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1961

HD中字

主演:德克·博加德,西尔维娅·西姆斯,皮特·麦克恩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受害者1961 剧照 NO.1受害者1961 剧照 NO.2受害者1961 剧照 NO.3受害者1961 剧照 NO.4受害者1961 剧照 NO.5受害者1961 剧照 NO.6受害者1961 剧照 NO.13受害者1961 剧照 NO.14受害者1961 剧照 NO.15受害者1961 剧照 NO.16受害者1961 剧照 NO.17受害者1961 剧照 NO.18受害者1961 剧照 NO.19受害者196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受害者196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同志电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只是第一部直接道出‘同性恋’字眼的英语片,更勇于碰触性取向成为被抹黑、勒索和恐惧的社会现实。在同志电影多如过江之鲫的今日,它的直陈无碍更显难得。英国红星狄鲍嘉也在突破形象后,日后毫无忌惮地演出维斯康堤、法斯宾达的电影。当年囿于英国电检而消失的十分钟,也将以全新数位修复拷贝,忠实重现。求爱奇遇记贪婪禁闭岛(英语版)无间道风云国语对头冤家烽火逐金科塔工厂 第三季约定空军一号1997泰若星球英语小小世界第二季十恶不赦行尸走肉 第四季再次来寻我二龙湖浩哥之狂暴之路超蓬勃:优步之战 第一季不愉快的果实1997心碎画廊东宫皇子靓女差馆陌路惊笑十月建造的房屋2从军记我爱我家2018风骚律师 第三季快乐圣诞2003控制泽塔极速辛格玩命毒师哦!我的助手大人十分手枪赫鲁斯塔廖夫,开车!0.5毫米康纳一家第一季文英飞哥大英雄2之飞哥战队法外情真 第二季逐浪之爱灵书妙探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恶法和偏见造就的受害者

据说这是英国电影第一次在台词中直白的讲出“homosexual(同性恋)”这个词(未考证),但是这样一部“第一次”的影片,却做到了重拳出击,猛砸仇视同性恋的社会现象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原因何在?我们都说电影是反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去回溯历史,也就大概能了解成就这样一部畅所欲言的电影产生背景。

“受害者”上映于1961年,虽然距离英国完全取消“同性恋罪”(1967)还有6年的时间。但此时的英国政府在著名的“奥芬顿报告”影响下,正在逐步放宽对“同性恋罪”的定义范围,全英上下已经逐渐可以接受这种将法律与道德分离的观念,所以像“受害者”这样直白的电影诞生的“语境”已经具备。另一方面对于同性恋罪的讨论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常年受压迫的一方需要借助艺术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呼吁,这部“受害者”就是这样一部替同性恋群体发声的作品。

电影整个叙事逻辑可谓是简洁明了,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在罪恶面前从懦弱到强大,由妥协到抗争,进而完成人格升华的过程,这是剧情片常见的套路。剧本、剪辑、表演等都显示出了很高的制作水平,特别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它的故事将社会对同性恋话题的种种情境巧妙的设计在一起,我在这里记录一下片中的经典片段。

电影展现了现实中很多同性恋者的朋友(公众)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表现出的冷漠和仇视

被敲诈的男孩Barrett求助于朋友Frank,可Frank的女友拒绝提供帮助,她说:“为什么他不去和他的同类待在一起?”“为什么要为那种人遗憾?”

当然也有正面的形象,电影的作者借Frank的口,表达他对社会上一部分恐同人士的看法,Frank对他的女友说:“(我不怪你),不是你的错,你没什么大脑能够理解这一切。”

还有电影涉猎到了同妻问题,在一段台词中律师Farr和她的妻子有这样一段对话,Farr说:“我每天都因为有你而感谢上帝。”而他的妻子这时已经看清了真相,她说:“Mel,我不是你紧握的安全带。我是女人,我需要被爱。” 作者对于同妻问题的看法其实比很多人片面站在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的思考角度更加对社会有益。一味地强调同妻或者同夫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并不能改变更多的同性恋进入欺骗婚姻(因为他们本身就知道自己在牺牲他人),然而真诚的换位思考,才能使人明白他人也有相同的情感诉求。打个比方,一个老人在地铁里如果这样说:“嘿,我是老人,你起来给我让座。”,或者这样说:“嘿,我现在腰很不舒服,你可以让我坐一下吗?”你更愿意去帮助哪种人呢?

警长叔叔绝对是电影中一抹独特的风景线,

他经常一语戳中事情的本质问题,比如有一幕警长的下属说:

“长官,当我发现自己认同可以减少犯罪事件(这里指同性恋)的动机时,我常常感到很为难。”

警长说;“是啊,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是对付Bill Sikes(暴力罪犯)这样的人的话,那就容易多了。”

这里明显的提出了将法律与道德分离的观点。

以及在警长调查同性恋勒索案的时候,他感叹道:

“他们要是有一个人愿意出面就好了,只要一个!”,

他的下属回答道:“他们害怕这种暴力手段长官。”

警长说:“是的,当然,他们只是小老百姓。”

怎么样?是不是够扎心?

警长怼人的战斗力也很强,有一场戏,他感叹道:

“如果这些不幸的人(受勒索的同性恋者)先来找我们求助就好了。”

他的下属却说:“如果他们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根本就不用来找我们。”

警长马上怼回去,他说“如果法律要惩罚所有异类,那我们还不得忙死?”

下属激动了,反击道:“就算如此,这个法律(同性恋罪)制定也是出于好意,如果不这样,那所有其他的怪癖就会跟着出现。”

警长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宗教观点,他说:“看得出来你是个虔诚的清教徒”

下属说:“是的,但这没有什么错的吧?”

