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寻味

第8期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人间寻味 剧照 NO.1人间寻味 剧照 NO.2人间寻味 剧照 NO.3人间寻味 剧照 NO.4人间寻味 剧照 NO.5人间寻味 剧照 NO.6人间寻味 剧照 NO.13人间寻味 剧照 NO.14人间寻味 剧照 NO.15人间寻味 剧照 NO.16人间寻味 剧照 NO.17人间寻味 剧照 NO.18人间寻味 剧照 NO.19人间寻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嘘,你听豆子在说话。

影片的光线和运镜非常舒适,不自觉就被带入到故事发生的那个时空,【澄沙】这个翻译妙哉,回味起来会为这个词语的精准拍手称赞,煮红豆馅那一段,一点都不觉得故弄玄虚,一定要饱含敬意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私人共鸣,《日日是好日》也是传达这种【专注】的力量。

所谓的治愈系并不是刻意讲述某种无奈或者努力,只是在缓缓道出故事后心态平和地继续生活,在一个看似悲伤的故事之上给到了一个现实的出口,这就是日本朴素的生活哲学之美。

为什么日本拍出来是治愈系,国产的同题材就有文艺腔的造作感,早些年《我们俩》那种就很好,有中国人日常情感的表达,现在真的不见了。

不太喜欢是枝裕和这几年的作品,就像从《天注定》之后就不太喜欢贾樟柯一样,人为什么要寻求改变和突破,有些类型的影片,就是在讲述一种日常,故事、技术甚至传递的思辨反而成为一种陪衬,小津安二郎就很棒,一生固守在日本家庭和室内故事。

树木希林扮演的角色最后很多都是离世,当她真的离开反而会觉得这个人一直都在,专注的人真美,人生后半段塑造的这些角色似乎都是同一个角色,无论是什么身份设定或者剧情要求,都似乎是同一个人,历经生活波折依旧认真生活的普通日本老太太,祝在天堂日日是好日。

 2 ) 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

比较河濑直美和是枝裕和是饶有趣味的。两人不仅在相同时间段(九十年代中期)登上国际影坛,现今也基本上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的标牌与顶梁柱,后者从两人的历次参展情况便可见出。但在观众的心中,是枝裕和远超河濑直美。虽然以我愚见,河濑直美的艺术水准高于是枝裕和。

一位导演的影像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恐怕没有哪一个比用镜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导演的想法与思考。以此点看,是枝裕和遭遇危机。这是颇为令人惋惜之事,是枝裕和浑身透散着讲故事的天赋,但更多情况是止步于此。如果说,处女作《幻之光》还尝试从小津(空间处理)与侯孝贤(凝视目光)的师承下摸索自己的影像风格,那么到近来的几部作品,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故事”本身,而不再是影像探索。从《步履不停》到《空气人偶》,或从《空气人偶》到《奇迹》,虽然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讲故事的灵气,但用镜差别之大,恐怕让人恍然以为是不同导演出手。而近来的两部作品《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虽然饱受赞誉,但其“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一位导演如果被评价为“适合拍电视剧”,是非常受辱的。

相反,自处女作《萌之朱雀》起,河濑直美便建立起自己的影像美学。这是一种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美学体系:人与自然的观照,佛教中了悟生死的教义。反映在镜头使用上,则是一种贴着物像的微移。我曾经将这种镜头认定是模拟一个未经人事便不幸夭折的孩子视角,对应着流露出无知与新奇的晃动的特写镜头,现在恐怕得做些修正。它同样可能出自一种植物(或自然物)视角,一位了悟生死的耄耋老人的视角。总之,这一视角异于常人的感知,因而可以称为构筑空间-影像的基础。这也许解释了河濑直美电影里总会出现的这些元素:人的去世(生与死的无常)、大自然(树、风、光)以及借此传达的人生奥义(而不是一种相反的逻辑)。由于最后一点的过度放大,因而成为河濑直美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观众厌恶“说教”,但我们反对的是毫无源头或根据不大的“说教”。黑泽明的电影诚然很“说教”,但我们愿意“忍受”,因为影片质量实在太高了嘛。一位导演尝试在自己的电影中传达自己的思考,这实在无可厚非。但过头了,确实值得批评。在此,不为河濑直美辩解。

