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

HD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博汗·法隆,Joseph,Melendez,Leslie,Lyles,Lauren,Fox,Suzette,Gun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7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8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9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凯文怎么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成年后的凯文(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谁也无法回答,就连凯文自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只能沉默以对。大观园核弹英雄云飞丝路天督察雷伊山河披锦绣亡命救赎2016不安感第二季潜伏(2010)天堂谷大冒险地表之下神探坤潘你的鸟儿会唱歌十个小黑人孽海情深清明时节爱上我鬼镇事件簿沉默的羔羊安娜和世界末日造物弄人甘地传英语60岁小姐第二十二条军规1970不明身份2011赌霸(1991)亲爱的,公主病烈火真金风声战力外搜查官命悬一线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第一杀手王亚樵巴普蒂斯特第二季海战水手第一季普通人乔道士下山坏爱情盲·道噬心伊基塔:蝎子之路

 长篇影评

 1 ) 原罪少年

雌雄同体,迷人Boy。


一直很喜欢Ezra Miller,当然是从《壁花少年》开始。

我喜欢的少年分属两极,一极是卷毛Jesse(《社交网络》、《鱿鱼和鲸》)、Logan(《壁花少年》男主)、Michael(《歪小子斯科特》、《朱诺》男主)这类,他们敏感、聪明、热烈、直接、羞怯,会是非常有趣的男朋友。另一极就是Ezra。他酷狠、大胆、口无遮拦、品味很好,坏得恰到好处,是party animal,注意力焦点(即使是被恶搞),和永远的发光体。想了一下,大概只能与Johnny Deep年轻、叛逆又迷人的时期归为一类。他们是打破常规者,是你生活里的龙卷风。而且个性和荧幕形象十分吻合。

电影是需要忍着(可能是大量的)不适感才能看完的,其实总结起来很简单:一个天生带有反社会人格的男孩的成长经历——他如何带着对母亲强烈的爱意和莫名的恨意,以杀掉自己的父亲和妹妹,然后在校园里射杀同学的方式惩罚她,让她在邻里唾弃中艰难谋生。

我不觉得对这对母子的关系作出种种严肃的探讨有多少现实意义。电影只阐述观点、现象,更多的是一副抽象的家庭相处模式,是为了审美意义上的存在。类似于“需知参差多态乃是生活的真相”。或者连这个故事都出自创作者的想象也未可知。

那么多人诉说和表达自己的童年阴影,原生家庭的问题带来的种种关系上的障碍。这几乎要成为文学、电影创作的一大主题。可反过来想想,要抚养一个几乎带着原生之恶的孩子,简直就是为人父母的噩梦。即使是带着女王气场的Tilda,也从齐刘海长发、热爱旅行、抽烟很酷、陷入爱情的文艺女青年,逐渐变成短发憔悴、麻木、冷漠、精疲力尽的母亲,直到Kevin犯罪后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了一个留着杂乱中短发、被摧毁、却未完全放弃抵抗的女人。她的痛苦、巨大的内耗,看得触目惊心。(女王的演技简直出神入化。)

这部电影,让一直以来在家庭关系中发生的种种悲剧,几乎成为呼号的“为人父母,皆是罪过”观念,彻底反转。母亲当然也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她失去了青春、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十几年无法接近Kevin,没有任何有效交流。难道可以说这种亲密关系带来的痛苦、麻木和冷漠滋养了Kevin作恶的动机,让他成为一个无法理解的少年犯?

Kevin入狱后母亲默默忍受邻居的咒骂、骚扰,房子被泼血色油漆、被猥琐的男同事肆意羞辱。即使是来自受害者家庭,这样的道德私刑和无尽的心理折磨,难道不是极其不公平的存在吗?这种道德私刑对我们而言又是何等熟悉,只是这一次,剧情反转让我看到了导演的深意,你看到的恶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以为的加害者,其实也是受害方。

如果你看完电影后深深厌恶Kevin,那恰好说明Ezra的表演多么出色。他精准地演绎了一个疯子、一个反社会人格罪犯,他与生俱来的仇恨,打烂一切的毁灭欲,在亲密关系里极尽所能地伤害母亲和很晚出生的妹妹,又以假象哄骗父亲,最绝的是被母亲撞到自慰时流露出来的凶狠、淫邪、挑逗、满不在乎的眼神……时不时让人渗出毛骨悚然的寒意。

