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就是凶手

HD中字

主演:彼得·洛,艾伦·维德曼,因格·兰德特,奥托·维尔尼克,弗朗茨·斯坦,厄恩斯特·斯塔尔-纳什布拉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3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M就是凶手 剧照 NO.1M就是凶手 剧照 NO.2M就是凶手 剧照 NO.3M就是凶手 剧照 NO.4M就是凶手 剧照 NO.5M就是凶手 剧照 NO.6M就是凶手 剧照 NO.13M就是凶手 剧照 NO.14M就是凶手 剧照 NO.15M就是凶手 剧照 NO.16M就是凶手 剧照 NO.17M就是凶手 剧照 NO.18M就是凶手 剧照 NO.19M就是凶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M就是凶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针对小女孩作案的连环杀手(Peter Lorre 饰)出没,城中人心惶惶。警察全体出动,频繁突击检查。黑帮首领(Gustaf Gründgens 饰)因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决定利用乞丐的隐蔽性布下天罗地网。卖气球的盲丐(Georg John 饰)通过《在妖王宫中》的口哨声辨出了杀手,他的同伙(Carl Balhaus 饰)趁机将“Mörder”的首字母“M”标记在其背上。虽然警方锁定了杀手的住处,但杀手被乞丐围困于商业大厦,成了瓮中之鳖。深夜,在黑帮私设的法庭上,杀手会为自己作出怎样的辩护?天使特警山菊花2007柜魔一江百味非常保镖我盛大的西班牙婚礼猫猫-纯心之谷的英雄们第一季NICE CONTROL!刘三姐1960不一样的奇遇十五岁的笑脸混乱和黑暗吸血莱恩3:第三帝国终结者3(国语版)铁血战士(1987)(普通话)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国语男狐聊斋3西厢记隐形侠2022围城[电视剧版]自杀羽衣甘蓝间宫兄弟 間宮兄弟魔笛2022五大汉火烧红莲寺之红姑前传克莱默夫妇盗墓风云神枪手2009婚礼之后东野圭吾推理系列爸爸先生音乐脚步狼人:身边野兽山外的彩虹妈妈2019檀香迷案天气预报员2005灵契深宅迷影他们叫我吉克恋了爱了省港旗兵2:兵分两路布基兰

 长篇影评

 1 ) 第一部成功用声音叙事的电影

虽然第一部有声长片是1927年的《爵士乐歌星》,但电影人对当时才刚出现的声音该怎么运用并没有头绪;他们要么将其用作辅助画面叙事/视觉叙事的从属品,要么将其用作title card的替代品——直到1931年《M就是凶手》的出现。这部电影对于声音的运用毫无疑问是开创性的、革命性的,它第一次教会了人们声音如何在电影里独立的叙事,比如:

——用作sound bridge。开头小孩玩游戏画面未出我们就已经听到声音、后面Elsie在路上行走汽车未入画我们就听到了鸣笛声、后来M从小女孩花店走出来时也是人还没入画先听到店的门铃声、最后抓M进人民公审时那个楼梯那里也是声音先到然后看到M被抓的画面。

——用作人物的letimotif。《在山魔王的宫殿里》是M常哼起的歌曲,当这个声音响起时我们就知道是他来了。影片里有一幕,镜头跟拍小女孩(不是Elsie,是她之后第二个出现的女孩)在一个商店看东西时,我们听到了那个标志性的歌曲,再加上镜头逐渐靠近小女孩,这些加起来让我们知道了M在接近小女孩,制造了一种悬疑感。在这种悬疑感的制造上声音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女孩在商店看东西

——用作描述情绪(这个作用其实不那么创新,但《M》的具体用法还是挺新颖的)。影片中有这么一个scene:M在商店的玻璃前盯着里面的东西。一开始背景音是汽笛声的嘈杂,但当M开始从玻璃上找猎物时(后面通过玻璃反光找到了一个小女孩),背景音就安静了。当他转身准备行动时,背景嘈杂的声音又出现了。这里静音时是代表他已经进入了内心世界,开始专注于找“猎物”;杂音和静音的切换则是他内心在犹豫要不要去杀人。包括M后面到咖啡厅时哼着《在山魔王的宫殿里》,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挣扎的具象化。(这首歌很欢快,所以本身应该就是M用来逃避杀人的想法用的。)

