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香如故

更新至04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7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8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9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惟有香如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劫犯在逃顽皮鬼1957幽冥之家放松之人完美对垒共演NG绝世千金第二季抗击东方海盗传奇牛郎织女废柴特工(普通话版)静静的白桦林诡劫瞧这一家子1979万鳄巨兽天下第一郭晋安版魔镜奇缘3Mario~AI的去向地窖藏恶理想国2017蓝色大海电影社会主义夏威夷特勤组第六季liar看孩人的诱惑不速来客2021十四岁的爱情铁道卫士高材生别闹天使大人睡美人2016赴汤蹈火财子名花星妈出走澳洲粤语50英尺高的女人丛林中的亚特兰蒂斯原罪的羔羊昨日的美食2020新年特别篇污秽3年8班奖命 1Up隐秘的诱惑她爱2021萨德岭图鲁巴

 长篇影评

 1 ) 是香,明的也是融于天地的志与精神

《惟有香如故》

它有多好看呢?

一个从来不看纪录片,从来不用B站的人,为了它开了大会员。

从开到过期,也只看了它,好多遍。

它舍弃了常用的叙事结构手法,在历史的微小断面处深耕创新,放大细节进行推论。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但这部纪录片以它的独特想象力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讲述。

纪录片以一种古今交织的形式,诉说了五种香,每一篇章都以香料为引、词牌作名、讲述了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每次科普香料的过程,都是以香喻人,以香明志。

除了以香作为引子的这个想法极为精妙外,每一集的台词、服化道、配乐、画面都堪称绝妙,穿插在古人故事中科普香料说着旁白的导演,打破了古今的束缚,让我们这些今人,能够通过那袅袅之香与古人对望。

语言过于匮乏,只有一个“美”字相赞。

这部片子真的值得看一遍。

《雨霖铃》 瑞龙脑香——杨贵妃

从杨贵妃葬身马嵬驿的坟开始,借坟中不变的香囊为切入点,通过乐师贺怀智献帽子的事件,缓缓道出了杨贵妃和瑞龙脑香的故事。

瑞龙脑香是一种冷香,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它,同时也道尽贵妃喜爱这种香的原因:“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这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天下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于是明明全篇只出现一个背影,但贵妃清冷高洁之态已跃然纸上。

人人都说她是红颜祸水,历代文人也都说,李隆基因为美人丢了江山。可事实却是五十年君王意气的皇帝本人,放弃了她的妻子,或是爱人……喜爱这种寒凉之香的杨贵妃本人,也许从头到尾都很清楚,自己只是政治的牺牲品——从生到死。

死去的本人也许非常安静,因为清醒。

但放弃她的君王,余生皆在悔恨。

而曾因她而开悟的宫廷乐师,在已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面前,奏响了最后的悲歌,以他的生命为代价——正如他所说的“天香至善,愿以卑微的余生供养。”

本篇名为《雨霖铃》,正是李隆基在失去杨贵妃后的一个雨天作的一首词,而贺怀智用琵琶弹奏了出来,并以断弦展示这首词、这首曲极致的悲痛与无可缅怀。

“他想努力忘掉之前所有的生命,无论是欢喜还是悲伤,因为每个瞬间对当下来说,都在悲鸣。”

香、诗词、曲、景,以及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案,让这个故事无处不充满美。

——天然龙脑香,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炎凉。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如梦令》 梅香——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被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一集,说的就是李清照从改嫁到离婚的故事,而这期间,仅仅隔了一百天。

后人对此次事件遮遮掩掩,认为年过半百的李清照选择改嫁给此人本身就是晚节不保,也并不关心其中的诸多原因。

但导演通过收集史料,挖掘细节,尽可能真实地去还原并将这个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也让人对李清照的风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她结婚,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

她离婚,是不想成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方法,就是沉默。”

高洁的梅花不想与之为伍,可以磨难,却不能苟且。

在现代看来习以为常的理由,在那个时代下,却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并且成为某些人嘴里难以洗去的污点。这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在那一场失败的婚姻里,堪破了梅花的灵魂。

最喜欢的一段画面就是李清照立于白墙之下,圆窗,窗前红梅,窗外绿竹,而她身姿挺拔,一身清冷,在与屏幕外的人对话。

关于她为何不找人状告张汝州,而是自己状告的对话,她明明可以避免这一场牢狱。

“西苑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可这就是它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再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干。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

