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知乎里看到的,本片1984年出品。算是父母辈亦或奶奶爷爷辈的影片了,画面构图没有当代电影的华丽,但是出来的效果很好有一种质朴的感觉。算是当时的时代旋律电影吧,女主角是最近才知道的。演技很好把一个在当时环境下的受人歧视的单亲母亲的遭遇很好的表现出来。最后那场夜里谈话的戏演的很动人,靠的是女主几个眼神就把那种自己以前被人无情的抛弃后面不敢去接纳他人的自卑以及当男主后面表达出对女主的感情后女主终于笑了是那么的开心,沉重的心理包袱终于落了下来。也照应了开头她和她爸爸的关于新时代人们到底愿不愿意接纳她这样的女人的问题。
女主龚雪凭借本片获得第四届百花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看电影《大桥下面》有感:
我喜欢看老电影,因为它真实、鲜活,不像现在的电影空洞、粉饰的太多,老电影能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还有灵魂,还有生命,不是这世上的行尸走肉,老电影容易让自己共鸣,会有自己的位置。昨天晚上看完了龚雪、张铁林的老电影《大桥下面》,这又是一部震撼我心灵的电影,我也是生活在底层,生活不易,一直被强势的人驱逐,被无情的现实给吞噬,我也曾有一段撕裂身心的往事,所以我和这部电影很共鸣,只能说我们都是微不足道,死不足惜的小人物。电影里那个苦命的母亲秦楠,早年因为父亲是知识分子而被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的批斗和流放,她自己也被强制下乡,由于家庭是右派,她也一再抬不起头来。在下乡时期秦楠和另一个有问题的青年惺惺相惜,互相安慰自己,隐藏着对那个时代的愤怒,却也掩不住悲情流露,两人因恨相爱,在患难中秦楠把自己的一生寄托给了这个男人。他们终于熬出了希望,文攻武卫结束后,许多下乡的人也摆脱了精神上的枷锁,可想不到的是,秦楠寄托的这个男人,去了加拿大后却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了,抛弃了她和孩子。
虽然文攻武卫的年代已经结束,一些死去的人也平反了,一些活着的人也被恢复名誉,可旧的思想始终还是很严重,为了掩人耳目,秦楠不敢把儿子带在身边,只能只身一人外出谋生,把孩子留在亲戚家里,隔个两三天她便回苏州去探望一下孩子。生活中不是没有善良的人,有时候这种善良不乏是有私心,像修自行车的青年高志华,他就因为喜欢秦楠所以才大方的让她把缝纫机摆放到自己的家门口,后来直接让她搬进屋子里,母亲也想撮合他们两个。可当知道秦楠已经有了孩子,还是未婚生子,街边邻居们便开始胡说八道起来,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闲人和帮闲的人,就是喜欢说三道四,习惯了流言飞语图乐,或是消磨时光。高家母子也陷入了慌张和矛盾当中,特别是高母,她就这么一个儿子,她不想惹别人说闲话,所以抽空跟秦楠说明,让她把缝纫机搬出自己的家,去另外找个地方。高志华在妹妹的鼓励之下,加上自己得知秦楠一直去探望朋友的残疾妹妹,也了解到秦楠不幸的过去,他终于释怀,鼓起了勇气去跟秦楠示爱。
秦楠的角色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是文攻武卫所遗留下来的悲剧,她生下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母亲年轻时候发生过什么事,我无从得知,不过据村里的老人说过,母亲经常在他们面前说自己的人生很苦,说多了大家也就不当一回事了,甚至还被养父的父亲,我的爷爷威胁,不许她没完没了说自己不幸的过去。就像现在,福州有一些人极为不满我说起小时候在福建农村的不幸,这地方的人可真是一个模样刻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残忍。电影里秦楠的孩子经常被骂是野种,一些还是大人怂恿的,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村里的人也说过我没有父亲,或许也骂过我是野种,直到母亲自杀以后,很多大人便教唆孩子们骂我是没妈的野孩子,甚至怂恿孩子们对我拳打脚踢,只有少数大人会挺身而出,不许他们欺负我。小时候有部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们是在露天看完的,然后老师让我们写关于妈妈的作文,那时我的母亲已经自杀,我不知道该如何写,养父便强迫让我写世上只有爸爸好,结果被老师批评,我实话实说老师便找养父询问,养父不承认,还当老师的面打我,老师见养父不可理喻,最后都不愿管我的事了。
