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 / 福建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高三 剧照 NO.1高三 剧照 NO.2高三 剧照 NO.3高三 剧照 NO.4高三 剧照 NO.5高三 剧照 NO.6高三 剧照 NO.13高三 剧照 NO.14高三 剧照 NO.15高三 剧照 NO.16高三 剧照 NO.17高三 剧照 NO.18高三 剧照 NO.19高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高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法比安2021暮海情深体坛秘史:AND1的兴衰然后怎样双重预约意外的爱情秘方审判长!肚子饿了!三剑客宫本武藏剑客幸福Battle我在春天等你校影迷雾第一季飞盘犬 (2020)第一次不是你前哨第三季西部铁血风云遗留搜查4晴天,有时杀人泰王纳黎萱4岁岁青莲的士大劫案重耳传奇炙热今晚你要去哪里第二季俏皮女学生独角猫!第三季兵变1929你在我心上一剪成衣第三季完美生物神打恋爱恐慌症女主播风云致命武器2大侦探1988正义反击2003灵魂运营商活着,重新开始保护司·深谷善辅疯狂大宝剑爱情公寓1南泥湾2017

 长篇影评

 1 ) 虫子一样的生活

本来没打算上来再写。直到刚才看完《高三》。

看得我很想哭。很难受。

那好多个捂着耳朵背书的早自习,在讲台上声嘶力竭的班主任,激将法也好同情心也好鼓励法也罢妄图用一切行得通或者行不通的办法来激起你的上进心的各科老师,从来也没记住的政治试题……还有周围人很努力,自己很茫然的时刻。

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很久远我以为会忘记的那一年。那个充满困惑充满退缩然后又自己努力调节情绪的日日夜夜,那个在卷子和作业之间煎熬并且反复告诫自己要忍住不去看小说的窘境,那个所有人都紧闭着双眼努力背书的时候,突然好像被掐掉电源睁开眼睛茫然四顾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的瞬间,那个多休息一会儿就好像要下地狱的罪恶感。

有多少次想走下去,就有多少次曾经想放弃。

我猜,再也不会有一个时刻,能像高三一年一样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的全部生命的意义就是测验以及名次。我的全部的生命的价值就在卷子上面铺陈开。我的全部的悲喜都和一两个选择题有关。世界上再也不存在无所谓的东西。活得像只虫子,或者比虫子还不如。但是虫子并不是没有感受的,而虫子的感受也不是无所谓的。尤其是像我这种,对自己太认真的虫子,念一本书做一份作业打一次练习卷,一边在表面上做着该做的努力,一边在心里翻来覆去的对手里的事情觉得茫然、麻木、不知所措。

不断地、反反复复的,体会着我自己。

高三的压力,怎么说呢,并不在于最后的结果的好坏。而是在每天早上,看到别的人很努力的背书或者很顺畅的解出一道题;也在每次发考卷的时候,看到错过的题目又错了或者出现了新的不会做的题目;还在每天深夜,当天的卷子没有做完然而次日上午还有测验,究竟要不要去睡觉;而像每个长假,长周末,以及寒假,每天都看不到一个人,自己坐在书桌前,一边做练习一边静悄悄的走神,然后回过神来又非常罪恶非常懊悔的时候,孤独感就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想到,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如果真的是唯一的智慧生物的话,该怎么办。而每当这些时候来临,我都会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不清楚我在做什么,该怎样做,而一旦想到,别的人不用浪费时间在考虑这种弱智问题上面,或者对这种弱智问题已经心知肚明的时候,我就愈发的焦虑。

要我说,我这种性格的虫子,高三那一年竟然没做什么很出格的事情,真是万幸。

我非常非常的感谢我的两位老师,刘建玉和周曼云,在高三这一年,两个人对我照顾有加,许是看穿了我有边缘性格的缘故。在我写不出像样的高考作文,还抱着自以为是的随笔不放的时候,周曼云老师和我推心置腹的聊过许多次,完全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从办公室出来,学校已经很安静的没有人了,一个冬天的傍晚,开始下一点点的雪,路灯打过来,天上地下都是亮晶晶的一片。而刘建玉老师,仿佛每次说话都不当真,每次说话都在开玩笑,直到最后分配完去各个考场陪同老师之后,还假模假式的逗我说,到时候我去你考场看你啊。但是其实他带的不是我的考场,而我是非常希望在自己进场前看到的最后一个人是他的。可能是我的表情流露出了这个意思,也可能是真的两个老师临时对调,反正当我第一天走到我考场所在学校门口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他,他仍旧是开玩笑的拍了我一下,我却一下觉得很安心。

