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之夜1955

DVD

主演:罗伯特·米彻姆,谢利·温特斯,丽莲·吉许,詹姆斯·格利森,伊馥林·瓦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2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3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4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5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6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3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4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5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6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7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8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19猎人之夜195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猎人之夜195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翰(比利·查平 Billy Chapin 饰)和佩尔(萨莉·简·布鲁斯 Sally Jane Bruce 饰)是一对苦命的兄妹,他们的父亲本(彼得·格雷夫斯 Peter Graves 饰)因抢劫和被判处绞刑。在被逮捕前,本把赃款藏在了佩尔的布娃娃里,并让他们承诺永远不泄露这个秘密。本的狱友哈利(罗伯特·米彻姆 Robert Mitchum 饰)是一个败絮其中的牧师,偶然间他得知了这笔赃款的去向,出狱后,哈利找到了本的妻子薇拉(谢利·温特斯 Shelley Winters 饰),他想方设法得到了薇拉的芳心成为了约翰和佩尔的继父,就此,哈利的阴谋开始了。哈利杀死了对于他来说毫无价值的薇拉,将他弃尸河底,又对兄妹两人威逼利诱想要套出赃款的秘密。在所有努力都没有成果之际,恼羞成怒的哈利露出的本来面目。约翰和佩尔划着小船逃离了哈利,他们一路流浪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专门收养弃婴的善良妇人理查德(丽莲·吉许 Lillian Gish 饰)收留了兄妹两,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哈利罪恶的脚步也踏上了这块纯洁的土地。QQ女人心神探南茜 第三季甲A风云之辣球完美结局极寒之地一把青贞子3D 续集拜见宫主大人李保国笑一笑十年少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七季我的童年,我的国家——阿富汗的20年蓝颜知己排爆手2022捕鼠记宝马狂想曲安娜和维多利亚七里伏一万公里郁达夫传奇1988星降大洗城皇家饭新东成西就名将之后厌世三寡妇封神演义之斩仙飞刀大丈夫火海情涛安息2如果眼睛能偷走彼此血之猎手未分级版天使3:终章致命主妇战友2008潜龙风云 大茶飯星际旅行3:石破天惊

 长篇影评

 1 ) 黑色电影

《猎人之夜》是一部黑色电影。

光影打在大坏蛋哈利的脸上,一条黑一条白的斑驳,目光阴郁,眼白都透露出杀气,双手留在光中更像两只爪子。

John和Pearl逃到天边也没逃离哈利的魔抓,当哈利戴着礼帽出现在Cooper夫人屋外栅栏后面,真如一个魔鬼一般压过来。

Cooper夫人在屋内手持枪支与哈利对峙,画外猫头鹰袭击了兔子,画面诡异而诙谐。形势在这一刻似乎开始扭转。

John虽然年幼,却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在警察在屋外逮捕哈利的时候,John突然抓起藏有钞票的布娃娃冲向趴在地上的哈利,一边用布娃娃拍打他,一边口中说:“这儿!这儿!拿走吧,爸爸。拿走吧。我不要它,爸爸!它太多了!这儿!这儿!(Here!Here!Take it back, Dad. Take it back! I don’t want it, Dad! It’s too much! Here! Here!)”。钞票从娃娃里飞出来,撒了满地。John在履行对父亲的诺言,保护好那笔钱,也保护好妹妹。

 2 ) A gut-wrenching thriller

The tension starts from the beginning, as the audience keep wondering if John can keep the money from Powell. The suspense increases when Powell kills Willa. The audience just hope that John and Pearl can escape from Powell. The climax comes when Powell arrives at Cooper's house. The atmosphere reaches the degree of gut-wrenching.

The movie also succeeds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kids. John is the bravest kid I've ever seen, and Pearl is one of the cutest children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

 3 ) 厌女了,但没完全厌

牛。和《第三人》一样超越黑白片时代的牛(但整体略逊后者,毕竟内核还是一个古朴简单的欧洲暗黑童话)。杰出在于,影像的诡异优雅诗意血腥兼具,把一个简单残忍的暗黑童话拍得如此有气质。大量蛙鸣鸟叫水声等自然声与显为人工静心择材设计的简约二维寓言图景并置于声画世界之中,矛盾的二者互渗通感却又彼此无法融合,最终在综感中呈现了一种奇异诡谲、斧凿兼天然的优雅气质。惧父的雏鸟恐惧是一种极其原始古老的人类作为自然界动物求生之心态,如不是西方古童话保存,早已被现代人忘却,这使影片又充满了一种原始自然的内在真实和生猛血腥的力量。杀人尸体场景都能拍摄得如此优雅迷人,很服气(暂撇开男孩女母形象对比的内核性厌女思维不谈)。败笔破坏观感在于结尾代母对镜头的矫情陈词、之前的一些说教性台词和暴露创作者世俗价值观的家庭关系段落