与他人无关,与他人无关……许多人都忘记了,她面对命运原有的刚强。

李清照起初试图通过提取梅花清冷的味道来研制梅香,却一直以失败告终。

但她在改嫁的变故中,却舍弃了梅花本身,改用其它香气进行合香,终于研制出了梅香——这是对梅花的灵魂进行了最纯粹的描摹,就像她本人。

“梅花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白墙下对李清照的问答后画面一转,是张汝舟的独白,他为何宁愿坐牢,也不愿离婚呢?面子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正如李清照无法读懂张汝舟,张汝舟也无法读懂李清照。

这两个画面的对比,就像神明与凡人的对比。而神明与凡人,从来无法共鸣。

也许在与赵明诚的美满婚姻里,显得改嫁的结局格外惨烈。

但,那个思想超越时代的女子,只是想平等地追求幸福。可惜时代不容许。

她直到去世,也没有遇见一个人会对她说“除了你,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逃跑的前夫,离别前句句让她等待——却只能等到,和家当共存亡的死法。

只有世俗的二任,将她充作门面,宁愿坐牢也不肯放手。

可那孤高的梅花啊,从未弯折下她的枝来。

她在最后的一首梅花词中八句话三弄梅花却再也不提香,于是这清冷高洁的灵魂终于自由地独立成章。

《浪淘沙》 沉香——苏轼

故事从王安石变法出发。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强兵富国,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但因为实施过于激进、用错人、新旧党争等一系列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发起之初,苏轼曾是这项改革坚定的反对者,当庭抨击并以沉香的苦难相示。

沉香之源——来自于一场磨难。沉香树在受伤时,会分泌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经年累月,伤疤变硬变重,入水便沉——这就是沉香的由来,是沉香树的血泪结晶。

但这个秘密被人类发现了,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

人类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

苏轼通过这个故事,向年轻的皇帝展现沉香的苦难,百姓的苦难——因为新政造成种地的农民不得不寻求其它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来分摊青苗钱。

“新法就像是扎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场庭辩,说科举、说经济、说军事,王安石与苏轼谁也不让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个看到了因新法断掌的农夫,一个看到了因兵力薄弱被屠戮的军民。

谁也没有错。

新法开展了十几年,却随着神宗死去,司马光秉政后全盘推翻。

经历了足够的缓冲与磨难的苏轼,逐渐开始理解那一场新法,也认可其中的可取之处。

于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年前他在神宗面前为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据理力争,十多年后又为支持新法与司马光据理力争。

他永远这样直白,会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像桑弘羊,这臭不可闻的名字说出来脏了嘴。

会在司马光面前让他下不来台,说他自己当了宰相就不让人说话,以后会成为另一个王荆公。

他直白,又能轻易地共情。

于是他曾坚定地拥护旧法,又为新法的取缔声张。他能理解两边,却不能被两边理解,最终成为最不合时宜之人。

他是如此的与政治格格不入。

我也与苏轼一样,对司马光五天内废完十多年的国策这一行为非常不认可。

甚至认为他急功近利,心怀私怨,但并非如此。

就像他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他和王安石都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说到底,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做了些什么事情,他们为的都是大局。

不管是“大奸臣”王安石,还是此刻的司马光,又或者两边摇摆的苏轼。

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一个在被指着鼻子骂之后还会向皇帝说不要怪罪苏轼,也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中把他捞出来;一个在政敌过世后无声悲伤落泪,在满朝踩王安石时让苏轼写正式的祭文联名上奏……

就像故事结尾这段话描述的一样。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难的人,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王安石和司马光离世了,但理想主义不会消失,就像他俩一样,心怀纯粹,前赴后继地成为旗帜。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南柯子》 甲香——黄庭坚

这集的名字让我想到南柯一梦,故事也确实如此。黄庭坚的回生香给了范信中一场梦境,让他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以香载道”。

在那一场悲伤的秋天里,发生了一个点化的故事。

举人范信中,因杀人被全国通缉,逃亡至黄庭坚处受到庇佑,慕名而来,也为求香,希望通过《海内十洲记》中所说的回生香,再见亡灵。

范信中的有情有义,却惹来抄家之祸,妻子不堪侮辱投井自尽,即便他能杀死凶手,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所有的悲伤、痛苦、自责、内疚,都在看到那留下的香囊时彻底爆发。

