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1998

HD

主演:杰里米·西奥伯德,亚历克斯·霍,露西·拉塞尔,约翰·诺兰,迪克·布拉德塞尔,吉莉安·艾尔-卡迪,詹妮弗·安格,尼古拉斯·卡洛蒂,达伦·奥曼迪,盖·格林威,塔索斯·史蒂文斯,特里斯坦·马丁,瑞贝卡·詹姆斯,保罗·曼森,大卫·博维尔,大卫·朱莱安,芭芭拉·斯特潘斯基,艾玛·托马斯,戴安娜·札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追随1998 剧照 NO.1追随1998 剧照 NO.2追随1998 剧照 NO.3追随1998 剧照 NO.4追随1998 剧照 NO.5追随1998 剧照 NO.6追随1998 剧照 NO.13追随1998 剧照 NO.14追随1998 剧照 NO.15追随1998 剧照 NO.16追随1998 剧照 NO.17追随1998 剧照 NO.18追随1998 剧照 NO.19追随199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追随199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比尔(杰里米•希尔伯德 Jeremy Theobald 饰)是个游手好闲的作家,借跟踪陌生人打发时间。这让他体验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很神秘,也很刺激。不过,有一次,比尔盯上了一个西服革履的家伙克布(艾利克斯•浩尔 Alex Haw 饰)。尾随到餐厅之后,他却被对方识破,只得摊牌。克布是个贩卖盗版光碟的商贩,此外还做拧门撬锁的勾当。克布带着比尔潜入了陌生人家中,但比尔发现克布根本不取财物,而是寻找主人蓄意掩盖的隐私。同时,克布还提醒比尔要注意仪表。后来,比尔认识了一个神秘的金发女人(露西•拉塞尔 Lucy Russell 饰)。在酒吧,比尔主动与她调情,但是对方冷若冰霜。原来她是黑社会大佬的女人,但是不可遏制的激情让比尔失去了理智,从而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506哨所吸血少女大战再生萝莉奔流犬:先生归来闪耀的平凡奇门遁甲2017真爱如血 第四季准备风中的女王第三季四平警事之尖峰时刻致富之道 第一季死亡隧道挥金魅醒时分(国语版)狼人:身边野兽走私者我是第三季家有辣嫂拳神2001七月的舞步买房周末合家欢第一季鬼哭神嚎2之入魔VIP终极对决爱之岛李小姐知情笑拳怪招天降神迹砂之器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化身博士如意厨房白昼进攻南城警事第四季磐石湾反贪风暴2拳王·外卖小子迅雷急先锋木瓜沙拉康斯坦丁2005 奇门飞甲红幡日班猎人人鱼咒终结者2018(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人格分裂亦或复杂谋杀?

