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巴法纳

HD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黛安·克鲁格,丹尼斯·海斯伯特,Patrick Lyster,Shiloh Henderso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2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3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4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5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6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3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4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5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6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7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8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19再见巴法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再见巴法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南非,严格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让在那里生活着的两千五百万黑人面临着悲惨的命运。为了维护种族的权利,一部分黑人们奋起反抗,但等待着他们的结局不是驱逐出境就是被关押在罗宾岛监狱之中。  詹姆斯(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饰)就出生在这样恶劣的局势之中,幸运的是,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白人。从小大人们就向詹姆斯灌输着“黑人低人一等”的荒谬概念,成年之后,已然完全被洗脑的詹姆斯成为了罗宾岛监狱的一名看守,而他所看管的囚犯正是南非的民主斗士曼德拉(丹尼斯·海斯伯特 Dennis Haysbert 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黑人们越来越了解的詹姆斯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质疑——难道白人就真的可以这样理所当然的囚禁和侮辱自己的同胞吗?打尸噎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顾小姐的100次告白雇佣狙击手2我们的四十年2019死亡之桥欢迎回来,旅人兵库后篇亡命30英里灵性之光肉食猎者第十季智能伊夫终极囚禁十七后 与青春化敌为友2016博斯 第四季七号公馆誓不罢休一家之主美国内战天使的战争圣诞奇缘2021蜡笔和小新的故事阿拉伯之夜茶煲表哥第四季反斗神鹰下意识的残忍跨代同居聪明笨伯古惑车真爱天知道(普通话)赌侠之麻将传奇非洲之王两周玫瑰我爱你监狱幸存者指南枪响烧锅镇喋血江湖虎踞龙盘独自去逃欢飞虎神鹰银河补习班腾讯视频独家纪录片2019和歌子酒第1季杜拉拉追婚记逗爱熊仁镇粤语红日狂花 第三季单身毒妈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信仰何在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来总结下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本片是南非总统、黑人领袖尼尔逊曼德拉的传记电影。bafana是南非部落土语中“朋友”的意思。



本片根据白人狱警格雷格里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格雷格里原来看不起黑人,但在与曼德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白人与犯下的罪恶,freedom一词的含义,到后期积极投身于黑人解放运动,直到曼德拉被释放,当选第一届全民选举总统。



从这片我们看到了正义与信仰的力量 。

以前到国外的时候,人家总是会问,你们中国人有信仰吗?中国人有宗教吗?
以往遇到这个问题,我都很难回答,中国人确实没有普遍性,全国性信仰的宗教。
至于信仰呢,原来是有的,但经过文化大革命和商品经济的洗礼之后,恐怕就剩下拜物教了,那么我们未来的信仰将会是什么呢?
我所期望的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应该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重建传统,即儒家所谓的“仁”,我们所谓的“正道”。没有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因此一些教众也不要看不起我们这些普通人,把我们当成是没有信仰的一批人。
曼德拉我不是特别熟悉,依稀中有印象好像他和南非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荣获的诺贝尔和平奖。除了南非曼德拉、波兰瓦文萨这样大家公认的英雄之外,他们的对手,或者说当时不得不站在他们对面的这些人我们也应该尊敬,从某个程度来说,正是他们的妥协、努力与合谋才让人类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像这种人也应该获得大家的尊重,一如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样。



每一位民族解放或种族解放的英雄都有他的豪言壮语,让人们记住,鼓励人们前行,如martin luther king 的i have a dream,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中的一段演讲十分精彩。
其实这段演讲也不是他原创的,我曾经在《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电影欣赏中曾经引用过,"coach carter"这部电影中,卡特教练一直向克鲁斯问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deepest fear?
克鲁斯在经历了一表哥贩毒被杀,学习成绩不能达到要求而停赛之后成熟了,不管校方关闭体育馆的禁令在体育馆和所有篮球队队员一直自习的时候,站起来回答了卡特教练,而这段话就是曼德拉总统在总统就职典礼中所发表的,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It is our light, 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We ask ourselves,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and fabulous?
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You are a child of God.
Your playing small does not serve the world.
There is nothing enlightened about shrinking so that other people won’t feel insecure about you.
We were born to manifest the glory of God that is within us.
It’s not just in some of us; it’s in everyone.
And as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 people permission to do the same,
As we are liberated from our own fear,
Our presence automatically liberates others, let your light shine…

