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2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4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5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6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4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5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6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7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8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9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时代的最后记忆

能有这么一部如此真实的片子记录那一段国企的岁月很难得,真实记录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那一代人最后的命运,主要是那一代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受那时环境条件及思想的影响,没有机会受过太高的教育,知识财富被剥夺了,但是当年能成为了一名国企的工人是非常光荣的,工人阶级吗,不过现在都下岗了,终于成为“无产阶级”了

确实那个时候能进机关单位的都少数有条件的,多数都是在厂里当工人,有意思的是那时当警察是没机会当工人无奈选择的,那时有顺口溜:“邋邋遢遢当警察”。现在看起来,真讽刺,许多人被下岗领低保的时候,当年那些被看成“差劲”的人都是哪哪的什么什么的警察大队长了,到处作威作福,

同时也勾起了对当年那种国企的生活区的怀念,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区文化,虽然现在那些社区还在,甚至有些都盖新楼了,物质条件是乎是更好了,但是当年的甚至是筒子楼,经常的厂区间的各种活动,露天电影,体育比赛等人与人和谐融洽已经不在了,的确时代不同了,价值观不同了,什么都在变

 2 ) 一个国家的经营模式就那么没落掉了

    工厂,艳粉街,铁路总长达9小时的纪录电影,王兵导演。能让我看下来,简直是一种魔力的驱使。之前我也对《钢的琴》很感兴趣,就是因为那种国企才有的味道。在让人怀念的时候,本片的镜头就那么自然的融入进去了,仿佛你就再度置身其中。铁西区没落,国企时代没落,一个国家的经营模式就那么没落掉了。这么巨大的变革,落在小人物命运上的沉重压力,经历过的都刻骨铭心。这是工厂的内容。艳粉街拆迁那点辛酸,则是之后的事。无论多艰难,大家还是在生存,只是将躁动和不安传递给了下一代,在时代的嫌隙里挣扎。铁路,在颓废中,或流泪或嚎啕大哭,能懂的就是生存的不易。看完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卑微渺小一点,因为这世上还有那么多的艰难。

 3 ) 拙见

九个小时的《铁西区》与七个半小时的《撒旦探戈》相比,后者有着无比精妙的结构、大师级的视听语言和出神入化的角色设计,但前者的粗糙与真实反而积累出更厚重的情感力量 男女老少脱口而出的脏话,日常谈话内容无非衣食财色,沈阳冶炼厂、沈阳电缆厂和沈阳轧钢厂等钢铁怪兽,破烂肮脏的居民区,无尽绵延分叉的铁路共同交织构建出一幅后工业人类生存图景,让你意识到进入了新千年,广袤无垠的地球土地上仍然有着,甚至是占大部分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极端贫瘠的这么一群人在挣扎。但老杜和他的儿子就这么生活,所以说人类是纯纯的蟑螂,只不过不靠个体被拦腰截断还能苟延残喘的顽强生命力,而是靠群体性、精神性的传承和自我麻痹 南方和东北的文化差异丝毫不会影响观影的流畅性和共情,实际上《铁西区》也在欧洲大放异彩,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青睐正说明它展现的问题(纪录片的属性使它成为展现而非输出观点/说教)已从民族上升到人类:人类不仅是蟑螂,人类是工厂,人类也是火车 火车是与影像媒介关系最亲密的交通工具(《火车进站》),也是具有最纯正工业血统的交通工具,是最美丽的交通工具,也是见证、承载了最多人类血泪和罪恶的交通工具(火车似乎也具有了记录的功能)。铁西区里的火车日夜不停地穿梭于无数座行将就木的工厂亦或它们的死尸之间,不是为它们送行,而是持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铁西区里的火车不驶向未来,它们只是一直在重复自己 这是中国最伟大的纪录片,记录下来就已是最大的胜利,因为“现在的总局已经无法承受如此尺度的影像”(摘自豆瓣评论),所以以后永远不会再有更多的《铁西区》,或者《成都东郊老工业区》,或者其他……