当然也要感谢高一的张皓老师。没有他就没有所有的后来的我。

扯远了。我要说的是,高三是这辈子最真实的一段日子。

 2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上过学的大概对这句话都有印象,当然对于高三来说,这仅仅是一道语文考试题,和现实无关的玩笑。

高三结束一年半,看这个片子,有点小感慨。
中国教育那点事情,地球人都知道,都在说。但是每年一到那个时候,什么骂人的话都没有了,高考是用来围观的。

高三是残酷的,也是单纯的。但是大学却早已不是高三的孩子所想象的那样,湖边塔影读书人的梦,更像是小说中的描述。
现在的大学,更多的是像这个社会一样的行政,的确是很难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常看南方周末的专栏,一直都有所谓专家学者在质疑大学制度、教育制度,突然感到所谓言论自由并非有我们梦想的那种力量。言论,可以被自由宣扬,也可以被忽略。

高三的轮回,还在循环。
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写在这里更像是恶搞。

恩,我的高考是失意的。

 3 ) 有时候我会怀念高三

不散作者 | 灰色堡垒

又到了高考的时节,这短短的两三天中,将会有无数人的命运会发生改变。而对于那些已经经历过高考的人们来说,在这段时间里又总是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高三生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每年的这两天,我都会想起那部经典的纪录片——《高三》

导演周浩曾经拍摄过《书记》、《大同》等关注社会现象的纪录片,很多人会以为《高三》也会是一部比较严肃地讲述中国社会现实的电影。当女主人公林佳燕这段文艺的日记作为旁白出现的时候,我的内心多少有点意外:

这一段话直接把我带回《花季雨季》的时代,再加上福建人类似台湾的口音,还有空旷的背景音效,竟然有种在看《流星花园》的感觉。

我们对于青春的想象已经被“青春片”绑架,成为失真的幻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青春不会是这样的:

也不会是这样的:

更不会是这样的:

也不太可能是这样的:

对于身在中国的大多数高三学生而言,他们的青春都是这样的:

日复一日,单调乏味。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却愿意为了那种微茫的希望不顾一切地奋力向前。

然而哪怕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其实还是会有很多能够触动我们心底的美好。比如那些单纯因为喜欢而做的事:

在玻璃窗的上随手画出的图案。

无伤大雅的玩笑。

桌面上偷偷摆放的镜子。

团结拼搏的瞬间。

这些相信都是他们能够各自珍藏一生的回忆。这样的纯粹和坚韧,过了那段时间也许就永远不会再有。

作为全片的灵魂人物,班主任王锦春在加长版《高三》的一开始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有时候也是为家长服务的,虽然我们这个教育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是不是?但是,人一旦在这个圈子里面的时候,你很难与众不同。所以对于这部片子,我想局内人可能很理解我们这些人……但是对那些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可能会看到许多在他们看来不应该的东西。”

那么,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那些仅仅只是信念动摇或是过于紧张的学生,王锦春老师往往是以劝慰和激励为主,但是对于一些试图用各种方法教育都被证明是无用的差生,他的态度可就没有那么好了:

高考不只是一场考试,因为这场考试年轻人预先见识了世界的残酷和无奈。

当然也有人会说,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老师没有必要那样对待学生。诚然文凭就算没有办法证明个人能力的高低,却能实实在在增加个人的选择。而对于那些差生,电影里的班主任除了激烈的语言之外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残酷打压,一旦跨出校门,真正的暴风雨比这强烈百倍。

电影里“差生”代表钟生明,满口大话言行不一。

晚上翻墙去网吧之后,他曾表示自己也想上进,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在逃课睡觉的时候,他是这样对着镜头解释的:

高考是一场凛冬寒战,《高三》找到这段艰苦岁月里那些闪光的瞬间。

在电影的结尾,高考终于结束了,但王锦春老师又迎来了新一批的学生。对于那些学生而言,这只是一段难忘的旅程;但对老师来说,一切周而复始,会不会就相当于他的人生?

