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女之爱情

正片

主演:孟瑞,萧子宸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2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3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4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5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6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3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4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5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6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7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8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9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国人的性格,一直如此?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在艺术影院举办了“中国影史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诞生百年特别放映暨文创品首发活动”,放映《劳工之爱情》4K修复版。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这部默片电影今年正好百年诞辰,历史意义毋庸置疑。

但是,从观看完故事内容的感受说,并不是特别好。中国人的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实用主义的功利性、背后使阴招等等的民族劣根性,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为了获得爱情,用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阴谋,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破坏别人的利益。如此歪曲的价值观,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儒家一直倡导与人为善。本片诞生的1922年,距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及抛弃占有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已经有十年了,也经历过1919年的五四运动,可是,电影如此提倡“不善”的价值观,究竟是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民国新文化?更有趣的是电影居然是中英文的题词,可见当时是瞄准了相当多数的外国观众的市场的。难道当局给外国人展示的就是如此低俗的中国市井劳工形象?1922年的中华民国,在价值观取向上是如此混乱的,新的文化没建立,旧的精华也丢掉了,如此腐朽落后的负能量宣传手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何益处?难怪在1949年丢掉了国家政权。

 2 ) 影史笔记|劳工之爱情➡️尝试时期(1905-1923)

◼️影片

▪️张石川的滑稽短片创作

《劳工之爱情》(1922),“明星”公司出品。无声短故事片。该片是中国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郑编,张导。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和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等方面,这部影片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在拍摄前,它还有了初具规模的工作台本,包括镜头、场景、情节、对话等内容。字幕则是在后期制作中根据影片镜头及编排需要撰写的。该阶段张的影片依然延续了张的喜剧打闹片的特点,有的影片直接借用了美国启士东和卓别林短片的喜剧元素。

《劳工之爱情》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总结

▪️尝试时期(1905-1923)

这一时期从1905《定军山》起至1923《孤儿救祖记》上映止。

基本特点:是先驱者们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欢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清晰的经营方针。带有摸索性、试探性。《孤儿》的成功结束了这种尝试。

▪️张石川

第一代影人

张石川与郑正秋(戏剧应以艺术形式教化民众改良社会)不同,张重视商业性,“处处唯兴趣是尚”。

首先,其影片以注重故事性为突出特征,采用有头有尾的“事实铺叙”方法,调动曲折离奇的手段,使影片产生煽情效果。其次,场景安排集中,以场次带动镜头,以表演区为画面中心,以中全景为主要景别类型,以大量字幕承载对话和主观议论的特点。再次,在表演形态上,重“快的动作”,轻“内心表情”,使观众不感枯燥。

从内容上看,张的故事短片乏善可陈,多为惩恶扬善的传统主题,但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当时张已经开始关注镜头的变化。当然,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影片光影质量较差,此外,演员尚未脱离文明戏表演的影响。

 3 ) 《劳工之爱情》阅片笔记

这只能算是我看电影后,从电影本身和评论区学到了一些电影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整理。

电影内容

广东人祝郎中来到上海后,自己经营的中医馆生意不佳。医馆对面的郑木匠改行卖起了水果,他与祝郎中的女儿情投意合,每日又有水果送给佳人,又是帮忙教训了欺负祝女儿的弄堂混混。郑木匠带着心意满满的水果去向祝郎中求亲,被一口拒绝,祝郎中说只要郑木匠能让自己的生意变好,便同意将女儿嫁给他。夜晚,郑木匠想起了祝女儿,而楼上又是一家人来人往的俱乐部。打牌,打架,宵夜,吵闹地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灵机一动,用自己的看家本领——木匠活偷偷把楼梯给改造了,使得变成一个活动楼梯可以让人摔下。于是,楼上俱乐部的客人纷纷摔伤,直接去了祝郎中的医馆。于是郑木匠一方面以恶制恶,惩戒了楼上不顾他人的男男女女,另一方面为医馆带去了很多生意,得到了祝郎中对婚事的认可。