警长此时一针见血的回击:“是没什么错,不过以前清教徒也违法。”

此外警长的诙谐也充分显示出他的魅力,他说:

“有人说反同性恋法案给了那些勒索的人特权。”

之后律师问:“那也是你的感觉吗?”

警长回答:“我是警察,我没有感觉。”

所以尽管戏份不多,但是我必须说警长这个形象绝对是电影灵魂人物之一,是具有鲜明价值观的公权力的代表。

我想用引用电影里最辛酸的一段对话结束

妻子问律师丈夫Farr:“照片中的男孩为什么会哭?”

Farr说:“因为我说自己不可能和他在一起。”

 2 ) 言有尽而意无穷

电影年代太久远,只找得到英文版字幕,画面台词看的有些应接不暇,但丝毫不影响观影体验,被主人公的真情和正直打动,被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演技折服,100分钟的剧情行云流水,台词草蛇灰线,视角冷静,每个人物包括配角都塑造的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段就是Farr被告知Barrett在狱中自尽,看到这里不知怎么眼泪哗的留下来,怎么都止不住,大概因为影片前段Barrent一直尝试联系Farr,让人不禁一直期待他们在电话里会说些什么,Farr错过了这么次电话,总该让他们在狱中见一面,没想到那张勒索照片竟见证了他们的最后一面。面对警察的追捕,Barrent在洗手间撕毁简报的时候,不知道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为了爱人他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Barrett和Far整部电影没有同框过,唯一的合照从没有正面展示给观众,最后还被Farr毅然的扔进了壁炉,化为灰烬,只知道照片中的男孩在哭泣。两人的交往线索都埋藏在台词中,只有寥寥几语一笔带过,但是没有人会怀疑Barrett的爱。我相信Farr也付出了真情,只是他的爱太克制,太理性,Barrett用他的死在Farr的生活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一位默默守候的书店老板Harold不得不提,他可能是Barrett的前任,对Barrett的爱同样让人动容,即使在两人吵架的气头上,依然舍不得说重话,一句"come back when I'm in a good temper" 道尽了他的爱恋与辛酸,一直等着他“come back” 等着他倦鸟归林,最后却只等来他的死讯。

很喜欢Boy这个名字,Barrett真的就像是个大男孩,长相英俊,身材修长,对朋友真诚,对爱人真挚,看不懂世俗的污浊,坚持本心,是个值得爱的好孩子。

这部电影虽然涉及的场景比较多,不过情节开展主要靠台词推动,很有舞台剧的感觉,每句台词都值得推敲,值得二刷。

 3 ) 受害者活成了犯罪分子

最早使用“homosexual”一词的英语电影 光影的利用非常好 室内戏中夫妻对峙阶段 妻子下侧打光对比丈夫头顶光 造成那种紧张感和恐怖氛围 摊牌阶段使用侧打妻子与平打丈夫 情绪更舒缓 影片配乐也是有种大开大合的气势 开场Barrett逃跑时就利用钢琴的配乐营造了很强的悬疑氛围 Farr得知Barrett的死讯后 交响乐般的配乐也直接体现了Farr平静表面下那强烈的内心波动 而警官们之间的对话也道出了电影的核心 最后结尾男主那一往无前和加害者那正义凛然做对比 似乎也能表明当时社会的态度 明明是受害者 却活成了犯罪分子 “i believe that if i go into court as myself i can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ult in the existing law” 铿锵有力【BFI - Big Screen Classics】

 4 ) 赎罪

在看了《看电影》的介绍后,我决定观影。在接连几天接受浅吟低唱式的法式电影的熏陶后,我好像急需英国电影的强心针。与法国电影相比,英国电影更重理性,人物在语言的交锋中一针见血的点出事物的实质,锋利的刀片在电影的绵绵绅士味儿中若隐若现,节奏紧张,总让人大呼痛快。《受害者》也不例外,电影开场就是紧张的追捕,接着是主角的死亡,追凶,然后结束。褪去故事的背景和伦理意义,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犯罪片而已。但有了当时的背景和略显出位的题材,整部片子充满了对社会和法律的拷问,力度深度自然显得强了很多。

为了搞清楚故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厘清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法尔律师是律师界的精英,马上就要成为皇家法律顾问。而他的爱人巴里特则是建筑工地上的负责发放工人工资的员工。两人偶然相识,互相吸引。法尔却决定结束掉这段危险的感情,他拒绝了巴里特所有的电话、来信,却根本不知道爱人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之间的恋情已经被人察觉,而在当时的英国,如果被查出是同性恋,将会面临监禁的责罚。有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同性恋进行敲诈。巴里特为了应付高额的诈骗费,不得不挪用公款。这一犯罪的事实已被警方发现,巴里特一边试图逃离英国,一边尽全力避免法尔卷入事件。被捕前,他身上只有半英镑,但是却带着一大本贴满了有关法尔报道的剪贴册,而这唯一的维系他与法尔的事物,也在他知道即将锒铛入狱前冲入旅店的下水道。警方不可能知道是谁勒索了巴里特,因为他入狱不久就上吊自杀。法尔惊闻巴里特的死讯,决定站出来找到凶手,凶手虽然找到,但他面临的,将是事业的毁灭,清誉的消失,家庭的和谐不在。

