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车

HDTC中英字幕

主演:乔·兰多,丹妮尔·查克兰,迪奥拉·拜尔德,亚布拉哈姆·本鲁比,约瑟夫·D·雷特曼,Sean,Dillingham,凯兰崔尔·斯蒂尼曼,布伦特·贝利,伊凡·谢尔盖,雷吉·奥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夜车 剧照 NO.1夜车 剧照 NO.2夜车 剧照 NO.3夜车 剧照 NO.4夜车 剧照 NO.5夜车 剧照 NO.6夜车 剧照 NO.13夜车 剧照 NO.14夜车 剧照 NO.15夜车 剧照 NO.16夜车 剧照 NO.17夜车 剧照 NO.18夜车 剧照 NO.19夜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大陆女演员多学学人家刘丹

《夜车》。7分。

刁亦男编剧、导演,刘丹、奇道主演作品。

早些年,导演们还年轻的时候,都尝试过这一类夹杂人性与地域的影片,尺度都不小。导演们都憋着劲儿,女演员们也肯用力。

刘丹在这部片里还是相当有付出的。

刘丹饰演的是一名丧偶十年的法警吴红燕,生活极其枯燥,周末去相亲跳交谊舞,隔壁叫床既烦躁又止不住想听。直到有一天执行女刑犯的枪决任务后,奇道饰演的女犯的老公李军开始跟踪她,从此生活发生了变化。

红燕以为李军只是跳交谊舞的相亲男,在她多次相亲无果后,寂寞的红燕终于在宾馆里推倒了李军,两人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但它并不深刻,也不尖锐。

 2 ) 一场“镜”疲力竭的欲望

很久之前的旧文了,看到KTV点了看过,还给了四颗星。表示赞同~

一场“镜”疲力竭的欲望
     ●第一次出现镜子:联谊舞会上的一面巨大的巨型镜子。这面在影片开场时便出现的镜子,准确地凸显了“镜子”对于这部影片的隐喻作用。一面是保守,一面是开放,赫然对立。稍后,吴红燕被骗子强行拽下的白色文胸也与悬挂在妓女房内的黑色文胸,形成对仗。
     ●第二次出现镜子:吴红燕在家中对着镜子,抚慰脸上的伤痕。然后,她侧耳倾听隔壁传来的叫床声…显然,长期以来压抑在她心头的欲望,蠢蠢欲动。
     ●第三次出现镜子:吴红燕在妓女家拿着镜子,为她试装。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面为妓女试装的镜子,却并没有在画面内折射出妓女的样子。吴红燕只是呆呆地拿着。她的眼神始终不敢直视对方,在一个轻瞥之后,离开。苍白无力的困顿,跃然银幕。
     ●第四次出现镜子:建筑工地、婚介所得托、窗镜。这次,吴红燕实实在在地凝视了一把自己。此时,她内心的防线已经越来越低了。只是,想找个男人谈场恋爱。所以,当她后来得知那个男人原来是托的时候,她用两百元人民币,“嫖”了他。
     ●第五次出现镜子:迎合着隔壁妓女家传来的靡靡之声(歌曲《忘不了》),吴红燕对着自家的镜子,跳起了脱衣舞。虽然学得比较蹩脚,但是吴红燕的内心世界,完全的分裂了。影片的节奏,开始加快。
     ●第六次出现镜子:吴红燕在开往兴城的列车上,对着公共镜子涂抹口红。如果说,我们把兴城看成吴红燕泄欲的私密之地的话;那么,吴红燕这次的出发,“性”趣盎然。
     ●第七次出现镜子:吴红燕继续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涂口红。只是,这次倒影在吴红燕镜子里的人是李军。两人之间的爱恨纠缠,正式上演。镜子,不再出现。


尤其是,在影片行进到48分40秒的时候,出现了一段长达3分钟的场面调度。镜头从巷口的“望风人”开始,低低地扫过小巷,横Pan过“祝你快乐”的广告版,然后穿过墙壁(缝合剪辑),进入室内:一群吞云吐雾的男人,兴趣盎然地看着一场钢管脱衣舞。吴红燕亦在坐。这个段场面调度,准确地将吴红燕的生活环境、内心银幕表现了出来。

 3 ) 黑暗王国中的一缕光明——评刁亦男电影《夜车》

摘要:刁亦男的《夜车》是当代中国独立电影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影片的力度来自于其高度诚实的道德纯洁性和对人物灵魂的深切关怀。它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今日中国的某种底层社会环境下真实存在的个体的生存状况,展现其中的黑暗、扭曲、残酷和暴虐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控制体系的非人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黑暗和绝望的最深处伴随人性的觉醒而悄然涌现出来的悲悯、救赎和甦生的曙光。