导演 张石川

张石川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中流砥柱,一生共导演156部电影。1913年,他在亚细亚影戏公司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遗憾的是原片已经失传)。1922年他与郑正秋(本片中祝郎中扮演者,也是本片编剧)、周剑云、郑鹧鸪(本片中郑木匠的扮演者)、任矜苹五人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公司之一。1928年张石川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热,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1931年他又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年轻时任职买办所积累的英文功底,专门研究探索西洋电影的技巧,对早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编剧 郑正秋

郑正秋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 1913年他编剧并参与执导了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他与张石川等人创建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创作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剧本。1926年郑正秋在编导的《一个小工人》中“使用了一人饰演的两个角色相对握手谈话这一摄影手法,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纪元,被称为「电影界的空前伟举」”。1923年1926年间, 中国儿童电影总量为11部,而郑正秋一个人创作的就达到6部影片,实在是占据了国产儿童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中国早期儿童电影史上的地位。1932年自编自导了抗日电影《自由之花》。1934年自编自导了剧情片《姊妹花》该片创下连映60天的纪录,打破中国电影票房记录,并于1935年3月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1935年郑正秋病逝。


主演 郑鹧鸪

郑鹧鸪早年毕业于江南随营学校,两任军界要职。1911年后从事新剧演出,创办大江东剧社。1914年入新剧同志会、药风剧学馆,开始登台演出,多饰演正生,也演反派角色。1918年创办新民图书馆,任总经理。1922年与张石川、郑正秋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任剧务主任兼明星影戏学校教务主任,他曾在《劳工之爱情》中饰主角木匠,后在《孤儿救祖记》、《滑稽大王游华记》、《大闹怪剧场》、《张欣生》、《玉梨魂》、《诱婚》、《苦儿弱女》、《好哥哥》等九部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配角,是我国早期的主要电影演员之一。1925年主演《最后之良心》 ,未完成即病逝。遗著《我之影戏回顾录》,是我国电影演员的第一篇经验总结文章。


镜头借鉴篇

郑木匠用木工用的墨线给祝女儿送去果盒的动作,是电影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称《掷果缘》的原因。这个镜头设计非常有可能是参考了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稻草人 The Scarecrow》(1920)中的经典场景的设计。

巴斯特·基顿《稻草人》(1920)

《劳工之爱情》墨线送水果

至于影片后半段的令人摔跤的楼梯的镜头和设想无疑是的《鬼屋 The Haunted House》(1921)中的梯子的翻版。

巴斯特·基顿《鬼屋》(1921)

《劳工之爱情》令人摔跤的梯子


视听语言篇

《劳工之爱情》中虽然是1922年拍摄的电影,但是已经开始运用了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拍摄技术。

主观镜头的运用。主观镜头就是用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劳工之爱情》主观镜头

叠印的运用。叠印又叫“叠画”,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内容的画面,叠合印成一个画面的制作技巧。

《劳工之爱情》叠印镜头1

《劳工之爱情》叠印镜头2

降格镜头的运用。降格也称“低速摄影”。摄影机以低于24格/秒的频率进行拍摄,即为降格,如:16格/秒、4格/秒、2格/秒等。让我们举例说明,用16格/秒的速度拍摄10秒,一共是160格,再以24格/秒的速度播放160格画面,仅耗时6.67秒,这个时候看到的景物在银幕上显示出的运动速度,成倍地增加,称为快动作。降格拍摄可以造成急速的运动,如飞速前进、乱云飞滚,也可以表现出鲜花开放,嫩芽出土的景象。

《劳工之爱情》降格镜头

本文中人物经历和名词的解释都有参考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

 4 ) 从《劳工之爱情》窥探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水准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能看到的影片,《劳工之爱情》可谓意义重大。不单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见证,也让我们一窥当时的创作思想 、 创作心理与创作水平。