“几年来,范信中不停地喝酒,不停地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地逃亡,饱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香圣黄庭坚为其完成合生香的合香,而范信中也受到点悟回到正途。

合生香的核心材料是螺甲,一种散发腥臭味道的甲片。很难想象能用它来合成一款香。

但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正如香和臭存在依存和转化,酷爱和痛恨源自于同一颗种子。

“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就像腥臭的螺甲,也需要在火海慈航中,才能团结其它所有的香味。

这集最绝的是最后的合香过程,以及在过程中黄庭坚以香载道的独白。

民众、君臣、朝廷、天地万物,好像都在这袅袅烟气中。

“角沉三钱,是为君香。香,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聚天地之气而生,与万物感应。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都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真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那是不懂牺牲。”

“无论是元祐党人还是元丰党人,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

“江河湖海各有滋味,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

臣之香讲究制衡,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致君香不显。佐使之香,大体求同,但不能求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

“他们这些人,先是反对王荆公,又是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堪破之物,所谓民心,其实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

“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每一句话都是对于心的拷问,灵魂的拷问。

是哪怕被打成腥臭一派也绝不回头的坚守。

遗憾黄庭坚没有看到大赦天下的平凡,但好在,他微笑着离世。

“吾平生无此快也。”也许在那一场合生香的梦境里,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青囊行》 艾草香——华佗

从传说和正史存在的矛盾出发,探讨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华佗的奇怪行为,并推理出一个新的脑洞,于是形成了这个故事。

史料里的华佗是个很矛盾的人,一边不停地行医救人一边又后悔从医。

“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我突然很讨厌自己是个医者。”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都会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如华佗,如曹操。

只是一个靠不停地治病救人,一个靠治国来平天下。很难相较对错。

在这个推理的脑洞中,军中瘟疫横行,但曹操执意让战士上战场,华佗这才明白——战死总比病死来得快,这是最快解决瘟疫的方法。

身为医者,他无法接受。这是他与曹操的第一次矛盾。第二次矛盾在于他要效仿张角在军中熏烧艾草,但曹操认为行军疑病必死无疑。二者之间并非普通的医患纠纷,华佗的遭遇已经是与上层建筑间出现了政治性矛盾。

他无力,哪怕救再多的人,都会死去,那他治病救人的本身,还有什么意义?

他无望的烧掉了那一本足以传世的医术。

并留给曹操“华佗不才,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的遗言,最终让曹操同意在军中用艾。

整个故事的脑洞解开了传说与史料之间的矛盾,对曹操以及华佗的性格都拿捏的非常到位。

剧集最后的台词——“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也充满了哲理的味道。

人生果然需要多些恬淡与对哲理的沉思。

这就是这部剧集带给我的思考,对心,对生活,对生命。

 2 )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封神的历史类纪录片,其实一开始看会觉得更像是艺术片,因为片子从演员、文案到服化道、节奏、灯光都是上乘,可以媲美电影的程度。

后来发现它确实是纪录片。为什么呢?

因为片子的展现形式虽是写意,但导演以香论人,以香鉴史的手法是真真切切的写实。

你能感受到导演在缓缓地把观众引入他思考和论证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的逻辑无比自洽和缜密。

甚至可以说,他的视角偶尔会让我联想到佛性,全程没有任何观点输出,只是把历史上一个人、一件事的每一面揉碎了再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之后的思考交由你自由发挥。这也恰是一部好纪录片该做的。

观看的时候,我既浮在半空,带着悲悯和后来者的审视,又越过时间,做了一回剧中人。所谓“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最喜欢黄庭坚那一集,全片都是矛盾的同一性,辩证的味道啊~

最后,一定,一定,一定要结合导演手记来看!!!

 3 ) 螺甲

南柯子看完当时哭了……

忽然间就想起了故去十几年的舅母。

舅母是山里人,属于一种没文化没教养的懒人。和舅舅结婚近二十年,生下三个儿子,没女儿。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计划生育,投奔我家躲。当时年纪小,没有觉得舅妈有何特别之处。二孩子大的时候,有晚上某个贼跑家里,半夜醒来竟然靠自己与持刀贼人肉搏,被捅十几刀,大难不死,但是却并无后福。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妈妈还有三个姨陆续的言谈中,知道舅舅外面有人了,并且和新欢有了一个儿子。舅母木讷老实好像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也许只是装作不知道,自我放逐?无从得知了。直到某天独居在家晕倒了,被邻居拉到医院,舅舅才知道。到了医院获悉癌症已经很久了。临死前,给舅舅说他们床头的靠背包里攒的有钱,留着怕舅舅需要钱再拿出来帮忙的。死后舅舅拿出来,最少的还有一两毛的纸币,有好几千块钱。