M在商店前

——用作画外空间(而且画外并非配乐)。人民审判戏那里有很多镜头对准M时的画外声音产生的画外空间,我们听到的人民的各种笑声、嘈杂声、咒骂声等都是。

除了这个最大的亮点之外,影片在打光、阴影和布景等等方面都水平极高。

——打光上沿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low-key lighting,背景很暗人物光影对比度高,营造一种uncanny的气氛

——阴影上比如开头Elsie看通缉令时通缉令上出现的黑影(也是M第一次现身)

——布景则与打光都沿袭德国表现主义,充满了主观情绪。例子比如:开头Elsie的妈妈等她女儿回来时不停大喊女儿名字那个让人不安的空镜头sequence(包括复杂迷离的楼梯、空荡的晾衣屋、皮球、气球等等);结尾的那个M藏身的废弃酿酒厂也是破旧而诡异,呼应了M给人的感觉。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M刚进人民法庭,狡辩时从屏幕的另一边伸出一只手,有点诡异吓人。

 2 ) 真是一部太经典的片子

说实话,前1/4段的时候很闷,我都想关了睡觉,但是后来越来越好看,到最后简直兴奋到不行,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部经典的影片

一个外貌胆怯又平常的男人,以各种方式骗走并杀害了九个小女孩
这样的罪行伴随着他那独一无二的口哨声印刻在了观者的心里(他估计最后死也没想到是这个口哨声暴露了他)
全城的市民如惊弓之鸟,城市秩序几乎都要到了崩溃的边缘,警察局日夜忙碌不堪依然一无所获("现在连享受十分钟的宁静都成了奢侈")
大段对上司诉苦的描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拖网式查案的艰难和绝望,警察们似乎已经完全束手无策了

而这时比较囧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警察们疯狂地检查和搜索,黑帮们"正常"的生意和行动全部被打乱,简直没法过日子
眼看着抓不到凶手自己的生活就要完蛋了,黑帮们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自己也去把这凶手找出来泄愤
于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白道和黑道无意中达成一致,一起来拼命寻找这个注定该死的人

下面的故事就开始让我觉得好笑了
黑道买通了丐帮,让他们负责搜寻凶手的下落
这效率真快啊,他们不仅神速地找到了凶手,还在他身上留下了记号,甚至还满大街追着他跑并把他逼进了死胡同
黑帮在夜晚用计闯进了凶手躲藏的大楼,蚂蚁一样地搜遍了全楼把凶手找了出来(最后警察来之前他们坚持到最后一刻抓到凶手才走,实在是太敬业了XDDD)

警察来了,查看了现场,开始大惑不解:
来了一堆黑帮,把全楼都找遍了,撬了锁挖了坑,最后一点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拿走,甚至整栋楼没有丢一样东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后来听说是抓走了一个人,那么是什么人值得黑帮大动干戈呢?
警察来的时候只发现了一个没离开大楼的黑帮分子
这人顽固不堪,硬是不肯交代黑帮到底在楼内找谁
结果警察头子用计对他一恐吓,居然发现黑帮找到的人是那个让他们焦头烂额的凶手,于是震惊了

而在黑帮这里,审讯开始了
凶手瞪着大眼发现在地窖里居然有几百号人悄无声息虎视眈眈恶狠狠地盯着他
逃是没用的,黑帮开始对他进行控诉
其实真的很囧,这时我怎么看都觉得黑帮那就是一正义的法庭啊口胡
凶手大呼黑帮不懂法律,黑帮冷笑着说"我们很多人坐过十几年的牢了,还不明白怎么审判嘛?!"
凶手这时尖叫着要他们把他交给警察,说要从法院判刑他才心甘情愿
黑帮头子冷笑着说"你想得美,我们现在不把你干掉,你早晚会找个理由从牢里出来,到时候再去追袭无辜的小女孩是吧?"
黑帮的人很聪明:把他送进牢子,他不仅死不了还要花纳税人的钱养着他,而且万一以精神有问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你以为我们傻啊?你今天哪里也别想去,就死在这里吧!"