这是一个无法拯救的原罪男孩,也是一段无法挽回、反思的家庭关系。

而所有这些细节,都出自一个19岁男孩的表演里,自然,流畅,信手拈来,如同这就是他的本体。男孩子戏路无可限量。

Ezra Miller,他是天生的异类。他是天生的表演者。他是人畜无害的反义词。他是颠倒众生的bad boy。迷人得一塌糊涂。

 2 )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三尺之寒

(芷宁写于2012年1月10日)
    许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原是一名摄影师的缘故,她运用纯熟准确的镜头语汇,讲述了这部发人深省的探讨禁忌话题的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又译作《凯文怎么了》)。其中那个虚拟的梦魇般恶性事件的始末,被呈现得错综复杂、迷离纠葛又触目惊心,虽然观众能猜到发生了什么,但在看到具体的画面时,依旧感到了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戚和恐惧。
    在片中,拉姆塞运用了倒叙插叙、对比反差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述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出了一种黯淡压抑的灰暗调子,虽然影片的很多场景采用了大量的红色,如铺天盖地的番茄酱,却反衬出了一种令人惶恐失措的氛围,其效果犹如强烈的警戒色。同时,该片的剪辑很有特色,看似凌乱的穿插和回忆,仿佛将整体给拆分打散了,却又能将零碎分散的片段有机连接。而这个分散又重组的过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识的心路历程,在此沉重痛苦的过程中,这个不算称职的母亲最终意识到在儿子凯文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什么。
    凯文生来特别,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是另一个伊娃,敏感而犀利,他很小时就讲出了“习惯的,不一定喜欢”这样一针见血的话。只是凯文没有伊娃幸运,在他还是个胚胎时就不受欢迎,只因那时的母亲还没准备好过家庭生活,当小凯文试图用各种出格的方式唤起他所需的母爱时,只能引发了母亲的茫然和漠视。而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这让缺乏为人母技能和耐性的伊娃束手无策,在她的情绪失控令小凯文手臂骨折后,她甚至没勇气向丈夫坦言,那一刻的小凯文仿佛看穿了母亲,他的主动担当和母亲的缺乏担当,终使母子间的纽带成拧巴状态……
    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绝非照搬,而是在掌握要领后的重新解构,这样的重构令影片有了集中讨论的主旨,即母爱和家庭教育。就像缺乏关爱的小孩都会有报复性的行为一样,在日积月累的心理失衡中,在不断受到新刺激之后,凯文放大了对母亲的怨恨,他的人格已然扭曲了,于是,他将行为的标准定在让伊娃痛苦的基础上,家里草坪和校园篮球室里的暴行,成了他拟最终折磨伊娃的方式,他投案那一刻的笑容和眼神,令人毛骨悚然。
    在表演方面,饰演伊娃的蒂尔达·斯文顿奉献了一次杰出的表演,她将角色不同时段的性情和心态拿捏得当,也将其间的沉痛纠结诠释得丝丝入扣,同时,在回忆和现实交错的叙事中,斯文顿的出色表演是衔接各种时空的关键所在。大小凯文的戏都不错,其中饰演6-8岁小凯文的贾斯珀·纽厄尔令人眼前一亮,小小年纪的他能将小凯文种种“别扭”举动后所要表达的心理需求表现得颇具说服力,实属难得。饰演少年凯文的埃兹拉·米勒的最后一幕戏颇有难度,他胜任了——在少年监狱被囚了两年后,凯文第一次向不断来探视的母亲开口说话,他最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确定,他终于意识到了母亲的关爱,米勒说话时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另外,让人难以忽视的是该片的配乐,令人惊艳的是对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每次琵琶的献声,都像是在拨动心弦,在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而英文老歌的运用,如Buddy Holly的《 Everyday》、 Wham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都出现在合适的段落,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088458_d.html

 3 ) 但愿你曾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反社会倾向,那么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说他的监护人、亲友、老师等和他相处过,给过他教育,对他的人生观造成过影响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然后我似乎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悖论 ——

如果归咎给孩子自己,谁能保证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外界都给了他纯正面的、纯积极向的教导,使得他的人格、心智,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细枝末节的不良因素而在人生的总轨迹上走偏走远

同样地,如果说他的家属朋友和老师要为这一切负责,那么如果实际情况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拥有无限多耐心和宽容地去接纳、理解、引导这个孩子,孩子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类似禁闭岛中的Defense Mechanism)拒绝接受所有能被耳濡目染的正面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内心长出阴暗的倒刺,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做出骇人听闻的杀害行为的话,这又怎么能算是抚养者和施教者的过错?

 

而这一部《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位从小就显现出性格缺陷和心志不健全的症状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惨案的阴暗向悲剧故事。

 

影片伊始带有强烈密集感和视觉压迫的“番茄大战”就以它血一般惨烈的红色占据并震撼着我的双眼,加上那近似哑剧的零背景音乐,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想象中狂欢般的番茄大战(其实一直没懂这么浪费和不环保这样的活动怎么有存在的意义?),那满屏幕的红色番茄汁简直就是令人作呕的鲜血,如海潮般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其中,好像有种死亡的震慑无可抗拒令人窒息的味道在里面。与其说是众人欢乐地互砸番茄,这更像是一场疯狂的杀戮。


紧接着,一连串破碎的故事线的杂糅、女主角脸上如同精神分裂般写满的多疑、恐惧、臆想、焦虑、绝望……、又一轮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艳色调的集体出现……短短几分钟已经为整部影片垫下了复杂、阴暗、不安和荒唐的基调,虽然我在这时候也确实不知道那些剪得如风中碎片般的闪回镜头是作何意,但我确信这不会是一部讲述如何救赎一名缺陷型人格小男孩的温馨家庭故事,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很难以接受,甚至虐心得惨无人道。

 

也许一切悲剧的来源就是这个叫做Kevin的孩子的意外降生。影片中的女主角Eva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就先前闪现过的镜头来看她在意外怀上并且产下Kevin之前应该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不误的幸福女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塑造,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到世界各地自由行的旅游愿望。事实上,她已经离着手实践这个梦想非常近,但是Kevin的突然出生打乱甚至打碎了这一切的美好心愿。

这里就牵涉到本文开头部分的思考悖论,我无法判断究竟是Kevin自出生起就有类似自闭的人格缺陷症还是母亲Eva虽然极力掩饰但是仍从细微之处表现出的对这个意外孩子的嫌恶和敌意导致了Kevin自始至终选择负隅顽抗,用孩子仅有的捣蛋、胡闹、沉默和无所顾忌来对母亲的种种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强力反击 ——