这部电影是1922年,由明星股份有限影业公司拍摄,张石川担任导演,郑正秋担任编剧。张石川少年便随着舅父到上海经商,作为电影实业家,一直把电影视为赚钱的工具,重视电影的商业属性。而郑正秋则不然,13岁毕业于上海育才公学,还曾在《民言报》担任剧评主笔,在动荡的时局中,非常重视电影的教化和启蒙作用。而《劳工之爱情》无疑混杂了两人的特点和想法。

由木匠改摆水果摊的郑木匠,喜欢上了对面药铺祝郎中的女儿。两人之间经常偷偷传水果,郑木匠还多次帮忙赶走了骚扰祝郎中女儿的流氓,帮她抢回水壶,由此暗结连理。但当郑木匠带着两个西瓜,直言向祝郎中求婚之际,祝郎中却说让他的生意改运,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这可让郑木匠苦恼不已,回到住宿地之后,听到隔壁俱乐部玩闹的热闹之声,心机一动。重操旧业,用自己的木匠功底,把俱乐部的上下楼梯改制成了可变形式的。于是在郑木匠的操控之下,一批又一批的人从楼梯上摔下来,纷纷跑到祝郎中那里寻求医治。且由于大家都喝了酒,神志不清。有的把原因归结在鞋上,有的把原因归结在鬼上,就是没有人发现异常。祝郎中看诊的桌子上银元越来越多。郑木匠也兴冲冲的赶来帮忙。祝郎中高兴生意转运之余,答应把女儿嫁给了郑木匠。众人皆大欢喜。

从风格定位上来说,《劳工之爱情》毫无疑问是一部幽默 、 诙谐的喜剧电影。但是其中对于劳工形象的美化,对于婚姻自由的追求都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时隔三年之后,关于自由和婚姻的新观念应该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思潮。《劳工之爱情》的应运而生并且大受欢迎,也应该在意料之内。

近代中国的战火纷飞,让许多电影资料和拷贝都不复存在。《劳工之爱情》也成为了我们研究当时电影模式和电影水平的重要依据。表演上,由于默片的形式加上幽默搞笑成分,为了更加充分的传递电影表演信息,全部演员都采用了夸张的表演方法,可以说是张牙舞爪。在郑木匠切西瓜 、 人们交际 、 最后治病的场合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特点。形式上,这部电影还是比较依赖字幕的,在电影开头,除了标准的空镜头加片名,还有一段简短的文字首先概述了一遍故事情节,应该是为了方便观众对默片的理解。而在影片中,必要的交际沟通时候,也采用了字幕写出了对白。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字幕都是中英双语字幕,可见当时外国观众应该不少。

在拍摄镜头上,《劳工之爱情》虽然仍受限在有限的几个场景内,空间性有限,但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模仿舞台剧形式。如郑木匠戴上眼镜后瞬间眼花的主观镜头,拿起钟表时候的特写镜头,以及苦闷的他坐在床上幻想和心爱的姑娘结婚时的出现在左上角的特效叠化镜头,都具备了很多的电影化成分,在郑木匠向祝郎中提婚的时候,郑木匠和祝郎中 、 共在一个画面,而祝木匠居于中间显得高大,女儿在左侧方稍显被动,激动得祝郎中被挤在画面的左方只剩下一半身体,似乎马上就要挤出画面,立马就把电影的立场和观点通过构图显示出来了。在剪辑上,郑木匠和对面在药铺姑娘用篮子传东西时候的动作剪辑,就非常的流畅自然。还有电影中数次用到的降格画面,通过快放增强影片节奏,尤其在最后郑木匠帮祝郎中医治病人的时候,快放下手脚并用的诙谐场景,具有极强的搞笑效果。在郑木匠冥思苦想的时候,镜头同时也在介绍俱乐部的情况,通过交叉蒙太奇的形式并列叙述,形成一种戏剧张力和悬念,也为后来的郑木匠使计做了情绪铺垫。而在高潮部分,众人接连滑倒的地方,导演重要用了两个镜头来讲述,一个是全景,我们能看到从俱乐部接连出来的众人,还有藏在楼梯下的郑木匠,即全知角度。一个是楼梯的侧面角度,只能看到楼梯和众人,即一定程度上众人的角度。当众人滑倒的时候,导演采用第二个视角,使得观众看到后边被改动过的梯子不禁一惊,担心郑木匠计谋失误。而每次当众人回头的时候,画面都会跳到第一个视角,而梯子也已经恢复原状。导演这样剪辑,先是让我们紧一口气,然后又松一口气,形成了电影独特的,视觉传递信息式的戏剧张力。

