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大段的台词,感情铺垫和背景叙述极少,风格非常怪异的一部影片,实在有些不好分类,演员的表演也只是还不错,但没有能靠表演将观众留在屏幕前的,能从头到尾坚持一幕不落的看完着实不容易。。。
喜欢导演的《暴力史》,但不太喜欢这部作品。。。
就像影史上好几部拥有同样中译名的电影一样,《大都会》并不好懂,从角色们晦涩的、似乎总在自我取悦的长篇大论中,有人看到了寓言性和冷幽默,有人赞绝于高概念和风格化,有人欣喜于柯南伯格邪典趣味的回归,当然,也有人对其装腔作势和神神叨叨完全难以忍受,破口大骂。笔者不才,看不出太多的门道,读了一些观后感仍然似懂非懂,距离领会导演的意图尚有十万八千里。撇开所有若有若无的含沙射影不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全力烘托的末世感,这是柯南伯格竭力营造的,完成的异常漂亮。
一个被金融骤变击溃、事业陷于绝境的亿万富翁,穿越城市去完成一次仪式般的理发,这是影片的前提,各种折射着末世特征的场景和事件在沿途渐次上演。对婚姻充满异见的妻子拒绝与他亲热,他转而与其他女人性爱来麻醉困惑,前列腺不对称的症状折磨着他完美主义者的心灵,他最钟爱的歌手在当天举行了葬礼,他孤注一掷做出疯狂的投机决策,平静的外表下精神已濒于崩溃,甚至若无其事的将保镖杀死。一路上,象征着财富的豪华礼车布满涂鸦和凹痕,高科技内设散发着赛博朋克般的颓废和虚无。白天暴乱横行、拥堵不堪的街头,随着夜幕的降临蜕变为“没有枪就撑不过五分钟”的罪恶天堂,空荡的街道中突然窜出奶油袭击者,破败的窗户中毫无预兆射下子弹,仿佛工业文明极盛后衰败的荒凉感。及至高潮处脏乱阴暗的房间,争锋相对的言词对峙,宣泄着他与他的准谋杀者的焦虑。在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中,他射穿了自己的手掌,后脑被枪所指,一个生无可恋的人静静等待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束,绷紧的弦无法放松,悬起的心无法落下,低落的情绪没有找到一丝半点的慰藉,只会堕入更深的黑暗,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影片叫人想起不少奏着末世乐章的杰作,《银翼杀手》《世纪末爆潮》《V字仇杀队》等,但在那些堕落的世界,仍被英雄头顶的光环所照亮,以黎明曙光作结的共通结局,无疑给人希望。与之相反,本片中经济滑坡、暴乱四起和犯罪横行的都市,充其量只是个灰色版的现实,并非无可救药的人间地狱,那情调十足的酒吧,恬静雅致的书店,整洁明亮的餐厅,都展现出这个世界秩序井然的一面。与之相对,主人公却并非救世英雄,而是无可逃避的滑向毁灭的凄凉之辈。世界仍有希望,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却求不到未来,这更像个末世悲剧,更叫人对末日逼近的脚步声心有余悸。
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本片,也有抱怨它扯着文艺腔大打哑谜。其实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故事,而是为了感觉。与童年相伴的那些老电影,多半已不记得太多情节(除非每年过年都会重播一遍),但当时那一份激动与雀跃却能历久弥新,时时在心头。我们回忆老电影,多半是回忆感觉,而非剧情细节。《大都会》的末世感凉透骨髓,足以叫人铭记,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了感官上的回报,故事和故事背后的那些东西,也就不重要了。
文/方聿南
熟悉柯南伯格70s-90s作品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大都会》是一部无法利用以往的观看方式进入的电影。这并不是柯南伯格首次涉足文学改编领域,1991年的《裸体午餐》便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浓厚“柯南伯格风”的改编作品。通过对比两部作品,我们能更好的发现20年来柯南伯格作者风格的演进,即去奇观化和“异质感”的营造。理解异质感,便是进入《大都会》,乃至《星图》的钥匙。
进入正文之前,必须要先说明一个常见的观影误区:以完全的文本角度切入,深究电影内涵,是无法发现柯南伯格10s后的作者风格的。也包括一些阅读原著后,试图在对白中找到侵略性,欲望具象化特点的观众(我本人)。否则就会认为《大都会》是一部缺少作者风格的,常见的影像化作品。
观众应当使用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切入电影以避免被困在文本漩涡中。于《大都会》,对话情境编排,递进的流畅感应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人物进出情境,背景交代的环节被省略,模糊角色的身份及目的,直接阻碍了文本方面的切入。高效的情境切换及单一的车内视点成功消除了观众对时间的感受能力,而唯一反映时间观的介质,便是车窗外的街景。而当观众试图通过观察街景以寻找证明对话先后顺序的证据时,就会发现车外环境始终被模糊,失真的数字滤镜所笼罩。异质感也由此体现。
