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HD中字

主演:文森特·林顿,赛芙琳·卡尼尔,Lea,Jackson,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洛朗·波瓦特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丹 剧照 NO.1罗丹 剧照 NO.2罗丹 剧照 NO.3罗丹 剧照 NO.4罗丹 剧照 NO.5罗丹 剧照 NO.6罗丹 剧照 NO.13罗丹 剧照 NO.14罗丹 剧照 NO.15罗丹 剧照 NO.16罗丹 剧照 NO.17罗丹 剧照 NO.18罗丹 剧照 NO.19罗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疯评影行]罗丹的情人

《卡蜜儿•克劳黛》(Camille Claudel,1988)
又译为《罗丹的情人》

导演:布吕诺•努坦(Bruno Nuytten)
主演:伊莎贝拉•阿佳妮(Isabelle Adjani),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弗朗西斯•麦克汤玛德(Frances McDormand)

       荫翳里,大致零星的那么几天几米阳光,算是奢侈了。
       每每路过高法的那条十字岔路,一个疯子总会站在路中别致地指挥壅塞的交通,时而双手合十,时而搀扶老弱,也是准点的下班上班,也是星许那么几天会旷工的……透着车窗却总能感怀那来自心灵深处的丝丝温暖,是啊,疯得让人温暖实属不易了。
      《罗丹的情人》,也是关于一个疯子,一个才情汹涌的女人,一个才情汹涌却癔症终老的女人。


遇见

      作为传记电影,我本人认为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初看与再看,也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感触,无非是当下法国著名演员的堆砌着拼演技罢了。
       努坦作为编剧和导演并不能赋予该片更多的艺术遐想更不是强悍女性的灵魂,这部1988年的电影叙述手法以及镜头语言远没有能摆脱努坦担任摄影的《恋恋山城》(Jean de Florette,1986)、《甘泉玛侬》(Manon of the Spring,1986)成功后的阴影。

     “她看上去端庄堂皇的额头之下是一双光彩夺目的蓝色眼睛,除了小说封面画中的人物的眼里外,你很难再在别处找到那样的蓝色。”
                            ——保罗•克劳黛(Paul Claudel)

       奥古斯迪•罗丹(Augeuste Rodinl,1840-1917)与卡蜜儿•克劳黛(Camille Claudel,1864 -1943)于1881年相识,罗丹是卡蜜儿的督导老师。那一年,他40岁;那一年,她17岁。他有许多的情妇,与生俱来的叛逆将她带入雕刻的圣堂将她带到罗丹的面前。
        努坦在这一段的处理,基本是平静。当然,无法考证,罗丹与卡蜜儿是不是狂热的一见钟情,至少我在该片里看不到燃情的意思。
       现实主义似乎代表着残酷与写实,那个时代的法国充斥着各种时髦的主义。罗丹的生命是在嘲讽和攻击中行进着,上帝也不怎么眷顾早年的罗丹,上帝和罗丹更没有眷顾15年以后的卡蜜儿。


碰撞
      
       罗丹的姐姐情困当了修女,两年后寥落地死在修道院里,罗丹自己也虔诚地皈依上帝和艺术。对于罗丹这样毛发浓密、体格强健的男人,身边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人倒是不足为奇,似乎大师们的创作欲望创作灵感与女性的肉体密不可分。
       至于卡蜜儿,才华与情感孤注一掷地倾泻在罗丹身上。罗丹对卡蜜儿的感情是自私的,燃起的创作激情是维系这段颠簸情路的走过漫长的15年。
       电影并没有回避大师的人品问题。在罗丹“艺术既感情”的伟大旗帜下,卡蜜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起初她只是罗丹的艺术奴隶,为他不休止地工作,充当罗丹一件件作品的模特,电影也毫不隐讳地印证《加来公民》、《地狱之门》和著名的《沉思》;当卡蜜儿与罗丹的缠绵进一步地升华的同时,她想融入罗丹的生命,他想操控卡蜜儿的灵感和思想,罗丹这一时期焕发的青春以及卡蜜儿彰显的活力融入了《永恒的春天》、《吻》、《亚当和夏娃》隽永的罗丹雕刻作品里,那一瞬是静止和甜蜜的;当卡蜜儿想努力的挣脱罗丹式的创作阴影以及罗丹式的生活时,他们反目了。
      一个强悍的男人永远有一颗狭隘的心,一个强悍的女人总是能将绵绵的爱转变成源源的恨。电影也恰恰是在这一章节变得哀怨与跌宕了,当曾经的卡蜜儿转眼成了雕刻艺术上最大的竞争者,当曾经的卡蜜儿已不能被自己驾驭,当曾经的卡蜜儿旺盛地创作大师却闲坐在枯竭的苦闷里,罗丹的嫉妒已经不能自持。当曾经的罗丹漠视自己的占有,当曾经的罗丹缄默在世人指责声中,当曾经的罗丹直白地剽窃自己的作品,卡蜜儿的愤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婚姻的胜者是罗丹24岁时结识的露丝,50年后她得到了一纸婚约。生活的败者是罗丹40岁时遇见的卡蜜儿,15年后他们形同陌路。
       不得不提到该片的配乐盖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跌宕与历史气息的缔结,夹杂着神秘主义倾向的乐章完美衬托着情节的发展。