我不自量力翻译了一下,毕竟不是中文系与英文系的,也没做过翻译,难免辞不达意:

我们最怕的不是别人看不起我们, 我们最怕的是我们的前途无量, 我们真正怕的是我们光明的一面, 不是我们阴暗的一面。随波逐流一世徒劳, 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成就, 你身边的人会因此而为你自豪, 我们都是前途无量, 不只是我们, 所有人都一样, 让我们发挥潜能, 我们身边的人自然而然的效仿, 让我们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我们的行为也能让他人解脱。

这段文字其实来自美国作家Marianne Williamson的一部小说,名曰:“Return to Love ”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这一段英文背诵下来,窃喜,以后再遇到外国MM的时候,可以若无其事地陷入沉思,嘴里喃喃地吐出这样一段话,这是什么境界?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之中,安迪终于越狱成功之后,背对镜头,面朝大海,问道:“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

http://huangguo.blogbus.com/logs/10653469.html
 

 2 ) 《再见巴法纳》:于见证中嬗变

(芷宁写于2007年11月26日)
    年初就想看这部取材于真实故事、改编自南非人詹姆斯·格雷戈里回忆录《再见,巴法纳:纳尔逊·曼德拉 我的看管犯 我的朋友》的影片,直到最近才得偿所愿。
    关于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在铺天盖地的美式传记影片中,这部欧洲影片显得格外气质清新,以凝炼的电影语汇、精辟的人性解析、生动的叙事方式、质感的镜头画面,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片中的第一主角并非曼德拉,而是狱警詹姆斯·格雷戈里,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扼要地再现了曼德拉累年的牢狱生涯和他品格的力量,影片又借助格雷戈里的所思所想,深刻表述了人类之间从仇视漠然到相互理解再到友谊弥笃的过程,而这个心灵沟通达到和解状态的历程显然是该片的主旨,同时影片也勾勒出了南非彼时那段不堪回首的种族隔离历史。
    影片伊始,镜头中是1968年6月的开普敦港,詹姆斯·格瑞格里(约瑟夫·费因斯饰演)正携带家眷前往罗宾岛赴任。他是一个普通的南非白人,有美满的小家庭,美丽的妻子格洛丽亚(戴安·克鲁格饰演)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布伦特和娜塔莎,他只想做一名尽忠职守的警卫、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年少时,他唯一的发小是科萨人(居住在南非开普敦省的牧民),从这个“巴法纳”(在科萨人的班图语中指“最好的男性朋友”)身上,他学会了科萨人的打斗方式,也学会了说班图语,于是,他被指派着重盯住曼德拉的举动。起先,他视曼德拉为最可怕的恐怖分子,几近接触后,他在曼德拉身上看到了睿智善良和人格魅力,并逐渐转变着自己的观念,开始考虑南非的未来之路。有一场戏,当曼德拉问格瑞格里是否看过“自由宪章”时,他脑袋空空,周末借回城看望岳母之际,去图书馆查阅,进而引发了他对曼德拉所述解放南非的向往。
    因为帮曼德拉转给其夫人温妮一份礼物,格瑞格里遭到上司的训斥,在酒馆,格瑞格里被极端种族主义者人胖揍一顿,他的家人也被罗宾岛上的其他狱警家属排斥,詹姆斯便调离了罗宾岛。然而,他和曼德拉之间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当他再次被调去负责看守曼德拉时,两人就如同老友重逢,并且像格瑞格里小时候那样,玩起了木棍打斗。
    之后,因形势需要,曼德拉被转了好几所监狱,而格瑞格里也一直跟随着他,直至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获得释放……曼德拉获得自由,对南非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曼德拉人生目标的开始,然而,对格瑞格里而言,曼德拉的离开是一个伤感的告别时刻,望着电视转播里曼德拉健步走向迎接他的欢呼人群,格瑞格里百感交集地说了句:“再见,巴法纳”。而这个巴法纳身上揣有当年格瑞格里的发小送给他的临别礼物,格瑞格里希望这个吉祥物能永远伴护着南非的希望——曼德拉。