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残忍也最让观众唏嘘不已的地方:母子两人都心知肚明地怀着对彼此满满的敌意和碍于亲子关系在人前伪装出来的谦和、妥协和尊重,然后出于对彼此早已根治于心的一己偏见,将几乎所有的亲子互动行为都解读为交互的敌意,两人都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侵犯,于是便强行怀揣着内心最后一丝尚未崩溃的爱与忍耐作为批判和攻击的借口装作喜怒不形于色但实则面目狰狞怒不可遏地朝着彼此疯狂般地恶意中伤……

拿以下这个情景为例:

在Kevin小时候母亲教他说话和传球,而Kevin不作出任何反应 —— 表面上是一位用心的母亲耐心地教孩子牙牙学语,但男孩或许是因为还未达到掌握语言的年龄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但将上述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写照带入进来呢?母亲Eva出于虚荣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急于向Kevin灌输语言知识,并以传球作为强制性的亲子互动游戏。另一方面,从Kevin孩子的视角,他发自内心地厌恶和瞧不起母亲这样有目的有动机的教学做法,因此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你越是让我学说话我就越一语不发让你无计可施,让你知道就算你是母亲,也强迫不了我做我的选择
 

我个人觉得就以上的这一个场景而言,这个叫Kevin的男孩已经体现出了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这个年纪的城府和心机,简言之,他故意不肯跟着母亲学话的做法已经指明了Kevin的心志确实是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理应立刻加以重视并且理智地、不动声色地去探寻解救的对策,同时也放下作为母亲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出生的“并不想要”的孩子的所有成见,静下心来思考今后如何引导这么一位有缺陷的孩子走上正途

可惜而又可悲的是,母亲Eva不但没有这么做,她的恼怒和歇斯底里好像反而愈发变本加厉。对此Kevin也毫不示弱地一一进行反击,这在旁人看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无奈 —— 成见究竟为何种阴邪之物能够让有血缘关系作纽带的母子都反目成仇彼此举戈相向?究竟要偏执到何种程度才会让母子简单意义上的矛盾上升到仇恨的地步?

当自己辛辛苦苦拼集起来的写满旅游规划的世界地图被儿子Kevin用装满颜料的水枪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那一刻,母亲Eva对眼前这个怪孩子的容忍彻底到了极限(诡异的是这个极限在后来还能不断地有上升空间)

提问数字时Kevin充满挑衅的恶搞、刚换过尿布之后报复性质的拉第二泡屎…… 这些本来尚能咬牙忍受的行为在这时直接引爆了母亲的怒火,那歇斯底里的奋力一摔直接导致Kevin手臂骨折

 

“You know how people train cats?

They stick their noses on their own shit.

They don't like it. So they use the box.”

 

在看到母亲向别人询问养儿经并且最后得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已经知道这一段母子关系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只会是一步步走向惨烈的悲剧。

 

康复后的Kevin,心机和城府都较先前变本加厉,他那在父亲面前的百般温顺乖巧的外在伪装和在与母亲独出时表现出的极度仇恨… 鲜明的对比背后让人感到近乎恐怖的寒意

如果说最开始Kevin还只是人格存在缺陷的话,到这里他真的已经能用人格分裂来形容 —— 面对自己不针对的家人,他天真友善得像个小天使,脸上洋溢的微笑总让人产生想要宠爱他的错觉;面对母亲,他用尽心思用尽各类让人崩溃的手段像对待仇人和叛敌一样地折磨和施虐

我也真的不懂不理解为什么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Eva还要欺骗自己欺骗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和妥让就能使亲子关系重建

我的建议是:面对一个缺陷型人格的孩子,永远不要天真地做这种无谓的尝试。
 

之后母与子之间的大量矛盾都充满了解读与反解读,窥私与反窥私的斗争和对抗,诸如母子二人在餐厅吃饭,母亲问及Kevin学校生活时,Kevin直接将这句话视为动机叵测的试探,于是他一骨碌地把所有他认为母亲会接着问的问句如背课文般悉数背诵出来,将母亲试图进行沟通的念头无情地撕成粉碎,只留下母亲Eva错愕和震惊的脸庞

又如母亲偷看Kevin桌上的CD后电脑屏幕在自动播放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图片后系统瘫痪,正又是Kevin早早做好的一个局,只为了让母亲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卑鄙的有窥私癖倾向的失败人母。这样的举动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母亲自尊和身心的究极拷问与摧残。我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可怕到这样一般田地。
 

最后惨烈的悲剧由那一盒圣诞礼物正式开启:7号系列长弓。

之后的剧情毫无例外地按照预期的走向,Kevin用这把父亲送的弓射杀了妹妹和父亲本人,更无法理喻的是Kevin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父亲和妹妹都是身中了多箭,并且都不是命中致命部位而是活活流血到死……

可怕的是,Kevin将自己锁在空旷体育馆内练射箭准备杀家人时,他竟然一个人听到身后的剧烈掌声。这一幕,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冰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母亲Eva在结尾时探望Kevin的谈话:

“你看起来不快乐”

-“我有快乐过么?”

 

“能告诉我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么?”