一群罪犯对一个罪犯进行的庄严审判,真是快意得淋漓尽致
黑帮陪审团对凶手激昂的控诉和指责让观者亦被正义的力量所洗礼.....
正义,果然是可以以任何形式从任何人手中表现出来的

而且,这黑帮果然敬重法律........居然还依照程序法在黑帮里给他指派了一位辩护律师.......我囧大了我.......这叫黑帮吗............根本就是法律神圣的执行者...........

最后,警察在黑帮群情激奋的人们快要把凶手打死的时候出现了-v-
我相信凶手见到警察的时候一定在想"终于得救了!".....-v-+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凶手演得太好了,他的惊恐的面孔和声嘶力竭的辩解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精神病杀人犯

 3 ) In the name of the law

#BFI# #Bigscreenclassics# #111mins# 重看。之前看影片感觉到剧本的优秀,再刷后才发现1931年导演那惊人的镜头语言和剪辑能力。

镜头上,各种前推到特写镜头带来的紧张感,情绪消散后拉所营造的抽离感,还有几幕大远景对于男主所处状态的表达,都很恰当地传递了情绪。中间的追逐戏还有一段儿手持摄影… 真的太强了!更强的是长镜头,印象较深是两场,乞讨者的大本营那段儿长镜头,用来阐述乞讨者组织的纪律性,并且最后的上移借墙面转场也非常惊艳,随后又是利用窗框的构图,前推直接越过玻璃达到画面上的无缝衔接顺联剧情,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后面还有对“众生”的审判时仰拍的长镜头,当然大量的脸部特写镜头下德国表现主义所影响的人物带来的夸张的表情被更加夸张的放大,带来的张力也是很强的。审判时俯拍镜头滑过那一排排人物的脸,搭配上头顶灯的效果让整个安静的环境带有极强的压迫感。还有几次空镜也都契合对白的从画面上或回顾或填补了细节。

光影上,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场那段“M“未露脸的黑影犯罪了,也在结尾处男主的自述中有呼应。其次是最后有黑帮老大们(各司其职非常有趣)代表的“权力”起立对于“M”的审判,黑影也是有很强的指代性。

剪辑上,最精彩的莫过于警察和黑帮讨论时的交叉剪辑,带有极强的讽刺性,

人物上,实际上各个人物是被弱化了,更多的是一种指代性。片中对人物也提前做了铺垫,然最后审判来的时候观众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事件中,以字体推断的病态心理和借由镜子反射到小女孩时压抑不住的情绪为最后的审判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警察,黑帮(尤其是黑帮老大背后那“芸芸众生“)就更加直白了。M被“烙上”印记后的几次被拍肩非常逗趣,从被标记,到被指认,到被辩护,到被法律带走。

 4 ) 反思《M就是凶手》:危机中的德国文化

弗里兹·朗在1931年完成的《M就是凶手》讲述了一个专门谋杀孩童的精神病患者的故事。单是其技术成就就值得关注:实用而极具想象力的声音运用、巧妙的交叉剪辑、细致且如图画一样吸引人的构图。因为这些成就,《M就是凶手》将永远吸引不同国家及不同年代的观众。但我认为,朗的电影之所以迷人,是因其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动乱的德国社会。不论是否有意为之,《M就是凶手》就像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崛起的镜像。但是,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影片企图将这样的事实呈现给那些深陷于法西斯主义及其成长之中的德国观众。 公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的德国文化危机四伏。1919-1933年,魏玛共和国逐渐衰落,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之中,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在心理上,贫穷、失业、萧条变成了普遍现象。“一战”的惨败摧毁了德国传统的个人身份及秩序社会的稳定意识。这种普遍的失序和不稳定也反映在当时许多主要的文化风尚中。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那些如梦魇般的作品,就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学派的绘画风格,它们集中表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下的黑暗而狂暴的世界。在那个时期,弗洛伊德的作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他的作品讨论了女人和男人意识生活之下的黑暗潜意识,同时,也描绘了一个充满秘密的不满的文明。 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同样关注此危机及对它的刻画。正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和洛特·艾斯纳所言,那个时期一些最重要的电影展现的都是“着了魔的银幕”,它们反映了社会不稳定的现实。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到《诺斯费拉图》、《夜访吸血鬼》,许多这样的电影都是关于疯狂与毁灭的,甚至是现实主义的街道电影(street film),其背景和情节也表现了一个崩溃和走向灭亡的世界。影片中,那些独裁者和狂人控制着混乱,许多观众都能看到这正暗示希特勒就是卡里加利这类人物,会利用危机中的恐慌作为大毁灭的工具。 这些主旨都是《M就是凶手》的中心,此片源自表现主义的传统,朗在20年代也相当投入这一潮流。主角贝克特被一种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攫住了,这个力量驱使他去杀害小孩。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和日常生活中,这个疯狂的杀人犯开始将世界推向混乱。在风格上,影片吸收了德国电影中的表现主义和“街道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大量的表现主义镜头呈现了疯狂不安的气氛,例如,螺旋式楼梯象征着深陷的困境以及眩晕恍惚的视野。相反,也有描述社会贫穷和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街道现实主义,因此有时候该片看起来像纪录片。应当注意的是,与其他表现主义电影不同,在《M就是凶手》里,很难区分梦幻世界中的心理混乱和街道上的社会混乱。或只从故事本身来说,在这部后表现主义的电影里,朗使得有个问题很难回答:贝克特是一个邪恶的疯子,还是遍布这个社会的某种力量的牺牲品?