关键词:《夜车》 独立电影 黑暗王国 救赎

刁亦男的《夜车》(2007)是一部充满力度并具有深刻反思性的电影,堪称当代中国独立电影最为可喜的收获之一。

影片的力量来自其高度诚实的道德纯洁性和对人物灵魂的深切关怀。作者自觉的摈弃了一切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的预设,如其所是的展现今日中国的某种底层社会环境下真实存在的个体的生存状况,揭示其中的黑暗、扭曲、残酷和暴虐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控制体系的非人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痛彻心腑的黑暗和绝望的最深处伴随人性的觉醒而悄然涌现出来的悲悯、救赎和甦生的熹微曙光。

一.剧情与人物分析

陕西一个偏远破落的小城。人们的生活正像总是笼罩在这个城市的灰濛晦暗的天空一样,沉滞、空洞而无望。女主人公吴红燕是一个在当地法院担任法警的单身女人,在故事的开始,她的期待似乎只剩下不时的乘搭夜行列车从她工作的地方来到城里的婚介所,和很多人一样,用这样的方式在这阴郁枯寂的生活里寻求一丝安慰和温暖。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她遇到了同样抑郁落寞的男子李军,仿佛不由自主的为他所吸引,将自己久久压抑的热情和关爱投向了这个让她心疼的男人。但是,她没有想到,真正的转折和剧变就由此开始。李是一个早已被一次次生活的严酷打击伤害得体无完肤的人,而妻子的被判死刑与孩子的被剥夺则将他的人生进一步推向了绝境。当他得知吴就是对他的妻子处刑的法警的时候,遂产生了报复杀人的念头。然而,在经历了两人之间激烈甚至带有暴虐意味的性爱之后,女人的关爱与柔情也渐渐在他冰冷麻木的内心深处唤醒了一丝温暖的气息。就在此时,女人在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杀人意图,在最初的惊惧逃离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种无处可逃的绝望之中,因此转而以必死之志再次回到男人的身边。在他们即将踏上那条或许是一去不返的小船的时刻,影片戛然而止。毁灭或是新生?结局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些,结论似乎却又并非如此。

在某种意义上,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可以说经历了几乎正好相反的心路历程:女人是由希望到绝望,男人则是由绝望到希望;但在另一种更重要的意义上说,两人又都在极度痛苦而严酷的边缘情境中经历了一种共同的内心觉醒和成长的过程。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女主人公外表的坚硬和冰冷与其灵魂深处的柔软与敏感的明显矛盾和对照,由此呈现出一种近乎双重人格的面貌。她一方面尽可能以一种机械冰冷、无动于衷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要求,以至于在面对死刑犯的绝望和亲手行刑的过程中似乎都能做到无动于衷。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再看下去,很快就不难发现这种貌似坚硬冰冷的表相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环境压抑下有意无意的假象或自我保护的伪装,而绝非人物的真实本性使然。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内在的善良、柔软和细腻敏感的一面随着剧情的渐次展开则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呈现,从对初次遇见的陌生男子表演的小魔术的不设防的欣赏,到不顾“公家人”的身份拒绝参与对隔壁风尘女子的道德审判并由此与对方结下一段友谊,到遭遇“婚托”时的大度洒脱与幽默感……直至最后在爱情关系中不计得失的全心投入,这个人物率真而美好的人性力量(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勇于给予的爱、同情与牺牲精神)最终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被充分的意识到,就成为改变自身乃至他人的决定性因素,即便它将主人公推向了濒临毁灭的边缘,但也同样可能是一种更高觉悟后的新生的契机。

与女主人公不同,影片的男主人公在出现伊始已经是一个在黑暗和绝望中深深沉沦的形象。他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生计的窘迫艰辛使妻子走上了卖淫的道路,却又与欺压她的皮条客发生冲突致人死命。妻子死后,他更是遭到亲属的鄙视,连唯一的小孩也被夺去。这个“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人与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受尽践踏的形象几乎毫无二致。更为甚者,在马尔美拉陀夫身上还在时时刺痛的那种尖锐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感在这里似乎也被生活的无尽摧残消磨殆尽,归于空漠的麻木和沉沦。然而,这同样不是这个人物的全部。在让人绝望的冷漠和麻木的背后,这个为世人鄙弃的男人在无意识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他柔软而善感的灵魂,只是他还未曾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会梦游般的不时来到一条河边的租船上随流飘荡,陷入一种失神落魄的恍惚状态;他捧着亡妻的骨灰,拿起一块在嘴里轻轻的咀嚼,用这种怪异的方式缅怀曾经有过的美好;或者,在妻子呆过的旅馆颤抖着在一个卖淫女的怀抱里寻求安慰。当那个迷惘寻找中的女人遇到这个如此孤寂阴郁的男人的时候,她的内心本能的认出了对方身上某种让自己感到熟悉和亲近的东西(在灵魂上他们确是同一类人,是可以互相懂得和彼此关爱的灵魂之侣),于是她毫不迟疑的用自己的身体和心去温暖和关爱这个似乎已彻底被社会遗弃的男人。但这时男人已为报复杀人的恶念所控制,因此,至少在相遇的开始她在他的眼中完全不可能是交流与关爱的对象,而只能是相反的东西。于是两人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让人揪心的悖逆状态。但是,随着交往的继续(其中不可避免的充满了阴郁而暴烈的气息),对方给他带来的温暖和关爱渐渐的触及和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同样的部分,他的坚硬的杀戮的意志实际上已渐趋动摇乃至瓦解。而当女人无意中发现他真实的杀人意图的时候,从最初的惊惧逃离到转而绝望赴死的决定无疑将两个人同时推上了毁灭的悬崖边缘。然而,正如前文已指出的,在绝望和黑暗的最深处也许恰恰也是救赎的曙光诞生的地方。