柯南伯格在《星图》中利用人物僵直的表演方式营造惊悚感,并以此讽刺对好莱坞影星的阴奉阳违的为人处世。而在《大都会》中,构图的不均匀,正反打镜头中传递出的机械冷感以及人物空洞,机械的状态都有效地增强了异质感的流动。观众则需要自行发现这些隐性的视听元素,并察觉它们对整个观影体验的影响。
车外环境的未知以及随后街道上发生的暴动有助于观众对车内环境产生依赖感,并将其视为一个安全,具有秩序的空间。一旦主角离开轿车,走向外部环境时,观众便会立刻感受到一种不安感。无论是与其他角色发生交集,还是进入其他的场景,情节递进间逻辑性的缺失与异质感的流露时刻让电影处于一种危险的氛围。这种不安感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结构的理解,即从有序走向失序,内部世界缓缓崩塌的过程。
之于同年的《神圣车行》,两部电影在影像层面上都展现出一种“业余感”,而后的发展趋势则截然不同:卡拉克斯解构并实现了电影的自反;柯南伯格则在文本漩涡中创造出一系列表面纯粹,内在混沌的情境和异质影像。但他们都实现了相同的目标,即一种叙事解放。当观众的视点不再局限于故事,电影的可能性将会是无限的。
这部电影是很应景的。华尔街占领行动、美国的经济利益矛盾激化,穷人与富人的隔阂,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影子。非常富有的人,对于外部世界是没有感觉的,因为他们隔绝在自己的富人的世界里,他们对于世间的疾苦是不了解的。(LIMO)加长轿车是富人的象征,是一种隐喻。车内与车外,是两个世界。这就是占领行动提出的口号1%与99%的区别。
然而,我读过一篇导演的访谈。这导演却避开与时局的联系。他说,该电影在三年前开拍,那时还没有占领行动。他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反资 本主义的。占领行动也不是反资本主义的,不要误会。相反,占领行动是希望自己在资本主义的格局里得到应有的回报。导演还说,富人的问题,并不能推广为一个阶层,而只是一个个的个体。有的富人很冷漠,有的很热心,比如比尔盖茨。所以,不能把这部电影当作是对富人阶层的批判。
pattinson就代表生活在大都会中的精英,而那部limo就是大都会的缩影。pattinson信奉完美与绝对平衡理论,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成功赚到钱的主要原因,并且此理论屡试不爽,但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打破了他这种理论的可信度,也同时带给他很大的损失。这种完美的平衡理论,代表主流社会建设大都会的一种统一的信仰,认为绝对的完美与绝对的平衡、精妙的分析、庞大的信息的捕捉、高精尖科技的应用会造就人类社会完美的大都会。而目标,父亲常去的理发店,则代表在物质高度丰富、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的空虚与信仰的缺失,所以将心灵的归宿寄托在good old time上,不论遇到什么样大的难题,也要奔向那个并无法真实到达的旧日好时光,所以理发只理了一半,代表这种追求必然的半途而废。
pattinson的妻子非常有钱,钱多到无法想像,外表美丽、聪慧,这种联姻,更大程度上是资本的联姻,而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全剧中,pattinson与两位女士发生性关系,却唯独没有同自己的妻子。他们之间规律的早餐、午餐时间的见面,代表着形式婚姻的表面,但是开头pattinson问自己的妻子何时可以再有独属于夫妻二人的美好的性,则代表因资本联姻的婚姻名存实亡。这种现象是社会上因利结合的暗示。性的满足在婚姻之外寻找,也代表大都会对爱情与婚姻的扭曲。
pattinson代表为建造大都会而奉行完美平衡理论的资本家,医生代表医治与发生问题根源的人,前列腺的不对称,与最后想要杀pattinson的人的理论对应,他的理论说大自然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在对人民币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理论不要过于完美平衡,才可以避免这次的损失。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位掌握真理的人,现实中却是怀才不遇、愤青以致最终潦倒,他最后举着枪,想要杀死pattinson,却在最后一刻希望pattinson救赎他,这代表真理对浮华的大都会的妥协,不仅是物质上的妥协,更是精神上的妥协。
大都会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后的一种末世,无限繁华,却至死空虚。
看完之后实在是连脏话都骂不出来了。还是在又热又脏的Les Halles。豆瓣分类里还有人写“文艺”,这真是强奸了文艺两个字啊。难道要我发下毒誓,以后只要有暮光之城剧组人员参与的电影一律无视吗。这位面无表情的男猪脚是想要多少颗一星啊。好吧 至少这电影告诉我们Robert Pattinson的前列腺是不对称的
朱丽叶比诺什的出演真够大胆啊!其实罗伯特帕丁森除了长得太拽比较令人讨厌之外(最近的绿帽事件仿佛还增加了其可爱程度?),还是适合这个角色的。。相比去年的温吞水,回归邪典片的柯南伯格真是让人振奋!
