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碎片

HD中字

主演:Mohammed Haithem,Suleiman Mahmou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其它年份:200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伊拉克碎片 剧照 NO.1伊拉克碎片 剧照 NO.2伊拉克碎片 剧照 NO.3伊拉克碎片 剧照 NO.4

 剧情介绍

伊拉克碎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三部曲”形式描绘美军占领后的伊拉克的社会实态。第一部以逊尼派居住区的少年为观察对象,第二部的视点则切换为什叶派的神职人员,第三部旨在展示库尔德牧人的生活境况。影片虽在返美后完成最终剪辑,但为保持原汁原味,完全留存了伊拉克的现场拾音。在此基础上辅以细腻的映像、巧妙的剪辑,高超的完成度叹为观止。难怪本作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竞赛部门连中三元——最佳导演、剪辑、摄影奖。猎鹰突起爱之目光聊斋古卷:兰若之境潘多拉的果实~科学犯罪搜查档案~不需要爱情寻第二季夏伯阳爆笑女警第一季急诊室故事舞出我人生4冲突1945一眉道人(粤语版)天命之咒母亲2009剧场版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FINAL档案X杀人犯恩情无限人民领袖毛泽东芬妮与亚历山大朱迪2019红心的杰克基因兄弟星际之门 SG-1 第七季改变你,改变我变形兄弟一路格桑花赤军-巴解人阵:世界战争宣言惊悚50州第二季绝对统治蝉男阿加童一个世界美女驾到2018 (2018)第34条法则来不及爱你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赤月湖吸血鬼最初的晚餐和平保卫者夏日永驻

 长篇影评

 1 ) 看不到未来的伊拉克

   假如美军撤离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度,那希望就清晰了吗?从两伊战争后到如今,经历了战争和独裁的这个国家,人民在绝望里等待着,但每次带来的只有失望与仇恨,萨达姆的时代结束了,换来了受压迫的军事代管时代,在无助的伊拉克人眼力,萨达姆和美国以及每一个将战争带到自己祖国来的国家都是可恨的。加之千年来伊斯兰宗教派别间的纷争,让这个国家在内部散了,如今的伊拉克看不到那股将所有人凝集起来的力量。
   只能在电视前目睹痛苦的痛苦,只能在电影里倾听无奈的无奈,就是绝望。

 2 )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巴格达片断中的11岁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最令我震憾。

原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早熟的男孩却有一双看上去很忧郁的眼

睛,他读了五年的小学一年级,总是留级,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写不

全,他不愿意上学,只希望自己能有份工作,以便养活母亲和奶奶。

小男孩说城里从前有一座大桥,本来她是很美的,然而美国人来了,大

桥被砸毁,什么都没有了。正如我们所见:这城市里每天充斥着视线的

只有巡逻的美国直升飞机,还有道路上手持冲锋枪的美国大兵,以及惶

恐贫困的伊拉克人,尽管在布什总统看来这其中难免会混杂着些许恐怖

分子,昔日繁华的巴格达早已消失,如今血色残阳,每个人都生活在不

安之中。

美国人宣称说我们把伊拉克人民从暴君萨达姆的手中拯救过来,赐给他

们民主的新生。但伊拉克的人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萨达姆的确专制残

暴但他不会令我们生活得难堪,也决不允许美国人如此对待我们,美国

人是因为石油才来的,他们尽管把石油带走好了,为什么要来扰乱我们

的生活?

标榜着正义却带有明显侵略色彩的战争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无穷的灾

难,我们呼吁和平,更希望国际组织能够用有力的措施阻止类似的情形

发生!

 3 ) 真实的贫民视角

这部影片丝毫不带政治色彩,你可以看到什叶派对美国人视为魔鬼和侵略者,并坚决反对美国人的民主,而选择伊斯兰式民主!你也可以看到库尔德人称美国人是真主派来拯救他们的,他们非常珍视并积极参与选举。两者反差强烈,充分反映了和暴露了伊拉克的宗教与种族问题,也许正如影片所暗示的伊拉克将会一分而三!
“你们杀死了一个萨达姆,确带来了上百个萨达姆!”是美国人的错还是伊拉克人的错呢?