 4 ) 一个从未去过北方的川妹子对《铁西区》三的观后感~

这是三部曲中最为之动容的一部。全篇围绕着一对父子展开。 老杜只是个在铁路局边捡煤渣的底层人物,数十年没离开过,局里员工都把他当作熟人看待。一次倒卖东西,被抓去拘留。儿子翻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泪流满面,以为父亲再也回不来。却七日之后,在饭店里见到归来的父亲,八尺男儿像个娃儿似的滚地耍混,表达着对父亲的思念…… 不知道观众会在这里跟父子一起暗自落泪呢?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明明就几块钱的破铜烂铁,不缺钱的卖家和老杜争执了许久,直接把破物甩手丢在老杜面前,还嫌弃他的犹犹豫豫,一并从他手中扯走了几张人民币。 小人物在物欲横流、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是多么地无助。当资本快速地冲刷“旧事旧物”时,也增加了底层人民生存的压力。 最后,列车呼啸而过,缓缓经过已被遗弃的厂址与空旷无人的大街时,带走了一代铁西区人民的回忆,更深刻地烙印在了中国当代🇨🇳历史的档案里。 铁西区是中国当代工业、经济变动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兴起,一个时代的衰落……

PS: 1.没有刻意设计的台词,大伙儿在镜头前肆无忌惮地抱怨、谩骂、倾述,显然导演和大家的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在近十年来的纪录片中实属难得。不了解东北情况的观众可能看不起劲,还会对片子质量产生怀疑,建议提前看一下背景资料。