导演周浩接受访谈时对王锦春老师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应试教育的缺点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人都把读书考试当成了博取前程的工具,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是无奈的,学生是无辜的,谁错了?

王锦春老师用汪国真的诗句“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告诉学生们高考是冬天,考完会迎接春天,实现理想。

然而现实刚好相反。

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近日刷爆网络,里面讲述了毫无理想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

深圳,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活力之都,科技之都,制度和技术改革的先行者。这里吸引了无数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人,南下淘金,干着最基础的工作领取微薄工资。

渐渐的他们聚集在一个叫三和人才市场的地方,成为人们口中的“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们多为出身普通的低学历90后,有留守儿童经历,厌倦单一乏味的高强度的工作后,找寻日结工作,工作一天玩三天,住最差的旅社,吃简单的食物,沉迷于网游。

每个三和大神都曾努力过,都曾有“梦想”。

他们从长期工作中抽身,过上日薪度日的“逍遥生活”,这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堕落”更有着结构性原因。

就像网友久木さん所说:新一代九零后打工仔因互联网的资讯发达,视野较之父母辈要开阔很多,眼界更高,但又因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基本福利待遇不够完善,使得想法与现实有极大落差。当理想中的,可使人满足的生活遥不可及时,动力全无,原始惰性弥漫,放空一切,麻痹过活是很好理解的选择。

“三和大神”折射出当今社会年轻人整体的无奈与疲乏。三和大神绝不是人们嘲笑、批判的对象,语境更替,写字楼里口口声声自嘲“佛系”的白领们,不也是另一种“三和大神”?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里也有热血励志的故事,其中一名接受采访的豆浆店老板早年在工厂打工失去一只手臂,用赔偿款开起一家生意不错的早餐店,他的故事不可谓不励志。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烦恼,没有深圳户口她的女儿面临入学困境,要么交高价学费进入私立小学,要么回到老家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

“三和大神”们接受采访被问到:“你不跟父母联系他们不伤心吗?”大神回答“联系了更伤心。”这句话,未来会不会从豆浆店老板女儿的口中说出呢?

每个人都只离“三和大神”的命运一步之遥。

这就是我们重新正视高三、高考的原因。我们以为未来很长很远,可是这会不会,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呢?

当我是高中生的时候,我时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多彩的青春,而必须囿于学校的控制之下?但当我离开学校之后,才发现从前的烦恼现在看来简直不算什么……人生像一个拧紧了的发条,似乎只有按照别人给出的方向奋力前进才是正确的选择,难怪有的人说我们这一代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青春,从懵然无知就直接过渡到了中年危机。

当“青春片”用爱情和性想象青春,当现实里年轻人过着“草食”“佛系”的大神生活,每年高考时期,我总觉得我们需要再次重温《高三》。

其实我们青春的正色是拼搏是不顾一切往前冲,那种傻乎乎的执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生中最理想主义的一段时光。

回想多年前自己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什么是那时候最珍视的东西,重新听一次晨读,触摸试卷的温度,保持紧张,接纳压力,不要让高考结束。

未来我们会成为佛系的年轻人、早衰的25岁中老年人,但是一生有一次拼搏,有一次接近公平,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一分一万人”,相信辛苦一年幸福一生,那种感觉真好。

《波兰来客》 ---北岛 那时我们有梦 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一起 都是梦破的声音

摄影丨任曙林《昨天的青春》

责编 | 哪吒男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46 期 文章,偶尔严肃。

 4 ) 走过去,然后想起来

    这是一个很真诚的记录片。

    黑板边罗列的课程表,寝室晚间喧嚣的谈话,家长会时的焦灼等待,高考前晚上的如此清醒。恩,这些我都走过了,仿佛就在看着的一刹那,又重新走了一遭。

    这就是高三吧。蓝蓝的背景,一秒钟的笑容,灯光很耀眼,“喀嚓”,我们都拍完了毕业照。我总那么想珍爱那些印着好多人像的照片,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恩,他们就好象是一张张的契约,和我们签下了一段时光的合同,可我们却乐此不疲似的,依旧还是怀念那份任劳任怨的时光。只因为,它真的好美。

