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之东1955

HD

主演:詹姆斯·迪恩,朱丽·哈里斯,雷蒙德·马西,理查德·黛沃洛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2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3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4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5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6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3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4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5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6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7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8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19伊甸园之东195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直到很久我才有些明白这个结尾

大学时我对这个片子的印象基本是啊这孩子真悲催啊,努力永远适得其反,荡秋千那里很解气,以至于我都忘了后面的剧情,甚至忘了他整个妈妈线路。

时隔几年再看这个片子,

才明白这是个“爸爸你不懂爱”的故事

我得说,要不是詹姆斯迪恩,换个人演真是一不小心就能把这小子演得人神共愤——拿着妈的钱去还爸的债,爸不要他还债就去折腾哥哥,还泡了哥哥女朋友

 2 ) 天伦梦觉

这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夜,蚊子依然频频“嗡嗡”来袭。

飞蛾不时亦扑光而来。连马蜂窝都结窠到了窗外的铁皮天篷。惶惶然,幸而捅掉后,马蜂散去。难怪唐代之后,岭南就成了流放与逃难之地。从自然属地而言,这儿的确不适于人的生存。“非典”发迹于此,也就不奇怪了。虽然这儿的人会吃,什么“果子狸”、“醉虾”,生的、半生不熟的,都能满足个胃口,可到头来,脸色发黄的多,脸色红润的少。睡不好,食无味,昏昏沉沉的。反而,你在北国十几天,疲惫至极,喝碗“馄饨汤”,都能睡得“喷喷”香。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这儿四季不分明所致。

表象看起来,这儿一年四季常绿,鸟语花香,可湿热之中所滋生的瘴气,无法在冰冷中消融,无形之中总会慢慢蚕蚀健康的肌体。从这边的老人脸上布满的“老年斑”,就可看出瘴气之盛。即如此,为何还呆在这里……向北望,四顾茫茫然。你想,总有一天,你会离开这儿的。向北,总有北国的万千气象与无穷魅力。总让你舒坦与自在好多。

想起伊莱亚·卡赞的电影《伊甸园之东》中的反叛青年(詹姆斯·迪安饰)对他爸爸所言:“你说过让我们选择。可我们一旦选择,总会遇到难题。”这部根据约翰·史坦贝克小说改编的作品,自1955年出品以来,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的青年人。那种细致入微地探讨父子之间的复杂感情,虽然以悲剧收场,却深深震撼着你的心灵。

该片节奏沉缓,充满疼痛与真挚。可叹的是,成为“多愁善感”经典形象的詹姆斯·迪安,在当年出演另一部电影《青春的迷惘》之后不幸去世。“天伦梦觉”,虽是寄予的梦境,却是企盼者的清泉与天堂。

一个晚上,去商场挑开水瓶。女服务员说:“这年头,还有谁烧开水喝?”

你淡然一笑。多少年了,一直还是习惯烧开水。为何不请人送桶装水。你想,可省去送水人上门的等待与纷扰。还有,对桶装水,你潜意识中始终对其不大放心。从小到大,都是烧开水喝,用来泡茶,用来清洗肠胃,用来汲取营养。只愿这自来水依旧清净无菌。只愿润泽之后,依然能沁入心脾。至于在“天伦梦觉”中睡个好觉,怕是很难了,除非这儿能下一场大雪。除非这儿不是岭南以南,除非你所言的不是痴人说梦。

2007、11、23

 3 ) 《伊甸园之东》,一部审判善良的电影

这是一部审判“善良”的电影。

父亲为了自己的至善,不参与一切形式的恶——他让小儿子远离战场,自己却严守征兵官职责召集其他人上前线;他为让儿子以为自己每个细胞都写着善良,便隐瞒了他们生母的身份信息,欺骗儿子说生母已死、死于皎洁;他像个大善人一样的不断宽恕他人,原谅作恶的妻子,原谅大儿子每一次的犯错。

但宽恕的同时,自己摘得干净,十几年来从不联系妻子,全然不知她就住在对岸。他还放任大儿子因失宠而满怀嫉妒,只是简单的像个善人一样的原谅他,对他读圣经。但他却从未真的爱大儿子,从没察觉大儿子之所以不断犯错,其实是为了引他注意,进而破罐子破摔。

他给予小儿子跟他一样的至善,让小儿子保持脆弱的心智。他所行之事所吐之言,令每个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睿智、亲近、正直,认为背叛他的妻子是邪恶的,大儿子是邪恶的。

