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2011

HD

主演:伊科·乌艾斯,乔·塔斯利姆,唐尼·阿兰西亚,雅彦·鲁伊安,皮埃尔 格伦特,雷·萨亥塔彼,维利·崔·尤里斯曼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尼西亚,法国,美国语言:印度尼西亚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突袭2011 剧照 NO.1突袭2011 剧照 NO.2突袭2011 剧照 NO.3突袭2011 剧照 NO.4突袭2011 剧照 NO.5突袭2011 剧照 NO.6突袭2011 剧照 NO.13突袭2011 剧照 NO.14突袭2011 剧照 NO.15突袭2011 剧照 NO.16突袭2011 剧照 NO.17突袭2011 剧照 NO.18突袭2011 剧照 NO.19突袭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突袭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突袭》是由加雷斯·埃文斯执导,由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制作,于2012年3月23日在印尼上映。  清晨特警Rama(伊科·乌艾斯 Iko Uwais 饰)做完祷告和训练,告别还没有起床的妻子去迎接一项特殊的任务。在雅加达的贫民窟的深处,世界上最危险的杀手和黑帮集结在一个坚不可摧的房子内。到现在为止,破旧的公寓甚至被神勇的警察也视为无法接近的。在黎明前黑暗和寂静的掩护下,一组身兼重要任务精英特警队与执法人员慢慢接近了房子,以便接近臭名昭著的毒枭。但他们袭击的消息被毒枭偶然发现,接着建筑物的灯光被切断,所有的通道被堵。这群特警必须要在世界上最残酷的环境下为生存展开搏斗......豪勇七蛟龙1960夺宝联盟金刚狼2(国语版)巴蒂诺尔先生莲开一夏黄金时代天仙配山椒大夫交火碎梦第一季真真的爱大学女生的性生活第二季假面真情2024爱在战火纷飞时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骇人秘事波比特心变赌神之神龙马精神1965好戏登场2022美男与野兽三艳嬉春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小戏骨降妖记婚姻诊断唐突的女人奥菲斯恋歌末路大三元201961街夜惊魂2011影子写手监狱风云之少年犯心魔杀机之噬心术欢天喜地七仙女密室危机蒙特利尔的耶稣武战士七月圣诞青春儿女Office有鬼美丽的家

 长篇影评

 1 ) 一些问题的解答(包括武打剧情装备)

这部电影有个基本设定是警匪一家,警队上司想灭口才派这队警察去攻击dufan窝点。 了解这个设定就能解释为什么不派大部队,不派军队,不用大杀伤性武器,这是警队内部某人的私活而已。这个设定是在行动开始前和最后白头副队长的话里交代清楚了的。 不要自己不看剧情就说剧情不合理。 本片里所有角色用的都是班卡西拉(音译过来的,叫法不同),是印度尼西亚(不是印度!)传统武术,特点是以快速击打对方身体结构上弱点以及快速擒拿为主体风格的格斗术。不是泰拳,不是空手道,也不是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武术。 印尼传统武术,班卡西拉,不是泰拳,b站有关于班卡西拉纪录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武术,菲律宾有棍术,缅甸有缅甸拳,印度有 卡拉里帕亚特,巴西有卡波耶拉。一对一地面技没问题,一对多地面技太危险了,当你刚要完成腕缄,敌人的同伴会踢爆你的脑袋。还有一点这是电影不是教学片,电影逻辑确实有点问题比如:明明可以用踩的,非要把对方拉起来打(也可以用怕被抱腿打关节)。 班卡西拉与咏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快速击打弱点为主,配上匕首短刀更能提现班卡西拉的精髓。(特战匕首都有血槽,拔出来并不是很费劲的) 关于出阴招这事,这种招式也就是平常学生们玩闹才会出现的,正常打架都不适合。首先是攻击范围的问题,那里占人体面积(正面)5%都不到,踢那里一般都是从两腿之间踢,这么小的攻击面积对面随便就可以躲开,然后你就要面临出脚后重心不稳基本没有防御的窘境,不如低横扫踢或者正踹。 关于葫芦娃救爷爷,群殴只适合非常开阔的场地,并且手里不能有刀具,人堆在一块很容易误伤。狭窄地段是群殴不了的,除非你想把对面挤死。 关于防弹玻璃防弹衣(影片中特警小队的运输车和防弹衣很轻松的被打穿),一般武警所配发的防弹衣防弹效果有限,而且不能消去子弹冲击作用,骨折内脏破裂是家常便饭,防弹玻璃只能挡一两颗子弹,口径大点的都挡不住,除非你的防弹玻璃有两板砖那么厚。 关于电影里警用配置的问题,看到很多弹幕都再问为什么不丢手雷不放火不带夜视仪。电影里的那种楼在全世界都很常见,地形复杂,由非法势力控制,潜藏着各种罪犯,普通居民的数量级也非常大,作为警察按照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不允许有平民误伤或死亡的,所以行动以逮捕优先。并且武警携带爆破手雷全世界范围非常少,顶天带个瓦斯或闪光,爆破手雷特种反恐都带的不多,放火就更不可能了。夜视仪你上网多查一下价格,美军每年几千亿的军用投资夜视仪数量连特种部队人数1/3都不到。 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国情不同,你还真别说,毛子,美国和我国大部分都是这样,你让一个生活在强国的想象弱国的情况也很难啊。 像什么弹幕里的警察攻楼必须人手一把突击步枪和手枪 防弹衣 防弹头盔 武器 夜视仪必须配件齐全 见到可疑人员就杀 还必须有手电筒 战术握把 防弹盾 破门器 奥 忘了还需要带手雷 攻不下来 军队就过来把这栋楼给炸了 。 你想让印尼这样的国家给武警配备怕是八辈子做梦都等不到。