 4 ) 看片笔记——《猎人之夜》

1.本片的外观呈现出了一种黑色电影与表现主义的特质。2.开场讲故事的大娘充满着寓言意味,而这种意味在片中也比比皆是。3.非常同意樱桃C在某篇不是很靠谱的文章中所做的论述,本片撕破了家庭价值坚韧的神话,讲述了一个家庭轻易被闯入,而无人保护的孩子要直面闯入者的故事,这也正是其惊悚之处。4.家庭的财富和父权地位受到闯入者的威胁,而John要极力保护自己的“合法地位”,这是“社会权力更迭法则也是大自然原始权力法则的隐喻”。5.乘小船逃走的John被比作《圣经》中的摩西,假先知正是要消除他这位“未来王者”所带来的威胁。6.值得记忆的场景:①Mr Powell第一次出场,墙上巨大的影子,以及屋外的黑衣人。②Mr Powell谋杀孩子母亲的段落,舞台剧似的调度以及表现主义的布景及布光。③母亲死掉之后的水下摄影,非常超现实。④小孩逃走以后小艇飘在水上的画面彻底舒缓了之前紧张的情绪,蜘蛛网和蟾蜍在前景的构图继续预示着危险。不过别人再用就是陈词滥调了。

 5 ) [Woodk剧评社]《猎人之夜》与不肯走远的大萧条

注:Woodk论坛首发。

《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唯一一部独立导演的电影,一部不会褪色的黑色经典。

前两天刚重温了《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看到资料称《马》黑色电影开山之作的地位受到过质疑,质疑的声音说它的颜色调得还不像后来标准的黑色电影那么锐利。今天这部《猎人之夜》让我见识了这种传说中的画面效果,甚至碟片的字幕都不得不制作成黑底白字。

这种美学追求推演到极致近乎剪影,丰富细腻的黑色展露出一个黑暗生命统治的世界。

“对微不足道的东西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It's a hard world for little things)。”收留John和Pearl两兄妹的Cooper夫人想到徘徊在窗外的Powell,喃喃自语道。

大萧条时期,装扮成巡游牧师的“蓝胡子”Harry Powell因为偷车罪入狱,从即将上绞架的狱友Harper的梦话中得知,Harper抢银行得来的一万元还在家中藏匿。如此,眼前的钱财加寡妇,“蓝胡子”怎能不粉墨登场?Powell趁天真纯洁的Willa新寡彷徨苦闷之机,骗得她的信任,娶她为妻;在确认是Willa的一双小儿女,而不是她本人才知道钱财的藏匿之处,他杀死无用的Willa,他的第25位妻子,以便进一步控制、逼问孩子。而孩子们虽小,却在父亲面前发过誓:不对任何人说起钱在哪里。影片的主要戏剧张力在于Powell对两兄妹步步紧逼的威胁。他魔鬼一般追随着两个幼弱的逃亡者,他那夜色中高大凌厉的剪影时而游走、时而停驻在小兄妹身后的背景上。

大萧条曾让甜美欢乐的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大红大紫:难熬的日子里人们有一点钱进影院,在苦大仇深的正剧和跳舞唱歌的小卷毛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后者,让自己暂时轻松一下。观众对苦难的现状选择集体失明,他们的不安和惶恐仅可以从《金刚》(King Kong,1933)这样近似人间又不在人间的片子里隐约、扭曲地传达出一星半点。那头在最高点俯视纽约的人猿怪兽,它(他?)究竟是谁?它是怎样被想象出来的?

