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墙之内的虚假繁荣,是孩子站在荒原疾呼狼来了的冷意。屏蔽信息驳杂的世界,静下来,断断续续看完《缘起泽尔达》,又遁回去反刍《了不起的盖茨比》。影像抽离出的尽管只是部分文本,将它们搅拌在一起,拉开时间、空间、地理上的距离,看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短暂一生,纵有声色犬马,亦然醉生梦死。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好莱坞惯常手段,心理医生出场开导病人尼克,大段口述:“当我还小时,父亲教导我,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所以我不轻易评判他人。那时我们都太沉迷于酒精。我们越是顺应那个时代,越是无法自拔。没有人对社会做出任何突破性贡献。自我从纽约回来后,就感到无比厌恶,也明白反感所有的人和事大抵是何意,唯有盖茨比一个人是例外。他是我遇到过最富有梦想的人。可惜再也遇不到那样的人了,他非常的敏锐,就像一个能探测到千里之外地震的仪器。我在一场Party上与他相识。”
故事背景设置在爵士时代,时间约为一战结束(1918年)以后,经济大萧条(1929年)前十年,享乐主义盛行,用作家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自己话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自然地,尼克遇见盖茨比,那是1922年的纽约,股票市场冲破了历史高点,华尔街一步步成为金融神化;整个城市的节奏快得像高速翻滚的车轱辘那样歇斯底里。他们彻夜歌唱、派对狂欢、吸毒滥交。这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经验看来,正是一个时代沉沦之前毁灭性表征:底层的苦难与上层的放纵。
所以,身处洪流中的作家兼华尔街股票交易员尼克,意向上该是司各特的肉身,盖茨比则是他的精神倒影;毫无疑问,表妹黛西投射的很大可能是司各特妻子泽尔达。盖茨比爱的不是黛西,而是黛西的美颜、身份;汤姆象征保守派贵族,自私阴险,他爱的是自己;黛西爱的是浮华与虚荣;所有人都在假装。这是司各特透过尼克制造的虚幻梦境。盖茨比无辜死去,黛西汤姆离开,他还睡在那儿,独自品尝炎凉。
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气氛,将浮夸进行到底,倒也是浅显易懂。莱昂纳多塑造的盖茨比,从选角上看,个人并不认为是成功的。他个人的气质代入太浓,相对于盖茨比,略显呆板,没有文本中叙述的穿透力。尤其是画面切到黑暗中身影,试图用手抓住对岸黛西家码头的信号灯绿光那一幕时,大约有所察觉。
而《缘起泽尔达》翻拍自法国记者勒鲁瓦的《阿拉巴马之歌》,作家本人原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夫妇俩的忠实粉丝,作品中,他尽力通过自己偏执的喜好将精分的菲兹杰拉德夫妇屠戮成相爱相杀直至毁灭的模样。历史本就是虚实交替杜撰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后世者并不全数知晓真相。记录中,司各特的文艺界朋友们对泽尔达口碑恶劣,认为她是断送天才丈夫的根源。勒鲁瓦显然更迷恋泽尔达,从一个最终疯掉的女人视角演绎司各特夫妇的生活,意味深长。他丰富了泽尔达的血泪,情感轰轰烈烈,坦言:“我爱那些有极强欲望的人,欲望的力量,对自由的渴望,让他们鹤立凡尘。”
剧中的司各特,不过是来自北方落寞的文艺小白脸军官,祖父是家具商,父亲是推销员,家境中道败落,靠亲戚接济就读普林斯顿贵族大学。这点如果联系到司各特作品中的各色人物,狂妄自大源自被伤害的痛苦经历,傲慢的表象是自卑,冷漠因为无能,热血和说谎则是对自我身世的赤裸裸恐惧。也就不难理解他一见钟情泽尔达的行为模式。被家人宠溺性格乖张狂野的泽尔达,开始折服于司各特的狂妄。他说:总有一天我会成为著名作家的。
