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原本是打算塑造一个哑巴遇到危险时无助的惊悚氛围,在镜头语言上基本做到了,但是在故事情节和逻辑上有严重突兀,导致观影过程出戏严重,也就无法融入导演想要表现的绝望环境当中。
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这是我最讨厌的逻辑情节。就像《金陵十三钗》,外面都是鬼子,被鬼子抓到是什么后果大家都知道,这种环境下,不好好躲着,要出去找耳坠,不好好躲着要出去找琴弦,不好好躲着,要出去找猫……我真的受不了,你给我什么理由也说服不了我。
再有就是碰面或者电话的情节,A和B近在咫尺,转过来转过去就是看不见对方;A给B打电话,B没接到,B给A回电话,A又没接到,A再给B打电话,B在马上要接的同时,A又挂了……这种情节我也看的烦透了。
而这部影片充满了这些情节。
情节逻辑问题也是数不胜数。
女主是哑巴没问题,可为什么要塑造成包括观众在呢的所有人都好像是聋子?一个人在正常走路到你身边两米的地方,你会觉察不到?一个人在楼梯楼道跑来跑去,会听不见?把坏人听觉屏蔽了?最搞笑的是,为了让剧中人物听不见声音,竟然把观众应该听到的声音都消除了,真逗死我。当然,我甚至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跑。
有人报案,亲眼目睹凶杀案全过程,结果就来俩警察,在大概转了一圈,问了几下口供之后,就走了?95年又不是55年,一个人在这里被大切八块,很难搜证吗?还把整个尸体烧成骨头了,炉子就在警察看的垃圾井十几米远的地方,把嗅觉也给警察屏蔽了?
女主经历生死逃亡后,两个杀人犯任然逍遥法外,分开时还对她诡异微笑,在这种情况下,女主还敢独自一人回家睡觉?半夜有人敲门,在猫眼看不见人的情况下,还敢开门?在杀人不眨眼的黑帮大汉杀手面前,女主就靠一个迷你马桶刷和一个吹风机就能和他周旋十分钟并且完成反杀?之后死党两口子赶到,面对两个持枪杀手,拽了下地毯又完成了双杀?这不是喜剧是什么?
卧底的人设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既然最终目的是破获犯罪集团,去警局带大部队去找碟片,怎么就不行了?在已经暴露的情况下,还要去单干,就是我最讨厌的情节,你这又不是武侠动作片。
后面就是纯搞笑了,笨手笨脚枪都拿不稳的男朋友,让他隔着几十米就敢射击?你不怕把女主爆头?给女主做假血包,为什么要让她冲出去?不怕被外边的人乱枪打死?就算老大特意说,让卧底动手,但尸体躺在外边,不怕周围小弟过去看一眼?卧底在路上已经撞了几个杀手,身份已经很明确了,黑帮要杀他为什么还要废这么大劲?直接乱枪打死不就完了吗?
最后结尾大团圆时,所有演员都开始俏皮,导演已经完全忘了他原本是要拍一部惊悚悬疑片,彻底沦为喜剧片。
不是说不能这样拍,你要把角色这样做的理由告诉观众,让观众信服,比如女主第一次下楼时,给一个悄悄脱鞋子的镜头,那么上楼下楼跑步全程无声,观众就会觉得合理,观众观影过程就不容易出戏,才能更集中的感受到影片的优点,不是吗。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不局限于恐怖,更多是非凡的体验,前半段和后半段都一样重要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41年,真的神!我要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了,莫名觉得我上也可以了哈哈哈,真的很赞,喜欢😍
前半段的惊悚急迫的感觉把空间运用的炉火纯青,让恐惧感步步紧逼,很让人佩服的拍摄手法,和大胆创造,我爱了
后半段的细节喜剧拯救了精本的神经,在片尾还希望吓唬吓唬我们,真又被吓到哈哈哈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周五的晚上看到一部风味纯正的希区柯克--德帕玛式惊悚片更能给社畜解压了,更惊喜的是,虽然传承正宗,但这个片子一点架子都没有,剧情转折十分随意,女主露点漫不经心,坏人死的滑稽非常,十分具有屌丝b级片的亲切感。除了渣画质瞎眼睛之外,我对这片的娱乐性要打上百分之一百二的超满分。
没看够的我,只好去Google一下这片和创造这片背后的男人的故事。
这个片的导演叫安东尼威勒Anthony Waller,生于1959年,按理说作为一个导演依然是当打之年,但我Google了半天,他的作品履历表也只停留在2010年左右,也不知道最近十年在干嘛。豆瓣影人业显示的他的官网(是他1996年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一家电影公司的官网)点进去已经显示网址在出售。我甚至尝试去Facebook上搜这个名字,除了出来一堆normal中年男,一无所获。
但从imdb的bio来看,这位导演当年可是在读电影学校的时候就是一名神童了。他11岁开始用超8摄影机拍东西,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做完三部动画片,并在bbc赞助的电影节上拿奖并在bbc播出。他19岁考入英国国家电影学校UK's National Film School,是当时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入学生。在校期间,他拿到过莎士比亚奖学金,并得以送去慕尼黑的影视学院交换一年(因为ARRI总部在慕尼黑,慕尼黑的影视制作在二战后很厉害)。他的毕业短片在第一届慕尼黑学生短片电影节(这个节也是bfa毕业联合作业的爱好者)拿到了剧情短片一等奖。