    片中此二人长达20年的友谊还有一条线维系着,那就是同为父亲的身份。在温妮探访曼德拉时,格瑞格里得知曼德拉的长子学会了开车,他将这一消息禀告了上级,结果不久后就传来曼德拉长子车祸身亡的消息,同样为人父的格瑞格里陷入了深深的负疚中,且一直不能释怀,1990年,他再次遇到上级时,还询问此事的真相,可惜未果。
    曼德拉鼓励格瑞格里,应该让儿子布伦特上大学,“新的南非需要有知识的一代”,布伦特也不负众望,在考完最后一科开车回家的路上,却不幸车祸身亡。儿子的死给了格瑞格里致命一击,葬礼后,他躲在后院,手握儿子得了优良的成绩单,默默哭泣,自责是因自己的错误而导致的惩罚。妻子的劝慰只治疗了皮毛,本来就不多话的他更加沉默寡言,直到和曼德拉散步时,曼德拉感同身受地说:“都说时间是疗伤良药,可失去儿子的伤是永远好不了的,它一直在那儿,不时地提醒着……这只有失去过儿子的人才能理解……”
    片中潜移默化的转变还发生在格瑞格里的妻子格洛丽亚身上,她一直担心黑人的暴力报复,像很多白人一样,她认为一旦黑人掌了权,就会把所有白人“都扔到海里去”。儿子布伦特出事后,曼德拉托格瑞格里送给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份礼物,简短而温暖地转告:天凉了,一个母亲要注意保暖。格洛丽亚终于感受到了这个近在咫尺的“恐怖分子”的善良,不禁感慨——这么多年了,我竟然没去看望过他。片尾,在欢呼曼德拉出狱的人群中,白皮肤的格洛丽亚非常醒目,她高呼着:“曼德拉先生!”白发苍苍的曼德拉向她挥手致意,虽不认识她,却感受到了来自她的支持和崇敬。
    很多观众已在《巴斯特的世界》、《征服者佩尔》等片中领略了频频获奖的丹麦名导比利·奥古斯特的才华,深受大师伯格曼影响的奥古斯特,如今已成为北欧影坛的风向标,他的作品关注并剖析社会和人性,在他的很多影片中,许多重要话题的切入手法都很独特,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如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幼年时娜塔莎惊恐失措的双眼,再现了白人警察暴行的这场戏:格瑞格里一家回城度周末,突然来了警察在搜查通行证,街上立刻乱作一团,一位怀抱婴儿的黑人妇女因没有通行证而被强行抓捕,怀中的婴儿被丢在地上(在婴儿落地的一瞬间,观众可以听到清晰的一声“砰”,不由得揪心不已),小娜塔莎因目睹了这些暴行而受到了刺激,她问父亲:为什么不查我们有没有通行证?格瑞格里解释说:因为我们是白人,白人不用通行证(意为肤色就是通行证)。她又问:为什么?格洛丽亚说:这是上帝安排的,你不能质疑上帝。可嵌入小娜塔莎眼中的困惑和疑虑表明,她已然在质疑了!片尾的字幕提供了一些信息:长大后的娜塔莎获得了心理学学士,格瑞格里于1993年病故,格洛丽亚的晚年忙于照顾孙儿(而另据导演后来表示,在拍摄期间,格瑞格里的遗孀格洛丽亚提供了很多帮助)。
    影片演员整容强大,恋爱中的“莎翁”约瑟夫·费因斯,《24小时》里的“总统”丹尼斯·海斯伯特,引发特洛伊战争的“海伦”戴安·克鲁格,所塑造人物时间跨度20多年,令演员过足了戏瘾。约瑟夫·费因斯和丹尼斯·海斯伯特有N多对手戏,导演给了费因斯很多面部近景,又给了海斯伯特一些背影特写,以眼神中的仇视、漠然、寻觅、赞赏、留恋对背影的倔强、坚毅、悲怆、豁达与温暖。如两人的第一“见面”(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见面),在牢门的窥视孔中,观众先看到了格瑞格里仇视而冷漠的眼神,接着镜头转换,观众看到了一个宽阔有力的背影,而这个背影一任狱警吆喝,都不曾回首,倔强而坚毅地挺立着。另,戴安·克鲁格饰演的母亲不仅是个贤内助,还总帮人理发以补贴家用,在儿女都长大了后还显得那么年轻,似乎有点缺乏真实感。
    出演职人员字幕时所配的片尾曲十分好听,节奏感与律动感兼具,有着鲜明的非洲音乐特点,女声浑厚而高亢,和声起伏而绚烂,在欢快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点点无奈与悲恸,于辗转间又似蕴含着无限的希冀,仿佛非洲那块历经涂炭又生生不息的土地,听之,不由得令人心潮起伏,禁不住合着音乐,击节拍桌。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矛盾与冲突,而和解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有效方式。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5066999_d.html