一代又一代影人总也忘不了大萧条,1933年,卓别林(Chaplin)已经有了正视它的勇气,着手创作《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这部影片的信念和《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一样,虽然不公和艰辛如影随形,但希望仍在。人对自己总是有些不忍。
星移斗转,数十年后,大萧条和纳粹一样,成了已死的、安全的过去,但又阴魂不散,总被借尸还魂。非战时岁月里千万人被日常生活逼到死亡线上的奇异景观百世难遇:那种状态下,人,普通人的卑微,疯狂和邪恶在后世的书写中可以想放多大就放多大,参见《猎人之夜》,《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3),《离离原上草》(Ironweed,1987),《狗镇》(Dogville,2003)等等。《邦妮和克莱德》是1960年代美国青年的反叛,《狗镇》貌似冷战后重新整合之中的欧洲对美国的批判。《猎人之夜》是什么?也许只是一部掺杂些宗教说教的惊悚片?但愿如此,我不知道。

影片的画面从Willa之死开始惊艳,她坐在水底的车里,长发和水草一起飘啊飘,在折射到水里的阳光映衬下她美丽如昔。随后John和Pearl从家中逃脱,星夜泛舟河上的一段夜景拍得极富神韵。Powell杀害Willa,威逼、追赶孩子的大情节段落险象环生,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这一段随着默默的星空和河水自然转入夜的幽暗和宁静。整个画面,只有波光,地平线上昏暗的光线和点点繁星与重重黑暗相对,爱抚着布娃娃的小姑娘坐在船尾,轻柔地唱起古老的歌谣,一路上巨大的蛛网、鼓着腮的蟾蜍,围绕着芦苇飞转的小虫子们,这些黑夜的生灵,目送着他们,一丝鬼魅的气息悄然泛起。

然而,全片最诡异的一个场景,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几行台词出现在警察在Cooper夫人屋外逮捕Powell的时候:

警察对Powell说,你因为谋杀Willa Harper而被逮捕。镜头切到John,男孩突然知道失踪的母亲早被眼前的凶徒杀死,呆了。看到警察扭住Powell,他大喊“不要!不要!(Don't! Don't! )”他抓起藏有钞票的布娃娃冲向趴在地上的Powell,我以为他想自己痛打凶手,但他用布娃娃拍打那人,口中却说:“这儿!这儿!拿走吧,爸爸。拿走吧。我不要它,爸爸!它太多了!这儿!这儿!(Here!Here!Take it back, Dad. Take it back! I don’t want it, Dad! It’s too much! Here! Here!)”。钞票从娃娃里飞出来,撒了满地。

片中所有女人,除了Cooper夫人,都无知单纯,充满了易于受到撒旦引诱,走向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倾向,Willa和Pearl都被Powell迷惑了,Willa知道生命即将被剥夺时,还相信对方娶她不是为了钱。父亲被警察抓走前,只把钱和一家人的未来托付到还是小孩子的John身上。全片前半部分的对抗也主要在Powell和John之间展开,John深信自己是守护国王财产不被坏人抢走的王子,他小小年纪却倔强、坚强、意志坚定,没有对迷人的Powell怀有过半点幻想,在Powell表演温情继父的时候没叫过他一声“爸爸”。但导演在最后狠狠黑了观众一把,我们建立起的对John的思维定势被打得粉碎。而丧母之痛宛如此片反复使用的突兀剪影,被极端地凸现出来:男子汉气概、男人之间的契约和金钱,与妈妈比较都不重要。对于小孩子而言,妈妈是不可替代的。他愿意用一切来换回妈妈。既然如此,编导为什么在片中贬低了绝大多数女性呢?可惜Laughton此后没有再执导筒,我一时找不到更多线索。

影史上的评论家一再犯让后人耻笑的错误,Laughton短暂的导演生涯也是一例吧。

2007.2.13.

 6 ) 【精神分析与电影】猎人的夜晚



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上帝。科学带来了科技的发展,机器满足我们对物质的追求。人类多少以为可以就这样走向理想的生活,到达一个由科学的极至发展带来物质的完全满足以致精神的彻底安逸的乌托邦状态。于是我们遗弃了上帝,因为战争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另我们对上帝彻底的失望了,人们甚至已经不会在失意的时刻询问上帝在何处,人们厌恶上帝,——那些战争和剥削常常就是打着上帝的名号。
然而,战争并没有就此成为历史,科技的应用让它进行起来更彻底;剥削也没有被科学的进步消除,在工厂里冰冷的机器面前,劳动者更是成为了劳动的附属品——就是说劳动者不但在经济上被剥削,还在机器渐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活动中失去了尊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身处人群感到孤独,面对世界倍觉无助。在我们遗弃上帝的同时,上帝也遗弃了我们。

