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控诉

HD中字

主演:林玉紫,黄锦业,孙国明,梁琛荣,洪虹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血的控诉 剧照 NO.1血的控诉 剧照 NO.2血的控诉 剧照 NO.3血的控诉 剧照 NO.4血的控诉 剧照 NO.5血的控诉 剧照 NO.6血的控诉 剧照 NO.13血的控诉 剧照 NO.14血的控诉 剧照 NO.15血的控诉 剧照 NO.16血的控诉 剧照 NO.17血的控诉 剧照 NO.18血的控诉 剧照 NO.19血的控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雅俗共存的怪胎

      看《寂寞芳心》花了我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晚上我还接着把它给复习了一遍。刚开始看完时我并不太喜欢《寂寞芳心》这部电影,我发觉自己对闷片的承受能力大概在两个小时左右,超过了两个小时我就会打瞌睡。《寂寞芳心》的长度为两小时十四分,而且,法斯宾德似乎存心不让我们好好看完这部电影,影片舒缓的节奏原本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精致的构图与画面也让人倍感优雅,可是神出鬼没的旁白却快得像机关枪一样破坏了这种舒缓、优雅的节奏。法斯宾德到底想干什么?先立后破吗?我很疑惑。
      其实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电影拍得很浮躁,交待那些旁白的字幕看得我目不暇接。一边看一边为自己打抱不平,妈的,我这是在看字幕呢还是在看电影?后来定下心来想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是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作祟,毕竟法斯宾德的名头太响亮,对他拍电影时雷厉风行的作风早有耳闻。当一个人拍电影的速度与做快餐一样快时,难免会让人对他存有浮躁的偏见。
      不过影片后来的发展证明法斯宾德不仅不浮躁,还相当沉得住气,《寂寞芳心》的节奏有时候是可以用“张弛有度”来形容的。比如影片开头的艾菲荡着秋千时显得无比天真浪漫,这是“驰”;在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议员应斯特后,对丈夫又敬又畏的艾菲极力遏制自己天真的本性,尽量让自己变得成熟体面,这是“张”;听到克拉巴斯发出的“平等有时很烦人”的牢骚后,艾菲毫不淑女的哈哈大笑又露出了天真本性,这是“张中有驰”;被休婚后见到了久违的女儿,得知女儿已被教育得像丈夫一样刻板僵硬时,她愤怒伤心懊悔种种情绪一并发作,很具爆发力,张弛并举。这么看来,开始时快速的旁白应该算是法斯宾德用以乱人耳目的使出的“迷踪拳”了,那点小小的浮躁着实不能左右大局。
      《寂寞芳心》据说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法斯宾德生怕人家不知道这一点,他大量穿插旁白的做法仿佛就是要观众向阅读小说一样“读”电影。比如应斯特对醉心功名从而冷落了新婚妻子与艾菲跟他的情人克拉巴斯的暧昧情节,法斯宾德就弱化镜头语言,以旁白交待。假如中了法斯宾德的圈套,从头到尾“读”电影,《寂寞芳心》当然很沉闷。只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我发现就算把那些旁白弃之不理也能从一些细节中察觉这些情感的变化,比如艾菲与应斯特相处时的刻板冷漠,比如艾菲与克拉巴斯四目交接时的丰富缠绵……这些细节都是大师手笔,法斯宾德却偏偏有意把这些高招给隐藏起来,真不知道法斯宾德是在与观众做对还是在与自己做对。但总而言之,撕开法斯宾德为我们设置的一层层迷障,在他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发掘电影里那个貌似简单的故事,是件非常过瘾的事情。
      后来我觉得《寂寞芳心》这部影片是集大俗与大雅于一身的异怪胎,若是照着旁白理解影片,不仅俗而且闷;但是倘若跟着画面走,用镜头语言理解艾菲的故事,则是一场光影绰约、无比华丽的冒险。想到这里,我就对法斯宾德这个怪才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2 ) 法斯宾德难得的大闷片

看法斯宾德的片子需要一鼓作气的精神和相当的想象空间,怪异的手法和奇特的节奏时常使人有窒息之感,因为他背离了惯常的思维模式,每部作品带有即兴演奏的调子.
看Effi Briest,是先看了书,再看了这部同名改编电影,人物的对话和突然交替出现的旁白音让人有被抓住的感觉,蒙太奇与蒙太奇之间的象阳光一样叫人晕眩的淡入淡出设置也是此片不容忽视的手法,就好象瞬间与片段也可以在记忆中化作永恒
还有那个花体字的字幕,是对小说原著的尊重么?Fontane真是要庆幸了
看这部片子,是我看过的法斯宾德作品中最文艺,最娓娓,最不暴力,最不血腥的一部了,但依然看到了一些他个人风格的痕迹,比如说那穿插在剧情中时不时出现的镜子和镜子里的人物,总象是在给人某种压抑的暗示.男主人公死于处于骑士精神的一场Duell,女主人公死于看不见的却很可怕的Druck.