 3 ) 聚焦曼德拉不如记住巴法纳

巴法纳和曼德拉没有关系。如果一定要牵扯,那他们都是南非人,都是黑人。

巴法纳是格里戈利儿时的伙伴。他教会格里戈利说他们的语言和一种特别的格斗术。格里戈利因为语言的优势成为看守曼德拉及其同志的不二人选。在曼德拉漫长的将近三十年的监狱岁月里,格里戈利成为一个重要的,无法置外的角色,并最终存有超乎友谊的情感。

对于历史剧的喜爱,让我足以一口气看完整部影片,并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总体非常满意。影片的名字没有愚蠢到用《再见,曼德拉》这样直白得没有丝毫优点的名字。巴法纳对于格里戈利和其他不希望看到不平等对待,无法忍受非人性待遇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生活在他们内心的闪光点。格里戈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宣扬平等,追求自由的人,他也曾经是一个对黑人囚犯非常不客气的无名狱卒。依靠他的语言优势,让曼德拉处于当时南非政府的严密控制下。真正让他觉醒的一刻,我相信是她女儿的疑问。他们那天在大街上亲眼看到警察粗暴地逮捕没有证件的黑人,并强行把一个母亲和一个婴儿分开。她的女儿娜塔莎吓坏了,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警察有权力把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分开,而他的父亲却还无动于衷。

和巴法纳在一起的生活开始浮现,格里戈利打开盒子里珍藏的巴法纳从给他的礼物,他的内心在动摇。他为了正确认识曼德拉及其族人偷取了当时严禁查阅的《自由宪章》。那并不是一张扬言要将白人赶尽杀绝的文件,而是要追求一个自由而友好的国家。格里戈利相信,他和他的孩子将来会和他儿时一样,可以和另一个巴法纳友好相处。

很多历史影片都着重描写历史,诸如曼德拉这样的角色,他们喜欢渲染这个历史人物的让人窒息的人格魅力。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只是跟着无法停止前进的历史之轮。对于一个庞大的历史,一个无法预测纵深的时间概念,放弃个人而更多地将笔墨用在人性和必然的趋势上,显然要高明很多。

 4 ) 《再见巴法纳》:第一人称的第三视角

《再见巴法纳》:第一人称的第三视角
             ■文。火神纪。

  小人物;大人物。主角;配角。从一个角度叙述一件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叙述同一件事。传记电影;只是有人疑问,所传记的那个人就是传记的那个人呢。
  可以说这部电影很浪费;因为它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一个并不重要的人物。可是也可以说这部电影很独特;因为它着力于一个重要人物身边的一个小人物,以此及彼地从侧面去描绘那个大人物。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的另类作品。讲述的人就在电影里,他所讲述的依旧是他的故事;只是,电影所讲的却是另一个人的故事。——火神纪。题记。

  看电影其实跟玩RPG游戏差不多,最常见的不外乎两种叙述角度;或者完全进入电影里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或者是直接超然于电影之外像一个客观记录者视角,即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记录。然而这部电影却给了我一种完全不同的观感,它是把这两种叙述角度有机地结合完全地融为一体。
  从表面上来看这部电影,只是约瑟夫·费因斯(Joseph Fiennes)所饰演的狱卒詹姆斯·格雷戈里那平寂不惊的自传型电影。电影本来也是改编自詹姆斯的同名自传,这一点应该是忠于原著的。然而这部电影另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则在于,它以第一人称在进行叙述的同时,这个第一人称也作为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了南非前总统,由丹尼斯·海斯伯特(Dennis Haysbert)饰演的尼尔森·曼德拉在当上南非第一任民选总统之前长达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以及曼德拉这个人物在言行、思想上对第一人称这个角色所起到的影响。