2.强烈建议显示字幕!一个地道南方人听东北方言,语速稍微快一点就不知所云了😅😅。

 5 ) 《铁西区》——异域景观

印象:
  一部长达9个小时的DV纪实影片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相信即使是作者本人也没有十分确切的答案。毕竟这部被誉为是“中国新纪录运动”代表作的影片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厚重感,要我们以只言片语来对它做精确的定义显然是不易的。然而,可以确信的是,由王兵执导的《铁西区》为观影者打开了一个“异域”世界,导演忠实地实践着“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创作信条,将鲜活的原生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至少,在影片放映过的大多数国度里,它所呈现的足以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部“奇观性”的视觉盛宴。
  导演:
  看过《铁西区》的观众往往惊讶于导演竟然能和拍摄对象如此融合地相处,在摄影机面前,没有人表现出怯意与敌意,那些工人、少年、拾荒者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工作被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外者侵入似乎毫不为意。也许导演的“草根意识”以及耐磨的个性成为他被铁西区人接受的最大因素。王兵生于“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展开的1967年,14年后——也就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年,他因家庭原因顶替父职进入西安建筑设计院工作。时事的瞬息万变与父亲的突然亡故使得王兵沉默寡言。但是他也很艺术,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了3年摄影,他至今记得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的话:“我们是在培养艺术家,不是培养实用的摄影者,我们的教育没有实用性。”王兵深受这句话的感染,称自己:“满脑子的全是理想,一直在追逐的是艺术、纯精神的艺术。”
  也正是为了艺术,王兵在铁西区一待就是18个月,积累了300个小时影像素材,再花了18个月的进行剪辑,完成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纪录巨著。用3年的时间来制作一部影片即便是对大牌导演来说也不见得负担得起,而王兵却能静心于其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他曾表示:“拍这个影片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我生活非常幸福的一年半……甚至从我14岁开始工作到现在,那是我20多年里最幸福的一年半。我觉得轻松自如,我和人接触没有障碍,不需要伪装,可以诚恳地和人谈话。好像是在一种短暂的安全之中,而且你还可以去思考,是个人的思考,不需要去考虑和周围人的种种纠缠。在拍完这个片子之后,我仿佛就又回到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环境,不是经济上的问题就是各种各样的麻烦。”
  “草根”意识与艺术追求在王兵身上得以并现,他完全沉溺于铁西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影像中的各色人物而言,王兵或是他们的兄长,或是他们的子弟;他的DV,也成为类似于印刻着“劳动模范”的搪瓷茶杯、饭盒、象棋等日用品,已不能引起片中人物的兴趣。
  纪录:
  《铁西区》片长545分钟,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部分。全部拍摄于沈阳铁西区。该区是中国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区。早在日本侵华期间,铁西区就被日军占用生产军工产品,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成为了中苏友好的“试验田”。苏联对华的大部分援助项目都被安置于此。即使是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掉在华专家之后,铁西区仍然是东北工业的先锋阵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区内的工作人数仍达百万之多。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入九十年代的铁西区国营企业开始亏损,到1999年末大部分工厂陆续停产。王兵于当年进入铁西区拍摄,所面临的正是大型国企全面败落的情形。就好像多梅尼科•帕伊尼(Dominique Paini)在评价这部影片时所说的那样:“该片的中心思想即是同时的衰败与消亡。”
  如果没有王兵,铁西区的沦落可能变得默默无闻,两百五十万下岗人数也仅仅是统计报告中的冰冷数字,然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因为有他,这段历史得以保存,这一时刻得以展现。
  《工厂》
  火车懒散的轰鸣声引领我们进入被白雪覆盖的“异域”世界——工厂。在幽冥灰暗的天空下,通过一连串长镜头,王兵将颓城残垣展现在观众面前。铁西区工厂的景观成为后工业时代文明瞬间倾颓的表征。冶炼、轧钢、电缆三厂是王兵影像中主角。它们在鼎盛时期无一不是效益千万,职工数十万的国营大厂。
  改革开放前,成千上万的人以进入这样的万人大厂为荣。即使到了80年代后期,铁西区的各个工厂仍旧是“铁饭碗”代名词。一旦进入这些单位,就意味着旱涝保收,生老病死全由单位负责。几乎每个单位都有浴室、休息室、医院等配套设施,本厂职工可以享用工厂中的一切民用设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工厂内没有私人空间可言,每一个角落似乎都被刻上“人民公社”式的印记。集体工作、娱乐、打闹、洗澡,就算是看色情影碟这样私人化的事情也变成公共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私人空间的缺失往往会触动西方观众的神经,而《工厂》中的工人从未感受到主体意识受到侵犯,他们大可以裸露着身体交谈、下棋,相反对于即将消失的集体生活更多地表现出惆怅、不舍。
  王兵面对采访时最常蹦出的词是“命运”。在谈到影像中人物所面临的生活窘境时,他表示:“……这么一个人,无论是否愿意,他们都在承受和不断地体验这个过程,这是他们的命运。这种命运对于生命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通过这样的命运能认识自我,认识事物的时候,他虽然在这个命运当中,但对一个个体来说,他是觉醒的。”就王兵看来,个体的觉醒、以及对于个人经验的确切感受仍有意义,就算是无法改变现状,但只要能感受到钝痛仍不失为对主体的肯定。