 2 ) 《突袭》异军突起

       从香港动作片、功夫片、武侠片到美式动作片,再到泰国的以泰拳为主的动作片。我们也经历了几代动作片巨星的更迭。看到今天似乎没有再看到一部动作片能让我们为之兴奋,感觉动作片已经到了瓶颈。直到《突袭》出来,再次刷新动作片的新定义,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将动作、暴力、血腥推到极致,彻底唤醒这一颗沉睡的心。

       以前我们都没有关注过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电影,因为根本不知道他有电影,说的夸张一点,甚至很少提及这个国家,无论是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力都比较的薄弱,所以《突袭》的问世,将印尼这个国家又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线。

       放眼现在的动作片世界格局,无论是那一个国家的动作明星,老的老、退的退、伤的伤,整个动作片领域早就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老牌的动作明星还在苦苦撑着,留给观众的也只是无尽的唏嘘,老了,真的是老了,打不动了。第一集团军:成龙61岁,李连杰52岁,史泰龙69岁,斯瓦辛格68岁,布鲁斯威利斯60岁,洪金宝66岁等;第二集团军:杰森斯坦森48岁,甄子丹52岁,托尼贾39岁,吴京41岁等;第三集团军:释小龙27岁,吴越39岁,赵文卓43岁等。你会发现第一批老了打不动了,第二批正在老,明显感觉不如以前,只有吴京还正值壮年,第三批是没有代表作,无动作风格,不能自成一派,还不能扛起大旗。那么问题就来了,20岁到40岁阶段就是可怕的真空期,成为最明显断代。所以第二集团军被过度消费,产量最高,可是作品参差不齐,其中还有不少烂片,过度消费动作明星,是对他们的自身品牌的损害。最后要说,伊科乌艾斯32岁,《突袭》之后,一夜爆红,而这个年纪刚刚好,但是能不能成为动作巨星还不可知。