葬礼上舅舅找了一个女孩儿,冒充舅母的孝女,满足她没有女儿的遗憾。现在舅舅已经和新舅母生活十几年了。但是舅舅一旦生气了,就会哭,会跑去舅母坟头哭。或许人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甲壳或者自己的肉在哪儿吧……

人总是如此吧,活着的总是习以为常而不懂珍惜,但是一旦失去,才知道生命中的那个人彼此已经严格嵌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失去对方便会无尽的忏悔活着形同行尸走肉而期盼可以得到救赎。回生香是一种合香,用的螺甲本是腥臭之物,像极了舅母生前。人人见之面目可憎,人人唾弃她的懒惰,但是死后却是最让人怀念的人,为什么?因为大家最终看透,她才是那个深爱自己老公的女人,她依附他,离不开他,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他。而这个男人只有在失去之后,才幡然醒悟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

乔峰何尝不是如此?聚贤庄一战,或许只是为了自己英雄气概,但是看到有人惦记自己,俏立雁门关外等自己的阿朱,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爱了,但是与他的爱相比,阿朱投入的更多更多,当知道自己父亲可能是杀情郎的凶手的时候,并不是怕情郎杀了父亲,而是怕自己情郎受伤,大理毕竟有六脉神剑,还有四大高手的一灯。真正的爱或许就是即使我是很弱的,但是我依旧想要用最刚强的方式好好的保护你,因为这个是我爱你的方式,即使自己化为齑粉。

拥抱当下吧,抱抱自己,及自己的壳,或者肉,用自己的方式,不争斗,爱自己爱的人。不能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忏悔,你的壳,或者肉永远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4 ) 有电影质感的中国纪录片

一部扎实又细腻片子。

本想等片子全部播完再来抒发,但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想表达,希望老沈这样的导演能一直做下去。

老沈之前做了四年的自媒体,无论是第一季的杂谈(从商业到科技)还是后三季专注于历史,无不带着一种通哲的洞见,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长生的陷阱》那集,老沈最后结语引用的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将一个自然科学的话题生发出人文主义的思考,可见这个杂家导演的深沉。后来专注历史后,更是设法代入当事人立场去探究那些影响重大的出乎常理的举动是怎样合理的,甚至不少都跟主流说法相悖,但却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正如这第一集《雨霖铃》,大家说起马嵬驿,总要找个人去背锅,开创盛世的李隆基?不合适,那就只有那个带着乱伦原罪的杨贵妃了,或许文人们又想起了褒姒、想起了妲己吧。不过在《雨霖铃》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哀悼的故事,两个无能为力的老臣,和那个心存侥幸的自负君王。

有人注意到贺怀智说天宝十三“载”吗,老沈这细节设计的绝妙,一个字带出李隆基的自负

就像贺怀智说的,杨贵妃面对的是君王义气,而不是丈夫,李隆基是在赌,他天真的以为杀了杨贵妃就能表明立场,但如果靠杀一个被霸占的儿媳就能表明立场,这君王气度又值多少颜面呢?然而,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江山美人博弈背后的故事,天子也是人,老沈洞悉到了这一点,才做得出来这样的片子,而不是随大流的贴标签。

再说说画面上,摄影和美术的功底也很深,这块儿举不胜举,随手放几张截图体会吧。

比如这张的构图和颜色,左边灯笼+后边的光是暖色,前景的桌子和右边的两根(棍?)是暖色,处于焦点处的老沈一身冷色素色装扮,同时右侧背景的那幅画平衡了构图的权重,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这幅画,这个场景的比例就会失衡;

再比如这场戏,中间这个香炉起到的隔断作用既是美学上的构图考虑,也表达这二人之间立场的隔阂,而最后一场戏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也借由香炉的相对位置变化得以体现,这些细节上的设计,只能说,国内的片子如此考究的,着实不多,尤其这几年。