-“我以为我曾经知道,但我现在又不确定了。”

 
Time's Up。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味忍让妥协也是推动悲剧产生的主因之一:Kevin对于母亲一再的包容似乎充满怀疑和好奇,他怀疑母亲是故作真诚地宽容他的调皮捣蛋实则内心充满怨恨,他同时好奇母亲的容忍底线到底能被推搡到何处。Kevin就这样不停地加深着作恶的程度,直到亲手杀死了父亲和妹妹,他觉得母亲终于可以不用伪装地彻底仇恨他报复他折磨他了,然而母亲没有。这个时候Kevin彻底陷入了迷茫,这一幕和泪眼朦胧的母亲合在一起,恐怕找不出更加残忍的家庭悲剧。



本文的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以前看到过的关于自恋倾向人的解读与治疗,与这部影片的立意非常相似,以下节选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

 

自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还是他们生来如此?



当小孩的父母极为自恋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父母所忽略、嘲笑、羞辱、甚至是攻击。最终,孩子会极度渴望爱和注意力。这种缺乏爱的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如下两种行为:

1) 为了得到孩子所该得的赞美和注意力,而成为一名演员。没有安全感的父母,蔑视将需求和痛苦表现出来,为了表象而活着。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试图在被忽略之后存活,他们无法在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隐藏自己来求得生存。他们通过虚拟的模仿来进行试验,很快发现他们能够通过演戏的方式来操纵父母和其他人。因此,他们开始戴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特别是从那些需求爱和寻找爱的人身上获取。他们变得极为自私、无情和会操纵别人。

2) 极度自恋的人也可能是由极度娇生惯养的父母所带大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过由于自私或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成长为社交怪物。我们称呼他们为“小孩”,但他们实际上是超级小孩,完全不知道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认为自己是上帝,其自我意识无边无界。

 

展现极端自恋的日常特征包括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张个人成就、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和敏感、夸张的公共展示,如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展示个人身体、肌肉、性感、以及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的形式是受害者人格。自恋这枚硬币的一面是夸张(“我比你强”),另一面就是受害者人格(“我比你强,是因为我承受的比你多”)。具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者坚持认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以你不照顾他们、或不支持他们的事业而羞辱你。

 

自恋的行为如何损害关系(亲密和柏拉图式关系)?

极端自恋的人通过好意、对另一个人的牺牲和风险在关系中造成难以言说的伤害,就像蜘蛛从牺牲者身上中吸取生命的果汁。当牺牲者再不能提供果汁时,蜘蛛将无视这个尸体。另一个比喻是认为极端自恋者就如同关系里的吸血鬼一样,他们将你的血彻底吸走,毁灭掉你。他们会让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关心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你和从你身上不断地索取。他们对你并无情感健康的回报。他们太害怕你发现他们内心的软弱和伤痕,因此你稍微靠近,他们就会抓狂和惊恐,而且经常以消失或撤退收场。

他们不会回复你的电话。这一过程中,他们依然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而且会歪曲你试图进入他们灵魂的兴趣。自恋者从不犯错。。。因为他是上帝。而对他来说,你永远都是错的。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常常看到很多对爱有缺陷的女性落入自恋者的陷阱中。她们与这些男人的关系反覆而极端。这完全是精神折磨,男人用算计好的温柔、专家式的负罪感植入和初级的虐待使一个好女人渐渐被磨损。最后,他们毁掉她,留一个情感的灾难在身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傻瓜,而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错事。

 

自恋能否被“治愈”?

可能,这取决于医生的技巧。大多数行为临床医生都不晓得如何治疗自恋者。极端自恋者想要被治愈,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病态,和想要健康的愿望。可是对大多数极端自恋者来说,这个要求太过分了。极端自恋者如果产生变化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无论极端自恋者愿不愿意得到帮助,临床医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发现他内心的伤害,进行疗愈,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互动关系模式。能够被治愈的极度自恋者只有一种——坏掉的那种。

 4 ) 《让我们来谈谈凯文》:凯文到底怎么了-全剧透

《让我们来谈谈凯文》(2011):凯文到底怎么了-全剧透
凯文射杀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的变节,因为父亲从与他同一战线舐犊情深逐步转变与母亲站在一起冷漠放弃他。
凯文射杀了自己的妹妹,因为妹妹的出生本就是对他的一次否定与挑衅,因为母亲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妹妹。
凯文射杀了自己的同学,因为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了从反母亲到反家庭再到反社会的台阶,因为他要用这样的方式完成对母亲的终极复仇。
他是如此的仇恨自己的母亲,他所作的一切几乎都是针对母亲,为了让母亲难受,但是他却没有直截了当的弑母,这一点是本片的麦加芬母题,围绕其展开的中心点。让我们来谈谈凯文,谈的也正是,为什么凯文不弑母,凯文到底怎么了。
1、 凯文出生
凯文出生时母亲并没有做好准备,她不知道怎样抱孩子,凯文就这样一直不停的哭闹,母亲无计可施,她甚至将婴孩凯文推至施工地,用工地巨大的机器噪声来掩盖婴儿凯尔的哭声,相反,父亲却很能哄小凯文开心。聚焦这一段对于理解本片非常关键。天生一对死敌从这时候已经生根发芽。
2、 凯文扭伤
也许是幼年对母亲的不良记忆,凯文对于母亲产生了巨大的排斥感,加之母亲此时的教育与沟通也存在问题,母子之间的芥蒂非但没有消解,反而越演越烈,小凯尔故意将母亲心爱地图喷满了墨汁,故意将便便拉在裤裆里,故意用呀呀呀轻蔑的说话,直到有一次,母亲将小凯文丢到一旁,小凯文竟然折断了小手臂并留下了见证母子决裂的疤痕。
3、 妹妹出生
自凯文扭伤以后,凯文与母亲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也许此时母亲试图修复与儿子的关系,但是儿子已经抱着“凡是能让你难受的事情我都会去做,凡是能让你舒坦的事情我一律不会去做”的两个凡是精神去不断的逼迫母亲,调戏母亲,一副“老子就这样,你能对我怎么办,你有种来杀我呀!”鉴于此,母亲也只能任由凯文自生自灭,但是母爱无处发泄怎么办,于是她背着父亲与小凯文怀上了妹妹。而此时的母亲,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母亲,知道怎么带孩子,知道怎么抚养婴儿了。对比于凯文出生时所受到的养育,母亲的变化更让凯文记恨。
4、 父亲变节
父亲之前一直站在凯文一边,不论是凯文真的犯了错,还是凯文故意陷害母亲的假象,父亲都坚定不移的帮凯文说话,诋毁母亲。但是,让凯文参军这一事件让凯文对父亲彻底绝望。父亲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他觉得父亲还是无情的将他遗弃了。于是,一个杀人狂正是蜕变而出,破茧而飞。
    
