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杀机

HD

主演:卡瑞·伍尔,亚当·胡斯,让·路易斯·奥苏利文,杰夫·拉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蜜月杀机 剧照 NO.1蜜月杀机 剧照 NO.2蜜月杀机 剧照 NO.3蜜月杀机 剧照 NO.4蜜月杀机 剧照 NO.5蜜月杀机 剧照 NO.6蜜月杀机 剧照 NO.13蜜月杀机 剧照 NO.14蜜月杀机 剧照 NO.15蜜月杀机 剧照 NO.16蜜月杀机 剧照 NO.17蜜月杀机 剧照 NO.18蜜月杀机 剧照 NO.19蜜月杀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地中海版《水中刀》

3.5,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可以给到4的推荐值,但最后结局的演绎实在是比较失望。如果想看(伪)青春男大学生Oscar激情演绎重度Daddy issue,强烈推荐来品一品。

《水中刀》的即视感从头贯穿到尾,再次证明复杂的剧情未必能造就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电影,而这正是场景单一、剧情简单而结构极其精妙的《水中刀》得以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这一点在《亡命地中海》中致敬的意味更浓:从第一男主必然是RYDAL开始,他横在夫妻之间的那把“刀”就是他身在异国他乡的语言优势;年龄与阶层的反向差异使双男主之间的关系更为紧绷,故事最后他们在伊斯坦布尔关于女主角的对话,则几乎完全点明了这段典型的波兰斯基式三角关系——你我这样的男人在本质上几乎是共同体(只不过年龄与经验的差距造成了某种暂时性的差异表象)。可惜的是,女主角的设置远不如《水中刀》中的女主在表现夫妻关系上的作用突出和精彩,在《亡命地中海》中有一大半的重心用于展现Rydal严重的Daddy issue,使得三角结构中的一环严重失衡,两名男人之间因这一环的最终缺失而激发了更为复杂而暧昧的对峙。不过其实电影原文标题也算是对此有所表态了。设置在雅典的故事背景则多少又增添了一些古希腊神话的暗示和隐喻。前三分之二的部分节奏非常不错,然而作为一部观众普遍会对整体结构和高潮设置有所要求的商业片,结局泄气得过于严重,短短十几分钟几乎彻底毁掉了前面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紧张悬疑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居然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太闷,实在好奇这种观众到底看啥不觉得闷啊……

 2 ) 骗子的两面人生

        自作孽不可活,一步错步步错。Chester因为诈骗客户的钱而遭追杀,而后在酒店失手杀了私家侦探,因为妒忌Rydal吸引自己的老婆Colette而对其下手,并因此引发与老婆的争执造成Colette掉下台阶摔死,在机场又设计陷害Rydal被捕,“你不该陷害我是杀害她的凶手”,Rydal给Chester的电话里已经提醒了Chester自己犯的错误,最终Chester命丧土耳其。

        看完影片思考了几个问题:

        Rydal为什么一直注意和帮助Chester MacFarland夫妇,是Rydal 自己说的看Chester像自己的父亲,还是因为迷恋上了Chester的老婆Colette,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Rydal为骗共处的女大学生,不好讲自己喜欢Colette,所以说自己注意Chester MacFarland夫妇是因为看Chester像自己的父亲,事后却显示出Rydal对Colette非常在意,最终迷恋上了Colette;但是也不能排除Rydal说的有可能是事实,一是Chester本人首先注意到Rydal一直在注意他,二是Rydal的信件和照片显示他确实在意自己的父亲,而且父亲的照片与Chester有一些相像。

        Rydal和Colette睡过没有?
        Chester一直猜疑自己的老婆Colette和Rydal睡过,但是Colette在Chester酒后闹事后没有承认,Colette是三人中最诚实最不会说谎的人,Rydal最后在咖啡店和Chester的对话里说自己睡了Colette应该是为了激怒Chester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是也很难完全断定。

        Colette的真名是什么?
        Rydal在土耳其的咖啡店问Chester要Colette的照片,问Colette是不是她的真名,Chester没有回答。根据推断Colette应该她的真名,因为Chester在死之前声明自己的本名就是Chester,被追杀的也是Chester,所以Colette没有必要在失去护照前被迫改名。

       Chester死之前为什么帮Rydal开罪?
       这个问题值得思索,是两个骗子最后惜惜相惜?在同类面前不必伪装也伪装不了,反而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丝真诚。还是因为他们都真实的爱上了一个女人?Chester虽然忌恨Rydal,但是最终被他的爱感动。抑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Chester死之前那句“让你失望了”是什么意思?没有虚伪行骗到底还是没有尽到一个假父亲的职责?