同性恋在英国历史上便是一个受尽歧视的群体。虽然这一群体时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在英国,这一群体受到的责罚可能较其他国家时间更长刑罚更重。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罪犯”当属王尔德,在狱中,他写出了《自深深处》,检视自己的行为。直到“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兴起,以伍尔芙姐妹为首的艺术家们践行着错综复杂而相安无事的同性、双性恋情,这类行为才再度风靡。随后心理学上的理论迭出,从而树立了同性恋是心理变态的理念。这也就是电影中理发匠所说的用尽方法都无法使自己性向正常。50年代的冷战、剑桥间谍案里几乎全部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间谍们更是坐实了人们对同性恋的仇视,因同性恋定罪的人数达到了顶峰,平均每年2000人。(据《看电影》2012年第9期)

随着法尔对于勒索犯的追踪,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浮出水面,他们中有普普通通的理发匠,也有大红大紫的演艺明星。他们都在痛苦的挣扎,法律上他们是有罪的,然而他们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性向与生俱来,是一种“本能”,无法改变。年事已高的理发匠若是再入狱“赎罪”,他的身体将不能承受,于是他只能忍气吞声,交钱了事。即便如此,他也受到了威胁,一脸无赖相的痞子不仅拿了钱,还威胁他说出自己是否和前来调查的法尔吐露了实情,冷酷的举起吹风机把店砸了个乱七八糟,导致老人心脏病发,成为这一系列勒索的第二个死亡案例。风光无二的明星卡洛维也只能用钱来抵偿自己的“原罪”——生来就带着的同性恋“怪胎”的标签,他要求法尔忘记揭发勒索者的想法,由着他们去。

其实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法尔律师,也是在挣扎中度过。在三位有着一定身份的同性恋人物的质问下,我们依稀可以辨别出,法尔在剑桥时代也曾遇到过自己的爱人,而他的爱人自杀而死。虽然法尔的生活表面上平静幸福,坐拥美人太太,拥有值得人尊重的事业,但从他对于死亡的剑桥爱人短短几句描述中,不难看出他的痛苦。我敢说,午夜梦回之时,想到这位自尽的爱人,他不会不感到深重的罪孽。我也相信,法尔是把巴里特的死归咎在自己身上的。巴里特的朋友斯通找到法尔,给他出示了一张勒索犯用来勒索巴里特的相片,法尔决定插手,斯通——从电影后面的描述中,很大可能也是一位同性恋,提醒法尔,如果查下去,他将面临可怕的后果,受到牵连的将不止他一个。然而法尔却坚定的回答他,正是由于他的忽视,才会造成巴里特的死。巴里特在生前一遍遍给他打电话,从后面极力的撇清法尔与案件关系的巴里特的行为上,我推测他也不过是想听听法尔的声音,想搞清他是否爱过自己而已吧。巴里特的生活因法尔而改变,从前他与书店老板有着稳定的关系,甚至可能拥有书店的股份,但因为法尔的出现,这一切被打破,巴里特身陷囹圄,自尽而死。以法尔的头脑,他估计也很清楚这一切,才决意冒着同性恋身份被发现的风险介入案件,一方面为爱的人报仇,一方面为爱赎罪。

而作为一名律师,法尔对于法律也抱有矛盾的态度,他一面卷袖子一面说:“法律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对明星卡洛维说,作为一名明星,你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影响很大。潜台词是,法律这样做是对的,它应当约束你的行为。另一位同性恋律师质问他,法律这样做正确吗?虽然自己也深陷其中,爱人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明知这样法律这样的规定是有问题的,但他还是以“我是一名律师”的回答肯定了法律的正确。但是连身在其外的警长都指出,同性恋属于社会上的异类,如果要惩罚所有异类,那是不可能的。而现在的情形是,他们并非罪犯,而成了勒索案中90%的受害者。而在古代,连现在一味觉得同性恋“恶心”“不合法则”的清教徒,在以前的时代也是犯法的。导演借演员之口,委婉表达了自己对于法律的不赞同态度,让同性恋的标签并不代表罪恶,而隐隐有了献祭的白色羔羊的味道。

关于家庭的处理,电影也颇有巧妙之处。得知丈夫依旧不能抑制与同性接触的渴望后,法尔的妻子劳拉痛苦万分,她清醒的认识到了丈夫不是真正爱着自己的事实。但在挣扎流泪之后,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中。这时的法尔对她说,倘若她能忍受一切,在这结束后,“我会非常需要你”,劳拉露出了退而求其次的眼神:“需要,是比真爱更可贵的词语”。爱情在此处蜕化为亲情留存,而并没有演变为抛弃和厌恶,充满了英国的中庸克制,一方面符合了“同性恋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和爱”的影片主旨,一方面也算是导演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形态做出的选择吧。但对比影片中女主角的两次关门,一次是关门前欲言又止,回望门内的丈夫,一次则是头也不会坚决的合上门,又隐隐透出劳拉在此次事件中的成长,以及爱情的消亡。

影片结束,法尔从贴身的衣物中拿出诈骗犯用来勒索巴里特的照片,把它丢进了火中。这张照片在片中出现了无数次,像一个暗号一样在不同的人手中传递,没有一次是以正面示人。唯一一次对于它的描述来自斯通,他告诉观众这是巴里特流泪的一张照片。即使在火中,它也很快消失,只隐隐出现巴里特的轮廓,依旧没有让观众看到照片的模样,只能以观众的想象去揣度那是怎样一张心碎的脸庞,法尔或许是以焚烧照片的形式宣告罪已赎完,联系这一切的“暗号”已经可以消失,一切终将结束,而一切又将开始。