电影部分

Charles Laughton独立执导的唯一一部影片,是1955年上映的The Night of the Hunter(猎人的夜晚),IMDB有8.0的评分,被誉为黑色电影和Cult的经典。
剧情类似童话,父亲Ben抢劫杀人得来一万元,被捕前藏于女儿的布娃娃里并嘱咐儿子John许下两个承诺:保护好妹妹Pearl和严守钱的秘密。父亲被判绞刑。母亲Willa孤独的抚养着两个孩子,并且蒙羞于那下落不明的一万元。一天,一位传教士Harry Powell来到这个家庭,用他满嘴的言辞正义赢得了母亲的心,成为孩子们的继父。Harry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他由于偷车罪被判入狱,碰巧跟John的父亲同囚室,从Ben的梦话中得知了钱的消息,于是心怀鬼胎来到孤儿寡母身边。母亲很快被残忍的杀害,沉尸河底。剩下两兄妹与这个恶魔周旋。他们最终逃离家乡,乘坐小船顺流而下,来到老太太Rachel Cooper的农场。老太太收养着孤儿与弃儿,和孩子一起在农场中劳动维生,她收留了John和Pearl兄妹。正当生活渐渐平静,邪恶的传教士Harry追随而来,他摆出上帝使者的面孔,重施故伎却被Cooper太太识破,最后落入法网。
影片剧情的展露手法直白,演员表演带有浓郁的舞台风格,观众看得非常明白。然而影片不是肤浅的,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象征,在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里矛盾无所不在,导演意图用简单的叙事手法,引起观众对影片真正含义的思考。

解读本片中的人物和象征手法,是看懂影片的一条方便的途径。影片的背景大约是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动荡让人们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既富有攻击性亦极其脆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只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一个零件,他们面对强大的世界感觉到自我的渺小,金钱至上的社会造成信仰的真空,让人们的精神无所依凭。邪恶趁虚而入,利用人们的无助,控制其心灵。
影片中的母亲Willa就是其中的典型,她被传教士Harry那可笑的仇恨之手和爱之手的故事轻易的蒙骗,不问对方的来历身世就与其结为夫妻,并且在Harry凶相毕露后依然认为Harry娶自己不是为了那一万块钱。还有面包店的老妇人,只因为Harry的外表便对其深信不宜,加上教堂中歇斯底里的教众和影片末尾暴怒的民众,他们象征着数目庞大愚民。父亲Ben在影片中只出场过两次,让儿子许下两个承诺:用生命保护妹妹和保守钱的秘密,就算是对母亲也不能说。第一个承诺的利他主义性体现出他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第二个承诺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这是黑暗的社会和生活的磨难导致的。他选择用暴力手段(杀人、抢劫)来反抗,他象征着革命者。最后Ben落得绞死的下场,不得同情,说明暴力而盲目的反抗是不会成功的。Birdie叔叔是John的朋友,一个住在河边的老船长,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对遗弃他的妻子和昔日辉煌的船长生活的思念,他象征着颓败衰老的父辈们。在发现水中Willa的尸体后Birdie叔叔不但不去报警,反而害怕自己被怀疑,在被Harry追杀醉的的John和Pearl向他求救的时候,竟然醉得不省人事。Ruby这个角色显得突兀,因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不是成人就是未懂事的两兄妹,Ruby这个青春期的女孩无疑是导演用来补充人物断层的。在人物上全面的设计,是为了反映整个社会的状况。Ruby 是年轻一代的象征。只因为传教士的花言巧语便对其暗许芳心,甚至在Harry受到审判为世人唾骂之后依然对其执迷不悟的Ruby,显示出年轻人对爱和认同的渴求,这反映出人们童年的缺失,说明社会病态的种子早早就被种下,而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那么病态也将被延续。
影片主要的角色是传教士Harry、Cooper太太、John和Pearl兄妹俩。首先来讲讲传教士Harry。他是邪恶的象征,从影片开头死亡的妇女紧接Harry出场就明显的表达了这一点。而他的传教士身份则值得玩味。导演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假先知、披着羊皮的恶魔,但是他的骗术是简陋的,他的把戏无非是引用圣经的言词和一个可笑的仇恨之手和爱之手的故事。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落入了圈套,因为彷徨的人们对任何可以解释和解脱困境的机会都像救命的稻草般盲目的相信,这在影片中教堂里歇斯底里的教众身上尤为典型。过分的宗教狂热说明人们在意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以为宗教能除去他们的苦难。恶魔恰恰就利用了了这一点,——他总是利用人们的欲望,然而恶魔这样不直接行事的方式又暴露了他的软肋,只要不买他的帐——就像John和Cooper太太——他就无计可施。
Cooper太太是正义的象征,她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和传教士Harry的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中Cooper太太是以严厉的家长的形象出场的,她没有虚伪的善良,因为爱是无需掩饰的,她没有将上帝挂在嘴边,坚定信仰带来的自信融入她的一言一行。传教士的故事无法欺骗她,在识破恶魔的伪装后她果断的拿出枪,在Harry中枪逃窜后她冷静的报警求助……明辨是非、勇敢坚强、不嗜杀戮,Cooper太太这个人物角色被塑造为上帝的化身。
纯洁的羔羊,坚忍和信守诺言的孩子,和他懵懂无知的妹妹,John和Pearl是婴儿的象征。他们遭遇追杀离开家乡就如同离开母亲的子宫,坐着小船顺着河流飘荡象征着成长,沿途的青蛙、乌龟、猫头鹰和兔子是按照脊椎动物进化由低至高的顺序排列的,最后出现的绵羊象征着人类的最初有如白纸一张,导演借温顺的动物表达人性本善的观点。那么成为爱与认同缺失的年轻人,由于生活的压迫变成愚民或者愤怒的革命者,最终落到麻木的颓败衰老的父辈下场,还是又一个恶魔,这都是社会的悲哀。夜晚Cooper太太的花园里,凶残的猫头鹰捕获羸弱的野兔,老太太自言自语道:It's a hard world for little things(对于弱小的生命们,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影片带着人道主义的关怀,谴责不公的社会制度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就像面对夜晚的猎人,而我们就是猎物。既然猎人们狡猾(装扮成假先知)、凶狠(传教士Harry一共谋杀了25名妇女)、无所不在(在John和Pearl兄妹靠岸休憩的夜晚,传教士的歌声如影随行),我们如何能够逃脱或者与之对抗?影片给出的答案并不新颖,只是圣经上的诗句或戒律。真先知和假先知的区别,是在于将信仰当作目的还是工具。我们遵守自己的原则、道德、和爱的付出是否真诚,也是这样的。