不用多说,这肯定是一位来自英国学院派的少年电影天才。但安东尼威勒自1982年毕业后,一直等到1993年才得以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感觉七八十年代英国的电影业也不是很景气啊。这期间他主要在德国,从事广告和MV的拍摄、制作、剪辑甚至包圆了配乐的工作(感觉真是提前30年预演了bfa导演系毕业生的路子)。终于到了1993年,他攒够了钱,开始了这部无声言证的制作。是的,他自掏腰包做了自己的处女长片。(再次感叹一位不拍装逼艺术片又不去好莱坞的欧洲导演好难啊)
这部无声言证全部在莫斯科拍摄。本来安东尼威勒写剧本的时候,是打算在芝加哥拍,但听说莫斯科的场景地和人工都更便宜,就移到了莫斯科。然而,该片在莫斯科的拍摄也是历经了千难万险,包括全部摄影器材运到莫斯科的时候,遭遇海关扣留被索要6万美金的通关费,最后导演上下活动,在交了几千美金和几大箱伏特加后拿回器材,以及开拍前被演员放鸽子,还有莫斯科冬天零下23度的变态寒冷天气。不愧开了很多年广告公司,自己出钱的处女作摊上这么多事儿,还能一边应付一边顾创作,着实牛x。
而影片最广为流传的逸闻,是英国影坛传奇巨星Alec Gunniess爵士惊鸿二瞥的两场戏。Alec Gunniess这几个特写镜头其实于这部电影拍摄的十年前就拍好了。1985年,安东尼威勒在汉堡的某场合偶遇Alec Gunniess,他请求Alec Gunniess为他免费拍一场戏(有机会逮着巨星就现拍些镜头素材,这是何等的制片素质哈哈哈),Alec答应了。但Alec的行程很赶,而且未来18个月也不会有时间拍任何东西。于是安东尼就赶在Alec上飞机之前,在一个地下停车场里,布好光,拍摄了一些Alec的特写镜头,Alec也果然并未收钱。十年后,这些素材就用在了安东尼的处女长片里,作为电影里的终极大boss,这么有质感的电影明星只用露几下脸,一下将这部廉价的惊悚片b格提高好几个deng次。不得不说,高招啊。导演,你好嘢!
只要看了这部无声言证的人,就不得不佩服导演在控制节奏,空间调度和视线控制上的电影才华。布莱恩德帕玛看了,也要收回那句他是唯一在承继希区柯克发明的那些suspense的“纯电影”技巧的人,甚至会晃神以为前半部是他自己拍的电影。同时那些对濒死的面孔的迷恋也能看出来很明显的英国大导演迈克鲍威尔peeping tom的影响。其实还可以称赞的是,这部电影透露出来的只有英国人有的那种邪恶黑色的幽默感(那位楼下睡不着的老头)。
只可惜这位导演可能是过于沉溺于电影试听作用于感官刺激的技巧魅力,在人物塑造和电影情感主题内核上,可以说是不屑一顾。所以有可能限制了他作为电影导演的格局和之后的发展吧。或者他在与好莱坞工业体制打交道上有一些其它性格上的问题?总之,从他的作品履历上看,他有在好莱坞边缘试探几部,但也未曾进入主流。甚至在2010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实在可惜,我打算有机会补全他的片子,然后认认真真拉一拉这部片的前面部分。电影拍出来,能有人看,可能就是一个电影学院学生最好的安慰了吧。
这是一部95年的电影了,相对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影技术和电影普及,也像是过了很久。但这部电影的各种景框和节奏,包括对于人物细节的把控依然是值得学习的。导演说故事的方式沿用一种古典叙事结构,由女主在片场的经历展开。
开头拍摄恐怖片的谋杀和后面真实的谋杀有了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为电影后期的发展打下了线索基调。让我注意到的是导演刻意在着重强调关于眼睛的特写,一个是拍色情片的女主发现自己真的要被谋杀时绝望挣扎,透过眼睛想像女主传达某种讯息的眼睛特写;另一个是黑手党的手下挣扎着被绑着推进车内,望向女主拼命向暗示的眼睛特写。两种眼神都代表着他们明知道自己会死的垂死挣扎,但却又各自藏有内线。色情片女主是想向女主说明磁盘的所在地,而黑手党手下贼是想暗示这辆车藏有炸药不能坐。这样通过眼神在传递信号的特写又与不能说话的女主——全剧的主题mute所呼应,一个很巧妙且细节的小惊喜。女主不能说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与姐姐的哑语或者是眼神来传达,特别是女主在面对危险时刻时,观众都能感觉到她那种无法出声的绝望。
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节奏和剧情都铺垫的相当精彩,但结尾却收的有些莫名其妙。编剧在剧情上有些不合理的处理,其一黑手党的老大这么想拿到磁盘的前提下,竟然如此轻易的就放过了他们;其二女主和卧底在黑手党老大刚走的情况下就立马证明了她的假死,一点都不担心黑手党会有暗线观察;其三中间部分出现的国际情报局只是如此短暂的出现了一下,竟然都没有帮助卧底完成任务。卧底完成任务后还能和差点要被杀死的女主一起大摇大摆的坐车离开。电影的尾声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观众是要质疑黑手党的无能还是女主的主角光环?