二.黑暗——时代的与内心的

正如影片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夜车》是一次在让人窒息的浓重黑暗中艰难穿行的旅程,就像作者特别钟爱的卡夫卡的作品一样 参⑴。那么,这种无情的统治着生活的黑暗到底是什么,它又源于何处?实际上,这黑暗既来自于时代之恶,又来自于人的内心。

1. 时代之恶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痼疾通过强加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的一切非人性的事物而得以深刻的表现出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时代的中国人不得不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

首先,是来自具有某种社会主宰性的权力结构及其具体执行体制的恶。如哈耶克所言,这种体制“要将整个社会加以组织,并且统治社会底一切资源,以达到其拟议的单一目标。这些制度的主持者,拒绝承认每一个人有一得以自主自发的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里个人自身之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简单言之,这种办法就是预先假定有一完备的伦理法典存在。在此伦理法典中,一切不同的人文价值都可给予适当的安排” ⑵(P44-46),然而,因为严重缺乏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对自由人权的漠视,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自命为“完备的伦理法典”的代表者的宰制权力及其体制化机构事实上始终处在这样的危险中:蜕变为少数当权者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工具,公理和法律成为强权的奴仆,而其代价必然是对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和生命尊严、包括独立人格的剥夺与践踏,于是,“这样的社会,乍然看来,也许花花绿绿,热闹非常。其实,隐藏在这花绿闹热背后的,是无限的茫然,无限的怆凉,无限的虚幻。在这种社会里,丝毫没有生机在那里滋长,很少人味存乎其间。这种社会之构成与延续蕴涵着其自我毁灭的因素(殷海光语)”⑵(P48)。而这一切,也正是笼罩着片中小城的阴郁空气的深层的社会根源。

在影片中,这种恶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所在的单位——小城的法院中。在这里,体制的无处不在的非人化性质体现在:对所有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的被裹挟于其间的人们(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人在内)来说,这种力量始终在致力于将他们变成体制所要求的没有生机和意志的机械工具和沉默盲从的奴隶或群氓。对于吴这样直接处于之中的从业者,体制要求甚至迫使他们在工作中抛弃属于人的独立思想、良知和同情心这样的情感——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成为高效贯彻来自体制的单一意志的障碍和累赘——从而将他们变成为无情的国家机器的高速运转服务的一个个合格的螺丝钉和齿轮。正是这种社会角色和职业定位的非人化直接造成了女主人公的莫名的内心压抑和情感苦闷,尽管这种压抑和苦闷在一开始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那些被体制所支配和惩戒的人来说,它更是处处体现出其冷酷和残忍的非人化本质。在影片中,这一点鲜明的体现在法院审理和处置案件的种种常规化程式中,尤其触目惊心的体现在片中死刑案的进行过程中。对于这个被践踏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当她因不堪被再次欺压和凌辱而本能的反抗并杀死了施暴者的时候,以法律和正义的名义做出的体制的判决并没有体现出任何同情和怜悯。不仅如此,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无不揭示着这种体制所代表的单一意志的非人性,例如,甚至在最后执行死刑之前死囚还被要求“配合院方的工作需要”进行行刑动作过程的练习,完全无视这种纯粹出于工具性的便利目的的“练习”必然会给死囚增加的极大的心理痛苦和恐惧。而最本质的一点是,如果说被判死刑者的抗暴杀人是一种并非无可怜悯和宽恕的个体的恶的话,那么,一个体制以不容置疑的权威而正义的国家意志的名义轻易而漠然的以暴力剥夺一个被剥夺者的生命则可以说是一种远为可怕得多的、不可饶恕的恶,因为在这个看似依法“惩恶扬善”的过程中,恰恰充满了对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及其不可剥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的极大蔑视和抹杀,而这正是人所能犯下的世间最大的恶。而这样的恶出自宰制性的权力意志之手较之出自于个体,其对社会和人心的荼毒更可谓是贻害无穷的。