 3 ) 大纲式改编,法法你也太粗糙了吧!

      今天终于把这部大闷片看完了。。。

    豆瓣上扫了下,法斯宾德里算是冷门片子了,看过的人不多,而评论也大多不知所云。

    相比起他之后的那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我觉得Effi Briest 的电影改编只能说是平庸,虽然它貌似特别。

    之所以没有说失败,是因为法法所拍摄的部分,还是比较贴合原著,且主题表现也是相当准确的。

    读过韩世荣老师翻译的原著,这实在是本相当精彩,极有可读性的小说。虽然情节比较简单,单线递进,起承转合的路子,但描述手法非常细腻动人,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栩栩如生。其他大到当时德国俾斯麦铁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大背景,小到德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细节,流行风尚等等都有细致描绘,让读者身临其境,欲罢不能。

    但回到法斯宾德这部电影,毫无疑问,他是完全抓住了原作的核心,且试图做原汁原味的呈现。可大概由于电影时长和经费的原因,我怀疑法法都没有重新组织故事结构,直接就把小说当成分镜头剧本,几乎去除了所有的情境描绘,和不必要的人物出场,包括那条其实蛮关键的小狗洛洛,只选取主要人物之间有戏剧冲突及对主题有揭示作用的片段和对话,用室内舞台剧的方式,一幕幕呈现。中间的情节过渡,和部分人物内心活动,全部以旁边和字幕替代。

    法法作为剧场爱好者,还算厚道的保留了些原著中不是最主要,但精彩的对话,比如艾菲她爸说其实她妈妈才更适合嫁个殷施台顿,还有艾菲的佣人露丝维塔说到她爸爸的烧火棍,以及艾菲他爸爸一直念叨的,“这实在是一个太宽广的范畴。。。”

     简而言之,就是把这部小说列个大纲,然后只拍大纲部分的剧情,也就是对情节有推动的剧情,原著中精彩的对话尽可能保留,对服装以及室内场景比较考究。而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如同法法早期实验性较强的作品一样,着重表达一种疏离感,接近反剧场时期的效果。

    而结果我们看到的电影表面上有着华美复古的服装,舒缓的节奏,渐白方式的镜头剪辑,以及极为文学化的旁白和字幕,可实际上却是冗长但又跳跃性十足的剧情(就拍大纲当然跳跃)以及演员们如同僵尸般的反剧场风格表演,还是法法万年不变的TVB班底。

    原作中,对当地的风景,民俗都有大量细腻描绘,特别是艾菲在凯辛住的那栋鬼楼,小说里描写的的确很吓人,而电影里,连楼影子也没见到。小说中的凯辛是个阴冷,靠海,民风一半乏味单纯,一半自私精明之地,而电影里,连最重要的吉斯希布勒都只有了了几个镜头。

   总之,法斯宾德就把血肉丰满的原著,硬生生的改编成了,穿着复古服装的小说朗诵会,演员的台词和旁白一样,只是朗诵而已从而最纯粹地呈现小说的文字。有理由相信,法斯宾德的论调一定是要让观众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疏离感十足的表演和渐白的镜头切换,都是让观众一直保持独立判断的清醒吧。

   搞不懂,为什么有人竟然觉得这是德国文学改编成电影的成功典范? 我倒以为,这部片子作为法式风格研究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室内的镜头调度,蒙太奇运用是这部片子里的一大特色,当然法法其他片子里这种特点同样突出,但都未免和主题表现纠缠在一起,不如这部片子那么干净。

