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介绍出整个环境
火车站的一个侧面,展示出火车站工作人员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歌颂劳动人民的。
旁白介绍每个人物:
老怀表,老解决
打破第四面墙,独白,不放心。
秦广播,小发明
生动的人物形象
轻松的调子
镜头内部蒙太奇,老解决在外面治疗牛,老相好在屋子里面擦相片,外景和内径联动起来,形成一种悠扬的风格,人物关系非常的克制也有联系。
歌颂劳动人民的积极。
误会的手法
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电滚子。
音画同步,老解决和胖队长互相追赶。
声音蒙太奇,胖队长同意的时候,唢呐声音串起来了婚礼现场和山林中的场面,完成了转场也连接起来了整个的电影气氛。
通电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展现。
打破第四面墙
喜剧电影的内核就是制造矛盾与冲突,然后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赢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太多的变化,在这一点上,如果一部电影能契合实际让这一点很好的发挥,那么就能够拍摄出来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仅仅是为了凑笑料,而不注重契合实际,那么笑料再足也会显得空洞乏味。
喜剧电影不好拍,一不留神就会走上让大家误解的滑稽与悲剧主题上去。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部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的,喜剧,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感觉到喜悦,感觉到快乐的电影,并不一定要通过对于人物形象以及经历上的扭曲来达到一种荒诞的笑意。这可能跟大家所理解的喜剧电影有所区别。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喜剧电影,一定要用悲剧来突出内核,这是不完全的。提到喜剧电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星驰,这可能是很多人都非常习惯的逻辑脉络。
即使在周星驰之外,也有许氏三杰等营造出来的港片风格的喜剧片来背书。然而在华语电影届,喜剧片从来不是某一个专门有着精细划分的影片类型,而是泛指那些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可以让人感到喜悦的电影都是喜剧片。
因此,仅仅是通过悲剧的内核来阐述一个喜剧故事,这只是喜剧片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单一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似乎只有通过悲剧的内核展现出来的喜剧才是喜剧,而没有悲剧作为支撑,喜剧就不叫喜剧一样。
然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我们真应该好好看看,它没有悲剧的内核,但是却是实打实的喜剧,然而这样的电影,今天就是给钱也拍不出了。
《锦上添花》是一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本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国内某偏远地区的小火车站的故事,这个故事啼笑皆非,契合实际。
从人物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入手,最终为我们呈现出来一种让观众开心喜悦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带进去这个故事当中,自然会让观众有一种喜笑颜开的宣泄。这是当时的一种喜剧类型,可惜这种类型在现代电影中却几近绝迹了。
《锦上添花》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来到小火车站的年轻人,满怀信心地想要为国家建设出把子力气,然而因为自己之前是教师岗位,对于火车站的业务不是很熟悉,而且最重要的是之前的工作属于纯脑力劳动,现在要结合实际帮助这里的民众们解决问题。
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与当地的情况结合在一起,这是年轻人要思考的问题。而火车站上的老员工们在与年轻人接轨的道路上也不是很平坦,于是,新旧思想发生碰撞,老同志与新同志之间发生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本片的内核,结果就闹出来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本片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之后,依旧是让人感觉有新意,会共鸣。本质原因就在于本片契合了当时的大环境。或者说是将艺术进行了很好的落地处理。
片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一个曾经没有在基层工作过的年轻人来到了基层后,因为刚开始的不适应而闹出来了不少的笑话,这种笑话才是核心的笑料。