同时,体制之恶不仅体现在它处处宰制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而且还体现在其进一步无孔不入的影响和荼毒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影片中有一个饶有意味的细节:吴的隔壁房间被租给了一位风尘女子,一位女邻居因此来找吴商议,意欲将这“伤风败俗”的女孩赶走,她对吴说:“你要是同意,我给她报警去”,吴问:“干啥要我同意?”,她的回答是:“你是法院的,我是群众,当然得听政府的。”显然,在这位自发的道德至上主义者看来,即使是在已经所剩无几的“私人生活”的领域,来自体制或官方的意志仍然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里,无疑已可窥见体制性的权力意志及其思维方式是如何深刻的渗透到最细微的日常生活的角落中去的。当然,有意思的是,在这场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的一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那里并未涉及体制性权力的问题)的戏中,作为“公家人”的吴却给那位可敬的卫道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她的反应是“我要是不同意呢?”,随即在对方面前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这种对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者的本能的厌恶(唯我独尊的道德至上论者与专制主义的思想逻辑实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恰恰说明了她内心深处拒绝被体制化的另一面,同时也说明体制对人的控制力毕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产生异议和反抗的力量就来自于人的内心。

其次,时代之恶还体现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垄断社会资源的权力意志相应的是掠夺式的畸形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后果之一是不但在经济领域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公正缺失,更造成整个社会层面的诸多痼疾,如物欲横流、贪腐猖獗、灾殃遍地、戾气丛生,并直接导致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毒化。在一个对生命的根本价值缺乏基本尊重的社会,在爱和信仰真空的精神荒漠里,时代的空虚只能由赤裸裸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来填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走向全面的功利化、商业化和工具化。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影片主人公们置身其间的严酷现实——一片冷漠和孤寂的茫茫暗夜。

于是,对于即将赴死的被审判者,不但是体制性权力的残忍和冷漠让人震惊,同时在社会的其他任何地方也看不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怜悯和关爱:原告念念不忘的是要求这个一无所有者偿付的巨额赔偿,围观者则趁看守不备对这个“杀人凶手”群起而殴之;于是,对于失魂落魄无意中坐了别人的船在河上飘荡的李军,船主尽管明知他是“脑子有病,受刺激了”而并无恶意,却仍对其没有丝毫的理解和同情,而是以“偷船”之名怒声叫骂和驱赶他;在妻子死后,他们的孩子由妻兄抚养,当李前去看望时却被对方当着孩子的面怒斥为“窝囊废”并一脚踢倒在地;李在痛苦不堪中来到妻子曾在的旅社,希望在另一个女人身上寻找一点安慰,等待他的却是早已守候在外的流氓的凶神恶煞的敲诈……在整部影片中,在男女主人公置身于他们“正常”的生活轨道的时候,从他们的周围几乎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温情而柔软的东西,唯一的例外是在婚介所(舞厅和婚托)和吴隔壁的女孩表演脱衣舞的夜总会里,换言之,只有在将性和爱作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出售的地方,属于人性本身的一种温暖的情感才被允许获得一种极其可怜的释放——服从于商业的目的。这样的现实是何等悲哀而又富于讽刺意味啊。

2. 内心的牢狱

时代的邪恶与扭曲无论如何沉重,却从来不是孤立的决定性因素。毋宁说,外在的时代的恶与人的内心的牢狱永远处于相互纠结、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可以说都各自在自己心灵的牢狱中挣扎着。对于女人来说,这首先是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角色的压力,以及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子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抑与孤寂。一开始她只是无意识的承受着这种痛苦,并希望借助一种常规的方式(婚介所)来摆脱自己的困境。而在遇到李之后,她本能的直觉到彼此之间的一种来自灵魂的亲近性,因此而勇敢的走出了封闭的自我,毫不吝惜的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关爱和温情给予对方,这时她实际上已经逐渐摆脱了心灵的桎梏。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个男人在此之前遭受到的戕害和摧残已是如此之深,在那些非人力量的一次次残酷的压迫、扭曲和荼毒之下,他的心灵也渐渐的变得僵硬、冰冷而黑暗,而从这无意识的黑暗深渊中产生出仇恨和残暴的恶念,可以说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满怀希望的女人无意中发现对方真实的杀人意图的时候,其无比的震惊、剧痛和本能的恐惧是可以想见的,因此她的第一反应也是本能的逃离危险的举动。然而,在逃离的路上(影片一开始就以闪前的方式出现了这个镜头。显然这是一个事关人物命运的的关键转折点),眼前的一匹在重压之下跪地不起而被人死命鞭打的马(这里一下子让我想起尼采发疯前的最后一幕)使她似乎骤然间看清了自己真实的命运——无处可逃的彻底绝望的处境。本能的求生意志于是一变而为只求脱离苦海的必死的决心,她的行为也随之发生180度的转变。她再次回到那个对她来说本来意味着希望和生命、此时却只意味着绝望和死亡的男人身边,跟他一起上船前还刻意提醒他带上自己的包(包里装着她已发现的凶器),在水边,我们看到了影片末尾那极其有力的最后一个镜头——面对“上来吧”的呼唤,她静静的抬起头来。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凝视。但在这凝视中却实在包含了深彻骨髓的疼痛和悲悯——不仅是片中人的,更是作者和观众的。