精神分析部分
The Night of the Hunter(猎人的夜晚)叙述的是一桩犯罪事件,同时它谴责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表现了混乱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我在其中看到了许多精神分析家的观点和思想,如弗洛伊德、弗罗姆、弗兰克尔等。我想通过这部影片的一些人物、画面、和争议之处等,展开影片涉及精神分析的部分。
1.人物:Spoon母子与侦探母子——父亲的缺失
在写影评的时候,我多次回头看了影片的一些片断,惊奇的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影片中甜品店的Spoon和侦探都称他们身边的那位女性为母亲。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再次观看影片,不出所料,影片中只有三个父亲。其中一个是John的父亲Ben,他在影片开头被判绞刑而死,另一个是继父传教士Harry,其图谋不轨才当上了继父,根本就算不上父亲,第三个是侦探本人,他作为父亲出场一幕中看见自己熟睡的孩子,表明由于工作,他早出晚归,与孩子接触甚少。于是影片就出现了父亲的缺失。乔治 弗兰克尔(George Frankl)在《未知的自我》里说道:“正如我们看到的,超我的形成是通过内摄吸纳的方式进行的。父亲的权威被内摄进入自我,形成超我的核心。我们不再把父亲作为一种外部威胁来对抗,而是允许他在我们的心里实现他的愿望,在此他担当了内部警卫、向导或惩罚者,作为我们良心和审视一切的眼睛。”在父权制社会,父亲的形象代表着超我——即人格结构中的上层部分,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的核心。(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父亲的缺失在影片中表达的是道德的沦丧。影片也对父亲的缺失作出了解释,那就Birdie叔叔。Birdie叔叔作为父辈的象征,表现出衰老和与时代脱节的状态,自然为人们所遗弃。那么是什么导致从前的超我形象与时代脱节,以致出现超我的缺失呢?原因非常复杂。总体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的改变所导致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让人们陷入了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至上,道德变得不值一提,原本的信仰无法解决人们的问题。
正是由于父亲的缺失,令人们在生活困难时又失去了精神依靠,于是,影片所表现的假先知和过分的宗教狂热得以出现。

