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幼儿园 剧照 NO.1幼儿园 剧照 NO.2幼儿园 剧照 NO.3幼儿园 剧照 NO.4幼儿园 剧照 NO.5幼儿园 剧照 NO.6幼儿园 剧照 NO.13幼儿园 剧照 NO.14幼儿园 剧照 NO.15幼儿园 剧照 NO.16幼儿园 剧照 NO.17幼儿园 剧照 NO.18幼儿园 剧照 NO.19幼儿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幼儿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战栗怪奇世界:惊吓!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至尊无上 粤语御龙修仙传2:魔兽疆界极少数的吻开膛街第一季around1/4哗鬼学院恶搞之路魔鬼碟仙狂风啊暴雨啊守护者第二季阿加莎·克里斯蒂悬疑剧场之魔手风云年代希德尼娅的骑士 编织爱的行星我的学霸男友镭射小队盲眼的淑则老师黑帮卧底第一季明天新神榜:杨戬海豹突击队第二季左眼不跳财洞2014妻子的诱惑2008屠魔战神2022重案行动之连环凶杀(粤语版)全都是我的错风雨上海滩反常2015偷欢嫁期少年闵子骞行尸之惧 第六季极道恐怖大剧场正午作恶者黑客军团第四季砾石燃烧的腐魂上班族妈妈第一季科南品行不端

 长篇影评

 1 ) 那些花儿

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
——何勇


你最亲近的人以爱的名义把你丢去陌生的环境里让你接受折磨——哦不,应该说是锻炼。以期未来你在这残酷的社会里能得以立足,最好还混得不错。

但更有可能他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图省事儿,甚至干脆想也没想就做了别人都在做的事儿。

你度日如年,不跟别人往来,不打算妥协的试着融入这里。因为你要有气节的坚守着,直到熬过这场旷日持久的考验。

你果然熬到那天,妈妈来接你了。离去时你大松了一口气决定宽恕这些人,甚至可以慷慨怜悯的抛个飞吻给她们,因为你已经自由了解放了奔向美好未来再也不会回来了。

然后下礼拜一你发现自己又一次被遣返了回来。

没人会来解救你,还是学一点小花招比较现实。你得学会逢迎。既然来到这个世界,迟早要学习它的规则。早点学乖,好过撞个头破血流后屈辱的服从。

成长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而你时刻都要接受身边的一切对你造成的影响,无论好的或糟的。

一件事会在你稚嫩的小身体上造成伤害。另一件事会让你纯洁的小心灵蒙上阴影。

而你要么被欺负,要么就得学着欺负别人。或者更精明一点,避开直接的争端,去找更厉害的人来帮你解决问题。

你学着用大哭或其它手段来要挟得到你想得到的。
你学着用成年人的想法来回答问题以得到赞许和喜爱。
你学着服从,或者盲从。学着哗众取宠,学着出人头地。

活着到底有什么乐趣?嗯?为了那一点可怜的乐趣你宁可忍受绝大多数无聊甚至艰苦的时刻。

而那快乐究竟有多快乐多值得你其实也记不确切了。也许是一只鸡腿,也许是一句夸赞,也许是妈妈接你回家的一刻抱你在怀里还帮你穿裤子。



我才不要制造一个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既然我无法向它吹嘘保证这一趟是值得的,也无法预先征求它的意见。

——怎么样,出来玩一趟,试试看嘛。哪,如果不好玩,你随时都可以改变主意哟!

我不要它成长为一个像我一个恶心的成年人。

我更不想它万一是个很棒的家伙,却不得不整日被一群恶心的家伙和一堆恶心的事儿所恶心你知道吗?

 2 ) 你们笑的,正是我每天的生活……

首先想说,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所谓的和谐版。有些人没有看到有些段落,可能是大意,也可能是上传者疏忽复制者遗漏吧。我是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听张导自己说,这部片子在正规渠道播放的很少(电视台),也没有正式出版发行的音像制品,主要原因就是怕触及孩子们的隐私和心灵,所以他等到他们都长大了很多的时候才拿出来放。这也可能是和家长约好的,才会同意他们拍摄。
    
这部电影太精致了,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觉得不象记录片。为什么那些好玩的话好玩的举动和表情你就能捕捉到呢?但真的是记录。靠的就是日复一日长达一年的拍摄和与孩子们的相处沟通,才让他们忘记了机器和大人的存在。机位也是和孩子平齐的高度,以至于摄像总得趴着。
    
记录片是不是应该有个人观点历来就为众人争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当然可以有,而且好的作品一定必须有。只是必须基于镜头画面的绝对真实记录,而且不能恶意扭曲断章取义的剪辑。
    
从这一点说,幼儿园和张以庆没有违背。至于他想表达的东西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那是他的手法和你的立场的问题。那些有些人觉得有问题的提问,在我看来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引导孩子看他们会怎么回答,而恰恰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成人观众的,在看到这样的答案时我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呢?