哀怨的终结
   
     “黑压压的人群将它踩得粉碎”,卡蜜儿鄙视罗丹的蜕变。她雕塑的主题(《成熟》、《命运之神克劳索》、《波尔修斯和蛇发女妖》、《火边之梦》)透着激情澎湃,神秘、仇恨和挣扎,那是源自对罗丹感情的哀鸣。当然也有凄婉的情愫(《祈祷者》、《华尔兹》、《哀求》,《吹长笛者》),那是脆弱情感的娓娓。
   
       影片的结尾是卡蜜儿老去的照片,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她想诉说着什么?静静的、静静的——荫翳里,大致零星的阳光,震慑悲凉的心,透着点滴的温暖,将桀骜埋葬,只剩下美丽的面庞与那双蓝色的眼睛。(文/畅游四医院)

 2 ) Camille Claudel

反复看《罗丹的情人》,正如普世评价——片子的译名是对Camille Claudel的巨大讽刺——无论怎样都逃不开被Rodin控制的宿命。不过,没人在控制Camille,除了她自己。

随着画面跳跃,不时怀疑自己是否与Camille是同类:渴望艺术、剧烈生活、燃烧生命。可,如果仅为艺术燃烧生命,能否成为真正的艺术?Camille就是一粒流星,耀眼如她必然会吸引传奇如Rodin。她用全身的力量为创作、Rodin燃烧,且坚定而任性地要求她的作品、Rodin与她一同绽放绚烂的火光。当R初遇C的作品没有予以评价,当R看到C的大理石脚像没有为之“叹息”,当R忙于应酬、社交而不全力创造,当R久久犹豫于Rose和Camille间,C感到窒息:

——我们不是请他来讲故事的。

——他不在乎我的大理石脚像,他永远不会在上面签名。

——你怎会向那群外行人献殷勤?我再也受不了这些社交宴会。

——我不愿分享所爱,我无法容忍。多少年来你一直不愿意,你一直不愿选择、不愿做决定、到死你仍在犹豫。

Rodin说,我们是自然的叛逆,你我是同一类的,我跟你在一起是要享受宁静忘记一切,创作:Camille 遭遇了Rodin——刻骨地爱她、恋她、以她为灵感之源,但同样也不可能随同C一起燃烧——选择离开C,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然怎可能成Rodin。然而,大理石脚像出现在R没有介入C的生活时,成长群像出现在离开R之后:和R在一起的C没有属于她心灵的作品——她无法将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分给两件事、两个人。若与Rodin在一起,她只会全心支持他的所有,这对内心却又如此渴求独立人格的她来说,意味着选择完全舍弃自己。因此,当Rodin无法像她一样专注于她时,她无法忍受自己的付出——我已为你成为灰烬,我已为你抛弃、放逐自己,我之于你,究竟等于什么。若你无法给我,无论多不舍,我只能离开。可惜,一旦Camille这样的女人已经开始燃烧,就不可能再停止,即使离开Rodin,她只是无意中不再将那火束牵连到Rodin,而她自己,必然会继续灼烧,加上孤寂的催化。当Rodin说Camille的作品充满痛苦、寻找痛苦时,他是否知道这是C为了他无所顾忌地于烈焰中绝望地舞蹈。

天才+爱情+女人=毁灭,天才+爱情+男人=辉煌。

Camille的炙热火光,恩赐了Rodin创作的奇迹,而她自己终究只能是一堆灰烬。不过,也许足够,至少曾经燃烧过。

她不能生存,只能惊艳。

注:自然会有人不理解或不那么理解Camille Claudel,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和她一样无所顾忌、执着于燃烧与绽放,这样很好,不然社会就缺失多样性,人类也就无法继续优化繁殖了。不过,她之于我,仿佛能从她的眼里看到自己。

 3 ) 你是人间最美丽的旷野幽灵

  这非常巧,就在几天前我刚刚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几乎用了一整个夏天的时间。

  菲兹杰拉德生命中最后一个女人叫做珊尔达,她极尽铺张奢靡,性情古怪善变,人们都说她毁掉了“爵士时代”最后一位伟大作家,过了很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在他生命尽耗的最后几个年岁里,烟草、酒精、奢望、梦想以及一切浮于生活之上的华美泡沫湮没了他,他大段大段抄袭珊尔达的日记写进自己的作品,但他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人为他欢呼,然后呢?然后他们都死了,后来还被埋在一起。
  
  珊尔达的文字灵巧又动听,她在日记里依然为他抒情:“月亮像失落的钱币掉进深山,草地阴沉而刺鼻,我想让你靠近,我触碰你,像秋天的平静,甚至带一点夏天最后的回声。”

  这多妙啊,这部电影竟然也讲了一个同样的故事。

  很多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它就像一双隐藏在天空后面的大手,推动着一浪又一浪的人群涌向自己的列车,或者前进或者后退,天赋是一个罪孽深重的词汇,上天给了你什么,一定会掠走什么。

  这很公平,就像一笔交易。

  那些旷世奇才都是异常听话的人,他们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沿着这个声音走向旷野,走向水崖,走向深林,走向幽灵宫殿,走向亡灵之乡。