由此,凯文这一条杀人狂演变路线图跃然纸上,凯文怎么了。凯文就这样一路走来。至于凯文为什么处处针对母亲而没弑母,想必是因为这样的复仇更让人具有快感,这点与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不谋而合,均属于那种处心积虑的终极复仇。在凯文被囚禁后,母亲的正常生活已荡然无存,走路或工作过程都会被人冲上来扇耳光被骂为“臭婊-子”。从这就可以看出凯文的复仇取得了成效,死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种解脱,老子就让你活着,生不如死。因此,用凯文天生杀人狂,天生变态来解释凯文行为轨迹是不负责任的,凯文并没有疯,凯文是一个正常人这点非常重要,不论是他对待母亲,还是演变成杀人狂,他都是头脑理智的,这是他精心设的局。

Eva to Kevin: “I want you to tell me why.” Kevin : “I used to think I knew. Now I’m not sure.”
至于片尾凯文最后一句台词,“我以前以为我知道的,可我现在,不确定了”的含义是:以前我不懂母亲对我的爱,现在我终于知道母亲是爱我的。凯文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印证母亲不爱他,既然她不爱我,我就要让她知道我同样不爱她,也要让她痛苦。但是,即便事态如此,母亲仍然没有放弃他,仍然坚持去监狱探看,仍然心疼怜悯自己的儿子。这便是母爱吧,这又与奉俊昊2009年的《母亲》如出一辙。

西红柿狂欢开局为本片拉开了血红色的帷幕,西红柿、红酒、草莓味果冻、车尾刹车灯、红色油画、红裙子、口红……红色成为了影片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它暗示着蒂尔达•斯温顿饰演的母亲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同时“母亲现在”与“儿子当年”两线程同时触发,交叉并行,同时,导演大部分时间都依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镜头语言来传递思想内涵,对白不多,悬念营造十分出色。至于凯文杀死父亲,妹妹与同学没有任何血腥暴戾的特写,反而在暗夜青草地喷洒淋水中,父亲与妹妹的中箭伏地反而有着一种静物恬淡的美感,凯文在射杀同学时仪式一般行礼也徒增了氛围的鬼魅。也直接下调了凯文在观者心中的罪恶感,导演也有意为之,为母亲宽容包容凯文做了铺垫。

蒂尔达•斯文顿贡献了一次完美的演出,其消瘦的脸颊十分契合苦逼母亲的容颜,而其内敛的愤怒与隐忍的屈辱情绪也被拿捏的恰到好处。

个人2011年度盘点:
最佳女主角:蒂尔达•斯文顿
目前十佳打榜:
  1、《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
  2、《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2011)
  3、《亡命驾驶》Drive(2011)
  4、《忧郁症》Melancholia(2011)
  5、《冰冷热带鱼》Cold Fish(2011)
  6、《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7、《帮助》The Help(2011)
  8、《阳光姐妹淘》Sunny(2011)

 5 ) We Need to Talk About This

Some people(abused children) grow up to become killers……and others grow up to catch them.

–by Aaron Hotch (From “Criminal Minds” S01E18)

一众背负着童年阴影的警探不吝个人的健康休闲甚至家庭生活和性命安危,追捕狙击一群同样在深渊中长大成人的犯罪份子<– CBS的追剧众当对这种模式了熟于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枳一橘的极端差异?——那一集的嫌犯确实问了。个体的选择?环境的影响?还是……上帝的造物——只有这几个选项,而Hotch叔没有回答。

没有人能够确凿地回答。甚至,从来没有人敢在大屏幕上发出这一问。现代电影中不缺少SK,那些凶残、冷酷、狡诈、绝不悔改的恶魔形象,是衬托救世主角的光辉形象的最佳反派。中国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但绝少有人敢于声称那些反派是天生的——亚当和夏娃的孩子自刚出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长成撒旦,这违背了上帝名下的所有主流教义!
于是社会和家庭因素自然成为更安全的拷责对象——比如同样以校园屠杀为主题的《大象》。将责任都推到成年人头上,可以防止一连串伦理多米诺骨牌的倒掉——如何确认一个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是反社会?被认为天生反社会的儿童该被区别对待吗?该被剥夺自由吗?只是这些该负责的大人们,这些向天真的孩子宣扬暴力,这些用暴力侵害无辜的孩子的大人们,这些该为未来SK的童年阴影负责的大人们,总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要有人为这些大人的罪责负责……以此类推下去,最早的起点,最早需要负责的那个人,是谁?