殊不知这种至善,是多么大的谎言。因为总有人要背负那些他不参与的恶,于是身边之人逐渐趋于不可逆之恶。

他用自己的至善,逼迫身边的人,那些活在现实中的亲近的人,承认自己在他面前的渺小和罪恶,于是在恶的身份认同之下,妻子和大儿子真的变成恶人。最后心智脆弱的小儿子见到河对岸作恶多年的母亲,信念崩塌,几乎癫狂。

粗暴之善之所以是恶,就是它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行善,于是永远不用承担后果,永远不反思自己。反而是恶的大儿子,学会了反思和承担。

善哪有那么容易啊。真正的善来自于选择和妥协,而非闭上眼睛。

 4 ) 不是迪恩是卡尔,而是卡尔是迪恩

我想现在翻出这部电影来看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看詹姆斯·迪恩。我也是一样,而且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从希斯·莱杰变成了詹姆斯·迪恩。在我看过的演员里,只有迪恩一个人可以说是天才,是真正天生的演员。当初看《茶花女》的时候嘉宝简直惊为天人,也没有像迪恩一样给我那么大的震撼。
嘉宝的玛格丽特,是让我觉得嘉宝就是玛格丽特。而迪恩演的卡尔,让我觉得卡尔就是迪恩。他尾随母亲回家,在她的房子门口徘徊,躲躲闪闪地打量窗帘之后的人。他偷看哥哥和女朋友的约会,故意弄出很大声响让他们不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他找母亲借钱投资大豆生意,给父亲准备了一个生日惊喜,忐忑兴奋地期望得到父亲的表扬,在又一次被父亲偏心对待之后全身都是痛苦悲伤愤怒孤独绝望。
卡尔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迪恩的。我说不出他哪里好,可他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传达给我了,我能看到迪恩,我更能看到卡尔,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起伏。他的所有都是真实的,所以根本不存在表演的方法,不存在演技的优劣。
我想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早逝也许是个不错的结局。他看上去脆弱,敏感,又孤独。他既像个男人,又像个男孩。毫无争议他一定会红透好莱坞,一定会有一个他的时代诞生。但是他不像是内心强大到可以在无数赞誉金钱镁光灯下继续生活的人。如果他能在纸醉金迷的好莱坞幸福地生活的话,他也就不是迪恩了。24岁的迪恩,让人看到的未来是痛苦的,因为他会一直那么孤独,他会自己折磨自己。名利都不能带给他快乐,反而会让他更加不幸。或者说,有些人就是异常敏感,所以他们才成了天才。而这代价就是他们比绝大多数人清醒,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和痛苦,他们用自己超凡的清醒一直折磨着自己。很多天才都是尤其和自己过不去的人。
所以,幸好在他自我毁灭之前,上帝就让他不朽了。

 5 ) The Wild Ones

Elia Kazan在这一部和On the Waterfront几乎为未来整个60年代年轻人的精神打好了基础。除了The wild ones, 我甚至还从Cal的母亲身上看到了一点女权主义。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一简直精密到了极致,虽然还得是Steinbeck小说写得好,但是Kazan和James Dean直接重新定义了整个电影的态度和基调。一个垮掉的年轻人没有了方向,当他向他的creator,他的父母求助时,他又被拒绝了。战争,歧视,与不孝都是伊甸园所反对的东西,而标题也只是对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憧憬罢了。还有,Kazan的镜头语言也是丰富到不行,当Aaron为了保护那个德国老头和别人打群架,James Dean穿着白衬衫从人群当中跳了进来,分散了他们,简直是我见过最震撼的scene之一。还有荡秋千那段摇摆的镜头,太有创意了。PS: 其实不是很能接受Cal和他兄弟的女朋友之间的感情

 6 ) 好与坏,爱与恨

这样的电影,总是看得我泪流满面,一如前面的《无因的反叛》。没有什么比孩子渴望父母的爱而不得更令人心疼了,没有什么比看到彼此真实内心后的真诚相爱更打动人了,更何况这个孩子,这个爱人是James Dean。

电影非常棒,演员的表演极出色。前十几分钟主要人物悉数出场,几个日常场景,已经向观众展示了各个人物的特征与他们的关系:父亲的“好”与母亲的“坏”,艾伦的“好”与卡尔的“坏”;父亲对艾伦的喜爱,对卡尔的排斥;卡尔对父亲的爱恨交加,和他无处安放的压抑和孤独。