    是的,帷幕拉开,我又走了进去,然后回想起来了。

    片子里,我发现了一种理应属于“轮回”的手法。以班主任为轴心,一圈三年的旋转着。而记录的只是其中的一圈。这是一群在偏僻县城的重点高中的一群学生,他们似乎少了城市里“80后”的一种个性上的自我,可越显真诚可爱,可他们还是比父辈们更桀骜,骨子更多的是,有些个性的血脉连着外面的世界。

    开幕时,班主任的嘶吼是那么的真实,这是现实的突兀。也理应是一种无奈吧。我们总是不会去原宥一个即将踏上高考的学生肆意的挥霍自己的时间,可这是一种自然生态的展示。他们只有考上大学了,才能离开这个没有地铁过境,高速公路不通的小县城。这似乎成了这一切的一个本源问题。

    某女生的家境贫寒,成绩优异。恩,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中那时候的女同学们,在我们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会看着她们孜孜不倦的学习,她们总是那么的认真,仿佛她们早已与时光的契约上签上了“认真读书”的条款,家境优异的某些人,可以肆意的挥霍时光,在高三那一年里,不做试卷,但照样活得舒坦。

    这是现实问题,更是一种心理的测试。

    我在乎片子里的细节。我总是那么的记得,高考100天的时候,我在后面的黑板上写下100天时候的内心嘀咕,“怎么还有100天啊”,这成了一个时光的小片段,被我珍藏起来。可就是这100天,我想是我活了22年来最为急促,最为快速的时光了吧。

    转眼里,从3位化成2位,从2位化成1位,那一刻,我有一种恍惚感,那是一种时光过快压在心上的重力。

    班主任经历了好多次的轮回,从高三到高一,再从高一到高三。他们历练了多了,感触的多了,他们总在感叹事与愿违外,也感慨着,一届不一届了。恩,我们班主任也是这么对我们说了。仿佛他们少了一个衔接口,他们从年龄上的拉锯在一点点的拉到。变得再也看不清楚自己的学生了。

    我不知道还能讲什么。

    那种感触好难受。看着他们参加党性教育时,说着那些老练的话;他们通宵上网,他们被现实压着好难受时的爆发;他们在高考后,因为感觉不好而痛哭的时候,有人的安慰;他们在一次次的变更离高考的时间时候的板刷;在平时的测评考试时候,左顾右盼的脸;在即将上缴考卷时候,想改又不知道可改的答案。

    好多好多的回忆,让我又回到了我的高考,又燃起我的回忆。

    可我想,有些往事就是这样的, 我们都只是单纯的怀念而已,而并没有想要重新走一遭的,仿佛那一遍,就已经够回忆一生了。

    那么,还有别的办法吗?

 5 )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2002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2003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我的父母说,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再后来,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MSN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
  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
  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第三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我的班主任说,你果然就是那黑马。可是我爸说,你很辛苦了,真的很辛苦了。
  开学之初的时候我就死缠烂打地在班主任那里哀求,和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坐在了一起,开始像他一样每天在下课以后拖住不同的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每天都问,每天每天都争论不休;我开始向他一样每天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题再做题,下午放学也是做题再做题,做到天黑了再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再做题。大量的卷子、习题册、还有自己买的各种参考书,每天都有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时候连累都不觉得累了,只是想着,赶紧考完吧,考完了我要好好睡半个月,然后,我一辈子也不写字了。
  后来高考,我的同桌莫名其妙地落榜了,他就是与我截然不同的那一个,他的志愿,稍稍高了那么一步。他留在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成绩一直很好很好,后来,保送去复旦读了研,就是那个我最最向往的复旦。
  他落榜那一天,我翻同学录,看到他曾经写着:为了我的北大,你的复旦,我们都要拼了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稍有察觉,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在片子的开头,班主任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
  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一条统一战线,人人自危。
  病态的究竟是我们,还是社会。
  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其实我们的努力不过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有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
  如果病态的是社会,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变得那么病态,不过是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生存下去,我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广阔的天空和所谓的梦想。
 