 4 ) 我想啥你丫永远不懂

又一个巴别塔,很有看头儿。
拍得很不错,一个人又是导演又是拍摄者又是配声配乐的,挺牛逼。
如战地记者般,真的是不怕死,在乱枪骚乱中,中弹的人近在咫尺吧嗒吧嗒滴血在地上。
又一次展示给观众巴别塔情绪,绝不光是对美国人民,我作为中国人看了也挺震动的。

 5 ) 战争,让孩子走开

    依然是硝烟弥漫,依然是战火纷飞,报纸上连篇累牍地记录,世界的伤痕焦点,大众的视线始终追随着这个忧伤而厚重的地区——中东
    “我们闻不到刺鼻的硝烟和炸弹在身边飞过的气浪,我们的身体不会溅上鲜血,不会嵌入钢铁的碎屑。
      没有人能感知别人的感受,除非,面对枪口的,是你自己,是你至亲至爱的人。”
      中东,你的名字叫作眼泪。有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有错杀婴孩忏悔的刽子手的眼泪,有毅然离家成为人体炸弹的女高中生的眼泪,有流离失所的游子在异乡遥望故国的眼泪……这个地方,究竟能否生长一朵叫做和平的永不凋谢的花?
    1993年11月4日,曾经浴血奋战保卫的地方,倒下了自己的巨人,拉宾,一个永远刻在和平纪念碑上的名字,被他所热爱的人民的子弹击中,在《和平之歌》的余音中在人生的旅途上渐行渐远;2004年11月11日,中东的不死鸟阿拉法特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在巴黎的医院永远地睡下,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留下了那句没有兑现的诺言……中东的和平道路,阴云密步。在密布的阴云之下,是惊恐,是愤怒,是迷惘,还是希望?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战争,让孩子走开!”然而发生在中东的这场旷日而持久的战争非但没有让孩子走开,相反,这只恶魔的手紧紧地拽住了孩子们细弱的胳膊,令他们无法脱身。扎伊纳布•阿布•萨利姆,一个年仅17岁的巴勒斯坦高中女学生,2004年09月22日在耶路撒冷市北部靠近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国山”街区的一个公交车站,引爆了绑在自己身上的炸弹;,穆罕默德-杜拉,又一个让人痛惋的生命,当他于2000年9月30日惨死于以色列士兵之手结束自己仅12年的人生时,阿拉伯世界多少母亲流下了自己的泪,她们望着自己或嗷嗷待哺或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眼里充满绝望,她们的孩子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他们年轻而磨难的生命呢?隔离墙的另一边,流的也是悲伤的泪,自人肉炸弹在中东地区横行以来,已有上百名无辜以色列儿童惨死,孩子们现在除了上学放学决不敢在街上多做逗留,玩耍的场地也日益缩小,为了安全,孩子们只好在家中嬉戏。再转向伊拉克,医院里,消毒水和腐尸的味道也许是埃哈卜•马利克•穆罕穆德即将消失的童年的最后记忆,当然永远不能忘记的还有的是爆炸前他眼里的那个或者残酷或者美丽的世界,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世界只剩下半边,而且永远是痛。
    当政客在高高的演讲台上高谈阔论时,当政治家在为国家前途命运斤斤计较时,当军人在战场上挥戈相向时,当媒介在大众传媒上争先报道战况时,有谁,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散落在战火中令人怜悯的因子,那正是初绽的像花一般美好却即将凋谢的生命?
    扎伊纳布•阿布•萨利姆,走向公交车站的时候你的心里想着什么,有没有母亲老去的脸庞,朋友们亲切的背影,还是你的那个命途多舛的国家,那句圣战的允诺?在这个国家里,男人们已经出征去了,带着的武器是落后的破旧的,他们是以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还有勇敢的女人和孩子,她们没有武器却有着世界上最令人佩服的勇气,所以她们牺牲自己作为武器来保卫国家。萨利姆,那个组织的领导是不是这么对你说的,他的话让你忘记恐惧忘记泪水选择了所谓“圣战”似的死亡。然而你可曾想到过,随着那一声爆炸,世界上消失的除了你还有两个和你一样受战争折磨的幼小的灵魂。我记得有这么一首写人体炸弹的诗:
 “ 人体炸弹
    这个令生命颤栗的名词
  出生在阿拉伯的世界
  宗教比罂粟还迷人的色彩
  让一个个年轻的心灵
  亲额 吻别
  他们是一团火,随时为真主燃烧
  于是,春天在眼里是红色的
  夏天、秋天在眼里是红色的
  冬天已被天国收购
  犹太人是幕后的老板
  他们在巨响中祈祷
  没有战争的地球
  和平
  却并没有因生命的毁灭
  降临”