  看完这部电影,总会有人在问:这部电影究竟是讲詹姆斯的故事,还是讲曼德拉的故事;第一主角究竟是平白无奇的白人狱卒,还是传奇般的黑人总统。在我看来,这样的混淆也正是这部电影所与众不同并且成功的地方。
  詹姆斯生活里的细节,百无聊奈的夜晚在酒吧里喝上一杯小酒,或者躲在图书馆里读那份著名的《自由宪章》;事无巨细地都被详尽地记录。从电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看,詹姆斯应该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然而从时间的跨度上来看,电影的开始在于詹姆斯与曼德拉的相遇,结束在曼德拉被释放;而从剧情上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描绘了曼德拉对詹姆斯不显山露水却抛砖引玉的影响。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侧面描写。描写一个人物不从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这个人物周边以及这个人物对周围人事的影响来展现其人格魅力进行刻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论詹姆斯所占的篇幅比例有多少,他依旧不过是历史传记中一个曲笔的侧描角度而已。把他算为配角似乎也并不为过。
  双主角或者多主角的电影并不鲜见;而像这样把绝对主角混淆并且可以成功地换位的电影也许就并不多见了。可以说,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为角度的自传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以第三人称为角度的他传电影。第一人称在第三视角的成功,是这中电影最特立独行的叙事模式。

  我们也许不必那么费劲地想把第一主角从这部电影里给剖离出来;因为从本质上说,詹姆斯和曼德拉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根本就是扭结在一起没有办法区分开来的。另类的叙事角度,也许也得益于这两个人这种形而上学的亲密关系和扭结得密不可分的人生轨迹。
  詹姆斯如果没有遇上曼德拉;他和戴安·克鲁格(Diane Kruger) 所饰演的那位美艳的妻子的人生也许真的就乏陈可述了。他将会是南非狱政系统里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务员,而她,则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理发师。他们将养大同样默默无闻的儿子和名不见传的女儿,然后老去。除了他们的儿孙后辈也许没有人会记得他们;而且就算记得,儿孙后辈的记忆也不过数代。之后,他们将被时间和岁月彻底地掩埋而后被人们彻底地淡忘。

  掌握一门方言将给一个人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变化;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最美好的前路。电影给我们展现了那种种族隔离时代背景下的南非,占南非人口少数的白人占统治地位,而占人口大多数的黑人处于被统治地位;白人与黑人有着严明的分界,黑人没有选举权,没有土地使用权,没有行动自由的权利,不能独自经商、住房供给和享受教育等等。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詹姆斯之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白人的孩子从来都不屑于去学习当地黑人的方言土话,而他自小没有兄弟姐妹,住在一个诺大的农场里,只能与他的黑人朋友巴法纳一起玩耍。巴法纳教会了他说班图语,也教会了他一起当地民俗里的格斗游戏。
  作为黑人民族领袖的曼德拉被捕入狱,但是曼德拉却在监牢里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班图语与外面的人们互通有无指挥着非洲民族会议的骨干成员对当局进行军事武装抗争;南非当局政府对此无计可施。詹姆斯由此而进入了历史舞台,成了曼德拉的看守者以及检查官,作为审查处主管,他将监听所有的探监通话、书信往来和日常对话。

  曼德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在他与詹姆斯接触了之后他对詹姆斯本身所起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詹姆斯在人性上的蜕变以及人格上的升华。这是用侧面描写曼德拉,塑造人物的巨大成功。
  詹姆斯除了童年时代之外,他周围的环境,他身边的人,他所受到的教育告诉他,南非黑人本来就低于其他人种的民族,他们是强盗而卑贱的民族。我不想去评价这样的价值观,因为我记得某个心理学的老师曾经告诉我,当一个非常可笑的谎言每天在你耳边说一次,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可笑,可是当这个谎言一直重复上了五年,所有的人都会认为那是真实可信并且深信不疑的。何况,在电影里的那个南非,所有的白人孩子从他能听懂大人们所说的话的时候开始,这样的一个谎言会一直重复到他们死去为止。我们能如何去评价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当一种可笑的甚至是荒诞的价值观被整个时代认可,被整个时代里的所有人认可,再荒诞都会变成真理了。
  或者说。我应该是想着去批判这样的价值观的;只是,在我看来,任何的批判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都是盲目而无理的。我们可以去批判那样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与教育制度;可是那些人们,不管是统治阶级的白人或者被统治的黑人,其实都是挺无辜的。