  在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中,十九世纪的巴黎依然美丽,雾霭浓重朝霞绚丽,居住在这个城的人们和雨果、巴尔扎克、罗丹、大小仲马同在,这些名字声振寰宇,他们在多年前亦不过是普通的少年,有着各自的烦恼,但在多年后,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字符,流淌在人们共同记忆的基因里。

  是啊,伟大的人,凭空出手便是经典华章,悲惨的故事、沧桑的文字、充沛的情感、后人道不尽的浓墨重彩的轶事,还有还有,支撑着他们骨架的高贵品格。

  可是还有人记得卡蜜尔吗,那个名声大噪的雕刻家的情人,她一生中唯一在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毁灭自己。

  有一种漂亮的说辞:石头里面隐藏着你的肖像,我拿起刻刀只不过在找寻你的模样。可是那在复杂的人类的体内,嫉妒、淫欲、懒惰、疯狂、贪婪又是什么形状,如何用雕刀将它们一一雕琢,留在那座高大的卢浮宫殿里,供人瞻仰。

  年轻的姑娘,那些吻着你们鲜红嘴唇搂着你柔软腰肢的男人,只不过爱慕你美丽的脸庞,难道真的会有人挚爱着你备受摧残的容颜,不不,那只不过是小说而已,那个写小说的女作家后来嗜酒身亡。

  卡蜜尔将自己的所有天赋才情时间梦想都耗在了一场夏日骤雨未停的爱情里,可是当雨停以后,男人们穿好西装,走出门外,另一个充满危险的现实世界中有他的妻儿,他们像动物一样依赖他,什么爱情和情欲,美丽和有趣,见鬼,are you kidding me?

  不用怪世人不理解天才,他们偏执又疯狂,从来不听劝不低头,只能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声音大过天响,一切的规则和束缚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可以被砍掉的窗棂。

  坊间传言罗丹的一部分作品实为卡蜜尔所做,这些好事之徒的流言实在无聊,恋爱中的他们互为创作原型,分离的时候彼此也没有停止雕刻,在泥土、石块、青铜中找寻自己灵魂的映照。至于映照出的是白色天使还是黑色撒旦,如人饮水。

   学会规则,这样生存起来容易多了,有一个关于罗丹的轶事是这样说的,罗丹在雕像的时候有政府官员来视察,官员认为雕像鼻子有点大,建议罗丹修改,罗丹于是爬上梯子用刻刀假意修改鼻子,然后把手上的石膏粉悄悄撒下来。

  这段故事被奉为坚守原则却又圆滑处世的经典,所谓成功者,只不过是在平衡各方利益并将之均衡分配的人,他们是能人,但却并不是奇者。

  可笑的是,拥有奇异之才者往往不被现世接纳,也有暴徒和恶棍用这种说辞为自己开脱,可是那些甚至不被后世所铭记的旷世奇才,恰恰好就隐藏在污秽和灰尘之中,他们浑身尘土奔跑在自己的旷野之中,分裂出的自己伴随自己渡过最后孤独的年岁。

  好了,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卡蜜尔独自一人生活,贫困交加,几近于疯狂。1913年3月10日,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1914年,在精神病院住了一年后,卡蜜尔被转往阿维尼翁(Avignon)附近的收容所,在那里,她一直呆到1943年10月19日去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她都被绑在一件捆绑疯子的紧身衣中默默无闻地度过。

  摇滚歌手和果儿的故事从古一直延续到如今,那些坚强又耐操的姑娘们只要把自己晒得黑亮便又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可是偏有那些偏执顽固的灵魂只能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声音盖过一切——父母的忠告、老师的训导、挚友的警示以及马路上汽车的尖锐鸣笛、天空里清脆的鸽哨、水流过石头的声音、情人们说我爱你、落叶擦过地面的低语——统统抛掉,直到生命和才情耗尽,直到死去。
  
  

 4 ) 永恒的雕像,萎落的心

  "瞧她怎样吃力的拍打翅膀
你做梦的人却挥霍她来飞翔
以致她的双翼为歌唱所伤。“
—— R.M.里尔克
       
       割伤她双脚的是她亲手打碎的玻璃 —— 当卡密儿扑上罗丹家门前的台阶,飓风般咆哮着曾经细细呼唤的姓名,唯一的火光被罗丹可耻的熄灭了,黑暗中的悲泣,怒吼,倾倒的垃圾突然没有分别,凝固成同一种公开而静止的创痛,原来疯狂是有形象的,她终于凝成一尊雕像。
                                  