关于诺兰惊为天人的才能在这里就不加赘述,非常牛掰。
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大家热议的话题:电影讲的是人格分裂还是复杂的谋杀?
先说一下楼主的观影结论,第一遍看完:这是大boss指使cobb实施的一个谋杀,旨在不留痕迹地消灭女主,而不留痕迹的方式就是赖在他人头上,就是替死鬼bill。这是电影最直观展示给我们的情节,也是很多人坚持认为的最终情节。
同时我有两点疑问:
其一.电影一开始的画面是一个人(我们称之为A)戴手套在摆弄箱子里的东西。电影后面出现一个呼应的片段就是bill翻同一个箱子,我们知道这个箱子是女主的。那么这两个片段是重复的么?为什么要把A摆弄箱子的片段放在电影篇首?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两点,首先bill翻箱子时没有戴手套而A戴了;其次A不是翻箱子,而是在装箱子,证据就是那沓没有折痕的纸币,后来bill翻箱子的时候给了纸币镜头,是折起来的。而且bill打开箱子时东西的摆放次序和A装起来的次序是相同的,证据包括那沓纸币和照片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装好箱子后只有bill打开了它。也许有人会说女主也可能会打开自己的箱子,我认为没有这种可能,这个箱子对于女主而言并不存在,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还在于开始的片段。从没有折痕的纸币我们可以得知,这个箱子原本没有,是A创造了它。如果这真是女主的箱子,那么它就不是一次出现的,应该是随着生活一点点积累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女主在整理箱子顺便放进去一沓钱,那么试问,谁会戴着胶皮手套整理自己的箱子?如果女主本身就有一个类似的箱子,A根本无需再造出一个,因为这个箱子里具体装着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存着小秘密的箱子。
那么我们又产生一个疑问,A制造这个箱子做什么?答案很容易得出,cobb曾经详细讲过箱子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箱子,里面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珍藏,是隐私的展示。我们也知道,cobb和bill在偷窃女主房间时bill被女主满屋子的照片所吸引,在cobb的暗示下偷了女主的内衣,但bill真正爱上女主却是在他打开箱子后,也就是说,是cobb的箱子理论对他起了作用,女主箱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A是谁?谁一次次在电影中带胶皮手套?答案是cobb。那么也就是说,cobb用女主的东西伪造了一个箱子用来唤起bill对女主的爱。
但箱子的谜题并没有就此完结,结尾有个小细节,警察从bill床下的鞋盒中发现了女主的证件照、内衣以及一个耳环,也就是说,bill的箱子(这个箱子也是假的,也是cobb伪造的)落实了他是凶手的事实,可以说,成也箱子,败也箱子。箱子对bill的重要性更深了一层。
但是这也不是箱子的全部,电影里出现的两个重要的箱子都是假的,但它们起着真箱子的作用。假的箱子证明假的隐私,诉说假的事实,塑造出与本人不同的假主人,从这个意义而言,假箱子在电影中象征着人的假面,目前看来是被他人所塑造的(电影中两个箱子的创造者都是cobb)。
但这仍然不是箱子的全部意义,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那么我们回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个片段放在电影片头?它其实很容易被忽视,因为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胶皮手套的意义、它的使用者、箱子的主人、箱子的意义等等。也就是说,只有全片看完,我们再重来一遍时,我们才能注意到这个片段,这说明什么?电影片头反而成了结局的后续,也就是新的结局,而在我们重新意识到新片头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全新的视角去观看电影,就会得出不同的观影体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影片的结局并不是电影的结局。读到这,你应该可以大概猜到楼主的结论了,先别急着跟我争论,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论述。
同时我们引出电影中强调的另一个意象——胶皮手套。胶皮手套的作用是隐匿自己(跟箱子正好相反,箱子是暴露自己)。有意思的是,胶皮手套也是和cobb有关。
同时,胶皮手套和箱子都和bill的个性有关,也就是偷窥癖,偷窥癖有两方面的意义:隐匿自己,偷窥他人,对应的分别是胶皮手套和箱子。
讲到这,就涉及到楼主的第二个疑问,也就是following的意义。电影片名叫following,译为追随,指的是bill跟踪别人的行为,bill也确实将自己的行为称为following,但这个词在电影中还以另一个意思出现过:也就是电影中的第一句话:the following is my explanation(以下是我的辩白),这里following的意思是“以下的”,但同时它仍然有“追随”的能指存在,作品中再诡异的巧合也不是巧合,而是作家的巧妙设计。那么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翻译成:“追随是我的辩白”。乍一听很莫名的一句话,实则不然,用追随来辩白自己,辩白什么?如果说“以下是我的辩白”很好理解,辩白自己被诓盗窃夜店的事,但用追随来辩白什么?我们知道“追随”发生在很早,在认识cobb前,而且正是因为“追随”bill才认识的cobb,那么用追随来辩白什么?
说到这,我们的答案呼之欲出,bill用追随来辩白自己的罪孽,这个罪孽在cobb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但bill用追随将自己的罪孽全都转嫁到cobb身上,自己反而洗白。
很有趣的答案,跟电影中的直观情节完全相反,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得出最终结论:cobb是bill的分裂人格,是bill的幻想。