 5 ) 不一样的「同志」的电影

曾经看过《霸王别姬(1993)》《春光乍泄(1997)》《谁先爱上他的(2018)》《菊石 (2020)》《燃烧女子的肖像 (2019)》《圣母 (2021)》。

其中,《霸王别姬(1993)》的重点不在「同志」,而在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圣母 (2021)》的卖点也不在「女同」的感情纠葛。

其它的几部电影,如《春光乍泄(1997)》《谁先爱上他的(2018)》,这两部存粹是以「同志」为题材,还是「男同」,看得我实在有点反胃,以至于到现在也没兴趣看大名鼎鼎的《断背山(2005)》——尽管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新词「断背」。

《菊石 (2020)》《燃烧女子的肖像 (2019)》是以「女同」作为卖点,两个女子赤膊上阵,也让人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女主从头到尾都是板着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本片拍摄于1961年,年代有点久远了。但重点也不在「同志」感情,而是在探讨「同志」的合法性问题。尤其是拍摄技巧非常高明——以悬疑开场,逐步揭露真相,最后点名主题。


影片开头就是在工地打工的杰克·巴雷特发现警察,开始逃亡。

他不敢回自己的住处,只好给好朋友埃迪·斯通(Eddy Stone,售票员)去电话,让他帮忙把自己珍藏的一个包裹拿给自己。埃迪·斯通在酒吧见到巴雷特,把包裹交给他。

在酒吧,从其他人的谈话中,得知埃迪偷了2300英镑(这是一笔大数目),警察找他,就是为了这笔钱。

同时,巴雷特给律师梅尔维尔·法尔(Melville Farr)也去了电话。但法尔拒绝跟跟他见面,并且威胁他再来电话就报警。

法尔先生是地位显赫的金牌大律师,刚刚40岁,就即将成为王室法律顾问。

看到这里,不免产生疑问:

巴雷特为什么要偷钱?

他这么一个地位卑下的打工人,为何会认识身份高贵的大律师法尔呢?

法尔为何又屡次拒绝跟他见面呢?

接着,巴雷特去找了书店老板哈罗德·杜伊寻求帮助,但哈罗德似乎对巴雷特很生气,他对巴雷特进行了嘲讽,并赶走了巴雷特。

走投无路的巴雷特再次给法尔律师去电话,但法尔律师的秘书告诉他,法尔律师不在。巴雷特又跑去找卖车行职员菲普(Phip)寻求帮助,希望菲普开车送自己离开伦敦。但菲普也拒绝了他。

夜色降临,茫然无助的巴雷特在大街上碰到了好朋友弗兰克 。弗兰克正和女朋友希尔薇(Sylvie)逛街,他和希尔薇都知道巴雷特是同性恋。弗兰克对巴雷特表示理解,而希尔薇则表示反感。弗兰克答应借钱给巴雷特逃跑,不过要回去筹钱。

这里也让人迷惑。巴雷特偷了2300英镑现钞,随身带着一个皮箱,一般人都以为里面应该是钱。但如果是钱的话,他为何还到处找人帮忙呢?直接用这笔钱逃跑不就行了吗?

巴雷特再次给法尔律师去电话,这次是法尔太太接的,法尔律师还是不在家。

巴雷特只好到一家咖啡馆等待。这时候,警察来了。

巴雷特跑进了厕所,终于打开了他随身带着的黑色皮箱。里面根本不是什么现钞,而是法尔律师的照片集!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可以才出来他跟法尔律师的关系了。

巴雷特被警察住着了。他在厕所里撕毁的法尔律师的影集,也被警察拼凑了出来。面对询问,巴雷特一言不发。只好暂时把巴雷特关押。但老练的警察,其实已经推断出巴雷特和法尔是同性恋,且巴雷特受到了敲诈。

警察找来了法尔先生询问情况。他们明确告知法尔,巴雷特是同性恋。因为同性恋是违法的,所以巴雷特受到了敲诈。警察希望取得法尔的帮助,找到这些敲诈者,但是法尔拒绝了。

毕竟如果法尔承认自己跟巴雷特是同性恋,对他而言不仅仅是坐牢的问题,而是身败名裂,直接社死了。

法尔想见见巴雷特,但警察告诉他,巴雷特在看守所自杀了。

这让法尔非常震惊。前面巴雷特屡次给他打电话,他都以为巴雷特是想敲诈他。没想到,这次巴雷特为了保护他,直接自杀了。

法尔陷入了深深的内疚。

巴雷特自杀的消息传开后,那些没有帮助巴雷特的人都感到了内疚。


巴雷特的好朋友,售票员埃迪·斯通收到了一封给巴雷特的信。这是早些时候寄过来的,因为宿舍管理员的疏忽,送过来晚了。埃迪知道巴雷特已经死了。他打开信封,看到里面是一张巴雷特与法尔律师在车里相拥流泪的照片。这是一封勒索信。

埃迪把勒索信交给法尔律师。法尔律师决定,即使身败名裂,也要找到勒索者,为巴雷特报仇。他要求埃迪注意身边的人,看有没有跟巴雷特一样的被勒索者。

埃迪在酒吧的聊天中,得知理发师亨利要搬走去加拿大。亨利的理发店生意很好,他为什么要搬离这里呢?事后,埃迪专门去找了亨利问情况。亨利没有说什么,但明显的情绪低落,并让他给巴雷特代自己送葬献花。埃迪觉得亨利可能受到了胁迫,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法尔律师。