2.画面一:教堂里的自省会——对自由的逃避
影片一幕是教堂的自省会,宗教狂热的场面对于局外人来说是触目惊心的。母亲Willa大声激动的说出自己的罪过,唾骂自己;她面部狰狞,双目瞪大而无神,身子不住的前后摇摆;说到要害处,教众们齐声附和。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自虐,但影片后来又可以看到,Willa自从跟传教士Harry结婚后,通过丈夫披着神圣外衣的歪理邪说——传教士Harry用诡辩拒绝了Willa的性需求,并把性需求说成是邪恶的——和宗教的“洗礼”,似乎找到了平静,又是为什么呢?这平静的实质是什么呢?
影片中的宗教行为非常类似于宗教改革后出现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概称为新宗教),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提到新宗教的出现,对其做出了心理层面的分析。在黑暗的中世纪过去后,封建社会瓦解,资本主义建立,“由于人失去了他在封闭社会里的固定位置,所以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这样就导致了“他对自己及生活的目标产生怀疑。他受到强大的超人力量、资本及市场的威胁。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与同胞的关系也敌对起来,疏远起来;他自由了——也就是说,他孤立无助,倍受各方威胁”。而新宗教之所以能够建立和发展,原因是其利用上帝的名义,解释了社会变化的原因和道德、经济等现状的成因。新宗教宣称人是天生有罪的,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必须对上帝彻底臣服才能得救。这与中世纪教会强调人的尊严、意志的自由及上帝与人的相似性人有权利相信自己能够获得上帝的爱是截然不同的。新宗教的思想从某层面让失去安全感、孤独的人们有了心理上的安慰,因为既然我们生来就有罪,命运不由得我们选择,那么有如今的彷徨无助也是必然的。新宗教上帝强大而无情的形象则是权威主义的象征。这样的上帝带有虐待狂的意味,教徒在其中受虐的倾向非常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好端端的人怎么会希望自己受到虐待呢?“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弗罗姆是这样说的,“这些人有一种倾向,贬低自己,……这些人非常有规律地呈现出极度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权利、他人、机构组织或自然”。那么受虐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受虐能够达到心理的什么目的呢?弗罗姆给出的答案是: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有受虐者就有施虐者,在受虐者眼中,施虐者施强大的,于是有受虐冲动的人的失去自由是通过“寻求一个他觉得强大无比的人或权力并臣服之”来实现的。新宗教提供的强大如施虐者般的上帝,满足了人们通过贬低自己,与之融合,驱除孤独无助感的欲望。
影片中的Willa,经济大萧条中有着杀人犯前夫的女人,既不富裕地位又低下,她的孤独无助施是显而易见的。但不仅仅是她一人,在经济萧条,制度不合理的社会中,老百姓们谁不是孤独无助的呢?传教士Harry这样的假先知就是利用人们的心理,控制了人们。

3.画面二:暴怒的民众——攻击欲走进意识
每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收音机,翻开报纸,新闻里多少都有暴力的影子。战争、犯罪、恐怖袭击、示威游行等等,充斥在我们周围。虽然媒体对暴力有所夸大,但是暴力事件的数量及影响力确实在增长。这里面有各种事物的“功劳”:经济、制度、许多激进的主义、媒体、艺术、甚至解放运动。我们不禁要问,从心理上是什么导致了暴力,又出现了什么变化致使暴力的增加?
首先,暴力是攻击欲望的表现,攻击欲或攻击性是作为本能伴随从诞生人类便来到这个世上的,虽然弗洛伊德将其归为死之本能(是表现为生命发展的一种对立力量),但它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我们的祖先通过它的对外投放获得生存必须的营养(如杀死猎物用作食用等)和保存自身(如遇到威胁做出反击等)。然而死之本能也有负面的效果,当人类进步出现等级、贫富等的差异时,攻击欲往往会指向同类,为了维护文明的基石,超我和道德产生,将攻击欲等死之本能排挤到意识之外,把它埋藏于潜意识。可以说,将攻击欲排挤入潜意识是文明能够维系所必须的,我们能够看到法律、道德、国家等都为此做出了贡献,它们通过压抑、置换、疏导等方法将攻击欲排遣、削弱或升华。可是,攻击欲作为一种能量,是不会被消除的,当压抑的能力减弱,它便重新进入我们的意识,控制我们的行为。超我力量的减弱甚至消失,便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影片中对传教士Harry审判过后,察觉受骗而暴怒的民众,带着对上帝的失望,他们做出暴力的行为,被攻击欲控制意识了。
象征道德、戒律的上帝是超我的代表,它的缺失让潜意识里被压抑的各种驱力进入意识。这便是如今暴力的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可是人本主义却在渐渐消失。经济效益、工作效率代替了人本身,为世界所关心。人们受到精神上存在的威胁,他们得不到认同,得不到爱,孤独无助,为我们引以为傲的经济科技所抛弃,如何顾及道德,如何再尊重父辈爱护孩子?超我因此衰败了,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部分,是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两者内化了的心理代表)靠向本我(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本能驱力以道德、社会各种光明的名义控制我们的心灵。(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争议:贬低女性的表象——道德沦落的开端
除了Cooper太太这个人物,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无知和愚蠢的,这为The Night of the Hunter(猎人的夜晚)带来贬低女性的质疑。我认为影片这样的设计,意图并不是要贬低女性。
在父权社会出现动荡与混乱时,女性作为社会轻视的群体,必然遭受最先最重的伤害。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女孩比男孩更需要父亲,父亲除了帮助女孩超我的形成,更要给予其力比多的认同。父亲的缺失(不是指没有父亲,而是父亲形象的衰败)会给女性带来力比多的阻滞,自恋的饥渴,超我的缺失,严重可导致各种神经症。所以影片中对女性刻画是父亲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是道德沦落的开端。而Cooper太太作为影片中正义的象征,是导演的目的所在。影片所宣扬的理性、道德和人道主义关怀由一位女性来表现,是有着深刻意味的:母性的上帝,才是真的上帝,因为她有爱。

