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维尔比,休·格兰特,鲁珀特·格雷夫斯,丹霍姆·艾略特,西蒙·卡洛,比莉·怀特劳,巴里·福斯特,朱迪·帕瑞福特,菲比·尼克尔斯,帕特里克·戈弗雷,马克·坦迪,本·金斯利,姬蒂·奥尔德里奇,海伦娜·米切尔,凯瑟琳·拉贝特,彼得·爱,迈克尔·吉恩,Mark,Payton,奥兰多·威尔斯,玛丽亚·布里特涅娃,米尔斯·理查森,Phillida,Sewell,哈里特·索普,朱利安·沃德姆,Richard,Warner,让-马克·巴尔,海伦娜·伯翰·卡特,塞雷娜·戈登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莫里斯 剧照 NO.1莫里斯 剧照 NO.2莫里斯 剧照 NO.3莫里斯 剧照 NO.4莫里斯 剧照 NO.5莫里斯 剧照 NO.6莫里斯 剧照 NO.13莫里斯 剧照 NO.14莫里斯 剧照 NO.15莫里斯 剧照 NO.16莫里斯 剧照 NO.17莫里斯 剧照 NO.18莫里斯 剧照 NO.19莫里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莫里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年莫里斯·霍尔(奥兰多·威尔斯 饰)在海滩接受了性教育之后,却宣称自己不会结婚。1909年,在剑桥读大二的霍尔(詹姆斯·威尔比 饰)结识了大三的克莱夫·达勒姆(休·格兰特 饰)。1910年,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而霍尔也因此被康沃利斯院长(巴里·福斯特 饰)赶出了学院。1911年,眼看着朋友里斯利(马克·坦迪 饰)子爵被判刑,达勒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12年,经过一个半月的深思熟虑,达勒姆结束了与霍尔的恋情。1913年,达勒姆邀请霍尔作为傧相参加自己的婚礼,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猎场看守亚历克·斯卡德尔(鲁伯特·格雷夫斯 饰)将会与霍尔相爱……椿三十郎重返高校之风云再起雪地里的情人缉毒英雄2007跳跃的原因虎兄虎弟复生 第一季绅士特工Given恋慕玉马坠快乐的大脚2钻石般的爱恋人鱼恋爱法则第二寄皇妃大逃亡伴我闯天涯(粤语)恋之风景情义无悔2阿曼达超级少女第一季死亡之夜地球之夜火星救援(国语版)巅峰拍档第二十五季二五传说军中禁恋愿嫁金龟婿毛骗 第一季地球百子第四季被迫害妄想丛林大反攻四月的女儿最爱女人购物狂座头市与独臂刀狼踪2015追踪者爱心小天使我的孩子我的家红蝎子迷情酒吧霹雳火1995吉祥物回马

 长篇影评

 1 )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look for

翻了翻评论,无一不对年轻时的美人休失去了恋情而扼腕叹息,对于后来出现的scudder评论聊聊。果然是我的点不同么= = 神经大条,没啥慧根的我看电影从来看不到什么炉火纯青的演技或者什么青涩动人的眼神。真正打动我的时候,是从scudder出现开始。那个从阿根廷来的莽莽撞撞不服管的男孩子,和管家顶嘴“Mr.Hall is a gentleman”的男孩子,大雨天为了多看maurice一眼而被奚落还不肯走的男孩子,努力写了封信后在自己最爱的船库等了maurice两天的男孩子。同性故事中,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两人看似天差地别内里却如一人的感觉。那是个地地道道的英伦绅士,另一个却是从阿根廷来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子,说着语调奇怪的英文,得知自己将举家离开之后竟然摸索着坐火车来到伦敦,只为了告别。在他懵懵懂懂拿着火车票,经过检票口,因初次坐车不懂规矩而一瞬间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的心被柔软地撞了一下。
年龄地位阅历的悬殊使两人最后的happy ending看起来如此童话。两人的感情似乎也只源于那单薄的肉欲。欲望退去后的maurice怀疑alec,进而害怕受到威胁,那尖锐带着现实的苍白。可是我却觉得,alec和maurice才拥有相同的灵魂。
并不是clive和maurice那样并肩走过学府幽美的小径,划着船讨论诗句或合弹一首彼此听懂的钢琴曲才叫soul mate。领悟对方的举手投足,并不代表能窥进对方的心底。灵魂伴侣应该是,虽然是这漫长人生里不同的两个个体,却追逐着同一的渴望。clive和maurice都彷徨过各自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clive要的是贵族式的安稳人生;maurice的彷徨贯穿始终,最终他和alec选择了同样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都如此执着又简单。那就是有这么个人陪伴在身边,就此足矣。无关年代,也无所谓现实的阶级,古往今来的情侣或志趣相投而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或相差巨大却抵不住对方的吸引,无论起始与过程如何,归宿总与这一份clive和maurice的矛盾有关。两位绅士和彼此的吸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在一部时间静止,雨声伴着惆怅,情愁染上昏黄的英伦风老电影里,岁月仁慈,maurice和他的情人会一直在一起。
关于clive和maurice,还有他们那段最美的时光,都会珍藏在彼此的心里吧。clive说,失去你,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这是全剧里最动人的一句情话。clive的爱也许不比alec少,只不过他还有那么多alec没有的东西,身份,工作,体面的庄园和家人,在那个时代的英格兰,这些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意义,也成了他的爱情的负累。就像他劝maurice时说的话,“我们的人生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其他东西”。有时就是这样,明明两个如此自然地就能融洽在一起的两人,最终却不能携手。并肩一同渡过人生中最轻松最肆无忌惮的日子,之后不知不觉间两人都长成大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去向别人的怀抱中。他之于他,是最美丽的曾经;他之于他,是最憾恨的永恒。美丽却隐秘的爱情,最终只能消逝于青天白日的阳光下。随着那一段段他们曾谈论的未了的钢琴曲和诗句。因为世间最被人心心念念的,便是这份求不得和已失去。