法尔律师找到了理发师亨利,告知了巴雷特死亡的真相,直接了当的希望亨利提供敲诈者的情况。亨利也说出了实情。他以前因为同性恋坐过牢,现在也受到了敲诈。本来打算忍下去的,但巴雷特的死,让他震惊。他选择远走他乡。对于法尔提出让他指认敲诈者医师,他还是选择了拒绝。法尔律师走后,敲诈者桑迪(Sandy)就进入理发店对亨利进行了威胁。亨利心脏病发死亡。

亨利死亡的当晚,法尔律师的管家接到了一通含糊的电话,里面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法尔律师和凯特分析后,认为这通电话是理发师亨利临死前打过去的,里面的人物是大明星卡洛威(Calloway)。

法尔去找了大明星卡洛威,询问情况。卡洛威生气的赶走了他。不久,法尔的老朋友富尔布鲁克勋爵来电话,让他过去见面。

法尔见到了老朋友富尔布鲁克勋爵和画展老板曼德克,还有大明星卡洛威。原来,他们三个都是同性恋。他们都受到了勒索。但他们是上流社会的人士,选择息事宁人。

同时,他们三个也知道法尔是同性恋,也劝他就此罢手。法尔虽然生气,但线索就此中断。


好在,新情况出现了。

车行职员菲普与埃迪在酒吧聊天的时候,接到了一通电话,回来后脸色严肃,威胁埃迪不要做警察的眼线。埃迪推断出菲普跟敲诈者有关系,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法尔。法尔律师去车行找到了菲普。巴雷特逃跑前曾经去找过菲普帮忙,但菲普拒绝了。现在巴雷特死了,菲普也很内疚。在法尔律师的追问下,菲普终于说出了与敲诈者联系的方式。

法尔终于与敲诈者桑迪见面了。

法尔提出要求,一次性买断关于自己的底片。桑迪回去跟同伙商量后,答应了法尔的条件,并告知法尔送钱的地点:哈罗德·杜伊的书店。

法尔律师决定与警方合作,抓捕敲诈者。

警察事先以便衣身份,进入了书店。法尔律师带着钱进入了书店,按照约定放到了指定的地点。

书店老板哈罗德·杜伊见到了法尔,告知了他关于巴雷特的事情。

原来巴雷特曾经在这个书店工作,他跟书店老板哈罗德是同性恋的关系。哈罗德很喜欢巴雷特。但不久,巴雷特遇到了法尔律师,他移情别恋了。这让哈罗德很生气,他赶走了巴雷特,同时在巴雷特来寻求帮助时拒绝了他。后来听说巴雷特自杀后,哈罗德也很内疚。

敲诈者终于把钱取走了。警察们顺藤摸瓜,找到了敲诈者的老巢。主抓了敲诈案的主谋——哈罗德书店的职员班纳姆小姐。

原来,班纳姆小姐知道巴雷特和老板哈罗德之间的「同志」关系。她非常反感同性恋,但她没有选择报警,而是选择了敲诈。因为她知道,同性恋者一方面怕坐牢,一方面更怕「社死」。所以,同性恋者一般不会选择报警。所以,他们的敲诈也很简单明了、大胆放心。

没想到这次遇到了一个不怕身败名裂的法尔律师。


电影为了增加悬疑,还增加了两条支线。

一个是骗子P.H.(瞎子)和米奇(Mickey)。这俩人经常在酒吧出现,一度误导观众以为他们是敲诈者。其实,这俩人是靠卖惨骗钱,最后被警察抓获。

另外一个是在酒吧出现的陌生男子。当埃迪答应法尔寻找线索的时候,警察其实也没有闲着,他们也暗自在监视法尔律师和埃迪。这是,这个男子的出现和突兀,让人误以为是他是敲诈者,在暗中监视埃迪。

这个警察后来在抓捕书店职员班纳姆小姐的时候出现。


其实,影片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支线:就是法尔律师和妻子法尔太太的关系问题。

 6 ) 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今天,回看这部同志史上最重要的电影

1961年,当英国导演巴兹尔·迪尔登决定将《受害者》搬上大银幕时,全英国上下举世哗然。因为同性恋这一极度富争议性的题材,许多演员都对导演抛出的橄榄枝投了否决票(如杰克·霍金斯、詹姆斯·梅森和斯图尔特·格兰杰)。苦觅男主角无果后,制作组不得不把角色法尔·梅尔维尔的年龄修改得更年轻一点,让40岁的德克·博加德拿下这一烫手山芋。

由于影片的题材敏感,英国电影审查(分级)委员会(BBFC)在电影正式提交前审查了剧本。反复拉扯间,电影被敦促删剪了4行对话,委员会书记特里维廉约翰·特里维廉同意这部电影过审。令人惊讶的是,在制片方申诉后,3行被撤销又神奇地回来了——这其中包括法尔的大胆自白。被删减的部分只剩下青春期男孩认为同性恋是“我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样的对话。

1961年10月,《受害者》在伦敦地下放映,电影史上首度出现用上“homosexual(同性恋)”这字眼的英语电影。它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后,美国电影协会(MPAA)对它下了一纸放映禁令。吊诡的是,删减了十分钟的版本于60年代中期在美国电视获准播出,并无多少观者对之提出异议——面对同一样存在,官方的态度总是比大众要“含蓄”许多。

黑色电影与恐怖的想象力

如果没有惊悚片元素,《受害者》这部电影,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在一次访谈中,导演巴兹尔·迪尔登坦言。为扩展影片影响力,他聪明地采取了和《艳尸凶案》(1959)相同的“曲线救国”策略:制作成一部警察破案的悬疑惊悚片。