可见,中国电影的早期其实就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创作水准。可惜的是,在二三十年代,以上海为阵地的中国电影事业虽然发展的如火如荼,但由于战争的影响,被强制中断,一代中国电影中心就此陨落。试想,如果没有战火影响,就这样一路发展下去,中国电影的事业如今会是怎样个面貌?

 5 ) 以历史角度评《劳工之爱情》

影片背景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值新旧观念磨合之际,影片也将西方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服饰及置景,男性虽穿着长袍马褂但已不再是清朝长辫,道具出现台灯、西式家具等洋物件,俱乐部更是凸显西洋文化在上海的生长与蔓延。 从人物及情节,最大的特点是女性的“解放”,未出嫁的女主人公祝小姐可在外露面经营;与男主人公郑木匠产生爱情萌芽的情节体现了民国时期对西方婚嫁自由思想的崇尚,祝小姐父亲起初的阻挠则是对中国传统婚嫁思想的坚持。祝郎中作为一名老中医,却依靠西洋眼镜才能视物,揭示对西医的认同。郑木匠与俱乐部赌徒的对抗也隐晦的从侧面反映百姓对西洋文化并未全盘接受的新旧文化冲突,也展现社会治安的混乱,阶级矛盾突出,这也是当时人们亟待改变的社会现状。 从表演及特色,影片整体多处采用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足见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影片风格借鉴采用卓别林式,喜剧色彩浓厚,是中国电影对西方的学习和借鉴,此类滑稽影片也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 影片故事简单,但处处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思想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与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冰山一角。

 6 ) 劳工之爱情的剧情简介和文化影响

剧情简介:郑木匠和祝郎中都是1920年代上海弄堂里经营小本生意的市民,由于生意不景气,郑木匠转行为做水果生意的小贩,而祝郎中则始终坚持郎中的职业。在日常接触中,郑木匠对祝郎中的女儿祝小姐萌生爱慕之情,郑木匠经常将自己摊子上的水果赠与祝小姐,还帮助祝小姐赶走了骚扰她的流氓阿飞,最终博得了祝小姐的好感,两人私定终身。郑木匠登门向祝郎中提亲,但遭到祝郎中的拒绝,祝郎中认为郑木匠属于贩夫走卒之辈,与他的女儿并不般配,并且提出,谁能够让他经营不景气的诊所红火起来,就把女儿许配给谁。郑木匠遭到拒绝后回到住处,想出一个办法,他施展自己的木工手艺,在他家楼梯上施以手脚,在楼梯上安装机关,搬动扳机楼梯便会变成滑梯,郑木匠用这个楼梯摔伤了出入楼上俱乐部的赌徒,这些赌徒纷纷来到祝郎中的诊所接受治疗,诊所的生意从此异常红火,祝郎中也履行当初的诺言将女儿许配给郑木匠。

文化影响:《劳工之爱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创立之初摄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别为《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和《张欣生》。这四部影片均为短剧,情节简单,以滑稽搞笑为影片的主题,但是由于这些影片情节过于简单且脱离生活,加之搞笑情节大多为简单的噱头,且时常出现一些暴力镜头,因而推向市场后并不成功,票房表现均不佳。这些影片的失败直接导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路线的转变,此后明星的影片较少此类搞笑短剧。

《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编剧郑正秋在劳工之爱情一剧中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他以夸张而不失协调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郑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个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动作设计简练达意又不失滑稽,拍摄画面流畅场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优秀之作。

明星影业之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上海影戏公司、香港光亚公司纷纷仿照《劳工之爱情》等片的模式摄制情节简单的搞笑短剧,先后出炉了大批此类影片,以至1920年代中前期中国出品了大量滑稽短片,此类影片也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

