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1927

HD中字

主演:阿弗莱德·阿贝尔,古斯塔夫·佛力施,布里吉特·赫尔姆,鲁道夫·克莱恩-鲁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都会1927 剧照 NO.1大都会1927 剧照 NO.2大都会1927 剧照 NO.3大都会1927 剧照 NO.4大都会1927 剧照 NO.5大都会1927 剧照 NO.6大都会1927 剧照 NO.13大都会1927 剧照 NO.14大都会1927 剧照 NO.15大都会1927 剧照 NO.16大都会1927 剧照 NO.17大都会1927 剧照 NO.18大都会1927 剧照 NO.19大都会192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都会192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Freder(Gustav Fröhlich 饰)是大都会主宰 Joh Fredersen(Alfred Abel 饰)的儿子。经一位圣洁姑娘(Brigitte Helm 饰)启示,Freder 来到地下目睹了在此劳作的劳工们悲惨的境遇。Freder 向父亲进言,想改变劳工们的处境。但 Joh 不为所动,却对从劳工们身上发现的地图感到忧虑。为弄清地图所示,Joh 不得不向老对头 Rotwang(Rudolf Klein-Rogge 饰)求教。地图所示究竟为何地?劳工们为何要去那里?风云传奇杰森·莫玛漫游记异族领主东京二十三区女设计师涩井直人的假日祝卿好坑蒙拐骗外星人世界奇妙物语 2012年秋之特別篇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记我老婆未满十八岁错位囧途你还活着火烧御手洗家通告同名人2006缉毒风暴在我冒险的日子丈夫的情人兵变1938兄弟车行天生喜剧王单亲贵族东北风云异色国度爱心咖啡香港制造爱你不能说的秘密追风行动0.5毫米冬荫功2:拳霸天下生死门13骇人游戏2006凯拉在哪里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糖衣陷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龙蛇演义爱情公寓尘封笔记本红色幽灵无论夜晚有多黑暗唯美貌不可辜负第一季回忆录人生初日

 长篇影评

 1 ) FIFF18丨DAY6《大都会》:脑和手的调节者一定是心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大都会》,下面请看前线处在奇幻世界中的人们天马行空的评价了!

果树:

想像力的巅峰。从各个方面,都在彰显才气四溢的创造力。

风临:

此片之后,当我们想象未来,世界不崩坏显得有点奇怪。很多场面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惊人地唤醒了我影像储存库里的画面,玛丽亚在一群小孩挥舞的手臂下起伏;洛特旺的实验室陈列的各种化学仪器;地下墓穴的光柱一次次挥扫过玛丽亚;巴比伦塔的故事里用叠化呈现数量之多。而真正有趣的一个镜头是与男主角交换身份的工人的那个职位,用两只手控制三个指针,毫无理由地去指向亮起来的灯泡,一个荒诞的场面把一个人生生固定在时钟之上。一切关于工人与资本的控诉都在这个死死的岗位上体现了,在座的各位,都是拨弄钟摆的11811。

Morning:

惊叹于1927年技术的强大,它几乎给后世的科幻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起后代电影,就可以看出前代多么忠心与叙事,丝毫不在展示场景上浪费时间,但它的故事需要这些大而恐怖的布景,一遍一遍压制着你。它是完美的,充满思想的,但于而言欠缺那么一点点动人的情感,对比"M"来看。

子夜无人:

无法想象在将近一百年前它究竟是怎样被拍摄出来的,哪怕是01年的同名动画电影,坐拥二维想象力的天然优势,都无法威慑到这里画面表现力的万中之一。对于大都会的景观设计完美复现了圣经中的巴别塔,无法消弭的阶级仇恨成为机械滚动的社会齿轮,劳动关系的工具化让人工智能去取代活生生的肉身凡胎,洪水滔天中的诺亚方舟变成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创世纪。我看到后来无数的科幻片、宗教片、末世片以及乌托邦电影在这里提前交汇了灵魂的磁场,我看到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二字最富魅力的先驱。

我略知她一二:

起、承、转、合,每一步都塑造完整,共同构成了这篇宏大而庄严的变奏曲,叙事在科幻片中的意义被无限放大,甚至变成了毁灭这个世界最坚实有力的一步,直到最后你才发现这不仅是一场载难的灾难,更是一次寓言的预言。在那个时代伊始之际,人们相信科学的笔触才是未来世界的落脚点,却忽视了人性的光辉才是真正主宰末日的谶语。没有人可以阻止进步,更没有人可以阻挡消亡。

苍山古井空对月:

50分钟涵盖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阶级对立、宗教隐喻、乌合之众、反乌托邦、女性主义等等,近一百年前的作品涵盖的主题放在当下也不过时,可谓跨时代的作品。 其表现主义风格的美学和电影语言同样出色,对类型片的影响深远。叠化的画面、手电筒作为光源、主观视角捡起手帕、人群的调度、发大水时的击鼓画面等等技巧都令人惊叹!