反映于这部《澄沙之味》中,明显的是导演为了加进观点导致结尾过度拉长。倘若故事止于男人与女孩再次前往探望老人因而得知老人去世,那些被珍藏的餐具被转交于他之时——而不是通过录音让老人再次献声向观众“说教”,也没有必要加上其中看起来很虚的自然镜头,最后的公园叫买更不必要——整个故事显然会好很多。剧本的前大半都是优秀的,使用的一些伏笔、省略、暗语都让故事在影像中的真实讲述增色不少。比如,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为了与老人来做豆沙那天的早起做对比;男人的失意一开始被隐藏了,直到最后通过念出给老人的信才抖露出来;而他与女孩的关系,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那包带回家的残品揭露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但男人是否女孩母亲是否曾经夫妇却不可判断。当然,最棒的处理自然是发生在男人与老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知遇之恩,但又未曾达到母子间的亲情。对男人而言,老人既是教他做红豆馅的恩人,同样也是需要被“驱逐”的麻风病人。这一发生在男人身上的两难处境,通过他所作出的抉择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样也向观众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这一笔“法哈蒂式”的处理对于整部电影是卓有成效的。同样,通过磨难的一次次来临与克服来让人物成长的叙述模式,也因为平泛的处理而非设置剧烈冲突,让故事的味道与深意一层层渗透出来。

虽然《海街日记》口碑爆表,但枝裕和实在没有讲出太多的东西;《澄沙之味》虽然注定冷眼,但丝毫不妨碍我们继续支持河濑直美。这也许不只是因为导演陷入了困境,观众也难逃其咎。我们看起来更容易被表面的花头所迷惑,并满怀偏见地继续前行。很难有改变的时候,毕竟“好莱坞老大哥”毕竟在看着我们。

 3 ) 我眼中看到的

看了豆瓣的评论,大多是说这部电影故事讲烂了,很矫情,过于小清新,从没见过这么多镜头一直拍樱花和红豆处理过程的。 但我现在觉得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去分析故事线怎样,而是去体会,进入到电影里去。 我被树木希林演的角色打动了,全程都只盯着她一个人,她对红豆说“努力工作啊”,和樱花树挥手再见。她用美丽的眼睛和心灵去看这个对她一点点都不友好的世界。这是整部电影唯一也是深深地让我受到触动的点。 如果被她带到了这个情绪里,难道不会在看到影片里大量的樱花镜头时去和她一样地欣赏它们吗?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个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但她浪漫的视角如果也不能影响到部分观众如何去看电影里的场景,那所有关于樱花的镜头都对这些人毫无意义。 电影里关于麻风病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关怀也可以说是对所有“被社会的愚昧所伤害”的群体,我不赞同它单单表达了对麻风病人的关怀。并且在我眼里“麻风病人”只是一个代表着“每个有故事的人”里比较起来更具有代表性(或者说说服力更强)的生活在阴沟里的人。因为铜锣烧店主和小女孩的角色说明了这点。 不知道别的人怎么看这部电影,但它带给我的是一位老奶奶在经历了所有背叛离开以及被禁锢后,依旧非常强烈热爱生活,真正地感受世界美好事物的存在,真正地努力过好一生的故事。

 4 ) 温煦的忧伤,向阳


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美食制作的电影,却不是。

本片以铜锣烧为借物,而引发一段有关人间冷暖的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有着各自的问题。德江年迈,既已踏入人生末幕,同时作为麻风病患者,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千太郎忧郁的眼神里,亦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若菜,初中生,单亲家庭生活的她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却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按她的话,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冀往,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快乐。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虽然知道社会对麻风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只是虽然他不做表示,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这一段是影片处理较好的地方,二人之间的默契可以看做是同类人之间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没有诉诸于言语,千太郎在面对潜在的社会压力,置小店的经营于不顾,是对德江力所能及的保护,而德江教给他的是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

影片最重要母题就是生命意义,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记着,德江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通过录音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遗言,有一句,我们的到来,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体味其中的韵味,所以,虽然成为不了什么,活下去还是有意义的。这一句感人的话,是对千太郎说的,从始她无意间看到他忧郁的眼神,便有种似曾相识之感,那是她有过的,长久处于闭塞房间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眼神,她与之相惜,认为这是命运的某种安排,想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告诉这个男子,其实有什么忘记不了,割舍不掉的呢,要去感受,去爱,而不是自我沉沦。片末,千太郎在公园里摆起了小食摊,重新卖起铜锣烧,秋季的樱花照开,他终于撇开心理桎梏,喊出,“铜锣烧,来一份吧,铜锣烧,美味的铜锣烧,来一份吧!”