也许有人又要质疑,难道女主分不出cobb和bill么?难道其他人分不出cobb和bill么?cobb和bill不还互打过么?分裂人格能互打能互骂么?关于后者我建议去看一下《搏击俱乐部》和《致命ID》,里面分裂人格还能互相开枪呢。关于前者,我想说的是,你怎么知道女主分得出分不出?你所看到的不过是bill的陈述(所以你明白了为什么整个电影大部分是bill在讲述),你所看到的不过是bill所看到的,更准确地说是你所看到的事实不过是经过bill潜意识重组后的现实。而且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cobb和bill在第一家偷窃被撞见,当时的女生说话的时候,一直只看着cobb,她问:“what are you doing in my flat?”,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这当然是“you”本身的词汇意义造成的,是“你们在我的公寓里做什么?”还是“你在我的公寓里做什么?”也许有人会就这点发难,认为英语就是这样“你”和“你们”傻傻分不清楚,但这和“following”的情况不正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是两个能指同时实现为所指?你认为他是人格分裂,那就是“你”,你认为那是两个人,就是你们。这个细节非常巧妙。
这里当然有我YY的嫌疑,文学评论(包括电影评论)本来就是自圆其说即可。而且不管你指出什么,都有人会用:“当时的拍摄条件有多艰苦你知道么?有一些细微的bug是多么多么正常你不知道么?”当时的拍摄条件有多艰苦我真不知道,我想说这话的你也不一定知道,而且诺兰的逻辑缜密之高,总不至于忽视到这样区区一两个bug吧?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回到我们的结论——cobb是bill的分裂人格。我们得出这个结论还有很多证据,我们下面一一列举:
1.电影最终演职员表中,没有bill的名字,只有the young man,这不说明问题么?为什么不是bill,我们明确知道他叫bill,我们明确么?bill在和女主搭讪时自称为Daniel Lloyd(丹尼尔.劳埃德),这正是前一天cobb他们吃饭的时候刷的那张卡的主人D. 劳埃德。或许他是为了刷卡方便,但这也说明了bill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也许在和cobb对话时他也撒了谎。
2.bill在遇到cobb之前是多么纯洁的一个人,认识cobb之后依然是纯洁的一个人,cobb打翻别人的箱子他试图制止,cobb偷别人的内衣他试图制止(但他自己也偷了),撒谎的是cobb,打人的是cobb,骂人的是cobb。最搞笑的是bill就像个九级生活残废一样什么都不懂,不懂怎么刷信用卡,不懂为什么有人会偷别人的内衣,还说道“我从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变态”,女主说什么“come on,你不会那么天真吧?”我也想这么吐槽,你不会这么天真吧?你家里贴着的玛丽莲梦露的海报难道是为了挡墙上的窟窿么?
虽然我不喜欢《搏击俱乐部》和《致命ID》,但我很庆幸我看过这类人格分裂电影,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格分裂。《搏击俱乐部》里的泰勒是杰克的分裂人格,杰克在泰勒面前就像三岁小孩一样纯洁,所有坏事都是泰勒教的,都是泰勒干的,这不和cobb和bill的情况一样么?泰勒和cobb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正是在于排除主人格——也就是杰克和bill——无法认同的那部分自我,但分裂人格的存在也割裂了人物的完整人格,也就是说,主人格也是不完整的,所以bill不是bill,更不是什么D. 劳埃德,而是the young man,他自己不知道他是谁,他以为他是bill,他以为他不是cobb,其实都是他。
3.警察。有人说警察昏庸无能冤屈了bill,我不予评论,因为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 = =。 但正是警察的话,最大程度地揭露了bill沉迷于分裂人格的事实。警察让bill回忆“your side of things”(有关你那方的事。),因为在bill的回忆里,他不过是个配角,退居幕后,cobb才是主角,才是元凶,这也正是《搏击俱乐部》中杰克对自己和泰勒的定位。
但是警察的参与让故事变得异常复杂。首先,警察和bill的对话有四段,在时间轴上是这么安排的,bill讲完了故事(从追随到跟女主摊牌要去自首),警察否定了被谋杀的老太太的存在。随后是cobb杀女主的片段,其中穿插了两段警察要求bill回忆自己一方的事。接着是警察和bill的第四段对话,警察在bill家找到了很多证据证明bill是凶手。cobb杀女主的片段不是bill回忆的,也就不属于我们前面说的bill视角重组事实的范畴,难道cobb是真的吗?其次,警察说的话和电影中发生的情节有很大出入,很多地方自相矛盾,而我们已经先入为主。但相应的,解释清楚警察这部分,我们就能更好地证明我们的论断。
我们来分析警察说的话,以及他提供的证物。
(1)锤子。击打守夜人的锤子和击打女主的锤子是同一把,而且锤子是在女主家发现的,这两点确凿无疑。有疑问的是警察的推断,如果按照警察的推断,bill是先威胁女主说出保险箱密码,把她十指打碎,然后去偷钱,那么锤子为什么会在女主家被发现?难道说bill偷完钱又回到女主家丢下了锤子?或者我们前面的结论全部被推翻,bill只是bill,cobb是cobb?
这里注意一点,警察并没有提到守夜人,他说:“One type, I assume, will match the bloke you put in hospital”译为:“(血液)其中一种大概属于你打进医院的那个人”,那么bloke指的应该是守夜人,但貌似并不是这样,因为紧接着警察说:“All her fingers......”(她的十指......),这中间没有过渡,这段话就非常奇怪,如果连着读下来就很像是十指被砸的是守夜人,但守夜人不是女人。正常而言应该有过渡:“One type, I assume, will match the bloke you put in hospital; the other one must be the woman's. All her fingers......”(其中一种大概属于你打进医院的那个人,另一种是那个女人的,她的十指......),既然十指被砸的是女人,那就是女主,那么倒过来推,前面那个被打进医院的bloke指的是女主,我猜测可能是尸体被寄放在医院,这说明什么?说明警察并不知道守夜人的事,也就是说警察并不知道夜店被袭的事。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除了这一句模棱两可的bloke,警察再没提过守夜人,他虽然提到了保险箱的密码,但这也是因为bill已经讲述了一切。
这里面还有个时间差的问题。bill讲述故事时,现实时间是他和警察坐在警察局,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无论警察知道了什么新的线索,他都来不及去寻找相关证据,那么,警察后来拿出的所有证据,都是在bill自首之前就找到的。也就是说,bill自首前警察就已经怀疑到他了。而在bill自首前还发生了女主被杀,女主尸体被发现,bill被怀疑,bill家被搜查等一系列事件,这期间bill在做什么(大概是半天,因为billl跟女主说他要第二天早上去自首,而警察是在第二天早上发现的女主尸体)?难道还在大街上following others么?而且那笔钱在哪?根据cobb的话那笔钱应该已经拿回来了或者至少胸有成竹一定能拿回来。如果警察在发现锤子前后已经知道夜店被盗和守夜人被袭事件,他们在搜查bill家时就会找那笔钱,并且作为证据一同带回来,但他们带回来的东西全部都跟女主有关。再假设他们不知道夜店被盗事件而那笔钱又在bill家,bill作为一个杀人嫌疑犯,领着失业救济金却突然会多了那么多钱,警察一定会怀疑是从女主家偷的也会跟着拿回来。如果警察知道夜店被盗事件而那笔钱不在bill家,他们回来也一定会询问,但这些都没有发生,警察关于钱一句都没提过,这说明警察不知道夜店被盗事件,同时那笔钱也不在bill家。那就是说,cobb是在bill去自首前把钱拿走的,那bill就没有发现?如果发现了为什么自首的时候不说?那就是没发现,那他都在哪在干吗?为什么他的自白结束在他从女主家摔门离去,这之后到他来到警察局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一句都没有交代?半天的时间他脸上的伤怎么好了?只能用一个答案来解答,他脸上根本没有伤,也就没有所谓的cobb对他的殴打,也就没有cobb。