#FIFF18#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少数给三星的人有话讲

刚看完,觉得是给以缓和劳资关系来背书的作品,“手”即机器时代下负重荷的工人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讲2000年的新世纪巴别塔故事:脑和手的调节者是“心”,而工人阶级一定要等待调节者的到来才能解决冲突,即等待大资本家概率为tan90º下发的善心。可能是这概论太渺茫了,连科幻作品都连接不上逻辑了,所以只能安排贫穷女与富贵男的跨阶级恋爱了。

不过豆瓣一水的五星吓坏了我,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顺着1927年上映时间查资料: 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背后蕴藏着隐患,随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直接带来了二战。换句话说,在导演的年代思考如何缓解阶级冲突已经是有识之士不得已的举动了: 一旦爆发,就是洪流。 导演的构想只是他的一种解决办法:手与脑因为同情、理解而合作劳动,最终升华为因为爱而握手言和。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能否可行: 1929-1933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世界,随后二战几乎将半个世界夷为废墟。罗斯福新政通过开放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问题,随后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提高了工人待遇缓解了关系,但国家财政也背上了沉重负担,遑论随之而来的社会懈怠。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8年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如同八十年前一样席卷全球。

协调者拉着你们握手言和啦

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之前的观影者为什么现在看这部默片还是觉得它“前卫”了——因为这个问题九十年后仍没有彻底解决,或者说没有被认可。我认同你们的“前卫”,这个词试图形容新锐的潮流或思想,但词本身却已过时。

给三星: 因为我是BDO,片中有几幕极为舒适。布景不错,但是中心思想摊手ㄟ( ▔, ▔ )ㄏ

 3 ) 宗教 二元论 阶级冲突 健忘的大众

《大都会》是一部多主题的电影——它借着阶级冲突的外皮,同时批评了资本家和工人,又用资本家与工人所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和解引申了对Mind-Body Dualism的一种尝试性回答,这种和解恰巧又是在一个十分具有宗教色彩的事件后达成的;所以本片的创作者(可能)想借助这部电影来探索一种以宗教为途径来达到阶级和解的方案。固然,因为此片的成片年代以及彼时阶级冲突的经验和模式,此方案的时限性极大,但不影响《大都会》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只对部分可解读的部分进行一些探讨,太过浅显的或是我知识不足的部分不会过多提及。

· 阶级冲突

阶级冲突始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压榨,片中多次给时钟以特写:

掌权的资本家开始违背原先的常识,造了一个“只有10小时”的钟来让工人一天工作10小时而实际上侵犯了工人的权益(这或许与德国1903/1904两年工人运动争取10小时工作制有关)

连玩起“真假王子”的Freder也不得不感叹10个小时好像永不终结

其次是着装之区别:

工人及其家属只能着暗色调的衣服

Freder等高贵的资本家却能身着白丝绸(这也是为何在Freder在指证Machine-Man时,愤怒的工人提到要让他死在自己的白绸衣中)

犯错的工人被惩罚就像在这个工业体系下被机器所吃

最后是创作者明示工业对于这些被压榨的工人而言就如同“吃人机器“:

而工人正是被压榨,用生命来哺育这个工业体系、这一切光鲜亮丽成果的养料。Machine-Man宣传如果工人起义,那这个体系就注定要崩塌。宣传如此的言论显然与上世纪初全世界轰轰烈烈的工人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结出苏联这个果实有关,而本片已经通过后面的剧情来否定了这种暴力革命解决阶级矛盾的可行性。

· 二元论

从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定义,Dualism(二元论)始于一个问题:“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ody?” 这个本质问题还能衍生成“精神状态对物理状态是否有影响?反之亦然?”“我们的意图、自我、意识与物理状态还是精神状态相关?”

这些问题在《大都会》中的体现是大都会的科技硕果究竟是因代表着“Mind”的精明资本家而结还是因那些充当苦力的“Body”而结?这两类人是否有可能达成和解?

片中资本家显然认为正是因那少部分想出伟大构思的人,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所以他们赞扬这类创造者,同时相信Great Man Theory。Great Man Theory是19世纪兴起的一种历史学思潮,学说的发扬者Thomas Carlyle 在他的著作Heroes and Hero-Worship (1840)里直言"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世界的历史正是伟人们的奋斗史)。

工人们支持的又是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伟人的自我陶醉实际上是对众多普通人的伤害。

特别是伟人的成功实际上离不开被压榨者(或者说哺育他们的社会)的支持,否则少部分的伟人什么都干不成。所以养育这一切的工人才是这一切辉煌的缔造者,而离开了他们,这一切都将归尘归土。

本片显然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了一个尝试性的回答:它反对工人那种绝对的materialism,也反对资本家那种idealism,肯定了这两种主义的区别,暗示了只有同时将这种物质与精神结合,一个人才能完整地认识世界,一个社会也才能平衡地发展。

而要如何达到这种结合呢?本片说的正是通过“心”。

“心”在此处被我理解为道德,正是有了本片Freder对Maria的爱,才引发了他的道德感促成了最终的和解。

因为Reason本身对于道德的建立是不够有效的,我们不是Augustine所认为的理性动物,相反我们更像James K.A. Smith 所说的“fundamentally and primordially lovers” (Sosler, 2018),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共同的操练才能形成道德感,这种共同就建立在同他人的互动之上。