走魔幻惊悚路线的Rosemary’s Baby已然掀起轩然大波,且间接给导演带来了灭门之祸。本片悍然以写实的冷酷态度把“天生”放在左手和“强生”放在右手,递到观众面前,且将眼神飘向左边,实在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锋锐,用实事求是样的陈述方式包裹之后平静端上,去尽杀气只露颖芒。或许是女性导演的缘故,影片并不将观点强加于观众,甚至并不着意去宣示自己的立场。只是温和但不容置疑的指出来——除了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刻意忽略不愿深思,但确实存在的,或许,是时候talk about this了——人类本性中尚未被社会驯服的动物性。

固定在Kevin母亲身上的POV,以及过去与当下并行的叙事结构,避免了观点的过度倾斜以至让某些坚信“性善论”的观众先行产生抵触情绪。
SK的家人,在CM中也被视为受害者——他们并无罪过,却必需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是对于未成年罪犯的母亲,围观群众难免产生另一种想法:养不教,母之过,其子会做出这些的暴行,做家长的难辞其咎。在Eva现在时的生活中,她家墙上车上的番茄,没有前途的工作,家破人亡的记忆,近乎绝望的感情生活,正是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大众对她的惩罚,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亦是Kevin的受害者。
Eva试图正义化这种惩罚——就像After Thomas里母亲怀疑孩子的自闭症是自己造成的一样,如果能说服自己乃是罪有应得,能更坦然地承受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每当Eva感到痛苦,她与Kevin之间的回忆就会浮现。

是不是在婴儿Kevin哭闹的时候自己耐性不够,是不是在幼儿Kevin反常的时候自己关心不够,是不是在少年Kevin沟通的时候自己沟通不够?是不是这些行差踏差成为Kevin的原罪?她与Kevin没有所谓的“血亲间的天然亲情之爱”,正如Kevin所说的“你习惯一样东西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喜欢”——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定有很多同学认同。Eva和Kevin之间最强的联系,除了母子这种社会关系强制之外,是Eva将Kevin推倒致其受伤而后者向父亲隐瞒了实情,由此所造成的,“共犯”的关系。

Eva和Kevin何其相似!一样苍白的皮肤,一样瘦削的体型,甚至连发型都极相似。在影片开始Eva洗脸的镜头中剪入了Kevin的相貌。在西班牙蕃茄节里狂欢的Eva,将地图贴满书房的Eva,她喜好自由的天性一定是遗传给了Kevin。
正是这种相似性让Eva对自己对Kevin罪行所负的责任持怀疑态度——相似的人,总是更容易相互了解。似乎在Kevin出生前,她就有一种本能的预感。后来Kevin一连串反常的行为更加深了这种不安。直到那次“事故”之后,她几乎已经确知儿子的本性。母子的关系无论Eva如何迫使自己努力仍旧日渐紧张(这个过程中多次使用了《十面埋伏》作BGM,杀伐气息极重)

Kevin的异常自不可能完全是家庭教育造成的。Eva和Frakin这对夫妻相比于其他夫妻并无特殊之处。更何况还有继承了父亲的发色和好脾性,行为举止皆同一般儿童无异的小女儿做人证——Eva跟小女儿倒是有天然有母女亲情,也证明了Eva和Kevin间的奇异关系并不是她本性冷漠。Kevin与众不同。至于这“与众不同”有多少要算到上帝头上有多少要算到Eva头上,没人知道。

至于Kevin,无论父子间如何和谐有爱,都是假相罢了。生病脆弱的Kevin紧紧依在母亲怀里,听她念罗宾汉的故事,并从此爱上了射箭——在其成长过程中,这大概是唯一一次没有伪装的依赖、没有目的的乖巧。
他对同学抬起枪的契机是因为无意中听到父母要送他去参军,他向家人端起弓的时候,Eva并不在场。两个共犯,相似的母子,被血腥的罪行捆绑在一起,她再不可能另组家庭,甚至不可能逃离这里——他们都很清楚。

这样POV和叙事结构,本应将观众隔离在母子之外——毕竟观众当中不太可能会有反社会少年罪犯的母亲,亦或反社会罪犯本身,亦或被反社会少年罪犯杀伤的受害者及其家属,对Eva或Kevin做出自我投射。观众可以通过Eva的视角,在她对自身“未全尽母责”的内疚,及她对Kevin“行为诡异”的认知,这两方面的信息下,自行去判断“天生罪犯”的说法究竟有几分成立,而社会大众对Eva的指责与惩罚是否合理。

然则,“不太可能”是指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仍然是存在的事件。
母上常指我婴儿时期爱哭闹,且一定要待到夜深人静,父上睡着了之后才开始哭,嗓音嘹亮不说,还声无穷尽。父上越抱我越哭,母上抱着就好了。但放下之后,过几分钟到父上睡着了,又开始哭。常把父上惹到暴跳。
自我有记忆起,父女关系就十分紧崩。家长常想化解,父上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然则传说中的“血缘天性”根本不能动这坚冰分毫,我们俩独处常常就是尴尬僵持的情形,不能自然。
第一次见心理辅导师(当时大概是叫精神病理医生吧)时被要求画画,长大后回想起来对方当时应该是想确知我有无受到虐待。事实上,我们家是严父慈母的标配,父母间且有协定,轻易是不打小孩的,总要三次警告才动手。且入学之后就再没挨过打(母上怕损我的自尊和自信心)。见心理医生时我大约四岁,挨打的次数两只手肯定数得完,在中国远未达到虐待的标准(所以我没能北大:))。
几次观察下来的意见好像是“不知怎么的这孩子就这样了”。而我同父上至今还在鸡蛋壳上跳着一支名叫“客气”的舞。我们无疑是相似的——无论外表还是某些习性。而正是这种极早意识到的相似性,让我们天然有隔阂。母上至今也仍然纠结在我童年时的行为特异究竟是“天生”还是“强生”的,有多少天生多少强生留存至今,这样的困扰中。