三.夜行列车的尽头——毁灭的永夜或是救赎的曙光?

在影片的末尾,黑暗和绝望的气息已经达到了让人窒息的极限,毁灭的永夜似乎就在眼前。这或许会是大多数观众包括笔者在内的第一印象。然而,反复研读之下则不难发现,这戛然而止的结尾未必只是一个彻底绝望的象征,而是包含了一种与之相反的东西。这就是伴随着彻骨的哀痛而可能产生的一种真正人性的高度觉醒,这种觉醒会使人意识到,世界上最宝贵的事物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由此对每一个本身都具有绝对价值的个体之人格和尊严的爱护和坚持。人之属于人的绝对意义和使命就在于,以一己的个体生命去关爱和温暖其他的个体生命,并由此寻求通向超越个体之有限性的更高的联合的道路。这样的觉醒会使仇恨和邪恶成为不可能,并推动人们走向彼此和解、同情和关爱的道路。

诚然,在影片中,彻底的觉醒并未发生,也许在此之前还存在着一段必须经历的艰辛漫长的道路,然而,人物的成长本身已经为这种觉醒准备了坚实的铺垫和根基。男人和女人都在痛苦的经历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力量之所在,这也为最终的根本性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看起来,女人是由希望走向了绝望,男人却相反,是由绝望与仇恨走向了复苏的希望,而影片就在这一希望和绝望的交织点上结束。这样开放式的结局到底意味着什么?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尽管女人上船之前已然抱着哀莫大于心死的自戕之志,尽管对方在最后仍不能说完全放弃了仇恨与杀戮的意念,然而,相反的(走向互相理解与关爱的)可能性却已然在其中隐现出来。影片作者也明确的认为,两个人最后是会平安回来的,因为男人实际上已经“软化”了参⑴,因此这个开放式的结局所预示的并不是毁灭,而是救赎与新生。也就是说,在男人的内心中,仇恨和杀戮的意志已经在逐渐消失,而为一种柔软的东西所代替。那么,是什么使他“软化”的呢?是什么将那颗黑暗坚硬的心又重新转变为柔软温暖的状态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女人勇敢而无私的向他付出的关爱和温暖。正是这种关爱和温暖不知不觉中渐渐融化了男人内心的黑暗和冰冷,使他开始重新恢复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情感,因此才会有他推船离岸时的失声痛哭,因此才会有发现女人不告而去后嗅闻她留下的围巾的怀恋。所以,在女人冲破自己内心的牢狱的时候,她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更无意中拯救了这个她所爱的绝望的男人。尽管这种爱最后似乎将她推向了极度痛苦的毁灭的边缘,但其实这很可能也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

作者曾将影片描述为“一个女人走出生活、工作、感情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的故事,以及人在面对自己心灵的牢狱时,如何摆脱它,以及摆脱它所要付出的代价。” ⑶这无疑是非常准确和深刻的。确实,在影片末尾的巨大哀痛和悲悯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某种超越于绝望的东西,某种任何非人性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均无法完全剥夺的属于人本身的希望和光明。这种希望和光明将伴随着人的内心力量的真正觉醒、伴随着人之为人的不可剥夺的独立人格与尊严的建立和完善而莅临人间。这是人类在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的蒙昧、蛮愚和僭妄,无数个世纪的杀戮、痛苦和磨难之后仍在苦苦追求的永恒的生命的可能性,正是这种永远不能放弃的可能性仍在一个暗夜未央的时代昭示着人性的尊严与甦生的美丽曙光。

参考文献:

[1]赵静.专访《夜车》导演刁亦男:我按照本能去拍电影[DB/OL].(2007-5-26)[2010-8-20].http://ent.sina.com.cn/m/c/2007-05-26/23551571426.html

[2]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殷海光译[M/CD]. (2009-08-11 )[2010-8-20].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541749.html

