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1991

HD

主演:雅克·迪特隆,亚历山德拉·伦敦,迪迪埃·巴比尔,贝尔纳·勒科克,尚塔尔·巴尔巴里,艾尔莎·泽贝斯坦,Edith Vesperini,Gérard Séty,Lise Lamétrie,Leslie Azzoulai,Corinne Bourdon,Jacques Vidal,Claudine Ducret,Frédéric Bonpart,Maurice Coussonneau,Gilbert Pignol,André Berno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梵高1991 剧照 NO.1梵高1991 剧照 NO.2梵高1991 剧照 NO.3梵高1991 剧照 NO.4梵高1991 剧照 NO.5梵高1991 剧照 NO.6梵高1991 剧照 NO.13梵高1991 剧照 NO.14梵高1991 剧照 NO.15梵高1991 剧照 NO.16梵高1991 剧照 NO.17梵高1991 剧照 NO.18梵高1991 剧照 NO.19梵高199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阿尔的太阳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庆幸并没有看到梵高在电影里割掉自己的耳朵,相反,阿尔明媚的阳光和风景有时甚至让我心情愉悦,但我还是忍着自己的眼泪。在这个独自看完电影的深夜里,我忽然觉得文森特就是我的哥哥。这让我想起海子的诗歌《阿尔的太阳》,很多年以前,看《梵高自传》时,我曾经很认真的把这首诗抄写在扉页上。

 2 ) 生日快乐啊,梵高同志!(转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亲爱的文森特: 今天是你的生日,3月30日,如果你还活着的话,到今年也得有170岁了。 这可真令人惊讶,很难相信你已经是近两百年前的人,因为你的画,到现在都没有过时。在美术馆一排排陈列的画作,有些画很美,但其绘画语言,已经明确地提示观看者,这是一幅古老的画,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旧日时光,但你的画不是这样,你的画依然活着,上面的颜料一根根站起来,还在朝我吼叫。 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是怎么过的?如今已不可考。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那一天你被关在精神病院里,而且正在遭受一次猛烈的发作。你把这种发病称为“黑暗”,你陷在一次又一次的黑暗里。 刺激你这次发病的起因是你又去了一趟阿尔,那个让你失去了高更的友谊并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地方。你获得许可离开精神病院,阿尔之旅被视为一次测试,虽然你惴惴不安,但有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鼓舞你决定试一下,“以便看看在没有再次发作的情况下,我是否可以承受正常旅行生活中的压力。” 那个好消息是,在布鲁塞尔的“二十人展”上,你卖出了一幅画,《红色葡萄园》,售价400法郎。这个价格不算高,但你一辈子也没有卖出过几幅画。有一次,有个人买走你的画,只留给你20法郎。 你没能通过测试,你再一次败下阵来。人们发现你在阿尔的街道上漫游,一脸茫然,而且已经迷路了,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因何在此。你随身携带着的两幅画和信件都不见了。最后,精神病院派工作人员用马车接回了你,你跌回黑暗。 顺便说句题外话。现在,就在我给你写这封信的当下,你有一幅画,正在中国展览,它是随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一大批绘画珍品一起来到中国的,展览的名字叫“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不是什么含糊不清的“二十人展”或“二百人展”,在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这几百年的所有那些伟大画家里,你的名字被挑选出来,放进了展览标题。而且你那幅小小的油画,几乎是全场最贵的一幅,光是它的保险估值,就达到了10亿人民币。很抱歉,这个世界现在没有法郎了,但如果折算成欧洲通用的货币,10亿人民币,大概是1.34亿欧元吧。

