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1991

HD中字

主演:三国连太郎,永濑正敏,和久井映见,原田美枝子,田中隆三,浅田美代子,山口良一,浅利香津代,高峰凯希,浜村淳,梅津荣,井上千蔵,中本贤,小仓一郎,村田正雄,松村达雄,中村芽衣子,音无美纪子,奈良冈朋子,佐藤B作,碇矢长介,田中邦卫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儿子1991 剧照 NO.1儿子1991 剧照 NO.2儿子1991 剧照 NO.3儿子1991 剧照 NO.4儿子1991 剧照 NO.5儿子1991 剧照 NO.6儿子1991 剧照 NO.13儿子1991 剧照 NO.14儿子1991 剧照 NO.15儿子1991 剧照 NO.16儿子1991 剧照 NO.17儿子1991 剧照 NO.18儿子1991 剧照 NO.19儿子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儿子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日本岩手县山村,浅野家迎来了母亲绢江(音無美紀子 饰)的周年祭典,子女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沉寂已久的老屋重新焕发了生气。祭典过后,子女们商讨赡养老父亲昭男(三国连太郎 饰)的事宜,可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解,固执的昭男始终不愿意离开老屋。  此后不久,昭男为参加战友聚会来到东京,并顺道看望了在这里辛苦打拼的两个儿子。长子忠司(田中隆三 饰)虽是个体面的公司白领,却为了供养家人和房子疲于奔命;次子哲夫(永瀬正敏 饰)辞去酒馆工作,进入一家钢铁厂,更邂逅了心仪的女孩征子(和久井映見 饰)。  两个儿子虽各有辛酸,然始终为了幸福不断努力。望见于此,昭男的忧子之心总算略略放下,而甘于一个人的寂寞……  本片根据椎名诚小说《仓库作业员》改编,并荣获1992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奖、最佳男主角奖(三国连太郎)、最佳男配角奖(永瀬正敏)、最佳女配角奖(和久井映見)和最佳新人奖(永瀬正敏 & 和久井映見);1992年蓝丝带奖最佳男配角奖;1992年电影旬报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女配角奖;1992年每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永瀬正敏)、最佳影片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导演奖;1991年报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永瀬正敏)和最佳影片奖;。山子的一家菜鸟老警第三季大宪章国王的最后旅程画廊外的天赋座头市大战火神庙雪之断章恐怖电影院2攻心夜鼓人间套路深侦探罗曼史血色清晨闪耀的平凡萍水相逢1967街舞新曲麻辣学院雍正与年羹尧刘胡兰富贵逼人粤语版无人问津2016达荷美女战士(预告片)了不起的薄伽丘艾米利亚的孩子逗阵儿国语蝙蝠女侠 第一季铁血淞沪复仇第三季碧蓝之海2020法医秦明套现特种部队2:全面反击野兽家族第四季杀手的童话粤语老友记 第六季儿子铁血雄风(原声版)午夜凶铃2:贞子缠身黄昏流星群自由坠落2013泰版我的野蛮女友真命天子2015陀螺女孩盛女脱单记

 长篇影评

 1 ) Everybody's Fine

家庭轻喜剧及反应家庭关系的剧情片一直是山田洋次先生所擅长的,“山田洋次是一个道尽日本人心事的电影大师,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更在国内被封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儿子 息子》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小津安二郎先生的《东京物语》(1953),日本导演对这种家庭人物关系刻画反思的作品其实很多,对于欧美的话,能想起来的是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Everybody's Fine》(2009)以及她的原版大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Everybody's Fine》(1990)。东西方人对感情的刻画手法不同,我这个菜鸟是不能详细解读的。

本片主演是三国连太郎,影片中的父亲胡子拉碴、精神颓然,真的很恍惚是不是现实中的三国连太郎先生也是这个样子了,又想到《Everybody's Fine》(2009)中的罗伯特德尼罗,以前的黑帮专业户,真有种“廉颇老矣”的感觉。

影片一开始就在母亲周年祭,浅野家的子女们都纷纷回到岩手县老家的山沟沟里。小儿子在东京懒散的活着,要不是父亲的催促可能也不会回去。周年祭这段时间,空寂落寞的老房子有了生机,在东京辛苦打拼的大儿子一家、女儿以及还是不求上进的二儿子,围坐在一起看着老照片怀念以前的往事,这样看来还真的是很久大家没有团聚在一起了。当然,孝顺的儿女们担心父亲一个人住会有危险,请求父亲去东京住,不过固执的老父亲不耐烦的拒绝了他们,我想这个是很多家庭面对的事实。姐姐临走前告诉弟弟多待几天陪伴父亲,这一段我想起了我的哥哥,每次从东北老家临走前,他都是这么跟我说......

大儿子老婆从家走的时候,在车上对长子说“嫁给长男真的是错误的选择”,两人默默无语没有继续再说什么,但是我们心中好像也是欲言又止般猜想着各种原因又不愿继续在想,因为生活已经很累了......

