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手1959

HD

主演:马丁·拉萨尔,玛莉卡·格林,Jean Pélégri,Dolly Scal,Pierre Leymarie,Kassagi,皮埃尔·埃泰,César Gattegno,Sophie Saint-Just,多米尼克·扎尔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5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扒手1959 剧照 NO.1扒手1959 剧照 NO.2扒手1959 剧照 NO.3扒手1959 剧照 NO.4扒手1959 剧照 NO.5扒手1959 剧照 NO.6扒手1959 剧照 NO.13扒手1959 剧照 NO.14扒手1959 剧照 NO.15扒手1959 剧照 NO.16扒手1959 剧照 NO.17扒手1959 剧照 NO.18扒手1959 剧照 NO.19扒手195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扒手195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以日记的形式呈现。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米歇尔(马丁·拉萨尔 Martin LaSalle 饰)在赛马场目睹了一个小偷偷窃的全过程,他被小偷那自信优雅的手法所吸引遂即加入了偷窃的勾当。爱读书,坚持虚无主义哲学思想的米歇尔坚信偷窃是一种手指的芭蕾,一场完美的行窃就像一场精彩的行为艺术。米歇尔有一个久违的病重的母亲,在去探望的时候结识了一直照顾他母亲的邻居珍妮(玛莉卡·格林 Marika Green 饰),漂亮的珍妮唤醒了米歇尔心中沉睡已久的感情。米歇尔被警察盯住了,警长虽然三番五次的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米歇尔依旧沉迷于他的“艺术”中无法自拔,很快,米歇尔被捕了。  珍妮来狱中探望米歇尔,她向他袒露了自己的真情,米歇尔在泪水中猛然醒悟,当生命中还有所爱的人存在,生活就不会是一片虚无。伟大的起点造人计划恋爱恐慌症生死旅途流言第一季给我自由遇到你 爱上你一切为了幸福幽灵勇探(国语版)大反派红番区国语版特警判官国语神秘校园安全至下1923皮囊第二季巴黎圣母院1939永远的伍德斯托克梅德林画心之白蛇后传凶猫 兇貓吸血鬼日记 第七季戴高乐兽心光棍终结者边境杀手2015真情假爱2023亚当·康诺弗:政府那些事春暖花开1960傻人吉星巴黎艳遇极地重生2001太平镇之迷失异镇志愿军:雄兵出击三人床沙哈达维玛拉的圈套燃情迈阿密主播风云

 长篇影评

 1 ) 煮过100遍的白开水

极简
最少的对话 最少的音乐 最少的表情 最少的动作 作为一部描写罪犯心理的电影 不知道 哪个导演敢有这样的勇气来导演这样一部影片

台词
除了主角复述自己的日记和自白 大部分的对话都少的可怜

音乐
本来就少 偶尔出现的时候 很突然但又不会感到突兀

表情和动作
几乎没有表情 但是并不僵硬 几乎没有动作场景 大部分的动作都是缓慢的 平静的 人物的刻画 既不死板也不张扬 既不做作也不自然

画面
没有近景镜头 不给演员任何机会展露自己的表情 镜头的位置永远的放在在人眼正常观察的位置

节奏
匀速 超级匀速 没有任何呼吸加快的部分 甚至连偷窃和被抓的节奏都不会变快

总之 这是一部被熨平的电影 导演刻意把所有的电影要素都简化 甚至连节奏都刻意的保持一种匀速 整片中充满着说不出的别扭和不安 但是这种不安不是惊悚 这种别扭也不是全然的无理 让观众在一种不安中期待 可是期待的总不到来 没有立场 没有对错 想听的台词 想了解的背景 想知道的进展 永远不会出现 终于 这种不安影响到了观众本身 由于影片故意留下了太多的空间让观众来思索 而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 观众慢慢的参与其中(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睡了之),慢慢的和主人公走到一起 终于的最后 主人公的灵魂被爱救赎了

“珍妮 我等了这么久 终于等到妳了” 观众在这最后的唯一变奏中得到了满足

如果你是习惯于看的电影是情节饱满 人物丰富 音乐激荡 那你肯定失望到家了

这部影片就像煮了100遍的白开水 如果你想喝出味道 得要自己往里加料
×××××××××××××××××××××××××××××××××××××××××××××××××
发泄一下:真他妈的好 我居然在看第一遍时 体力不支 睡着了 鄙视一下自己

 2 ) 对最朴素的生活报予肯定

Bresson影像坚实优美。团体作案一段流畅从容,场景调动、剪辑都很棒。

盗窃行为,手法的魅力and高人一等的感觉。恶的吸引力,损害他人的快感与优越感。《罪与罚》, 超人哲学对年青人的蛊惑。

他也知其非义。人多少都有点自省能力,他不愿亲近的人知道,并时常对周围环境紧张。他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人际的不信任感,他与社会关系破裂,有生活恐慌与内心焦虑。
读书,灵粮,解决内心与行为的矛盾,救赎问题。自我警觉与自我矛盾,