我想,影片尽其篇幅就是在讨论这个话题:好与坏,爱与恨。

好与坏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在卡尔的父亲亚当眼里,好就是要遵从圣经的教诲,正直、勇敢、友善、无私,永远做正确的事,不能有半点差池,一如他自己和他的儿子艾伦。坏,当然就是反面了,如他的另一个儿子卡尔。

他想不通,明明是一对双胞胎,为什么艾伦可以这么好,而卡尔却总往坏处走。在他看来,卡尔不受教诲,叛逆不羁,经常做一些让他头痛的出格之事,让他操碎了心。所以,对于艾伦,他喜爱,他器重;对于卡尔,他不爱,他教训。而且,他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概在他看来,教育儿子做对的事,原谅他做的不对的事,就是最大的仁慈。

好的就该爱,坏的无法爱,这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可是,放在父子关系里,当好与坏由父亲定义,被他定义为坏的那个孩子就悲了催了。更何况,他只看到这个孩子的“坏”,却看不到孩子坏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

坏孩子卡尔在仓库里,突然把父亲贮存的冰块奋力推下滑梯。乒乒乓乓的巨响,惊动了父亲,他朝儿子大喊:“Stop it !”然后罚他读圣经。他(包括很多旁人),都形容卡尔“crazy”。

可在卡尔心中,他只是父亲可有可无的存在。父亲问他的意见,他一说完就被否定;父亲也从不吩咐他干活,有事只让艾伦去做,哪怕卡尔干活十足卖力。当他满怀愤懑地躲进仓库,却看见艾伦与他的女朋友艾伯拉相亲相爱。为什么?为什么艾伦既得到了父亲的爱,又有温柔漂亮的艾伯拉的爱?

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卡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就像他只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长久的压抑、悲愤与嫉妒一涌而出,眼前的冰块不幸成了他发泄的工具。

可惜,这一切,父亲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儿子的行为结果。

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没有爱,只有痛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好”。卡尔不断在父亲面前表现,以求获得父亲的肯定,挫败后他又一再用坏行为试图引起父亲的关注,一方面发泄内心的痛苦,一方面想告诉父亲:你不爱我让我很难受,请你把爱也分给我一些。然而,结果适得其反。

在父亲生日当天,卡尔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送给父亲作为生日礼物,以补偿他生意上的损失,不料父亲竟以这是因战争所得的不义之财而拒绝这份礼物。卡尔痛苦得扑倒在桌面,继而想寻求父亲的怀抱,然而,父亲没有回应。刹那间,卡尔放弃了,放弃了一直以来“好”的努力,在嚎啕中吼出了“I hate you!”

这一幕,令人心碎。

正是父亲给他的致命一击,促使他对艾伦说出了母亲未死的真相。艾伦,那个在父亲的宠爱与完美母亲的幻想中长大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乌托邦般的生活里。可是,建立在谎言上的“好”,是否能一直维持,战胜丑恶?

艾伦的“好”第一次碰到挑战是因为战争。他厌恶战争,想不明白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卷入战争,他坚持认为这是错的。当民众试图入侵一位德国人的家庭时,他上前阻拦,然而没有奏效,还挨了揍,人们并不领他的好意。就在这时,他看见女友艾伯拉拿着卡尔的外套,顿时醋意大发,平生第一次,他尝到了嫉妒的滋味,对前来帮忙的卡尔恶言相向并大打出手,兄弟间的火药味渐浓。

父亲的生日会上,艾伦单方面宣布与艾伯拉订婚,一来是怕失去艾伯拉,二来是以此打击卡尔。当艾伯拉不顾一切跑出去安慰伤心欲绝的卡尔时,他妒火中烧,对卡尔发出了威胁和诅咒。这时候,他的“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伤口上撒盐,不正是恶毒吗?

最后一击是母亲未死而做不法生意的事实,彻底粉碎了艾伦的乌托邦。你把生活想象得有多完美,当你发现它不完美,甚至丑恶时的打击就有多大。无法接受现实的艾伦,信仰瞬间崩塌,他喝酒,他打架,然后决绝地走向他曾经厌恶的战争。

艾伯拉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没有试过嫉妒、悲愤、绝望这些痛苦之前,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出你想不到的坏事?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是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坏?

真正的好,不是不能有一点坏,而是看到了他人各种各样的坏,察觉到自己这样那样的坏之后,还能够接纳那样的他们,接纳这样的自己,然后更好地去爱自己,爱他人,就像艾伯拉那样。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他拥有足以让他生活下去的爱的基础上。

爱与恨

是不是只有好孩子才值得父母爱?父母怎样做,才算是爱孩子?