你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当你写信给你的弟弟,亲爱的提奥,难堪地开口讨要150法郎作为生活费,每次都让你陷入自责,继而自我厌弃。 你还记得那幅小画吗?是很奇怪的一幅。画面上一方草地,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构图,就是平铺直叙的草地,没有人这样画过草地,我想是因为没有人这样凝视过草地。全是草,你用力地画出一根一根草,颜料刀劈斧砍,每一根都是平等的,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草丛里有几只蝴蝶。远处隐约有一条小路,有一点点你喜欢画的丝柏树的树根,但那些不重要,你要画的就是草,一根草就是一条命。 这是你在生命最后一年里画的画,那一年你过得很糟,有很长时间都在“黑暗”里,医院禁止你使用颜料,甚至扣下了你的钢笔和铅笔。因为他们发现你在狂躁的时候会吞咽颜料,吮吸油画笔,甚至大口灌下松节油——以前你没钱买酒的时候,也抓起松节油就喝——而这些玩意都是有毒的。我不确定你还记不记得这幅草地。不过没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帮你记住了它。 你曾经向提奥解释过,为什么你在画面上每次签名都是Vincent,而不是van Gogh,你说因为Gogh太难发音了。你没想到,现在大家都非常利索地发着这个音,谈论着你,甚至在中国也是如此。你的名字妇孺皆知,它被翻译成“梵高”,这两个汉字,分别代表着奥义和崇高,那正是你在你的艺术中所相信的东西。 你不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文森特·梵高,在你之前,你母亲诞下过一个死婴,是个男孩,他被命名为文森特·梵高,墓碑上也刻的是这个名字。一年后,母亲又生下了你,你继承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仿佛是你替他重活。诡异的是,你的生日,跟那个死去的男婴文森特·梵高的生日,是同一天,当然,那一天也是他的死日。这像是一个神秘又悲伤的密码,奠定了你一生的宿命。 你也不是这世界上最后一个文森特·梵高,你弟弟提奥,在跟乔结婚以后很快有了他们的头生子,他写信向你报喜,并决定用你的名字为宝宝命名。这消息令你心乱如麻,之后你多次表达过,生怕孩子因此传染到你那古怪的性情,以及厄运,你宁可他不要起这个名字,无论如何,你希望他千万不要像你。 让我继续说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吧,在说了上面那些好消息之后,也有一些悲伤的事。在你死后,你最爱的弟弟,提奥,很快崩溃了,对你的爱,对你们最后爆发的那次大争执的悔恨,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压垮了他。他肺部感染,脚也跛了,病毒蔓延到了他的脑部,他日渐虚弱的大脑,到最后只记得一件事,他反复写下这件事:文森特·梵高不能被遗忘。人们必须明白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我不用尽全力促成这件事,我会自责,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他让自己长时间埋首在与你的通信里,天呐,你们之间写了那么多信,简直比最热恋的情侣还要密切。他激进地筹划着你的展览,若有人胆敢说不,他就跳起来猛烈抨击。这简直太不像他一贯的作风了。最后,他以你的方式,在他服务的古庇尔画廊大喊大闹,用力摔门,并在几天内完全陷入癫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由于他过于狂暴,医生不得不用氯仿麻醉他,并给他穿上束身衣。你那个原来富有涵养、善解人意的弟弟,因为爱你,哀悼你,把他自己变成了你。 你以前担心过,弟弟一旦结婚,有了自己的生活,你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连接就会被打破,你也担心你会成为这个新家庭的重负。但爱并不是这样一种东西,爱有时候并不因被分掉而变少,它有时反而因传递而变多。