那这段他隐瞒的、丢失的时间内,他做了什么?
在这个空白档发生的事,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cobb杀了女主,这段是穿插在警察对bill的询问中的。但在现实时间上二者并不是同时的,cobb杀女主更早。但将这两段并列起来就很容易给观众一个印象,就是两者是同时发生的,至少是bill不在场时发生的。但bill有意或无意识隐瞒的那段空白期却无法证明他的不在场,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而且,电影中关于bill盗窃夜店有两个大bug,一个就是内裤的花色——条形和斑点,这个这个,我就不跟你们争辩了。还有一个我还没看到有人提出,就是bill在开保险柜时候有没有带胶皮手套?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他带了,又没带。他在家准备锤子的时候就已经戴上了手套,他准备打开保险柜时也有手套,但他开始拧保险柜锁时手套就没了,这个大bug实在让我难以直视,不戴手套就是被抓的节奏,这也证实了警察并不知道夜店被盗,否则指纹神马的早就呈上来了。如果说内裤神马的是因为镜头分别是两个星期内拍摄的导致演员换了内裤,那么拧保险柜前后的镜头为什么手套兄就不翼而飞了?别跟我说他摘了,上一秒还双手拿着纸条看,不过切个镜头的功夫就没手套了?这让我想起《致命ID》里面那些莫名失踪的尸体。这种大bug我暂且把它当做bill的扭曲记忆吧。
(2)女士内衣、照片、耳环。这些都是在bill的鞋盒里发现的,bill说是cobb陷害他,在他的叙述中他确实也没拿过耳环和白色内裤(他只偷了一条深色内裤)。警察说女主死的时候戴的就是那对珍珠耳环,我仔细看了一下,bill去见质问女主时,女主戴的是一对闪闪的耳环,而当女主和cobb对话时,她戴着那只珍珠耳环,而且真的只有一只= =。这也太无厘头了,谁会只带一个耳环,这好像明摆着就是为了栽赃bill准备的。又一个bug,我觉得这个太细节了,绝对是故意为之,可见,女主和cobb的对话也存在扭曲记忆,也是从bill的视角出发的。这并不矛盾。电影中直到bill说“That’s all”,之前所有的剧情实际上都是bill在讲述的,他怎么会知道cobb和女主背着他的对话?就像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中,永远不会出现关于“我”之外的人的内心独白。简单地说,第一人称中,一切都是“我”看到的,“我”YY的,bill属于后者。这也证明了cobb并不存在。
(3)死亡方式背后的大boss形象。十指被砸碎,先是bill听女主讲大boss这么杀过人,然后cobb听从大boss的命令用同样的方式杀了女主。死亡方式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大boss形象。我一直怀疑女主、bill和大boss之间是什么关系。Bill在酒吧和女主搭讪时给了大boss几个镜头,完全没有反应嘛,连个眼神都没飘过来。而且Bill为什么老是追问女主和大boss之间结束没有。这点我还没有细想,就这么略过吧~
4.整个谋杀本身。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点。试问大boss可以毫不顾忌地在女主家杀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如法炮制消灭女主?非要设计这么一个复杂的谋杀?而且这个谋杀的不确定性太多了,一旦bill不上钩,一旦bill没有爱上女主,一旦bill没有带锤子去偷钱,一旦bill没有遇到守夜人,一旦bill没有把锤子扔在女主家,不论哪里出了差错整个计划就面临着泡汤,这么多未知根本无法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锁链。如果它是一个随机事件倒也无可厚非,但它是一个预设事件就太不可思议了。最合理的解答就是诺兰非要给我们将这样一个故事,这有点赖皮。但这个赖皮的想法又启发了我,大家记得电影中一直穿插的一个镜头是bill在打字机前打字,他在写什么?既然他是个作家,那他大概在写小说。他在写什么小说?大概是以自己和cobb入室偷窃为蓝本的小说,我们这么猜测的原因是因为他和cobb、和女主都这么讲过。可是我们从来没看过他写完小说,也没有原稿,他一句话都没有读过,警察也没有提及任何片段,我们只是看到他打字。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它和整个故事情节都没有关系,但是它多次出现(我记忆中有三次),它是被诺兰强调的,那么可见,电影中有两个对立的情节线,一是我们看到的复杂的阴谋,另一个就是在写作中的bill。那么是谁在给我们讲故事?答案不用我说了吧。
5.这点是别人提出来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片尾是cobb消失在人群中。你可以说他完成了任务销声匿迹了,我觉得其中意味不仅于此。警察指出bill是凶手打破了他为自己塑造的美好世界,将他解救于罪孽中的cobb也就随着烟消云散了。
6.箱子。如果整部电影是一个复杂谋杀,那么一开始为什么要把A装箱子的片段强调出来?何不拍个女主倒在血泊中的背影?或者bill绝望地喊道:“It’s cobb!”,或者跟《调音师》似的,让警察凝重地质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为什么偏偏是箱子?而且是装箱子?sorry如果用复杂谋杀我看不到答案。
电影中cobb和bill都说了一句话:“Everyone has a box”(每个人都有一个箱子),实则不然,女主没有箱子、bill没有箱子、cobb连本人都没有。但这个箱子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箱子不会说假话,但同一个箱子,你往里面放的东西不同,说出的话就不一样,箱子也就不一样了。这就像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的人,外貌没变,但内在人格不同,就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不用人格分裂,你的内在想法变了,你整个人也就变了,你诉说的整个世界也就变了。