  从偷偷地阅读《自由宪章》开始,从与曼德拉辩论平等和自由开始;我们在詹姆斯身上看到的,是从一种仇视黑人、以身为白人为荣、以自己所受的教育为基础的荒诞的却已经成为事实的价值观与人性的良知进行着根本而彻底的争斗。
  平等、自由,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不论是黑人、白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只要是人,当人类被赋予了思想,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似乎就从来不曾停止过。于是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先后都曾经暴发过大小不一的争取自由和平等的解放战争;这是人类的思想之光,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人类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文明和成就。
  詹姆斯的蜕变是良性的,与天性相关的觉醒。从一个人,到一个社会。也许,这比曼德拉被释放的那些政客们更让我感叹;因为詹姆斯的蜕变是自发的,而政客们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和国际环境的压力才不得不把曼德拉释放。自发与非自发,显然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巴法纳的定义。很多时候我以为,詹姆斯的童年玩伙巴法纳就是长大后的曼德拉。然而,电影里似乎并不曾就此而给我的这个想法以验证。看到电影的最后,当曼德拉大踏步地走出关着他二十年的监狱;詹姆斯送给他一个小时候巴法纳送给他的护身符。镜头切换,曼德拉走向已经嗅到自由气息的激动群众,而詹姆斯则坐在椅子上说:再见,巴法纳。
  如果说就用这样的一句台词去把曼德拉判定为巴法纳也许有些过于武断了。从两个人的交往过程里,不管是那场民族剑术比赛,或者是詹姆斯送护身符的那组镜头,都没有两个人相识离别后的重逢的剧情。所以,我的想法是;其实巴法纳并不是曼德拉。
  这一认定将这部电影推到了意象的层次上去。巴法纳并不是曼德拉;然而,那个瘦小的黑人男孩却成了这部电影的命名。巴法纳也许已经不只是巴法纳了,它意味着觉醒、跨越人种的友谊、人性蜕变、人格升华与那个行将就木的南非种族隔离独裁政治体系。

  我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喜欢。两届奥斯卡得主比利·奥古斯特(Bille August)的确出手不凡。抛开所有有关政治的暗喻,这部电影更成功的地方在于叙述角度的独特,以小见大的侧描以及不分人种、民族的人性反思。

                     2008-01-25;丁亥年癸丑月甲子日。四九第8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Goodbye Bafana
  ■译名:再见巴法纳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Bille August)
  ■编剧:Bob Graham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Joseph Fiennes)/丹尼斯·海斯伯特(Dennis Haysbert)/戴安·克鲁格(Diane Kruger)
  ■摄影:Robert Fraisse
  ■国家:比利时/南非/英国/卢森堡
  ■语言:英语/科萨语
  ■类型:剧情
  ■片长:140 min
  ■发行:Distribution Company
  ■上映:2007年2月11日(德国)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1705419631

 5 ) 学好一门外语很重要

    昨天看了曼德拉的《成事在人》,激动半天,在网上搜了相关介绍,介绍了这部07年先拍的《再见巴法纳》,很想继续了解一些曼德拉的事。
    这部片让我在困意很浓的时候,想催眠用的,结果却越看越兴奋,多巴胺上升,二个小时毫无困意。
    如果没有看《成事在人》如果没有看网上那些介绍,可能我也会给四颗星,可是有了这些铺垫,让我更喜欢这部片,细节到位、平淡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都奇怪怎么会喜欢这部片。

    所有一切的阶级斗争中,都是这样的吧,渣子洞和那是不是很象,平民中的武装斗争是不是很象,希特勒和那些统治者白人是不是很象,还有所谓的通行证~~

     在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时候,你是愿意装着糊涂,还是以卵击石。
   片中主角,从没有信仰,到相信曼德拉的信仰,却仍要同流合污于他的统治者,是精神上的一种折磨。