         可是,第一次映亮卡密儿双眼的也是罗丹的光芒 —— 在马车里,不可一世的雕塑大师终于发觉卡密儿夺目的才华和清鲜的身体。罗丹说起米开朗基罗未完工的奴隶像给他的深刻启发,语义复杂的说道:”我多年来苦思冥想的感悟,你似乎早就领悟了。“ 随后,窗外的灯火被车辇遮掩,罗丹在阴影里变暗,卡密儿从光中浮现 —— 最初的最初,是爱情剔除了嫉妒,留下纯粹的交流和仰慕。潜伏而来的阻碍也就在这里, 当卡密儿从马车上跑开,又赶回来,我以为的情节应该是一吻,可卡密儿只想郑重说明:她从没抄袭罗丹的亚当,新雕塑的姿态只是回避模特受伤的身体。
      —— 这样独立的自我意识,卡密儿从小就有了。 这个自幼酷爱捏造粘土的女孩,父亲是外省小城的抵押担保人,母亲是本堂神甫的妹妹。父亲力排众议的支持让卡密儿笃信自己的天分,母亲的激烈反对让卡密儿急于证明自己 —— 她勇敢,甘愿彻夜不归,在十九世纪的巴黎老城偷挖粘土;她反叛,领着弟弟保罗阅读上世纪”被诅咒“的兰波诗集;她心无旁骛,身无束缚,当罗丹笑问她是否需要指点或帮助,卡密儿一字一句的说:”不,我既不需要指点,也不用别人来教诲。“

      艺术天分同样危险,正如艺术尽头的【美】本身更像汪洋里赛壬的歌声。卡密儿一颗纤尘不染的水晶心,在世俗中寂寞,在情爱里又燃烧的太炽热,五彩的光芒让罗丹都无法自制 —— 爱情从来是两个人共同的新生,罗丹原本赤裸粗犷的艺术创作突然注入了女性生命的柔情。 地狱之门前的三座亚当,仿佛是向死的慷慨中携手沉默的哀歌。他的”吻“是超越言辞与面容的飞升,无与伦比的爱情让两尊岩石放弃永恒,逃入彼此的视线。卡密儿光暗之间一个拜倒的背影,成就了罗丹手中最美的曲线,像冬夜一阵横跨千山的风,吹透了尘霾遮掩的身形,一个不悲不喜的起点,只有新生的缱绻的困倦。
                                       
     可是除此以外,卡密儿本人呢?她在爱情的火光里燃烧,她本人的创作呢? 她一颗纤尘不染的水晶心,不小心就透明了自我,连这部电影的中译名都开了个凄凉的玩笑,从原本《 Camille Claudel》(法语名)降为《罗丹的情人》 —— 这对于自信好强的卡密儿是莫大侮辱。 疯狂的鼓点开始加速,她的灵魂挣扎着向上,她的身体痛苦的抱紧自己,她的心灵依恋爱情。是谁说过?和大师相爱是危险的,因为激情中物我两忘的只有女人,男性却能在瞬间的激情中寻访浩瀚的艺术生命,以至于当罗丹为卡密儿手塑的”罗丹“青铜像得意万分,卡密儿却被萝丝(追随罗丹一生的野玫瑰)拿火钳吓得痛哭。罗丹渴望不竭的奇遇和爱情,卡密儿却斩钉截铁的要一个抉择:放弃她,娶我 —— 那瞬间,罗丹像一面骤然锤破的风琴,讪讪地沉默。他勉强说:”爱情……爱情有许多种,Camille你问的多可笑啊……“

      从此分别。卡密儿像悲剧的俄狄浦斯一样,越是拼全力想挣脱诅咒,命运的罗网却更紧的收缩。她的双手早已粗糙,她搂着泥土呼吸,拼命雕刻,金铁之声都变得痛苦,可评论界嘲笑她和罗丹亦趋亦步,收藏家对她的组品不屑一顾。她在庸俗滥情的舞会上撞见一个老妇饱经沧桑的脸,卡密儿看得流泪,看得头痛欲裂 —— 这是一道可怕的预言,卡密儿第一次清楚的看见了。 最初是战胜私情的斗志,然后不堪重负,听之任之,被痛苦打磨出自我封闭的寂寞。紧接着是放纵,继而麻痹自我。塞纳河涨水,她一无所知,在汪洋里搂着酒瓶昏迷不醒。 她一生中唯一一次个人雕塑展上,她的弟弟—— 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保罗-克劳黛—— 沉痛的说道:
” 卡密儿,我的姐姐,一位高傲无比的天才,在耻辱里双膝跪地,你们知道么,是什么挣脱了她哀恸的挽留?就在这座雕像,就在你们眼前 —— 那是她远去的灵魂。“

     是的,她的灵魂无处可寄,只能远离。越是迷信纯粹自我的才华,她创作的源泉越稀薄,越是牢固的封闭自己,她和一切人间悲欢越隔阂。 电影里罗丹和卡密儿最后一次重逢时灾难性的。 罗丹蒙着双眼,走进卡密儿日夜创作的工作室,抚摸每一尊雕塑,直到震怒的睁开眼睛,说“你怎么敢用这样的雕像给我制造丑闻?你怎能将我们共有的生活塑成这样的雕像,把我当成两个女人互扯的玩具,这是下流的侮辱!” —— 罗丹说什么都没有关系,最深的创痛是语言之上的傲慢,语言之下的误解。 卡密儿直到此刻才明白,哪怕当初相爱相敬的罗丹,也再从没有在艺术家的身份平等看待自己,从没有怀着同等的真心试图理解自己。 当罗丹大手一挥,用一句“你看看,我雕塑的是生命,你却只塑造痛苦”就抹杀了卡密儿的全部创作,他和她,依然在纯白的石膏像两旁,两人的位置和十年前初相知时一模一样,可是最初启明生命的爱情,此刻撕扯殆尽了,不能抉择的依然沉默,不能厮守的只能从毁灭中拥有。