在你弟弟死后,你的弟媳妇,乔,坚定地接过了继续托举你遗作的重任,虽然你们之间爆发过矛盾,虽然她不久就改嫁了,但在某种程度上,当提奥变成了你,她就变成了另一个提奥。她要证明,她的亡夫是对的,他没有看错文森特·梵高。也是她,在25年之后,坚持把提奥的尸骨移走,与你并肩合葬。 我说了这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现在,也请你说一说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吧。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到底是怎么死的? 小时候我接触到的艺术书籍都说你死于自杀,在1890年的那个夏天,你开枪打死了自己。但后来,更多的史料被披露出来,不由令人疑窦丛生。 1890年7月27日那天,你在拉乌旅店吃完午饭,拎起装满颜料的画具袋,又继续去野外写生。太阳落山后,人们看见你捂着腹部、一瘸一拐地回来,回到自己房间躺下,你的肋骨下方有一个小弹孔。 “我是在田野中自杀的,我用左轮手枪向自己开的枪。”这是你当时对医生和警察做的陈述。当警察对你进行细节盘问的时候,你说,“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两天后,你在弟弟提奥的怀里死去。 但你不能解释以下疑点: 1,医生在你的身体里找到了子弹,这是一把小口径手枪,如果从近距离对自己开枪,子弹会穿过身体,而不是像这样留在体内。从弹道的情况来看,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火的,远到你自己完全够不到的地方。 2,子弹从肋骨附近一个罕见的倾斜角度射入体内,弹道并非直线,要对自己造成这样的伤口,姿势极为别扭。如果想要自杀,对着心脏或脑袋才是令人信服的求死方式。 3,你声称在你枪击之后,手枪就掉落不见了,但警察四处搜寻,一直没有发现这把手枪,甚至连你带出去的画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按你当时的伤势,你不可能还有余力清理现场。 4,你没有留下任何遗书,反而你那些没有寄出的信件里留下了许多关于将来的计划。在出发去“自杀”的时候你还很费事地扛上了画具去作画写生,这完全不像一个不打算回来的人。 5,从未有人听说过或见过你拥有这把枪,事实上,当地唯一大家知道的手枪持有者是一对年轻的兄弟:弟弟雷内16岁,淘气挑衅,以捉弄你为乐;哥哥加斯顿18岁,敏感而文雅。你一直跟哥哥加斯顿关系很好,不惜因此而忍受他那个讨厌的弟弟。雷内曾在不同场合炫耀过这把枪,从你受伤的那天起,这对兄弟就被他们的父亲带离了当地,神秘地消失了。 …… 疑点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你虽然屡次表达过死志,但更多时候你激烈反对自杀,认为自杀是对生命之美犯下的罪行。有学者在走访了许多奥威尔镇的居民并做了大量研究之后认为,你是被那年轻的小伙子意外射中,“由于害怕被指控谋杀,他们不愿意说出事实,文森特决定为保护他们而牺牲自己。” 如果这是真的,在最后时刻,你一定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为了保护更年轻的孩子免于被起诉,不惜牺牲自己,这很像早年那个立志当牧师的你,也很像那个为了挖土豆的苦人而哭泣的你。 就像你在给提奥的信里写的那样:“画家们死去,并且被埋葬,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向下一代人或下几代人说话……在画家的生活中,死亡也许不是最苦的事。” 但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些你曾经想要保护的孩子,也已经得到了死亡最严密的保护。你可以说出真相了吗?我在今天纪念你的出生,也在今天遥想你的死亡。你写过,你的内心燃着一团火,而过路的人只看见一捧烟。但你要相信,这世上总有不怕被火灼伤的人,想要深刻地了解你,就像你的提奥一样。 此致 敬礼! 你的中国朋友 我的名字比Gogh更难发音,但你可以叫我KK 2023年3月30日