谈谈若菜吧,毕竟是本片第三重要的人物,作为初中未毕业就选择辍学的少女,对人生没有过多的积累,对不明的事情还有着好奇,她沉默,不善言辞,却也有着一个少女该有的小小生活,喜欢金丝雀,想寻求一份兼职,与社团学长间未言明的情谊。我喜欢她说话的节奏,缓和,没有顿挫,却感觉温暖,不谙世故,心存善意。她是一座桥,搭在千太郎与德江之间,顺手推开他的心扉,让阳光照进去。

这部暖心的电影,温煦的阳光下,有着黯然的神伤,其实所谓意义皆为虚空,就像生活,要人体味。另有,影片对麻风病的引用,我想该会让我们这样的人有新的认识,而所谓社会认同,只是由未知而引起的恐慌罢了。

 5 ) 这部电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情绪化,因为我被电影感动到稀里哗啦,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和先森分享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最后不得不中断谈话,眼泪再度决堤...... 我所谓的沙子是现在国内出产的电影产品,因为都在大谈电影工业,所以可以把一部部上映的电影看作是工业化流水线打造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成堆的沙子,而这部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犯了个错误,我也是外貌协会的会员。因为电影的海报上,主演是中年不帅的男人和一位老太太,根本不养眼呀。尽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越来越喜欢日本这种慢节奏的电影,但是我还是有自己所喜爱的看点,比如:去年非常喜爱的《小森林》夏秋篇和冬春篇和《海街日记》,但其实更对我口味的电影里的是美女、美食、美景......如果有其他的感动和收获那就是意外之喜。 这部电影的美女没有(尽管有一位小姑娘,但是还是够不上日剧中美女的标准),美食是铜锣烧,但和其他主打美食的剧来说简直太单调,更加没有美轮美奂的餐具和布景,美景就是一些樱花和几棵树......本来是我以前非常在乎的东西,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完全不care......(但全部看完后,才发现是我先前的偏见和误解) 观影的过程中,对照我自己的生活,心里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让时间慢下来吧;好像给心脏做了一个按摩,内心好柔软呀;我也想当一个手艺人;能做出美味的食物,让吃到的人开心,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生不一定伟大,但是需要活的扎扎实实;要珍惜时间呀,还有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看一部好电影=看一部好书,可以收获很多对人生有益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我和塑造了我。 好电影和好书也许有很多,但是碰到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却不常有。 至于女主演老太太的扮演者树木希林的演技我也不想瞎评论了。我这个外行的普通观众,在老奶奶第三次出场以后,每次看到老奶奶一次,眼眶就湿润一次,应该还没到导演设计的泪点,就已经泪水决堤了...... 导演河濑直美也是大名鼎鼎,有人拿她和是枝裕和做比较。其实我也了解不多,总觉得虽然拍的是差不多类型的影片,女导演的感情更细腻充沛些,男导演更冷静克制吧。前两天才读了是枝裕和的随笔《有如走路的速度》,知道他是拍记录片出身,可能电影的风格也受到影响吧。 世上的职业有千千万,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各不同,但是只要是人类,都是有情感,有家人,要吃饭和活着吧。我不想再灌什么鸡汤了 ,如果本身无感说再多都是老生常谈。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很多,但是下笔变成文字的时候却塞住了,就如同我在给先森转述时哽咽了,可能这也是电影影像的魅力吧,语言有时候是多余的,也不能准确传达。所以忍不住又想推荐朋友们去看看,但想想还是算了。如果看不下去也不用勉强。暂且就说这么多吧。 下面的内容可能略微有写剧透,只是我非常喜欢的桥段中的一部分。(都整理出来就不美妙了,有的就留在大脑里吧) 之前有寿司之神,德江老奶奶应该算是豆沙女神吧。 德江老奶奶说,“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那么就看看老太太做豆沙的过程吧。 第一步:泡红豆。泡之前要仔细把豆壳剥干净。(泡豆子的水,因为泡出很多杂质,会变浑浊) 第二步:蒸红豆。把笼屉里蒸过的红豆,小心地倒入漏斗里,仔细地慢慢地用凉水冲洗。 “必须全部要浇上水,因为豆子还有一点涩味”老奶奶强调说。 第三步:第二次蒸红豆。把红豆再次放入笼屉中,慢慢地注入水,继续蒸。 德江老奶奶说:“灵魂的香味开始有变化了。” 铜锣烧店长说:“真是麻烦啊!” 德江老奶奶说:“可不是嘛,因为要盛情款待啊。” 铜锣烧店长说: “盛情款待啊,对客人吗?” 德江老奶奶说:“对豆子。” 铜锣烧店长说:“豆子?” 德江老奶奶说:“好不容易从地里长出来的呢。” 第四步:再次洗红豆。把锅里蒸好的红豆,放在水笼头下冲,水流要细细地、慢慢地...... 德江老奶奶说:“热腾腾的豆子容易碎,所以要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 慢慢地把豆子上的杂质和气泡冲下去,直到豆子里的水变清澈透明。 第五步:加入糖,开始蜜渍,加入水第三次倒入锅中。 德江老奶奶说:“要等下再开始煮,一倒进去就要煮它也太失敬了吧。首先必须要让它好好地吸足水 份,就像是去相亲,接下就是两个年强人相互熟悉。” 所以接下来要静静地蜜渍两个小时 第六步:加热。把蜜渍好的豆沙,小心地从锅边开始搅拌,循序渐进地,尽量不让豆子碎掉,慢慢地将汤汁熬干。 老奶奶说:“豆沙不是揉出来的,要一点点熬干” 第七步:放琼脂。放一大捧晶莹的琼脂,熬煮一下,就好了。 这样珍惜豆子,舍得花费时间做出来的豆沙,味道特别好,店里来买铜锣烧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我自己也做过豆沙,完全就是反例,非常着急,在熬干汤汁的时候,不停的用力搅拌,有的部分都碎了,还有几颗本身就没泡好,还发硬的完整的豆子,当时还自以为不错。) 后来,因为曾经得过麻风病,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老奶奶离开了小店,本来就处于失意状态的店长,心情越发的低落,后来收到了老奶奶的一封信。 我很喜欢这封信的内容,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因为电影是因为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很喜欢台词的我觉得原著一定也很好看,可惜没有找到中译本,可能还没有引入过吧,期待有一天能拜读。小说的作者叫明川哲也。 信的内容要开始啦。。。。。。 店长: 这之后的春天会怎样呢?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听啊!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所以侧耳倾听话语,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风呼啸而过,卷起棟树的叶子筑成一道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些话我觉得我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照自己的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德江 我是在情绪稳定的第二天整理完和写下这段内容的。豆沙真好吃啊,不要急啊,慢一点啊,好好生活,珍惜我们自己的一切呀。。。。。。感谢还有这样的导演不在乎赚钱的事情,能温暖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这就是人文关怀呀。感谢这部像宝石的电影,闪亮了我的眼睛和心灵。谢谢,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还有人将这些珍贵的情感分享给我呀,不说啦,又该稀里哗啦啦。。。。。。