       卡密儿一无所有了,能挥手毁灭的只剩她的雕像。每一段缠绵的记忆,推倒砸碎的瞬间才倏然透亮,原来曾经是这样,曾经的爱人透过曾经喜乐悲苦的碎片发出最后的声响,原来始终深爱着。可是剥开这金石泥土的表象,当初的激情,预想的幸福,竟然只有一抔灰土的坟墓。曾在情书里双膝下跪的罗丹来自那一重时空?如今摔门而去的背影来自哪个时空? 如同卡密儿那尊被误解的《成熟岁月》,它为什么一定要和罗丹有关? “那个年华逝去的老妪是我,只有白骨上残存着时光。那个哀求的少女也是我,她跪倒着伸手也唤不回青春年华。而那个男人,和你无关,他也是我。我赋予他我全身心的坚强,而他把虚无交还我。看罢,这是三个我,绞缠虚无的三个化身,属于我的三位一体。” ——

      这一切谁乐意来费心理解? 卡密儿本人终于被家人送入精神病院,经过三十年恐怖的沉默,在一战初期病故。

--------------------------------------------------------------------------

     也许,和天才相遇的女人更需要保护自己,【别让灵魂的火光熄灭,但也别让它烧出来】。可这一点点自保的理智,情感中奋不顾身的人哪里有心去斟酌清点…… 以至于两道强光相遇,瞬间激昂的火光过后,留下寸草不生的荒漠。 但是,倘若仅仅拿世俗情感的得失衡量卡密儿-克劳黛,这未免浅薄,也辜负了这部将近三小时的电影。除开歌功颂德的礼赞华章意外,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无不来自艺术家独立独自独特的内心感受 —— 哪怕卡密儿-克劳黛以全部生命雕塑痛苦,她的私人痛苦却被她天才的双手点亮,足以击穿百年沉寂和埋没,携着一往情深的执着,赴汤蹈火的勇气,和献身艺术的悲剧冲动,呈现在每个回望她,哀婉她的观者面前。
      
 ----------------------------------------------------------------------
你还小呢
什么都不懂
弯弯曲曲的心肠就挂在手臂
你看见太阳白白地在天上飘着
就像用筷子夹下来尝尝

你还小呢
有一天也会长大变老
你逃啊逃
想要飞入月亮
月亮在你身后摇晃
……

你那时还小
不知道入骨的悲伤
这悲伤化作风和月
美化世人的想象

有一天
你坐在石头上
露出十年前的笑容的模样
风和云在你身边缭绕
我知道
你再不想进入月亮
         —— 《云生梁栋间/ 风吹窗户里》 云中
 

 5 ) 伟大的情人

如果可以长歌当哭,我一定大哭一场。为我刚才花费一个小时而为camille claudel 写下的字。
罗丹的情人,罗丹的情人,我在看完电影的三分钟内都无法平静我的悲壮和苍凉
我尽可以畅快淋漓地去表述我的疾苦。可是我却无法恢复没有存档的丢失。
我无法形容我的暴怒。我多么想像camille claudel 一样地摔手砸掉一切自己的杰作。
而我不能,我只有平静下来,再一次地呼吸困难地坐在电脑前面妥协。

我慢慢地看到天光亮起。
又一个星期的周而复始。我将慵懒地支持着自己去听那些枯燥的话,想那些头疼的专题,看那些生硬的文字,然后,老老实实地赚取那几张钞票。
我将不能免俗。我不能如camille claudel 那样地坚强,我是那样软弱。我无法为了什么意志而去放弃毫无意义的奔波,我必须要努力地去融合,仔细地去隐藏,伪善地去经营,才可以缝缝补补地等待好运的垂青。我没有她的勇敢,没有她的刚烈。我不过就是凡夫俗子的琐碎。加上一些疯狂的臆想。
然后一切我都没有胆量和耐心去承受

camille claudel 的情人是伟大的罗丹。
全世界都仰视的罗丹。那又怎么样。他一样可以一边爱她,一边方便着自己的创作,这和与她厮守与否毫无关系。
可是,我那么深切地明白到她身陷困沌时候的刚硬,她砸掉情人门窗时候的残烈,以及,她将门窗紧锁住的绝望。
我非常可以体会。
我几乎是在她的边缘处行走。但是还好,我是凡人,我可以瑟缩着,津津有味地麻痹自己。
就好像说,爱啊爱的,但是有胆量去死吗?
没有。所以,羞于表述什么爱啊爱的。

最难过的,不是她被情人拒绝选择后的远离,也不是她困苦到没有钱去取暖。而是她被遣送疯人院前给一直迷恋她但是后来绝望了的弟弟,她说,人们说的那些灾难,那些关于我的,不是真的。

几乎要掉下眼泪来。几乎。

可以忍住不哭。

我不认为她疯了。她只是累了。疲惫了。于是开始放肆。她活得太隐忍。太强烈,太冷静。她曾经是爸爸餐桌上骄傲的谈资。是她伟大的情人毁灭了她,不单是她薄弱的身体,还有她的意志和才华。
她将就是这样破损了。
那个苍老的妇人,面目愁苦,目光呆滞。
触目惊心地刺激着camille claudel 的神经。
想必,那便是她的未来了吧,无依靠,无指望。就这样地,荒芜了。