最后如题所说,我们笑的,正是这些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在我们开怀大笑时,他们可能正在感到茫然、悲伤、愤怒、屈辱、绝望(那个找不到袖子的陈智鹏还有放不上椅子的孩子)……我说不清突然体会到了什么,只是觉得别有深意。

 3 ) 张以庆:幼儿园不美(大学时对张的一篇采访)

(说来真是久远又久远的事了,那是2004年,我听张以庆的讲座,然后和他有过一段时间通信,后来,我作为校园一份网络杂志的特约撰稿采访了张,真感谢他 ,能够陪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学生说那么长时间的话,后来这篇文章他很喜欢,再后来,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今天再看当年的采访,真是稚嫩,但也因此,它很真诚。而张以庆的真诚,经年未变。)


也许,这是个不太容易让人明白的世界。就像从不接触电脑和网络的张以庆并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就这样接受了一份网络杂志的采访。 也就像,到现在,我似乎都不太明白几天前我和张以庆的谈话到底都传达并获取了哪些信息。
  姑且说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因为我们彼此都不习惯这角色的巨大转换。
  记得两年前,我和张以庆第一次通话,话题以幼儿园为轴,许多玄妙而不沾烟火气的讨论在彼此间展开。而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根本所在,似乎就是,童年的不快都是大事情,因为我们到了现在还对此耿耿于怀;我们的自卑都源于小时候一次不大不小的伤害或者无关紧要的挫败——总之,“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都是久远的”。
  还记得第一次我站起来问他,你是个敏感的人吗?你容易被伤害又容易被感动吗?
  他问我,你呢?

灰色的,深渊的

  幼儿园曾在张以庆的成长里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岁开始上幼儿园,一直在那里呆到七岁——算一下的话,张以庆的幼儿园从1957年持续到1961年。中间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而这自然灾害里,他竟然每天能够吃饱饭,早上还有牛奶喝,还有鸡蛋吃,就连现在回忆起来都要觉得有点幸福过分了。“物质条件确实不错”——张以庆这样回应我带有艳羡的感叹,但这样的语气明明又带着些遗憾,他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精神方面,他绝对不满足。
  果然,在张以庆的眼里,幼儿园和童年远远不够美好。在被我要求给记忆里的幼儿园定一个色调时,他毫不犹豫地说,灰色,是灰色的。
  五十年代,不是谁都可以上得了幼儿园的,而1957年,当时只3岁的张以庆就进入北京市的铁道幼儿园,开始了他四年的全托幼儿园生涯。那时的整个中国还讲究着苏联式的浪漫和理想主义。幼儿园的有红漆的木地板,人走在上面必然有寂寂的咯吱咯吱声,四壁必然有绿色墙裙,放眼看去是带着热烈气息的明媚。圣诞节老师会打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给每个人的床头塞礼物。他们也有收音机作为外界的资讯媒体,也有老师讲关于动物的故事听。那个年代的人大都是浪漫主义的,教育也是理想色彩的,老师要教你“我们要把农民来当,我们要把工人来做”,他们追求的是十分平等的民主气氛和功利淡薄的阶级立场。至少,从表面看过去,一切,都还算令人满意。
  而将近五十年后,张以庆仍然坚持这幼儿园是灰色的,他似乎有着相当充足的理由。尿床从不敢报告老师,别扭的鞋带一遍又一遍也系不好,睡觉冷着了也不敢说,因为别人都没说。那时才三岁的张以庆就戴了小眼镜,他坐在教室的后排,常常看不见前面的黑板,还是不敢说。他每天都很担心,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是否会来接他回家,因为他们经常很忙,很忙的时候就把他继续放在幼儿园过周末,而这个时候对于张以庆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他说,“觉得掉进了很黑的深渊里,上不来,看不见光,很痛苦”……那时他并不是老师宠爱的孩子,他经常睡不着觉,觉得那灰蒙蒙的幼儿园无比压抑,心里总有着莫名的很怕的东西,我猜他还该有些内向,常常默默哭泣,思考很多严肃的问题,戴着小眼镜,眉头总皱着……那些老师总是不讲究心理和性格地进行单一培养,他们向往整齐划一的美,而显然张以庆并不符合这一标准。他常常觉得那些关于动物的故事很狰狞,而非愉快。
  所以,他说,太痛苦了,就是深渊的感觉。