然而,内心封闭,缺少情感交流,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学技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读书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自我矛盾并与社会矛盾的状态,但凡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肯定无法永远持久下去。内心的纠缠与扭曲。

庸常的生活中最质朴的情感是最动人的生命灵粮,其他歪门邪道中都没有的。救赎不需要多高妙的理念/信仰,或多么与众不同的业绩。
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发现,所谓人性的救赎最多需要的只是最平实的生活最平实的感情而已。

 3 ) 幾點說明

1. 首先,影片雖然令人讚嘆表現了偷竊的技巧,但是我們的主人公並非真的很陶醉於這種「藝術」,開始當扒手源自於他最初的一個決定,重要的是作出決定這一行為本身,而非其所決定的內容;其次,他並非一個狂熱的天才理論崇拜者,他並沒有堅信自己就是天才,毋寧說這種理論對他而言不過是一個藉口,他藉以進入一個逃逸的場域,這個場域需要建基於某種社會邊緣行為,於是他選擇了偷竊。

2. 影片中那段優美的配樂出現了好幾次,每一次出現都意味著主人公跟某一他人之間決定性關係的發生,他身邊的某一個人對他都是善意的,檢察官、母親、好友、珍妮,甚至還有他的扒手同伴,都在縱容他的一意孤行。他並非真的是冷漠的,但有一堵牆強迫他保持冷漠,所以他的表情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僵硬的痛苦。

3. 他只有過三分鐘的信仰,他很聰明,但他不想去工作,他認為這個社會的秩序是顛倒的,所以他要懸置他的責任承擔,他通過作出一個選擇來懸置,因為他所選擇的並非是一個實質性的選項,是一個缺乏合法性的職業,他要將自身沉浸其中來證明其合法性,但由於這一合法性永遠無法由他自身來證明,因此他達到了懸置責任的效果,逃離了這個社會。當然,在這中間也存在著某種暫時性的替代與實現,甚至可以說享受,但是我們仍然很容易看出他並不快樂。他在這種逃離無法繼續維持的情況下,幾乎是懦弱地開始了現實空間上的逃離,亦即離開巴黎。

4. 珍妮的側臉近乎完美,可是我無法完全理解她正視時的目光,為什麼會有這種愛和拯救呢?

 4 ) 笔记(2022.11.4)

我们记得《死囚越狱》中夜里各种事物发出的不可思议的微小声音;类似地,这部电影也是一种声学作品。必须注意布列松如何通过绘画般的构图、几乎接近Straub-Huillet手法的朴素演出(但含有极为简洁、极为直接、不可或缺的人性因素,例如赛马场的开头场景——注意女人看他的不经意眼神(像一张照片),他的颤抖——和教堂里转过头时的泪水)、前后留出空白的镜头剪切(就像物体在等待,或者观看人类:对比哈内克)和耳语般空灵的混音构建了一种浮于现实之上的透明文本;就像人物及其表演与电影背景中的现实相比显得超然或脱节——特别是女演员Mikela Green:她完全是从默片里走出来的人物——这部电影也与它所表达的事物相脱节;在这个意义上,它的织体接近福楼拜。只要想一想它表现爱情的方式即可。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更美妙、更难以置信地准确有力?

A

 5 ) 神的关怀

众所周知布烈松对于信仰的虔诚。我认为这部《扒手》和《乡村牧师的日记》都是在同一种信仰下拍出来的。
片中的配乐十分的讲究。一开始我以为是巴赫的音乐,甚至有种这些因为是来自《马太受难乐》的错觉。但后来看了一些介绍,知道片中用的是吕利的音乐。但音乐风格是一样的。吕利是一个和巴赫几乎同时代的法国作曲家。在影片中,每当主人公米切迷茫时,就会响起一阵音乐。此时音乐往往是较为沉重的,但是其中又隐隐的透出一丝温柔,神性中透出人性,从人性中又能感觉到神的存在。这似乎也说明在电影的作者布烈松的眼中,米切从来没有被神抛弃。当然,神一直在关怀着我们,米切一样,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也一样。
而到了最后一场,米切终于向让娜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时,音乐突然变得明朗欢快了起来。就好像是始终阴霾的天空中,突然射下了一道神圣的光。这正是神对米切的关怀,也是布烈松对人的关怀。

