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

HD中字

主演:多格雷·斯科特,汉娜·泰勒-高登,莱纳斯·罗彻,纳威恩·安德利维斯,米娅·麦斯特罗,保罗·瑞斯,理查德·奥布里恩,西拉斯·卡森,帕德玛·拉克施密,苏珊·林奇,克莱尔·布鲁姆,奥马尔·沙里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其它年份:2006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诫 剧照 NO.1十诫 剧照 NO.2十诫 剧照 NO.3十诫 剧照 NO.4十诫 剧照 NO.5十诫 剧照 NO.6十诫 剧照 NO.13十诫 剧照 NO.14十诫 剧照 NO.15十诫 剧照 NO.16十诫 剧照 NO.17十诫 剧照 NO.18十诫 剧照 NO.19十诫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作为一个整体的《十诫》

我所注意到的十部互相关联的地方:

1.第三诫的父亲扮作圣诞老人进楼门时,刚好碰到出门的第一诫中的父亲,并由后者-一个失去了家庭的人-的眼光引出正在过圣诞节的其乐融融的一家。

2.第二诫的女人打开答录机时,第一条留言来自安卡--第四诫里的女儿。这一个细节比较隐蔽哈~

3.第四诫的父女在电梯里拥抱时,进来的老人是第二诫里的医生。

4.第五诫的司机洗车时前来要求搭车的夫妇是第二诫里的。

5.第六诫里的男孩推着牛奶车进楼门时,与扛着自行车出门第九诫的丈夫擦肩而过。

6.第八诫里,那个给教授展示齐柏林邮票的正是第十诫开头去世的父亲。

7.第八诫里教授课上女学生讲的故事是第二诫里所发生的事。

8.第十诫最后哥哥去邮局买新邮票,为他服务的是第六诫中的男孩。


最后附送一处穿帮,嘿嘿基导应该不会怪我的吧~
第一诫中父亲在洗手间里洗掉手上的墨水,听到救护车声抬头凝神,这时画面右方下部微露出了一个人的头顶。。应该是工作人员吧。。在北影的大屏幕上看得格外清楚。。