 2 ) 那道缺口,谁来填补——[墨里斯]

    贲贲曾经说,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么喜欢它。看了十多遍。
    而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也和她完全一样,喜欢。
    非常,非常,非常的喜欢。
    喜欢它干净的色调。喜欢它不急不缓的叙述方式。喜欢它的音乐。喜欢里面的每一张脸。尤其喜欢的是结尾处,Clive站在窗前,痴了一样的向外凝望,而那里,依稀还是以前在剑桥时,Maurice回身向他招手的脸。
    奇怪的是看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哭。虽然心里时时受着煎熬,都快扭曲起来了。一直到完全结束,我的手指已经在遥控器上按下了stop,泪水就突然滑出来了。
    自己也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头脑里就是有挥之不去的无奈。我想到Clive那样的眼神,还有Maurice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然而很多事就是这样回不去了。头也不回,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流淌到同样是你再也看不到的地方去。而Clive是否真正爱过Maurice么,我甚至认为那已经不重要了。
    不是么?即使爱过,他还是理智地选择了成家,立业,如同这世界上的千万张脸一样,过一种旁人羡慕的生活。我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厌恶他,相反,我觉得他的选择再正常不过。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他一个人,又能做些什么?何况,明明还是一个相信柏拉图的孩子。
    他不知道柏拉图是骗人的吧?不,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真的会只要求有精神之爱而全然可以无视肉体之爱的么?那么,在他们第一个拥抱的时候,为什么他仍然会颤抖着想要去亲吻Maurice?他只是在用一种自欺欺人式的、教徒般的自我压制式。其实他也很可怜,然而这样的人,却有着清晰的头脑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若是觉得值得用现有的一切去替换那个叫“爱情”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东西,我们自然也就无权以我们卫道士样的语言去指责他。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与旁人无关。
    从来都是无关的。
    其实,即使是Maurice,难道他就很勇敢么?他也惶惑过,恐惧过,畏缩过,怀疑过。当Clive第一次对他说I love you的时候,他的反应不正是向后退一步,然后笑骂他一派胡言么;当Alec告诉他会在小屋等他过来的时候,他不也以为只不过是另一场威胁么。
    不,Maurice从来都不是什么圣人。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有很多缺点,偶尔自以为聪明但毕竟还是对自己有所坚持的人。也和千万个你我一样。喜欢他柔软的金色头发,喜欢他善良没有干扰的纯净笑容,喜欢他的执拗。对自己,也对爱情。
    所以才会被Alec那样没有顾及地爱上吧。
    一介平民,为Clive打着杂而从没有低人一等之感。那晚眼睁睁看着Maurice打开窗淋一身的雨,并且还放肆地闭上眼,满脸都是享受的表情。一定是这样的人,瞬间打动到他。因为他不是Clive那般的富家子弟,他任性,随意,甚至,骨子里多少带着些叛逆。
    Alec疯了一样不管不顾,顺着梯子爬进少爷的房间,拥抱他。是的,他们一起疯狂。从不会想到各自的身后有着怎样的天地与人群,融入这夜色,只为了享用肉身的快感,和,那个大概还很遥远也很难以确切形容的,叫爱情的东西。
    最后,仍旧是Maurice恳请着Alec的留下。他们的一晌贪欢,纵然也有疑虑与焦灼,然而Maurice还是期盼着可以抵达永远的彼岸。他追出去,赶到Alec将离开的港口。手里捧着纸袋,满眼满眼的不舍,怅惘。
    从来不知道每次颤抖着打开心门之时,却又是沉重而缓慢地被关闭的那刻。
    Alec没有出现。他失踪了么。可是Maurice知道不是。一刹那他的表情就被兴奋与难以自持的快乐击中了。在那个Alec初次邀约他共渡一晚的地方,那个虽然与他阻隔了千万里没有一点共通之处的男人,却心甘情愿为他放弃了手边该有会有将有的一切,只是默默地,坐在原地,等待他的出现。
    Maurice轻轻推开门,站在他的面前。
    而Clive仍然回到妻子的身边。仿佛时光倒退,他还可以分明看见那张他曾经爱过的年轻英俊的脸。每个人都在安然地过着自己的人生,即使自己有过参与的机会,但手伸回来,腿往回缩一小步,转瞬便成了另一种天上人间。
    谁来告诉我Clive在听到Maurice告诉他爱上了Alec时心里是不是会突然塌陷了那么一块呢。
    可是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填补了。