[3]新浪视频.电影《夜车》导演刁亦男专访[DB/OL]. (2007-5-26)[2010-8-20].http://video.sina.com.cn/v/b/3655789-1290055681.html

 4 ) a 马儿是要跑的 b 马儿是跑不掉的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

对于影片快结束时的那一场马车戏,是导向全片结尾的一个重要的引子。所以虽然当时没看懂这一场戏的用意,过后却因为它的重要性而屡屡被从我的意识里揪出来重新审视。俗话说勤能补拙,反反复复了多次,我终于可以把下面的文字交出来,我想我是想明白了,很慎重的那种想。 a 马儿是要跑的 马儿为什么要跑?因为后面很鞭子在抽啊。我一点也没觉得吴红燕是个不正常的人。她去婚介所因为她想要找个人好;她花钱给婚托因为她想找个人依偎着走路;她去看钢管舞因为她也有要狂舞的冲动;她贴着耳朵听隔壁的声音因为没有别的欲望让她不要这样做。情欲这根鞭子不停抽打着她,大家看到她的状态就是很难受的状态,就象那场戏中的那匹马儿一样。有人会说这样不好。哪里不好?是被鞭子抽了不好?还是被鞭子抽了后拚命地要跑起来不好? b 马儿是跑不掉的 有一个问题:如果那匹马儿没有被鞭抽,又没有被套在车上,它是愿意站在那里不动呢还是愿意自顾自地跑起来呢?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恰不是影片要去回答的。就象那匹马儿,又要被套重车又要被鞭子抽,它自己的精神意志是无人愿去顾及探求并加以描述的。在这一点上,吴红燕肯定是看到了自己同那匹马儿处在相同的困境。她很清楚那根鞭子始终在那里,她也渐渐体会到那重重的车套在那里。先是一个人把她当泄欲工具,再是一个人把她当赚钱工具,最后是一个人把她当放纵仇恨的工具。她并没有在欲望的鞭打下能跑起来,反而是因为别人看到她就把一样又一样的东西往她身上套着,然后当她是一个工具来使唤。吴红燕最后看到的是,马儿想尽力挣脱身上的一切(鞭子和车套)。但是最后马儿没有做到,死了。无力的死亡是这场戏的结果,也是吴红燕预见到的一个归宿。鞭子、车套和马儿,难道还会有别的结果吗?马儿终于是跑不掉的,无力到倒下只有时间早与晚的分别而已。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 最后的结尾没有拍,是留给善良的心灵们一点希望吗?不是的。好象下棋快走到绝杀前理智的棋手会推枰认负,这样就可以不用看到血腥的杀局了,因为血腥的杀将对于行棋者的尊严会是个打击。在这里,导演把这份尊严留给了吴红燕,和那匹无力的马儿一样的人。如果大家没有能在影片的行进中看到李军的仇恨有多少的减弱,就不要再对最后的结局抱有“开放性”之类的玫瑰色幻想了。我看到那个包里除了那把匕首外竟然还有把斧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结局已经无可更改了。 解决了马儿那场戏的疑问后,我的意识里又一再地出现《红与黑》的故事。两者之间是满可以对号入座的。只不过这次影片想描写的并不是一个于连一样的李军,而是一个闪着更多人性光辉的吴红燕。同样的两个死局,《夜车》的视角比《红与黑》更能打动我,我不知道于连为什么会值得被书写。我这样想是因为我记住了那匹马儿,而对于套车的抽鞭子的那些人却始终印象模糊。

 5 ) 马车和马鞭

一个人追求情欲,却发现情欲是对杀意的误读

另一个人心存杀意,但发现杀意已经误入情欲的迷途

马的意象很显然指向女主,不过荒诞关系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两个人应该都面临那样的处境

对女人而言 马鞭是无法抑制的情欲,让她一直在灰色地带逗留 而马车是自己的真情被一次次工具化的遭遇,被用来泄欲、用来赚钱、用来复仇,就是没有被爱

对男人而言 马鞭是慕强本能的征服欲,让他想抢回孩子、占有小船、点妓女(很可能和老婆之前的工作地点有关系)马车是他自己蹩脚的能力和性格让他屡次吃瘪。特别是最后的复仇,成功了吗?其实是彻底的失败(如果不是女人的误解,他早就跟丢了。最后他对女人动了感情,不想拿包,已经背离了自己复仇的打算) 所以他在推船时痛苦