我的母亲可没有秦楠的运气,秦楠最终有了好的归宿,我的母亲虽然嫁入福建的闽北某处农村,却仍然没有逃脱人心险恶的噩运。村里总有人会打她,或是诅咒,或是造谣,当时农村迷信色彩很浓,村里凡是不如意,或发生什么事,就说是我们母子把脏东西带进村子后造成的,养父为了迎合大家,也经常说母亲身上有脏东西,一些人更是穷追不舍,说我们的家里闹鬼。养父也是爷爷从外地带回来养大的,他本来姓陈,也是郑家的养子,受到上一代人的歧视和精神压迫,也受到自己同一代人的冷眼和奚落,养父算是一个饱尝世态炎凉的人,苦难的日子过得久了,他也就认命了。电影里秦楠的男人抛弃了她去了加拿大,我生来也见不到父亲,电影和我很相似,我的人生一样受到旧思想的约束和摧残,文攻武卫的时代虽然结束了,可那种整人,害人的意识形态还没有被彻底清除,即使是现在,有这样思想和行为的人还很多。就说我吧,小时候爱好诗歌,被村里的人诅咒是短命鬼,后来又因为爱好文艺,被诽谤是邪教、反动派、神经病,许多罪名一直连贯到现在,我不死,这些诽谤不会消失,这就是我的人生。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自我意识和个性价值得以解放和释放,作为九零后的我也早已适应了更为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这似乎看起来也无可厚非。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相信含蓄美的内在力量。对于爱的表达,直抒胸臆自然无从非议,亲密的表露也往往是意由心生的结果。但是,东方人的审美逻辑,会更倾向于在意会中寻求含蓄之美感。
诚如影片《大桥下面》中的故事线索: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一样,虽说爱的表达是欲说还休的,但确实真挚而纯净的。许是受自身感情历程所带来的感情观影响,我更欣赏一种顺其自然的情爱表达:无需承诺的海誓山盟,只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懂得就好。而片中的男女主就是如此。
当下,我们似乎更习惯把很多本可以单纯的事情庸俗化,似乎过把瘾后,死了都值。譬如在爱情中,最本质的就是有缘人之间的相知相守而已(尽管婚姻家庭的缔结会有许多物质基础考量,但这无碍爱情的本质),至于性的满足,只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已,其本身无关道德与情操。但往往我们会用庸俗化了的刻板信息去做衡量,这既无必要,更不应该。
或许,影片的生活背景与我有距离,毕竟时代不同了。但是,深藏于内心的对真善美的期盼,是人家的永恒,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我想找一点特色的东西去了解以前的时代,结果我发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我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不适,相比80年,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甚至工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相对来讲更包容了一些,但是还是有限,今天的男生能做到高志华那样的也不多,就像网上的段子一样,今天坐在办公室小隔断的白领,大体上和当年工厂的女工真的也没那么大的区别,都是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小事情,绞尽脑汁的养活自己并宽裕一些。今天单亲妈妈的问题其实也都还有,除了少数自己能力和财力超群的女生,大部分像电影里每天勤勤恳恳养活自己和娃的女生压力也还是蛮大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太敢认,后来发现真的是张铁林,就一直在感慨那时候真的好帅,还很嫩,嫩到可以掐出水来,之前看他的电影最早也是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了,那时候没有这个嫩。哈哈哈!