陪伴父亲的几天,小儿子的日子也不好过,和父亲的摩擦一点点升级,他讨厌父亲对两个儿子不同的态度。这里好像没办法解释太多,但是在东方人的世界里,如果父母把你当孩子、替你操心,他就会经常要唠叨你训斥你。但是你的家庭、事业稳定了、成熟了,他们反而会像小孩子一样的怕你。所以现在想想,山田洋次先生还是很厉害的。

影片进入第二部分:儿子的恋情 瘦弱懒散的儿子回到东京,开始了新的工作—一家金属公司的搬运工。所有人都认为他坚持不过第一天,但是他告诉同事他喜欢这种大汗淋漓的充实感,但是其实更多的是,他喜欢上了一个仓库管理员。由和久井映见饰演的一个聋哑人,不过真的是一个气质极佳的美女。遇见爱情的浅野努力工作、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勇敢又羞涩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就算得知她是聋哑人也义无反顾,很显然,小儿子这次真的长大了。山田手下描写的小儿子的恋情,羞涩又真实,很可笑又很感动,比起现在那些影片中的“高大上”的恋情不知道要好看多少。当然,最后两人成了幸福的恋人。

影片的第三部分:Father comes to Tokyo

老浅野去东京参加战友会,同时看看两个在东京打拼的儿子。老浅野在东京做过20年了劳工,此次行程一开始很高兴。来到大儿子家,虽然不习惯钢筋混凝土的生活但是看到一家人生活还不错也算欣慰。对于公公的到来,外人会对媳妇说受苦了,两代人的代沟,可能每个人都会觉得将长辈接来住都要受累,不过老浅野一开始就没想住在这里,所以让给所有人都做过思想工作的大儿子大为不满。

虽然心疼辛劳的儿子,但深知无法适应软、硬环境的老浅野,还是离开了大儿子家。去参加战友会,面对同样和自己遭遇差不多的战友,更是不能选择继续留在大儿子身边。所以,他临走前还是要去小儿子那看一看,当然临走前还不忘对儿媳妇说能照顾好他们的家庭。

来到了小儿子简陋的住所,老浅野还是不忘对儿子一阵唠叨,希望儿子能早早将生活步入正轨有个稳定的生活,所以老浅野一开始就没好脸色。同样,小儿子也是一脸的不耐烦。

此时,女友的电报来了,小浅野若有所思一下,然后叫上父亲一起去泡澡及买食材做晚饭,他想给父亲一个惊喜,同时告诉父亲自己的态度,自己要与这个女人结婚。

老浅野看到了儿子的女友,有点手足无措。同时儿子在爱人面前的担当,要建立家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让老浅野内心激动和满意,不过还是满脸没有准备的惊慌失措。

缓过神来的老浅野,一晚上激动的睡不着觉,像孩子一样和小浅野唠叨,迫不及待的开始张罗以后的事,甚至给儿子唱歌,让儿子有感受到了许久未有的温暖,此处真的很感动。

老人开心的从东京离开,脑袋里一直想着和小儿子及儿媳在一起开心的时光。两个儿子在东京虽然辛苦,但是都为了幸福坚强的生活,老浅野很欣慰。“望见于此,昭男的忧子之心总算略略放下,而甘于一个人的寂寞……”

影片的最后,在孤独的老房子里,老浅野幻觉般看见了以前的家,从东京打工回来带着所有人的礼物回到家里,老婆儿女及长辈看到老浅野回来开心幸福的围绕着他并开心的把玩着礼物.......这一段看的真的是眼镜温热。

本片感情细腻、真挚又贴近现实,三国连太郎演技精湛将老父亲刻画的丰满传神,两个儿子性格各异,也刻画的细腻真实。剧情、人物的矛盾合理,节奏、结构都很好,用真挚的演技及完美的细节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是一部难得的佳片。BGM有点怪怪的,不似其他平常那样催泪、柔情,让人感觉神秘又贴切,就如人心一样难以全部揣摩。

在豆瓣上一个短评上看到一句歌词富士山下的“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虽然与电影没什么关系但是觉得挺有味道的。

 2 ) 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離家自立的兒子又何嘗不是?

之前還在三國連太郎那帖里叫囂“《兒子》片源等了多少年啊”,隔天就峰回路轉,經人指點,在搜狐版權片目中找到了《兒子》,帶有準確字幕!不然巖手縣東北話那可真是聽不懂!迅速看完了,是個跟小津嫁女兒一樣心酸的東北老爹“嫁”兒子的故事。爲孩子的幸福,老人選擇了孤獨,實在太觸心境了。三國老先生演這種遲鈍的農村老漢真心入戲,跟平常帥氣的老爺爺完全不一樣,但劇中還是被超級可愛的和久井映見吐槽說兒子(永瀬正敏)跟爸長得一點不像,爸爸要帥多了哈哈哈哈。

我想看這個片真的蠻久了,一方面是因為永瀬正敏。他演這種平凡的有點吊兒郎當的男青年簡直像是本色出演。不過我不是黑他,只是真的很奇怪,以他這種二流子長相,怎么會當時在日本紅成這樣,據說在最受歡迎男演員榜單上非常靠前的!日本人這么尊重“實力派”啊?!