复仇与否,变得无力又无意义

 6 ) 漆黑夜、白手套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悬疑片,尽管它具有悬疑片的诸多特点:打乱节奏的片断对话、行踪诡异的人物、逐渐揭示的主角生活,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倘若硬说它是一部悬疑片,那又不得不注意到它平缓的节奏,不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写实风格的人物场景刻画,这一切都异于悬疑片刻意造就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分裂以构成观众受到心理及感官冲击不同步而造成悬念快感的普遍方法。
   所以这只是一部叙事的片子而已,这样的影片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主角间的矛盾冲突在国产片子里算比较有特点,至于拍摄手法,昏暗灯光+旧式音乐不能算有新意,非要从这方面找点特色的话,那就是有大胆的性爱场景描写。当然,这个特点,比较俗。
   女主角是法警,用俗话说是刽子手。这个说法并无偏颇,在古代,无论杀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是依法行刑的人,都称为刽子手。区别在于,古代行刑不用带白手套,而她得戴上。这对她来说是一种错位的生活体验,似乎戴上了白手套的双手杀了人,就不再带有血腥味。但白色手套本身的纯洁感不能给予她任何解脱,她一直保持着孤独,尽管她很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但心里始终是矛盾的,想要获得却又不敢大胆追寻,只能在阴暗的房间里独自对着镜子跳舞。这种自卑感导致她只能在工作结束后偷偷坐车到令一个地方去结识陌生人,在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似乎才能解脱心中束缚,放心大胆地与人交往。但这毕竟也只是临时的,虽然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她的过往,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推理:没有人能够真正进入她的生活,或许她尝试过许多次,但都以失败告终。一直单身,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找个陌生的男人带来些慰藉,也许就是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就像每一副白手套,用完以后就被她烧掉,把所谓的纯洁连同生活的束缚,一起烧掉。
   男主角...我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片子里交待得不够仔细,不过这并不重要,多半是在工厂里当个杂工,什么都做,老婆犯事被枪毙之后,又被排挤出去看水库。总之这是个很窝囊的男人,老婆也管不好跑出去当小姐杀了人,孩子按遗嘱过继出去了,家毁了,生活也完了。不过大凡事业窝囊的男人,性功能都不窝囊,所以导演才会有借口把这对男女的生活用最原始的方式搅和到一块儿,于是这片子的两条主线就凭借着一次媾和汇聚在一起。
   寂寞女人与没了老婆的男人的媾和,并没什么奇特之处。问题在于,寂寞女人依法杀掉了这个窝囊男人的老婆,而这个窝囊废以一种近乎白痴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女人就是破坏她生活的罪魁祸首,于是对女人展开追杀。这只是第一处匪夷所思,另一处匪夷所思是,这女人居然误认为男人是在单身俱乐部相中她并且跟踪她的,这种《尾行》式的情节安排,在国产电影中倒也算个尝试。整部片子的味道,也就是建立在这两处匪夷所思之上的,所以不要刻意去追究这种情节安排的现实性,只要去感受导演故意营造出来的矛盾冲突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旁观导演对该情节的把握水准就够了。至于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我并不清楚,倘若从人性描述来看,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究竟它所表达的是高于一般朋友的亲情还是所谓的爱情,还是复仇时带有的困惑感情,或者是在宽恕与坚持之间的矛盾心理。在我看来,整不片子只不过是讲了个故事而已。
   对于最后没有结局的结局,我想很多人都做了自己的猜测。我个人的看法,男人在女人逃离之后宽恕了女人,而女人在逃脱之后又返回来寻求解脱。两人如约上了小船,去等待最终的裁决。无论最终会是怎么样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怎样的结果都是情有可原的。
   男人之所以会有宽恕,并不单纯是良知的觉醒,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之间发生的两次性行为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所谓的“因性生爱”,这种说法一向是我所鄙弃的。男人在这两次性接触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和暴力,从精神上来说不亚于一个充满仇恨的刀客对仇敌的挥刀猛砍,也就是说他砍人的欲望在近乎强暴的性行为过程中已经基本释放完了。之后把装满凶器的包拿出来,不过是一种惯性而已,等到他去拉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仇恨已经没有了,一种空虚感涌上心头,空虚中回忆起女人的温柔来,随后便是哭泣悔过。当然这不代表他最终会放过女人,因为杀人,毕竟只是一种冲动而已。
   回过头来再看女人。一个在寂寞黑夜里只能对着镜子独舞的女人,发现一个如狼似虎尾行着她的男人,会是怎样一种心情?无论如何,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个男人需要她,而且是一种奋不顾身的需要,我想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挣脱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只是她误会了,他并不需要她扒光衣服,而是需要她纳命来。
   影片的末尾,终于逃脱出来的女人在看到奋力爬坡的白马由于不堪重负活而倒下的时候,所有反抗都已经崩溃。于是她失魂落魄地坐下,思考片刻之后决定回到男人那里接受最后的审判。结局就是这样,漆黑的夜,扭曲的心灵,并不纯洁的白手套,不堪重负的白马。故事已经讲完,至于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

 短评

过于直给和学院 但导演的虐恋趣味 闷骚劲儿 意象喜好都已尽显

2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还行

心说,同样的调调,我怎么觉得比《白日焰火》好呢。然后一看导演,哦,同一个导演。不过不冲突,我还是觉得这片比《白日焰火》好。

3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比《制服》成熟了不少,但还是不够;刁亦男说不定能成大器...