 3 ) 来自于安妮宝贝

       法国电影《梵高》。片头是画布上浓重的纯蓝色,笔头在上面掠过,发出刷刷有力的声音,有一种潮水般错觉。片子基调冷静。大量欢乐镜头充满寓意:聚会时嬉戏和表演,乡村舞会,沙龙离得狂欢和男女情爱,乐曲,歌声,美酒,笑声,人群,青春的女性躯体,源源不断地出现和持续。

       人生表象热闹和愉悦的一面,似乎起着一个背景衬托的作用。一回到文森特的处境,只是他无法缓解的荒凉自处。属于他独自的人生,是在田野里对自己开了一枪,然后躺在阁楼单人床上等死。床单和墙壁雪白,床头放着一把旧椅子。一些人轻声地来来去去。他们无法参与到他的荒凉里面。

       一个朋友曾经去甘肃支教,默默工作一年。问他的感受,他说,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他的内心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改变对人生的看法。那已足够。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但有些人即使被审判之后也未必能得到这回报。这是个区别。

       “我喜欢更简洁,更淳朴,更严肃的作品。我需要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感情。现在已经到了联合起来大声疾呼的时候吗?或者,既然这么多人睡着了,他们不喜欢呗叫醒,最好还是自己独自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些自己单独可能并能够承担的工作……即使以后我能够挣得多一些,我也将永远在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范围里活动。因为我对各种事物的观念以及我想画的那些题材毫不留情地要求我这样做。”

       孤立的处境虽然危险及代价巨大,但真正的创作者,甘愿把自己的痛苦及超脱生命污泥寻求净化的使命当做祭品摆上祭坛。有些人左右逢源徒有虚名,有些人则继续被蔑视或误解,远离喧嚣人世。

       收集所有关于他的电影。他丢掉手枪,捂着腹部从麦田里转道而回的时候,雷雨将至的天空乌鸦飞窜。在一部电影里,他要求弟弟提奥给他一根烟,他叼着死去。有些不是。看他如何在被后人想象的镜头里,一次次地死去。死在他的小阁楼里。他的真相是他的秘密。这样很好。

       奥维尔。我去到那个一万公里之外的小镇。走上狭小阴暗阁楼,看到他的单人床。采下田野里两枝长茎的黄色雏菊,放在他的墓碑上端。这朴素的花朵一定是他所喜欢的,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乐趣只来自天与地。我为自己对他积累如此长久的尊重,此刻获得的相会,感觉欣慰。

       在北京画廊里,看到过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即使是被炒作和拍卖出高价的当红画家的作品,充斥的也大多是媚俗形态、虚浮概念和浅薄的趣味。这样的潮流和作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我们的确绝少能够看到一幅充满感情的静谧的作品,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光芒的作品。广渺天空中,光亮都已黯淡,只有逝去的星辰还在闪耀。有些人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不隶属于某时某地。

       还有画家会在田野里站立一个下午,只为画下春天的玉米地和桃树林,画下那些光与影,那些植物的芳香和灵魂,以及淳朴的农民在田地中劳作的自然姿态吗。还有人在绘画的时候,一边对画布涂上颜料,一边对着置身其中的风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深深沉溺的欣赏吗。美。这一切的美。对美的真实感情,让一个人的心里曾经如此狂热、激愤、孤独和痛楚。

       “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身心都奉献于此。”他是一个两百年前落魄至死的贫穷画家。他是永远的梵高。

 4 ) 悲情梵高

多年前在塞纳河畔的奥赛博物馆看到梵高的自画像的时候,明显感觉心跳加速,然后继续前行到莫奈的睡莲,心就平静多了,回过来路过此画的时候,心速又提什,感觉挺神奇的,屡试不爽。那种弯弯曲曲的笔触,触动人内心的骚动,居然能引发心灵感应的共鸣。那时候对梵高的印象是激情,躁动,感觉要临摹他的画,得先灌醉了。。。后来看了这部影片,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影片平实的记录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在临摹他的《鸢尾花》的时候,也真正体会到他原来是如此的理性和专注,一大片的鸢尾花,看着都眼花缭乱,而他却把每片叶子从跟到花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色彩的明媚和笔触的直白,酣畅淋漓。可惜了,一个善良的充满悲鸣的天才。

 5 ) 2.18 记一些边看边写(截图)