其中郑木匠带上祝郎中的主观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演员表情丰富、动作夸张。

 短评

滑稽、喜感、猥琐。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1922,3本。中国早期短片趋成熟之作。舞台化痕迹,如横向入画出画,观众角度的机位。电影语言探索:景别的变化(特写),叠印,降格,主观镜头,交叉蒙太奇。拍摄方式:工作台本(接近分镜头剧本)

11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现存中国最早电影,从“劳工之爱情”到“让子弹飞”,中国电影真正传统:“传奇现实主义”从未中断过,它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生命力更加持久,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与好莱坞经典叙事和宝莱坞歌舞片并称为世界三个大众电影叙事体系之一。中国电影注定不能像韩日一样仅模仿好莱坞表达。

13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这么好的市民喜剧,把我的国家自豪感都看出了一滑梯!郑正秋导演好演技!

16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几个点非常重要,主观镜头,叠印的幻想空间,还有最后的降格拍摄。以及舞台感强,缺纵深调度,受棍棒喜剧影响。

18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丈人阿伯” “DEAR FATHER-IN-LAW” 群众演员们都辛苦了

1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但也有本土的特色,蛮好笑;有些地方看上去还挺先锋,主观镜头,降格快动作啥的,而且这都是实拍,演员都是真摔,看着都疼;不过关于这个修复版,应该找人写个配乐吧,几百号人干巴巴地看二十来分钟也太行为艺术了。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马的…笑屎我了

27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

还是挺有些技术含量的 情节设置也很巧妙 表演夸张但有喜剧感 只是用这种损招有点破坏人品

30分钟前
  • Bill
  • 推荐

acting is still awkward(some actors literally looking at he camera or act towards audience), most shots are frontal, but there are closer shots, cross-cutting, constructive montage(掷果), lateral staging, pov shots, fast motion. and indeed a funny film.

34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资料馆留存最早中国影片,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方面,这部影片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在拍摄前有了初具规模的台本,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的创作趋于成熟。

37分钟前
  • 我去两千年
  • 推荐

真棒!!!

42分钟前
  • 夜间飞行
  • 力荐

张真(2012)在“欲望交换”之外没有注意到的是,爱情与金钱在上海摩登中作为“currency”互相交换的关系。爱情和欲望在这里不只是突破了传统的、绝对的媒妁之言(女性成为欲望主体),更是可以与金钱交换,爱情其实商品化了。此外,我认为郑木匠玩弄魔术梯,使得俱乐部的成员滑落摔伤,并非是“讽刺城市有闲阶级地位的滑落”(第146页),而应该与郑木匠和祝郎中的约定联系。让“俱乐部”的成员在传统的技艺前滑落,最终只能寻求“中医”正骨术的救治,拯救被西医打击得生意惨淡的中医(见祝一家生活状况可知),其实暗含着电影创作者隐约透露的对待外来西化/现代文明的态度。在尚未形成完整的叙事片之时,早期的电影巧匠(cinematic bricoleur)也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47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8.2;爱比死更冷

50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看这种已经不止是看电影了,更可见那个时代的吃穿住用,人情乐趣。故事虽然有些理想化,却好在有趣,轻松却颇有些章法。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颗星献给最后一个从楼梯上飞下来的特技(杂技)演员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嬉笑怒骂中藏着对历史的敬畏

54分钟前
  • 肥皂侠
  • 力荐

100年后我看到了它!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楼梯的噱头完全照抄巴斯特·基顿(似乎是《鬼屋》),扔来扔去那根线也是抄基顿(《稻草人》),把人扔进水缸里就更不说了。第一个还改得各种损人利己什么的。不过郑正秋扮演的老先生真是妙啊。特写、叠印、景别变换。视听语言不算流畅。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真是NB。

5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无声黑白电影。表演偏向滑稽戏,男主小木匠甚而有些猥琐和损人利己,但一百年前的电影真的展现出惊人的娱乐魅力。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