同时,道德感的建立还与宗教有关,这个会在第三个部分讨论到。

本片的创作者对于“心”这一概念的重视还体现在Machine-Man初获人的外貌前,心脏的部位最先发光,可能暗示机器与人的区别正是在于有没有心。

Freder最后与发明家Rotwang在屋顶决斗可以被看做是“心”与“机器”对决的象征。

· 宗教

如很多豆友已经读出的一般,宗教正是这部科幻片外皮下的内核。宗教的元素在片中有但不限于:

① Maria

Μαρία(Maria)是最早希腊文对耶稣母亲的称呼之一,另一称呼为Μαριάμ(Mariám)。当这个名字被翻译成拉丁语时,她的名字便变成了Maria。在《圣经》里,她是耶稣的生母;在《大都会》里,Freder对Maria的爱让Freder变成了救世主般的Mediator。

② Eternal Gardens

永恒花园应该是对伊甸园的一个影射。而且Freder的父亲也是伊甸园的建造者之一,所以有暗示他是上帝的意味。原先前资本家的公子哥们都在永恒花园中享受无尽的快乐。

可是当代表着七原罪的Machine-Man被释放后,Eternal Gardens就遭到了遗弃,大家都在Yoshiwara(17世纪一个著名东京的红灯区)夜夜笙歌,享受罪恶带来的快乐。

③ 罪恶

其中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罪恶——嫉妒与自尽。

昔日的好友因为七原罪而反目成仇,妒火中烧的一人在决斗中杀害了自己的好友,如同妒火中烧的该隐杀害了亚伯。

自杀是基督教中的重罪,可是因为七原罪这类行为也出现了。

④ Babylon the Great

片中Machine-Man正是将自己打扮成了巴比伦大淫(防和谐)妇。

在《圣经》中,天使预言Babylon the Great最终会给巴比伦王国带来毁灭,印证了片中Freder父亲资本帝国的坠落;《圣经》中天使预言Babylon the Great的尸体最后会被焚烧,在片中这也正是Machine-Man的下场。

被工人们像烧女巫般烧了的Machine-Man

Herrad of Landsberg在其《Gardens of Delight》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画作

⑤ 洪水

当愤怒的工人摧毁了Heart Machine,地下城被水淹了,这又是对《圣经》中桥段的一个致敬。

在本节最后说一下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Zuckerman在他的著作《Society Without God》里断言“It is simply impossible for people to be moral without religion or God (Zuckerman, 2008)“,宗教是人类(保持)道德的一个前提。

苏格兰启蒙时代的哲学家Dugald Stewart在他的著作《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ive and Moral Powers of Man》 (1828) 里提出了对工业化可能造成人们宗教信仰减退,无神论兴起的担忧 (Mills, 2018)。

如前所述,《大都会》的创作者试图为这个快速工业化造成了道德缺失的社会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宗教塑造的道德感来达成资本家与工人间的相互体谅,进一步缓解阶级冲突。

· 健忘的大众

不知是否因为其特定的创作时间(上世纪20年代)导致其对大量工人运动带有极强的提防心,工人运动中展现的集体狂热和暴力性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摧残被代表着资产阶级的电影创作者看在眼里。这类担忧也从《大都会》里对工人阶级的塑造体现出来了。

① 对毁灭的狂热

电影中工人阶级的短视造成了Heart Machine的报废,直接同时损害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可是做出如此荒唐举动的他们却在工头提醒他们之前举行了庆祝狂欢。

② 健忘

前一刻还在因丧子之痛捶胸顿足的工人因为下一秒找到了自己“替罪羊”又开始了狂欢,笑容又一次出现在了他们脸上。

③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Stanley Milgram (1963) showed that “the norm of obedience to authority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norms in society(对权威的顺从是最具执行力的社会准则之一).” Milgram在上世纪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简介://en.wikipedia.org/wiki/Milgram_experiment),实验的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因为对权威命令的执行而犯错时,他觉得自己是不需要承担全部的恶果的,因为在他看来,下达命令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有点枪支无错枪手有错的意味,去别的枪支没有独立自考能力而人有)。类似的例子还有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http://www.prisonexp.org/);艾克曼审判引发的对平庸之恶的讨论;以及Kitty Genovese之死(Murder of Kitty Genovese://en.wikipedia.org/wiki/Murder_of_Kitty_Genovese)。

④ Groupthink

Groupthink是社会心理学里又一常见的现象,它指一种迫于群体压力而不得不在决策中对自己持有的异见保持缄默的现象,这个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个决策变得极端。在《大都会》里的例子就是一个对暴力革命态度迟疑的工人无法对多数人的意图提出反对,最终只能牺牲了自己来保护Freder。

· 结语

在近百年后的今天,阶级冲突已经不再如《大都会》成片时那般明显尖锐,工人权益的保障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能让更多人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而《大都会》里抛出的利用宗教来解决道德感缺位的问题似乎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填补上了;弥留下来最大的问题似乎就是群众因便捷的信息交互进一步加强了集体性,这个似乎攥进天性之中的习惯能否在未来被解决还众说纷纭,但我也衷心地希望在下一次类似事件出现时,人类可以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References

Mills, R. J. (2018). The “historical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Dugald Stewart on the natural origin of religion, universal consent, and religious diversity. Intellectual History Review, 529-554.

Sosler, A. (2018). Reason, love, and morality: the limits of reason in kohlberg and the importance of love in augustine and smith. Religious Education , 1-13.