6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论范儿而言比[白日焰火]还要足,活脱脱儿的高贵冷艳法国范儿;剧情吧呵呵呵,太概念的部分和写实的部分都很醒目,可惜还是概念太占上风(要不这么概念大概会直追布鲁诺·杜蒙吧)。本片里看到了科长[天注定]里打马的出处。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持刀痴汉尾行冷艳单身女法警终得逞,“我干了枪毙我老婆的凶手!”;制服熟女求交往求慰藉求合体各种求,“我是个警察我也是个女人”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还真有点金基德

1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又看了一遍 依然很棒

21分钟前
  • 废闲居士
  • 力荐

摆脱了贾樟柯影子的刁亦男,淡化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转而抽取出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去乡土化的描述。人物不再是随波逐流,而开始进行自主独立的选择。不变的是几次被突然打破的寂静,人物的暧昧与疏离,以及内心深处对宿命的笃定。

2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活得压抑,死得憋屈。某些场景让我想到几年前写的一首诗——《枪决现场》:刑场上 / 五名罪犯 / 跪成一排 / 五名法警 / 举枪瞄准 / 一声令下 / 四人倒下 / 余下一人 / 高声喊道 / 报告 / 没打着 / 身后 / 一个声音 / 你等会儿 / 子弹 / 重新上膛 / 咣的一声 / 脑袋 / 打个稀烂。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感觉那种冷感有点刻意。刁亦男我印象里是个不错的编剧,那么请继续编你的剧吧。

30分钟前
  • skysunny
  • 还行

《白日焰火》的前奏,晦暗、迷雾般的工业城市下笼罩着无处释放的情感与欲望,权力秩序所营造的压迫氛围化作人物几近失语、去神情化的表演特质。人物身份的对立与精神情感上的靠近成为人物关系的矛盾与张力,这也延续到了后作《白日焰火》之中,前者更注重情绪氛围,而后者更注重类型化的考究,这也是刁亦男从小众晋升主流的必经之路。

3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不能说非常好,但是我特别喜欢。对女主角状态的描写,可以感觉到有种中年不得志的创作者自己状态的投射。可惜现在电影圈里没几个欲求不满的挣扎者,只有看得开的婊子大行其道。

3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三部错位警察,刁亦男有货。一贯清冷压抑,固定镜头,特写。女警不抓隔壁“发廊妹”,从偷听到举镜到练习脱衣舞;执行枪决前犯人被要求练习动作,女警装子弹接烧手套特写,后一次为屈辱女囚破例保留头套;挽着婚介所托儿的手臂,幸福笑着又渐行渐远;上贼船开放结局。接缝,跪马。爱与欲一同苏醒。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性饥渴+自卑+仇恨=宿命

40分钟前
  • Mark
  • 力荐

这电影绝了,气质超级无敌寂寞,藏在人物冰冷的外表下,比看完白日焰火之后还让人浑身发痒,为这感觉也必须推荐。但是剧情确实有点为了气氛而显得刻意些。读短评看到大宸惊世骇俗预言帝,太厉害了😂刁亦男真成大器了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白日的暗道相遇,在空冷的宾馆交欢,在黎明的水库诀别,孤独男女因杀戮相遇,最终也将结束在不明确的杀戮中,刁的善恶夜车没有结局,也没有终点。ps:贾樟柯拍《天注定》没少看本片吧。

4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她以为他想干她而没料到他只是想干掉她 他本想着干掉她却没想到会干了她

51分钟前
  • ZZS
  • 还行

比白日焰火好太多了,我对一部电影最好的评价就是几乎完美,夜车配得上这四个字,庆幸中国还有刁亦男这样个性尖锐的好导演,坚持原创剧本,探讨疏离个体,画面干净写实,演员不乱文艺,能同时做到这几点很不容易

54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一方被压抑了仇欲,一方被压抑了性欲,当二者以违反宿命的方式相遇,便注定了要从彼此身上索取更多,进而陷入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角色犹如在冬日寒风中试图点燃一根潮湿的冻木,到头来也只有那么几丝一闪而过的灰烬。刁亦男冷峻的镜头成为窥探人物内心的窗口,一番徘徊,不再上车,因为都已颠簸够了。

5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冤有头,债无主。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