 3 ) 会饮篇等等

Maurice的精神分析师说,England has always been disinclined to accept human nature。human nature,虽然已经成为电影题材的大俗,却正是我看这个电影从始至终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地拒绝某种人性,从而服从于社会压力这另外的人性。而人性的自相矛盾,比起抗争命运失败的经典悲剧,能产生更压抑的悲剧感。

就像Maurice在划船那场戏里讲的,腐国人民总要有个一致的信仰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好比the Redemption和the Trinity(纵使他自己并不比Durahm更相信这些东西)。只要避免思考和质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甚至自我洗脑,从而顺应社会的信仰,来逃离孤独甚至流放。从小总是中规中矩的Maurice在遇到Durahm之前是这样,遭遇Risley入狱打击之后的Durahm更是这样;但Maurice在Alec的启发下选择了诚实,而Durahm亲手在自己眼前放一个钟摆来催眠自己。最后诚实的人找到了真爱,自欺欺人的人抱憾终生,倒是浪漫主义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结果。

本人不学无术,以至于总是在听说“柏拉图式的”某某时一副鄙夷的样子甩过去,从没有仔细想过柏拉图怎么会关心这样虚伪的问题。看了Maurice之后才恍然大悟,古希腊的先哲跟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男轻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怎么会就交配这种工具性的东西喋喋不休呢?人家明明主要是在讨论男人之间的爱究竟怎样才崇高而道德嘛!

于是今天去翻了翻《会饮篇》(备受争议的敝校教师王晓朝的译本),苏格拉底的清谈开始于将爱与善恶和美丑剥离开来,也就是我们颂扬爱,并不因为它是善的或美的,而因为爱本身值得颂扬,好比
“节制确实被定义为控制我们的快乐和情欲的力量,而世上没有一种快乐和欲望能比爱情更强大……控制我们情欲和快乐的爱神就可以视为节制本身。“如果说我们推崇善是因为它让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受益、推崇美是因为它让人产生独立于功用的愉悦感,那么推崇爱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和力量感。而既然爱的道德在于追求心灵的美与和谐,女性又不能从生儿育女中抽身出来修养学识,没有任何精神可言,那终极的问题就必然是由精神相通而相爱的两个男子要不要分享彼此的身体。柏拉图的答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柏拉图式的“。这本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我们长期的误用和不假思索已经曲解了platonic这个词的意思。

Durahm带着很多同样饱读诗书的人都有的对古希腊精神的神往,把自己的爱严格地按照柏拉图描述的样子雕琢,游历年久失修的希腊而产生的幻灭最终让他连这柏拉图式的基情也放弃了。幻灭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起初的幻觉,Durahm贴切代表了我等自欺欺人的伪善者面对的窘境。但我们仍然可以被爱神眷顾的Maurice所感动,因为爱的真实和力量(好恶俗啊),而真和力量、尤其是力量也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莫名崇拜的。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的感觉,但当听到那句台词从Maurice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literally浑身都颤抖了——"I am flesh and blood"。