 2 ) 十诫之九:何以维系我们的婚姻

患病的丈夫和外遇的妻子,使《十诫》的第九个故事在人物的设置和第二个故事有了某种相似性,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将视点聚焦于夫妻之间的关系上,并通过外遇作为切入口,来探讨了那些维系夫妻关系的种种因素。 罗曼是一个医生,但是他对自己的病却无能为力,他的朋友米克拉耶直言不讳地对他的病情做了宣判,罗曼将不再有能力和女人上床,今天、明天、未来都毫无机会,并且作为他的朋友,米克拉耶中肯地提出了他的建议:离婚。 在此,作为这段婚姻的局外人,同时也是一个医生的米克拉耶,他所提出的建议是直观而毫不遮掩的,他抛开了其他一切因素,而单独强调了“性”在一段婚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无性的婚姻是无法维持的,这点事实上罗曼也同意,他也在回家向妻子坦陈了一切之后主动提出了要分开,但是此时的罗曼在说出这些话之后,他想要的答案肯定不是妻子痛快接受他的建议,然后马上离婚,甚至于如果汉卡说要考虑考虑对罗曼都会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因为在性之外,罗曼还寄希望于感情。 自然,汉卡拒绝了罗曼的离婚建议,她问罗曼爱不爱她?罗曼避而不答,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是爱你的,但我没权利要求你忍受无性的婚姻。所以罗曼将决定权交给了汉卡,而汉卡也没有令他失望。离开还是留下,表面上看汉卡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但事实上她的主动是“被动”的,而使主动转向被动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所固有的道德标准,道德像一条绳索将爱情和性牢牢绑在一起,我们大张旗鼓地宣传没有爱情的性是不道德的,那么同理可证,因为没有性而抛弃爱情,同样是不道德的。所以拥有优先选择权的汉卡,在唯一答案面前,这民主的权力不过是堂皇的遮羞布,索性就一起再为它加一层华丽的装饰,那就是爱情。爱不是每周在床上呻吟五分钟,真爱是深植于人心中的,而不是两腿之间。这些本该令人动容的爱情宣言,在此刻听起来并没有情真意切的感动,相反却产生了一种令人隐约不安的张力,让人隐隐感觉到这脆弱表层掩盖下的岩浆的涌动。 除此之外,基耶斯洛夫斯基也用镜头语言在之前为我们做了某种暗示,当罗曼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回到家,他和妻子一起乘电梯上楼,电梯里忽明忽暗的灯光交替打在两个人的身上,镜头在二人之间摇移,使夫妻虽同处一室却不能共同面对同样的明暗变化,这样的间隙在那一刻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了。 虽然最终决定他们以爱情之名尝试,但是此时的罗曼和汉卡都没有信心,他们不知道这条路将会走多久,也不知道会走向何处。他们假装忽略性的重要性,但是内心里都很清楚这只是掩耳盗铃之举,所以那一夜罗曼近乎自言自语地和汉卡说,我们一直没有要一个孩子,不然事情就简单多了。 这段话暴露了罗曼远远高于汉卡的焦虑,所以在这段维持表面和平的婚姻中,他率先出手了,他窃听汉卡的电话,并对她进行跟踪,这样的套路在别的影片中并不鲜见,但是嫉妒和猜忌并不是本片要表现的主题,罗曼没有被塑造成因为自卑而导致疯狂的变态者,汉卡真的有了外遇被他抓到。 在捅破窗户纸的那场戏中,剧本和影片有了点小小的改动,导演将剧本里的客观视角变成了罗曼的主观视角,他躲在衣柜的后面,看着妻子和情人告别,他始终没有发声,直到汉卡发现了他。在这一刻,所有关于爱情的虚饰都被剥落,每个人所面对的都是赤裸的道德条规,罗曼因为自知其劣势而选择了隐忍,相反,被当面抓到与情夫幽会的汉卡却显得相当激动和愤怒,因为他们彼此清楚,她才是被道德绑架的最直接受害者。 性,爱情和道德,这些维系夫妻关系的各种纽带悉数登场,但是谁也不能在挣扎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汉卡虽然在道德上占据了优势,却并没有乘胜追击解除她与罗曼的婚姻关系,而是选择了领养一个孩子,继续尝试,而促成这一决定的,应该是爱情,或者是夫妻相守多年的亲情。 电影到了这里有一个呼应,在罗曼家的楼下出现了第七集里的小安妮,这个孩子的出现可谓是意味深远,因为罗曼和汉卡本意是要借助孩子来重修和圆满他们的家庭,但是安妮在第七集里,却是一个令家庭失和和分裂的动因,所以,小安妮的出现再次否定了孩子可以维系婚姻的可能性。 在领养孩子的间隙,罗曼建议汉卡去度个假,汉卡就选择了去滑雪,在离开之前二人有几句关于信任的对话,罗曼表示了自己对妻子的信任,但是当他在商场看到汉卡的情夫同样买了滑雪用具时,他的信任动摇了,他打电话到情夫家里,他的母亲帮助确认了他和汉卡去了同一个地方,此刻罗曼信心全无,万念俱灰,他留下一封短信,骑着车子从大桥上冲了下去(剧本里是汽车)。 汉卡在滑雪场见到尾随她而来的情夫,顿时意识到丈夫可能会因此想不开,于是连夜赶回,当她看到罗曼留在电话上的信,她在心里已经绝望了,所以电话响起来,她迟迟不敢接起,不敢验证那个她猜测的结局,但是当她最终接起来,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丈夫的声音。或者在罗曼看来,这是他最后的一次信任,但是正是这多出来的一次信任,在最终时刻挽救了他们摇摇欲坠的关系。 影片到此结束,使这个结局看上去相对圆满,但是关于如何维系我们的婚姻,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性?爱情?道德?孩子?还是信任?