  我有一点想要追访一下这些学生后来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在考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遭遇到的,是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说什么辛苦这一年幸福千百年,说什么一生之中最苦的时候,那都是为了他们的斗志而故意说出的话,实际上无论高三这一年如何,走了还是留下了,狗血的人生还没有拉开帷幕。
  我用整个大学的时光来弥补了我在高三那一年损失掉的娱乐和休闲时光,毕业以后漂泊到了另外的城市,然后开始了一轮有一轮的死磕,我总是在想去他妈的教育吧,谁他妈也没有给我说过人生是这样的莫名其妙充满了势利,谁也没有给我说过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公平。
  我那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走丢了。

  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个片子,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觉睡过去却梦到了自己拼命拼命在做题。
  然后,今天,北京下了雪。
  看着这样的冷清清,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自从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拼命去做过一件事情,哪怕是半条命。
  总想着走捷径,在别人的一劳永逸面前常常迷失自己,隔三差五地被生活打败,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放弃吧天塌下来也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地塌下去也有矮的人垫着。
  我真的以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却远远没有走出来。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啊,我总是在想,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五年前的那个自己呢?
  
  我亲爱的高三的孩子们啊,你们不要被幻觉蒙蔽了双眼,人生正在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们呢。

 6 ) 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流水的何止是学生。。。。

   看了记录片《高三》,也看了《鲁豫有约》对那个班级一年后的采访。
    我不知道我心里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滋味,我自己真的搞不清楚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的是哪种情愫,我根本无法用词组和句子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可是却想为这部片子写点什么,为自己的两次高三,也为将来他们的高三。有人看过这部片子后说“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我想说流水的何止是学生啊。。。。

    回望高三,他们说痛并快乐着,他们说承载着梦想,他们说为它拼了半条命,另外的一些他们说揪心,他们说那是扎眼的日子,他们说欲哭无泪,他们悔恨,他们遗憾,他们怀念自己的青春。。。。。有些时候,我们会被时间划伤,身体亦或心灵,而高三就完全具备这种能力。它就像男人内心深处深藏的“朱砂痣”或者“床前明月光”,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高三,不容置疑的是,它绝对是你人生或成长中无法抹煞的一笔。

影片中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

1、 早读时,听一个女生在大声的读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理论?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说真的,我当时真的有想吐的感觉,不是单纯的心理厌恶而是真正的生理反应。这些东西在高三的时候我们简直是背得滚瓜烂熟,反正政治考来考去都是那些理论,变化的永远是材料,不变的永远是理论。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真理”,真理就那么点,不会太多。所以政治相对历史简单很多。
 
   “我们是否应该也反思一下,我们学过的东西是不是也有被称作‘垃圾’的部分,如果你意识到了是否也应该试着吐点出来?我们应该懂得教育可以在为你‘解惑’的同时也能让你‘迷惑’,最可悲的往往是乐此不疲往自己嘴里灌‘垃圾’的人。”
 
    昨天和同学聊天,我说你们是理科,学的理论公式都是国际公认和通用的,就算哪天你们以前学的某些理论被推翻了,证明是错的,那至少说明这门科学在进步。而我们学的是文科,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都轻而易举的被烙上了“意识形态”的痕迹,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后果很严重,因为这样才会有幼儿园的小孩子翠生生的唱着“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的歌谣,才会有大家张口闭口的“日本鬼子”,才会有“万恶的资本主义”,才会有被神话的鲁迅和“红太阳”,才有千万个“汪精卫”、“蒋介石”、“阿扁”、“达赖”、“宋子文”,还有千万个“刘少奇”、“胡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过怀疑,过去学的或者正在学的,我要大声的说“我怀疑!”。不知各位可曾想过,他们是不是如书上所说,如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好或者那样坏?好得至善至美,好得完美无暇;坏得令人齿冷齿寒,坏得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的诅咒他们?你们可曾想过也许当初我们所学的知识,其中有部分应该被称作“垃圾”或者别的,但不管是什么,它绝不应该是知识或者真理?中国历来尊崇中庸之道,只可惜只用在了为人处世之上,而却对“科学”、“客观”、“公正”、“真实”、“真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胡适说过一句话,我非常欣赏,他说“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我无耻的变通一下,“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怀疑,何况XX党与X主席,更何况人写的教科书”。尤记得那张被评为CCTV2006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竟是一张造假照片,更记得因为这张假照片,有人痛心疾首的喊出那句“还有什么不可以被PS?”。我觉得我听到这句话比知道那件获奖作品是假照片更震撼,正如同样让我震撼的另外一句话“千万不要相信文字”,我们先不要考虑这两句话本身的偏激与否,存在即合理,有时候我觉得文字就如那些真实的照片,而PS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我们的政治需要,最后出炉的假照片就是那些失去本真的历史。我们面对失真的真相,不要喊什么“信息公开”“还原历史面貌”等,这些道义与责任我们普通老百姓还无法担当,我们只需要明白,如今已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同样应该如此。在传媒中,我们说“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面对错综复杂、鱼龙混杂的现象,我们说“学于知,知于智”。