亚当的悲剧就在于,他要活在一个纯净的世界,并执着于教化身边一切不符合理想的人按他的方式生活。所以,他一早就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分化了,艾伦是好的,卡尔是坏的,他要把卡尔改造成和艾伦一样的好孩子,用什么呢?教育。

在太多父母眼里,教育,就是自己给孩子的爱,而不知道,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天然爱着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天职,就是好好爱孩子。这种爱,首先就是接纳,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理想的部分,接纳孩子是另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人性中的好与坏。孩子,是因为被爱而变好,而不能因为好才被爱。

真相了

亚当认为自己把最好的爱都给了两个孩子,他尽一切努力保护他们,隐瞒他们自己和妻子无法调和的矛盾,以及妻子抛家弃子的真相,编织出一个完美而不幸的母亲形象,目的是为了减少儿子的痛苦。他以为这是爱,但这其实还是他的执念作怪,不惜编造谎言创造出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他不知道,一个假的美好世界,比一个真的丑陋世界,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因为他终归要长大,谎言终归会戳穿。于是,在艾伦眼里,父亲善的谎言也成了丑陋世界的一部分。

顺便说一句,亚当的妻子也许不那么善良,不那么正直,却并非十恶不赦。和亚当一样,她执着于她想要的生活,并不惜抛弃幼子离家出走,只为了反抗亚当对她的改造和控制。对前来找她的儿子,她几乎没有展露任何母性,当儿子试图和她亲近,她冷酷地推开。她不爱儿子,也不想要儿子的爱,或者说她不想要任何方式的爱。对她来说,爱是一种桎梏,只有金钱,才能给她安全感(演员戏份不算多,但演绎极为到位)。

一个表情,千言万语。

父亲有爱,但没有给他;母亲没爱,根本给不了他。所以卡尔说他恨他们,恨他们生下自己,却没有爱过自己;恨他们是自己最亲的人,却不想要他的爱。这恨,更多的是爱而不得。

相比之下,艾伦最后的恨,却是信仰崩塌后的恨,他恨所有人,恨这个世界,只有毁灭,才能消除他对一切的恨。当父亲试图用爱拯救他,却换来一个疯狂的举动和一串嘲讽的狂笑,没有人能拯救一个一心只求自我毁灭的灵魂。

父亲至善的执念,却引发了一出人伦悲剧,怎能不让人唏嘘难过?

艾伯拉

之所以把艾伯拉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这个角色太动人了。编剧在她身上赋予了许多理想的成分,美丽、聪慧、温柔,理性与感性并存。艾伯拉不仅是个关键角色,而且还承担着某种示范作用。她是一个清醒地看到他人与自己的好坏、爱恨的人,一个成功整合了好坏,爱恨的心智健全的人,一个经历过困惑后勇敢作出选择,并用自己的爱与智慧帮助爱人成长的人。因为她,这部电影才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

我想卡尔在仓库里目睹艾伯拉拥着艾伦轻轻哼唱的时候,就对她心生向往了。那一幕,像极了母亲和孩子,那正是卡尔内心一直渴望而不得的。艾伯拉身上确实有种母性的光芒,同时吸引着兄弟俩,但她又远不只于此。

当所有人都觉得卡尔坏的时候,艾伯拉却在和卡尔不多的接触中,洞悉到他狂野叛逆的表面下那颗孤独、脆弱、敏感、不安的灵魂。在油菜花地的长谈中,她对卡尔说出了自己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不带任何说教和评判。可以说,她超凡的洞察力和共情力将亚当和艾伦甩出了五条街,他们只看到卡尔的坏,而艾伯拉却看到了坏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不着痕迹地给予卡尔慰藉,从而获得了他的信任。

太美好了

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艾伯拉走进了卡尔的内心世界,自始至终,她是唯一一个。

可是让艾伯拉没想到的是,卡尔也走进了她的心。当她和卡尔一起的时候,她可以做一些从未做过的“坏事”,可以和他说一些从未和别人说过的话,卡尔的不守规矩触动了她内心封存的世界,让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在。

在摩天轮上,当艾伯拉对卡尔肯定他的好后,卡尔冰冷的心被融化了。也许,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nice”,这样的艾伯拉,卡尔没法不爱。相互吸引的两个人,终于情不自禁地亲吻。

