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的通道

正片

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克劳迪亚·米歇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国年份:200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7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8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9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墙终会倒下

人性,有软弱,有退缩,有出卖。
可终究没有什么挡得住对自由的向往。

唯一的遗憾是女主角去当护士然后终身未婚。
或许有些伤害,真的是永远也抹不平。

 2 ) 好看,很温馨

看得很温馨啊,节奏也很好。那种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愿意付出生命的感情,太令人感动了。而且里面有为了孩子做线人再反水,有为了保护儿子自杀的,有不顾危险做线人的,有为了事业透露消息之后选择老婆孩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获得真实的利益),一幕幕都是人性。

长时间坚持不懈的挖掘,有这齐心协力的心意,有什么克服不了?他们太勇敢了

不过既然没有当兵的偷偷放水,都那么认真负责。

我在想:从东德坐飞机到别的国家,再到西德。这个办法有没有可能成功,是因为票太贵了吗?

不过东德社会主义的警察,还是很人道的,不动用暴力,只是从精神上压迫。而且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看到警告牌子就停下不追击了。(当然这也没友善到哪里去。)

男主最后面既然还想策反对面警察头头一起逃亡西德,笑,不知道为什么头头没同意。

只有3个成功了

 3 ) 影评|《通往自由的通道》:作为生活理念的自由

文/王栩

(影片信息:《通往自由的通道》,导演:罗兰德·苏索·里希特,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德国,2001年)

这群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握着锨把的手有力地挥动着。掘进。一米。两米。…距离在缩短,光亮就在前方。他们坚信,亲人会从光亮处朝自己走来。为了这一天,他们在这阴暗、潮湿的地底干了六个月,只为打通一条通道,从地面上那堵高墙之下穿越街区,将身陷在街区另一头的亲人接过来,通过地底下的通道不甚体面的寻获自由。

这艰困的处境伴着将街区一分为二的高墙的筑就而使得局势日益紧张和不安。同时,逃亡成了常态,成了付出生命追求自由的最有力的诠释。随着鲜活的生命在墙下消逝,一道无形之墙在人心中的基石也渐趋摧朽。它让地底下挖掘隧道的这群人愈加奋进。街区另一头传来的枪声在他们中间种下了拔节而生的勇气,给接亲人过来的这一单纯的目的裹上了无奈的悲壮。

何以这悲壮显得无奈,因为人民被他的国家关在墙内,不准离开。这给逃离和营救的双方都打上了勇者的印记。

柏林墙,隔绝了自由这一生活理念的象征。墙的这一头,是悠闲、惬意的时光,空气中流淌爱的浓情与蜜意。墙的另一头,是巡逻士兵“橐橐”的脚步声,子弹的尖啸撕裂了空气的滞闷。

地底下的这群人也有过不顾一切、无畏的一刻。枪声停顿下来之后,攀援在墙头上的哈里朝墙下的男青年伸出手去,试图将他拉过墙头,毫不畏惧正指向自己的东德士兵黑洞洞的枪口。影片用这个隐喻性的镜头表现出一个无声的恐怖,“你已经被我们瞄准,但我们不想开枪”。这恐怖释放出强效的逼压,哈里最终从墙头上缩回了自己的身子,而在墙的另一头,挣扎在血泊中的男青年永远闭上了双眼。

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普通人简单到极致的诉求,源自内心的对自由的向往,可以不加伪饰的表达否定和拒绝的权利,这些在干涉他人生活视为习以为常的国度里不啻于奢望般的念想。

正是带着这一奢望,地下的隧道继续朝前掘进着。它的起始点位于西柏林的一处废弃工厂,终点则在东柏林街区一座已人去屋空的地窖里。这是通过精确的计算规划出来的隧道的行进路线,包涵了建筑师对墙那头的妻子深情的爱。妻子则用勇士般的行动回馈了丈夫的深情。这个勇敢的女人用一己之力干扰了上校的判断,为逃亡者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电影工作者通过影像颂扬了普通人的智计和决断的同时,对国家的谎言也有着深刻的揭示。为了保守秘密,母亲吞枪自尽,她的身后,宣传机器开动马达,不遗余力地将其描摹成身染恶疾的假象。“她没病!”钻出隧道,站立在东柏林街区地面上的儿子紧握冲锋枪的手在颤抖。哈里及时唤醒了这个年轻人的理智。他们在地底挖了六个月,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作为游泳健将的哈里,乔装打扮来到西柏林,同这里的几个好友共同策划了这场惊天大营救。就在那堵分隔东西的高墙下,一条连通自由的隧道历时六个月终于贯通。这是掩藏在地底对自由的寻获,它失去了沐浴在阳光下无拘无束的自在和欢欣,用灰头土脸的奔逃注释了墙的另一头令人窒息的生活现状。