《M就是凶手》中的镜中影像

有时候,影片明显地呈现出这种困惑和危机。气球在片中象征着贝克特的一名受害者,其矮胖的形象又恰好和贝克特的体型相仿,也许是要暗示杀手和被害者之间的联系。代表法律与秩序的警察展开追捕贝克特的行动,通过朗的平行交叉剪辑,与黑社会中的暴徒也在寻找贝克特一事极为相似,几乎无法区分。最后,有几个精心安排的暴民场景(在最后审判时),那些场景的出现看起来与那个悲情的凶手一样歇斯底里和残忍。这些例子不禁使人想起纳粹以法律及秩序的名义,以及那些拥有完美纪律、成为战争机器的士兵的名义来进行 屠杀的行为。

然后,《M就是凶手》产生了许多双重影像或反思,这似乎混淆了关于一个危机社会的很多问题:危机起源于哪里?秩序在哪里,混乱在哪里?噩梦是什么?现实是什么?他的双重形象以及随之产生的问题在贝克特这个人物身上,更确切地说,是当电影里的他和看电影的观众都留心审视他的形象时,表现得最明显。影片中,贝克特一遍遍地审视镜子中的自己,试图找到那个似乎一直潜伏在他体内某处的“疯子”。又一次,贝克特向商店橱窗里看,橱窗玻璃显示他的影子置于一个景框当中,而这个景框又是由商店里一组排列成方形的刀具的影子形成的。在这里,这个本来普普通通的人居然变成了一个凶神恶煞的影像。后来,同样是在镜子里,贝克特发现自己被看穿了,因为他在另一次照镜子时,看到他背上多了个字母“M”。

商店橱窗上反射出一排排刀具影像,创造出一种半抽象的气氛,映照出杀手的着魔状态

在不同的场景和镜头里出现的反射并不是相同的东西,但都在揭示黑暗面、混乱及自我(和社会)的谋杀冲动,而且,在大多数镜像里,摄影机将观众置于一个角度,似乎他们也参与了这样的反射——从贝克特的过肩镜头或直接反射本身。正如影片似乎对疯子贝克特有一种奇怪的同情一样,这些镜像似乎强迫观众从这个精神失常凶手的反射影像中,发现自己内心的黑暗面。 像其他20世纪20年代后期及30年代早期的德国电影一样,《M就是凶手》间接反映了处于危机中的德国文化,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反映。结合表现主义和街道现实主义两种传统,它使噩梦变成了现实,而现实又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变成了一场噩梦,同时代的德国电影远远不及。也许,德国官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强制朗改变了最初的片名《我们之间的凶手》(A Murderer Among Us),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片名政治敏感性太强。在逃离纳粹德国数年以后,朗也许会认识到,即使《M就是凶手》那么强大有力,还是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足以阻挡蔓延于德国街头的专制黑暗。 M.Trillo