——————————————————————————————
忍不住再推荐一下,此片值得长久收藏,因为
一,证明了英国人穿秋衣,还穿秋裤
二,记录了探长年轻时正面全裸的美貌

 4 ) “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纤长的手指,爱怜地在他的鬓角耳际轻抚着,轻抚着……
   似是一种无意识的倾诉…
   他侧过脸,精致的面容掠过一丝渴望。
   随着画面的拉开,一种暧昧的情愫缓缓弥漫……
   一个金发男人俯下身来,那英俊的脸庞贴紧他深棕色的发卷,纤长的手指充满了力量,依然在他的鬓角耳际流连……
   这力量给予他鼓励。
   他的手,抚向浓密金发覆盖的颈间……
   暧昧推向极致,有那么一种情绪在蠢蠢欲动,一触即发。
   深棕色发卷晃动了,决意冲破这重重迷雾……
   他的拥抱热切而又小心翼翼,生怕惊吓了对方,也惊吓了自己。
   他伏在他金色浓发的颈间深吻……
   某种沉睡的意识被这吻唤醒……喘息逐渐粗重……
   眼看彼此那饥渴的双唇就要犯忌……
   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那么一点点。
   他只来得及在人群涌入房间的前一秒离开他的怀抱。

   1987年,《莫瑞斯》,英国经典男同性爱电影。
   讲述了20世纪初的男同性爱故事。
   以上是这部电影中的一组镜头。
   詹姆斯•维尔拜与休•格兰特精湛的演技使这组镜头成为世界同志电影中的典范。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了欣赏休•格兰特那无与伦比的英伦气质,他饰演克莱夫——莫瑞斯的剑桥同学,那位离开了莫瑞斯而和一名女子结婚的初恋爱人。
   果然,27岁的他那绝美容颜即刻让我惊为天人。

   二年后,出于偶然,我阅读了E.M.福斯特的同名原著。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灵与肉的纠葛,彻底背叛的爱人,不同阶级的禁忌关系,孤注一掷的感情……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将莫瑞斯复杂的心理历程层层铺陈,他在各种苦不堪言的矛盾中挣扎,终于到了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高潮时分。
   恐惧、逃避?
   面对、接受?
   结局来临的时刻,自然性与社会性各自抗拒,不肯妥协。
   同性的情人最终听从了自然的召唤,宣布了与社会的对立。
 

   重看电影的渴望让我欲罢不能。
   这一次,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并非是要分清小说与电影孰优孰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小说使 电影更丰满,电影使小说更形象。
    正是这种相互的作用,两者共同具有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男主角莫瑞斯,一位年轻的金融家与猎场看守阿列克之间的禁忌之爱成为我心之所系。
    不得不承认,英国电影,对于营造情感情欲的暧昧气氛,真是得心应手,更胜一筹。
    由于这种气氛的成功营造,情节向高潮的推进愈加扣人心弦,直至爆发的那一瞬就更为惊心动魄,而爆发之后的余韵就越发令人回味无穷。
    莫瑞斯与阿列克之间的发展正是这个过程的最佳诠释。
    庄园里貌似偶然的相遇;
    黑夜里窗外风雨不改的守候;
    还有那轻轻的一声:“先生,很高兴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阿列克也许没有料到,他竟然真的有勇气冒着风险,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钻进落地长窗,扑进莫瑞斯的怀抱……
    正如阿列克后来向莫瑞斯倾诉时所说的那样:“先生,我第一次见到你,就有了个念头:‘但愿我能和这位先生……我和他能不能……’”
    相遇之初,他已为他着迷。
而那时,正是莫瑞斯最脆弱的时候,因为他曾经的爱人克莱夫已经与一名女子结婚。
      阿列克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仰望莫瑞斯的卧室窗口。
      他渴望能看见他的身影。
      他看见了。
     他看见他的“先生”将身躯探出窗外,大声嘶喊着,雨水狠狠地浇在他朝思暮想的男人发上、脸上、身上……
     那是莫瑞斯近乎崩溃的宣泄——愤懑、失落、彷徨、屈辱、自卑……
      或许阿列克并不真正明白莫瑞斯内心遭受的百般折磨。
      但是他却听到了莫瑞斯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呼唤。
      第二天深夜,烦躁失眠的莫瑞斯眼睁睁地看着猎场看守爬上木梯的顶端,钻进他的卧室长窗……
      闯入者只在窗台前犹豫了一刻,便义无反顾地扑上去抱住了莫瑞斯。
      火热的唇在莫瑞斯的颈肩探索:“先生……你在呼唤我吗……先生……我明白……我明白的……先生……”
      带着野性的吻愈加猛烈。
     喘息声此起彼伏,已分不清是由于突如其来的惊恐还是迅速高涨的激情……
     欲望在燃烧,已接近爆发的临界点。
     莫瑞斯的睡衣被一把扯掉。
    “来吧,躺下。”阿列克的这声低喊如同咒语……
    落在赤裸胸膛上的吻几近疯狂。
    这不顾一切的疯狂彻底让莫瑞斯万劫不复……
 