电影的开场十分巧妙。在一系列连续镜头后,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工地上一个名叫杰克·巴里特(彼得·麦森内里饰)的年轻人。当两位身着风衣、带着黑色檐帽的神秘人现身后,他神情慌张地开始了逃亡之旅——这样的装扮在黑色电影中,往往象征非邪(匪徒)即正(警察)的两面。随镜头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身无分文的巴里特为逃避两位警察的追捕,急需现金离开伦敦,只能四处求助。一次次碰壁后,走投无路的他在酒吧中被警察缉拿归案,而被捕前他做的最后一桩挣扎,是欲图毁去一本随身携带的剪贴簿。

无头苍蝇般的逃避中,我们跟着这个局促的年轻人,初识了形形色色的伦敦世相。他所求助的人,多少带着奇妙的情感张力。二手书店老板哈罗德(诺曼·伯德饰)责怪他“我了解何谓‘恐怖的想象力’,现在换你去体验试试”;汽车经销商看到他出现,满脸写着尴尬与不情愿;朋友弗兰克的妻子塞尔维极度不喜欢他:“为什么他不和自己的同类呆在一起?”另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律师梅尔维尔·法尔,更接连拒听他的电话。

在老少两位警察夹击中,满面泪痕的巴里特承认了挪用工资的“罪行”,但仍一口咬定他花光了2300英镑。很快,警察按图索骥地找上了法尔——剪贴簿里的内容全部与其工作有关。这位年轻有为的律师从容自若地回复着警察一步紧似一步的追问,即便在“同性恋”一词清脆地从老警察口中吐出,他也能直视着对方承认“我已经有此概念”。他的失态,出现在听闻巴里特自杀之时。紧促的音乐响起,镜头推进。具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高反差打光法,照亮了他的脸:震惊的面容、晃动的目光。这一幕,无法不让我们回想起三分多钟前,摄影机以同样手法,追踪着牢房里巴里特脸上的表情,用毛尖的话而言,“那种绝望和痛苦成了一个世纪的同性恋人的表情。

至此,电影已进行了四分之一。由简妮特·格林和约翰·麦考密克巧妙撰写的剧本,铺设了大量间接迂回的剧情设计,在解释人物的“异常”之前,故意隐藏了真实动机,引导观众一次次走入迷途。对这个因同性恋而被勒索致死的“受害者”,我们已建立了太多同情,无论这是否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策略,它取得了成功。早前那些诸如“减少犯罪事件的动机”等语焉不详的模糊指涉,也找到了出口。

叙说同性恋,含蓄颠覆的圣地

二战后,一个个原英国殖民国家相继独立,年轻人面对突然拥有的金钱和权力,面对旧有价值观的崩溃,在传统势力的氤氲下,开始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建造更公平的社会。电影观众不再是战前的家庭型观众,逐渐转变成小众的特殊族群。据调查,1950年代末,七成五的电影观众都不到30岁。这些欢迎为他们叛逆辩护的年轻观众,日渐让电影成为含蓄颠覆的圣地。

身为时代的一份子,巴兹尔·迪尔登还在伊灵工作室时,便拍摄了第一部使用“混蛋”字眼的电影《寒夜青灯》(1950),这是德克·博加德与他的初次合作。在迪尔登放弃伊灵工作室后,其电影在开创性上突飞猛进,反种族歧视的《艳尸凶案》(1959)、为女权主义摇旗呐喊的《一整夜》(1962),及关注同性恋者身份的《受害者》(1961),都是个中翘楚。

若要理解本片,必须得对英国同性恋历史状况做个简略梳理。在英国,同性恋一直被当作“违反人的天性的罪行”,有着相较其他各国而言最为严厉的刑罚。1895年对文豪王尔德的审判,更深刻动摇了这一唯美而行事乖张的群体,导致一些人墙头转向。社会上树立起同性恋者“败坏青年者德行”的形象,开始对同性恋进行有预谋的沉默。直到二十世纪初著名知识分子团体“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兴起,同性恋、双性恋等行为才再度风靡,剑桥一度成为同性恋者的天堂——《受害者》中的主人公法尔,亦是在剑桥求学生涯中第一次结识了同性暧昧对象。

随后,医学上相继出现“退化性同性恋”、“可以‘治愈’的后天发育畸形说”及弗洛伊德的“神经功能症说”等理论,为大众树立了同性恋是变态倾向压抑产物的印象。同性恋者的危险成为立法者和法官们偏爱的论题,警方对之实行特殊手段来克服,并以恐慌气氛促使同性恋者退缩于匿名和私人空间之中。50年代的冷战、剑桥间谍案的丑闻助长了社会对同性恋仇视的心理,因同性恋被定罪的人数达到顶峰,平均每年2000人。“电脑之父”阿兰·图林服毒自杀,即是这一时期的悲剧性事件。从《受害者》警察之口,对此也可见一斑:“90%的勒索案件都是源自于同性恋。

在这种“白色恐怖”氛围中,不惜毁掉事业与家庭也要站出来追查勒索者到底的法尔,成为孤独的捕猎手。在导演镜下,这个伦敦的地下黑暗群体,虽不乏如剧场明星、大律师这样的英才,但都是被视为“猎物”的受害者,遮遮掩掩、敏感脆弱、自我厌弃、紧张悲伤。因同性恋罪四度入狱的哈罗德,凄凉说出“大自然跟我开了个肮脏的玩笑……我觉得自己是罪犯,不法之徒”这样的话来。这并非居高临下的观望态度,他们只是如同你我的普通公民,小心翼翼过着自己的寻常生活,没有伤害任何人。借用《艳尸凶案》的话来形容:“仅仅看着他们,你并不能确定他们与众不同;尽管那些怀有本能敌意的人,认为你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试图展示年代共识的角度,影片让观众自己选择要站在哪一边。有恐同者使用“恶魔”“怪癖”“性变态”这样的恶毒字眼,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有点不正常”,警方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宽容。电影最后法律助手威廉和妻子劳拉对法尔的理解与体谅态度,甚至令影片有了一抹亮色的光明结尾。