Zuckerman, P. (2008). Society without God. New York City: NYU Press.

=============================================================================

原本想搞得更正式一些的,可惜最后Reference什么的都找得没有很多,见谅了。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讨论以及指出错误。

 4 ) 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宗教电影

《大都会》是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导演的一部经典的表现主义电影。在科幻电影史上,这部电影也同样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其奠定的若干母题、经典场面被日后若干科幻电影反复使用。由于屡经剪辑,这部片子在很多人眼中看来具有了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
不过如果我们换用基督教的视野来审视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披着科幻电影的外衣,彻头彻尾的宗教电影。尽管在影片中也充斥着很多反乌托邦的元素,但总体的基调却是一种乐观的宗教乌托邦气氛。下面就请各位随笔者一同前来解析《大都会》中的各个象征符号。


资本家弗雷德森——大都会的主宰,耶和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来临之前,尽管摇摇摆摆地在一个极不安定的魏玛共和国政府的统治之下,然而德国的经济也乘上了这发展的春风,在挣扎和摇摆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也就具有了一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弗雷德森在片中不仅象征了整个资本家阶层,更是一个隐喻的宗教符号:上帝耶和华。理由如下:
首先,他是整个大都会的主人(Lord)。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英文版圣经中,“耶和华”这个名字都是写作God或者Lord的。换言之,身为整个大都会主宰者的弗雷德森,在整个大都会中享有极高的权威,他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坠入绝望的深渊(从他解雇那个主管就可以看出来),他随时监视着整个大都会之下机器的运转,同时也在思考着工人们的命运——尽管后者并不知情,而他在影片开篇的很多镜头都是站在高耸的建筑物的窗口俯视外面的一切,导演不遗余力地要让观众明白这是一个掌管一切的主人。
其次,对于工人的暴动他本可以镇压,但他只是告诉工头并通过工头告诉工人们:如果把机器砸毁,那么他们的家园将被大水淹没。正如《圣经》中,耶和华明知道世人的罪行,但他只是通过一些先知以及之后的耶稣来引导世人,却鲜少自己出手进行完全彻底的毁灭。就这一点来说,导演不仅是想要说明“捣毁机器不能带来自由”,更是一个让人亲眼目睹自己的暴行导致家园被毁的过程,也想要暗喻人类因为无法和上帝沟通,自己采取一系列想要“追求自由”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苦难。
最后,担任起沟通他和工人们之间的调解人的,正是他的亲生儿子弗雷茨。尽管在影片中他并不是自愿将他的儿子送下去的,但他也并未限制弗雷茨的行动(他本来完全可以把弗雷茨关在花园里不让他出去,但是就不会有这部电影了),可以说弗雷茨正是在他的默许之下去到工人之中的,而且是完全彻底的深入工人群中。所以,将资本家弗雷德森看作是代表上帝耶和华的一个符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女教师玛丽亚——圣母玛丽亚/先知
“看哪,这些都是你的兄弟。”正在喷水池边和女伴玩耍嬉戏的弗雷茨突然地看见门外涌进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孩女孩,一个衣着朴素的女教师带领着他们,而她所说的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无忧无虑玩乐的弗雷茨,才使得他有了想要“到下面去”的冲动。这一个玛丽亚虽然并没有使他的肉体诞生,却实实在在使得弗雷茨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使他的灵魂得以重生。
玛丽亚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而此前在古代墓穴中对工人们宣讲忍耐和等待又让她身上具有了超出圣母玛丽亚的宗教色彩,令她同时承担了旧约时代先知们的工作——预言耶稣基督的到来。因此很多人在谈及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时,就会完全地把这些宗教象征符号安放在玛丽亚的身上,但事实上,玛丽亚所象征的不仅是预言耶稣到来的先知,同时也是生下耶稣的圣母玛丽亚。
此外,在角色设定方面,由于当年的电影在放映的时候会有很多个版本,因此其中一个版本中,资本家弗雷德森有一个名叫海尔(Hel)的妻子,而玛丽亚和海尔的长相几乎如出一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海尔的化身。从这个角度来看,更是加强了她作为“圣母玛丽亚”这个喻体的意味。