                                                               cy阙如
                                                              2008-8-23凌晨

 短评

越来越觉得,跟众多经典老片的相遇。早有早的好,晚有晚的好。开场方式就不一般,之后像个常见的悬疑片,但在逃往河流开始,美妙得令人吃惊。凶险戏份全部发生在黑夜,结尾则是大雪纷飞。

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1.一个人辨别不了善恶,便容易在善恶天枰上往恶的那端倾斜。2.影片之美难以形容。3.再浓的黑,也有光亮存在。4.我们总是从小就在忍受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苦难,渴望一个出口,那不是别人带来的,而是自己一直坚持、一直努力所换来的。我们忍受着!!!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表现主义的摄影构图混搭上这样一个融合了童真、宗教、冒险、悬疑等类型元素的黑色犯罪故事在当时也确实是够另类的了。罗伯特米彻姆沉着的塑造出了影史上一个极为纯粹却又复杂的恶棍形象。

1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悬疑不逊于希区柯克,对风光人情的描画能力比肩约翰·福特,布光和摄影的美感又盖过了威廉·惠勒,天才演员查尔斯·劳顿一生只导演过这一部电影,在黑白、明暗对比强烈,几近剪影的影像中,集杀人狂与神职人员身份与一体的变态者成为了主角, 上映初期票房惨败,但最终被认为是美国50年代最伟大的电

19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查尔斯·劳顿唯一导演作品。①宗教隐喻:摩西,耶稣,圣母,妄称主名假先知。②父权缺席同[无因的反叛]。③米彻姆演绎了影史最佳反派候选,可怖剪影露面。④刺穿裤袋的折刀。⑤左手Hate右手Love。⑥如微缩教堂圣徒受难的谋杀场景。⑦湖底女尸&秀发水草。⑧晨光中的绝美双房。⑨创伤+撕碎的布偶。(9.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那河床中的女尸,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滟影, 在心头荡漾,做一条水草,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想逃?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追逐,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猎人的夜晚…

2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象征意义浓厚,后半段摄影风格开始彰显,美不胜收。夜空里悬挂的蛛网,岸边静止的蟾蜍,一轮弯月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两兄妹坐在小舟行慢慢飘荡,逃离罪恶的故土,这让人神伤。

28分钟前
  • 陈裸
  • 推荐

不算一部典型的黑色电影,但光线运用太特么“黑”了!!暂时读不出宗教隐喻,只觉得约翰和佩尔像格林童话里撒面包屑的小兄妹。或说故事本身就像个黑童话,约翰对着继父大喊“I don’t wanna it, dad,it's too much!”的模样让人唏嘘不已。缺陷在好几处剪辑有明显跳跃感,对钱和牧师的后续交代也过于仓

