好好的。而她却不能没有丽贝卡)的老管家放在眼里过,但我着实看得出,丽贝卡很在乎这个老女管家的意见以及在丹弗斯太太心中自己的形象。也许,癌症让她第一次开始恐慌。她害怕女管家知道了,原来也有一样东西可以打败自己,那样也许,自己就不再是丹弗斯太太心中的神。完美的形象有了裂痕,有了一次之后,就不难想象以后。几个月后自己就要死去,她还必须要借助自己在丹弗斯太太心中的地位来利用她继续施压德温特先生。勇敢如丽贝卡,也没有选择冒这样一次险。
记得关于丽贝卡的感情方面,丽贝卡的表兄一直是自信的以为丽贝卡是喜欢自己的,他大言不惭如果丽贝卡还活着,一定他会成为她的丈夫。而在丽贝卡生前都未曾敢去戳破的虚与委蛇,丹弗斯太太却敢。她敢说,丽贝卡不爱任何人。丽贝卡是一个极端自恋者,如同希腊神话中那个醉死在自己长相下的水仙花少年一般。这样的直言,源自于丽贝卡永远向丹弗斯太太所分享的关于那些男人的故事,丽贝卡永远是丽贝卡,是那个会对丹弗斯太太嘲笑着各种不同男人的丽贝卡。
丹弗斯太太好像比丽贝卡自己更加的担心丽贝卡的形象被遗忘,如果说,丽贝卡的死亡是她自己精心设计的预谋,那么那些针对女主人公的行为,我相信完全不是出自丽贝卡的直接授意。丹弗斯太太的心中,丽贝卡没有死去,她活在曼陀丽庄园中写着“R”的每个角落里。她总是吓女主,陷害女主,在两人有一点火花蹦出是恰合适地来打断。其实丹弗斯太太很明白丽贝卡根本不在乎德温特先生的感情,然而她依旧要帮着丽贝卡来折磨德温特先生。为什么?目的何在?在这里我很想说丽贝卡是个心理变态的人,然而这只是太小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丹弗斯一直在逃避内心中丽贝卡的死亡,她想要这样让丽贝卡永远地活着,想要一遍遍来巩固丽贝卡的痕迹,还有她永远无所畏惧的形象。
丹弗斯太太可能永远也没有保护过丽贝卡,她永远只愿意陪伴在她身后,以一个奴仆和记者的身份,伴随并记录丽贝卡的“丰功伟绩”。记得她谈起丽贝卡幼年时期如何用残忍地手法来征服一匹烈马,那样的骄傲里,有着如同母亲对女儿一般的自豪,也有为朋友的真心高兴。这里面不容置疑的是崇拜,盲目地崇拜。纵然丽贝卡没有重视过我,我还是她愿打我愿挨。
丽贝卡的变态,让我难以解释。她究竟是极端自恋,还是因为她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一生活在高度关注里?还是她在极端享受中逃避着极端地空虚?不难从她生前热衷聚会看出,她似乎不想让自己停歇下来。又或者,她是没有安全感。记得希区柯克的一篇名为《性感的琳达》的戏剧故事里面,琳达和丽贝卡一样是一个尤物,一个神秘的没有过去却魅力无限的尤物。她永远和各种女人去炫耀她所编造臆想出来的和无数男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以此为乐趣,她自欺欺人的每天乐此不疲事实上却是一个性冷淡者。不知道丽贝卡和琳达有没有影子的交叠,然而丽贝卡似乎比琳达更高远一些,丽贝卡更加的自恋,于是她更加的不屑。连这样精神自虐的手段,都比琳达要高端。
丹弗斯太太很寂寞,丽贝卡是她唯一的朋友。丹弗斯太太没有孩子,丽贝卡如同她的女儿。丹弗斯太太一生没有恋爱,丽贝卡是她精神和行为所围绕终身的爱人。丹弗斯太太没有目标和信仰,丽贝卡就是她的神,她的一切。她是丽贝卡最好的代言人,她是最了解丽贝卡的人,却又是最崇拜丽贝卡的人。
很想谈谈结局。书中的结局,是麦克西姆男主在解决完事情之后,带着妻子一路开车回家,看到火光冲天曼陀丽庄园。电影里,是麦克西姆听说着火匆匆赶回庄园,看到平安无事的妻子后松了口气,然后透过窗子,是疯狂的丹弗斯太太在大火之中的一脸欣慰,然后,镜头定格在写有“R”的枕头慢慢被烧掉。我一向不是个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然而我由衷地喜欢电影版的结局。不仅仅是因为它交待清楚了终结了曼陀丽庄园的人,而且,让丽贝卡的痕迹反倒在火焰中隽永。比起国产片里始作俑者最后的疯狂,丹弗斯太太冷静地欣慰更加打动我。她没有带走丽贝卡的一切,而要用这样一场大火,在这对夫妻的生命中划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感叹号。她和她的丽贝卡,永远都不会再被忘记了。这样的效果确实很好,好到如同开头的倒叙,多少年以后,女主的梦里,依然无法忘记噩梦般的曼陀丽庄园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庄园不曾烧毁,那么结局只能是差不多一样,这对夫妻在化解了“心结”之后,丹弗斯太太即使能继续留下,也再也不能发挥丽贝卡的任何作用。关于丽贝卡的生活痕迹只会一点点的消逝,而她所做的,用她自己的生命来烙下丽贝卡的灵魂。这样的感情,反倒令我感动。这样深刻的爱,让男女主人公之间脆弱地爱情显得如此渺小。
最后的最后,虽然这部打动了我的悬疑文艺片,让我在开到最大的音量下没有丝毫恐惧感,但我仍想以另一部美国悬疑片——《第39号案件》的片段来结尾,这个故事里有着感知过去未来和人心并能制造幻觉特异功能的小女孩,实在让我不能不把她丽贝卡扯上关系。如同此片里,心理医生问女孩害怕什么。她说,她害怕自己。过去未来都已经感知,而唯独自己是神秘的,自己无法填满自己可怕的欲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绪,正如丽贝卡。
或许,在丽贝卡的人生里,她也是害怕自己的。她自己,是自己一生的阴影。