工头——先知/使徒
很多人看《大都会》的时候,大多会把目光聚焦在几个主要人物比如弗雷德森、弗雷茨、玛丽亚以及发明家罗特旺身上,但实际上工头(一个或两个)在整部电影中其实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由于这两个工头角色的具体差别实在是很小很小,所以我就干脆合并为一个角色进行分析了。
首先,工头促成了弗雷茨前往工厂一探究竟的行动。被解雇的工头失魂落魄地从大都会主人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几欲自杀,正在此时,弗雷茨却从斜刺里窜出来,一把抓住工头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在此之前,他刚刚从玛丽亚那里得知了地下世界的存在,因此决定一探究竟,但仅凭他自己是去不了的,于是他来找工头帮忙。对应《圣经》,在耶稣出外传道前,曾有过施洗约翰在旷野里传道,要“预备主的道”。通过洗礼,耶稣被神公开宣称为“这是我的爱子”,在此后的岁月中,他的脚步深入到了加利利的众村庄,开始了自己的传道经历;而在电影中,在工头的帮助下,弗雷茨进入到工厂内部,得以觑见吞噬工人生命的庞大机器,开始了他作为“心”或曰“调解人”的工作。因此,工头在此处,扮演了施洗约翰——亦即先知的角色。
其次,在工人们在机器玛丽亚的煽动下决定捣毁机器的时候,工头出面阻拦了工人们疯狂的行动(尽管非常必然地失败了),并且大声地告诉工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毁了他们自己的家园。在工人仍然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工头不得不将此事告知大都会的主人——资本家弗雷德森,得到的答复是:随他们去吧。此时,工头的角色就变成了圣经中警告百姓不要逾越犯罪,并且完全被百姓忽略的旧约时代晚期的先知形象。
再次,当工人们沉浸在捣毁机器的欢乐中时,也是工头出来质问“你们的孩子呢”,并且让他们从一种民粹主义的欢乐顶峰,瞬间跌落到了子女生命遭遇严重威胁的绝望境地。这个场景同时具有一个象征意义,就是:人类在纵情挑战了上帝的权威之后,总要自尝苦果,但承受苦果的往往是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他们本人。在这一个场景中,工头的角色,更近似于新约时代传讲福音要人悔改的使徒。
最后,当弗雷茨和罗特旺在屋顶上搏斗的时候,也是工头率先发现了他们,并且指引众人观看,并且在最后代表工人和资本家和好。有人也许会问,这又象征了什么呢?实际上,这里是用真实的搏斗代替了圣经中被预言的战争,让现场的发现代替了预言。此处的工头,既扮演了书写《启示录》的使徒约翰,也扮演了人间教会的代表,成为了最先与神(影片中表现为资本家弗雷德森)和好的人。
因此,工头在这部影片中的作用和表现,一举一动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比喻意义和表现价值,实在是不能不提。

资本家的儿子弗雷茨——耶稣基督
事实上,笔者意识到这部片子的宗教意味就是从弗雷茨发现工厂里工人在做着何等艰苦的工作,甚至只要停下几秒钟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导致所有工人都会有性命之虞,于是在一个工人昏倒后毅然决定顶替他的工作。在这时,一个工人给了他一套工作服让他穿上,于是原本穿着漂亮短裤(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原本天真无知的少年人,也象征了身为“神子”时的美好光景)的弗雷茨突然间就换上了深色的,一看就很粗笨的工作服。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一个词跃入了笔者的脑海:道成肉身。整部片子的“宗教寓言”定位也由此确定。在整部电影中,弗雷茨作为“耶稣基督的喻体”的身份是显而易见不容质疑的。
首先,他在看到玛丽亚带着一帮工人的孩子们来到花园里并且对他说“你看,这些都是你的兄弟”之后,毅然萌生了“下去看看”的念头。来到工厂后,他一方面亲眼目睹了一场机器爆炸,并因此产生了“吞吃人的魔鬼之门”的幻觉;另一方面也令他由于同情累昏的工人而选择接替他的工作。在亲身经历了繁重、重复的工作后,他伏在机器上,痛苦的呼号:“父亲,我从来不知道十小时也会成为一个折磨。”在此处,他象征的是道成肉身,感受着人间疾苦的耶稣。他自己舍弃了天堂花园里悠闲欢乐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去经历底层工人的艰辛劳作。诚然有人认为他这是出于对玛丽亚的迷恋和憧憬,但为了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地去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工人顶十个钟头的班,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尤其他并不确信玛丽亚会到厂区来。所以,与其用“爱情”来解释这段剧情,倒不如用“基督寓言”来解释要来得好。
其次,玛丽亚在向工人讲述巴别塔的故事时,说到了“头脑和手不能很好的沟通,所以需要心作为调解者”,并且不断向工人承诺他们的调解者很快就会来临。而在剧终的时候,玛丽亚再一次重复了这预言,弗雷茨走上前,一手拉着他父亲(象征耶和华)的手,一手拉着工头(象征人类)的手,并且将这两只手引导到一起,紧紧握住。这个画面的象征意义对于熟悉基督教的人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耶稣基督,人类得以和原本与他们隔绝的神重新和好,使天国事业能够继续建设下去。在整个电影中,弗雷茨多次紧紧抓着心口(以至于笔者非常不怀好意地揣测他会不会心脏病发作倒地),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表示他心中痛苦或是紧张,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不停地向读者暗示他作为“心”——调解者的身份。换言之,此处的弗雷茨,扮演了“人与神之间唯一的沟通桥梁的耶稣基督”的形象。
再次,当工人们砸毁机器,工人住宅区地下开始喷水(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和影片开始时弗雷茨和女伴围绕嬉戏的喷水池场面非常相似,应该算是一个呼应关系,但此处的弗雷茨已经不再是玩耍的少年人了),弗雷茨冲入工人住宅区,帮助玛丽亚和其他保姆将工人的孩子们救出来。这些孩子对弗雷茨寄予了相当大的希望,因此毫不犹豫地跟着他的带领,按照工头所指示的方向从大水蔓延的工人住宅区逃离。这个场景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先知预言的实现”,因为在圣经中,耶稣基督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几乎在旧约时代都有预言,可以说也是先知指明了耶稣所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出手拯救无辜受难者的耶稣的形象和作为。
最后,在片尾他与发明家罗特旺的搏斗中,尽管一开始罗特旺占据了上风,甚至将弗雷茨打昏在地。但是弗雷茨最终还是把罗特旺从屋顶上踢了下去,发明家因此摔死,可以说,这一幕就是《启示录》中,魔鬼被打入火湖的隐喻。而在此时,弗雷茨也成为了“胜过魔鬼”的耶稣的形象隐喻。
整部电影,其实可以看作是大都会的主人和底层的工人重新恢复和好关系的经过记录。尽管一开始因为处境、地位等等因素的阻碍导致底层工人形如机器一般机械地进行工作——这既是当时大机器生产时代新起,而劳资关系常常陷入僵局的人们经常经历的处境;也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信仰发出拷问,使人由于怀疑信仰、失去信仰而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但是最终的和解画面表达的却是导演以及小说原作者的一种良好的期望,不仅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和好,更是丢失信仰的人们与上帝的重新和好。