《突袭1》节奏感这个东西,在这里面用起来确实可怕,毫无废话,分分钟叫你入戏,代入感极强,当然我们还是照旧,习惯性的忽略故事本身。刚开始的动作元素较少,多是枪战与暗杀,这时的血腥程度一般,只是血浆飞溅。到了2/5的时候,动作戏就开始满出来了,一场接一场的群战,个人战,还是比较暴力,完全属于R级(禁止18岁以下观看)。什么掰弯个胳膊,抹脖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观看者大多都会血脉喷张,肾上腺素激增。最后的BOSS战,也是近年来水准最高的。打得过瘾,时间又长,拳拳到肉,让人大呼过瘾。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更血腥、更暴力的基础之上。当年的《拳霸》《冬阴功》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为什么能火,为什么能耳目一新,完全不一样的动作风格、更快、更强、更狠,更贴近于实战。泰式动作片就是暴力,你会感觉到疼痛感,同样是暴力美学,这里没有谁更漂亮这么一说,只有谁动作设计新颖,更暴力、血腥,更能抓住观众和动作片迷。泰拳的代表人物是托尼贾,混合格斗(MMA)当然是甄子丹,《杀破狼》《导火线》可以说是这个类型的代表作,没有之一。尤其是《导火线》把MMA玩到了极致,专业人士看了,都认为是本教科书。当泰拳、柔术、擒拿、MMA等玩到观众没有新鲜感了,《突袭》将我们带向另一个领域,近身格斗(CQC),这是军方,部队上常用的格斗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粗暴,最短的时间解决敌人。和泰拳类似,都是打关节部位。

       这样的简单粗暴,正符合现在观众的审美,感官上的刺激,总能使人兴奋。出色的动作设计弥补了故事上得薄弱,CQC也是印尼军方正在使用的搏击术,还有许多国家都在使用。伊科乌艾斯本是武术运动员出身,身手的敏捷与武行的精准配合,使得这部电影的质量提升不少。到了《突袭2:暴徒》里面动作的设计难度,与几场比较经典的动作场面非常值得一说,还有再放眼整个动作片格局上得变化,与新尝试、新突破。

 3 ) 内讧,抱着被暴头的队友大呼小叫结果自己也小命丢了。这就是一支特意安排的“神勇”的突袭队?