关键是,这tm居然是个纪录片……不得不感慨,老沈拍片,如牛刀杀鸡。

这个构图中,所有人物在画面左侧,为了不破坏平衡,右侧的置景相当讲究,同时,画面里人物的服装颜色,美术和服装部门的设计,堪称惊艳了。

激动之下写的评论也就这些,有些凌乱,但老沈用做电影的品质做了一部纪录片,实在难掩心里的冲动,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国内,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片子。

 5 ) 惟有香如故

看了第一集雨霖铃,全程提着口气,旁白台词字字珠玑,微剧本人物情感秋毫毕见,贵妃昔日的风光、最后的可怜皆落入尘土沦为谈资耳。古今多少年的“红颜祸水”说虽终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以纠偏,但历史里从来多的就是权术争斗阴谋诡计以及生命之轻。任她是贵妃又如何呢?不过一场毫无意义的牺牲。看完十分好奇瑞龙脑香是何味道。

第二集如梦令。李清照和张汝舟的故事,简单说来,就是没有故事。李清照的梅香,当如其人一样淡雅高洁吧。还有一个感觉,两集了,女性还是和男性绑定在一起,当然这不是导演视野的限制,实在是过去时代的女性书写不了更多的故事。

第三集沉香,后生苏轼和前辈王安石、司马光。沉香生于伤害与苦难,却味道中正平和,一如苏轼本人,又何尝不像其他朝廷臣子。没有那么多忠与奸、善与恶,都是些观点和视野的不同。

第四集(4.18)南柯子,海螺之“香”,如黄庭坚的不愿顺从,也如范祖石的自我放逐。元佑党人的名号原是那么可笑,朝廷命犯的来历竟如此悲怆。本集里饱含黄庭坚对自身境遇的慨叹,更有他对后生的宽宥和庇护。

第五集(青囊行)(4.29),最悲观最绝望的一集。虽然回想过去,五集里多是一些壮志未酬或世事不公的情节,但是亲手烧毁自己多年行医之后写就的医书,身陷囹圄、枯灯暗影,一片晦暗,不知道国家之未来,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甚至质疑一生治病救人的功德。医者仁心,故此,面对的却只是更大的苍凉和无力。也奇怪,以前学习的知识里面,居然毫无瘟疫的部分,而事实上它又是真实历史里如影随形的环节。

 6 ) 飙升9.3分,这部国产新片太太太太香了!

作为人体的五感之一,嗅觉是十分特别的存在。

它似乎并不起眼,但却是人体中记忆力最长、最深刻的感官。

任凭光阴荏苒、岁月蹉跎,熟悉的气味总能唤醒你对于某时某地的记忆。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嗅觉的驯服、对于香味的追求从未断绝。

最近,有部新出的国产纪录片就以此为题,为我们呈现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缕馥郁——

这是一部和“香”有关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9.3,超过7成的观众打出五星。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人物类纪录片,《惟有香如故》的切入点十分巧妙。

它结合了中国历史上五种有名的香料,在科普香料的同时串联起与之对应的名人故事,新颖而有趣。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堪称顶级,从服化道、美术、配乐,到运镜、转场、构图等细节,都十分考究而精致。

每一集的质感都堪比电影,但是又比电影更短小精悍。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在台词和文案上也下足了功夫,前四集都以词牌名来命名。

而在第一集《雨霖铃》中,又分为了七幕来演绎。

每一幕戏的标题字数递增,最终构成了一首单宝塔诗

第一幕:坟

第二幕:礼物

第三幕:雨淋铃

第四幕:我的帽子

第五幕:断肠的琵琶

第六幕:马嵬驿的香囊

第七幕:此恨绵绵无绝期

而这一集末尾的7次空寂钟声,也与此呼应,影射了人物悲哀落寞的结局。

在《雨霖铃》这一集中,为我们讲述的是瑞龙脑香,以及与之关联的杨贵妃和李隆基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玉环是李隆基最爱的宠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更成为千古佳谈。

但马嵬驿兵变一事,却让他们天人永隔。

《妖猫传》中的杨贵妃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马嵬驿兵变之后的几年,乐师贺怀志来觐见李隆基,并为他献上了一个布袋。

在这个袋子中,装的是一顶旧帽子。

李隆基一打开它,便闻出了上面特别的香气——瑞龙脑香。

这是一种特别而珍贵的香料,也是杨贵妃生前最爱的一种。

在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特意避开这种香料,就是为了封存和她的那些记忆。

他不愿再嗅到她用过的香,更不想唤醒心底最刻骨铭心的痛。

但这布袋一打开,曾经的记忆就再也关不住,瞬间如潮水般涌进脑海。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贺怀志在旁边奏乐,李隆基和亲王在下棋。