 3 ) 我的十诫系列:十诫之六

不知不觉,十诫已经写过半了,一阵揪心,不过想到可以重复观看,又稍微宽心一点了。这也将是我最近写的最后一篇了,明天回南京,碟放在家里不带过去了,休息几天也好。
回到正题,这一集就是“情诫”,名气不亚于上一集“杀诫”,后来也专门拍了加长的爱情短片。这一集的开头都有点不同,字幕是正片画面出现后才打出来的。我也干脆模仿一下,等正文出现之后再标出主题吧:
DECALOGUE 6
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诫条六 你不可奸淫
爱情是电影的永恒主题,但爱情也分种类,也许爱情的本意更多像古典时代的好莱坞电影,永远的俊男靓女,操着即使不是英伦腔也是典雅幽默的语言,永远衣冠楚楚——想想,盖博只不过衬衫里没穿背心,肯拉塞尔只不过用活动胸罩,就引起那么大的轰动,然后经过一点点曲折,在电影的结尾吻一下——一下可长可短,即使你长如“美人计”,也千万别来湿漉漉的法式香吻。但是,当做爱变成比去电影院看电影方便得多的事情后,古典时代所有的虚伪也好矜持也罢,全部被扫到了无人知晓的角落,老基虽然不是道学家,但老基的嗅觉还是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于是,这就是——情诫。
一个在邮局工作的男孩,一直在偷窥对面楼上一个比他大的女人,那女人——用男孩的话说,就是“漂亮而且喜欢做爱”,他不仅偷窥她,而且拨她的电话,但是不说话,每天早上给她送牛奶,给她送去伪造的汇票,以便能在邮局的柜台见到女人,他甚至私藏女人的信件偷看,虽然很过分,但是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他爱上了她。这里不知道你想没想起“对她说”里的男护士贝尼诺,男孩有点那样的气质,腼腆,但是当他为了这个女人做起一些并不光彩的事情时,他丝毫没有罪恶感——因为他的心本来就是明净的。顺便说一句,他偷窥的望远镜也是偷来的。
一次,女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收到男孩的假汇票,去邮局又被邮局的人奚落为骗子,女人气愤地走了,男孩大着胆子追上去,告诉她真相,并且羞涩地说:我爱你。女人只是轻蔑地一笑。当天晚上,女人故意在男孩的偷窥下和情人亲热,然后告诉愤怒的情人有人偷窥,结果男孩被愤怒的情人揍了一顿。
次日送牛奶时,女人又调戏着男孩问他想要什么,吻?做爱?男孩想了很久:我可以请你在咖啡馆吃一客冰淇淋吗?得到肯定答复地男孩推着牛奶车兴奋地在楼下的花园里飞奔,一不小心溅起水花到旁边的人身上——对,还是那位上帝一样的男人,看见男孩的开心,他在系列中第一次微笑,但很快,收起的笑容变成了一贯的悲悯,告诉我们,尚有下文。
在咖啡馆,男孩被女人要求抚摩她的手,他生硬极了,依旧困窘的样子。到了女人的家里,女人穿得很暴露,想撩拨男孩。“你偷窥我的时候,自慰过吗?”“曾经有过,后来就没有了。”“哈哈,你也有罪恶感。”“......”“你说你爱我?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爱。”女人用不容置喙地语气说着,同时将男孩的手引下自己的下体。男孩手颤抖着,但脸上痛苦不已,他仿佛在和自我挣扎。
他失败了,当他疲劳地低下头,脸上依旧痛苦的样子,女人冷漠地甩下一句话:这——就是爱。你可以去洗手间弄干净。 男孩痛苦地向自己的住处跑去,头也不回。经过楼下时的远景镜头中,与他擦肩而过的,好象又是那个神秘男人。
等女人冷静下来,才隐隐觉得有点残忍,过了一会,楼下出现了一辆救护车,女人这下着急了。她急忙翻出望远镜,向男孩的窗口望去——一片漆黑。女人跑到他的住处,房子的女主人——一个老太太平静地告诉他,男孩在医院,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下抓狂的是女人了,她每天反偷窥起男孩的窗口来了,但一切还是平静的,她接到了和从前一样的无声电话,兴奋不已但电话那头还是没有声音,她追问代男孩送牛奶的老太太,但得不到任何消息。这时候,那个颇有魅力的女人一下子苍老很多。终于,她看见对面窗口灯光照射下的窗帘上,又有了男孩的身影,她兴奋不已,次日,她来到男孩的邮局,告诉男孩:你是对的。男孩只是很平静地说:我没有再偷窥你了。