    电影的这段情节完全是按照原著的叙述拍摄的。
    这正是整部小说的精华所在。
    詹姆斯•维尔拜与鲁伯特•格雷夫斯,这两位优秀的演员以高超的演技和深厚的功力将这段情节演绎得火花四射、激情澎湃。
    时年29岁身高1.88米的詹姆斯•维尔拜,金发碧眼,红唇白肤,颀长的身段,高贵的气质,据说曾有人戏称他是英国最极品的礼服架子。他那浓厚茂密的金发,令我深深沉醉。
    毫无疑问的,詹姆斯•维尔拜让“莫瑞斯”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他赋予了“莫瑞斯”生命。
    我相信,如果1987年E.M.福斯特依然在人世,他也一定会为詹姆斯•维尔拜的表演含泪鼓掌。
    鲁伯特•格雷夫斯,这位无法令人忘怀的“阿列克”,最摄人魂魄的是他那双眼睛,欲望、激情,全自一双美目而来。
    清秀稚嫩的气质令人误会他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其实不然,当年鲁伯特•格雷夫斯已经二十四岁啦。

    1987年的英国,出演同性爱题材的电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想来两位演员必是承受了不可名状的压力吧,社会的压力还是其次,自身的压力才是关键——毕竟是两个明明白白异性恋的男人啊!
    特别是影片中后来在伦敦小旅馆内二人的正面全裸出镜,更是大胆。
    2004年,中年的詹姆斯•维尔拜与鲁伯特•格雷夫斯在《莫瑞斯》的演员访谈中,曾谈论二人的那些激情镜头,少许沧桑的脸上都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尴尬。
    时过17年,那时的感觉还记忆犹新,二个角色的成功实属不易。
    出色的詹姆斯•维尔拜与鲁伯特•格雷夫斯终于使这部电影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为“莫瑞斯”与“阿列克”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相信不少人都认为如果他们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对情侣的话,那确是令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都惊叹和艳羡的啊。


    一夜缠绵过后,莫瑞斯与阿列克在板球比赛上相遇。
    心领神会的一抹微笑;
    饱含情意的一个回眸;
    心照不宣的一刻凝视;
    貌似不经意间的每一个眼神都在诉说着不可抑制的迷恋。
    众目睽睽下的他们分享这只属于二人的柔情蜜意。
    如果说昨夜是一场肉体的情欲狂欢,那么今天就是一幕情感的激烈碰撞。
    绿茵场上的二人白衣白裤,一个潇洒俊朗,一个年少风流。
    一直都认为只有金发白肤的欧洲男人才适合一身白色装束。
    白衣白裤的詹姆斯•维尔拜简直让我惊艳!
    阳光灿烂的上午,绿草如茵的赛场,他款款而来,犹如神话中的王子,圣洁的白色与高挑的身材完美融合,出众的优雅韵味表露无遗。

     据说E.M.福斯特为这部小说设想了三个结局,一是莫瑞斯或阿列克死亡,二是阿列克与家人远赴阿根廷,第三就是现在这个结局——二人共同背叛了社会,放弃了前途,决定在一起生活。
噢,感谢上帝!
    老好福斯特作出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否则的话该会有多少人为这部优秀的作品扼腕叹息!