奔逃让这群人把安危置之身后。相比个人安危,通过隧道离开高压和恐怖的国度是一种信念,是容纳于作为生活理念的自由之本质。不受他人干涉的活着,能在服从国家需要和个人命运的选择上拥有自我意愿的空间,这就是电影《通往自由的通道》所隐含的象征性的主题。这个主题所寓意的那条地底隧道除了是营救亲人的通路,更是拆除人心中一道无形之墙,筑建澄澈光明之希望的坦途。

(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4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4 ) 信念

一堵墙,带给相爱的人们的是什么.
他们躲在这阴暗的工厂,工具只有铲子,却在一件和自由抗争的事情.
拥有爱的人,便拥有无限的力量,所有的可能在他们身上都有可能实现.
我们屈服于爱,心甘情愿.


历史总是无法让人忽视,那些伤痛将在那个年代永存.
从《与巴尔什维克跳华尔兹》体会到的震撼,我越来越能体会战争的邪恶.
统治者的野心都是用战士的生命换来的,还有无数的无辜者.


我们爱好和平.喜欢宁静.过着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
真好.

 5 ) “动机-过程-结果”之《THE TUNNEL》

“动机”

假如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故事讲述一群人努力地从墙的一边到达墙的另外一边。”这个故事还令人信服吗?

故事一开始就阐明了主人公在“墙的这一边”曾经入过狱,如果不逃离将再次入狱。似乎编剧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不熟悉柏林墙的故事的观众的需求————这确实是一个充分的动机。但是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主人公自己的逃亡,而在于主人公帮助“其他人”逃亡。至于这些“其他人”逃亡的动机,包括“其他人”中和主人公最为切身相关的“妹妹”为什么要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追随哥哥走向陌生的,未知的“墙的另一边”,电影都只字未提,而且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告诉人们“墙的两边”究竟有什么区别。如果柏林墙的竖立并不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历史事件,这个故事是没有“动机”的————按照一般的标准。

但即使这样,我也不认为这个故事无法令人信服。
电影的“大环境”描绘主要放在“墙的这一边”固然是因为“要逃亡的人们”生活在这里,但还得以强调“墙的另一边”的不可预知性。这一用意在许多励志电影中都可以找到类似:主人公的终极目标通常仅有蛛丝马迹可寻,犹如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未知的未来,而人们都清楚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携带着巨大的神秘感的“未来”才是最让人饱含热切希望的。至于“蛛丝马迹”,对于《THE TUNNEL》这样一个故事,仅仅一小段舞厅的场景描写,一句“我和男友在那边一直想来跳舞”的台词,足矣。

尽管我并不透彻了解柏林墙的历史,但我却十分理解为什么当年的许多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逃往西柏林————因为我也曾经逃离过“我的东柏林”。逃离之前我已经对“我的西柏林”了如指掌了吗?不是的,正相反,我对“我的西柏林”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一个奇异的景色,一个前所未见的陌生事物,一种难于言状的气息......等等任何“蛛丝马迹”都足以成为我“逃亡”的动机。主人公的逃亡是因为“被迫”,动机虽然充分,但毕竟是被动的;其他人的逃亡则是因为“选择”————因为“蛛丝马迹”而诱发的“选择”。

对于习惯被挤牙膏式地对待的人们或许会觉得这一“动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而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获得这一“选择”的权利本身就是“逃亡”的最强有力的一个动机————根本不需要展示,不需要渲染。

草窝里的小公鸡对天上飞翔的五彩凤凰的向往,需要解释吗?
他有可能知道自己必须经过烈火的煎熬才能得以涅磐吗?
如果他知道自己必须先放弃生命,他还会向丛林深处奔去吗?
不会的。

想起几天前一个人跟我这样描绘他的伟大抱负:
“有想法......
详尽地调查......
知道这样一定受欢迎......
确认这样操作一定能成功......
......
到那天我们就开始做!”