另一原因,自然是——本片也是我的高野八誠全集計劃中的一環!終於達成了!!(不是全集達成!)還叫著本名“津田充博”的子役時代的醬油之一,應該就是末尾老爹幻想中長子小時候的樣子了,黑框眼鏡學生服,中景,臉也看不大清(不,是片源實在不那么高清)……他小時樣子其實很質樸的,在大河劇里見過特寫,農村兒童妥妥的。不過這可是值得紀念的同三國連太郎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裡!

 3 ) 明明一个传统意义的反派都没有,却能刻画得如此深邃,温柔,潜伏着汹涌波涛。

小儿子爱上了一个漂亮的聋哑姑娘。之前一直为他担心的父亲在和姑娘见面后的夜晚:

第一次开灯起身:哲夫,你要是辜负了这姑娘,我是要去她父母家切腹谢罪的…

第二次开灯起身:哲夫,你看我应该早点去拜访下亲家吧…我们应该在老家岩手县办个盛大的酒席吧…生了孙子的话,到了暑假,我不帮忙照看不行吧…你这小子,要依靠我到什么时候!(假怒,傲娇)…

第三次开灯起身:我要喝点啤酒…哲夫,你还没见过我唱歌吧(扎头巾,唱):对往昔的岁月,无怨无悔。历经风霜,也留下了伤痕但已是过眼烟云。阿富君还活在世上,连释逝牟尼也不知道的,阿富君……小儿子在一旁红了眼眶。给三国连太郎点赞。

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安达充,《钓鱼迷日记》…日本的电影人和漫画家就有这种本事,明明一个传统意义的反派都没有,却能刻画得如此深邃,温柔,潜伏着汹涌波涛。

 4 ) FIFF11丨DAY4《儿子》:传统东方家庭两代间的悲喜实录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儿子》,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东方父子们意味深长的评价了!

果树:

扎实可信,是东亚式父子实景。

我们敏熙:

和同年台湾、内地的家庭片一起,相映成趣,会看到经济上的不同,文化上的不同,态度上的不同。

KIDult226:

温暖但不温吞,剧作与人物的立体程度体现出作者的阅历与观察之细微,三国连太郎表现极好,最后一幕的设计实属神来之笔。

张瀛:

《儿子》是一部非常扣人心弦、非常大胆的戏剧。它在各个层面上都很出色——写作、导演、表演、音乐、摄影……一切都是一流的。

球球糖:

听不出来口音变化,虽然我直接从中感知到的情感会因此打折扣,但影片想要呈现出的效果还是能get到的。点点温情,余韵悠长。

曲有误:

父与子,永恒不变的话题,独居乡下的老父,背负房债的上班族长子,决心迎娶聋哑姑娘的次子,大雪纷飞时回到老家,放下一颗担忧的心,在老房里追忆故人中慢慢走向终点。

zzy花岗岩:

导演的《东京家族》可谓是本片的扩充版,但比较之下,本片里缩小了人口的家庭,反而对角色塑造更有帮助,两个儿子性格各异,刻画的更细腻真实。老父亲的形象演绎的非常出色,平实叙事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

我略知她一二:

娴熟的笔法描绘平实的家庭生活,从演员到配乐都无比的让人舒服,亲情作为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就像粗茶淡饭一样,总会被山田洋次烹制的津津有味而永远不会吃腻。永濑正敏憨厚而纯洁的面孔让人神往,谁会不喜欢这样忠贞又努力又老实的男人呢?

法罗岛帝国皇后:

幸福和烦恼共存的亲情电影,东亚人的家庭之爱深沉到要用生命体悟。农舍小屋里父母健在妻儿饱餐的和美景象不复存焉,远在东京的儿子们于钢筋水泥一方租屋内觅得后半生的安定确幸,老父亲嘱托儿媳多多照顾、叮嘱幺子莫负良人后,从健壮青年操心到白首暮年的漫漫人生终于戳下圆满定论的印章,心安理得的残活在追忆往昔的宁静中。永濑正敏表现夺目且鲜嫩可口,浴池里陡然起立的一刹撩的我怦然心动,摄影师居然手速快到同步摇起镜头巧妙避免露点,今天的盒饭没你的份。

子夜无人:

依旧是受到《东京物语》辐射所诞生的日式家庭片,主要人物只有简单的一父二子,但每个人的故事都做得格外扎实。在肮脏的工厂里撞见那张一尘不染的脸,情窦初开的快乐就像被上帝剖开的神迹,纵然是折翼的天使对他来说也仍是天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全是拼尽全力想要把所有事都揽上身,可在父亲眼中那依然是一个孩子强撑出的苦大仇深;儿孙自有儿孙苦,儿孙也自有儿孙福,老人在确认好了这一切之后,孤独地守着窗外的雪花回忆曾经的一室人烟。尊严和幸福,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很重要,但在生涯越来越短暂的时候,唯独希望的只有不再剩下后悔、了无牵挂遗憾。

chriseternity:

山田洋次,这个日本导演在我来法罗岛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第五届的《故乡》,那部作品中那种日本人对待故土淳朴到执拗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我。而这一次《儿子》继续了山田洋次生活小品的风格,不同的是这一次更聚焦于传统的东亚父子关系,这部电影里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处让我在隐隐中想到前段时间看的《阳光普照》,但不同的是,大儿子已经沦陷于东京都市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二儿子并不是没有上进心而只是不被父亲所理解,这种关系是多么地让人熟悉和有同感啊!不过影片叙述过散了,对二儿子和聋哑女的故事叙述固然暖心但实在略显浪费时间。父亲最后回到老屋中看到旧时景象的表现手法让人心酸又宽慰。

#FIFF11#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儿子》——子不欲养而亲还在

还是第一次看这种年代较早的日式传统家庭伦理片,意料之外的没有沉闷感。虽然影片特意分成了三个章节分别概括,然而时间顺序的不变依然使影片节奏流畅。《儿子》萦绕在两代人对家庭理解的观念冲突上欲罢不能,将心酸不已的气氛笼罩在家庭最为常见的和谐之上。导演山田洋次虽然用《儿子》作了标题,但很明显是歌颂父亲极尽坚忍和付出的这一形象。虽然肯定着劳动者价值和积极生活态度,却也昭示了他们必然贫困的未来。

众人各怀心思,极好的群戏,构图极好,门柱的右边是有赡养老人义务的直系亲属(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左边则是老人妹妹妹夫以及女儿(女儿不养老这个观念也是年轻人养老负担的一大难题,后来老人表示儿媳妇可以把自己母亲接到家中赡养时让儿媳妇很感动),而小儿子又在这场家庭会议之外,既又被排斥和格格不入之感,又在后文中证明他的孤独与老人的寂寞多么的心意相通

同样,年迈的父亲不仅仅成为了两代人家庭观念的矛盾点,更是上一代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劳动人民夹杂在了飞速发展的城市与落后乡村之间生活理念的矛盾点。老人对于传统的坚持是渴望“新富简”的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曾经的奉献与牺牲在得不到认可与回报时的辛酸也被忙碌的年轻人忽略。尴尬时代的尴尬主题亘古不变,养老保障制度、设施不完善(老人抱怨养老院私自扣押老人养老金)、年轻人买房养家压力大无力赡养老人(这点可以说是所有人的痛)、老人观念固执守旧(既不愿卖了乡下房子、又和子女搭不上话)、职业技能落后且年龄大在大城市就业困难(货车司机总是抱怨却也说出了实情)。

幻想的破灭让这一刻老人的背影分外冷清,我宁愿相信他不是死了,而是坚强的活了下去

儿子,除了指片中父亲的两个儿子以外,何尝不是东京这座繁华大都。对于建造它的劳动者们来说,自己所有的青春热血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看着它成长的时间以及耗费的心力恐怕要比教育儿子都要多。这座城市于父亲这代劳动者而言早已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它就像他的两个儿子一样,成年之后迅速的离他而去。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当他再次和儿子们生活在一起时,也早已不是孩子小时候的阖家欢乐。在儿子面前,他除了父亲还是一个包袱;在东京面前,他除了是建造者便只是外来人。若即若离却永远割舍不掉,更像一个甜蜜的肿瘤。

所以影片从一开始虽然都笼罩在了炎热的夏季和梅雨时节里,当老父亲去了东京和儿子团聚再到返回老家时已是大雪弥漫。天气的转变对于剧情的推动起到了极为关键的铺垫,甚至第二次团聚的烦恼在寒冷的天气衬托之下压抑更甚。借着一周年祭日的机会,父亲让子女们返回老家。此时众人的心情虽然各怀心思却到底是团聚一堂,酷暑既像是一种隐秘的激动心情同样预示着矛盾的凸起,养老这个问题被深刻的摆在了长子面前,此时他带着女儿回老家的快乐(祭拜完母亲在墓地就忙着给玩闹的女儿录像)荡然无存,舆论压力、责任感以及面子工程就像一锅逐渐煮沸的开水将他紧紧吞噬。小儿子虽然看似吊儿郎当,却因不被父亲重视以及事业不顺而倍感低落。父亲好不容易和众人团聚,却发现人人都在因为他的存在而苦恼。这次聚会似甜实苦,人人都闷着一口气。而当父亲决定来东京看看两个儿子的时候,转眼已是冬季,他的出行意味着某种决定,大儿子带着传统的长子使命感甚为悲壮的接受了养老的现实、小儿子决定了对抗其他人眼光娶一个聋哑女为妻、父亲更要做出是留在哪里养老的抉择。一条昂贵饱暖的围巾比不上无法言语却发自内心的笑容,寒冷的天气里坐上回程车里的父亲泪光泛泛。以致当他在自家院子的雪墙里艰难跋涉甚至跌倒在了家门口的雪地里,我能听见导演残忍的笑声,他在嘲笑那些有着各种借口不理解天伦之乐的子女,同样唏嘘逐渐老去的一代生存现状之艰难。