       影片的最后Rydal应该已将Chester作为一位父亲对待,弥补了缺席父亲葬礼的遗憾,也将至爱Colette还给了Chester。

 3 ) 一点人物分析 一点随感杂谈(personal)

【话外·盖茨比与彻斯特人物相似性探析】

盖茨比和彻斯特这两个人物何其相似 他们起伏的一生和最终共同指向的注定般的必然的悲剧性惊人地相同。

他们都出身底层 都曾怀揣梦想而苦于无力实现 为实现阶层跨越 向上攀爬 只好选择一条冒险虚浮的如泡沫般易碎的极具欺骗性的"成功"大道 他们的所谓成功实则只是精心包裹在糖衣之下的一则骗局 蒙骗他人 也欺骗自己 一切都是自我美化的幻影。他们的成功总是那样摇摇欲坠 因此也始终不能真正甩开骨子里的极度自卑 这让他们敏感 怀疑一切 唯恐失去。在世俗成功的皮囊下 内里人格实际软弱不堪 而世上事却往往越患得患失越会引致失去。

盖茨比跟他毕生追逐的女孩 彻斯特跟他唯恐失去的妻子 那是他们在虚幻泡影中试图抓住的唯一一点真实 期盼的唯一一点能够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些仅存的强烈渴望 或许那本身都已变得不再重要 他们只是要去追逐着什么 确保自己有抓住着什么 以证明自己的确实存在。

于彻斯特而言 很难说他真的有多爱自己的妻子(显然比起柯莱特 他更爱自己)不如说她只是他的某种心理寄托和安慰 但也正因为他对柯莱特并非全然没有感情(暂不论他失手杀死妻子后的那份愧疚是否过于短暂 或许更多的是惊惶 但在那个瞬间起码能看出他确有真实的心痛)使他不至沦为全然的恶 也让人无法对他全然的恨吧。

彻斯特犯下累累罪行固然可憎可恨 然亦有可怜之处啊。

【关于彻斯特】

彻斯特无疑是阴鸷敏感而多疑的 他越是恨自己无能改变现状 也就愈加妒憎身边的一切 他的心理在周遭事物渐次脱离他的掌控中日益扭曲失衡 视点已然偏颇 也再难冷静思考 更无法以平常心看待所有 他对妻子那些所谓的爱也就沦为了一种自我感动自我欺骗式的肤浅的爱 他对于妻子的一切都极度敏感只是因为害怕在自己的世界接二连三崩塌后 连最后一点可控的部分都失去。他要确认占有。

他以为他很爱柯莱特 实际他爱的是自己 在意的是金钱(最明显就是他从头到尾不离手的那只装着钱的棕色皮箱~ 也由此可见在他误杀妻子拿到新身份准备潜逃时手里原本的两个皮箱变为一个就已经为后面他起意陷害吕达尔悄悄埋下了伏笔)而他自己在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意外带来的混乱恐慌癫狂中也早已失控 一步步坠入深渊。

对于彻斯特 我并不同情 只是试图去剖析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没有完全无故的恶 一切总有缘由。彻斯特最后落得如斯惨淡结局虽然是他应得 只是依然不免令人唏嘘。

【关于吕达尔】

吕达尔出于对彻斯特的某种恋父情结(这点从作为小偷小骗老手的吕达尔自认识彻斯特伊始告诉他的关于自己的事居然全部是真实的就可见一斑 只是可惜彻斯特出于自身骗子天性并不相信)一次次帮助彻斯特做了逾越底线的事 哪怕在他犯下这么多罪行 一次次刷新人性的底线之后 吕达尔对彻斯特还是依旧保有一丝丝善的期待 只是彻斯特给了吕达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斯特不仅对失手错杀了无辜的妻子毫无半点良心上的不安与自责 反而还要将罪责栽赃陷害给自己 这让吕达尔彻底失去了对彻斯特人性的最后一点期待 也开始反思后悔过往自己出于各种私心或单纯善意而帮他做的一切 终于决定从这无休止的下坠中彻底抽离出来 检举彻斯特这一自私胆小懦弱彻头彻尾的人渣。