    自2000年9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响应极端组织哈马斯的号召,让自己充当“人肉炸弹”。随着恐怖袭击的升级,巴勒斯坦妇女也不再甘心担惊受怕地呆在家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死去,因而,女“人弹”问世,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儿童开始受到极端组织的鼓动和影响,他们感到前途无望,而学习对于国家的利益太过长远,因此相信惟有将以色列人驱逐消灭待尽才能拯救自己的国家,于是纷纷响应号召,成为低龄的人体炸弹。这一现象实在不能不令人担忧。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未来如果都为了所谓的国家前途牺牲了,这个国家根本谈不上什么前途。但我们必须从这些现象中看到本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武器装备的悬殊对比以及背后支持力量的反差是导致巴勒斯坦人肉炸弹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装备的不足,巴勒斯坦人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战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心智发展还未完备,因此更加容易受到极端组织所谓的“爱国主义”的鼓动,所以做好战争中对儿童宣传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一组织将掌管巴勒斯坦。这一结果对于世界都是一个震动,最令世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哈马斯会同意解除武装,达到中东和平路线图的要求吗。哈马斯官员在竞选中表示他们不会解除武装,然而未来何去何从,令人关注。哈马斯是一个宗教、政治合二为一的激进组织,是对以色列发动许多自杀性袭击的主导组织,长期以来也一直鼓励“圣战”倡导巴勒斯坦人民用生命来捍卫巴勒斯坦的独立,它的上台势必会影响巴勒斯坦国内儿童的情绪,儿童人体炸弹是否会乘上升趋势取决于哈马斯接下来的态度。 当选后哈马斯宣称要消灭以色列,但它也表示,当政后将致力于内部事务,与以色列的谈判则交由阿巴斯来处理。 哈马斯高级领导人扎哈尔也已经宣布,如果以色列做出回应,他们将继续与以色列进行停火。自从停火协议达成以来,哈马斯没有发动一起自杀性袭击。
    同时,除了作为人体炸弹受到生命的威胁外,儿童还受到各方面的威胁。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儿童在战争中始终是个弱势群体。由于体力以及耐力等方面的差距,无预警的战争的爆发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他们无法及时出逃,而且对战争的了解甚少,国防知识的欠缺更增加了他们在各种突袭战和歼灭战中的危险性。同时,战争往往会导致家中亲人的失踪或死亡,这时自理能力不强的儿童就会感到无助,由于无法取得生活的必需品以及交通不便等一系列因素,他们往往会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死去。以伊拉克战争为例,让我们再次看一下这些孤苦的身影吧。
    6岁的阿里住在伊拉克前空军总部的废墟上,他的“家”其实只是用木棍和破布搭起的窝棚;7岁女童塔格里特在两个月前的一次爆炸中失去双亲,刚刚被送到巴格达的纳加特孤儿院,破旧的绒布娃娃是唯一能为她带来欢乐的玩具;
    9岁的马姆杜赫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为了生计不得不拄着双拐在街头向过往车辆行乞;几天前,10岁的侯赛因还在巴格达市中心的卡尔马饭店旁向记者兜售饮料,可就在25日,小男孩在饭店门口发生的汽车爆炸事件中不幸身亡;
    在一次美军袭击中,14岁的费卢杰男孩穆罕默德一下子失去了10多位亲人,只剩下哥哥艾哈迈德与他相依为命……
    战争对130多万名伊拉克儿童所造成的身心伤害远不止如此。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儿童权益组织“战争受害儿童”称,战后伊拉克儿童的生存条件尚不如在国际制裁下的萨达姆统治时期,目前的“人道主义灾难”令他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战争对儿童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国际上有个保护战地儿童的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它目前正积极帮助被受战争祸害的儿童,与及协助受地雷威胁的国家清除地雷。同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亦支持和平教育的工作,以预防及减低战争对儿童带来的伤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亦会与其他志愿团体合作,促使各国停止生产、售卖和使用地雷,以保障儿童的安全。看到这些我很欣慰,希望有更多的团体组织和个人关注到他们,无辜的孩子们,希望军人不要将枪口对准孩子,希望政治家在谋划战争前深思熟虑,希望政府能作好儿童的安全保障工作,各公益团体能上前线安抚儿童,希望没有战争!