小儿子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有渴望着回家工作过着父辈一般简单的日子(劝说孟加拉同事回国工作、当搬运工人的理由是想从事这种大汗淋漓的工作,认可劳动至上的价值观);一方面又不愿意回家务农,作为矛盾的结合体使得小儿子乡不乡城不城(在乡下因为前卫的花衣服受到亲戚鄙夷,在城里因为乡下口音受到轻视)。这种原因无非来自自小父爱的失衡和不当的教育方法让小儿子钻进了叛逆心理的牛角尖,而大城市的繁华又深深影响着所有年轻人躁动的心,其结果是造成归属感的缺失以及心态失衡。然而小儿子的内心深处却因为对父亲的敬仰而深深烙印上了简单纯洁的一面:为了不让喜欢的女人受一点委屈努力向所有人抗争证明自己的爱情;劳动后洗个热水澡便能彻底满足感到无比快乐;决定结婚后行事也稳重了许多开始有了当父亲的范儿;父亲来家里将床让给他自己睡地上等等。虽然父亲总是不得不更多的担心小儿子,嫌弃他不争气处处不如大儿子,但也只有和小儿子在一起时父亲才更有生气,笑容可以更多。

父子二人久别重逢,却无法交流只能靠看孩子们的录像勉强坐在一起

而被寄予厚望的长子则让父亲伤透了心,但长子更接近我们所了解的年轻人形象:未能生下儿子在这样的传统家族里恐怕早就是一大笑柄;在公司里只是个不得志的小职员,赚不了多少钱却要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买房养家;两个孩子尚未成年,花费更大;传统伦理和社会舆论时刻逼迫着他负担起养老的重担而非在物质充裕思想阳光时主动承担;现代观念以及经济条件都只允许他独立生活,而他又不得不与本愿背道而行。种种矛盾而又负面的情绪让他在更多的时候是处于压抑和被迫快乐的状态,然后在某一个节骨眼上爆发(被一群亲戚旁敲侧击经济状况和养老问题、以及父亲来家中一厢情愿地痛苦地留出储物间给父亲居住时)。可惜他已经被东京的水泥城市定住了心,他的脚只能在无尽苦恼的清晨“精神抖擞”的走去上班。长子的爱就像东京的生活秩序,彬彬有礼又拒人于千里之外,重于形式却失了真情。

父亲的角色演绎的相当完美,作为一个父亲会有的固执、沉默、强硬、思考都隐藏在了表情和神色中。渴望亲人团聚又不愿给儿女增添负担,何尝不是年轻人对老人期待的“懂事儿”?当他平静的对儿媳妇说自己就算一个人死掉三四天没有被发现也没关系的时候,内心除了坦然,恐怕更多的是对现世的妥协和绝望。曾经一心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家人创造更好生活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如此孤独凄清吧。而面对小儿子居然可以成家,不会表达感情的父亲高兴的唱歌助兴,真是前所未有的可爱。最后的幻觉我以为导演真会如父亲所说让他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死在寒冷孤寂中,但结局是我低估了父亲的忍耐力和对子女的关爱度。他还惦记着给小儿子看孩子,又怎么舍得轻易离世呢。

乡下风景总是如此明媚让人心情开朗,城市里的人们却总是匆匆穿梭于各种建筑之中眉头紧锁。其实城市也是乡村的儿子吧,走得太快,忘记了快乐的本源。

 6 ) 生活就是shit,但我们还得坚持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

生活的话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话题,也从来不会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昭男是个丧偶独居的老农民,女儿已经出嫁,大儿子定居在东京,小儿子也在东京闯荡。几个孩子忙于自己的生活,根本没空回乡下老家看望昭男。妻子忌日这天,在昭男的督促下,几个子女回到家中给妈妈做法事,一家人这才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法事过后,姑姑提出昭男已经上年纪了,无人照料,一人在家,难免会出事,儿女应该商量解决办法。

谈话并不愉快,大儿子和女儿都已经成家,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对这事只在面上敷衍搪塞。昭男从屋外进来后倔强地表示这根本不是问题,自己一个人过也挺好,将话题草草结束。才过了不到一天,女儿和大儿子就着急回城了。夏去冬来,一次突发的心脏病,终于让昭男意识到就算自己再倔强,也斗不过岁月了,以后的生活确实已经成了问题。