    在阿列克即将远赴阿根廷三天前的一个夜晚,缠绵过后的莫瑞斯劝说阿列克放弃阿根廷的前途留在英国和他一起生活,为此他甘愿背叛他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阿列克觉得不可思议,他根本不相信。
   “先生,想想看,我们还不如不见面的好。”
   一段如此不易的感情,难道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无奈的莫瑞斯去船上为阿列克送行,他发现阿列克竟然没有登船。
    他明白了阿列克的选择。
    满心幸福的莫瑞斯找到了心爱的情人。
    狂喜的拥抱和热吻让人为之落泪。

    这组高潮镜头堪称完美。
    从莫瑞斯的进入,到二人的对话,随之而来的拥抱热吻,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表现力,每一个画面都有其各自的意义。
    灯光、布景与角度都恰到好处。
    演员的表演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在燃烧的壁炉火光中,阿列克那温柔性感的眼神,莫瑞斯那喜悦兴奋的表情,他们确信已得到了此生至爱。
    莫瑞斯一把拉起阿列克在怀中深吻,这一动作可以说是这组镜头的精魄,灵魂与肉体交融的最高体现。
    莫瑞斯的初恋爱人,那位认为“男人之间关系正当化的唯一理由终属纯粹的精神恋爱”的克莱夫,对莫瑞斯的坦白无比震惊。
    “我和阿列克共享了。”
    “共享什么?”
    “所有的一切,包括我的肉体。”
     这无异于给了推崇“男性精神恋爱”的克莱夫狠狠一击。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这是莫瑞斯对克莱夫曾经给他的伤害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报复。
     “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莫瑞斯如是说。

 5 ) 两种悲剧

“这世上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想要却得不到;另一种是,得到了。”
——奥斯卡•王尔德

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是古典主义生活方式最后的流连时光。那个喜欢在衿上佩戴铃兰的唯美才子已长眠地下,可这“不能说出口的爱”仍以最不可捉摸的方式降临人间。
  
古老厚重的剑桥校园,在五月的芬芳与喧哗中间,莫里斯,一个高挑恭谨的金发青年,怀揣着对传统的虔敬,和一丝隐约的躁动不安。

一次邂逅,一见倾心,虽含情而不语,实则早已思念彷徨到五内俱焚。美貌的贵族青年克莱,带着聪明人特有的优越感,整天高谈阔论着古希腊文化。可他又那样敏感,小心翼翼地掩饰着对莫里斯的欢喜——“你读了《会饮篇》没有?”在波光粼粼的康河上,他好似漫不经心地将目光投向夹岸的鹅黄橘绿,狡黠秀美的蓝眼睛里很无辜的藏着最甜蜜的勾引。

于是在那个暖阳流转的午后,他轻轻拥他入怀,他的嘴唇厮磨着他发烫的脸颊。柔情似水,却战战兢兢。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此刻,让温存驻留成永志弗灭的感激铭篆,那该有多完美。可钟摆兀自嘀嗒,相恋的两人却不能不成长,也许你能保证自己不会改变,可怎么能保证伴侣也始终不渝?

克莱终于发现,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那座希腊神邸竟如此苍白易碎,根本无法保护他“这样的人”免受身败名裂和牢狱之灾,他便瑟缩着满心满眼的恐惧孤独,擅作主张地自放于虚伪的余生。

无所谓对错,没什么可以抵抗时间的侵袭。

埃里克的出现,给了莫里斯一线生机。当他坐在车上,想着为自己放弃了一切的情人,不知还有什么能挽回得了他,何况克莱几句陈词滥调的劝说?埃里克只是个普通的仆人,他拥有的很少,可是这仅有的一点他也为爱而放弃了。

电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画上休止符——比如,当莫里斯与埃里克用所有力气尽情占有彼此时。

克莱似乎看到莫里斯在萋萋芳草上向自己挥手,是呼唤还是道别?富丽庄严的剑桥在伦敦的雾霭中远去,渊博如她,也解答不了人最底层最原始的困惑。克莱弄丢了自己的爱,连他自己都记不起,究竟何时何地。