  这种意义显然是极其残酷的。在工人感受到钝痛的同时,工厂本身也在受着煎熬。导演不厌其烦地表现工厂运作时情景,冶炼炉、传送带、吊车等厂内各种机器被完全调动起来,这些已经承载了半个多世纪工作量的机器依旧在运行,只不过在摄影机前它们的苍老、凄凉无法遮蔽。
  王兵以昏暗的影像、连贯的长镜头来表现工厂正如一个垂暮英雄一般慢慢老去,厂房的黯淡、凝重给与观众的压迫感是不言而喻的。工厂与工人的命运构成了一个整体,就像是在日薄西山处,所有的肌体已丧失造血的功能,它所能等待的就是死亡。影片中的一个情节很有意思:一个工人慵懒地躺在长椅上,对着摄像机谈他从小学到下乡的经历,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注定将与这个厂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就在10分钟后,另一个工人进来通知他工厂明天停产了。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对这个片段印象深刻。那个叙说自己的工人就像是垂死之人回光返照一般,沉浸于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就在这不经意间死神悄然而至。
  在整体氛围严肃、令人窒息的同时,《工厂》中唯一带来欢愉气氛的就是工人们唱歌的情景。电缆厂中年干部年终聚餐,席间,一位女干部声情并茂地唱起了《走进新时代》,激昂雄浑的歌曲以及歌词中对生活饱含感激的意味与他们的实际境遇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黑色幽默油然而生。还有医疗休息室的那些卧床的工人们,在一位会吹萨克斯的工人带动下,唱起了革命歌曲。很奇怪,一旦唱起这些充满浓重意识形态的歌曲,工人们似乎就忘却了病痛、烦恼,莫名地兴奋起来,也许只有在歌声中才能完成他们对工厂鼎盛时代的追忆吧。
  《工厂》作为《铁西区》中最完整的一部分,它提纲挈领、把握住了整部作品的节奏。我们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个人在历史洪流面前的微不足道,在为小人物的命运感伤悲悯的同时,那个盛极一时的强权年代的消逝也令我们唏嘘不已。
  《艳粉街》
  《艳粉街》片头那位彩票促销员言语幽默,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哄购彩票时的热闹却抵不住这个街区实质上的落寞,当活动结束,留在雪地上的碎屑更加重了这里的荒芜。王兵执著于表现那种瞬间的消亡,从有到无的过程在他眼中显得特别重要。在叙说完工厂后,王兵将视角转移到居民的生活区。
  那些工厂中落魄工人的后代又是怎么生活的呢?这群十六七岁的男孩在棚户区内聚居打闹,彼此消遣,整日想着追求女孩。在这个破落不堪的街区,年轻人的生活到显得颇有生气。艳粉街的生活其实是中国前现代化社区的真实写照,与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台湾的眷村文化极其相似。这是另一种群居生活,少年人的爱恨情愁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值得注意的是街区中的那个小商铺,它成为唯一的公共聚居地,就如同《六人行》(Friends)中的中央咖啡馆(Cafe Central),是年轻人休闲、娱乐、商讨事宜的重要场所。
  《咖啡馆之歌》
  假如你有烦恼,不管是什么样的烦恼,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的女朋友没空,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想当一本正经的官员,或想做名医生,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在心理上濒临自杀,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到处找不到你的信仰,到咖啡馆去!
  ——皮特•阿滕伯格(Peter Altenberg)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显然要比“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些广告用语高明得多,即使这个人称“维也纳疯子”的天才诗人最终真的被关进疯人院,但维也纳中央咖啡馆却成为其心中永恒的避风港。而艳粉街中不起眼的小商铺也有同样的功能。那些男孩子的炙热情欲洋溢在小店铺的四周,老板娘宣读着其中一个男孩的情书,私人信件在类似于中央咖啡馆的公共空间接受众人的审视。
  影片的后半段叙述了2000年末,棚户区房屋的拆迁改造,人们为了争取应得的新房面积,与开发商明争暗斗。他们竭尽一切所能来为自己争取权益,然而在雄厚的资本面前,艳粉街人依旧持续着他们的弱势地位。弱势甚至成为这里祖祖辈辈人的传统。
  在几年以后,艳粉街的人们仍旧可以回到这片土地上,只不过届时他们已被钢筋混凝土修葺的高楼大厦硬生生地隔离,这群少年人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空间,但是他们的嬉笑打闹也只能成为日后重逢时的“聊资”,只能追忆,无法重拾。
  《铁路》
  正如火车引领我们进入了铁西区,王兵以《铁路》为这部巨著作下句点。铁路就像是铁西区的皮下血管,连接着各个厂区、生活区。它纵横交错,是铁西区的入口,也是它的出口。在铁轨上运行的火车自诞生那天起就进行着漫长的巡礼,见证着这个工业重镇的日益衰老。
  《铁路》的色调又回归到《工厂》的单调、冷酷,越发极致地表现消亡的主题。铁轨沿线的拾荒者进入王兵的视野。杜锡云与杜洋,这一老一少父子俩相依为命。十几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父亲一天的杜洋对父亲有极深的依赖感。当杜锡云因违规倒卖而被公安局拘禁时,沉默的儿子崩溃了,他茫然彷徨,拿出父母的照片,相片上的父亲、母亲衣着清爽,远没有如今这般落魄,随着屋内钟声响起,镜头又定格到杜洋的脸上,这时的他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王兵的《铁西区》描述了许多细节,然而这个场景却是其中最细腻,最令人动容的。
  灼热的泪水无法改变冰冷的现实世界,小人物的悲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前显得更为苍白。然而,个体确实在经历苦难。王兵在记录消亡,亦在记录苦难,在摄像机之后,他会不会也留下泪水,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
  不知是不是王兵有意为之,《铁西区》中三部影片的结尾都显得那么突然,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对“同时的消亡与衰败”最好的诠释吧。
  全球化的脚步并没有放慢,反而愈演愈烈,资本充当着先遣队,在“异域”横冲直撞。如此情形,我们又能保留多少“异域”,保持多少本真呢?
  上帝,请保佑“异域”的子民!