 2 ) 《Following》的叙事逻辑

    我认为,在《Following》里,诺兰使用了两种镜头逻辑,即自然时间逻辑和剧情逻辑。我用自然时间逻辑指代按时间先后顺序交代事件经过的那部分镜头,它为数不多,看似点缀在整部影片中,实际上却起着骨架的作用;而剧情逻辑是按照主人公所面对和感知的外部世界来交代事件的部分,它充满了倒叙、联想、插入,正如人的意识一般杂乱,无头绪,但却充满了对心理细节的精微刻画。两种逻辑交互在一起,相互作用,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电影以自首始,又以自首终,从时间上看,片头片尾的时间是紧密衔接的,由此这两组镜头构成了本片最大的自然时间逻辑,即一个男人向警察自首,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中间的几乎所有内容,不过是自首事件的插叙,是男人说出的详细情况。在自叙的开始部分,是男人关于他想出的following概念的概述,看似无关紧要,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部分镜头完全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交代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和剧情紧密相关的一次following。由此,这部分镜头构成了本片第二级的自然时间逻辑,后面的镜头,都可以在这段时间轴上找到对应的时间点,从而构成对这段自然时间逻辑的补充。从男人自叙的话外音停止(4’57’’)开始,男人的回忆指向了重中之重——被称作柯布的神秘人物。这一点,符合普通人讲述的习惯,即从最关键的讲起,然后不断联想,补充一个又一个细节(例如,男人打电话问柯布防身的事,柯布说带羊角锤。紧接着下一幕,就是柯布用锤子砸开玻璃的镜头)。在叙述细节时,可能会产生新的时间轴,于是又产生了对补充的补充。越往后,叙述越琐碎,但是聪明的听众可以回朔,在上一级时间轴上对新的细节进行定位,通过层层回朔,建立起一个情节丰满,逻辑严密的故事。这种口头讲述一般的叙事方式,将整个剧情置于一种压缩状态,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有时候观众甚至会感到并不是导演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故事本身在推动导演的讲述。正如同卡尔维诺谈论意大利民间文学时所说:“每一句话都在不断地交代一个结果…而并不关心细节的描述…(大意)”。而诺兰在电影中,同时做到了二者。
    影片的这个开始还制造了另一个奇妙的效果,通过男人和柯布西装革履形象的交替出现,导演成功的混淆的二者的形象。而后来我们会发现,这正是柯布精心策划的阴谋的核心部分(我在看第一遍时,稍一走神,就不得不反复回拉时间轴,以分清究竟是谁在跟踪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导演在后半部交代说柯布也跟踪过男人,这组镜头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按我的分析,每一次插叙,都可能成为次一级插叙的自然时间逻辑。这是因为人的意识尽管混乱,但是仍然有一定条理性,在每一个记忆碎片中,时间仍然是正序的。那么,自然时间逻辑和情节逻辑是不是一回事呢?我认为不是。在后面的情节里,数次出现了柯布和金发美女的独处场景,这些场景显然并非男人的回忆,而是导演为电影构建的剧情骨架。在诺兰的世界中,观众受到蒙骗并不是因为所看到的情节是虚假的,而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情节不完整(剧中人物也一样)。由于观众看到的始终是一个个间断的时间片段,因此自然时间逻辑和剧情时间逻辑同样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但是,自然时间逻辑是导演的逻辑,剧情逻辑是剧中人的逻辑,导演是知道谜底的,因此,一旦观众看到了完整的自然时间逻辑,谜底有了揭晓的可能。也就是说,剧情逻辑是用来编织迷案的,而自然时间逻辑是用来揭开谜底的。因此,男人和金发美女都只能深陷绝境,只有导演的代言人——柯布可以逍遥法外。