原作小说和本片虽然不是针对心理学术去的,但在材料的选取的准确度,和亲子关系的展开上,控制合理到令我感到不安的地步。Tilda是完美的选角,她不需要太多表情的演戏方式,和年龄可在30-50岁之间自由跳跃的面孔,使得Eva这个需要跨16年时间,且没有线性展开情节可依赖的人物,令人信服。Ezra Miller更多是依靠其天生的气质。最惊人倒是饰演儿童Kevin的Jasper Newell——这孩子作为童星的前途不可限量(长大以后就难说了)

PS:曾有同学与我说争论“婴儿是没有人格的,生来是一张白纸”,什么SK之类一定是成长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这种说法听上去很光明——只要避免这些差错,这个社会就不复有SK。但细想一层,这个逻辑也等于是说,每个人生来虽然都是一样的,但要是在生长中被拉了一个trigger,就有可能变成SK,而这个trigger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Kevin的case,按此种理论,根本无法指认trigger),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一本教程给父母“如何教出绝对正常的小孩”(所谓“绝对正常”是指符合“社会大多数”——异性恋、无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无暴力倾向),即使有此教程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百分百做到。
于是此一“白纸理论”等于是说“每个人天生都有犯罪本能,不知道会在什么情况下被触发”,实际上远比“有一定比率的孩子天生具反社会人格,就跟有一定比率的孩子天生是同性恋,天生有自闭症一样”这种理论要悲观可怕多了。
况且“反社会”一说本来就是针对人类社会的。反社会人格“无有同情心无有负罪感无有恐惧本能”的特质,要是放到丛林中去,反而会成为最适应自然法则的生存者。而人类并非从宇宙洪荒始有社会的,既然有生理上“返祖”的婴儿,从理论上来讲,生出心理上“返祖”不接受社会驯服的孩子,这种机率当然也是存在的。

 6 ) 相由影生——杀死知更鸟是谁的罪过?

    有些事情没有做好准备最好永远不要去做,比方说瑜伽前不做准备运动,没有想清楚就生孩子,等等。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做的时候不慎考虑,做完以后后患无穷。我因为瑜伽课扭伤脖子后一个月没再上课,再次返回课堂,却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死讯,班上一个年轻妈妈自杀了,产后忧郁。有人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可我以为对有些人来讲恰好相反,如果不能想清楚为什么要孩子、不能做好因为孩子没有自己时间的准备、不能解决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的严重冲突,那么真的应该慎重决定是否要迎接孩子来你的世界。如这位年轻妈妈,产后忧郁多半还是无法承受孩子带来的生命之重,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这样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相比另一种选择——因自己的无望对孩子充满怨言和漠视,将孩子培养成一颗毒草,这位母亲倒是显现出一种牺牲小我的伟大,这是我在看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后明白的一个真实却残酷的道理。
   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讲述的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Eva(Tilda Swinton 饰),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面对这个准备之外的孩子 Kevin(Ezra Miller 饰),Eva并不显得期待,她没有其他准妈妈们怀孕的兴奋劲,孩子出生后,面对怀中的Kevin也多半是面无表情的呆坐,甚至在哄大哭的孩子时,她竟然把婴儿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来寻求解脱。在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Eva作为人母的喜悦,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而 Kevin好像就是Eva所有怨恨和冷漠浇灌下成长的毒草,他叛逆、撒谎、恶作剧、两面派、早熟、冷漠、邪恶。没有人理解Kevin为什么要射杀学校的女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面对这样的儿子,Eva每次探监都会问他“why?”可是与其问Kevin究竟怎么了,不如深究下Eva究竟对Kevin做了什么。Kevin的脸,映照着Eva的脸;Kevin的恶,彰显着Eva的恶;Kevin的罪,实在的,该由Eva来承担。冷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最恐怖的毁灭。Kevin的罪,是Eva一步一步造成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任何行为都将在他们身上刻上烙印。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得不聊聊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芬奇先生是一名律师,坚持替黑人辩护而导致家庭遭到残暴的攻击,有一次他给孩子买了鸟枪,然后说,鹣鸟你们可以尽情打,但是记住不能杀死任何一只知更鸟,因为它们不破会庄稼,不做任何一件坏事,只是用它们的心唱歌给我们听。芬奇先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以自己的绅士品格与博大爱心身体力行,向孩子们展现了伟大人格和善良本质的真谛。记得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中,Kevin的父亲也送了一把弓箭给自己的儿子,讽刺的是Kevin最终却是用这把弓箭犯下了校园暴行并杀死父亲和妹妹的。芬奇先生的一双儿女虽然拥有鸟枪,却知道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而Kevin是用弓箭教训了养而不教、生而不爱的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在办理手续准备飞美国读书,我很不能理解她如何能丢下年幼的孩子和整个家庭,毅然决然地出走他国,于是试图劝她三思,可她告诉我说,生下孩子已经是她人生犯下的一个大错,她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错再错。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一时失语,看着在她一旁不远处静坐看书的小男孩,我喃喃自语:“杀死知更鸟究竟是谁的罪过?”那孩子抬头瞥了我一下,双眼的冷漠比腊月刺骨的寒风还要凛冽。