杨贵妃抱着一只小狗,在旁观战。

眼见李隆基落了下风,就快输棋的时候,杨贵妃顺势松开了手。

怀中的小狗跳到棋盘上,打乱了棋局,却保留了君王的颜面。

李隆基不禁开怀大笑,在他眼中的杨贵妃永远那么善解人意。

目睹这一切发生的贺怀志,对此景难以忘怀。

霎时间一阵风吹来,杨贵妃披的纱衣拂过贺怀志的帽子,也留下了一缕若有若无的瑞龙脑香。

等贺怀志回到家中,他把这顶帽子封存起来,也收藏了这一段绝妙的记忆。

史料上最后一次记载贺怀志,就是这次给李隆基献香。

而这种能够恍惚李隆基记忆的香料,生长于炎热之地的一种参天大树里。

在这种树的肚子里,有一种像冰一样的香料。

更奇妙的是,这香闻起来真的有寒凉之气:清凉但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最热的地方生长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只能用熏烧的方式来还原其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

杨贵妃选用此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世界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瑞龙脑香的焚香方式,也和杨贵妃的命运十分相似——

在如同冰雪融化般吐纳耗尽自己的生命后,瑞龙脑香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

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

或许世界上有的东西就是这样,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出它的存在……

第二集《如梦令》,讲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第二任丈夫的故事。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

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但这个所谓的污点,恰好反映出了李清照内心的洁癖。

因为这个被告人,正是她改嫁的丈夫张汝舟

李清照和张汝舟的婚姻,始于李清照生的一场大病。

彼时国破家亡的环境中,李清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李清照重病期间,张汝舟多次探望关照,并提出婚约。

他身上的憨直诚恳对于颠沛流离之后的李清照看来,显得尤为珍贵,两人也因此结为连理。

这场婚姻来得太快,一切了解都只能在婚后展开。

而李清照此时才发现,两人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和难以逾越的落差。

张汝舟是一个粗放俗气的人,和李清照截然不同。

并且在张汝舟眼中,李清照的名声才是最吸引、最值得他炫耀的东西,而非她本人的性格和才情。

婚后的生活让李清照备受煎熬,于是她不惧世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主动打官司提出离婚。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李清照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独立女性。

在她眼中,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更不能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她这种刚强的性格,也和她最爱的梅花如出一辙。

李清照的一生都在以梅花自喻,而她也一直在研究把梅花制作成香料。

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甲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

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露,所以味道总是不够。

李清照用了数年的时间来研究制作梅香,最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合香方式。

这样的合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

即便是放在今天,想要将淡淡的梅花制作成香都极具难度。

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想要提纯十分困难。

这个过程中不能接受任何杂质,就像李清照毕生坚持的那种执着:

可以磨难,绝不苟且。

除了上述两集之外,这部纪录片还讲述了苏轼、黄庭坚、华佗以及他们对应的香料故事。

每集一种香料,一段历史,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精致的画面和有趣的科普中,把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娓娓道来。

香是天地正气,世人喜香厌臭。

古人弹琴焚香,是为了洗心通窍,得证天人美好。

而我们把品行好的人称为“德馨”,把伟大的历史人物称作“千古流芳”,也体现了对于香味的热忱追求。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历史爱好者,这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当然,如果你是个对香味有研究的人,这部纪录片就更不容错过。

 短评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5分钟前
  • 海贼花花
  • 还行

独特,认真

7分钟前
  • 未来未来
  • 推荐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8分钟前
  • yi涵
  • 力荐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12分钟前
  • 园子
  • 力荐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13分钟前
  • KKL6希
  • 较差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18分钟前
  • 小风学长
  • 力荐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22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24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29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30分钟前
  • 大浩Colen
  • 力荐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33分钟前
  • 无患子
  • 力荐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34分钟前
  • 野人
  • 推荐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38分钟前
  • 蛮夷鄂妃
  • 力荐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43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48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推荐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53分钟前
  • 躬省阿聪
  • 力荐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57分钟前
  • 格子不是我
  • 力荐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1小时前
  • 穆宁玦
  • 力荐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1小时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

1小时前
  • AUDRE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