(2021-02-19 03:31) 我好喜欢看画家们画画。像我一样的外行看画画,就像看变魔术一样。现在,蘸好了颜料的画笔要落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不能像踩音乐节拍一样踩那些颜色。画家的动作和决定会是什么呢?毫无征兆,但最后,乱七八糟的都变成了画板上的已成事实,又混乱又优美。我找不出那里的规律,我只是像蜜蜂对花蜜着迷那样,对那些毫无征兆的色彩和笔触着迷。看他们画画的过程,把时间、空间和人都看到了,就会有很多另外的乐趣。画家都是魔术师。导演也是魔术师,关于画画的电影好像没有看过特别多,但是我好喜欢关于画画的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算一个,《海莲娜:画布人生》算一个,这部《梵高》绝对算一个。我也好喜欢关于音乐的电影,还有关于舞蹈的电影。突然想到《巴黎野玫瑰》,虽然它算不上neither,但,hhhhhhh可能因为他们一起刷墙吧,冰淇淋蓝色粉色,还有弹钢琴的片段。好喜欢好喜欢。 00:25:06 哇,好有趣啊...人物的进出,带来空间布置的变化。所以一时间仿佛整个场景都换了一样,眼睛被带到了不同的地方。颜色,色块,线条,空间,疏密,光线,呼吸。 00:29:03 让我想起《燃烧女子的肖像》,因为那里Adele说,你画的并不是我,而是你想象中女人应该有的样子(好像是这么说的)。这里,因为之前女孩再说,女孩被拘束在家里织绣,waiting to live,一些女人上街游行,而她rather revolt privately,不知道她会怎么评价梵高的画呢?.........哈哈哈哈哈好的“It's all nonesense.” 然而他爸爸说什么,说"Pose and shut up. Models have no say in how pictures are executed." 然后她爸爸把梵高的画夸了一遍,说怎样柔和的淡紫色,怎样的韵律,怎样的背景,裙子的褶皱和线条......然后女孩说这裙子weighs a ton. 哈哈哈哈哈就,其实很平静也不懂声色地把细节都展现了,乐趣和讽刺都是观众自己可以之后玩味的。

00:31:26 人在自然中,太美了。 91年的片子真好啊。 哇情人真动人。Cathy. 00:37:12 喜欢他两的谈话。 00:38:05 天哪他们头发上的光。好美。 00:43:54 啊,走过去,坐在窗台上,仅为了给一个贴面吻。这种感觉太好了。 00:45:02 “I’d say of hysteria. It's not confined to women.” hhh摸13岁女孩屁股。 看看是谁vulgar. hhh这些老头的节目好可爱。 00:52:57 hhh调度:走到镜头前说闲话。"idle girls", offensive already. 00:57:27 啊,跳舞好愉快啊。记得导演特地给那对夫妇镜头。他们看上去是那种rigid做派的,但当他们跳舞时,他们一样很自然和愉快。很喜欢这样对待人物。 阳光透过树荫,形成那一个一个小圆光斑落在他们的衣服上。真是个好天气。 01:05:33 离他肩膀这样近。 1:11:11画画哄小孩开心嘛hhh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1:12:42 人物的眼神,指引着我们的眼神。太神奇了。所有器官里面,眼睛似乎是天然能指引方向的,啊..可能我们用眼睛看东西的缘故吧,可能,是眼睛模仿眼睛的缘故吧!如果人有尾巴,尾巴也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吧。 1:13:46 扣衣服细节,说明喝水/牛奶(?)之前///// 1:14:21 Beautiful. 每次另开一个场景都能惊艳到我,就好像把眼睛单独带出来,带到不同的地方去旅又。这么想起来,我的眼睛真的去过不少地方,比我的身体多得多得多的地方呢。 1:17:13 哈哈哈好家伙。"Ah, doctor." Doctor has no idea what you've done. 1:18:17 她带着一股夏天的气息回来。 1:18:52 走人,上楼。这个调度不错hhh 拿枪指着自己的镜头都很定很长。 1:21:31 喜欢法国,每个房间的墙壁上都会贴墙纸,背景总是很耐看。 1:24:05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段太搞笑了hhhhhh,调度和台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24:55 哇,慢慢地把画摆出来。巧妙的空间内部蒙太奇。是魔术吧。 1:31:10 这段父女谈话不错,以bonjour作结束,也很轻盈,中和掉前面的重。 1:32:06 “The Van Goghs are not an artistic family. The way my father looked at me... My work had to be really ugly and dirty to him for me to get that look. I just went on painting in my own way. That's all. I keep at it... But what's the use?” 很动人,不渲染,很动人。 1:33:30 从一开始的两人同框,到后来不同框。对话从亲密走向对抗,二人距离变远,从Van Gogh那句"You always defend him"开始。 1:35:25 “He should've been one of the best painters of his time. But he started late and rushed things.” 然后一堆因为兄弟关系而怎怎怎滴话。 1:40:15 鸟鸣,不错。杏花树。 很神奇的感觉是,男人的在场让整个画面都变硬,而女人的在场让画面变软。嗯? 1:47:30 嗯??? 嗯??What's the fight and hug? "Selling is dumping for money." 突然感觉这电影很有人情味。 “Being an artist is a luxury.” 1:55:16 Vincent一副肾虚的样子为什么还能跳这么多舞? 1:55:53 这里的特写太美了。 眼神,太重要了。 啊,法国音乐那么标志的是手风琴。 2:02:49 She's beautiful. 2:05:33 哎!!人在跳舞的时候,太美了。大家都那么美,特色各异,完全不像是群像。 好搞笑,这是什么舞。 Hey~好玩好玩,最后合成一排了吗? Hey,这个踢腿舞也好好玩! Cathy 尽兴。 2:12:50 他在想他的死亡,而她这时爱上了他。 最后一根稻草不断pile up. 因为,即使是在跳舞那么欢快的场景重,我们心里也并不明亮。事实上,那并不是一场畅快淋漓的舞蹈。 2:16:35 啊,马都看着他们抬着她。 2:17:51 太美了。这种沉浸忧郁的蓝铺满镜头,一些绿色、黄色、红色苹果摆在右上,就像画中静物一样。 女人卷曲的长发,好撩。 2:20:25 OMG...Stabbed himself. 这片开阔地带。已经不是开篇那时的夏日时光了。 太困辽。 结尾。Peace.