33分钟前
  • 基顿不抹口红
  • 推荐

4星半,很大程度得益于黑色电影布光与质朴而诗意化的摄影连用。《猎》将黑色电影以及自然主义的手法的有机结合,导演用黑色情节剧的形式叙述一个类似翻版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童话故事,。它是一部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影片却揭露了教会的伪善这一社会问题。孩子们作为成人世界欲望的牺牲品而默默承受一切

3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太漂亮了这画面,最美的永远是黑白。宗教意味下的悬疑故事,打光和构图是顶级的,左手仇恨右手爱,但其实只是个狡诈虚伪的假先知。结构上是标准的经典模式,至上美感。

3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重看#大部分女性角色都很愚蠢,大篇宗教说教显得无聊臃肿;蛛网鸟笼暗指觊觎纯洁孩子的阴影,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比喻明显,河岸一段写意,恶魔的剪影师从表现主义明显;摄影光感好,颗粒状饱满。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查尔斯劳顿,首次即是末次,孤导成就经典,总是被当作近乎玄妙的影史佳话去提及,可当中似乎也存在某种必然:为什么此事刚好落在Film-Noir?因为黑片可以算是自身通配风格特征太过鲜明突出而极易吞噬导演个人特质的一种极富魅力的电影类型。想想是不是如此?光影明暗让摄影吃重,拿腔作调让演员吃重,复杂反转让编剧吃重……导演只需要让这些吃重并高标的专业环节协调整合在一起不要出现1+1<2即可完成任务。……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69200689/

44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开场五分钟就被摄影震撼了,太考究精致。水底沉尸和两个孩子逃亡的画面拍得几近梦幻。最厉害的是,经济崩溃+宗教隐喻+经典恐怖角色蓝胡子,蕴含丰富的人性转折和本地文化,不能完全理解,又大体感知。小男孩求助却遭遇老头喝醉的那段儿,彻底点破电影的重要观点——谁都靠不住…

49分钟前
  • 皮袜子
  • 力荐

果然是部充满恐怖诗意的神片,上半部分是HATE,下半部分是LOVE,邪恶的部分和善良的部分都很有力,当代表恶魔的神父和代表守护天使的老太太唱同一首歌时那善恶正面对峙的紧张场面真叫人激动。

51分钟前
  • spaceman
  • 力荐

摄影被拍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感觉,只是后半段的故事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Film noir风格的fairy tale. 自从看了Psycho之后我好像特别会喜爱这种拦腰斩断的叙事,感觉很奇妙。虽然看的时候觉得有亮点但没到五星,但是看完之后我脑子里不仅仅一直在惊叹水中女尸、善恶合唱的经典场景,也在回味小动物的镜头,手指上的字母等等细节,越想越有味,五星~

56分钟前
  • 力荐

影片前半部很好,水下女尸的镜头特别特别美!但后半部分非常拖沓,而且宗教色彩和说教意味太浓!糟蹋了好片子。而且两个小孩斗大反派的设计也太幼稚太喜剧化。//20151213资料馆大银幕二刷。时隔四年再看,感觉比上一次好多了!之前的我的看法字怎么这么幼稚……三星改四星

6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纵有巨大的缺陷也掩盖不了闪光处的耀眼夺目,大量深焦镜头和高对比度摄影绝不仅仅是技术牛和感官美,更是对主题的强劲助力;米查姆也是坏的魅力四射,胆战心惊。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这种表演夸张处处弥漫着愚蠢以及对女性歧视的片子让人怎么评价啊?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实在跟不上人物思维了,或许大概是我比较蠢。。岁月蹉跎,慎选狱友和电影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重看袪魅。就有限观影量来说,此片和《欧洲特快车》是我所见过的电影摄影中运用剪影效果最好的两部—查询资料得知后者也受本片影响颇深。与Love&Hate一样二元的是男人&女人、庸众&先知:厌女情绪贯穿本片,无所不用其极地宣泄对于女性的恶意;比邪恶更加无可救药的是愚蠢,庸众的保守、怯懦、愚忠、易怒构成时代背景下的低压槽。值得玩味的是片中略显突兀的汽车、火车、轮船的特写与声效,联系上查尔斯•劳顿真正进入主线叙事的缘由—孩子们的父亲为家庭解忧故铤而走险,留下一笔遗产,所批判的核心自然还是资本主义大萧条下人的生存困境。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套用圣经故事却在片中流露出“人无法受到上帝的感召与宗教的感化”的绝望情绪,恕难以理解。

1小时前
  • Aloysh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