 5 ) 笔记:叙事结构的创新与深度—<M>

创作时代背景

1931年德国

纳粹作为德国国会第二大政党,危险的极右意识形态,主张对少数民族进行镇压和种族灭绝,以扩大雅利安种族的利益。

导演弗里茨与主演彼得·洛均为犹太人。

奠定了惊悚片的基石

《M就是凶手》作为最早一批探索着用音乐音响来服务剧情的影片,其对光影的创新运用,启发了德国黑色电影,此外,它还代表着电影向着更为复杂细腻形态的进化,开创了一种模式:在电影中精心设计道德与哲学问题,观众可以自己得出答案对自身道德信仰进行检视。

叙事结构

电影中讨论的话题遵循着议论文式的撰写结构:

a.对主题进行概述的引言

b.支撑论点的论据、推论规程

c.得出结论性假说(但<M>将假说抛给了观众)

电影通过镜头、场景、表演、剪辑、蒙太奇代替语句来表达观点。

其实,在弗里茨早期最为著名的作品《大都会》中,便已经展示出了这种叙事结构。

a.电影开篇向我们抛出了议题

几分钟交代背景,一个孩童杀手给城市蒙上了恐怖的阴影,孩子们传唱着他的顺口溜,家长们忧虑孩子的安危,孩子在警察的帮助下过马路,这是一个关爱弱小的社会环境。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凶手通过写满自己罪行的通缉令时映出的阴影。

影片近乎赋予了我们全知全能的体验,以便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

弗朗茨展示了连环杀人案给小镇带来的影响,猜疑和紧张的气氛使无辜的人们互相攻击,影响着家长、公众、警方及犯罪团伙

b.心理学家在分析罪犯笔记时,判断出他精神失常

对着镜子调皮的拉伸嘴角来取悦自己(见到孩子并尝试平复犯罪冲动的时候)

贝克特杀人前的口哨声,轻快童趣的曲调(与悲剧的对比,形成更强烈的意味)

口哨(内在欲望无法压抑的外在冲动表现)

导演弗朗茨并没有让贝克特这个角色变得讨喜

而是通过展示他的生活环境,来帮助我们理解他,我们看到他挣扎着克制自己,也看到他的恐惧与孤独,但并没有同情他。

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他罪恶的影响,心碎的遇害者父母、被恐惧与猜疑击垮的城市。

c.最后一幕的“庭审”

我们听着市民与检察官的控诉,以及他的辩解。

如果放他生路则会带来更多杀戮,贝克特坚称自己犯罪时不受控制,不应受到审判。

最后他被警察带到真正的法庭,而法庭宣判的那一刻全片戛然而止。

我们则变成了审判员

当我们面临了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愿意牺牲多少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以血换血,以牙还牙虽然并不会让观众变为纳粹,但却引来了一种思考,如果我们来治理这个社会,又会怎么做?

《M》运用的手法与内核思想,放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最终,我们的答案将决定了自己的三观及决策

至今我们依然没有答案。

 6 ) 電影語言之Fritz LANG,几組精彩鏡頭

(写于2008-03-02 18:26:41)(图片转不过来。。。)

Fritz LANG 的《M,可诅咒的人》
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也是作为classic film的范本之一,电影的拍摄技巧以及所表达的电影语言是相当的精彩,
于是截取了几个小画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镜头一:
1,(故事背景:由于儿童杀人犯的屡次犯案,柏林的人们都处在人心惶惶的状态中,大街上都贴满了捉拿“杀人犯Murderer”悬赏告示),镜头中一个小女孩拍着皮球来到告示前,接着将球拍打在贴有告示的柱子上,镜头随着球的运动停留在告示上,巧妙地带出重点,并且是由一个“小女孩”。)


 
2,观众在固定镜头地时间内阅读完了告示的内容,随着小女孩的皮球若隐若现,气氛中突然自发的有一种紧张感,似乎小女孩像猎物一般自己走到了虎口!
    果不其然,有个黑影出现,请注意黑影遮住的地方(没错!正是“Morder”德语的“杀人犯”)

 
3, 黑影问小女孩:“你的皮球真好看,你叫什么名字啊?”,当M(黑影)问你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弯下了腰,正好就把刚才遮住的 “杀人犯”显现了出来,就是无声中他也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镜头二:
当小女孩落入虎口后,电影用了一组“空”镜头来表现孩子的死亡,例如母亲等待孩子回来吃饭的空盘子