 6 ) 日本式样的清淡隐忍情感表达

作为豆瓣只看不写大懒人一枚,更作为一个十足日本电影粉丝,终于下决心要留下一点什么了。大概是被电影中德江欧巴桑留下的一句话打动了或者说被击中了:“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总希望能留下一些意义”。(日语原音法语字幕,记台词水平到此为止)

晚上7点半才打开UGC影院网页,第一眼就看中7点45的这一场,预告片剪得象舌尖系列美食片一般诱人,原来哆啦A梦最喜欢吃的铜锣烧是这样做出来的啊!(其实我也没那么吃货啊!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够进入UGC院线的亚洲电影,实在是少得可怜,影片少也就算了,排期一般都不长,一两周不去看的话一定会错过。题外话,大概统计一下近年在巴黎看过的日本电影应该不足10部吧,《入殓师》《如父如子》,反而是日本动画电影比例很高 《悬崖上的波妞》《船长哈洛克》《圣斗士星矢》,所以说院线在选择外来影片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影片是否能够吸引到最多的本地观众,他们对影片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观、审美是否能够吸引到本地观众。)

So, 错过了Tramway,所以毫无悬念的错过了影片开场,幸而没有错过最精彩的红豆熬制过程。最美的樱花和红豆熬制过程、铜锣烧的制作过程都剪在预告片里了,不过最细腻最清淡的情感其实是在这之外的。片中的主角其实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不幸甚至处于边缘,德江欧巴桑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麻风病被隔离,怀孕的孩子也不被允许生下来(即使已经治愈,对于各种疾病的歧视我们人类制造的还少吗?)男主千太郎因为年轻时酒吧斗殴至人重伤入狱从而难于找到正常工作,只好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铜锣烧度日,女中学生ワカナ身处单亲家庭,经济上局促没有上补习班的费用,妈妈甚至不喜欢她养的小黄鹦鹉,时常让她把鸟送人。世态炎凉,小小的铜锣烧店是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给予爱的温暖的地方。千太郎会把卖相不好的铜锣烧送给ワカナ带回家,千太郎生病的时候德江默默地承担所有的工作,千太郎和ワカナ会坐着公车去遥远的地方探望德江。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大喜大悲,就象日本的食物,永远都是淡淡的,即使千太郎已经明白无法再让德江回到曾经快乐过的铜锣烧店,他的悲伤也只是垂泪而已。