我心里一直在冷笑————因为我知道他的“那一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

*************************************************************************************
“过程”

我非常喜爱这部电影对事件的展示手法。

虽然电影本身一直在描绘一次逃亡行为的“过程”,但几乎所有的小事件的展示都把“过程”省略:
一个女人刚把枪对准了自己,段落就结束了,许多段落以后才听到她已经自杀的“确认性”广播————没有血淋淋的场面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没有“枪声的画外音”之类的老生常谈。
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身边的好友是否是叛徒,紧接着是叛徒对那个人说“是的。”————没有描绘质问过程的复杂矛盾和难于启齿。
一个不知生死的战友突然回归,众人皆目瞪口呆,下一个镜头是众人围着已经在进餐的他说话————没有描绘热情的拥抱,没有描绘热泪盈眶的众人和种种令人窒息的喜悦。
......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剪辑师的手法偏好(如果根本没有拍摄那些段落的毛片的话),而是一种处心积虑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在一位德国指挥大师的一场无与伦比的音乐会上曾经领略过这种手法的无比魅力:力度和表现程度被非常小心谨慎地控制,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潜伏状态,而当人们早已觉得这一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候,某一瞬间音乐突然好似终于摆脱了种种束缚,完全脱颖而出!
那一刻所带给人们的淋漓畅快是难于用笔墨来形容的。

《THE TUNNEL》除了尾声外只有一个段落的事件是被完整描绘的:女主人公和她的男友在柏林墙两侧的生离死别。
这一段落正是镜头“终于摆脱了种种束缚”的时刻,一切电影手法在这里都不惜重彩:全片一直采用一种类似新闻片的“反唯美”手法拍摄,惟独这一段落是例外的————机位的变化和手法是丰富而且切题的,男女主人公的动作,情感以及场景描写皆非常到位精准。
这是全片最为动人心弦的段落。

没有大肆的场面渲染,没有强烈的感官刺激,按照普遍的电影审美标准,这一段落的手法运用其实是非常朴实的。
“节奏”一概念的把握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综观全片,这是电影的感情波浪线的至高点。导演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的众多数学指标,为了维护这一“至高点”不惜削减其他事件的叙述完整性,这正是“过程”被大量删节的根本原因。不久之前的《KING KONG》则是“节奏”把握失衡的最佳反面例证:需知一旦“处处精彩”则“没有精彩”。

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喻红闻名全国的“大卫像”最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精致的描绘,而在于非凡的对比和平衡。

*************************************************************************************
“结果”

电影最后的字幕中有这么一行:
在东西柏林之间有无数这样的隧道,它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具体数字至今无人知晓。”

那是整个观影过程最让我伤心的时刻。

尽管电影中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成功的例证,但我确认了观影过程一直徘徊在脑海里的一个念头:这样惊人的努力绝大多数是无法得到结果的。即使是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个案,他在整个“营救过程”中也得到了众人和先进仪器的帮助,甚至得到了NBC的有偿赞助。此等的天时地利人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他们一开始是发誓“就算用汤勺也要挖穿柏林墙”。
对于类似《THE TUNNEL》这样的事件,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你的“结果”决定了你的一切努力的价值是零分还是满分,没有所谓中间的灰色地带。任何摩拳擦掌的人都只不过是在东西柏林之间挖隧道的其中之一而已,你并不比其他任何人优越,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你比其他任何人有比较大的机会成功。既然如此,如果你自己面前也树立着一堵“柏林墙”的话————你仍然愿意拿着一把“不可能成功的汤勺”伸向柏林墙吗?

电影的最后几行字幕看似温馨感人,实际上却是“冷酷无情”的,它把整个逃亡事件最阴暗的和最辉煌的结果“多维”地客观揭示,告诉受众:是的!事实就是这个样子!在一般的励志电影中,这一看似上扬实际下抑的总结是不多见的,至少也是“煞风景”的。
但我非常欣赏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因为它在客观地描绘了史实和事实的同时,实际上是把一种“选择的权利”交到了受众的手中。
这不正是选择是否“到墙的另一边”的权利本身吗?

*************************************************************************************

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就象我一位“中国”的好友一直无法理解我作品中的“动机-过程-结果”一样。

柏林墙是一座德国人的血与泪砌成的坟墓;
柏林墙是整个德国现代史的见证;
柏林墙是一种违反人性,违反自然的伪善社会制度衍生的怪物。

它的倒下和粉碎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必然趋势。

然而,缺乏了绝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动机”,“过程”和“结果”,那个充满诱惑的所谓“那一天”什么时候才会来临?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历史上曾经帮助1000名以上的东德人穿越了柏林墙————煽动和协助众人背弃自己的祖国(“是不是祖国请你自己决定。”————影片台词之一),他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即便单纯讨论历史事件,其实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为什么人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逃往西柏林?姑且忘记柏林墙这一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其实又有多少人明白为什么在毫无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在根本无法确定其准确性的隧道里,仅仅是一块“你已进入了法国管辖领域”的手写的牌子就足以让气急败坏的东德警察止步,放过眼前随手可得的猎物?
究竟有谁明白这一块标识着德意志民族的“诚信”,“任何国家的领土皆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的牌子的份量何等之重?其间的所谓合理的“动机”,“过程”“结果”又在哪里?