巴别塔——天国的建立
巴别塔的出现,使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变得更加浓厚。但令人玩味的是,这里出现的巴别塔的故事并不是《圣经•创世记》中提到的那个人类为了挑战上帝权威想要修建的通天塔,而是一个为了颂赞神,与神沟通的浩大工程。在《圣经》中,巴别塔因为上帝变乱了人的口音而导致工程的荒弃;而在电影里提到的巴别塔的故事中,巴别塔却是因为建造者无法明白设计者的蓝图,进而为了反抗自己身上的艰苦工作而奋起反抗,最终拆毁了建造了一半的巴别塔。在这里,巴别塔其实被当作“无法完工的浩大工程”的标志来进行叙事,而这个“浩大工程”,实际上对应的是基督教中天国的建立。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造人,是为了在地上建立自己的天国,让人与自己一同享受乐园。但是人类却因为对上帝计划的不了解,挑战上帝的权威,屡屡犯罪,以至于和上帝隔绝,而天国也无从建立,甚至自己亲手拆毁建造了一部分的天国,自毁长城。在上个世纪20年代,正是机器工业轰鸣发展的时代,但是这种破坏性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威胁,人类正在拆毁上帝创造给人类的这个地上世界。因此这种担忧,表现在电影中的隐喻,就是这个巴别塔的故事。如果从斗争哲学的观点看来,这种宣扬忍耐、和解的哲学实在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如果从圣经解释的观点看来,却是让人们重新寻找和认识耶稣,重新与神和好的一个期待。

发明家罗特旺——魔鬼撒旦
说了这么久,终于说到这个电影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了。照理说,在电影拍摄的年代,人们对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充满期待和盼望的,但为何在这部电影中,这个发明家(有的人认为应该称呼他为科学家,但纵观全片,他所做的最大工作应该都是发明各种新鲜玩意儿,因此应该称为发明家更合适)基本上什么好事没干,什么坏事都少不了他,最后很可耻地被弗雷茨从屋顶上踢下来,摔死了。为什么这个发明家会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反派Boss兼丑角的角色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这部电影中,罗特旺是作为魔鬼撒旦的形象出场的。
可想而知,地下工厂的那些机器应该都是出自罗特旺之手,又确实为地上世界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必需的资源,但它们同时也成为了底层工人痛苦生活的根源,使工人几乎丧失了作为人的特性,如同机械一样的活着,甚至倒下了也只是换一个人作为备份零件顶替上去而已。这反映了在电影拍摄的年代,人们对于机械和科技的一种态度就是:既需要,又恐惧,但恐惧和厌恶的成分居多。
在弗雷茨的幻觉中,工厂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魔鬼张开的大口,工人们排着队机械地朝这张巨大的恶魔之口走去。而整部电影最鲜艳的反派角色,机器玛丽亚也是出自罗特旺之手。他的实验室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机器和冒泡的烧瓶烧杯以及巨大的电开关,完全就是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对“未来的实验室”的典型想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验室的模样和《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实验室几乎如出一辙,而其中诞生的,几乎都是能够毁灭人类自己的魔鬼。只是机器玛丽亚相比弗兰肯斯坦,具有更强烈的恶魔性而悲剧性则要少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这是因为机器人和人类之间天然的种族隔阂导致的差别。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特旺的实验室确实是体现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一种既崇拜又恐惧的复杂心理,人们认为科学的发展将会带来生活的重大变化,甚至期望机器能够完全代替人工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的发展又令人们感到恐惧,因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完全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发展趋势令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恐惧。
因此,在电影中,发明家罗特旺就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魔鬼的角色。他的房子里有各种玄机,他发明了工厂里一系列异化人的庞大机器,制造了机器人玛丽亚,还跟大都会的主人,资本家弗雷德森抢过女朋友……笔者十分怀疑电影其实将海尔这个女人处理成类似于“天国”的形象,但无奈看到的版本中甚至没有海尔的戏份,因此无法进行深入挖掘。但总之,他不仅是一个工人们幸福生活的破坏者,也是破坏一切的始作俑者。但令人玩味的是,他制造机器玛丽亚,却是在弗雷德森的授意下进行的,这也许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在宗教观念中对上帝的质疑——上帝究竟是不是全善的,是不是全知全能的?如果是的话,为何他会允许罪恶和苦难的发生?
这种疑问投射到影片中,就有了罗特旺的一系列在弗雷德森的授意下用机器玛丽亚取代真人玛丽亚,去煽动工人捣毁机器的场景。关于机器玛丽亚的问题我们另立一个标题来进行讨论,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罗特旺的所有发明,应该都是在弗雷德森的授意和指示下进行的。这不仅反应了人们对于资本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资本家提供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资本家也推动发明各种机器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机械化;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一种动荡状态——既相信上帝的美善,又质疑上帝允许魔鬼制造苦难的动机和行为。
影片的结尾,罗特旺发现了真玛丽亚,一心想要把真玛丽亚害死。正如圣经中描写魔鬼迫害先知或使徒一样,但他的结局也与圣经中的魔鬼相去不远——魔鬼被耶稣打入火湖承受永久的酷刑,罗特旺被弗雷茨踢下房顶,摔得非常难看。