影片导演通过不断地制造这种有着错位感的冲突来产生一种喜剧的效果。这种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同时也与我们现代的喜剧有着不一样的理念。
因为它并没有用悲剧的内核来通过夸张以及荒诞来突出笑点。可见,我们当今的喜剧稍显狭隘。你看完了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悲剧做内核,喜剧一样是喜剧。
除了让这种错位产生的笑点带给本片欢乐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交流就是平等思维。人人平等,老少平等,老年人认为年轻人太浮躁,年轻人对于老年人比较惧怕,这最后也在平等中和解了。
这也是本片中的一种理念,矛盾的化解来源于理解,“团结-批评-团结”非常契合当时的时代主题。从这一点来说,本片是非常契合时代大背景的。
喜剧的本身就是需要接地气,这一点跟很多带着某种现实主义痕迹的电影的本身是一样的。我们在创造一部带着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的同时,就需要用一种接地气的思想来贯穿整部作品。这样的作品在拍摄出来的时候,是非常容易拉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的,这就是好的作品往往会深入人心的道理。
很多年过去了,距离本片上映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然而当技术以及物质非常丰富和发展的今天,我们想要看一部正常一点的电影,丰富一点的电影却成了奢求。
物质文明往往压迫精神文明,并将其挤压得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偏执于某一个领域一骑绝尘,然而这对于影视创作而言却是灾难。
丰富的创作思维是滋生好作品的土壤,这也是为何今天拍不出老电影中,那种物质匮乏的时候却依然富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的本质原因吧。
……
你好,再见
哈哈 有点标题党。但,我目前就面临这样的处境。除了本职工作外,宣传与未来发展的文化活动也需要我利用业余时间去完成。问了很多前辈,也都是这样,也都表示很无奈,我们期待自由的时光,下班时间就是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应当搞在一起。这是我之前的想法,也是传延下来的看法。
看完这个电影,想法有些变动。或许,我真的也可以为我的单位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好处呢。
抛开那些时代的假大空不谈,挺好看的电影。
大方向还是主旋律的,细节还是挺逗的…男一太像冯远征了有木有……@资料馆
绝对的五星电影~~
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时代。
1962年,好片
以前在电视上零星看过。2008/11/10晚上在CCTV-6看了完整的片子
劳动人民的欢乐颂歌,质朴真实且趣味无穷,真正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开头结尾的画外音介绍+角色直面镜头说话,仿佛记者采访式的手法,很先锋也很贴切。片中喜剧笑点基本都是采用观众全知视角来看角色间误会产生的,高潮段落更是把要发电机和老站长成亲两件事不断地一语双关,实在是妙。扮演铁英的女演员很好看,既非传统革命式,亦非文艺娇柔式,完全是落落大方的新女性青年。PS.这部竟也是时年36岁的黄宗洛大银幕首秀,扮演个没赶上火车的旅客。
太有意思了,又有生活又有戏剧冲突,把一些挺老套的桥段用得自然又大方,甚至还有爱情戏,既有青年的傻气与耿直又有中年人的青涩与可爱,真是难得。补遗,2021.1.16“珍藏”中国经典影片站青岛站 看。
在政治斗争腥风血雨的时期出这么个片子,不容易啊!
在螃蟹乱窜的河里女青年(铁英)大声的表白“我喜欢你”;错中错的喜剧设置;打破第四堵墙;资料馆大厅观众反映极其热烈(无数次笑崩溃)。不容错过的华语喜剧经典。
堪称十七年里的一股清流,比较单纯的喜剧(也歌颂生活但没有宣教)。笑点满满,虽然就是一招技巧用到底。可惜人物普遍扁平,有反差的(老怀表)在塑造上也比较粗糙,搞发电但主力小发明后来直接就消失了;坦率直白的女青年挺好。第一次看重回上海之后的韩非,四十多岁演起青年来也不怎么违和。
喜欢哎~!
那个年代特有的清澈透亮,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在肢体而不在台词。黄宗洛,黄素影客串
回溯时光
赞
7.0/10【CFF2021第四场】在当年意识形态收紧的背景下,至少把歌颂式喜剧做到了最好。
情节设计和节奏都很熟练,搞笑情节也不错。在当时的环境下,配合政志风向,丑化知识分子。
意外之喜哟~~顶着旅途的疲惫、春天的风沙和三十二年的犹豫不决,疾奔40分钟到小西天“赴宴”,再遇惊喜!这部影片作为五月片单之中的四史教育主题影片,供应了超出时代预期的价值。“人镜交互”仅在英版与美版《纸牌屋》见过,却领先英版长达二十八年,太先进了!镜头运用同样可圈可点,大胆而细腻,长镜头简洁、干净,值得学习!最棒的一点领悟发生在段志高与老怀表的“冲突”之中,新与旧、少与长、快与慢的对比,让本无二元思维支配的我,在更加贴近的地方进行了更加深度的思考,颇觉启发。
难得的笑声【电影资料馆】
从头至尾的感动。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