如果要找关键词的话,偷窥是这部电影的第一大关键词。而且很对称地形成一个角色转换,前面是男孩偷窥女人,后面是女人偷窥男孩。影片的镜头设置也完全是根据这个关键词来进行的,前半部多是男孩的视角,而随着偷窥者的转换,后半部变成了女人的视角。其实想着都有些寒,人与人之间稍微真诚点的交流,在床第这样亲密的场合不能实现,反倒要隔着两片玻璃,加上电话才能维持。
男孩也许本来只是看个好奇,也许还有点本能的欲望,这些是自然的,在男孩身上表现出来也是单纯的,因为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而当爱降临到他的视角,他就好象吃了智慧果的亚当一样,为自己行为感到羞耻了,这还是说明了男孩的单纯——无论是行为带有点卤莽的单纯,还是对爱的理解的单纯。而女人,则显然是千帆阅尽的老手了,影片以她并不快乐的感情生活来透露着她可能有个同样单纯的过去,她虽然不能说是放荡,但至少也是开放了,对此,导演并没有持谴责的态度。导演所不能认同的,只是一点,在她的眼里,有做爱,但没有爱。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基氏并非道学家,他,只是对抽去了精神内核的性行为担忧,但当爱来到了,人又脆弱得不堪一击,只能保持着距离,没有怀中抱着的人,只有高高在上的爱。当女人完成了对自我爱的缺失的救赎,男孩反倒是像结束了一个任务一样,难道爱也只能前后相继?基氏的眼中依旧闪烁着慈祥的光,但更多无奈。