画面的美,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刻意选择东京最美的街道,偶尔一两处逆光,算不上唯美的风光片,樱花和红叶只是带过;用了那些很微妙的自然之声,风掠过树叶、水、甚至连音乐都是淡淡的。

工匠精神:千太郎一直使用的方便罐装红豆被严重鄙视,德江用自己的严谨方式从日出之前开始熬制红豆(回想到大银幕上颗颗饱满颜色红润冒着热气的红豆,有种写不下去想去挖掘冰箱的严重饥饿感)立马赢来街坊们的排队支持。他们对待食物的认真,让我联想到在东京品川站前,有一家游戏机厅为了招揽顾客特意派一个年轻的员工手持纸扇站在一个台子上跳舞,并没有人监督,那个年轻人一直满血地舞动着扇子迈着舞步,朋友看呆了问我:日本人都是这么认真的吗?我答他说,是啊他们就是这样的。

『あん』-日本原片名字直译是“一个”,暂时表示没有get到。法语版则采用《Les délices de Tokyo东京美味》会让观众误以为是日本美食电影吧?其实电影里还讲到了美味之外的感受,中文片名翻译成《恋恋铜锣烧》大概是因为铜锣烧认知度很高,但也完全不能覆盖到原著的意义啊!

google到一篇台湾人写的不算影评的影评,围绕日本宪法第13条所保障之「幸福追求权」来讲的,对这部电影的社会背景讲的更深入。
http://www.chengbiancun.com/2015/1029/46130.html

 短评

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片子了,“對待紅豆也要用感情的”,好喜歡霓虹國人民對待食物的態度,質樸又深情。

7分钟前
  • 有橘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橙沙,仔细一看是澄沙,好尴尬。其实这部电影情节也及其简单,甚至也有些小小的bug或者不合理,但是情节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导演很清楚她想拍的是什么、并且用怎样的镜头去表现。树木希林依然强大,赋予了这个角色力量。

9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在这部电影教会了家母做铜锣烧的份儿上

15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红豆沙之味。阿姨单拍怎么熬红豆,或者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多些关怀,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先是铜锣烧再是麻风病最后回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之类的少女心,还是太像她在奈良社区干的那些事情了。拍电影的目的要纯粹,拖泥带水的,其实就不太好了。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在我心目中 与横道世之介地位一样的电影。有幸在影院中看到它,哭得一塌糊涂。此生啊,我也是那位老婆婆,和树叶招手,听红豆说话,用这份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21分钟前
  • 虚茧
  • 力荐

其实自打出生那一瞬开始世界就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人生的意义其实并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成就什么,而是来世界走这么一回,好好地感受万物的灵魂......

23分钟前
  • didi_wu
  • 推荐

泪目~~匠人之心熬制的红豆沙带来了有灵魂的铜锣烧,而制造甜蜜的双手后是一个群体隐秘的创痛,被社会遗忘、怀抱着仅有的自由。老奶奶是人心里的一道彩虹

28分钟前
  • Anouk
  • 推荐

被疾病或心事困住的人,寂寞到只能跟食材去对话,但莫不能说他们没有因此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之灵,只因为他们怀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和感受生活。觉得这片子主题分散的人,大概不能接受主线人物和点题人物是不同的人,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叙事模式,倒是后面的剧情确实有点太急转直下了。

32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37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虽生不如夏花但去却如秋叶,日本人很会感知生活的细微末节,想想人家能把豆馅拍成一部电影就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没希望了

4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49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前半段是制作铜锣烧的匠人精神,后半段则是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两股剧情拧合在一起稍稍有些角力的感觉,最终出来的效果是两方面都不够,结尾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有些矫情。树木希林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永濑正敏那个角色不够丰满,没能构成边缘人群的对照感,小女孩则完全是靠姥姥刷脸,鸡肋。

5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5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树叶会说话不好么,小鸟会说话不好么,红豆会说话不好么?老太太可爱的样子不好么?到75min的时候结束,我觉得蛮好的。

58分钟前
  • 林三
  • 推荐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河濑阿姨画风陡转成治愈系真是不适应啊,除了那些逆光的树木,这片儿简直是是枝裕和拍得呵呵呵。跟[奇迹]类似,内田伽罗的戏全删掉都没事儿,这姑娘每次都跟着姥姥刷存在感以后怎么办……不过IMAX看樱花真是美极了。剧作上后半段有点脱。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风会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会说话” “虽然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但有时也会被世上的逼迫所压垮”“请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愿能善待患病的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意志,不要视其为异类。

1小时前
  • 小蓝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