下面说些其他的:
让娜好漂亮啊,在我看来是个完美的美女,正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型。看得我都嫉妒米切了,甚至想第二天自己也去作一名扒手,看能不能也遇见这样一个美女。
后来才知道,这部影片(包括布烈松的大部分影片)中的演员都不是演员。而布烈松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不要表露任何感情。
在我看的碟里还有一段对影评人+导演Shrade的访谈,他说道他的《出租车司机》就是受到了《扒手》的启发。期间他还谈到了一些电影中的技术问题,比如一般的电影中,都是在动作结束前的8、9格剪掉,比如拍摄一个人出门,他打开门就快走出去时,这时剪掉,这样才能产生节奏感。但布烈松偏偏要反着来,不去遵守这一规律。而且很多地方,布烈松使用了“双重表达”甚至“三重表达”。Shrade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幕的到来,是为了最后的情感的爆发。嗯,这样说来,又正好契合了安伯托·艾柯在《悠游小说林》中对于“战栗时间”理论的阐述了。
虽然这是一部1959年拍摄的黑白片,人物有大多没什么表情,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难怪会说“罗伯特·布烈松在四十多年前拍摄的《扒手》(一九五九年)至今被影评界认为是一部“最当代的影片"。”

 6 ) 布列松的空间

数学上有一种空间,称为黎曼空间。它与功能相关,有着明确的数学上的意义。这种空间由相邻的小块空间构成,其间有无数种连接方式,这尤其使相对论得以成立。现在,当我研究现代电影时,我发现战后出现了一种领域构成的空间,在一小块空间与另一小块空间之间有着无数的可能的连接方式,而且不是先定的。这是一些分开的空间。如果我说这就是一种黎曼空间,这似乎有些牵强,但是从某种角度说,却完全如此。这并不是说电影做着黎曼做过的事情。而是说,如果只从空间的定义来看,以无数可能的方式连接的领域,以可感触的方式连接的视觉和听觉的领域,便是布列松的空间。当然,布列松不是黎曼,但是他在做着数学上已发生的同样的事情,而两者是相呼应的。

——德勒兹《哲学与权利的谈判(代言者)》134

 短评

简练的形式秒杀那些花哨的警匪片。对罪犯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的讨论恰到好处。男主演得真好,绝对是小偷界的经典形象。不过在拒绝了母亲、朋友、警察的拯救之后,他最后还是相信了爱情,布列松不常留下这样的活口吧?

4分钟前
  • 57
  • 推荐

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他眼睛里总有一小团火,忽明忽暗。

9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推荐

7/10。特写和声音所形成的狭窄空间把米歇尔的心囚禁起来,初次偷窃和最后的偷窃都在赛马场,特写刻意把双手之外周围的警察排斥出画框,疾驰的画外马蹄声时刻令人提心吊胆,当米歇尔掏出一叠钱的手被拷住,他几乎自投罗网为了从罪恶感中得救;与警察谈话时手有节制地停顿一下再大力扔书,他冷酷的行为从停顿中有了挣扎。布列松擅长运用期待镜位,譬如在地铁站镜头对准失窃者的脚,脚转过方向朝着米歇尔,当众要回钱包,这次失败让米歇尔心生恐惧,摄影机选取楼梯底部的位置,仰拍他警觉地放慢脚步,镜位没有提示危险源,米歇尔探望母亲时也将期待镜位选在家门前,等米歇尔入画他却转身离开,暗示与他人接触心灵的期待落空。宗教的救赎体现在警察带来珍妮的信,牢门打开,一束光驱散了囚室的阴暗,他愿意接受爱的距离,但这种严肃深沉的劝诫不是笔者的菜。

1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细致描绘小偷所处环境与精神的孤独。生活虚无,需凭借什么来排解,他将偷窃视为艺术,不为道德法律等规范所牵制。身处牢狱,时间空间都不再自由,爱情成了唯一指望。他再次将爱情视为艺术,投入其中倾尽全力。所有事情都只是排解孤独的一种形式。空虚感类似筋疲力尽,不如其纯粹,也因此比其容易妥协。

11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4- 改编《罪与罚》。仍太多VO贯穿,这部主演却相当契合激情冷漠。精确配乐。一种救赎。关于极简与留白保留看法,有必要留待大银幕重检。

1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我是在MP4上看的,看了五分钟手抖了一下,播到下一个片子《推销员》那里去了,我一边想着“咦,圣经推销员真是一个普遍的职业啊~”一边看了十分钟的《推销员》,然后才意识到我放错片子了…都没有意识到语言变了囧 老年痴呆了 痴呆了痴呆了