然而最后彻斯特死前的坦白和对他的撇清 又让他无法全然的恨他 所以一切结束后吕达尔在他的墓前埋葬了那个金蛇镯子 作为对意外闯入自己生活的这个陌生人悲剧人生的一点注脚吧(那个镯子是他对柯莱特暗生情愫的起点 是他们三人正式产生交集的起点 也是他被卷进这系列事件的引子和由端 以此作结 再合适不过 或许也是象征着他可能的新开始吧)。

总归 他还是没办法在想到彻斯特时把他跟父亲的脸全然分开 也因此对他始终有着最后一点叹息和怜悯。事实上 埋葬金镯这一行为已然很微妙 他也没有理由为彻斯特再做更多 只是大概他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将死的彻斯特身前为何会止不住落下泪来吧 他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和立场为他的死悲伤 唯余叹息吧。

【关于柯莱特】

全片最可怜的其实是柯莱特 没有人真正爱她 她想逃离泥潭般的现状却苦于无法自立 也只能寄希望依附于另一个男人 况且 她无法真正抛下她的丈夫 但并非是她有多爱彻斯特 与其说她爱他 不如说对她而言找不到比彻斯特更好的选择 虽然跟他在一起像在泥潭深渊 时刻感到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但同时她也无法舍弃彻斯特凭借从事非法活动所得的巨大财富给她带来的优渥生活 所以这提心吊胆也就成了她甘愿忍受的代价和必须接受的现实。

而她对吕达尔的动心 更接近于吊桥效应 他就像是她紧张不安没有出口的生活中突然透进的一缕久违的新鲜空气 激起了她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 无论这个时刻出现的人是谁 她只是不切实际地期盼着只要能带她逃出这一切就好 可没想到她等到的不是解脱 而是猝然而至的死亡。

而吕达尔对她的那份好感究竟有多么坚定 那份爱慕究竟有多么深刻 其实也并没有。 仅凭他发现她死后虽然震惊心痛却也只是拿走自己的外套慌不迭逃走就可以看出那爱的脆弱。或许有好感 或许为她不值 可也仅限于此了 柯莱特的死亡导致他对彻斯特产生更深的失望反倒是对他而言更大的情感打击。

【伪·"父子"纠结考】

吕达尔将他对父亲的愧疚投射在彻斯特身上 试图通过为与父亲形容相似的彻斯特提供帮助以一定程度上疏解缓和自己的愧疚 寻求良心的安宁;而彻斯特弥留之际的悔悟 认罪那一霎的良心发现 撇清吕达尔 也像极了他再无机会进行的来得太迟的自我救赎 这个时刻或许他恍然想起了曾经拥有却早已忘却的诚实 正视了自己一生的谎言与溃败 突然强烈希望面前这个把自己部分当成父亲的年轻人趁还有机会回头时能够重新开始 拥有全新的可能 不要像自己一样走错一生的路。

彻斯特不是什么好人 几乎等同于是个人渣 但吕达尔大概此生都难以忘记这个人

不带任何身份立场的记得。

p.s.机场那段关于父子关系的对话还是蛮有意思的 一来一回 那些双关和隐喻啊~

彻斯特死前最后一句"Sorry I disappointed you." 也和那段对话遥相呼应(…they disappoint you a little more every day.)

【尾声】

这个故事中 所有人都事与愿违 终究都未能得偿所愿 随着意外堆叠 罪行累积 事态扩大 事情渐渐发展到他们未曾期待的方向… 并且无法抑制地一路狂飙突进 驶向彻底的失控 无序与疯狂 谁也得不到内心的安宁。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 正因为他们每个人本质上爱的都是自己 对于所经历的种种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甘愿深陷泥沼自困藩篱而不愿抽身 在尚且能够回头时选择了继续屈从臣服于欲望 义无反顾地坚定错下去… 从而也亲手铺就了他们各自的悲剧结局。