每天忙于练兵,甚至从未上过战场,一战就结束了。向泽尔达求婚,得到的回应是:除非你出人头地,腰缠万贯,否则免谈。所以说,对于司各特而言,他所有的梦想不过是想写出一本足够牛逼的畅销书,顺利娶到上流社会姑娘。他把自己押上了一盘想起来澎湃,看上去基本不可能赢的爱情赌注。
然而,现实将他打回原形时,只能回到纽约,入职广告公司,成为一名小文案。剧中有场烟草广告创意会的戏,简单交代了这段经历,挺有意思。“别找一群牙医,一个就够了。瞧了一整天的病,这位牙医点燃一根烟,切斯菲尔德香烟,放松下来,说,放松下来就够了。”司各特边穿外套边不悦地说完转身离开。同事大呼,快记下来。一百来年前的景象,像极了今天传统广告公司开会的模样,不禁盯着屏幕笑出了声。
剧中的司各特尽管困顿,依旧按耐不住陷入泽尔达的爱情圈套。勒鲁瓦将司各特撰的那么不堪,泽尔达不仅能歌善舞,机灵剔透,就连她的文字才华看上去也是高于他的。他让司各特第一本书《人间天堂》引用泽尔达的信件内容。1920年4月,他们结婚了。司各特·菲茨杰拉德24岁,泽尔达·塞尔20岁。勒鲁瓦把婚后虚荣骄金的泽尔达,怪罪给放肆自满的司各特。这一章节反应在剧中,是他们新婚时期入住的庄园酒店,爵士时代文艺名利男女们的终日沉醉瞎搞。贵族小姐泽尔达买买买,司各特山穷水尽才思枯竭。
放浪形骸,挥金如土,赤裸狂舞,被酒店驱逐,极速飙车,甚至是打劫旅馆老板;尽一切可能的混乱,满足寻求刺激。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需要不停地写作,来支撑庞大的支出。剧中的司各特已变成令人唾弃的酒鬼,需要抄袭泽尔达的日记来满足出版商的追稿;他们所在的东海岸边人迹稀少的郊外,泽尔达饱受冷落,生活无聊,精神寂寥。作品中,借泽尔达母亲的话,道出:“他们将毁了对方。”争执与吵闹,长途奔袭回到泽尔达的故乡蒙哥马利,泽尔达怀孕了,司各特毫不知情,说着要带她去往巴黎。
至此,剧集《缘起泽尔达》第一季结束。不知会否继续,最后死于疯人院大火的泽尔达,她更疯狂、更矛盾,内心更加激荡。勒鲁瓦偏爱她,一如泽尔达故乡的人们一致认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根本配不上她。很想看到后面他们在巴黎的境遇,嫉妒与张扬,癫狂和死亡。据说,泽尔达并不喜欢司各特的好友海明威,常常讥讽他俩是断臂,而海明威则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作品的根源:泽尔达的疯狂毁灭。没来由地,我想起开篇剧中泽尔达日记里写了划掉的那句:矛盾决定性格。
再说,传记片传神的演绎需要庞杂的深入了解,限于真实人和事,演员能做到惟妙惟肖其实相当困难。毕竟,历史中那些血淋淋的人物标本,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戏剧中任何一项为了突出性格特征和事件张力制造的矛盾冲突,更加残酷狗血。
Anyway,北方整个冬天雾霾笼罩,就连毛毛雨也不曾光临,今天就迎来了立春。而事实上,烦躁的我啊,还在等一场大雪,将世界洗白。
片子很短,周末一下子把它看完了。现在想回忆一下内容,记起来前面舞会上Z跳芭蕾时F的眼神,记起来他们在那栋白色大房子门廊刻下的字,记起来他们在路灯下和着屋里传来的音乐跳舞,和后面的争吵、抓狂、压抑对比,太快了,10集内容太快了。
就剧来说,完全get不到F的闪光点,Z是这么闪耀的人,几处地方忍不住为她心酸落泪。大概是爸爸对她教导她不听的时候,大概是F匆匆给她婚礼的时候,F不让她去好莱坞的时候,她在海边游泳的时候,mama在房里抽泣着说他们会互相耗尽的时候…这些时刻也不太准确,表达不太好,总之觉得,她可以更好。
也许是,开始的时候他们都还太年轻了,也许当他们意识到彼此消耗的时候应该彻底分开,各自成长,去看清楚一些东西,再看因缘际会的安排。
她特立独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美丽大胆优秀,但这么勇敢的她并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理想在哪。怎样才能捅破那层迷雾呢?怎么样的方式去捅破那层迷雾是心比较能承受的呢?