    他们也是受害者是被洗脑,看到把自由宣言当禁书好笑不好笑,把内容想象成黑人致力于杀死所有白人,好不好笑……是苦涩,当他们为了最基本的权利斗争时,是那么的举步维艰,当看到他妻子那么小市民的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他在查禁书),“你看你把我们的家弄成什么样”(巧克力事件),不免感觉他妻子的目光短浅与无见识,可是也深深理解,因为我们只有在事后看历史,才会明了这一切。
    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那么遥远的,包括长期武力的压迫必然导致武力反抗,包括暴乱,包括威害到每一个白人安危,包括长期的内乱。

    多数女人只想做窝,抱着老公孩子吃顿温暖安心的饭睡温暖安心的被窝。

    
    片中主角,不能象曼德拉那样为了正义视死如归,他爱他的家庭,利用了这门外语,和曼德拉有沟通交流,既让老婆有了窝,又让自己升了职。(否则他也没新房子住、也没钱让孩子们上大学、没准还得让老婆从事不正当行业贴补家用)
    但他仍心忧忧然,儿子的死去令他觉得是上天对他从事这份工作的报应,他痛苦万分,几乎想否定自己的一切、否定自己的人生。

    但是作为观者的我,觉得他已经尽他的最大努力,获得多方满意,他只是小人物,能做到让良知在心头指引着思想前行,比那些没有良心的行尸走肉要强那么多。

 6 ) 监察者和被监察者的友谊?

《窃听风暴》, 《决战尤马镇》。

片中曼德拉的扮演者似乎身形过于高大,音色过于传教化。

有两个疑惑:

1,曼德拉托狱卒把圣诞礼物巧克力转交给曼德拉夫人,这事曝光了。狱中一切顺利,难道是曼德拉夫人出了监狱后自己说出来的?

2,这个狱卒是不是《窃听风暴》里的特工一样,纯属虚构?

 短评

一部述说种族之间的友谊,这份友谊的关键人物是一位民族英雄---曼德拉!影片很不错!推荐

9分钟前
  • 天禧在人间
  • 推荐

如果這就是他們心心念念的自由

11分钟前
  • Lim-ah
  • 推荐

不疾不徐,温暖细腻

14分钟前
  • skyline
  • 推荐

为什么这么点人看呢?对于中卫的描写虽然多,但是不够有力量。里面的曼德拉有点像我以前遇到的一个云南大叔,说话感觉很像

17分钟前
  • JS
  • 力荐

令人感动和唏嘘的一生

21分钟前
  • 什么
  • 推荐

很想进一步了解曼德拉先生

22分钟前
  • yaqing
  • 力荐

When those in power deny your freedom, the only path to freedom is power. - Nelson Mandela

23分钟前
  • sabretooth
  • 还行

不知道是我喜欢曼德拉~还是因为我的青春过去了~我现在开始喜欢这种被人们称之为“闷”的片子~我很喜欢,虽然中规中矩~但从《成事在人》开始,我迷上了曼德拉的故事~

25分钟前
  • 受伤鸽子往南飞
  • 力荐

尚未完成的电影

28分钟前
  • 看把你给55的
  • 推荐

平平

30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还行

曼德拉是一个十分有力量的伟人。

33分钟前
  • 下雨天出去看太阳
  • 力荐

好故事.好演员.好电影

34分钟前
  • |
  • 力荐

上次,龙应台对<窃听风暴>批评,说,并没有这样的人.这部片子里的这个守卫的故事,恰好反驳了她的看法.人的确有可能,越过人生的规定,自由思考.虽然这样的人很少.

37分钟前
  • 西门媚
  • 力荐

为了《昼夜》,你和那本书一道立了大功。

41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政治

44分钟前
  • 推荐

Great Mandela

4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最近非洲题材看的有点多。

52分钟前
  • 含萨蒙特
  • 推荐

曼德拉完全走过场,无法想像他怎么会对男主角产生如此大影响,妻子这角色又塑造得太好,严重不平衡

53分钟前
  • bayer04
  • 还行

主旋律。

5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他的话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9分钟前
  • 萌naLIS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