 4 ) 毁好片的那些名

滴滴打车积分换领的猫眼电影APP端的赠票,这就是O2O,时代在变,你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包场了,很好看啊,果然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小片,紧张得真细腻,蜘蛛侠老婆也都只能当花瓶了。大叔会错了小帅哥的意,不剧透了,满满的忧桑。不装逼的文艺小悬疑,强推一下。
老公说只有中国人才会翻译成亡命地中海,那么问题来了,原名叫什么。我说:父亲,老公说太剧透了。我叫着说:葬礼,处女座的他昂起骄傲的头颅说还是透。靠!总不能叫地中海之花吧!搜到海报一看,好吧,也不过如此嘛……双面之旅?一面之缘?放过我吧!文案之家。老公最后叹了口气,悠悠的说:还是亡命地中海吧!
总之,亡命XXX,XXX总动员,都是毁好片的名字啊!豆瓣才。5.9,我觉得起码8以上,或许好久没看这种类型的片了,我自首自己的过誉罪行。
朋友说可以叫,俾面派对,呵呵,也不错。

 5 ) 蜜月杀机,优雅的流亡

也许电影的译名太具有欺骗性。TWO Faces of Jaunury,翻译为《蜜月杀机》,归类还是惊悚片,实在是太诡异了。现在已经有明显的案例证明好的电影译名对营销的重要了。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蜜月,所谓杀机也不过是意外。那么two faces 到底是which two?
切斯特,一个狡猾果断的金融诈骗犯,消瘦的脸庞,波浪的金发紧紧贴在头顶,目光如炬的眼神。这副造型让我不由得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银行家高布利塞克,当然我们的切斯特更加在穿着方面更加考究,是西装革履,衬衫领带。在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这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商务装扮了,可是在已经落魄两千年的希腊,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这里刚刚经过二战的炮火洗礼,这里的人习惯了闲散的生活方式,虽然这里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可是这里却成了文明世界的没落之处。
在他的行李箱中,除了大笔的美金和西装外,他还带了好几本书。当切斯特坐在床上拿认真阅读或者在街边的餐饮座椅上捧起一本书时,很容易想到Viggo在《GOOD》中饰演的教授。Viggo本人就是文质彬彬儒雅出尘的艺术家,这时候简直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演出。
冤家找到了他们,不知道是出手过重还是有意为之,他杀死了侦探。切斯特因为受到被自己坑害的客户的威胁带着妻子开始了悠扬的流亡历程。然而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人逃难,他带着自己的妻子,他深爱着的妻子。男人可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但是这对女人就太残酷,何况是一个习惯了都市生活养尊处优的贵妇。流离他乡对切斯特来说或许是刺激的挑战,但是对于他的妻子则是噩梦般的折磨。切斯特以为可以像自己想的那样风头一过就可以回归自己曾经的生活,可是上帝是喜欢掷骰子的。
在纽约,他有豪华舒适的大别墅,他可以挥金如土;在希腊,迫于无奈,他只能住普通的旅店,他精打细算。而相同的是,勾心斗角,提心吊胆。对于切斯特这样胆识过人,权谋纯熟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用不了多久他可以继续曾经的风光日子。好学的切斯特,在希腊这种知识的圣地西方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什么坏事。