我不想再絮叨下去,我惟恐自己如此地明白,如此地清醒。我不要这样的智力。

 6 ) 干净的一生

Camille Claudel。罗丹的密友写信给她说,他这一生最爱的,只有你。这时,Camille Claudel的天赋和生命已经被这个享誉世界的雕塑家罗丹毁了,他口口声声地说爱她,却不愿给她婚姻,令她不仅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声誉,他在公众场合极力推荐贫困潦倒中的她的作品,暗地里却嫉妒甚至压制她的作品。她终其一生激烈地反抗甚至疯癫,就是饶恕不了那个因为爱情而毁了的年轻又有才华的自己。而她自暴自弃毁掉了毕生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对这个不容许她的天赋存在的男权社会无望的挣扎。她的一生,一半的悲剧是罗丹造成的,另一半,则是那个她视作灵魂的弟弟造成的。而这所有一切,都从属于不能容忍女性比男性更出色的守旧思想的迫害。



Camille Claudel,这个名字以伴随其后悲剧性的一生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之一。但凡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过同名书的人,都会拒绝将其真正的名字编译成为“罗丹的情人”。这位有着极高天赋的女雕塑家,一生都在抗拒着“罗丹的情人”这样一个称谓,更抗拒着所有与罗丹的一切。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依然避免不了被这样介绍给大众。



我是自从Camille Claudel和罗丹分开之后,就一直流着泪看完了剩下的一个半小时的。这个伟大女雕塑家的悲剧,让我对这个世俗的男权世界心寒不已。我们伟大的男性雕塑家罗丹,任凭他的灵感和创作源泉都是来自于这位美丽年轻又具有天赋的女人,那也只是叫做灵感来源。而在我们对艺术认真而怀抱着纯洁美好想象的女主角心中,这不是剽窃又是什么呢?她说,罗丹偷走了她的灵感,偷走了她的才华。如果她不是女人,而和罗丹调换一下身份,谁又不会认同她呢?她的美好青春年华,她最有创造力的年代,她为了爱情,将之全部奉献给了罗丹,为他做model,做模型,给他灵感,给他创作上力所能及的帮助,以至于失去了自我,中止了创作。而等她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创作力之后,却难以从逃脱模仿罗丹的嫌疑。



他爱上她的时候说,“她是我所有灵感的唯一源泉,她所拥有的,正是我所失去的”。 可是,他不愿意跟她结婚,因为跟他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却也并未结婚的Rose“有病”,他不能不管Rose。他看似理智的决定,实际上是如此不负责任。当卡密耶来到他住宿的楼下吵闹,他都没有出来。甚至当卡密耶穷困潦倒直至进入精神病院,他都没有来看过她,没有给过任何关心和照顾。俩人在工作室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卡蜜耶说,“我的肚子,你甚至无数次触摸过它。”卡密耶说的是她怀孕的事实。但是罗丹,这位闭着眼睛就能摸出雕塑所作为何物的伟大雕塑家,竟然毫无察觉,并在知道她流产之后,并未表现出任何同情与关心,反倒为了那尊“三位一体”的雕塑对着卡密耶大吵,指责她不该用他们的故事进行创作,刻画了他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关系。绝望的卡密耶在罗丹走后,对着雕像自言自语道:他错了,我雕刻的是我自己,年轻的少女是我,年老的妇女是我,那个男人也是我。



罗丹缺乏对卡密耶的理解,可以归结于他孤傲的男性中心思想,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他甚至反复告诉别人:我给卡密耶指出了一条成功之道,只要她找到了那个秘诀,成功就是她的了。当身边人都这样告诉穷困潦倒的卡密耶的时候,卡密耶是如此的不屑。她何须要罗丹故作姿态,将自己的成就列于他的指导之下。她要做的是卡密耶,不是罗丹的情人,更不是罗丹的学生。到后期,她的作品越来越表现出与罗丹的风格之完全地决裂,用自己毕生的孤独和困苦证明了她是卡密耶,不是罗丹的情人。



卡密耶说:"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
罗丹说:"可是我们已经相识了,于是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
  
罗丹说:"在你美丽的身躯面前,我不禁双膝跪倒,顶礼膜拜。"
卡密耶说:"你做着田园诗式的美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



罗丹赞美生命,卡密耶看到的却都是生命的空虚与枯萎。罗丹的作品里充满了对人生的热望,而卡密耶对爱情和社会的绝望将她的作品引向了阴暗和忧郁的题材。
  
她与罗丹的决裂,绝不只是爱情这么简单。卡密耶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又特别执着纯真的人。她第一次和罗丹吵架,就是因为不愿意去参加那些社交应酬。在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卡密耶眼里,艺术是不应该屈服于世俗,屈服于利益的,而罗丹为了争名夺利所做的这些事情是她内心根本不认同的。这位不谙人世的艺术家,眼里只有艺术品,毫不在意他人的评判。她缺钱,但是她对那位写作《罗丹传》而前来采访她的女记者说,你可以买下我的泥土,作品,所有的一切,就是不能买下我。