多奇妙的一对组合,艾伯拉将自己的好带给了卡尔,从而让他开始变得温柔;而卡尔,将自己的“坏”带给了艾伯拉,从而激发了她内在热烈的本性。这样的爱,太美好了。

对,如果从亚当的道德角度出发,艾伯拉和卡尔这样的逾越行为,简直不要太坏,但我要说,这种在内心相互吸引,并最终救赎了灵魂的爱情,太美好了。

这里有一个关于手的细节值得一提。卡尔一直渴望母亲的手,那双在父亲嘴里无与伦比的手,他从没有亲近过,当他忍不住试图去触摸时,却被母亲反感地扫地出门。在那片油菜花地,艾伯拉用手摩挲着卡尔乱糟糟的头发,就像一个母亲抚摸着孩子。也许,卡尔就在这个动作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

天使降临

在摩天轮上,艾伯拉说出卡尔的好时,把手轻轻放在了他的手上,这个动作,再次让卡尔感受到了被爱,他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情感,吻向了艾伯拉。

手,在这里代表着爱,手的抚摸,是一种爱的语言,让卡尔受伤的心灵得到了疗愈,最真诚的情感随之流露而出。只有感受到被爱的人,才能好好去爱人,不是吗?

在艾伯拉身上,处处透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睿智。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居然看到了父亲是独立于她之外的普通男人的本质,接受了父亲无法满足她更多爱的需求的现实,然后,一夜之间长大,这无法不令人惊叹。我想我在她那个年纪,思考范围大概不超过琼瑶阿姨的小说。

有几个同龄人能有这样的心智

最后,艾伯拉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她选择了卡尔,并向亚当坦诚自己爱着卡尔。她对亚当所说的一段话,是全片要表达的内核,这一幕着实令人震撼,令人感动。作为一个旁观者,她将这个家庭的关系本质看得如此通透,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并努力去付诸行动,为了让自己所爱的男人能活得完整,活得坚强。她用自己的爱与智慧,温暖了卡尔的灵魂,并最终促使父子和解。

对于卡尔,艾伯拉就是母亲、爱人、朋友和人生导师的混合体。生而不幸的卡尔,遇上她,是何等的幸运。

有些话,得由旁人说出来

最后说说James Dean,简直就是为卡尔这个角色而生,狂野不羁,可又极尽温柔;满不在乎,可又热烈真挚。James Dean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将卡尔复杂而又单纯的内心展露无遗。可惜,在出演这部电影不久后他就意外丧生,将他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独特形象,永远定格在无可匹敌的24岁。

 短评

2013/10/11 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的最后一段,各处改动也不少,但是两个小时算是讲好了Cal争夺父爱的故事。James Dean迷倒众千的魅力,稍微脱离原著精髓,倒是为电影加分不少;Abra的角色也更加丰满。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斯坦贝克更有沉淀感的叙述。

7分钟前
  • livinglow
  • 推荐

“那个女人,那护士,受不了她。帮我换一个。”……这句收官台词是代表垂危父亲的立场转变姿态放软突然试着讲起冷笑话了吗?堪称史上与整体风格反差最强烈最始料不及的台词之一……总体而言,这故事是个好故事,但却是好的戏剧故事。几乎所有角色的情绪状态都是处在放大夸张高度戏剧冲突的层级,因为戏剧舞台上必须如此。你在台上也来段对视无语复杂微表情,台下观众怎么办?可搬上电影之后如法炮制,原本理所当然的艺术表达方式就面临着角色情绪过满、冲突过于密集、细节缺乏缓冲等一系列风格违和的高风险。BTW个人并不是迪恩的粉丝……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82553894/

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迪恩太迷人了,全程不自觉张大嘴巴身体前倾。

12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资料馆放映4K修复版】家庭伦理剧。比《无因的反叛》《巨人传》好太多!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和叙事最终把主题成功地烘托出来,达到全片高潮,戛然而止。非常赞。摄影风格很独特,故意用倾斜和晃动等手法烘托气氛,比较有新意。修复画面非常精致。个人在本届北京电影节的展映欣赏以此落幕。欣慰!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非常喜欢电影里的台词,配合这种很抓马的剧情不显得夸张而更凸显悲情。詹姆斯迪恩的狂野气质真是不得不叹啊,独一无二。呃豆瓣的简介好像是书的,电影改掉了母亲的身份设定啊。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个非常丰富的冷战年代的电影表述。