不错的悬疑片,电影提到很多紧急求援方式,例如家中有人闯入,跑到窗子面前袒胸露乳吸引街对面邻居的注意...
非常非常精彩~~~每一分钟都是紧张无比的!非常值得一看,紧张电影之最!
节奏感极强啊...
前半部像极了白赖恩狄庞马的作品,悬疑紧张惊悚的气氛和节奏均处理的极佳,可惜到后半部就有点破功了,结尾彻底沦为狗血。
人渣啊,连狗狗都不放过
片中有许多听不懂的俄语,但是情节足以吸引。姑娘虽然哑巴,但是勇敢必定是求生的前提。如何在辨别真假cop,如何从细微的眼神观察危险的存在。细节放大化足以说明。
【C+】这绝逼是我看过最烂尾的片子之一!!看一半时还不住赞叹真好看啊氛围营造真好啊真像卡朋特啊必给五星,结果结尾半小时直接拉到一星水准!!小格局惊悚谋杀片讲的多好!非要扯上黑帮阴谋论,最后简直拍成逗逼谍战动作片,故事乱七八糟,后半段是编剧失心疯编出来的吧!艹!
一点不磨叽 情节紧张 高潮迭起
又一部出于94黄金年的惊悚悬疑作品,开篇10分钟即进入高潮,惊悚和追杀成分大于悬疑,大概之后类似剧情被沿用过度,现在看来只能说精彩刺激却少了惊艳。
很“布莱恩.德.帕尔玛”,开头像《凶线》的戏中戏,又有《剃刀边缘》的凶杀戏,主角亦为《替身》式的身有缺陷的弱势群体。女主角很可人儿,惊悚与幽默的搭配张弛有度,总体是个《螺旋梯》的升级版;但后1/4段的风向转为间谍片,导演便驾驭失控了。老戏骨亚力克.金尼斯惊鸿两现,赞!
俄罗斯人在美国人眼里是要有多不招人待见多心狠手辣。。。。
一直好紧张
想了想还是给五颗星吧!
片场走廊摩肩擦踵的追逐戏,影子对危险程度地翻倍和误导,不聋却哑用霍金音通电话,被掉包的母盘确是史上最烂电影,血包真戏做假或者假戏做真,女主靠眼神辨认戏里戏外……这个导演太会埋铺垫了,而且每一个铺垫都比预料中多回场了一次。悬疑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被多次call back,直接引起极度舒适。女主像极了沉默的羔羊时期的朱迪福斯特,不可方物。
开场追杀女主角那段的气氛营造真的是相当了得,灰暗的长廊让人窒息,一般虐杀片根本不是它的档次。女主角哑巴的设定很有创意,比起同类电影杀猪般的乱叫,危机时刻不能惊声尖叫带来了更强烈的紧迫感,而且片中正义的一方居然一个没挂,很与众不同。此外女主角很漂亮,柔弱而又坚毅,仿佛小朱迪福斯特。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不过,导演对镜头和气氛的渲染实在太成功,,加上非常配合的音效,效果出奇地好,,我讲真,我看这电影,舍不得眨一次眼..我最记得系片场看管,在发现一个火炉的地方,,镜头背着他,刚好,帽子投射在墙上,仿似一把刀的影子..太把握观众的心了...非常推荐!!
虽然节奏拿到十几年后的现在来看都挺不错的但是……好烦那个长得像赫敏的女主啊!每到关键时刻就笨拙得要死恨不得在脸上印几个大字“求被杀”偏偏就是不死= =+
导演顶着当时英国国家电视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的头衔甚是耀眼,可这部高达7.8分的电影却只有第一幕配得上这个分数。接下来的部分彻底沦为充斥着阴毛大追杀和毫无悬念的廉价反转的90年代平庸商业片,你甚至会为它教科书般的平庸而惊讶。
在看大部分悬疑片都再也找不到悬疑感觉的前提下,这片还能翻起几个小幺蛾子来。还是1994年的片。特加一星。
音乐摄影各种都极力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情节也十分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