年轻的向导卷入了这个案件,或者说被切斯特拉下水了。没有护照,靠着向导的人脉逃到克里特岛。克里特,神奇的地方,古希腊世界的一部分,却又与希腊城邦有着巨大的差异。吕克贝恩说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必须选择纽约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人消失了不会引起任何的关注的城市。可是宁静的希腊不同,一桩命案打破了所有的安宁,如同闪电划破寂静漆黑的夜空。风风雨雨,广播,报纸,电视……切斯特坑蒙拐骗,依旧不以为然,可是对于女人无处可逃的感觉足以摧毁她的意志。
如果说剧情,该片乏善可陈,能给我写的材料没有多少。本片精华就在于男主角切斯特和妻子克莱蒂以及年轻向导利达尔之间微妙的关系。剧情没有什么大开大合,所以能否抓住观众就要看导演对冲突的体现把握能力和演员在表演细节上的造诣了。切斯特和利达尔的对手戏,开始并不明显。切斯特举止优雅,谈吐极具修养,富有学识,当然他的富有也对利达尔很有吸引力。当三人开始逃亡时,这些吸引都烟消云散了,新的吸引力来自切斯特的妻子克莱蒂。切斯特想借此利用利达尔地头蛇的价值,却没想到偷鸡不成。克莱蒂很欣赏利达尔这个年轻人,不断表现对他的好感,这让切斯特感到很不自在,如同芒刺在背。只是这颗扎在背上的芒刺不能简单粗暴得拔掉,因为他是护照的关键。切斯特只好好用酒精来压制自己的不满,但是醉酒后的切斯特却让自己更加被动。不幸发生了,切斯特是美国人,不是法国人,怒不可遏的他冲向人群中要狠揍利达尔。这里是希腊的克里特,不是纽约,人群骚动,警察立马出现,好在切斯特尚有一丝理智。所有的媒体信息让利达尔知道了命案的真相,但切斯特这个资深诈骗犯轻车熟路,轻描淡写的三言两语就让利达尔承诺保守秘密。可惜恋爱的男人是没有智商的,嘴上把不住风,克莱蒂还是知道了。脆弱的女人,原本就厌恶了这种四处逃亡奔波的日子,又背上命案被当局缉捕,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行为完全失控了。切斯特酝酿了一个阴谋,原本可以轻松实现,但是克莱蒂是不可控因素。
利达尔是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和老谋深算的切斯特相比还是太嫩,不过他还是找到了船上的切斯特。切斯特总是通过提到利达尔的父亲来讥讽利达尔,其实并不怎么奏效。在机场切斯特还是摆了利达尔一道。利达尔聪明,但是并不高尚,见识和经验也不足。禁不住诱惑打开了切斯特的行李箱,却没有大把现金。对金钱关注让他错失了逃跑的机会以及对切斯特金蝉脱壳的察觉,等来的是警察的逮捕。
这一段中,死去的克莱蒂已经不重要,自己如何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利达尔也还想要一笔配得上自己冒险的丰厚报酬。本来切斯特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摆脱利达尔了,却没想到他会在伊斯坦布尔接到警方的电话。这里剧情有个硬伤,以切斯特的智慧应该不难嗅到警方的介入。另外希腊的一桩命案怎么会追查到土耳其呢,在中国一个杀人犯逃到另外一个省也很难找到了,何况土耳其和希腊之间两个国家,虽然地理很近但是文化等方面差异过大,而两次命案能否足以让一个国家动用警力追查到另外一个国家。
切斯特在逃亡时中弹,而在临终前他将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就解救了利达尔。利达尔还年轻,也许切斯特一些美好的品质,哪怕是伪装出来的都足以改变利达尔。这是一个一生做过很多错事的人临死前能够做的最后的忏悔。利达尔安葬了切斯特。
大家都清楚,维戈接片子非常讲究,本片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一个金融诈骗犯带着妻子亡命天涯,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他的妻子,为了摆脱年轻人发生意外造成妻子的死亡,逃跑时利达尔被捕,配合警察抓捕切斯特,切斯特中枪死亡然后忏悔。
这么简单浅显的剧情显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利达尔和切斯特之间有个很重要而特殊的话题,就是利达尔的父亲。利达尔的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切斯特经常故意提起利达尔的父亲来敲打他,很难判断切斯特是否知道利达尔对父亲的虚假描述。但是很明显利达尔和他父亲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这是利达尔内心深处的一个心结。利达尔或多或少看到切斯特身上有一个好父亲的影子,加上他的财富,这构成了切斯特对利达尔的吸引力。切斯特伶牙俐齿,每次提起利达尔的父亲都能够在嘴仗上占上风。这种隐秘的东西其实很难体现,我认为这才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一个亮点,而维戈本身就是一个好父亲。维戈在戛纳电影节接受采访说你一看就知道这不是片子不是第一次干这活的家伙拍的。所以我认为是导演功力不够,不能展现自己想要的亮点,同时其他方面也显得不够有张力。

 6 ) 怀旧之旅的佳作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但要静静地一个人看。
2015年拍摄的,发生在1962年的一个犯罪加畸恋的惊悚故事。
影片的背景相当复古,从故事,表演,服装,环境,一丝不苟地还原50年前的地中海周边景色,如果拿来与40年前的类似类型片,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对比,几乎难以分辨影片的拍摄年代,以至于专门停下来翻看拍摄年代,确实是2015年的制作。
拍摄用光也是传统的电影技法,虽然没有达到昆汀那种闪亮的程度,但与电影本身张弛有度的紧张感契合得非常到位。
也许,我们现在已经被B级,甚至R级的电影熏陶得浮躁而嗜血,不过也要记得,那些美好的景色,往往是静静地从身边流淌而去。

 短评

Alberto Iglesias's score single-handedly saved this utterly mediocre story.