卡密耶和罗丹的彻底决裂可以说是从最后一次大吵就开始了。而剩下的时间里,使她最后彻底崩溃的,其主因却并非在于罗丹,而是她的家庭。那个从小都特别支持她从事艺术的父亲,如今只为出了名的弟弟骄傲,当着失魂落魄的卡密耶朗读起了弟弟出版的诗集;那个从小就不支持她从事艺术的母亲,依然不愿意搭理她;那个因为罗丹的缘故被推荐到外交部工作的弟弟,此刻,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姐姐,在她的展览上不告而别。在那场展览会上,长达20秒的卡密耶落寞而无助的表情,让人看了心疼。从此,她彻底孤独了,那个她一直鼓励朝着诗人方向发展的弟弟,如今真的出名了,而自己,却一无所成落魄至今,骄傲的她不能忍受这样的失败,就像她不能忍受只做罗丹的情人一样。她要成功,她能成功,可是,她没有成功。她想不明白。



她还没有想明白。她还在热情地疯狂地爱着这个弟弟,在石板上刻下弟弟的每一次出使。她却在弟弟的安排下,被诊断为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从此,一住就是30年。这三十年间,母亲从未前往探望,弟弟也只是去过几次。其间,医生们反复告诉她弟弟,她在艺术创作的时候精神是很正常的,不需要住在精神病院。可是,他们不愿意接她回去。于是,她一直就住在疯人院里。当她死去,连尸首都没有家人去认领。作为一个失败的艺术家,她被家人彻底抛弃了。他们不愿接她回去,就像那次展览上,她弟弟不告而别一样,都是因为以这样一个家人为耻。对比想想罗丹的身世,他是由自己的姐姐打工供养读书才有今日的成就。尽管卡密耶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然而,她作为女人的卑微地位依然不如出身微寒的罗丹,想想真让人唏嘘不已。



她临死的时候说:"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是的,对于一个经历了爱情和亲情的决绝的人,她的此生还有什么能说的呢?

  
若干年后,在罗丹的授意下,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卡密耶的15件作品,而对于一个有一生可以创作的天才雕塑家而言,15件和她所被毁掉的几十年相比,真不过是沧海一粟。罗丹再有心弥补,也挽回不了他对卡密耶造成的伤害。



最讽刺的是,就在罗丹博物馆,她的弟弟组织了一场她作品的展览会,在会上颂扬她的杰出艺术成就。



看到这样一段史料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卡密耶到底失败在哪里。



她败就败在太认真,太较劲,太艺术,不懂得圆滑的处世之道。如果她像罗丹一样,也认真地做好文化部交代她做的雕塑,而不是用藐视的态度寄去一堆垃圾并且撕了政府支付的薪酬,她不会遭到压制,她也不会贫困潦倒到只有一身衣裳。如果她像自己的弟弟,当年借着自己是罗丹的情人,被罗丹推荐到外交部去工作,好好地利用好罗丹这个名人,她也可以像她弟弟一样,过着舒服体面的一生。如果她还能像这两位的绝情,像罗丹选择不纠结而放弃爱情,像弟弟选择声望而放弃亲情,像他们一样抛弃自己,那么,她完全可以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可是她太执着。她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一定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所以,她被社会抛弃了。



而这个社会,适者生存,生存的都是这些早已没有了纯真之心的圆滑男人们。


她的人生是如此的干干净净。


那个享誉世界的大师罗丹和外交官弟弟能配得上这四个字吗?

 短评

影片过于细碎、跳跃,缺乏真正有力量的场景。对卡蜜尔和罗丹的描写都停留在很表面的层面,纠缠于情爱关系,却没能揭示艺术家的独特:他们从情欲中得到的力量,他们的痛苦与孤独——如同片中的雕像只是背景一样。阿佳妮在片中有时真像苏菲玛索,纵然她演技出色,却没能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女性艺术家。德帕迪约更是无从施展演技,罗丹的形象肤浅单薄——两人结尾处一段吵架戏简直狗血!导演之前一直是摄影师,执导功力实在乏善可陈。BTW,本片完全应该直译为《卡蜜尔·克劳黛》而不是《罗丹的情人》!

10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一见罗丹误终身

11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少有的几部先看过书后去看的电影。与罗丹的爱情,消耗并完全摧毁了卡米耶,同行是冤家……我不能完全地离群索居,必须有人来阻止我,在我变疯以前……

13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驾驭不了爱情的最终成了卡密儿,而驾驭得了爱情的最终成了伍尔芙,依附于爱情的女人最终也只得个悲情的下场,落为谈资。

15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推荐

卡密尔是一个我仰慕的传说中的法国女雕塑家,阿佳尼是一个我仰慕的传说中的法国女演员。

19分钟前
  • 2013
  • 力荐

这才是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看到后面我想:我要是卡蜜尔就把所有作品都毁掉,这世界根本不配拥有她的作品。果然,下个镜头她就对自己的雕塑抡起锤子。#作为一个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但特别珍惜有才华的人,其实看罗丹倒还好(反正不看电影也知道他过分了),倒是无法原谅卡蜜尔的弟弟#与其说看才华和爱情如何毁掉卡蜜尔,又何尝不是在看社会和规则如何毁掉了卡蜜尔弟弟保罗呢#