想看一看菲茨杰拉德的传记,剧是不是太主观了,被烙在文学史上的人会是这样的剽窃手吗?
缘起泽尔达是刚看完的一部的一部美剧,他不同于最近这今年火的美剧,不是耸人听闻的新奇题材,老旧,但值得一看。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唯一,众星捧月,光彩夺目。就如泽尔达和菲茨杰拉德一般,两个人在生活中都渴望成为主角,脆弱而又骄傲,他们相爱了,正如他们所言,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故事前面一节,才子佳人,不免俗套而美丽。
接着千年老梗出现,家庭不同意,部队要撤离。总之,他们要分离。在离别前,司哥特求婚了,但女主拒绝了。看来女主并不是那种奋不顾身,为爱前行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这个文艺军官不能给他任何保障。
其实,泽尔达爱的是菲茨杰莱德作为一个作家的身份,并不是这个男孩本身。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菲茨杰拉德出版《人家天堂》后,泽尔达马上飞奔纽约,嫁给了他。一开始菲茨杰拉德自信满满地说我要成为作家,这才抓住了泽尔达的心,所以,泽尔达这个被家庭以及环境约束却情感思想丰富的女孩,承认吧,她爱的只是自由,只是欢愉,爱的只是作家这个满足她需求的身份,爱的只是这个男孩的身份。这种爱是自私的,后来,当两人搬到海边的房子里,当菲茨杰拉德创造第二本小说时,她的幻想破灭了。生活面对油盐酱醋时,她没法牺牲自己,继续追求虚幻的快乐。或许那时她已经渐渐明白她的爱是那么虚无缥缈。
说完泽尔达,再来说说菲茨杰拉德。这个北方男孩,他家境没落,酗酒成性,一心想成作家,怎奈生活平庸。遇到泽尔达这个美貌智慧的女孩,重点是她能欣赏理解他,毫无疑问他坠入爱河,而她成了他灵感的源泉,成了他的缪斯女神。他怎么会去想她也会有看不见的缺点。终于在他的第一部书出版后,他们结婚了。
这并不是终点。婚后,矛盾尽显无疑。就像女主在日记上写的那般,矛盾塑造性格。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奢侈与金钱的矛盾,他和她观念的矛盾,我们庆幸他们还有爱,不然,会是怎样的局面?像是两个任性的孩子相互依偎,互相伤害,他们的爱情像玫瑰花上长满尖刺一般。
种种矛盾,两人的性格相互消磨,两个骄傲的人又怎么会甘愿妥协?最后遍体鳞伤。女主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有所预见,父亲在开头说“你以为你能随心所欲,但生活不是这样。”父母去看她时,母亲说“他们会把彼此都耗尽的。”毫无疑问,这会是他们的结局。
本剧以泽尔达的口吻叙述,所以比较偏向女主,菲茨杰拉德被描述为愚笨、自私、虚荣、脆弱、只会剽窃泽尔达创造的的笨蛋,并且还有着极强的占有欲,泽尔达简直被他给圈养了起来。我们先暂且先不讨论有没有为泽尔达洗刷冤屈的必要,单从本剧来看菲茨杰拉德的这种自私有很大程度是由女主塑造的。去看E04末尾那段就知道了,女主首先赞许了男主摘抄她信件的内容,接着男主对女主电影试镜大发雷霆,后来男主不允许女主的日记出版,一步步,让这个男人的占有欲愈发不可收拾。女权主义可能早就想把这个王八蛋拍死在墙壁上了吧!但平心而论,男女主都是那种没有安全感的人,两人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女主通过不断毫无原则的退让,男主通过毫无止境的占有,希望从彼此间获得依赖感。其实两个人都自私到骨子里了,希望彼此离开谁都活不了。骄傲地以不同的方式宣誓主权。
我们庆幸他们之间还有爱,不然、、、
整部剧演员颜值虽不惊艳,但演技一直在线。泽尔达的父母、泽尔达表演让人拍手称赞。
女主选角太差,剧情流水账
情节有些无聊,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弃剧。
一集弃,选角太失败了...