《幼儿园》

  尽管张以庆从不承认《幼儿园》本身与自己童年的任何可重复性,但似乎前者总有着当年起码的影子和基调在。例如上文提到的红地绿墙,恰恰就是《幼儿园》里的房间格调,那是摄制组在拍摄前利用暑假重新粉刷的。再例如那总也系不上的鞋带,那焦急等待回家的孩子,他在傍晚的孤单里几欲哭泣的脸,还有他们透过门缝观望过的四季风景。
  在张以庆的拍摄手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幼儿园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都是久远的。后来他在《幼儿园》的片头打上这样一串字幕: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张以庆到现在也没有后悔过把童年拍得不美,他觉得自己到底是客观的,至少,不是故意的。到最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感受经年没变,而生活却一直在朝他的记忆靠拢。而在此之前,张以庆以为,自己的经历只是个案,只是特殊的一个。所以,片子出来,甚至连他自己也不大相信了。
  这就是《幼儿园》,一部引来无数叫好无数眼泪却也总少不了批判和怀疑声音的纪录片。也因为这部片子,张以庆在幼儿教育界享有了名气,而之前,这对他而言相当遥远。张以庆很自然地说:“因为要到六一,我最近有点忙……”我们的采访开始前,他刚刚在一档少儿节目中担当了评委。“不好当”,他说,“他们的表现都很优秀,每一个都表现得很不错,都不容易。可是又总得分出个先后来,这是个难题,很难做。”他说得太实诚,以至于听的人也觉得这真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他的语气里是郑重的忧虑。这种忧虑让人无端觉得,那些被他这样细心呵护的孩子,该是幸福的。

看上去美不美

  很多人拿《幼儿园》和《看上去很美》作比。张以庆看过书的五分之一,看了整部电影。他眼里,方枪枪是个可爱的孩子,表演得不错。但他又觉得片子里总有些简单,老师过于脸谱化,人格的划分过于单一和极端。这样说的理由就是,其实孩子的心并不简单,他们就是一个个人,这样的单一和两极化并不是他们的专利。所以,其实看上去也不美,该有什么样的丑陋瑕疵还是会有,别企图让孩子具有将这些信息过滤净化的本事。
  采访快要结束时,我抛给张以庆一个选择:如有可能,你更愿意上哪个时候的幼儿园,50年代,还是《幼儿园》里的?他说,这个假设不存在。
  忽然想起两年前的一次聊天中,张以庆曾借了陈汉元的话,他说,长大意味着爱你的人越来越少。
这说明长不大在幼儿园里呆着并不幸福,而一个人的长大了却也痛苦。
  张以庆说,痛苦总不能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少。
  很显然,现在的张以庆告别了前不久还有些焦虑的自己,他的笑热诚了许多,嗓音豁朗而亲近。他把这称为自己的平和期。
  他已知天命,所以无惧,所以看得清明,也所以敢说,看上去,也不美。

 4 ) 幼儿园里面没有春天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5 ) 这个日渐统一的社会让人不敢生小孩了

我还记得,娘亲时常和我提前,小时候从武汉去深圳上幼儿园,老师非常头痛与我的家乡话,我是武汉的。
可是在《幼儿园》一片中,孩子们操着我可以听得懂的武汉口音的普通话,进行着对白。不知道在这个全国都要求讲普通话的时代里,家乡话的存在在哪里体现?在说恶心的时候是 woxin 么.

目前的我,在21岁的年纪,不需要考虑谈婚论嫁,不需要考虑结婚生子的年纪。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感觉就是,我不要生小孩。把孩子带到中国社会上来只是给其制造痛苦。

孩子,分离的时候你会撕心裂肺的不愿意放开妈妈的衣角,可是在你长大之后,甚至连端午节都不愿意回家看望一下,只是为了要应付期末的考试。孩子,你的心里是怎样想你的家庭?

你会后悔他当初的选择,在金钱、旅行和快乐中,你选择了后者;你知道钱会越来越多,阅历也越来越多,去过的国家越来越多,见过的风景越来越多,快乐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孩子,你还会因为今天又好玩的玩具而高兴一整天么?