 6 ) FIFF11丨DAY3《梵高》:皮亚拉影像中的疯狂画家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梵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天才画家们有血有肉的评价了!

我们敏熙:

当其他人都不正常时,一个正常的人才叫不正常。

费了木:

生活流式的传记片,呈现了梵高的多面。真挚,动人。

格系艺人:

将梵高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一面,更像是导演个人的自我表达。

不是兔槽:

严丝合缝,为什么要用几乎历史正剧的朴实手法来拍梵高……

蹦擦擦:

色调好看,但是感觉和我印象中的梵高有些差异,或许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fire_storm:

皮亚拉所崇尚的长镜头、自然光、无配乐还有文絮的剧本和整块整块的叙事在这部电影里是这样的合适,这样的优雅,比撒旦阳光下好多了。

红:

前后景安排的太好了,生动,丰富。但也不是像《公民凯恩》那种交代大量信息的,《梵高》中的前后景安排就是富有纵深感的,生活中的,活灵活现的空间;它没交代太多信息,就是很真实的呈现了而已。

Sparrow:

细腻的法国乡村景象仿佛置身其间,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相比,更注重与日常生活的对抗,温柔、敏感、痛苦、折磨都一一倾泻于画笔之下,艺术与荣誉的错位使得这部人物传记愈显平实,后半有些脱离人物本身。

果树:

对一个时代的神还原。很喜欢皮亚拉避开各类表相冲突的拍法,你以为的精致视觉、悲悯姿态、人物猎奇都没有,只在看似会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每一天的断章里,平静地聚焦人物。安宁与平凡或许是普通人的幸福,之于天才,是最大的煎熬。

飞檐:

当我们不再看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旅程,他完全回到了一个个体必然面临的那些时刻:剥离自我,又想无限靠近,情欲纠缠,又企望脱离静止,离开人群,又时而慌张期待…… 诚实的作品,讲述一个真切的艺术家,最后依然回归到了人的问题。

River:

一层层剥去梵高身上的属于天才的神性,将他还原成最普通的人,非常喜欢结尾的处理,万籁俱寂之下有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而另一方面,生活化、平实化的尝试也让电影失去了观赏性,虽然有不错的配乐和画面加以调剂,但是过于冗长的时长还是让人看得头疼。