女主的演技在线,在线到你会不自觉的进入故事的状态,(感慨一下张铁林而出戏)表达的也很细腻,把自己受伤后的封闭压抑逃避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接回孩子后,周围的刻薄,尖酸,现实,人们前后的反差都刻画得很到位。其实我觉得女主这样的人,即使男主不出现自己也会过的很好,因为她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有主见,肯吃苦。也是一时心软并且太年轻才让自己有了这样一个痛苦的经历。她也会有自己的圈子和值得交的朋友,至于那些经历生活苦难后满目獠牙的油腻中年妇女,并不是一路人并不用搭理,虽然肯定会难过一段时间。不过保护小孩子不受到他们的污染和伤害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妹子还都挺拎得清的,拎不清的不要过早做重大决定,哈哈。
肖云,印象很深刻,一直很乐观很积极的状态,即使自己身有残疾,即使自己母亲被迫害致死,即使自己父亲发疯,即使自己的哥哥一时迷糊犯了大错,她只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在弥补和做的更好,并没有一丝丝的抱怨和压抑。也是很难得的状态,难得在于一直能立足于当下去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她和女主很难讲是谁救赎了谁,但是彼此都得到了解脱和助力,像是本身就需要携手前行的伙伴,夫妻也好,朋友也好,最好的关系也莫过于此了吧。
张铁林那时候真是帅,嫩帅嫩帅的。
80年代为数不多的上海电影,那时的上海才是真正的上海,很多镜头的实景已经消失了
温婉善良、文静贤淑、秀外慧中,符合我心目中对东方女性美所有的注解!大桥下面那个忧郁素淡的女子,朴素的沉默着,秋波眉黛皆是愁,她的美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又一部含蓄的伤痕作品,面对十年浩劫妥协之后,依旧妥协新的生活,龚雪好美
为了看嫩出水的张铁林看的,没想到女主龚雪这么美,而且美好。故事讲得温婉却抓人,当时的社会百态用一种熟悉的光影色调呈现出来。爱情在世俗面前也挺无力的,历史的重担经历了时间的筛子一颗颗的压给了个人。幸好坚强和美得还是让人坚持的最后动力。叫方超的小演员长大也演了电视剧。#补遗#
如果说我还有偶像,那大概只能在童年时代形成的记忆中寻找吧。从理智上而言,这些女演员和今天的女明星大概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在模糊的回忆深处,她们美得明澈,美得纯粹,美得如同从天而降。这部分的意识其实构成了我对世界的真实的爱和恐惧。
其实那个时代,我们也能拍出山田洋次清水出芙蓉一般的作品,也有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一样天然去雕饰的演员。只是现在………………
中国电影再也拍不出八十年代的批判、反思,八十年代傻乎乎的乐观自信、善良纯情,理想主义的阳光灿烂质感了。
很喜欢那个年代的这种类型的电影,龚雪好漂亮那时候,张铁林那时候好傻的,还有那个小孩,演过很多片子的,很怀念
盲目的乐观到不讨人厌 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还真是纯 挺有趣的
难得龚雪三十岁了还这么漂亮和有气质,真是仙女本仙,张铁林那会儿也年轻英俊,影片结尾两人对视尽显八十年代的含蓄之美
细节极丰富。龚雪的美是烟尘弄堂里遗世独立的美,不因年代而隔阂,扫过的每一帧特写都想凝固住镜头,我再不怀疑书中常说的令人怜惜到心痛的柔弱是假的了。竟然一眼认出客串的乐韵,生机勃勃又有年代感的烟火气,另一种美感。
后面比较崩,开头很好,本可以成为改开特色版石库门众生绘。但是利用典型人物强行激励主角成长和把矛盾完全归一直接矮化了主题,后半部急转直下。
刚刚从动乱时代走出,说话的腔调都带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单纯信念。
张铁林穿的高领毛衣从这部片子开始风靡全国的,这部片子放在当时滴环境下却是难得!!!
1、龚雪和朱琳长得好像;2、那个时代是否值得怀念?
三十年过去了,你以为她的故事就不会继续上演了吗?
女主角太美了,她一受委屈我就立马变身直男跟着一块哭得梨花带雨。小男孩和后爹的对话非常色情“东东你怕吗”“叔叔抱紧我我就不怕”“好的叔叔抱紧你”“啊,叔叔的胡子好扎”。。。。
未婚生子美少女大战街道居委会老巫婆的故事
张铁林当年还一腔正气的当接盘侠呢,现在都可以给私生女800万了。不过龚雪真有气质啊。
当年还是唇红齿白的社会主义大好青年张铁林,几年后去了资本主义的香港只能演新仙鹤神针里的变态色魔了,和陈德容一样都是被肥皂剧毁了的好演员。龚雪也在拍了这片两年后退出影坛。电影里他们满怀期望地说“国家会好的,我们也会好的。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好的。”戏外一个移民英国一个远嫁美国,讽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