 短评

what a bitch rebecca!!! joan fontaine饰演的角色居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自己的名字,无父无母无名氏,命何其惨也。。。颤颤巍巍强颜欢笑毫无自信的joan fontaine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6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对贵族阶层的揭露、对盲目崇拜的讽刺都不重要,这是视角独特的爱情片杰作。迫于声誉的豪门婚姻与摆脱华丽装束的纯情形成反差,悬念揭开的同时也是爱情本质的归真,虚情假意的来往才是丽贝卡遗留的最大梦魇。再说,我偏不信第一任太太能比琼·方登好看了!有本事秀张遗照看看啊!

11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气氛渲染绝佳,节奏过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可能过于注重叙事,牺牲人物。

15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希区柯克版的爱情悬疑。1.性格决定命运啊,小秘书还真是Hold不住女王气场,要是斯嘉丽,绝不会那样被虐了。2.找不到自我的人,只能迷失或陷于别人的阴影里,后来女主强大起来,那也是站在男主有把柄,两厢平等的基础上。3.好老婆的吉祥三宝:breedings,brain and beauty.4.脑残粉太可怕,选管家要谨慎

19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推荐

丽贝卡虽从未出场却似乎于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角色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故事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娓娓道来的节奏足见功力,由始至终散发着黑白老电影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虽然并非典型的希氏风格,胖子本人亦对本片颇有微辞,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21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瑞贝卡既是「麦格芬」的雏形,又是后来众多的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雏形。这个角色的设计很伟大。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那所公馆的故事,公馆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要角色,才是最大的梦魇。希区柯克去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为他获得了唯一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26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开场极短的两棵树的全景是对女主角和男主角死去妻子的换喻。如此的对称镜面隐喻在全片反复。没有名字的女主角的开场独白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缺失感,和成为贵族男主角新任妻子得不到的认同感从头至尾贯穿。回忆式的独白代表故事发生在过去,好莱坞式的安全观看心理。希区柯克的开头都是秘密重叠的迷宫。

30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黑白画面也掩不住经典电影的魅力,丽贝卡像玫瑰一般美丽迷人,勇敢追爱令人动容,但命运又太过凄惨,看得压抑。

3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虽然导演说自己拍的这部片子是失败的,但最后却大获成功,应该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电影的色彩变化不仅是颜色上的改变,更呼应了情节的推进,很加分。

33分钟前
  • ╯^╰
  • 推荐

B / 前2/3雕刻人物姿态的希区柯克比后1/3执着于推进情节的希区柯克迷人太多。小屋一场戏中那个叙述回忆的长镜堪称惊心动魄:一个潜入意识的摄影机“表演”出的“哑剧”洞穿了时空。

3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换做现在的银幕上出现这种作女,一定想把她抽出来打。但黑白、庄园、假开车、高对比度,或许还加点希区柯克沉稳的节奏,就把整个气氛变了,让我特别认同琼.芳登,甚至想帮着她打败那个不出现的瑞贝卡。

4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女主角能不傻大姐么

43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还行

“跟魔鬼一起生活的人,怎么有理智。”希区柯克用惊悚犯罪揭露的爱情本质,就跟他讲的迷局待揭的故事一样深刻、思索和回味。

4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真爱却又是何等难寻,每个恋人总有另外一面,遇上正确的是件幸运的事,恋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如果信任对方的话,男主角的爱情第二春终于终成眷属。影片的惊悚、阴霾渲染得不错,情节紧凑。最后,必须选好管家。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少了悬疑惊悚,多了爱情味道,以及如幽灵一般从未出现却让人印象深刻的丽贝卡,到后来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琼·芳登太惊艳了,羞涩,谨慎,腼腆,温柔的又恰到好处。

5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没想到费雯丽最爱的男人长得挺绅士的嘛,剧情一般还可以。其实导演可以挖挖丽贝卡的和神秘女管家的百合倾向

5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希区柯克首部好莱坞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1.悬疑气息浓郁,节奏紧凑,观感上佳;2.片头独白 梦魇中重回曼德利庄园 运镜绝赞;3.琼·芳登太美,将纯真羞怯,紧张不安的少女演绎得入木三分;4.始终缺席的Rebecca的神秘魅惑,麦高芬变奏;5.大海作为间奏与象征 哥特庄园是[公民凯恩]仙那度前身。(9.0/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阴云缭绕雾气不散的Manderley像夜晚的幽灵,非常哥特意象的空间感(原著秉承自《简爱》与《呼啸山庄》),其阴森神秘的氛围正贴合希胖力求表现心理恐怖的路数;新婚大雨噩兆已定,心生嫌隙光源定格局部表情掀开往事,不在场的主角贯穿全程;他并不爱她,这显而易见。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8/10。梦回庄园的开头旁白采取了哥特意象:紧闭的铁栅门和发现沉船的大海;高光使物象显著深沉,女主穿着丽贝卡的衣服下楼、丹佛太太逼着楼跳,写字台打碎雕塑加上视线引导的全景,无处不重申了阴魂不散的黑暗底蕴;沙发特写摇近面部来描述海边小屋自杀的经典镜头组合,火葬中绣花枕头的结尾很爱伦坡。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蝴蝶夢】整部電影是一個瑰麗但陰冷的迷離夢境,中途驀然出現的轉折令人驚嘆,而結尾的意境則唯美得令人輕嘆。

1小时前
  • mingjoyc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