 
精彩的橱窗镜头
镜头一:
1,巧妙的运用了橱窗的反光,制造出了mise en abime 的效果。(故事背景:Mr.M又在街上闲逛(善良无知的面孔),可是此时全城已经暗自组织起了捉拿他的“游击队伍”),反光中的展示的刀叉们,框框的把他“围”了起来,完全是foreshadowing的作用嘛~

 
2,接着他Mr.M在橱窗的镜子中发现了“猎物”(也被刀叉围住,danger!!),于是他的“毒瘾”又要发作了。接着镜头退到他身后,请注意橱窗上显示出的他的映像,代表着他的双重人格在此刻的显现“Mr.M~~变身!!”

 
3,天真的小女孩走过另一个橱窗,她完全不知道后面有只大灰狼~~,橱窗中有个不断上下动的“火箭”,直直的朝她插了下来,DANGER!!!,右边有个自己忽悠的转盘,小心你已成为目标,小心被大灰狼“忽悠”了~~~

 
镜头三:
1,(故事背景: Mr.M终于找到了今晚的猎物,“忽悠”正在进行中,对付小孩子要来软的,于是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橱窗前逛,跟踪他的人已经借机很巧妙的在他的背上作了记号(开头那只手),以便“游击队员”跟踪。)请注意,导演有给我们一个小惊喜,在橱窗里的玩具的腿正好在运动中显现了个M字型,并且远处的墙上也有个M字,演员的走位也正处在玩具腿的正下方,预示着双重危险的到来。后来当M透过橱窗的镜子发现自己肩上的M字印时,他的噩运就开始了(演员硕大的眼睛也是影片的亮点啊)。

 
其实这个Mr.M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对于他的犯案许多情况下他自己都没有意识,最后当市民私自而未通过公正司法想处死Mr.M时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剧本在对于这个人物的处理手法上也相当讲究,影片的前半部,当他是犯罪人的时候几乎没有Mr.M的清晰画面,无非是他的声音,影子,背影。而当后半部,他成为受害者的时候影片重点给与了他镜头,这当中的暗喻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31年的片子能有这样的技巧和思想深度,Fritz LANG 不愧是被现代电影工作者模仿最多的先行者啊~~看到最后的人真是太有耐心了~~55

 短评

群众大会真牛啊

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传说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力作。这种片子放在现在的天朝完胜那些大片。最后的辩论进入了人权、制度和法律的思辨,而他们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角度,这是人权的思考。前半部的悬疑解惑,后面的基层社会的私设法庭,凶手的经典口哨还有夸张的表情和肢体。经典!8.6

1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开场利用影子铺设惊悚氛围、人人自危的紧张空气,与明暗双线并行的抓捕过程构成高反差对比,制造出不少萌点;空无一人的街道,M惊恐的表情,口哨的运用,堪称经典;对连环杀手的心理描摹,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揶揄,都具有前瞻性。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弗里茨·朗十分大胆地让一位罪恶滔天的凶犯在大银幕前为自己辩解,凶犯与群众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朗用一个社会新闻进行了一次政治反思,这是1931年的魏玛德国;按照克拉考尔的观点,M同样预示了纳粹德国的崛起。马克·费罗更认为结局中女人的警告表明朗和他当时的女友Thea von Harbou(后加入纳粹)对魏玛共和国民主的不信任,流露出两人的意识形态(cf.Cinéma et Histoire, 1977)。从以微观的社会事件对社会制度进行宏观的分析角度来看,朗无疑是影史的先驱。

18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每次看德国电影都忍不住往政治隐喻上想,德国真是一个牛逼的国家啊。影史上第一部讲连环杀人的电影,却比后来的那些要高明得多。黑社会审犯人那一段是我觉得电影最好看的一段,“难道把你交给警察送进监狱,让国家养你一辈子?”,警察搜寻许久无果最后由盲人找到了线索,这真是个无比讽刺的故事。