博加德与迪尔登的古典蓝调

1960年代是英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厨房洗碗槽”现实主义(1958-1963)。电影多为黑白片,表现工人阶级的日常现实,具社会使命感。二、“摇摆英伦”电影(1963-1969)。影片多彩色摄影,节奏轻快,带有法国新浪潮的自由不拘感,表现时代的繁荣与时髦。

《受害者》显然不在这两种之内。巴兹尔·迪尔登一脉相承的是四、五十年代英伦电影的古典风骨及技匠传统:强调语言之表达力,阶级意识明确,以聪慧精准的态度和克制优雅的方式,对他所窥视的地下世界及角色表达着同情。写实的拍摄手法令片中的各个角色栩栩如生,时代气息多姿多彩。影评人雷蒙德·杜格纳特把其与美国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实片相比较(如斯坦利·克雷默),指出巴电影主角经常最终做正确的事,具有“谦逊屈从合理的权利”和“身为领导者所需的坚定的信仰”。

德克·博加德饰演的法尔·梅尔维尔是“受损圣人”的集中代表。在演艺生涯的前十年,博加德主要以传统的浪漫角色和动作片英雄形象示人,尤其轻喜剧“医生系列”让他成为“日场剧院之偶像”。40岁时,他被授予爵士,风头一时无双。就在此时,与兰克电影公司14年合约期满的他,不顾经纪人的警告,决定接演《受害者》。

英俊温良的外貌、沉着克己的态度,博加德显然深谙如何带着类型化的脚镣,以古典的方式去演绎社会问题影片。如劳伦斯·奥利弗般,他仔细观察细节而精准地将之展现于外,在念白、动作、肢体控制、综合表演上素有训练,能非常完美地背诵高度风格化的对白,铿锵有力而不失人味。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的型男法尔,其高谈阔论、深思熟虑、饱受折磨……一举一动均与愤怒青年及写实青年相去甚远,是训练有素的当代贵族。

影评最令人动容的段落,出现在法尔对妻子直白恋情一幕。在黑暗阴郁的客厅,面对妻子毫不退让的追问,法尔以冷淡的声调和克制的手势应对,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却出卖了他内心被彻底撕裂的痛楚。他抬起下巴,以略带轻蔑的态度强烈表达出他对另一个男人的欲望:“我不再去见他,是因为我想要占有他”,令时人瞠目结舌。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博加德故作漫不经心地回应出演这幕的感受:“我认为在电影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段落,因为它毫不留情:绝无隐瞒。我无须对影迷耍任何花招,这是一个直接坦荡的表演。”——尽管博加德本人在过世前都拒绝承认他是同性恋,他与经纪人安东尼·霍伍德绵延近半个世纪的亲密关系,一直是人们非议的焦点。无论他是否选择出柜都已不再重要,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奉献出了最强大的同性恋等争议性表演。《仆人》(1963)里销魂油滑的仆人、《魂断威尼斯》(1971)中带着无限渴望的老艺术家,均让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值得一提的是,《受害者》上映后,引发了关于同性恋和相关勒索的全国性讨论。影片传达出这样的观念:“毋庸置疑有一条让同性恋坐牢的法律,给勒索者创造了无限机会。”它间接促成了1967年英国通过“同性恋改革法案”(Homosexual Reform Act),21岁以上成年男子在非公众场合的同性爱行为不再被认定为犯罪。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当法尔决心站出来说出“真话”的那刻,历史已然在悄然改变。而一部电影能有多少机会,去促进社会建立这样深刻的转变呢?

 短评

LGBTQ电影是普罗大众认识、了解同性恋的一个方式,然而,当LGBTQ题材的电影被限制拍摄制作、公开展映上映,这种让广大群众知道LGBTQ的途径就被切断了,那LGBTQ群体被社会人民理解、接纳就更加不容易了。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4 outta 4. Great Movie. 前天重温The Celluloid Closet(同性恋怎么还没看这部纪录片?),发现这是第一部说出“homesexual”这个词的电影,就兴趣盎然地跑去查看自己的硬盘,发现居然已经下载过了。本来以为这部电影可能就出名在他的时代意义,故事情节可能就还好,可是想不到居然是一部film noir,结局更是让我意想不到。另一方面,在得知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也同时了解到在那个时期同性恋依然是犯罪时,我更是对主演肃然起敬,男主角本事就是同性恋,在现实中并没公开,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在那个时代出演这样的角色已经足够了不起了。拍摄、表演、对话和意义都挑不出毛病,这个剧本注定伟大,但导演made it even greater.

11分钟前
  • Cor Cordium
  • 力荐

当年红的发紫的Dirk Bogarde会决定接这一部可能毁了他职业生涯的电影的时候,想必是在剧本里看到了一丝自己的影子。片中的律师Farr做到了他一生未做到的一件事——出柜,虽然他和他的爱人相濡以沫将近半个世纪,可他却不曾公开这段关系。可是谁能说他没有公开出柜呢?这部电影不就是他给我们的答案吗?