 4 ) 罗杰·艾伯特《十诫》

十诫
导演:基斯洛夫斯基
文:罗杰•艾伯特 翻译:Joshua
    
十诫,十部电影。
在华沙他那间烟雾腾腾的小房间里,基斯洛夫斯基连坐数月,与一位他在八十年代初团结工会判案时认识的律师一起创作了十诫的剧本。基斯洛夫斯基记得,克日什托夫•皮斯维兹并不懂写作,但他很健谈。他们可以连续数小时谈论波兰的动荡。1985年他们还一起创作了“永无止尽”的剧本,那部电影讲述了三个与战争法有关的故事。电影拍好后,当局认为这样的故事缺乏同情心,反对党认为它是妥协的产物,教会则挑剔它的不道德。在一片争议和挑剔声中,一个下雨天这两位合作者又撞见了彼此,这位皮斯维兹大概还嫌麻烦不够多,叫道,“有人应该根据十诫拍一部电影。”
他们为波兰电视台制作了十部电影,每部长一小时。这个系列在八十年代末上线,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其他一些电影节放映过,结果广受赞誉。但这种长度的片子不适合在电影院放映(难道让观众连续坐十个小时,或者分五次每次看两小时的片段?)。“十诫”从没在美国的院线放映过,这里也买不到它的录像带。
数年前我曾为一个班开过一次研究“十诫”的课,当时用的是从英国买来的录像带,结果发现为了把电影和十诫匹配起来,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那里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电影涉及一条以上的戒律,其他一些则牵涉到十诫所暗示的整个道德体系。那儿没有简单的对戒律的图解,只有真实的人面对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时发生的故事。
全部故事都涉及几个住在华沙同一栋高层公寓里的几个人物。观看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熟悉这些公寓的结构,有时甚至在一个故事的场景里看到另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比如,当他们搭同一部电梯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在其中八部里都有出现,他是一个严肃的旁观者,从来不置一词,但有时会与观众有目光交接,显出忧伤的神情。我曾认为或许他代表基督,但基斯洛夫斯基在一篇关于这个系列的随笔中说,“我不知道他是谁,他只是一个跑来看着我们,看着我们生活的家伙。他显然对我们不是很满意。”导演们向来不会去限制他们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这一点早就人尽皆知。我很喜欢安妮特•因斯朵夫在她那本关于基斯洛夫斯基的极具价值的《双重生命,二次选择》一书中的观点;她把这位旁观者比作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他们“纯然凝视”——以此“记录下人类的愚蠢和痛苦,但无法改变他们所目击的生活历程”。这十部电影并非哲学概括,而是与个人相关的故事,可以立刻把我们牵扯进去的故事;看其中某几部时,我几乎没有被激起什么情绪(I hardly stirred during some of them)。看过这个系列之后,斯坦利•库布里克注意到,基斯洛夫斯基和皮斯维兹“除了谈论他们的想法,没多少能力把他们的观念戏剧化”。确实如此。这些角色在任何时刻都没有谈论特定的戒律或道德事件。相反,他们全神贯注于应对真实生活中的伦理挑战。
让我们回想下第二誡中的女主角——她向一位医生询问她那位生病的丈夫的生死。那位医生——一个脾气很坏、又很孤独的人,对她近乎残忍的冷漠;他拒绝扮演上帝的角色。那个女人解释了她为什么需要知道结果:她坏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她丈夫不能生育。如果他还活着,她就得堕胎。如果他就快死了,她就把孩子生下来。
肥皂剧中的俗套故事。但在这里它成了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电影只能通过闪回医生自己过去的一段痛苦经历来“解决”它——即便这种“解决”也只是间接的,因为事情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发展。基斯洛夫斯基使这种道德困境通过医生和女人的表演细节显示出来(Kieslowski roots the issues in very specific performances by the doctor and the woman)(阿莱克桑德•巴迪尼和克里斯提那•杨达),接着一件美妙又微妙的事发生了:电影是关于他们各自独立的道德挑战,并非同一个问题把他们困在了一起。
或者我们来看下“第六誡”中的道德转变,它讲了一个孤独的少年用望远镜窥视住在街对面一个女人的性生活,那个女人似乎对道德持无所谓的态度,但也很孤独。他认为自己爱上了她。由于他在邮局做职员,他们经常会看见彼此。他每天早上去送牛奶时也能看到她。几乎不可避免地,她发现了他是个偷看者(同时还是个打来匿名电话的人,喜欢恶作剧的家伙),但我们几乎猜不到她接下来会怎么做。
就像基斯洛夫斯基在他所有电影中都喜欢用的那种凌厉(sharp)却可信的(plausible)戏剧性转折(dramatic twist)那样,那个女人邀请了那个少年到她的公寓去,接着使他由于缺乏性经验而丑态百出。这还只是他们道德斗争的中点;对他们而言,接下来发生的他们之间作为罪人和受害者的角色互换,显示了由此带来的正确和错误观念的来回变化。他们的关系使得“情境伦理”(situational ethics)显得变化不定、让人摸不着头脑。
基斯洛夫斯基故意对波兰的日常实际生活方面避而不谈,因为他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分心——那些条例、法律、短缺、当局。他只处理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方面。“第一誡”中——我认为是他所有故事中让人最伤心的一部,他讲了一个聪明的父亲和他天才的儿子间的爱。他们一起用电脑计算附近一个池塘的冻结程度,以便知道什么时候冰层厚到他们可以安全地在上面溜冰。然而池塘和水流并非总能这么方便地被计算,也许电脑是一个伪神。
这些电影中没有一部是非黑即白的道德事件的简单证明。“第五誡”讲了一个看来超乎道德之外的杀人犯的故事。理解他并非等于原谅他。这个故事还把焦点集中到了他的辩护律师身上,一个第一次办案的年轻人,激烈地反对死刑。“第九誡”讲一个人发现他妻子有外遇,偷偷监视他们。他偷听到她正和她爱人说分手——接着她发现了躲在一边的丈夫。她做了一件错事(偷情)和一件正确的事(结束了它);而他的监视是对她的不信任——这样事情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and then there is an outcome where pure chance almost leads to a death),只要他们任何一方保持忠诚都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最后你发现十誡并非像科学而是像艺术一样发挥作用;它们指示了如何去画一幅关于我们生活的有价值的肖像。基斯洛夫斯基和皮斯维兹写剧本时本打算每部电影让一个不同的导演来拍。但基斯洛夫斯基不愿意放弃它们,一个人导演了十部,每部都让一个不同的摄影师来摄影,这样视觉风格就不会重复。场景设置都差不多:灰暗的外景,大多数都发生在冬天,小型公寓,办公室。The faces are where the life of the films resides.
没有角色被扯进好莱坞情节剧那种头脑简单的挣扎、斗争。他们都是成年人,在极大程度上独立于有组织的宗教,面对着个人生活中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各种情境。你不该一次把这些电影都看完,而是一次看一部。如果你有幸能找到人交流,就和他们谈谈这每部电影,同时研究一下自己。或者你孤单一人,就和自己讨论它们,就像基斯洛夫斯基电影中大部分角色那样。