 3 ) 悲观主义花朵

黑白电影里,两个男人欲在陌生的公寓里行窃,却让初次做贼的男主角在门口找到钥匙。当拍档说,新手总有好运气时。我没来由的觉得克里斯托弗诺兰在1998年拍摄的这部处女作会是部好电影,有时候直觉就是这样气势汹汹。但还有一件事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追随】甚至成为了这段时间我看过的电影当中,最迷人的作品。

有种老掉牙的说法是,导演的一生永远在拍同一部电影。在首部电影问世之后,剩余的作品都是在重复自己,只不过重复的方式不同。照我看来,似乎真的没有哪位导演可以作为特例而打破这个规律。甚至是风格涉猎甚广的李安,纵观其创作生涯,所念念不忘的一直是父辈的压力和自身的欲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是风格题材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色戒】与【制造伍德斯托克】,细细想来,也仍然是同宗。

但我却更喜欢我的一个电影课赏析老师的说法,她说一个人最喜欢的电影里面有他的童年。那些在他幼年时期影响他的事情,会延绵不断的影响他的一生。以至于他不得不毕生解答它,从而获得安宁。照这样看来,克里斯托弗诺兰或许会和希区柯克甚至是爱伦坡有相似的童年。不然,他的作品里怎会充斥着那样诗意的恐慌。

当你觉得孤单的时候,会禁不住去尾随一些人。人海茫茫,他们会因为你的追随而突然的放大。他们的欲望和颓靡像是猎物吸引着你去靠近,你仿佛因此得到真相。电影里的男主角穿梭于潮湿暗淡的城市街道,毫无方向去尾随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他贫困潦倒,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这样的接近去嗅得一丝充实的味道。直到有天被行家识破,却误入事先设好的谋杀局。

完全可以把【追随】看做是【记忆碎片】的前身,因为不论是表达的情感,还是剪辑手法,它们都太相似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他对人性和社会充满了怀疑与热爱。而这种怀疑和热爱使他的主角们在人潮汹涌中茫然无措。超高的智商,精密的理论也无法让他们立于局中局的不败之地,而脆弱的沦为一个被利用者。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真相,包括自己。因为人极易被误导,人也充满利益下的谎言。所以爱也很可能不是真的,正在爱着的人或许只是杀戮中的同谋者。坚贞的信仰只是他人谋取利益的一个环节。当发现一切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只能站在原地看着空空如也,就连知晓也仿佛施舍。因为隐瞒已无价值。

或许这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世界,坚固而又脆弱。从骨子渗透出来的不安全感,主导着他浪漫的情怀。

【追随】作为一部几乎是零投资的学生作品,无疑是让人震惊的。其优秀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同样作为处女作的贾樟柯的【小武】或者是塔可夫斯基的【回归】。之后诺兰也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创作能力执导了自己钟爱的蝙蝠侠系列。一跃成为一线导演。而他的静谧冷峻,如同一朵悲观主义花朵,成为当今影坛最奇妙的部分。

 4 ) 《追随》:从处女作看诺兰

    电影史上有太多牛逼的处女作了,从《美国丽人》、《肖申克的救赎》、《落水狗》、《性、谎言、录像带》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买凶拍人》,似乎每一个导演在掌镜之前都是卯足了劲,恨不得把肚子里的货一股脑地到出来。诺兰的处女作《追随》名气虽然不及上述影片,可细究起来也是一个传奇。它的全部成本只有区区6000美金,诺兰一人担纲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多个角色。如此有限的条件挡不住诺兰无限的才华,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看完此片后,它带给我的震撼几乎不输给3D-Imax的阿凡达。