12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真是豁出去了

1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同性恋非法这条法律的制定是出于好意,如果同性恋合法了,那么所有其他的“怪癖”都要嚷着合法了?—看得出来,你是个很虔诚的清教徒了?—这又没什么不对。—当然没有,只是以前清教徒也是违法的。

18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力荐

英国同志题材里程碑,忘了哪位老师上课提了一嘴,除去同性元素依然是一部黑色电影的水准之作。除了一众男性,还有女性的自我审视,有意的将新女性和传统女性作出切割,让后者扮演反派的同时拉拢女权。整体不是60s那充满杂质的B级文本叙述,台词对话设计很好。当年左翼挖掘的是精英体制下被掩盖的现实问题,让它们浮出权力关系、学科建制化的表面,现而今似乎是跑偏了不少。P.S.影片制作的契机应该是沃尔芬登报告,同时影响了67年的《Sexual Offences Act》

20分钟前
  • 多次元咸鱼
  • 推荐

100分钟版。勉强及格。在同性恋非法的时代,这样一个讲述同性恋遭人勒索的故事,显然有社会性,但它的人物并不惹人厌烦,人物未曾以侵犯、干扰他人的方式声张自己的权利(相比之下,《费城故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角色就显得那么聒噪,令人作呕),男主身上更有种迎接命运的坦然与彻悟——他的情人宁可自杀也没寻求他的帮助或是出卖他,于是男主赌上自己的律师职业生涯为其寻求公道,角色这么热血的设定简直不像是英国电影,男主妻子和警察等角色较为正常的立场,好像是对同性恋歧视法案有理有据的驳斥。开场的悬念营造的挺好,年轻人为何逃亡?他究竟受谁的胁迫?他的逃亡过程带出了同性恋群体的众生相和生存状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但后期各种角色略显重复和啰嗦。有趣的是,勒索者的家里有个大卫裸像,似乎也有同性恋的可能

2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干净而有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式的作品。DB把这个矛盾悲剧英雄刻画地入木三分。

26分钟前
  • 点点
  • 力荐

http://www.56.com/w39/play_album-aid-9850548_vid-NTg4NTg1Nzc.html

29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推荐

Eclipse Series #25: Basil Dearden’s London Underground | 比《費城故事》更加精彩,本子漂亮簡練,表演韌性十足。那個年代的先聲。Dirk在《僕人》和《魂斷威尼斯》之前就已如此成功地塑造同志角色了。

33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和《双姝怨》同年,终于开始出现对同性恋者持同情态度的主流片,但无论基拉,在电影中均要死去。

3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抽丝剥茧的悬疑片,在同性恋仍是犯罪的年代已是最大的勇气存证。包括罪犯在内,每个人都是偏狭社会的受害者,男主带着古希腊悲剧般的气质走向身败名裂,sigh...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黑白摄影不错故事SoSo 这部Dirk Bogarde比他后来的片子苍老好多 白羊座果然很适合演纠结的角色

41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这是我看到的基佬密度最大的片,三个基佬站在一个房间里面等一个直男,直男一进屋变成了四个基佬。白天在酒吧喝酒都能碰上一嘟噜基佬……那个年代的穿衣风格真是太好看了,躺倒。德克在这里染了棕色的头发,显得更精明。老觉得他会演没有心眼的角色,结果每次心里都装满了事。所以照片上两人在做什么?

44分钟前
  • M-Mary. Ravel
  • 推荐

Regarde le film en le plaçant sous son contexte historique et social. Première moitié bien réussite, presque un film à suspense hitchcockien

47分钟前
  • KUMA
  • 推荐

非常好看的黑白片。從法律的角度切入,具有現實意義——革命性地將問題指向同志群體在法律漏洞下的“受害事實”,卻也非常曖昧——規避或模糊了情感因素。男主最終決定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出庭作證,並非出於對死去男孩的愛意(他燒毀了他們僅有的合照),而是出於身為律師的正直。

49分钟前
  • 推荐

难得一部佳作,丈夫和妻子这对关系是一大亮点。罪犯的设定也很微妙,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恐同的估计是深柜男人和郁郁寡欢爱上同志的老妇。

5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喜欢它更多是因为它的历史意义,在那个年代能站出来推动同性恋非罪化是非常不容易。片中台词也揭露得这么露骨 “我天生是个怪胎,但我从来没有危害社会,为什么我要被迫成为不法之徒”。另外我很喜欢结尾没有把上法庭拍出来这个处理,有些东西不能说的太完整,错误要让人们自己去反省。

57分钟前
  • FMIUL
  • 推荐

除开历史意义也是个简洁有力的好剧本。当时精心处理的设定“我基归基做没做” 和夫妻最后互相需要的对话,现在来看傻不傻。

1小时前
  • edie
  • 力荐

影史第一部说homosexual的电影,queer,because i want him.这些词句砸向我的时候,即使是在2023年,我也依旧觉得很震撼!延续了1919年世界影史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与众不同,同性恋因为是犯法的,让他们成为敲诈勒索者的猎物,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而同性恋因为既犯法又会名誉扫地,所以他们宁愿被敲诈勒索,也没法也不愿报警,最后往往损失大量金钱,精神上不堪重负甚至选择了轻生。这部电影中同性恋者不仅以被敲诈勒索的受害者形象出现,这能博得观众的同情。这还不够,编剧让一个底层工作者为了保护他社会地位高的倾慕者,甚至宁愿死也不愿意暴露他,展现了同性恋的感情并不轻浮,并不仅仅是肉欲的满足,他们和异性恋并无二致,甚至更具牺牲精神,更可歌可泣。而男主投桃报李,宁愿牺牲事业和名誉,也要指认

1小时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