23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卡米耶,33岁的阿佳妮,我见过太多的蓝色,魂断威尼斯之蓝,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维姆·文德斯之蓝,德里克·贾曼之蓝,绝望之蓝,明净之蓝,孤寂之蓝……蓝色是拒绝融化的冰,蓝色是正在燃烧的火焰,我更喜欢此片阿佳妮的癫狂之蓝,哀求之蓝,反复咀嚼之蓝,在疯人院慢慢老去的枯萎和干涸之蓝。

2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最悔的是曾与你一同雕刻,最怕的是重蹈覆辙。最恨分开以后,时间在你身上热闹流动,却在我这再没走过。后来我把自己锁进斗室,以为只要雕出伟大的作品,你总有一天会回头看我。十七岁那年马车里错乱的吻,终于视若仇寇。我伏在泥土里,我砸碎所有石膏,我雕了三个自己。我如一座孤岛,原来你从未靠岸。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导演太残忍了,连电影名都叫【罗丹的情人】。她被剥夺肉体、被剥夺情感、被剥夺创造、被剥夺了她的名字。

29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若爱得深,会不能平衡;为情困,折磨了灵魂....

3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当年特意不敢选罗丹和卡密尔的课题来做,选了蒙克的。结果到底都是差不多,一段情一辈子纠缠不清的类型。太投入,太孤注一掷,但什么样的人总会遇到什么样的致命的人吧。谁以为谁能逃脱得出命运?

34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港译片名叫《罗丹的情人》,完全与影片本身背道而驰。

3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王尔德说,人自杀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和艺术家恋爱。

37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那个有蓝色湖泊般双眸的女子,当她在楼下大声叫喊他的名字,而他痛苦,几乎默默承受一切,我只是无法明白,到底是爱艰难些,还是承受爱艰难些。

42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阿佳妮把卡蜜儿的癫狂和绝望乃至深情都演绎到了极点,却仍然令人心疼。无论后人如何评论她,我却认为能够把自己毁于一旦,投身到爱的绝境,不给自己留下退路,这已是一桩绝美的悲剧。

46分钟前
  • 推荐

一刀刀刻下去的岂止是欲望,刻下去的是一段在别处的生命是所有的隐忍和悲痛啊。能够把自己毁于一旦,投身到爱的绝境本就是个悲剧。静静的结尾如同Camille 的遗言“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一样。She is nothing at the end but a mistress of Rodin. 唉

5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看到评论里说:“女人的悲哀往往在于,如果她深爱一个抽象的东西,学术或者艺术,就必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男人身上才行。”我竟然能认同这一点。长达近三个小时去感受阿佳妮所演绎出的这样一个拥有旷世才华的炽热生命慢慢熄灭直至成为灰烬的绝望感。

54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重看#犹记初看时为之写的一首生硬拙劣小诗,而今重温那历历的心痛却几乎消失了,时间洗练最终都要这样,正如卡密儿与罗丹的终生纠葛,唯有死亡才能平息。将血肉情感铸进泥胎石塑,将刻骨爱恨凿进相思的灰烬,声声泣血;天才的火焰是自毁的因子,因同类趋光之爱捆绑,因过于相似(或相悖)的艺术体质而互斥反目,爱是双刃剑,是燃烧的明亮光斑,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中的取舍决定出路。阿佳妮再次出演魔怔,片中提及雨果之国葬,与《阿黛尔·雨果》形成互文。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素白衣裙傲立两座亚当之间的她,身囚罗丹掌中,盐样雪花磨蚀石膏躯壳飘散光阴缝隙,一根紧紧攥握,化为齑粉的肋骨。我的名字是卡密儿·克劳岱尔——女性艺术家的独立宣言被消解为雄性墙垣封锁的跌撞呐喊,片名脚注如附骨烙印,「情人」奇情邂逅抹煞了「天才」灵魂棱面。罗丹打磨璞玉独揽光华,当玉石不再满足折射辉映匠人容貌时,爱欲揉塑泥胚,血泪刻入玛瑙,半生徒劳换来一声媲美男性的承认,抹除名姓与创造,美誉即诅咒。阿佳妮情痴殉道的演出将卡密儿少女到老妪的疯魔传奇浓缩三小时光影天地,罗丹形象是狂焰般激情映衬下浅白空洞的粗糙造像。永恒无尽之爱把痛苦悉数献祭给空虚交缠的三座化身,倾注毕生冥思与才情,向着一把无底银壶昼以继夜浇灌。上帝无法予我平静,只有时间的监狱与漫长的沉默悦纳死亡赠礼,旷野游魂杀死温柔梦乡,随后自决风中。

1小时前
  • 嵇澹
  • 推荐

这么油菜花的姑娘被毁了。。。被自己毁了。。。感情上完全可以理解她。。但是真的好惋惜~~阿佳妮年轻的时候真的好萌有木有~~~以前知道她的传奇,但是看了之后好难过。。真的很悲剧。。爱情叫人痴狂,艺术叫人癫狂,两个加在一起,人不疯狂都难了。。。

1小时前
  • 李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