    被誉为中国当代医术“四大金刚”之一的著名艺术家黄永砯先生,回顾自己在中国美院四年的大学生涯时说“4年学的东西,用了10年的时间才呕吐干净。”我们是否应该也反思一下,我们学过的东西是不是也有被称作“垃圾”的部分,如果你意识到了是否也应该试着吐点出来?我们应该懂得教育可以在为你“解惑”的同时也能让你“迷惑”,最可悲的往往是乐此不疲往自己嘴里灌“垃圾”的人。

  2、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伴随着高考结束的铃声,王锦春老师那句“解放了,终于解放了”。
 
   “王锦春老师的那句‘解放了,终于解放了’让我感同身受,好像那些解放的人不是片中人而是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孩子。。。。。。”


    这简单的几个字几乎让我的泪水喷薄而出,片中的高三生的高三结束了,可我却突然被这句话带回了我的高三。我的第一次高考结束时,我沮丧、失望、恐惧,因为我知道考砸了,我的第二次高考结束时,我什么都不想,只是累到想倒地就睡,因为我在最后一科英语的时候中途累到睡了20分钟。。。。。。纵使我经历了两次高考的“洗礼”,我还是无法来准确评价它的好坏。也许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历来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和老子的祸福相倚,上帝不会无缘无故的让你得到或者失去。写到这里,我觉得生活需要我们领悟的东西真不少,思考似乎成了我的习惯,想制止都做不到。

    我为什么会为那个叫“解放”的词如此动容,因为对于我个人来说那不仅是身体上的解放,更是心灵或者说精神层面的解放。从小我都很乖很听话,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我,初中高中都是人家眼里的“榜样”,可谁也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压抑,到了高三下学期,我的这种压抑更是到了快崩溃的边缘。我发誓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精神状态,他们只知道我高考失利,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失利。我记得在某个看书的周末,我莫名其妙的开始发呆了,然后莫名其妙的从小声啜泣到嚎啕大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发现我并不爱学这些东西,我离曾经喜爱的文学不知道已经隔了几重天了,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行尸走肉。。。。。。我的第一个高三是如此黑暗。。。。。。。后来高四的我还没有高三的时候用功,开始选择复读,我是因为面子,因为不甘。可是在高四的一年我却渐渐想明白了很多东西,我开始觉得高考不是什么天,也不是什么地,我庆幸自己从那条死胡同里出来了。同学都知道我每周6和礼拜天都不会看书,用来看小说和杂志,听音乐,我开始关注周围的同学。。。。。。我复读的班主任说过一句话,“你们是半只脚在高中,半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人”,言下之意,我们应该更懂事,更勤奋。我却觉得自己像四分之三的身子都跨进了大学,我在思想上提前解放了自己,要说我第二次高考不怎么理想的原因,那就是太放松了。不过我一点都不后悔,自己掌控人生的感觉相当好。

    来到传媒,这还算是个轻松的环境,开始大学生活。我曾无数次的感慨,为自己能够上大学庆幸,看自己想看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偶尔还可以用脚投投票,逃逃课。上课的时候听愿意听的,不喜欢听的就让它“随风飘逝”吧,我感觉,大学里起码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身体也没有被束缚得不可忍受。也正是在这样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我才开始回顾以前的生活。片中的佳燕说“闭上眼睛,往前冲吧”,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盲目”,但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回望逝去的时间,这样做,不是为了缅怀,而是为了反思。正如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个不需要多解释。在不断的思想撞击中,我不由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自己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以青春和奋斗的名义来讴歌高考,我一点都不反对,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应该接受,并且它也带给了我们不少的好。现在我只是受不了当时那种被禁锢的感觉,身体和精神上的。所以王锦春老师的那句“解放了,终于解放了”让我感同身受,好像那些解放的人不是片中人而是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孩子。。。。。。