 6 ) 看“帝国出品”、获2007年度奥斯卡纪录片提名的《伊拉克碎片》

 看“帝国出品”、获2007年度奥斯卡纪录片提名的《伊拉克碎片》

看了由“帝国出品”的、获2007年度奥斯卡纪录片提名的《伊拉克碎片》。

该片通过在战争、被占和种族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发生在伊拉克的不同故事,分三个章节介绍了当代的伊拉克。导演试图摆脱新闻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个个看似支离破碎,但实际又紧密相关的镜头,让观众,特别是世界的民众,了解战后伊拉克的真实面貌。

由James Longley导演的《伊拉克碎片》,片长93 Min。虽然只是中文字幕,但还是能看得很清楚的。做片的人做得很认真,观众就能看得很舒服。

在这部片子里,你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伊拉克。

过去我对对伊拉克的印象,就是男人都戴着个头巾、穿着个大褂、拿着个冲锋枪……我能看到的新闻就是哪里哪里人肉炸弹又爆炸了,哪里哪里又炸死多少人了……看得心惊胆颤的,心想,这个地方还能耽吗?
《伊拉克碎片》将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改变了,那是一个有着善良人民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们不富裕却很满足,他们斗争他们爱怜……异国的风情深深的吸引了我。
用“碎片”来说明这部纪录片的特征太准确了,真实的纪录了穷困,纪录了国家的选举,纪录了人民对美国人的感觉,纪录了细小的、却是真实的,就像你的手抚摸得到的真实,是那种让人心悸的真实,是在看过太多太多的伪善和太多太多粉饰后的真实,这种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是好的纪录片最主要的特征。

闭上眼睛,片中旷漠无垠的红色的土地上,白色的长袍,背后燃烧着汽车轮胎的浓烟……那是一副平静中孕含着不平静的画面……

现在很少能看到好的纪录片了,在电视的付费频道中有个“全纪录”频道,但放的只是国外的“探索和发现”,中国的纪录片很难找到了。现在还有谁会去认真的拍纪录片?只有“傻子”了:没收视率,没经费,没市场,更重要的是没有电视台领导的重视。在栏目未位淘汰的制度下,在国民素质还沉浸虚幻的情爱片中时,对现实的真实和残酷的纪录,是理所当然的会让现实的现代人逃避的。人们只愿意纪录光明,纪录美好,拒绝纪录生活的真实,然,生活却一定是多面的。

好的纪录片是电视的精华,像贾樟柯的《无用》、像张**的《幼儿园》那样的纪录片。他们的真实纪录,是会像《伊拉克碎片》那样的,永远在历史的档案库中熠熠生辉!
 

 短评

T

9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还行

one man's band and the translators

12分钟前
  • 小丫丫
  • 推荐

我不懂

16分钟前
  • 九学士
  • 较差

所谓的自由、民主,只是美帝用以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的幌子

20分钟前
  • 方小李
  • 推荐

愿其信奉的真主保佑他们免受战争之苦。。。。。。

21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战争过后最后倒霉的还是贫民百姓!愿真主保佑他们

23分钟前
  • 君儿
  • 还行

很匠气的东西,内容的设计感太强了,目的性强烈的旁白从孩子嘴里说出来,这种洗脑式的纪录片做法太容易左右观众情感了。好在的导演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控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创伤,这倒是世界大同的价值观。不论伊拉克战争双方的对错问题,结局都是用平民百姓的牺牲受难来满足当局者的私心。★★★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没有资格去评论战争中的人们

29分钟前
  • 无知儿童0306
  • 推荐

风暴中心的伊拉克。美国人赶走了萨达姆,却又带来了100个萨达姆。国家前途犹如影片结尾一样,迷茫而充满未知。

33分钟前
  • Bill
  • 还行

两个人摔交时,真主会站在哪一边?真主会站在获胜的那一边。战后伊拉克人民的真实生活,库尔德那个小乡村,宁静,但人的心灵却并不平静

35分钟前
  • 天涯
  • 推荐

这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伊拉克,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定会先让其疯狂~~

40分钟前
  • 小瑾
  • 还行

可能是伪记录看多了,这片子让我感觉平实的无力。

42分钟前
  • doee
  • 还行

好看但是boring

43分钟前
  • ★Napoleon,
  • 推荐

tom

44分钟前
  • 喘喘
  • 还行

三段式叙事纪录片也常见,本片分属了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应以是按照一定逻辑而来的。这部片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快速剪辑上面,使得观者能仿若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恐惧与苦难。不过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几处主观镜头却成了该片的败笔,有些越俎代庖替人说教的意味在其中。

48分钟前
  • 黑骨精
  • 还行

说话叽哩哇啦的。

50分钟前
  • he..
  • 推荐

我想開飛機,去見識一下美麗漂亮的地方,不是伊拉克,而是漂亮的地方。

54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教育-战乱-教育. '教育'才能变得有知(而非洗脑), 信仰使人凝聚却以群分. 贫穷却比道德沦丧,物欲纵流来得高尚.

59分钟前
  • 古德乐·罗格司
  • 力荐

拒绝战争

1小时前
  • 杜丝先生
  • 力荐

战后的伊拉克对民主的探索

1小时前
  • 老花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