女儿本来要接昭男到她家去住,却偏偏在此时怀了孕。女儿只得将昭男送到定居在东京的大儿子家。大儿子劝昭男留下来,虽然住的地方狭窄,但总比留在乡村让一家人胆战心惊好。

昭男看着大儿子工作着实不易,但好在家庭幸福美满,妻子贤惠,两个女儿也都聪明懂事。他并不想闯入这个小家庭给这个小家庭造成麻烦,坚决要走。

这里有处细节,在儿媳送昭男去二儿子处时,儿媳要挽留昭男却一不小心说出实话,“本来想让你待一周或者两周的”。昭男并没有惊讶,他心里清楚,大儿子担忧小家庭要远过担忧自己。

对比自己的问题,昭男更担忧自己的小儿子哲夫,哲夫吊郎当地靠不住,没有女朋友,甚至连工作都不稳定,是兄弟三个中最让他操心的。

昭男来到哲夫的住处,得知哲夫现在干的活工作强度很大,又累又危险,但哲夫还是坚持下来了。昭男感到非常欣慰。更让他开心的是,哲夫还找到了女朋友,并且要结婚了。虽然女方是个聋哑人,但昭男对女方很满意,告诫哲夫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待人家。

小儿子的问题也解决了,昭男放了心,自己的问题连提都没提就又孤身一人回到乡下的家,乡亲问他“去看儿子了啊,真幸福啊”。

昭男顿了顿,“是啊,真幸福啊”。

回家后,昭男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自己打工回来,妻子儿女环绕,父母仍然健在的场景。

昭男也许想的是,生活就是这样,有美好也注定有苦涩,既然曾经美好过,又夫复何求。

昭男决定就这样度过余生。

影片的主题:

谁都有过青葱美好的岁月,一如,里面小儿子放起小时候的歌曲时,女儿感慨道,真怀念那青葱岁月啊。再如,片尾昭男回到家时恍惚间看到的景象,父母健在,妻儿环绕。却没人能对抗得了岁月,这些青葱美好的东西终究会变成回忆。回到现实,只剩下了残忍的问题——年岁已大,孤苦一人,是去麻烦儿女,还是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导演可能更倾向于后者。有几点可以作证。

一,主人公选择了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二,主人公的战友放弃了与儿子共同生活而是跑去了养老院。

三,导演对于人际关系的暗示。影片结尾处昭男的回忆中,儿女还小,老人已老,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备受其他家庭成员的重视。而如今,女儿更关心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大儿子家只能给昭男安排最小的卧室“委屈”,甚至担忧昭男用客厅的话会影响到其他人;小儿子也更看重自己的女友,以及未来要组建的新家庭。可见,昭男已经由一个核心人物变成了一种边缘人物,这种关系已经不可逆转,他唯一能掌控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儿女们的负担,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影片的文化背景:

无论日本经济多么强大,终究是个东方国家,因为它骨子里的文化是中国式的。

都说我们国家的人对儿女太好,甚至被西方国家调侃是过时的,会殃及下一代的。我认为它并没有过时,实际上它还是讲实用的,蕴含了我们东方人的处世哲学和思辨。古话讲“养儿为防老”,可见对儿女好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它有自己的功利性。包括,我们赞美孝道,从道德层面约束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这相当于一种投资回报吧,毕竟纯粹的无私在哪里都不常见。孩子年幼时,好坏的决定权在父母,父母年老时,好坏的决定权在孩子。“好的投资应该会得到好的回报”。在我看来,这更像一种因果投资,只是没有那么绝对罢了。

影片的主人公:

和中国的绝大多数父亲都一样,昭男沉默,不善于表达感情,或者说不能准确地表达感情,所以显得武断,和儿女也就不那么亲近,但内心里,却处处在为儿女着想,为儿女担心,即使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已经成家立业。

在感觉自己快要成为负担之后,昭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我牺牲。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歌颂了父爱,父爱如山,它是沉稳的,是隐藏的,却也同样是伟大的。

影片中打动人的几个细节:

有几个细节一直感动着我,表面上看是日本化的,但我更倾向于它是人性化的。

一,

女儿挺着大肚子,开车送昭男到车站,在车站与女儿告别要登车的时候,昭男突然转身向女儿,说,你大着肚子还来送我,麻烦您了。

那么大岁数的昭男,居然对女儿这么礼貌,让人感到心酸。

日本人真这么“教条”吗,我想并不是这样。这算是对前面伏笔的一次呼应,在这之前,女儿埋怨父亲,自己这么早来接父亲就为了让他舒服些,可父亲并不领情,说自己做公车就行了。可实际上父亲早就领情了,只是言不由衷。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在为之前的言不由衷道歉。