机器玛丽亚——敌基督
在影片中,玛丽亚一直在对工人们宣称,你们要忍耐,要等待调解人的到来,要忍受命运……有趣的是,这种明显的“思想麻醉剂”却被弗雷德森生生切断,让罗特旺搞了个机器人冒名顶替,搅乱工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
机器玛丽亚的出场可以说是相当迷人,而且非常能蛊惑人心。上场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教导了你们忍耐,但现在已经无需忍耐”,完全彻底地打破了原先“等待调解”的教导,而工人们居然没有一个怀疑的,毫不犹豫的就跟着振臂高呼了。
要是放在中国电影里,大概就是“饱受压迫的工人奋起反抗欺压他们的资本家,在玛丽亚同志的号召下闹革命”的剧情了。但弗里茨是个德国导演,机器玛丽亚在这电影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角色,一个令人爱恨交织的反派角色。说她令人爱,是因为她不像真的玛丽亚那么单薄,那么软弱无力,那么远离世俗;她充满活力,善于挑逗人心,鲜活跳脱,她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正中工人们的心事,她了解他们,她把资本家骂成了他们的大敌,帮助他们把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情绪释放出来,帮助他们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看起来真是美好,她的外表蒙骗了许多人,以至于对玛丽亚深信不疑的人们都相信她说的就是对的,并毫不犹豫地去照着执行。但熟悉玛丽亚言行的弗雷茨却一眼认出了机器玛丽亚就是冒名顶替的“假冒伪劣”,因此毫不犹豫地就指出“你不是玛丽亚”。只可惜脑袋发蒙的工人们已经完全听不下去,反而认为这个来揭露骗局的弗雷茨既然是资本家的儿子,自然是与他们作对的,于是在他们砸机器的行动受阻后,毫不犹豫地暴打了弗雷茨一顿,打得他昏死过去。(看到弗雷茨被打的那一幕时,笔者近乎条件反射地想到了基督教中的“耶稣受难”,同样的为了民众的利益去反对他们做错事,同样的被搞得惨不忍睹。而且此时的弗雷茨还穿着那套工作服,表示他仍然保留着“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形象暗喻)
机器玛丽亚掀起工人和资本家的对抗,并且大获成功,厂房里的大机器都被砸得满目疮痍,工人们欢呼自己的“革命胜利果实”。殊不知自己的家里已经大水漫灌,留在家中的孩子也有了性命之虞。欢乐瞬间变为痛苦,机器玛丽亚立刻从“革命领袖”变成了“女巫”,最终被烧死在火刑架上。这既是圣经中敌基督被打败的一个寓言表现,也是当时的人们对“捣毁机器”这种极端做法的一种反思,更是电影导演对当时已经初露苗头的工人运动和民粹主义的担忧和顾虑。
因此机器玛丽亚被烧死,不仅是人们对机器的恐惧的最极端化表现,对启示录中的末日之战的寓言表现,也是导演对民粹主义的否定思考。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1925年拍摄的电影,《大都会》在艺术手法、思想深度以及技术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建立的大量母题和经典画面,在此后的科幻电影中得到了反复的运用和不断的重现。而这种“基督教寓言”形式的科幻电影模式,也成为了科幻电影拍摄的一种可供借鉴的前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年代拍摄的《骇客帝国》,正是这一表现手法的更精细的运用。
披上了科幻色彩的宗教电影,可以让人们在光怪陆离的影像中认识和接触到宗教的内涵意义,并且能够非常轻松地深化电影的思想深度,因此被西方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导演们所喜闻乐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跨类型电影,也成为了宗教宣传的另一种好用的工具。影片最终幕,工人和资本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和解的象征,这一幕对于看惯了朱毛会师、革命斗争的中国人来说,真是相当之别扭和不明就里。但对于熟悉基督教的西方观众而言,这个明显的譬喻真是根本不用解释了。
人和神的和好,人和人的和好,天国的事业终于可以继续建设下去。所以,看到结尾,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基督教乐观主义情感的片子。

 5 ) 科幻外衣下的人文反思

突然发现,youtube上有很多过了版权期的高清电影。《大都会》就是最近偶遇的佳片。这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默片是德国早期电影的代表,同样她也是世界范围内,无声电影时代末期最为辉煌的一部影片。作为一个缺乏幻想的严谨德国人,Fritz Lang竟然能拍出想象如此之瑰丽,数量如此之丰富的电影,简直就是是德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尤其是这部"Metropolis",已如基因一般,深植在诸多当代科幻电影之中。