老师会要求大家在没有活动的时候保持安静,于是你面对偌大的大学课堂选择了趴下睡觉的。是的,在大学,安静的一个人睡觉甚至都可以称得上是对老师的尊重。孩子,你是不是后悔自己当年的精力不能用在现在?

被要求为中国队加油,即使心中知道中国队是支多么差劲的队伍。可是,孩子,在你以后的人生中,你会经常被要求说着违心的话,即使别人不喜欢你,你也要装作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你鄙夷的目光。而这些独白,不能像说“国王有对驴耳朵”那样简单的被公开。为了保护自己,你要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你还会屈服自己么?

当别的小朋友欺负你的时候,还手是没有用的。特别是老师只看得你还手,却没有看到那个小朋友欺负你。你没有办法解释,即使你解释了老师也不一定会信你。有的时候,人和人的交往真的是随缘,不是因为你做的不好,而只是他不喜欢你,不愿意对你好。这个时候,孩子,你会迷失自我么?

当你遇到一个小朋友,他明明掐了你,在你想掐回他的时候他却不同意了。然后他还说,我没有掐你,所以你也不要掐我。孩子,你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么?若是你放在心上,那么你就输了。因为从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场互掐的游戏,而你选择了先给他掐的时候,你就输了。这个社会,白纸黑字的契约都不可靠,何况是口头承诺。可是,孩子,你还能相信谁?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崩毁的世界”。在这个纪录片里,我看不到希望,一点都看不到。也许导演故意剪辑的问题。而我一定要记录下来的原因,也是怕,到了28,29岁,若是周围的人都结婚生子了,自己还是没有子嗣而突然人来疯的就去把孩子给生了。
可是,孩子,现在的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带你来到这个世界。

 6 ) 你记得童年吗

看《幼儿园》前,想起《暗恋桃花源》里的话:我还不懂孩子吗,我就是由孩子长大的
其实片子里的一切,张以庆想说的一切我都是懂的,当我在片子里看到的一切场景皆觉得眼熟并且不住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就说明了一切
只是懂和记得不是一回事
成年之后的我们常常给童年加上了许多美好单纯的标签,使得记忆失去了其真实性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
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
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
有人因此说人性的如何如何我想是徒劳的
人性单纯的那些时刻是很难捕捉到的
即便是这群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是被浸染过的
老师对一个生病吃药的孩子说:看着电视喝就不苦了。现在想来这分明是欺骗,苦的药怎么都是苦的。
小时侯我上幼儿园,奶奶送我的路上会一直夸我漂亮,试图让我忘记自己在去一个孤独的地方
三岁以前有意识无意识受到的教育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一些生存法则并且决定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误记之二是以为童年如何无忧无虑
一件衣服穿不好就是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其实小时侯我们也是有很多不快乐的
但是好的是买了件新衣服或玩具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长大之后也烦恼并没有多多少,只是小时侯仅是以为外界的不顺而自己不快,现今多了很多有心升的自扰
身处云端也会无来由的寂寞,而这些是童年不曾有的
仅从这点讲,童年的确快乐的多。一个男孩子说:快乐最重要,钱买不到快乐
现在我们已经不敢理直气壮想都不想地说这句话了

看到的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小小的孩子便明白民族的仇恨
联想到有句南京话最近一直让我觉得有深度,其他地方人上当便说上当,在南京话里莫名被人骗了,我们说:上鬼子当了
看来民族仇恨果然根深蒂固

另一件引起共鸣的就是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守侯家长
这是我整个童年都在做的事情
那个时候爸爸妈妈都很忙,家住得很远
放学早了,我也没有办法回家,坐在教室慢慢等,早点看见妈妈在窗口出现就是那个时候最快乐的事情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妈妈更亲的缘故,看见她整个世界就美好了

当然童年也有许多很好的品质,如今的确是被我们遗忘了
我们那时便会向世界抗争,以哭闹的方式赤裸裸向世界要妈妈和回家,为什么现在变得隐晦阴暗或者另一方面根本舍弃了这种抗争?

 短评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4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8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13分钟前
  • 还行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14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1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21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26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30分钟前
  • 柳无码🌈
  • 推荐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

32分钟前
  • 力荐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34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38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还行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44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46分钟前
  • 力荐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51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

60分钟前
  • 王xx
  • 还行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1小时前
  • 猫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