    最后说下演员,虽然多数演员都是僵尸面孔,但饰演艾菲的汉娜许古拉依然NB。 她大学主修的是德国文学,Effi Briest 必然是读过,且有自己理解的。 汉娜许古拉在对艾菲的诠释上应该是坚持己见的,她的表演非常符合艾菲在小说中的形象。整部片子唯一一个高潮,是艾菲见她女儿安妮那段,我以为,是汉娜许古拉自己的主意,突然的爆发非常有震撼力! 据说汉娜许古拉在这部片子中的确和法斯宾德产生很大分歧,甚至有激烈争吵,导致该作品以后,约有4年多,两人都没有再合作,直到1978年玛丽安布劳恩的婚姻时,才冰释前嫌。

   另外还有饰演殷施台顿好朋友维勒多夫的Karlheinz Böhm 也是一大亮点,他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他是除了汉娜许古拉以外,第二个感觉在用自己头脑演戏的演员。对了,他当时是演茜茜公主三部曲里的那个国王的,上了年纪后就一直追随法斯宾德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奸情。。呵呵

 4 ) FIFF25丨DAY9《寂寞芳心》:答应我,不要结婚,好吗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寂寞芳心》,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一桶猫

勉强看完 过于缓慢的画面节奏和缺乏动作的人物导致影片冗长又沉闷 虽然摄影、灯光十分精致考究 镜子反射富含寓意 但是真的很好睡

法式曌影

滞重。水准仍在,但明显感觉法斯宾德被古装剧束缚了手脚,唯唯诺诺的用最谨慎的方式前行,反倒邯郸学步了。

阿斯巴-甜

答应我,不要结婚,好吗

爱丽丝梦魇

第一部法斯宾德电影,作为一位在文常书里被提烂的导演,看这部电影完全是抱着敬仰和学习的心态来看的。考究的画面,含蓄的表达,个人稍微觉得有些沉闷。

盆满钵满赵➕

画面很美,人脸大特写迷人,镜头纵深层次感很强,舒服。但是整部影片都是由片段式的日常生活对话推进,还需要大量旁白字幕补充,像是平淡的流水账记事,观感很难说很好了。

#FIFF25#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寂寞芳心》:我们的爱,无处安放

所有不是出于爱的目的结成的关系,或早或迟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艾菲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遵父母之命嫁给一个古板冷漠的伯爵拜伦。

婚后,拜伦伯爵一心投入名利的追求之中,完全忽视了妻子的情感需求。

他有一个怪癖,喜欢给娇妻讲鬼故事,吓得艾菲经常幻视看到魔怪。

他还经常离家工作,但从来不告诉妻子他去哪里,要干什么。

这对年龄相差二十岁的夫妇,表现上看起来很登对和谐,可是裂缝却在日日悄然蔓延。

一个阳光活泼,渴望分享青春激情的少女,每天都像在撞一堵冰冷坚硬的墙。

艾菲感到空虚寂寞冷,被撞的心四分五裂,滴着血。

没有人帮助她,将她治愈。

只有家中一位粗鄙的女仆,愿意与她交谈,分享女人的情感秘密。

后来,艾菲遇见了一位非常懂她的英俊男子克莱姆帕斯上校,两人不可遏制地陷入危险的爱情中。

拜伦伯爵虽然经常不在家,却在艾菲周围暗藏爪牙进行监视。

当知道艾菲出轨之后,愤怒的他枪杀艾菲的情人,使之死在空寂的海滩上,无人收尸。

接着与艾菲离婚,将她赶出家门,并切断艾菲与女儿之间的联系。

艾菲饱受非议,父母没有接她回家,而是将她安置在一处偏僻的房子中休养。

万幸的是,原来家中那位可以交谈的女仆自愿跟随艾菲,照顾这位臭名昭著的妇人。

在她的照顾下,艾菲渐渐好转起来,恢复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

拜伦伯爵杀死了情敌,抛弃了妻子,恢复了名誉,他仍旧不开心。

也许,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爱,从来没有体会过幸福的感觉。

他爱无能。

依然醉心名利,追逐权势,对待女儿像对待动物一样残忍:

“假如你被允许的话…”

女儿才能做一些事情。

他觉得自己是王,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奴隶和牲畜。

他陷入了魔鬼的诅咒中,只有孤独、阴冷、寂寞、冷酷萦绕在周围。

他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换来冰冷的华府,阴戾的仆人,富有的孤独。

母亲来到艾菲的床前,对她的背影说:因为你,我们受到了伤害。

艾菲沉默,并无语。

究竟是谁受到了伤害?