 
    有人说,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诺兰一开始就把他标志性的非线性叙述展露无遗。从来没有一个导演敢像他那样把一部电影剪得如此凌乱,可他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复杂而复杂。他每一次打乱故事的时间顺序都是为了使电影更加完美,而每一次的效果又不尽相同。在《致命魔术》里,他用布满全片的插叙和倒叙,制造出层层叠叠的悬念与反转。在《记忆碎片》里,他用极端的倒叙把令人震惊的谜底留到最后,同时让观众们和男主角一起体验失忆的痛苦。而在这部《追随》中,情况又不一样了。

    《追随》的大致叙述方式是:把一个顺序发生的故事截成几个段落,然后平行叙述这几个段落。例如:故事原本的顺序是,前一个段落主要讲述男主角和柯布,后一个段落主要讲述男主角和金发女郎,结果在电影里,柯布的场景和金发女郎的场景交替出现。在《追随》中,非线性叙述不只是为了制造更大的悬念。事实上,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结尾带来的冲击力并不会减少太多,诺兰打乱顺序只是多抖了一个包袱而已。更重要的是,诺兰的非线性叙述完美地弥补了影片结构的先天不足。这部电影的成本只有6000美金,诺兰是能省则省,所以这部影片“节省”得可怜。片长不到70分钟,主要角色只有3个,其余都是没什么台词的龙套角色。如果仔细分析这部电影,我们还会发现,每一个场景都是故事发展的主干线索,每场戏之间都有大段的留白,人物角色分布不均,故事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平铺直叙下来,剧情恐怕会显得单薄而且脱节。诺兰把故事场景交错平行排列后,无形中加大了故事的横向厚度,几个段落的互相填补又巧妙地消除了大量留白造成的脱节感。总而言之,诺兰用最节省的材料制造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故事,而不像某些好莱坞大导,只能用细枝末节撑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拥有了足够大的创作空间后,诺兰依然能用传统的顺叙,打造出波澜起伏、千回百转的《黑暗骑士》,足以让同行们刮目相看。



    喜欢诺兰的人,总能在他的影片中找到逻辑的快感。不用说《记忆碎片》里那寻遍蛛丝马迹才能理解的结局,不用说《致命魔术》里密密麻麻的伏笔、暗示与双关,更不用说《黑暗骑士》里榨不干的趣味细节,但是《追随》里柯布的精妙台词就足以让我们暗爽。

    柯布带主人公熟悉业务,一边进行逻辑推理,一边大谈心理和哲理:“这些盒子里的东西,就像青春期少年的日记,被精心藏匿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在潜意识里,藏的人也想让别人看到这些东西。我就是这样做,参观他们的展览,做他们忠实的知音。”我们这些喜欢问为什么的小朋友好的就是这口。

    柯布劝主人公改头换面:“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典型的诺兰式幽默,即使是调节一下气氛,诺兰也不会插科打诨、嬉皮笑脸,角色们总是维持着一种绅士的姿态,偶尔挤出几句闷骚的从句。可以看得出,诺兰是个严肃的人,对待电影是如此,对待人生,对待世界,也是如此。

 

    扯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跟电影艺术没有一毛钱关系。是的,我也觉得诺兰的某些惊人天赋确实是非艺术性的。所以要当一名合格的文艺青年,最好多谈谈昆汀,而不是诺兰。也正是这个原因,诺兰要获得一座小金人恐怕比较困难,至于欧洲电影节什么的就更不用谈了。在这一点上,诺兰和他的前辈希区柯克倒是非常相似。

    并不是所有人听了莫扎特都会觉得莫扎特有多牛逼,也有人学了牛顿公式不知道牛顿牛逼在哪。总之,谁也别不服谁。

 5 ) 追随

偷偷潜入别人的房间,窥探他们的生活和隐私,是不是很神秘和刺激呢?跟连环逆转的结局相比,恐怕还算不上什么。处女座就如此惊艳,难怪后来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布局精巧悬念迭起表演到位堪称经典。
从《追随》这部70分钟的长片处女作中,可以看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特点、强项与才华,其以后的作品不论多么大的制作,精髓的部分一直保有着,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剧情,非线性的叙事技巧,非常注重结构设计,释放光影这个载体的特有魅力,另,在这部小成本的精悍之作中,画面粗粝,透着股子酷劲儿,剪辑水准令人感叹!