片中的演员都毫无表情的说着看上去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的苍白的普世理论,似乎看不到半点原著中的幽默感和人性,但末世预言的氛围却又被柯南伯格拍出来了,这太矛盾了。表象有了,内涵没了,这次电影依旧很难让人满意。我对罗伯特·帕丁森毫无偏见,但他在片中的表演真的是最好的安眠药。★★
这并不是一部大众作品,松散的情节并缺乏动机,情节各种暗示和指涉。柯南伯格的作用在于赋予影片极强的末世感,秩序与混乱的对峙。经济的虚拟化和规律系统让人越发虚无,并渗透到角色。演员表演很受控制,大多时候都是无表情。为了更贴近现实,原书的日元变成人民币。背景是即将破产,这点很重要
绝对不烂,也谈不上喜欢。其实这就是电影版的《尤利西斯》。
我是一個斯文的人 但是從電影15分鐘起 我把我這輩子會的髒話不斷重複的在心理罵到電影結束
piece of shit
无法看完……
每一部柯南伯格都是一场绝妙的高潮。
这是姐见过最傻缺的自作聪明,最蹩脚的装腔作势,最无聊的神经兮兮,最光溜(把腿毛[-哔-]毛都脱了)的新装皇帝,最严重的老年危机(柯南您先歇歇)。那一滴歪打正着变cult片的希望也在嫩牛五奇葩的长相为难的演技呆滞的表情单调的念白中灰飞烟灭(你跟贝拉真是天生一对,连那痛经的表情都好有夫妻相!
这片子谁说好看绝对是装逼!
没特么一句人话
且看人民币如何逼死美利坚。(PS:我不喜欢这片不代表别人喜欢就是装逼)
挑戰翻譯啊
鬼魅. 人物, 场景设计以及配乐都怪异鬼魅. 经济和科技观同样荒谬, 老鼠作货币, cyber-capital. 柯南伯格越发沉淀, 抛弃以往视觉上的正面冲击, 在慢节奏以及大篇幅的对白里探索资本, 系统和个体. 台词赞, 进入暴动人群前后的对白最精彩. "A specter is haunting the world - a specter of capitalism."
柯南伯格式未来寓言,大段话痨般的针锋相对,含沙射影:美帝如何在人民币威胁下信仰崩塌,未来社会的人际交互矛盾,自我价值模糊。片子太闷了不喜欢,像意识流的小说一样毫无章法难以引人入胜,象征性符号性的东西太多,欣赏不来。PS:罗伯特表现居然凑合,尽管前列腺不对称。不喜欢就骂人傻逼真没素质
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经济哲学政治三项综合系。嘱咐司机,避开人流,把京A8大奔低调停在太和殿广场上。最喜欢的电影是潜行者,最欣赏的文学是尤利西斯。最怀念的是小时候,步行走到月坛店疱子铺,来6个疱子,一份炒肝,一份芥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没怎么整明白,择日再看
三四星之间吧,算是还不错的改编,基本上该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
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崩塌的末世寓言,科幻暴力情色,概念和形式化,以及不时的冷幽默和无止境的话唠...实在是喜欢啊!配乐很赞,罗伯特·帕丁森胜在与影片的气质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