 6 ) Maurice

很奇怪,最初小说看罢只是留下个比较好的印象罢了,以个人的性格,最常不齿的就是勉强铺设美好结局的故事。然这部作品就像因经费不足而修改结局的Crying Game一样,第一次只是觉得美好罢了,未给人心底留下太多烙印,却给自己有想看第二遍的冲动。于是很快我又看了一遍,不觉被其吸引,还忍不住找了电影版来看,由此对它又有了更加立体的概念。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读福斯特的书。他的文笔个人看得是很神怡的,也会挖掘出福斯特那英国人的一点点含蓄讽刺,不多不少,正好使读者看得舒服。他的很多作品名字都喜采用诗人的句子,文人气息也相当浓重。然James Ivory,他的改编每次都相当尊重Foster原著,只是削弱了一些角色的多重性。或许是出于电影篇幅的限制,一些复杂的性格并不能完整地展现,使得电影相对原著更加单薄,也更加容易取悦观者。本身Foster作品往往都是上层社会的故事,又喜团圆结局,这两点很容易被一些尖刻的伦敦文学评论家抓到把柄,对他作品的深度进行质疑。如今一经电影化,把原著的气质和故事完整保留,只是不能成为太经典的东西,顶多是赏心悦目而已。

然就是那份取悦,让它成为我看得最舒服的同志电影了。

我觉得可能存在的最大误读在于Clive这个人物身上。或许Foster本身讨厌这个人物,但不至于要毁掉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品质。Foster虽直言他并不喜欢Clive,在文末Maurice对他的一番间接讽刺即体现出了这一点,但相比电影中的那个Clive,原著的那一个还稍微讨人爱些。电影削化了他因追求希腊那种古典精神和柏拉图主义的反思,而把它直接作为一个Clive拒绝Maurice的借口之一,又把他顾虑社会影响和前途而放弃这段恋情的概念给扩大化了,使得角色更容易阅读,却让他轻易成为一个自私小人,省略了他结婚的另一个因素:他本身对Maurice也的的确确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而片中Grant须起了胡子这显得更加道貌岸然,那种优越家庭的音调和Wildy的沉郁相比也更显得令人厌恶了。

原著隐晦(这也是Foster行文的特点之一,私以为是他比较明显的优点)地体现出他对待两个情人的感觉。对于Clive,更多是停留在精神上,而Scudder则更能满足他的肉体欲望。在电影中,他们两人的爱情显得更加真诚了,或许也得益于Graves的表演。他的英俊使人眼前一亮,他的质朴和执着显得可爱,在Clive的角色反衬下和剧情的运作下(他出来得恰到好处)成为一个非常招人喜欢的角色。同Clive,原作的描写要更加细腻和饱满一些,然在Scudder和Maurice相会的几场戏里,都有很协调的同志的默契感,尤其在Scudder一些出于平民的没有陈府的口气,倒是和绅士味十足的Maurice相得益彰。

再谈Maurice,Wildy绝对是我见过的最有英国绅士味道的演员。他虽然相貌不是太出众,身形倒是很符合一个西装革履的绅士贵族。再加上他的保守固执和敏感,以及彬彬有礼的行为,都颇有英伦感觉。而他那一举一动,都非常符合影片需要的气质,不愧是外交官家庭出来的。Maurice身上的隐痛和矜持很让我欣赏。作者以他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因此Maurice的个性并无上面两人那么突出,然毕竟是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泛化的角色,也容易拿去比较的角色。最终他和Scudder打破社会阶级限制,在船库相拥之时,他们也终于冲破了社会的层层阻隔和本身内心的纠葛和矛盾。

故事在这里算给Maurice的爱情划了个句号。想说Foster很聪明地把矛盾都推给了未来他不用去描绘的东西当中。也是这样一个句号,忽略Maurice对两次爱情的思考,反倒是片末Clive不禁望着窗外忆起旧日时光,怅然若失起来。

整个故事相当成熟,Maurice从最初和Clive的轻涩情愫,到后来的他被抛弃而陷入疯狂之时遇到侍人Scudder并相爱,最终突破等级界限和所爱之人相聚相依或许相伴终老,在当时的社会,有这样的结尾依旧是超前而难得的。而无论是小说原作还是电影,古典雅致的英伦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剑桥风光抑或乡间景色清丽平和,这都给故事增色不少。

说了许多,其实是把角色的矛盾性尽量压缩后的看法。许多人看完全片后依然眷顾开头那年轻时飞扬的恋情,可私以为,无论是对于读者(尤其是同志读者)抑或是Foster本人,都会更加为片末的美好结局而宽慰,若不是这样一个完满的结局,再美好的青春只会成为苦痛的回忆。

ps:Graves实在太帅拉><...

 短评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4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7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9分钟前
  • jagpumpkin
  • 力荐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11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17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25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27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31分钟前
  • shu
  • 力荐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35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36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41分钟前
  • CS
  • 推荐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45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49分钟前
  • 🐷🐷
  • 力荐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5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5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60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