 6 ) 剧情讨论,结尾还是有很明显的漏洞

结尾确实出人意料,总体来说是部值得一看的悬疑片,不过看完之后始终觉得有几点还是相当牵强。
首先,即使在比尔偷钱时冲进去的那个守夜人之类的,即使是黑社会老大或者柯布安排的,并且故意让他打输给比尔。怎么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是否会被比尔一锤打死还是打伤呢?
第二,柯布又怎么知道比尔在那里跑了后是否会把凶器扔掉跑了还是会拿着凶器去自首?
如果扔掉凶器跑了,守夜人又只是受伤,这个嫁祸就无从说起了,如果拿着凶器去自首了,那最重要的证据没了,嫁祸也有难度。
第三,柯布又如何得知比尔会带着凶器去找女主角,并且在说要去自首时,却把锤子扔在那里给他行凶?
第四,那个警察认为比尔杀女主角的动机是为了得到保险箱密码,也就是杀女角在前,打伤守夜人在后,根据死亡时间,女角应该是在守夜人受伤,然后比尔回家,再到女主角家中,之后再去自首,然后柯布出现并杀害了她,之间的时间差也可以推翻这个结论。
最后,那个老大是因为被女主目睹了杀人后长期被敲诈才让柯布下杀手的,他既然可以在杀之前那个人时豪不在乎,为何杀女主要让柯布大费周章?
第五以柯布的才能,要拿到那笔钱或其他数目更大的数豪无难度,为何要为了这个去杀人,然后设这么大一个局来嫁祸?只是为了让我们有电影看吗?

 短评

“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区区6000美元的成本,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人负责导演、编剧、摄影、剪辑,虽不及《美国丽人》、《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经典处女作,但也绝对可称之为传奇,短小精干,非线性叙事的佳作。★★★★★

7分钟前
  • Q。
  • 力荐

处女作总是惊人的。

10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诺大神的处女作就这么牛逼了……

11分钟前
  • 鲍小斯
  • 力荐

关掉声音你会以为这是新浪潮。

12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叙事大师诺兰的处女作,“里面埋藏着政治寓言,还包括我作为一个英国人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一丁点想法”。“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每个人都有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大秘密。”“把一样东西从你身边拿走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拥有过什么。”

14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男主浓浓的一美既视感

1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我已经几乎可以荣封诺兰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了。这不仅因为同样是环状叙事他的片比昆丁少了许多矫情,更因为他太好的掌握了观众的智力和口味,光凭剪辑和讲故事就能在imdb250里占据那么多席。更因为他那么清楚文青的心理——就是喜欢默默躲在小角落里偷偷观察人,猜测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20分钟前
  • mygigi
  • 力荐

重温。这次首先注意到的是业余演员无可挑剔的表演,相比被调教速成的可能性,更愿意相信是诺兰的幸运。人设、叙事模式、迷影致敬与自我预告(Cobb和Batman Logo真是有趣)都是未来的雏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升级和翻新。唯独最后一个镜头的余韵,在往后的诺兰作品里再没有出现过。

2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牛B导演都是从年轻时候就牛B起来的。

30分钟前
  • 小城,旧事。
  • 力荐

诺兰导演的廉价而构思精巧的处女作品。只是我实在觉得导演已经在太多的电影里自恋地依靠时间剪辑,难道用正常的方式就无法讲述好故事么?

31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希区柯克遗风。 突然觉得彩色侵袭以后,我们失去了一种多么美好的电影风格。

33分钟前
  • 国产盘丝大仙
  • 力荐

这片居然不是双重人格!太脱俗了

37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工于心计的诺兰用这样的处女作奠定了以后一贯的精巧叙事、紧张节奏、烧脑游戏。如同一个电影魔术师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追随的人不知道反追随,生活一个巨大的迷局,比尔却越陷越深。相较给诺兰其他打了满分的作品,这部片子格局太小,野心的施展空间不大,但一颗冉冉的希望之星在黑白影调里诞生了。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

41分钟前
  • 吴嘎嘎
  • 推荐

打乱时间线,前半小时有点昏昏欲睡,后面局中局的线索露出来精神一振。画面剪辑的格局和人物塑造过于单薄,背景故事太小,不够成熟,这样的整体来承载一个费劲心思的骗局略有不对称。理解为诺兰的试水作品

42分钟前
  • 还行

除了6000美元的成本,跟断断续续一年的拍摄期,剩下全是诺兰大神的才华了。

4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69分钟的厉害之处就是,揭露和反转都能如此自圆其说、行云流水,震呆下巴。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诺兰的牛逼来源于内心散发出的恐惧。

51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我曾经跟踪过一对陌生情侣,因为他们走的太快了,完全不符合正常情侣的步速,这让我好奇。当他们拐进路边的快捷酒店时,一切疑云烟消云散。

56分钟前
  • 白玛
  • 推荐

有些追随只是因为寂寞 有些追随却是恐怖的 世界上是真的有坏人的

5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