 5 ) 十诫之七:以爱的名义互行伤害

编剧彼埃西维奇介绍说,《十诫》第七个故事的原型原本是一个父亲和女儿乱伦并生下一个孩子的故事,后来在剧本中作者做了调整,将这个极端的故事做了更加缓和的叙事处理,将故事放在了高中生梅卡和他的老师沃特克之间,而她的母亲艾娃恰好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为了掩盖这桩丑闻,经过所有人(梅卡和沃特克)的同意,她将这个孩子的户口报在了自己名下,成为了他的女儿,取名安妮。 当安妮六岁的时候,梅卡已经过了20岁了,她在这个时候被学校除名,具体的原因影片中未作详细的交代,但是可以想象,她和沃特克的感情并无结果,自己的孩子现在成为了自己的妹妹,这样种种的遭遇可能使她面临着某种过不去的心理问题,大概也是她被开除的原因所在。 长大后的梅卡想要要回自己的孩子,她觉得自己那时候还小,完全没有能力做决定,虽然最后她同意母亲收养这个孩子,但是她还是认为这个孩子是被强行拿走的。但是作为另一个当事人的妈妈却完全不同意梅卡这样做,她表面的理由仍然是关于家庭丑闻的种种顾忌,但是在梅卡看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梅卡知道了母亲在生完自己之后就不再有生育能力,收养安妮不过是她自私的考虑,梅卡甚至看到母亲把自己并没有奶水的乳房塞进小安妮的嘴里,想一个“真正”的母亲那样喂养孩子,这些让安妮嫉妒又难过,但是如今即使她想要夺回安妮,也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光是妈妈本身的阻挠,安妮已经六岁了,她知道艾娃是她的妈妈而梅卡只是姐姐,影片一开头即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隔阂的存在,安妮在梦里梦见可怕的的景象后一直锐声尖叫,梅卡走到窗前试图安慰安妮,但是很明显没有任何效果,这时艾娃走过来,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告诉梅卡,你根本安慰不了她。 这个细节交代了梅卡和安妮之间已然存在的隔阂,同时从艾娃对于女儿态度傲慢的警告上,也暗示了她对梅卡想要夺回安妮的觉察,她试图阻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梅卡利用一次学校演出的机会,悄悄把安妮偷了出来,并带着她离开了家,开始了逃亡之旅,“不可偷盗”的诫命在故事中凸现出来,但是它也一如既往地深刻而复杂,不是简单的法律或者宗教条例所能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深陷复杂的伦理选择和道德困境之中,让每一个人物都失去那种简单的是非标杆,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谈论《十诫》时说的那样,这样的境遇来临时,与任何关于是非的描述或确切定义无关,而是和你做出的每个具体决定有关。 梅卡不计一切后果地偷走了自己的孩子,从法律上来讲她是偷窃行为,尽管那孩子和她有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艾娃同样从一种私人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在电话里她说她报了警,但是很明显这只是对梅卡的威胁,她知道一旦这件事被张扬出去,不单单是家丑外扬这么简单,她也有可能永远地失去女儿,两个女儿一起失去,所以艾娃试图用缓兵之计稳住梅卡,另一方面却在不停地寻找她。 梅卡去的第一站就是去找了安妮的父亲沃特克,如今他一个人住在乡下,靠为别人制作玩具为生,虽然他帮着梅卡撒谎骗过了父亲的电话追踪,但是很明显沃特克对梅卡的到来充满警惕,他也试图说服她接受事实,并回到家里,他完全从自己的立场发表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建议,而每个人都出于自己利益而做出的选择碰在一起,注定了不会有一个一致的结果,于是梅卡偷偷离开了沃克特的家,带上安妮继续逃亡。 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到《十诫》的立意时说过的那样,《十诫》的影片并不想仅仅是为摩西十诫做一个现代式的注解。所以里面的每一个故事也都不仅仅满足于讲故事和诫命的简单对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宗教戒律的作用等同于法律,它们一起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规定了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却并不真正解决人类的重要问题。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的最初立意上就摒弃了对政治的讲述,而是上升为人与人之间各种普遍的矛盾,并以此来探讨政治之外,那些置人类于困境之中的因素。 具体到本片里,通过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偷盗故事,其实真正要说的却是如何和我们所爱的人相处。片中梅卡的父亲是一个十分内敛的人,作为其中的一个家庭成员他仅有的几次出场不是听女儿抱怨,就是听命于妻子的调遣去寻找梅卡,他明明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做,但是在最终他都选择了隐忍自己的需求,来完整“家”的概念,他在电影中唯一一次说了很多话,就是劝导艾娃理解女儿的处境,艾娃对此不屑一顾,说,不要跟我讲家庭故事,我比谁都清楚。然后父亲说了一句:但是你以为女儿不清楚。 他的这句话说的很平静,但是却一针见血,艾娃自己不耐烦的事情,但是她却不厌其烦地和女儿絮叨,她并不是真的不明白女儿其实也很清楚,她这样重复不过是在为自己辩解,将自己的一切行为置于爱的名义之下。诚如基氏在创作谈里所言:我们总认为自己为我们所爱的人做了许多事情,但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我们已为他们做了一切,但我们却没有精力或时间,将他们拥在怀里,跟他们说几句温柔的话。 这一段话基本上很明确地点明了这个故事的主旨,我们以为自己爱得如此深沉,如此心力交瘁,而事实上不过是在爱的名义之下,做一些满足于私利的事,那些堂皇的大而无当,其实还不如一个拥抱或者一刻默默无语的陪伴来的体己和贴心,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却满足于这样的堂皇,直到所有的积累在某一刻发生质变。 影片的最后,艾娃在火车站找到了她的两个女儿,看到安妮无比亲切地喊着本该是“外婆”的艾娃妈妈,伤心地梅卡什么也没说,飞快地跳上了火车,这是一辆她并不知道目的地的火车,恰好代表了她此刻的心情,茫然而不知所措。作为艾娃,不可避免的,她失去了一个女儿,她在最后一刻对梅卡呼唤应该是充满了悔恨和了悟的,虽然这于她本人已然为时已晚,但是这个结局用来展示给那些正在以爱的名义相互伤害的人们,却是恰到好处的。