21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 他说“你们要是杀了我 你们就是冷血谋杀!” 群众听到后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警察!” 群众也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民主陪审团!” 群众还是笑了起来。群众没有兴趣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他说些什么 这不重要 “让他死”就是大家坐在这里的目的。M是凶手 而乱审判的群众也是凶手——从个人观点来看 某些罪犯——就如M 单单交给法律来处理是难解自己的心头恨 就应该让他受折磨——但民主审判又不能当主流 如何让法律和民主完美结合这才是国家最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最后在法律和人情里留了一个做选择的悬念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23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淘到DVD了哈哈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除对白和口哨声外其他声音基本无,更别提扣人心魄的配乐了,但作为一部1931的有声片,如此足矣。有趣的地方在民众对警察(政府威权)的不信任(妓女朝警察啐口水),以及黑道擒获凶手的设定,加上最后私设法庭和真正的法庭审判对比,如此种种真是大胆的讽刺。口哨声很瘆人。

30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近乎完美,扣一星最后的伪庭审,当民粹已然发展到人人相疑,社会不安时,是无法产生如此模式化的场景的。东方快车式也许更加契合

3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解读一部经典电影就要联系当时的环境,读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可能对电影中欧洲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其实就剧情来说这部电影很是粗糙,不过最后的审判意味伸长。人权,自由,权利,精神病一系列中世纪的产物柔和起来,这才是这部戏的精髓。

36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B+】第一次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不负盛名。在许多方面的想法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影片(尤其是对声音和光的运用),只是毕竟是先行者,已如今眼光再看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那个平行剪辑,很生硬。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M逃进阁楼那一段特别精彩!彼得·洛长得果然猥琐!演个绑架小姑娘的变态杀手太合适了!1931年的这部电影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琐碎冗长!翻拍的话应该不错!

41分钟前
  • 隐遁
  • 还行

观感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就像无声和有声的结合,无配乐仅有图像来烘托情节,前段闷的要死,中段的剪辑很棒,结尾升华主题的对峙是点睛之笔,全片的悬疑点布置出众(说的就是那个口哨!), 对杀手的人物刻画很深刻(选角!)。(问题:那封信是谁写的?)

42分钟前
  • TWY
  • 推荐

B+/ 大半部散点透视无主角剧本,结尾审判似黑化生之欲;超低仰角俯角,移魂般长镜空镜,阴影与光的博弈; 心理音效恐惧感仿佛真空。无论文本还是影像都有新的尝试,昭示着尼伯龙根大都会的默片时代之后似乎稚嫩却更有生命力的弗里茨 · 朗。万万没想到喜剧效果这么出众。可作最近网络话题镜鉴。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黑社会对杀人犯的人道和法律审判是很有意思的。真正的执法机构是无能的,但是一个罪犯又有什么权利来说另外一个罪犯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这个杀人犯在倾述自己的心理病态时,听众席上的若干观众还默默的点着头。终究,这个社会的罪恶似乎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才有最后一幕的,父母们应该看好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最后一句台词真的出现得很突兀和莫名其妙,像是匆忙之间添上去用来过关的。如果没有执法机构的审判和最后母亲的画面,我想这部片子要好得多。

50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原来,他只是个卖萌大师。中间有一段很惊艳的平行硬切剪辑,瞬间明朗了两个势力、一个目标的局势;想不到在全民哄笑那一刻燃了;最后的辩论虽然升华了高度,但也同时削弱了快感;那支口哨的旋律,忘不得。配乐贫乏、完全依靠影像推进的原味悬疑片,这是黑色艺术品。

5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8论底层人民群众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人民法庭所代表的民声与法庭所代表的正义 情感与理智的对决 谁才是真正的正义30年代就拍出如此前卫的社会题材作品 完爆如今各种院线商业流水线粗制滥造品结尾人民法庭的大法官与激起的群众又或是集体主义兴起的预言与写照

55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黑白构图的张力,无声与画面的急速运作的对比,轻快口哨和极端反人性行径的并行不悖,空镜头与人物戏剧性夸张表演的穿插。电影在那个有声片刚诞生不久的年代,可以承载太多的艺术手法和社会诘问。如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个体背负社会病是流行于每一个年代的瘟疫。

56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向美国黑色电影转变时期的牛逼片子,而且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它好过所有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及八成的(另两成我没看而已)美国黑色电影,这当中的差距,是巨大的

6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力荐

看到底下那么多装逼的评论,心情就像M突然发现身后被标记了白字时那样,好惊悚好害怕!!!!!瞪!!!!!

1小时前
  • Irgendwan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