电影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描述得不过就是在工业文明下的阶级冲突而已。影片使用一个几近荒诞的(当然,当时这种科学怪人的猎奇电影也不在少数)故事:一个野心家想凭借自己创造的机器人,迷惑上流社会、离间工人,达到他毁灭世界的目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影片通过影像世界所带来的震撼却是非凡的,同时影片所探讨的主题也同样的丰富多彩。

影片中乌托邦式的大都会是由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四位电影道具建筑师共同设计和搭建的。这个积木版的城市,在电影中亦是如此得栩栩如生。 电影中建筑物的样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有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另外,影片里竟然还运用到了同时代电影所鲜见的东方元素,譬如夜总会Yoshiwara ,其实就是当时日本在世界闻名的红灯区——吉原。Hel在表演的时候,背景中也运用到了东方式的灯笼。

显然,"Metropolis"出品的那个年代,德国的主流电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expressionistischer Film),例如侨社Robert Wiene那部不朽的"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所以,Frizte在电影中也有意无意的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比如在影片开始时,Frederer目睹机器发生事故的那场戏,画面用了一种极端的明暗对比(Frederer与在他面前行走的黑色工人)与超现实的想象(机器变成了一个奴役并且吞噬人的神像),创造出了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Frizte Lang就是用这种夸张的电影语言,将他对这个社会的嘲讽和愤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电影画面让人目不暇接的话,那么影片所体现的人文主题也同样值得探讨。巴别塔、七宗罪、阶级冲突、俄狄浦斯情节,似乎电影的主题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烩饭,应有尽有。其实,对于默片而言,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导演和演员通过画面与表演,将这些主题一一呈现,而且表现得温润且毫不造作,这也是《大都会》能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似乎对电影的这些诸多主题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本人就读过一篇从女权角度去解构这部《大都会》的影评。好电影就是这样,从任何维度都能映射出情节构思的精致,从每个角度都能探索出电影人文的涵义。

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工人去破坏Herzmaschine的片段:暴动的工人,听了Hel激情洋溢的鼓动之后,群情激愤,大家拥入了机房,全然不顾总工程师(工头)的警告,毅然决然的破坏了Herzmaschine,由于机器失灵,导致了洪水泛滥,地下城几乎毁于一旦,明白过来的民众,于是用火刑处决了那个蛊惑他们的witch(女巫)Hel。

我总觉得这个情节是如此的熟悉。在听信了Hel的鼓噪之后,似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迷狂,一种集体无意识。似乎,这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那么理直气壮,都可以那么的不负责任。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在可以停止的前提下,每个人还是从众的破坏了一切。当无法挽回的损失真的成了一个结果之后,当时的风起云涌刹那间归于平寂。随之而来的,是另一场追寻源头,处决“肇事者”的运动。人们将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脑的推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头上,似乎自己曾经所犯的恶和罪,从来就没有产生过。通过这样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运行,所有的人都像无事人一样,心无旁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就这此时,我联想到了纳粹时期的德国人;联想到了文革时期的中国人……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性本恶抑或说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吗?

感谢Frinz Lang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科幻奇作、这样一部对工业文明进行人文反思的杰作。

Hugo
1.13.10
Clausthal



 6 ) 电影笔记012:大都会



镜头语言:
1.开场的换班和机房里工人的操作,动作都具有机械节奏僵硬的强烈形式感。
2.机房爆炸,幻觉中置景变钢铁怪兽->原始奴役出现->吞人,将工业压榨形象视觉表现并增加历史厚度。
3.在37分处的多重叠画。
4.在1:04开始的手电光照段落,中景晃过玛利亚->照近景骷髅->近景玛利亚害怕反应->全景从骷髅移动到围着玛利亚晃->近景微移玛利亚不安反应->缓移照尸骨的近景->近景玛利亚喊叫反应->全景从尸骨逐步移动到玛利亚身上->近景光圈逐步向上移动与玛利亚惊恐反应->利用视线内反打光源的罗特王的脸,两侧骷髅->玛利亚跑,光圈一直追她。
用手电光的移动处理镜头关系,营造恐怖气氛。光就是视线,把视线内容从玛利亚到骷髅再把恐惧从骷髅用光带回给玛利亚,再给出恐惧来源也就是光源(视线源)罗特王,最后让光代表他去捉刺激玛利亚。
5.在1:13:15处,同画中的两部电梯,一下一上,弗雷德走,追踪者来。
6.在1:28:30开始的眩晕处,剪辑,连续几个人物面部特写的处理。
7.在1:30开始的跳舞和幻觉段,剪辑,眼睛的叠画,雕像的移动,教堂启示录七宗罪与机器人的色诱蛊惑通过弗雷德的幻觉融合。
8.在2:05:51处的动态镜头,吊着冲向人物,爆炸地震的强烈晃动和不安感。
9.在2:18:25处,玛利亚吊着大钟的绳子敲响钟声。
10.高潮章开始部分的连续平行蒙太奇叙事结构,通过变换叙事视角连续的把转述画面变为平行直叙和直叙又再被转述中,连环推进。

 短评

Cyberman前传。

3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22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26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3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3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36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39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4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48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5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58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60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