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老乡见老乡,到底是爱她还是爱他?又是编剧做导演的处女作,还改编自大作家的同名小说,但剧情故事真是捉急,二男一女都是喜欢的演员,有希腊土耳其异域风光,怎么就越看越没劲呢,而且糟点不少。

13分钟前
  • seabisuit
  • 较差

至少关于旅行状态的描述特别准确。海关查嫌犯,问及一个克里特岛人,“你有没有去过克诺索斯?”乘客回答,“我就是伊拉克里翁人,干嘛要去隔壁一个叫王宫的景点?”确实,大概也只有当地人才会不去景点了。

18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我是来看Viggo大叔和希腊景色的

19分钟前
  • 30日后又是咸鱼
  • 还行

没有剧情可言。

23分钟前
  • babynana
  • 较差

一锅乱炖的好故事

26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较差

同性视角,三人的关系编制的饶有趣味尤其是女主死后两位男主的关系螺旋式上升的恋父基情,剧作踏实有些阿加莎的味道,镜头语言流畅看好导演和奥斯卡伊萨克

31分钟前
  • Stardust_xy
  • 推荐

看到一大半发现是基片,一搜果然原作者是《天才里普利》的老太。女作家用恋父情结包装自己的腐女趣味可以理解,但是21世纪的电影还原封不动的搬过来就过于做作了吧。拍得也一般,但是有OI美过地中海的绝世容颜在,就值得浪费时间!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20141019: 隐隐的有那股忧伤的范儿

36分钟前
  • 26z
  • 还行

电影将时间定格上世纪60年代,镜头聚焦希腊,《亡命地中海》细致入微的复古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今时之作,没有飙车追逐,也不曾险象环生,剧情虽泛善可陈,却被包裹上了一层太美的糖衣。那写满复古的诗情画意,契合着这场悠闲的亡命之旅。

41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还行

只消加15分钟左右的Issac和Viggo的对手戏,深化下两人关系描写,这片就能上一个档次,现在太突兀了。坐第一排看得脖子好酸,以及字幕差得令人发指,小语种不会不要紧,英文听译基本是十行里五行错三行漏,感觉现场敲字幕的同学都要无语了

4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5.0/10 分。不知道为啥,总觉得差了点啥。。。92年的 黛西·贝文 Daisy Bevan 非常养眼,特别是侧面。

48分钟前
  • Lonely
  • 较差

电影节第一刷,服装太美风景太美!可惜剧本又是硬伤,伊萨克的眼睛就像教父时候的阿尔帕西诺,总是让我心动。下一站我们去废墟之城吧

52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悬疑惊悚不够格,虐恋和激情有一点点,冗长无趣占多数。无聊的片子

56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故事和影片风格不太相符,这样一个集爱情,惊悚,犯罪等元素的故事,用过于文艺路数的表达,将悬念都磨平了,好故事反而变得没有吸引力。人物间的关系做了很多戏,但全然没有表现出来。仍旧看不惯邓斯特,表演太差。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真是越来越讨厌克斯汀·邓斯特了……在本片中不但肥肿难分,还显得无比老气。片子无聊得很,主线之下各种堆砌过于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PS:女2——黛西·贝文 Daisy Bevan——出场时间甚短,但很美观,值得拿下1星。

1小时前
  • ZeonGin Sou
  • 很差

蜘蛛侠的女人都是摔死的。。

1小时前
  • BigJack
  • 还行

维果·莫滕森仍魅力十足,奥斯卡·伊萨克也很有吸引力。片中的元素很多,有爱情、阴谋、罪案等等,不过拍出来的作品却并不吸引人,大概是用文艺片的路数拍的东西。不过导演有些细节用的非常棒。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导演是有多爱伊萨克的翘臀...真是够了.....另外,邓斯特小姐,既然都戛纳影后了,接戏逼格高一点吧,如今景甜都不接这样只顾卖脸的戏了......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一部只有主角自己在紧张的电影。

1小时前
  • Morni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