拜伦伯爵?威严的父母?

受害者难道不是惨死在海边的克莱姆帕斯上校,不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艾菲吗?

把她嫁给这样一个魔鬼的人,难道不正是这位大义凛然的贵族母亲吗?

世上所有的伤害,都来自恨,爱的反面。

拜伦伯爵不爱自己,于是将自己卖给了魔鬼。

魔鬼给了他所有的物质,拿走了他的情感。

母亲为了与贵族联姻,增扩门面,将女儿卖给了魔鬼。

魔鬼不爱艾菲。

艾菲拒绝了魔鬼,换来了真爱。

她做错了事,但却从未出卖过自己的灵魂。

你要和魔鬼做交易吗?

------------------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6 ) 如果这片子沦落到好莱坞制作

    因为事先读了Fontane的Effi Briest,读书的时候Fontane对于景物的描写非常有画面感。我想可能是由于好莱坞电影对我的荼毒,但是如果这部小说用好莱坞的方式来演绎,应该会显得导演起码走了走心。
    Fassbinder的导演风格一向还是有紧张度的,可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就像吉他的夹子没夹紧,怎么谈都怪腔怪调的,还不给力。
    先不吐槽这是一部多么粗制滥造的dubbed了。关于声源是不是应该空间化,即是不是在远处的声音就要小一些,从有声电影刚刚被引入时就被热议,本来我想1974年应该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吧?虽然本国制造的配音当时在中国也存在同样的状况,可是作为没落电影帝国的德国,还是相对发达的西德,这种配音的水平还是让人很惊讶的。
    女演员不够好看,不够天真,后期不够哀怨,没有演技。男演员一个比一个生硬,每一个动作都是慢镜头再加快的感觉。
    画外音的嗓音能不能不要跟男演员的声音如此像,没有遥远的感觉就不能产生primitive point。画外音和剧情内声音的来回切换非常没理由,总是一种故事说不下去了就要用画外音黏贴的印象。
    画面惨淡,这不是黑白效果的原因,还是粗制滥造,胶片染色可以出来非常漂亮精致的画面,这个电影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不走心。
    本来Fontane的文字是极具细节的,我在读的时候几乎可以想像到画面:在Effi家乡时应该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花园,宁静却又生机。应该很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描写的医生的后花园。Effi像男孩子一样的装扮被一再强调最后都没出来,导演简直胡闹。演员起码要像BBC版Tess里的女主那样无邪,让人觉得她吃一粒莓果都叫人心醉。到了Kessin之后,因为Kessin被描写的在那时是个很国际化的地方,而且是个海湾,那么波光粼粼的大海和船只应该是基调。Effi向往城镇生活,所以只需要把家里的大宅子拍的幽深恐怖一点就好了,但是还是要雕梁画栋锦衣玉食,这样跟大海结合才有反衬的作用。
    总之这部电影的mise-un-scene就是个渣。Polanski说过只有会讲故事的人才是真正有才华的人,这么一个天真少女嫁给母亲的情人结果出轨后被丈夫抛弃,父母不愿意收留她,结果带着女儿被藏在娘家的小阁楼上悲惨的死去,这种狗血的故事都被Fontane最后一句That's too vast a subject而让人甚至起了感动和心疼,这么会讲故事的人讲出来的一个故事,居然被拍成了这样。

 短评

看完爱比死看这个,明显感到美学上的成长。但仍一样的极简极冷,亲眼目睹现场很多人睡了法斯宾德,我虽然没睡也很难入戏,全然学术研究式观影,捂脸@siff

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原来小法也可以拍的很美

12分钟前
  • 一灯
  • 推荐

摄影一流~构图极赞~导演超级喜欢镜子~但原谅我完全记不住剧情~大量的隐喻性对白和旁白絮絮叨叨的堆砌对观众就是种折磨~我甚至走神到完全理不清人物关系~当然这可能是我的问题~

16分钟前
  • Sephi
  • 较差

沒想到是部優雅的古裝劇,講上流社會少婦鬱鬱以終的心路歷程,每個人講話都文謅謅,真不像法斯賓達。雖然16mm拷貝畫質算不上好,但仍然可以感受本片那有如默片的靜懿和大量旁白的文學風味,劇中人甚至還自我辯證身為人與社會的關係。越看越令人投入。