 6 ) 《十诫》备忘

十个故事简短地说分别是“计算机 堕胎 圣诞前夕 父女情 杀诫 情诫 三母女 历史课 性无能 邮票”,共用了九个摄影师,但风格统一,各个故事互相都略有联系,拍的时候也是在一个居民区拍的。其中第五诫和第六诫得到了一笔投资,加长为两部电影,这就是《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十部片子共拍了十一个月,不能不佩服基氏惊人的效率。

我想基斯洛夫斯基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是人性。《永无止境》之后,他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编剧,就是在律师皮尔斯威兹。有这样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真是双方的幸事。

 迈克在《一切安好》中写了各个短片间的联系,例如第三诫里开头出门的人是第一诫里的父亲;第十诫的最后卖邮票的帅哥是第六诫里的偷窥男孩;第八诫课堂上讲的故事是第二诫的情节等等。另外,很明显,很十诫里集邮的父亲是第八诫里的老邻居;第五诫里被杀的的士司机曾经据载过第二诫里的夫妻。

原来大家都是邻居。一栋楼里,也发生了如此多的故事。看来每个人的生活,未尝不是电影。基氏如此关照,也是要给各位报个平安,当时惊涛骇浪,但事情过去,仍然不得不好好地活着。

还有一个特别的角色,除了第七诫和第十诫,每集他都出现在事情即将发生的关键时刻,与主角对视,然后走开。是预兆,天使或者魔鬼,不太重要。基氏的电影里太多宿命、轮回。

《十诫》里,我则喜欢第一诫(生命无常),第四诫(父女情深),第六诫(爱情短片)。

 短评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并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9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力荐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12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力荐

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追了六个月才在三个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诫和东欧剧变前夕的波兰结合起来,基氏带着观众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这的确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断善恶,好几个故事都是无解...