 6 ) 终于落下了大幕

火车边上有一对辛酸的父子,他们姓杜

他们定义了什么叫相濡以沫。

我想当年王兵拍了300个小时,剪辑了18个月,这一段是他苦心孤诣要留下的。观众要嫌这个电影太长,你就直接从第70分钟看就可以了。揭谜底是在82分钟。

工厂的衰落不可遏制,领导也不管,你让工人管个啥。什么都坏了,报上去也没人理会。工厂里就是这么一股怨声载道的氛围,想想我当年我爸的工厂也是这样,那是当时南京最大的包袱厂,3503厂啊,就这么倒了。

骂粗话,骂脏话,纷纷抱怨,打牌喝酒,下围棋,也阻止不了工厂的衰落。就像这火车的轨道,一切都是既定好的,大家在年轮上滑动着,无能为力。

 短评

所有交通工具里,我最爱火车。

3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6

7分钟前
  • VincentSakda
  • 推荐

列車穿過你的變遷,「人生不容易啊,孩子」

8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铁路延伸之处,是难以抑制的哭声

9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力荐

货运铁路专线上的工人,主要围绕着独眼老杜和他的儿子,“捡”煤球被抓,离开铁路边,在飞机场附近继续谋生。沿着火车前进的空镜很多,如果是铁道爱好者可能更喜欢。

1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老杜实在是个倔犟的生命。《铁西区》作为对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是新的开启。这个开启既意味着中国新纪录运动发展在一个广阔的世界电影的视野中朝向与世界电影的有力对话,也意味着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纪录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使命和标杆:良心和职责的标杆。

1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如同旋律在乐章中的重复 观察则更进一层 仿佛隐身了的摄影机越发贴近到人物内心 雪和铁轨都规律且冷 从工厂到艳粉街到铁路 镜头记录了一代人的轰然坍塌

17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还有什么比生活更破败……生活又像铁路一样漫长。

20分钟前
  • 南无老庄
  • 力荐

是第一部的回响,父子故事是火车奔向幽冥前的延宕,最终彻底脱缰成为无意识之眼。批评剪辑的省省吧,三部分构成了一个超过《浩劫》和《撒旦探戈》的雄浑结构,雷霆万钧。

2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铁西区》是我近几年看过的视角最好的影片,从底层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制度的毛病不经放大,也不经修饰,直白的摆在你面前,ZF鼓吹的未来是看的,是想的,不是过的,看到老杜儿子看着照片失声,我真他妈想骂他MB的。大学独自旅行计划的最后一站---铁西。

29分钟前
  • 乔大路
  • 力荐

老杜找到了新的营生,儿子也有了收入,新房子看着暖和很多,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过个春节了,电视机在歌颂伟大祖国,而我亲眼所见,在过去和现在,依然有很多最底层的中国人生存在地狱边缘。其实第三部素材的剪辑和截取已经比前两部有所精进了。

32分钟前
  • 日灼
  • 推荐

列车的不断行驶 父子故事

34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百度百科:制作过程 → 该片开拍前,王兵拟定了一份拍摄大纲,铁西区最让他痴迷的地方有三个,这三个地方正好可以组成拍摄的主体——工厂、铁轨、艳粉街。王兵决定就用这三个场景来概括整个铁西区,这三个地区也正好是铁西区特点最为鲜明的区域。该片拍摄的过程中,王兵其实并没有按照区域的递进顺序来拍摄。摄影师出身的王兵,随机性的在铁西区内寻找最好的景深和景别。王兵不与拍摄对象接触,原因之一是性格内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王兵害怕有阻力影响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王兵及作品简介:…… ——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到2001年拍摄结束,一共积累素材长达300余小时。2002年,《铁西区》粗剪版完成。→ 王兵:当铁西区变成《铁西区》: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

3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3小时

39分钟前
  • YoyoRan🤍
  • 还行

其实这仨片拍得很拙,贵在选材

44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还行

当老杜因为在铁路边上捡煤块被抓,小杜拿出从前的照片给王兵看时哭了,我的眼泪也没忍住,要多硬的心肠才能对这些悲伤无动于衷?当火车驰过一座又一座工厂的残骸,一个时代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跟随镜头投去最后的一瞥,从此一切都不复存在。感谢王兵!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2011.Jan.9上海九亭 DVD

49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还行

剪辑和前两部一样粗糙,但铁路边的老杜父子真是让人难以忘怀。老杜被抓后儿子杜阳翻看着父母相片,镜头一转掉下泪来。忍不住去看守所寻父才得知父已回家。在饭馆他向父亲诉说自己的思念,跪倒在地,像孩子般耍闹…实在是太让人动容和感动了!真实、震撼而残酷的纪录片!//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看到老杜儿子那一段,再次忍不住泪流满面。任何影帝演员都无法演出如此真挚的情感。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套纪录片终于在这第三部里有种奇迹发生的感觉,杜氏父子的故事讲着讲着就从铁路工人群体中轮廓清晰起来,很动人。好像也很少在王兵的其他电影里看到如此贴近拍摄者内心的段落了,儿子捧着一大堆家庭照片眼泪跟断线的珠子一样。铁路的镜头很写意,一路尽是废墟

5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1小时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