 短评

Tilda Swinton也没做错什么,所以凯文到底怎么了,有人天生是恶魔吗?三个阶段儿子的演员都有点过头。

6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真搡心。本以为是从相反角度展开叙述的《大象》补遗篇,谁知却是个《约书亚》的升级版。这片子还没有像某些群众认为的那样神奇到必须动用上帝魔鬼啊、天意报应因果轮回啊来解释。只想说:孩子这东西,若不是真心爱他,不要生;没有做好准备,不要生。另外几段十面埋伏的琵琶声让人很出戏。

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出色的心理惊悚片,破碎的时间线犹如一个巨大的红色漩涡,将观众卷入最后的血色悲剧中。诡异的插曲和配乐与影片基调形成强烈反差却更显绝望压抑,摄影和音效剪辑也是亮点,很喜欢最后草坪上那场戏。斯温顿非常出色,将这个极其普通的母亲角色诠释得精彩纷呈。小男孩也很惊艳啊。

11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这片子的演员、剧情、叙事、摄影都太妖了。拍得避重就轻、似是而非,也没有给你解答,这就是编剧在偷懒!中产阶级家教+反社会恋母各打50大板。(从哪儿找了这么个大腮帮小朋友演Ezra小时候的啊,笑死我了。

16分钟前
  • Rebel Scum
  • 推荐

很多细节能体现kevin变态的来源,不光是由于他出生时母亲未做好准备而导致的消极主因,儿子还遗传了他妈强硬而刻薄的性格;再加上多年来两人之间扭曲的爱,一系列事件导致了最后的爆发。

19分钟前
  • 野人生活
  • 力荐

很多人都在说此片表达了错误的爱的方式会导致孩子变态。可能小说是那么写的,但电影一点都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里这孩子就一天生的彻头彻尾的反社会者、一小畜生啊!!电影告诉我们:叫你不避孕,自己活该了吧。Tilda的独脚戏,奥斯卡没提名估计是影片质量不佳的关系,但是铁娘子更烂好伐!

20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还行

这到底前世作了多少孽才生出这么个极品儿子……

22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不到惊悚,悬疑很足。电影四处弥漫着让人紧张的、象征意义浓重的血红色:番茄、红漆、血液。Tilda Swinton虽然不再年轻,可表演却比以前更加出彩,真是用生命在演戏。三个阶段小男主均有不俗表现,观影时不自觉想到了《孤儿》/《浮生幻世》,自制字幕:http://bit.ly/ukeJf4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要是几年前我一定认为孩子有问题全都赖父母,但现在我倾向认为有些反社会人格就是天生的,是两性繁殖产生的无数变异中的一种。要是只因为父母没有打心眼里爱孩子(没施暴没虐待),孩子就变杀人魔的话,中国大地上还不得遍布杀人魔啊。另,本片的视听语言果然有其独特的风格。

28分钟前
  • 溯夜
  • 推荐

《大象》九年后戛纳又见问题少年。残留的番茄,霓虹中缠绵,溢出的果酱,箭头的血痕,处处是惊心的红。不安的手指特写,妹妹失去眼球,凯文大嚼荔枝,镜头虚焦与非线性叙事,诡异的配乐,迷离而压抑。当然还有蒂尔达斯文顿一对怅然的瞳,天生的心理惊悚胚子。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三线叙述18年。。生子是女人人生中最大悬疑!少年极美,妇人极苦。

35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适合成为母亲。穿插剪辑增加了叙事的层次与背后观点的隐藏度,极富回味。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孩子不傻,你给他多少,都会还回来的。

43分钟前
  • 龙三
  • 力荐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们知道了凯文怎么了,可不知道凯文为什么这个样子.

4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三星半。回来路上想起那个“专家教你如何报仇”的相册:当你有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你就害了你全家。Tilda Swinton一贯好极,Ezra Miller还不错,Miller最后一场戏尤其好。Jonny Greenwood的配乐还不错,但也没惊艳么。

48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影片讲述了错位的爱的表达。爱的方式很重要,也许你觉得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应,但如果方式是错误的,对方也许根本没能感受到这份爱,爱便是徒劳,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蒂尔达贡献了层次丰富的表演,影片的剪辑凌厉,影响寓意到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声效的处理非常有味道,补充和放大了画外空间。

50分钟前
  • Yimeng BAI
  • 力荐

结尾妈妈问儿子why?其实在过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两条相对平行的故事线,一条是悲剧的成因,另一条则是悲剧的影响。基本就是蒂尔达·斯文顿的个人秀,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处理得太粗暴,各种倒胃口的特写和随意的音乐,传达给观众非常不安的情绪,未必差,只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可用于宣传计划生育

57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孩子是最敏感的,大人的伪装一眼就会被识破。小男孩很爱他的母亲。他从小到大的一切叛逆都是希望她能多爱他一些。如果女主角之前能充分准备好身为人母的觉悟,如果小男孩能不那么洞悉他母亲的心理,能少点渴望她的爱,也许悲剧也就不会发生。总结,爱就是互相折磨。

60分钟前
  • madeline719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