鲁豫的那期访谈真是做得很没水平

    我不得不不厌其烦的用一段文字在我的文章结尾处来说说陈鲁豫,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她,甚至崇拜她,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一张长得很有亲和力的脸?问一些很弱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观众想知道什么,根本拿捏不到重点。我承认我没看过她非常多的节目,就那么十几期吧,有人说她的访谈是拉家常很好玩,就算是拉家常她也拉得不称职,她问的那些弱智问题,明显是对《高山》这部片中一无所知。观众可以原谅她,她的粉丝可以吹捧她,说陈鲁豫要和观众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说这是鲁豫对人的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说鲁豫是“中国奥普拉”。。。。。。我真的无法认同,当时看得想拍砖,我真的很不喜欢她的节目。。。。。。所幸在她众多粉丝面前,我还有我的室友和我看法相同。

    我想完整看完我以上文字的人,可能会说我是个愤青,如果你坚持这么认为,那我只好说,有时候愤青的话也未必都是冲动之言。

 短评

片子里晨读时候朗读的那些文综屁话(尤其政治)让我感慨万千还有放英语听力时候的"丁冬"

6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仍旧还是觉得那一年,决不能重复,很庆幸,我走出来了,头也不回,然,可能是真的老了么?想要回去高中看看了,那个已经废弃的教室,上面是不是还有我曾经刻下的名字……

11分钟前
  • 苏小安。
  • 力荐

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推向了那倒独木桥,泥沙俱下,不能自已,以至于我们都没空问一下这一切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哪。没办法,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16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在某些的时候某些片看了和吸毒一样。【高三】这片让王锦春老师赢得了超高口碑,他相貌不出众,语音不标准,像痞子一样抖腿,像流氓一样吐脏,可他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循循善诱,一个吐槽汪国真又引用汪国真的负责班主任,他们说:嫁人当嫁王锦春。

1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因为片中主角就是我们校的林佳燕,跟我一样也是文传,只是低3届。中午听说协会那边的人还找到了她,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就更有感触了……啦啦啦啦去吧,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天下的高三都一样,天下高三的学生都一样。被梦想和青春挤阅得痛并快乐着……

28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班主任人还真不错

29分钟前
  • 七 仔
  • 推荐

不知道中国孩子的青春里什么时候能多一点颜色。

33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作为文艺作品它粗糙又略显混乱,不过很多高分应该是打给那难以忽视的真诚和观众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国情”两字有时候真能解释很多,当看到片尾那一串大学名称和“复读”字样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不只是扼腕叹息。影片的后半段一直在止不住地淌泪,5年了,不知那群孩子身在何方,是否安好?

3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本以为看片子时会罕见的痛哭流涕,不过没发生,因为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到家。不过有些“哭点”还是很有印象的,比如那次班会和北方的狼,那个女孩和那些花儿。最容易勾引眼泪的还是王老师的一些话语,不愧是教语文的。看这片子很容易勾起些相同或相似的回忆,回忆是最容易伤感的。王老师确实让我很喜欢!

42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真正的中国青春不是小时代也不是左耳

46分钟前
  • 十方
  • 力荐

这是我亲爱的母校,我有过的青春。

48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忘记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那是十六年前,如今我依然没有长大。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段....

51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在推我们压抑的前进

54分钟前
  • SpringCameras
  • 还行

“铁打的高考,流水的学生”

5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能将一年的内容装入一个半小时是一种本事,况且选择的素材都很恰当。正在经历高三,所以看着比较感慨。

1小时前
  • mOco
  • 还行

就像是我曾经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一样的学校大门,一样的师资层次和教学物质条件。一样的老师风格。当最后出现学生们的归宿,有流泪的冲动。四年之前,我文科,我恋爱,我想走出那个山城,去遥望远方。

1小时前
  • yezzi
  • 力荐

泪流满面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谁不是自那白惨惨的青春里踉跄而来

1小时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