二,

在昭男得知征子耳朵不好使后,昭男并没有说“抱歉啊”“遗憾啊”之类的安慰话,而是直接询问小儿子哲夫,“只要张大嘴说话就行了吧”。

王小波在《我看老三届》中说,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也许昭男根本就没在乎征子是不是残疾人,而关注的是他的小儿子是不是与征子相爱。但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教养,是一种人性的高贵,因为他根本就没把征子当成残疾人。

三,

昭男因为哲夫有了女朋友征子高兴地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从床上坐起来,告诫哲夫,“要是背弃了那姑娘,我要在他双亲面前破腹自尽”。多么狠的话,却是多么温暖的内心。

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不燃也不曲折,但它很真实,也很真诚,骨子里又狠残酷。总之,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PS:附上导演山田洋次的话。

在岩手县的山村中,浅野昭男经营着农业,最近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妻。 尽管他有三个孩子,却都离家在外。 如今他独自一个人住在这座树枝冒出嫩芽的大宅子里。 眼下,昭男已进入老境。 他的孩子们作何考虑呢,将采取什么行动呢?

* * *

《儿子》是一部叙述孩子们违背老父心意的故事。

无须引证《李尔王》、《推销员之死》、《东京的物语》作为例证。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讲述着这一主题。

不过,如果说在景气空前、开发热浪滚滚,并且面貌已大大改变的我们的祖国———

———经济大国日本的现实当中,这一主题仍有新意和趣味的话,那么,无非是因为它散发着一股感人至深的悲凉的气息。

* * *

有的影片,是自己很想拍的。不过,也有的影片,是非拍不可的。要把这两者的动机重合起来相当困难,然而对于我来说,《儿子》,便是把这两者重合起来的为数极少的实例,对此我深信不疑。

山田洋次

 短评

我一直在想,如果拍一部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不知道要看哭多少年轻人。因为这部电影太太像现在的中国了,城乡之间的流动,一边是无处安放的城市奋斗,一边是难以回归的家乡,这种两难取舍纠结着多少90后青年。

2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推荐

与小津的一场盛大互文,处处含情。工业化褪去最初的蓬勃,小津高耸的烟囱变高楼,阡陌变高速,蒸汽散去,零落一地的时代碎屑。房价奇高、环境污染、养老问题、战后老人,像一本暴露现代性的教科书,对小津图景致敬并告别。从此,传统面临被解构,青山难再,老人群集,父之话语更为式微,父子关系在风中飘,从此结构二分,弟弟有他的劳工爱情,哥哥面临资本与经济的倾轧,《东京物语》的热海之夜开始显现,《独生子》的软弱与恻隐讲完之后就藏埋进天台之上的尘霾中。看到征子就想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女孩,看到小红车就看到了樱桃园和那輛驾驶中的车,日本电影在系统中循环又循环,循环进一个甜馨的迷梦,长幼尊卑,谁先入浴,慈母在侧,映画乃永久之温柔乡。

4分钟前
  • 放荡小熊
  • 力荐

没有想到处理方式会这么冰冷刺骨,没想过会如此让人难过痛心。虽说是继承了小津的衣钵,但已经冲破了牢笼走进了现实,触及的是人人都会经历的种种问题,街上看到的各种人,遇见的各种事情。包揽了社会万象,同时也能稳住叙事的主线。再配上精巧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一切都能一下子就打进心里的。另,三国连太郎诠释的父亲角色真是我见过最好的了,所以所有情绪的转变都会合理起来。还有一个冷酷的结尾,正中我下怀了。“有灯,就有人” 5.0

5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力荐

集大成之作,每一帧都充满着对老一辈电影工整的致敬,细腻绵长,耐人寻味。平成年代对昭和年代的追思,羸弱的父权形象与已瓦解的传统家庭,都市/乡村二元化对立描写与70s的反思相比,有增无减。春花秋叶,夏虫冬雪,孤独行旅道,生命本无常。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低于预期……不过想看的都看到了👌顺便永濑正敏角色在老家听音乐身边放了张你团二专绝壁是私货|让那谁唱歌了吗?唱了

11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太多小津的影子,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獨生子,父親在世時。只是這次的“致敬”卻顯得舒服和恰到好處,最後的幻境的段落很棒,嫁女兒和送兒子出去其實都是一樣,人生在世最後總孤獨,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12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山田洋次版《东京物语》,老三国连太郎演得极好,难忘那执拗的摇头。前面略平淡,最后一幕突然进入温馨的超现实,催人泪下。

17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从父亲向征子说谢谢一直到结尾,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父亲在两个儿子面前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在中产大儿子面前感受到的是无助和拘谨,而在不成器的小儿子面前才找回父亲的尊严,从而放松任性,山田洋次对这种心态的把握太精准太动人了。结尾真是让人既心酸又温暖,守护着留有最美好回忆的地方,孤独地活下去,三国连太郎演得太好了。