20分钟前
  • alfredo
  • 力荐

让人不得不orz的是,发现妻子出轨的丈夫想要找情敌决斗之前,居然要引用到尼采的“es muss sein”,并且和朋友探讨了一大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最终论证出来必须决斗。不过我觉得4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欧洲文艺电影有种特别的气场,这是后来的导演再也找不回来的。

24分钟前
  • 离香
  • 力荐

两天连着三部法斯宾德,这部最难熬。为什么非要定格画面配画外音?感觉生命都被浪费在这冗长繁赘的大段文字里了。

25分钟前
  • dawdle
  • 较差

没有任何生活化的东西所有对话都在讲道理或直呈内心,不过看到40分钟后也渐渐爱上了这样一直“端着”的小法。汉娜是他的女主里还算面相幸福的,然而Effi回娘家后真的很像《在轮下》最后退学回家的汉斯。描述墓碑时画面只是白底黑框。

26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两个多小时的黑白电影,无数的镜子分镜头旁白和字幕,还有演员无对焦的眼神和僵尸般的表情,法斯宾德你伤不起啊~~

27分钟前
  • 我认出风暴
  • 推荐

越来越喜欢法斯宾德 尤其发现他既能躁又能静 果然敢玩的人多半不会仅仅局限于一种模式//冷至骨髓的寂寞应该是法斯宾德所有创作的母题 无论他采取什么表现形式 彻底的冷感和无处安放的寂寞都显而易见 似乎他有太多话要说而无合适的倾诉对象并且他也完全清楚这一情况的存在及原因所以他只能反复述说他无法疏解的痛苦

28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哎,arte+7 看了一半。很有洛可可美感

30分钟前
  • Shudoku
  • 推荐

画面真是太考究了,居然还有镜子反射两次的!

3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SIFF#重看;洋溢着古典主义的美,构图精巧,镜子反射的大量运用,默片式字幕卡,极多思辨性的台词交锋,场景切换之间的映照;「世上有幸福的婚姻吗」,以隐晦的方式谈及情起缘灭,处理得无限疏离冷淡,因为自身的软弱,恐惧吞噬灵魂,冷酷的幽灵在他们中间徘徊。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實在是太悶了……反映的問題很尖銳,許古拉演技還是非常的傳神,幾個長鏡頭都很出色。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是對鏡子和門的利用,蠻用心的

42分钟前
  • 開膛手傑克
  • 还行

居然是很标准的古典剧,刻意隐去了戏剧性,所有可能的剧情高潮都用对话来呈现。大师级的镜头调度,镜子、框架、楼梯等经典道具的反复出现,基本上我每次被太过冗长的对白闷到想走神的时候,注意力都会被摄影拉回来。女主角其实也是凉薄寡情的贵族,最后沦落至此,真是荒诞又平庸。

45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我以为只有Fritz Lang是镜子控呢。我以为Fassbinder出品镜头语言不可能美到哪里呢。经验主义错误常犯常新,但这部闷还是闷的,后面部分比较好看。

46分钟前
  • 错荡
  • 还行

连个音乐都没有,还拍成黑白的,大概是有史以来说话最多的电影,实在没人说话就自说自话,旁白说话,2小时20分钟,看得眼睛都痛了,还不如看原著

50分钟前
  • NOUS
  • 较差

法斯宾德多用现在背景表现人物心理 历史背景的还是比较少见

54分钟前
  • Véronique
  • 推荐

取材自 Douglas Sirk ALL THAT HEAVEN ALLOWS 的是 FEAR EATS THE SOUL,並非本片。

57分钟前
  • makuranososhi
  • 还行

贺曼太适合演这种阴沉沉的女管家了,身心变态的范儿太足了。故事长且闷。但是此片应该是法斯宾德所有电影中,镜子数量最多的,法斯宾德将镜子反射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裱画钱拿去买镜子了)。如果是彩色片会更富丽堂皇。

1小时前
  • Syfannn
  • 还行

幽暗诡异的气氛很好,画外音也很赞,连衣服都那么精致……果然是70年代的电影,真含蓄。男主角说服朋友帮他去决斗的那段长篇大论很透彻,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男人可怜可悲可恨的面子问题!虚伪的所谓道德观啊……唯一的一次鼻酸是看到女仆要搬出来和艾菲同住且不要艾菲替她着想的桥段,很感动……

1小时前
  • 新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