法罗岛帝国皇后:

电影史上最著名梵高传记片,莫里斯·皮亚拉代表作,以艺术天才梵高为主角的电影作品不胜枚举,除这部外还看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总的来讲还是太“正”了,一个患有精神病、亲手割掉自己耳朵、最后中弹身亡并在身后享有崇高地位的人,却没有表现出引人入胜的癫狂感,人格魅力大打折扣,也就只能靠视听来弥补,这方面《梵高》还是造诣匪浅的。

George:

只有一个对19世纪艺术史和第三共和国社会生活史有真正了解的导演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表现梵高的最后二十天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是珍贵的作品;男性和女性的表现也很有意思 充满了印象派的处理(室内的女性与室外的男性);无论是群戏还是独角戏无不表现出对法国现代绘画构图的生动运用所以会有每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那个时期法国的社会生活令人信服的程度堪比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精准且优美。

Pincent: “成为一名艺术家本来就是奢侈的事情,你必须能负担起这样的生活,贫穷才是真正的痛苦”。这样的传记也可以指代其他大部分遭遇类似的创作者,不因他个人而猎奇化的展现,没有割耳也没有一个个画的重现,连自杀开枪都没有。这个梵高比较真实,更像一个人,出入风俗场所,有血有肉有情有欲。虽是去神化,但那偶尔的肆意或疯狂的表现,还是散发神的光芒。天才的死亡是无法理解的,但生活的片段又不断透露了接近死亡暗涌的讯息。摄影多用自然光。妓院故意延长的舞蹈和歌声、女演员被砸脚突然的爆发…都挺喜欢。

Bob_Chow:

结构上和节奏上都有些奇异和平淡,的确从完整构造一个“梵高”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所谓的性,爱情,作品,家庭关系,加歇医生等面面俱到,有传统意义上的轶事也有艺术见解。但是结构上梵高不断从正常到“疯”之间上下起伏,令人难以捉摸,构建了鸿沟般的共情阻碍,导致不断碎片化,而影片最后的自杀场景又极为隐匿,反而在床榻上的节奏加速,戏剧化,这样的处理难以捉摸。作为类似传记的题材,却铺开去描绘群像,甚至于是群像并不指向个像的特征,这更模糊了叙事的角度,第三人称的客观性在这个位置质疑传记体的主体性。加歇的女儿和哥哥里奥的描写冲淡了对于梵高核心的关注。

子夜无人:

气质上比《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和《永恒之门》都更合胃口,对于艺术家传记片执行的思路也非常满足我的想象:既有人类本身丰满鲜活的七情六欲,又丝毫没有折损他身上的艺术性。在人物素材上没有我们熟知的那些生平大事件,完全去高潮化、也反传统传记片拍法,甚至它拍得你都认不出那是梵高,千万个在艺术和生活的夹缝之间左右为难的人好像都应该长成那样。于是在沉闷冗长的时间流速里,所有本该浓墨重彩、激越炽烈的情绪最后都保持了有始有终的清淡,你似平常又似不凡、你扔在人群里被快速淹没又隐约透出不一样的光亮、你为生活一筹莫展又被高于生活的东西所青睐。你知道吗?你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可它总是提前出卖你的忧郁挣来奖赏。

#FIFF11#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剧本虽然没有明确完整的故事线,只有碎片化的一系列场景,但是每一场戏的信息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对1880、1890年代法国乡下生活细节复制得非常到位,展示了第三共和国早期的社会风貌,让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梵高本人,那些人就是当年法国乡下实际存在过的人。

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梵高1890年在巴黎北郊奥维经历人生最后两个月的境况。摄影很美,91年的皮亚拉特还在延续70年代法国电影的乡村美学,那些配色和打光粗看不显眼,其实非常精致。故事中仍然有被忽视和伤害但沉溺两性关系中的女性,而且这部分做的有点拖沓。裸体不少,且结尾还是很催泪的,一个疯人的最后告解存在于理解