20分钟前
  • 麻绳
  • 力荐

导演今年的<东京家族>可谓是本片的扩充版,但比较之下,本片里缩小了人口的家庭,反而对角色塑造更有帮助,两个儿子性格各异,刻画的更细腻真实。老父亲的形象演绎的非常出色,平实叙事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

2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哎呀,原来是山田洋次的作品,惊喜!そのー-母の一周忌:找工作不难,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却不易,庆幸自己的坚持让我的几份工作都称得上喜欢!そのニ-息子の恋:一次喜欢,一次爱,希望下一次是在一起一辈子!その三-父の上京:比起让父母到外地看我,我还是更喜欢回家乡去看望父母!重阳节观影记忆!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大叙事偏理想主义,小细节又面面俱到地贴近现实,一种无比心安的正向的力驱动着画面。

26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日本家庭剧,如果说小津安二郎数第一,那么,第二把交椅非山田洋次莫属,甚至,山田洋次近年的家庭剧,渐臻化境,如果他能够拍到百岁,说不定足以比肩小津。一个家庭,三个儿女,都客居东京,一个“东京物语”结构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是90年代,22年后,山田洋次又拍了《东京家族》,更胜一筹。

2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真是好电影,有点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很贴近现实生活,不分国界哪都有的养老问题,说实话看了日剧这么多年,还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的农民,工人,劳动阶层的生活,并没有电视剧里的风花雪月,只有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亲情。儿子有一天会变成父亲,会老去,一代一代,终将面临一个人一个老宅。。

29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老父亲与征子相见那场戏,真是太好哭了。各自有各自的忐忑,又各自有各自的安心。山田洋次导演太会拍亲情,不经意的暖意。最后的超现实也是很暖心了,当然,也有些许落寞。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难怪家族里要把二儿媳给改成小儿子,太驾轻就熟了。父亲演得好,聋哑女角色设置也好,尽管还是有煽得过度的毛病,但生为子女,没法不感触。

34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父之爱」亦如寻找每家每户中每个人的父亲那样显得平凡、真诚、隐忍又感人。能够在电影故事中让每个观众都感同身受几乎就是电影作品的天花板了。

3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日本九十年代的城乡流动正是中国当下年轻人所经历的阵痛,而我们仿佛缺少这种记录时代人心家族变迁的朴实温度作品。新中产的大儿为生活所磨只是把尽孝当成道德包袱,故无法理解父亲。而还在踉跄生活的小儿反而离老人更近。儿媳见面、隔路手语、一沓恋爱传真订在墙上、父子夜话、几幕感人。得知女孩情况哲夫走出库棚面部却从暗到明了,父亲回老屋的超现实暖光与冷清现实对比。光之考究。摘几句对白①年轻就是好啊,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工作,跟姑娘开车兜风。而过了五十岁就只能做高楼里的夜警了②他明天还会来这儿吗?不会了,这对他就像是一天的惩罚③每天扛着沉重的货物大汗淋漓,那汗水洗澡时一冲,啊,今天也有好好工作,这种想法油然而生④老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什么意外,我觉得一个人死掉也没办法。活那么久了,死掉三四天没人发现也没什么关系的。

39分钟前
  • 顾小山
  • 力荐

1.山田洋次是继承小津安二郎最为成功、最为传神的一个导演。2.他们的特点就是都是开豆腐店的,原材料就是那个,永远不变,但是你要是细品就会品出不同,但不要期待浓烈,刺激,他的基调就是温暖、节制、有礼。

4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勉强及格。山田洋次在90年代,再拍《家族》《故乡》二部曲涉及的主题,讲述在东京谋生的岩手县一家人的故事,剧情分祭典、纯爱、上京三段,搬演了不愿离开旧屋的老父亲、成家立业身不由己的长子、心性散漫但爱上聋哑姑娘的次子(女儿的戏份不知为何少得可怜),这一家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能让处于城乡分隔现实的观众若有所感(看着三国连太郎我想着怎么伺候自家老人——即便他们并不在乡下,以及我作为老人如何劝自己子女来老家一起生活)。电影准备了不少细节,一直在吐槽生活的田中邦卫、亲自上阵送货的钢铁厂老板、三国连太郎参加的老兵聚会(还有一直跟他道歉的伍长)、嫌弃三国连太郎口音和放屁的小孙女……这些生活细节被安置在恬淡的电影基调里,虽没有惊喜但也不让人厌烦。永濑正敏演得有点毛躁。片尾三国连太郎独自回家看到的幻像是个好设计

4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搜狐视频。小津嫁女儿,这里嫁儿子也是一样的心酸。都是琐事,儿子的戏份一开始多,老爹后半部分多,结尾的幻境实在太凄凉(高野八诚是长子的儿童时代哦)。吐槽永瀬跟三国长得一点也不像可真准啊orz

44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