21分钟前
  • 刘文二
  • 推荐

几乎是詹姆斯·迪恩本色出演,孤傲不羁难以驾驭的面具下,深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坏”行为引发关注,“坏”孩子们不需要原谅只需要爱;迪恩魅力无穷,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一半世故一半天真,拥抱父亲痛哭一幕叫人心碎;结尾父子讲和略出戏,远走的不该是麦田守望者么。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遗憾最终这个床头孝子式的结局。表面看,是父亲原谅了儿子;实际上,是儿子原谅了父亲——当我不再那么在乎你的爱时,我们反而能好好相爱了。心理学有句话说:杀死父母,孩子才能活。我希望看到詹姆斯.迪恩最后告别父亲所象征和统治的一切,独自“往东边去”了。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迪恩好幸运,他活着的时候信息还没爆炸,他死的时候美还没有凋谢。他在主演的三部电影中都如此叛逆而多愁善感,凝结成的荧幕形象已经larger than life。电影本身七分黑色三分言情,戏剧感十足,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片段,也许是那个年代好莱坞的妥协,卡赞给悲剧的故事安上了一个小团圆的结局。

30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我甚至想要买到你的爱” 男孩到男人

35分钟前
  • 黄小毛
  • 力荐

“揾怒”一词专为詹姆斯·迪恩而生,他是丛林里伺机待发的豹子,令参演的电影笼罩在危险的情绪之中。有男孩的纤细敏感,也有男人的刚烈顽强,就连走路的方式也散发着独有的性感,既骄扬跋扈又软弱无力。他不畏惧镜头,甚至乐于挑逗。影人传奇,明星翘楚,百年无二。

3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我甚至想买到你的爱”,半夜被迪恩的表演弄到泪目😭 父母的爱不应该因为孩子的本性而增减啊,无论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创世记·第四章》该隐因嫉恨弟弟亚伯而将其杀害,被上帝放逐至伊甸园之东,该隐从此成为恶人的代名词该隐为何嫉恨弟弟?他和亚伯一样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上帝的赏识,因而生恨,他所有的恨都是源于对上帝的爱

42分钟前
  • Anything Goes!
  • 力荐

8.0/10。节奏虽有拖踏之嫌但却被丰富的剧情给很好的补充了,结尾父子病床前对话一段很是感人,迪恩也把逆子一角演得相当动人。PS:我再也忍受不了他妈的豆瓣简介了,什么母亲沦为老鸨和弟弟啊!明明是迪恩因为嫉妒把富裕的母亲未死的真相告诉哥哥后导致其和父亲精神受创并自己和哥哥女友相爱的事好不?

4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神奇時刻...電影魔力...在 伊甸園之東/蕩母癡兒 放映完, The End, 卻聽到哭泣聲, 一位年青男觀眾在座位上大哭, 我們都默默地離場, 生怕打攪到他, 電影結尾是父子和解, 不知道這位影迷的父親是否已不在, 才這麼大感觸. 電影的神奇地方就是這樣吧……

4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力荐

导演是伊利亚·卡赞,取材于约翰·史坦贝克的作品,是圣经中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变异,演变成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

5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人的感情复杂 不止在于情人之间 各种亲密关系都有可能变成“因为你不爱我所以我爱你”的状态 也许能够解释为距离感//詹姆斯·迪恩的形象性格与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凝结成了那个时代的美利坚印象 仿佛总有愤怒又总是年轻

52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渴望爱又终生不得是多么痛苦,更痛苦的是这种爱不是爱情、而是家庭。你不可能像换一个爱人那般轻易,这是永不能变的捆绑。

54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冬天把莴笋储存在满是大冰块的阁楼里。亚伦的女朋友让大家都笑了。Dean前半部太恋母,让人喜欢不起来,后半部终于重新性感了起来~那个坏女人妈好特别。不是很认同卡赞让演员互相抢说台词假装自然的导演风格。(电影资料馆,4K修复版)

59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两种价值观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撕裂,所以三观不合就不该结婚啊,不然还可能把问题遗传到下一代。詹姆斯迪恩原来并不只是叛逆和酷,本片中更近似于愣头青,演技也比较青涩。他的角色或许是编导塑造的美国象征,逆子,好斗,粗野,热爱自由,发战争财。

60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和原书的读感不太一致,但是迪恩真的是好莱坞的一个经典人物,甚至超越了他短短的人生中所塑造的电影形象。卡尔这个形象若不是迪恩的眼神,很难让我对他有好感和共情。中间母亲和卡尔有一段现代看起来非常女权的有关家庭关系的对话,颇为精彩。

1小时前
  • ParasIt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