如果因为绝大多数人因为不可改变的缘故无法理解其中的“动机”,“过程”和“结果”,艺术家是否就应该“创造”出一个所谓的合情合理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不!
时间自然会证明眼光的犀利。

我并不幼稚————我知道不可能用一把汤勺去挖柏林墙。
但即便如此,我愿意做那位驾驶着柏林史上最为著名的一辆大巴的司机,在枪林弹雨中撞向柏林墙。

2006.2.23

 6 ) 为自由我们可以付出多少

甚看,有剧透!剧情扣人心弦,群像的展示很精彩,不仅男女主人公、几乎每个人物都有或多或少交代,由于改编自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所以影片有血有肉。整体节奏很好,我不觉得前面拖沓,正常的叙事铺垫,从计划的实施,西线一侧:女主作为外来者的进入,地道的塌陷、人手不足、水泥墙和新电钻、Z字形的结构、BBC的纪录片组、挖到水管到挖通隧道;东线一侧:男二号妻子不得已的叛变、假肢联络人被抓、妹妹被密切监视、天真妹夫被策反、假扮自来水工、女主的未婚夫被枪杀、妈妈吞枪自尽、男二号妻子托孤、发现隧道的士兵被俘虏、调虎离山计,东西侧最后的焦灼......穿插很多真实情节:成功跳过铁丝网的士兵、死在铁丝网下的青年、开车撞墙逃离的人们、被打死的未婚夫……我们同样看到举枪射击士兵的不情愿和无奈,男主假扮士兵被赶上军车的段落绝对大胆!也许兄妹情的交代不甚满意,但爱情线还是弥补了不足!如果对东德西德和柏林墙的历史稍作了解,就会更爱此片

 短评

刚开始的时候:你留下,你和亲人朋友在一起,你没有自由。你离开,或许会死亡,也没有了亲人朋友,但是你有了自由。后来,奔向自由的人们,开始拯救更多的人离开牢笼脱离苦难,这总归是美好的。

8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而东德这边戒备森严,危险时刻相伴……

13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控制极佳。

1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8.2;人性总要高于政治才对

19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198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从来都是无法隔绝的。展现那段黑暗的日子,让纪念更有意义。

22分钟前
  • 妖娆猫
  • 力荐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约翰·肯尼迪

26分钟前
  • 半路
  • 力荐

确实,有点漫长

27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亲人朋友互相出卖;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人们赌上性命来换自由。

2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把对《气球》的短评改一下。有人说:那一年,Berlin wall倒了,我们的wall晃了晃,比原来更结实。后来,又有人说:The yearning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s their goal.那么我想问,如果真正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不用费劲扒拉搬梯子,不用胆战心惊坐气球,不用千辛万苦挖地道。只是想去往想去的地方,只是想说想说的话语,很难吗?

3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那些隐形的墙,要如何越过呢

34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义人

38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力荐

看的版本太差。。。。

42分钟前
  • Hom
  • 推荐

被高墙阻隔起的情感转化为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以生命来作冒险的逃亡过程中,一对恋人一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带给了另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伤痛。那只是千千百百个这样的故事中的一个。

47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6分,题材不错,但不用拍3个小时吧,有些冗长,有些地方过于煽情。再者士兵互相都不认识的?最后冲突时,东德的军官那么笨还冲在最前面等着被生擒?西德这边上来庆祝怎么一下子跑出那么多记者?为了戏剧冲突而失去合理性就适得其反了。

48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TAT

51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7/10 美蘇冷戰‧柏林圍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vs.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55分钟前
  • Kerdia
  • 推荐

自由很重要啊

59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在60年代中期,柏林墙附近有数十条隧道,有些成功了,有些挫败了,没人知道总共有过多少隧道。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导向性太强了。但作为一部两个半多钟头的电影,节奏的掌握实在无懈可击

1小时前
  • yanagi是只
  • 推荐

1989年,在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伯恩斯坦在勃莱登堡率领世界上最大的交响乐团组合,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纪念这个历史时刻。

1小时前
  • 只有霸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