1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基老很擅长把握细节,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总是歪了的画,车子里老合不上的盖子,这些都成了触动我的那一个点。配乐很美,节奏把握精准,故事虽然简单但包含着不可名状的深渊。关于那个“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向我们投去一瞥。但他不改变任何。(最后部风格大变啊不是一个导演?

16分钟前
  • 白绳
  • 推荐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第四诫 孝敬父母。第五诫 毋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第七诫 毋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17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诚如齐泽克所言,随处可见入侵的实在界污点和无主体的视点镜头(比如第九诫,首先通过丈夫的视角看到了有灯光的窗户,然后给到妻子偷情的画面时,妻子侧身看向镜头,尽管丈夫此时正在门外楼梯上,却也的确如亲眼所见一般了),故事模型也非常复杂,并非简单勾勒的矛盾,而是涉及许多细节之处的感觉。但私以为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表达如此严肃的主题,能举重若轻是最上乘的(第十诫除了割肾以外算得上如此),有失轻盈灵动,且常有造作之嫌。

20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如果十诫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为了规诫人类,而是为了让后者知道自己多么无力,注定无从避免犯这些罪过。

23分钟前
  • icancu
  • 力荐

#SIFF# 今晚看了一二。惊讶于1988年拍摄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当时互联网还很初级且根本还没有物联网这个概念)。《十诫》里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无论是理性vs.信仰,还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选择。(修复版画质极好,颜色也超正)

25分钟前
  • btr
  • 力荐

小男孩非常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偶然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2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第1集《生命无常》:五星;第2集《进退维谷》: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杀人》:三星;第6集《爱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盗》:五星;第8集《心灵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锁》:两星;第10集《遗产风波》:五星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十集看完,最喜欢十诫之二:勿妄称主名,然后是爱情短片和杀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还是那句话:这世界本来是如此的崩落,无一样不面目狰狞的活着。

34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关于爱情与婚姻、科学与宗教、法律与伦理、正义与人性,每一集都牵涉到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联系,如片中冷眼旁观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调也总是冷峻无比。个人最爱的五集是第一诫(蓝墨水瓶)、第四诫、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第十诫(邮票与狗)。(9.0/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影像上最喜欢圣诞节的故事,在叙事上最喜欢偷窥的故事,最强烈的叙事是杀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邮票的故事,结局最震撼的是女儿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故事都汇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这般。(8th)

36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所谓经典,文青必看

38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杀人短片,被杀的镜头与杀人的镜头一样冷酷隔离,基氏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疏离感,很难与主人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倒是会因为对行动的好奇而有意追问故事发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波兰,或者说基氏电影中的波兰,一样在经历蜕变,这些所谓的道德焦虑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所以十诫是在某些层面上缓和焦虑。

43分钟前
  • 炯之
  • 力荐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医生不就是说了个善意的谎言,希望留下胎儿,用得着弄得这么沉重么?好吧,宗教问题总是沉重的。

4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观感更深;极其完整的概念系列电影,每集之间信息勾连丰富,本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释、指涉,构成完美的、自成一体的基耶式“宇宙”,有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无休止的焦灼现实,永无结局的道德困境,命运天使的神谕指示,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伤痕。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面对这部巨作,还能说什么

53分钟前
  • CARSON
  • 力荐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貌为宗教,实为伦理..违背十诫之罪所带来的人间苦难,感情和法律、义理上无解的难题,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演绎法倾述给了观众..故事都不长,但又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编剧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节设置,技术上又能调和冷峻的东欧风味,观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荐

5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