20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相比苏联221min的《罪与罚》原版,布列松就像写了一篇读后感。演员没有表情,但是巴黎有表情。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蓝光重刷。勉强及格。日记体的形式加布列松的时间结构,让这部电影的容量显然大于76分钟的片长。男主和朋友相聚时离开,无人的座位在一次挖剪后依然无人,又一次挖剪后,俩朋友返回座位——这个镜头交代的时间就是“两个单位”,虽然你并不知道一个单位是多久,但布列松的手法提示你这是一部经过压缩的电影。面无表情的男主全片做了三件事:磨练扒窃技能并持续工作、躲避警方的纠缠、和母亲以及女主的交接,电影用刻意放慢的角度,好像确有其事的展示扒窃的细节——这个反社会行为简直有魔术的魅力,男主虚无主义的举止也有种遭放逐的神性,然而女性角色把他拉回到人的状态——在他被捕、跌落神坛以后。也许这是一个自命不凡又频频碰壁的艺术家,幻想自己终能得到佳人包容的梦吧,这个梦挺有普世性的,不过故事编的并不紧凑,男主不止僵硬还有些躁郁毛病

2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第一部布列松。无法进入,十分茫然…… / 二刷D→B+。这次看居然观感有些像反面的《乡村牧师》。像是一种心理-物态-心理的回环曲线。最迷人的是中段,独白与动作作为两种形式上分立的力量相拉锯,盗窃也由外在现实反向侵入内心世界(拉门的细部姿态转变)。

3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看不懂的时候看了也是白看,这种去掉所有细枝末叶只保留核心情节的拍法,需要导演对自己的能力有多高的要求和自信啊!

3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跟《地下室手记》里的人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卑微又极端自大,冷漠却又很细腻。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是唯一的,独特的讲述者,而镜头却充当了评论员。第一次行窃后的洋洋自得立马切到被捕;得知母亲病重切到酒吧练习偷窃……这都是镜头在微妙而又冷静地切割着这个年轻人。#资料馆

35分钟前
  • 赛博大象
  • 推荐

《罪与罚》的扒窃版,像一部略去大量心理描写而压到75分钟的长篇小说。观感虽闷,回味良多。很喜欢当代题材用巴洛克音乐串场。指尖上的芭蕾舞,这些漂亮的男人手指撸来抚去,是我想太多吗..

38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8.0/8.0 主人公Michell和另两个同伙在火车站集体作案的大量镜头串联,虽然没有一丝特技,却是描述偷窃场面最精心动魄最有美感的。被后人称为"指尖芭蕾"。然后,你就会明白《天下无贼》中的偷窃场面是多么的表面,多么虚假粗糙。而港台片中的神偷大盗们的传奇也不过是唬人的小儿科而已。

43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1.台词太多。2.刻意布置与安排出来的极简,不是真正的简,而是极繁。简到过份就是多,多余的多。3.同理,刻意的脱表情,无表情,本身就是一种表情:人为的、造作的、不合理的表情。4.该有表情处无表情,该无表情处有表情。5.处处都是匠心,处处都是雕琢,处处都是设计,处处都是痕迹。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我信仰上帝,但只信仰三分钟”的布列松,竟然把扒手行业拍出了神圣性。极简主义的镜头熨平了几乎所有剧情波动,只在行窃时让观众情不自禁的跟着心跳加速。这样的调度就如高空走索,最后短促而意外的爱情变奏还挺大胆的。PS男主手指真是又修长又漂亮,看他行窃就像在看指尖芭蕾…(我错了各位扒手大哥莫来扒我)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些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有些电影是拍给电影爱好者看的,有些电影是拍着电影制作者看的,布列松的电影是拍给导演看的

55分钟前
  • 软糖莫爷
  • 还行

本片就是老塔所说的“真正观察生活”的电影,导演对于一个虚无主义者心理变化的掌握相当精妙准确,同时扒手的神情、动作无不细腻、真实(无表情表演在我看来反而是恰当的),将“扒”比做“指尖芭蕾”不仅是对这一动作美学的肯定,更是对布列松本人的肯定,其他同类型电影在它面前黯然失色、毫无美感。

5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6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1.极简版[罪与罚],指上芭蕾与爱的救赎。2.抽离环境,无定位镜与大远景,零面部特写,中近景视平线机位+偷窃特写组接为主。3.演员模特化木偶化,女主依然极美,转场均用叠化或淡入淡出。4.巴洛克配乐仅在几处出现,渲染情感。5.如此极简风格,须以画外音和日记辅助叙事,补情节描心理。6.3分钟上帝。(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日。什么“最当代的影片”?美女为什么要喜欢一个木头小偷?为什么?谁能跟我解释这个?看在偷窃镜头确实很美的份上,打个3星顶天了。一部故事片最重要的是要叙述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伟大的电影可以延伸到各个时代中去。这样的电影堪称伟大的话,你让《十二怒汉》《东京物语》之流情何以堪啊啊啊啊

1小时前
  • 蟹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