1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我觉得比90年那部好看呀

16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最后超级~长的妓院戏真让人想起天堂之门,永远停不下来的舞蹈和狂欢,拍到导演满意为止… 皮亚拉镜头下的梵高就是个普通人嘛,包括主演的外貌也一点都不让人联想到印象里的那个疯子画家:片里的这个人,有放浪的爱情,有和家人的快乐和矛盾,有创作上的焦虑,也有和其他人都处不来的孤独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将戏剧化的表现降到最低,写实的如同白描。无限贴近梵高,他只是一个人,他也有爱欲冷酷自私,逃不掉每秒生活的磨搓,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他没有光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只是不断的画,画,画下去。

2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就好象无论怎样讲述,都不希望你被轻易阅读。情愿被误解,好过被理解。

2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更生活化的写实处理,包括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布景。影片首先将梵高还原为人,刨去了所有的传奇与耸动,甚至一些名画的诞生过程,毕竟那些你们都很熟悉了。雅克·迪特隆表演的很棒,一个敏感、脆弱又很自我的人。叙事上的省略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可以看作是大音希声风格的武侠传记片。演员外在形象沉稳内敛坚毅,有着反艺术家的码头工人气质,却能感觉到其身怀绝技并且激烈澎湃至随时可爆发的内心世界。结尾部分两个细节很厉害,一是女演员突然被砸到脚之后的爆发,二是突然起来的高亢配乐。迟来的错位悲悼凝结了梵高一生的命运。

33分钟前
  • LOOK
  • 推荐

。。。。。

38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较差

说在电脑前无法坚持的朋友,很理解。再次证明即便你在电影院不小心睡着了,但在你醒来的那个瞬间,你还是相信,有那么一段时光,真切驻留在了梵高的最后日子,也在眼前的黑暗时空中。拒绝配乐,拒绝煽情,他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侧躺姿势,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听上去好熟悉。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在影片第一秒钟,我们听到一种奇异的声音――曾在《爱德华·蒙克》里出现的画笔的巨响;但皮亚拉走得更远.他大胆地指出,单声道实际上比立体声具有更强的声音表现力(回想布列松的作品,不难意会这一点),于是我们在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中领略了"无环围空间"的音效;各种细小的后期录制声响被"不自然地"刻意放大,仿佛压扁后向中心聚集,如图层一般堆叠起来,它们绝非日常听到的模样,但在接近单声道的背景下反倒更具在场性与感染力(这或许也可看作一个比喻:片中未割耳朵的梵高实则已活在mono而非stereo的世界).皮亚拉对声音的态度实际上正是北方浪漫派和现代画家对景物的态度:关闭耳目而运用想象和知性构造出自然,突出其本质特征以接近那永恒的eidos,也即纯粹的外观(Aussehen).

45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还是想像中的存在最美好

48分钟前
  • 在.
  • 推荐

梵高最后的日子。皮亚拉一生的执念。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非常忠实的传记片在AF看的原声

57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闷……………………

1小时前
  • 小 赵
  • 还行

【t345afc71d】【t391c70618】 梵高最后的日子,细细碎碎,白开水样叙述缓缓平铺,整整两个半小时,隐忍不癫狂静静死去。

1小时前
  • [ e c h o ]
  • 还行

啥?

1小时前
  • 飞天神猪*将提
  • 还行

拍得太印象派了...

1小时前
  • (.-°_°-.)
  • 还行

在我所看过的名人传记片中,本片大概算是最平实最动人的一部了。既没有把传主神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整部影片不卑不亢,没有丝毫的媚态。一切都处理的如此流畅、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小时前
  • 易老邪
  • 力荐

看电影看到四分之一差点流泪,看到一半喜欢上了演梵高的人,看到四分之三开始因为对女性角色的狗血以及梵高莫名放荡跳脱的处理感到厌烦,结尾已经没有任何梵高的影子了。

1小时前
  • 锥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