当时就觉得作家夫妇的生活很像电影。这一部从Zelda的视角,依旧说两个人相爱相杀的故事,互相激发对方最好的一面,又用最坏的一面去折磨对方。婚姻是需要自律和妥协的。
浮华只流于表面,选角基本失败
她好,所以她作。没什么不对。
you always hear the famous vers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never realizing it's also just the male perspective. z shed some interesting lights on the female perspective to say the least
“矛盾制造性格”,这句被Z在日记里叉掉的一句话竟然意外的概括了她接下来的一生。她是那个年代崭新而自信又才情四溢的女性代表。这次Ricci的功课做得很足,亚马逊的制作也用心。但第一季没能往更大更深的层面去讲述她和他之后更加精彩的故事。半小时一集的片长更感觉暴露了主创们的力不从心。
剧中的爵士乐、在纽约穿的衣服美 (Zelda Sayre Fitzgerald)的故事 也许你晚点可以和他谈谈 they're gonna use each other up他们会把彼此都耗尽的——mama 从没有人算过,诗人也没有,人心能承受多少
好看,风景服饰和演员都不错,男主角看顺眼了还真有点菲茨杰拉德的轮廓;剧里的他极度没有安全感,因过度的敏感焦灼几乎搞砸了所有的事情,和《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的描写很像。泽尔达反而更让人喜欢一些。他们的故事,情绪化,呼啸而过,注定在彼此毁灭中成就彼此。想看第二部,但据说被挂掉了…哎…去读泽尔达的书吧
Scott and Townsend are in love. Every time I read Fitzgerald, I wish I could go back to the Jazz Age. The words are enchanting. Too strong the flame, they consumed themselves. A lot of artists are assholes, such as Fitzgerald, Picasso, Rodin. Without their muse, they are nothing.
似乎是主要改编自亚拉巴马之歌。其实质量不错,只是看得人很疲惫。菲茨和泽尔达婚后的每一集,几乎都是以一点新的刺激或希望开始,然后误解、争吵,注视着这点积极的改变在本集末尾消耗、毁灭。越看越抑郁。虽然只是beginning,到最后一集他们的婚姻和人生中最悲剧的部分还没降临,但观众已经希望,这就是end,别再继续下去了。观感可能不佳,却非常真实。菲茨的演员真的很像。不推荐在写作的朋友看这个剧,对菲茨写不下去的焦虑感的表现,看得我简直坐立难安。
两人相遇那瞬间,就发觉,菲茨杰拉德在劫难逃了
细腻又脆弱
選角莫名
她手臂上的bye bye 肉一直讓我出戲, 多麼美好的 20年代經典流蘇肩帶小裙,我卻忘不了她那手臂。 這女人是多少人 muse 她襯不上吧
两个人都是自毁型人格,享乐主义信奉者啊,最后总会把对方拖垮的。菲茨杰拉德的选角就觉得和原型的气质相去甚远,Ricci的泽尔达倒还行。look,这剧不够精致但是已经相当watchable了……
演员的形神可圈可点 Christina Ricci确有Southern belle的神韵 柴米油盐化的走向不太适合菲茨杰拉德夫妇 还是头几集的纸醉金迷比较好看!
美国观众看这个心理感受是不是类似我们看清宫剧?
泽尔达不为任何人等待,在感情上游刃有余,我应该向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