内讧,抱着被暴头的队友大呼小叫结果自己也小命丢了。这就是一支特意安排的“神勇”的突袭队?这剧本应该拍成恐怖片,而不却是动作片~

 4 ) 如果不在动作片的范畴内讨论此片就合理多了——兼论为什么它永远不能超越香港甚至泰国

    此片一出来各种叫好,什么史上最强动作片,香港那些全部out了之类言论各种出来。亲自看过以后才发现,首先根本不是动作片,其次一比较就知道了香港那些根本永远不会out,真是太搞笑了,唉。太不至于捧得那么高,当然我打三星半也不低了,但这是在另一个维度上讲的。
    世界范围内的动作片(包括武侠功夫)基本上都能分为两类,一类强调演员本身的技能,另一类强调电影的技能。也就是忘了之前在哪儿看过的两个方向,卓别林和格里菲斯,虽然概括起来并不是完全恰当,但也颇能说明些问题。
    好了,先看美国,美国人当然走的是后一个路线,因为本身动作比较笨拙,动作明星都是肌肉男,没什么格斗功力更别提好看养眼的招式了,什么史泰龙、施瓦辛格......额......总体看来美国动作片打的都是相当难看的,毫无美感,又笨,然后其实暴力程度也就soso,但是他们的长处就是电影技巧,不但启用亚洲好的武指,更是大搞高科技(黑客帝国),演此类影片的演员只需短短的培训就能做出高能的动作了。当然这是比较low的例子,更高能的电影技巧案例来自于剪辑,这一点就更格里菲斯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谍影重重系列,通过抽掉零点几秒的剪辑把马特·达蒙的动作塑造的又快又准又狠,当然也就增强了动作场面的震撼性和真实感。
    和美国相比,亚洲普遍都偏重前一个路线,也就是演员本身的技能以及硬件设施,这首先从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就能看出来。在总结长镜头的个案时就发现,无论枪战还是动作,只有亚洲敢用长镜头,美国是断然不敢在这个情形下用长镜头的,没有那么靠谱的演员和排练,纵然你怎么升降摇臂也不灵的。
    枪战场面的长镜头前有[辣手神探]后有[大事件],动作场面泰国有[冬荫功]韩国有[老男孩],都给长镜头所能拍摄的素材库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而长镜头要求的正是调度和表演本身的天赋,这一点很能区别美国和亚洲的倾向。
    具体到亚洲本身,也各有不同,日本比较好的武士片是电影技巧派,因为武士格斗一招或几招就完事儿了,主要是出刀之前的紧张感,所以拍好这个是一定要很电影化的,用电影技巧来完成。小林正树的[夺命剑]就是典型代表。韩国其实是左学学右学学,就不说了。泰国的风格显然是走身体技能的路线,因为拍电影本身比较low,加上泰拳又很发达,有牛逼的人才,何乐而不为,电影拍的很low但牛逼的动作明星确实很强悍啊,能完成那些高难度动作,看的是硬件条件。
    香港的情况就更复杂了,李小龙显然是身体技能派,无法超越无法复制,有些打斗场面用一个全景固定就好了(当然剪的也很多),仅仅是这样就能看得人心潮澎湃,因为真的是太能打了,又有个人魅力。之后的动作片基本上分为北派南派,北派袁和平,南派刘家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北派走花拳绣腿路线,实际上是戏曲动作,南派走硬桥硬马路线,强调真功夫。刘家良自不必说,袁和平培养出来的就是成龙,招式胜过实用,pose较多,当然后来成龙老是作践自己以证明多真实多能吃苦。刘家良担任张彻的武指,情况就发生了些改变,因为狄龙姜大卫这些人其实也不能短时间速成,所以卖点其实已经不是动作本身了,卖点是惺惺相惜血染白衫......这......然后楚原的其实离动作已经很远了,打的都超级难看,摆弄摆弄完事儿了。然后的然后,胡金铨大师,哇塞,当然是电影技巧派,各种神剪辑啊,明星也比较弱,故事也比较弱,但是电影感最强。
    之后的情况,徐克是电影技巧派,李安(华语电影范围)也是电影技巧派,以强烈的风格取胜。真正让香港动作片脱离花拳绣腿好看不好用太务虚名号的,必须只有甄子丹和叶伟信的组合。其实故事也就那样,但实在是打得好,自由搏击+泰拳+巴西柔术的混合格斗还真是人家的发明独创,然后真实性大大加强,拳拳到肉的fu出来了,这个不解释,当然叶问系列的剪辑也是大大增色了。

    好吧铺垫完了。
    [突袭]根本就是两头不靠。
    故事层面,不说了,不仅是弱,其实是没有,[冬荫功]最起码还有个“找象”(汗)。电影技巧方面,镜头不算太弱,但也确实没对动作起到什么切实的促进作用,没有营造出特定的动作风格出来,空间的调度也欠考虑,打斗的出新也没看出来多少。
    身体技能方面,既没有花拳绣腿的目眩神迷,也没有高科技的酷帅,没有泰拳的强烈的本土风格,也没有混合格斗的独创性,更没有截拳道的唯一的快准狠,把任何一个打斗场面单抽出来其实都是soso的感觉,只不过堆砌在一起就比较刺激了。
    所以单从动作片好看的角度,根本没必要看[突袭]啊,有n多电影的动作都比它好看的多多多多了!

    那么[突袭]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像打游戏一样的杀人,不用管为什么就是个杀杀杀,然后不是简单地机枪横扫就行了,还有点科技含量,例如老子就不用枪,来和你一对一,来和你一对二,就譬如一款新出的游戏,玩过比较难了而已,要你操作主人公使出高能招才行。此片完全就是为了刺激肾上腺素,众多动作造成的暴力场面先是密集堆砌,然后就是渲染残暴,各种割喉戳眼各种奇葩的死法,脖子上插一个塑料管还各种打之类之类的,这些不得不承认做的很好,比较真,然后节奏也好,让你看着看着就适应了,审美疲劳了,根本就到了杀人和杀蚊子一样了....这......根本是各种cult啊!如果光看这个,那真是特别好看的,别当个动作片,就特别好看了,联系完全没有的剧情,更为cult之感增加了浓重的一笔!越没剧情就越cult......
     总结起来一是密集二是凶残......这......

     那为什么不可能超越香港甚至泰国,就是因为不在同一个体系,动作片之所以称为动作片,剧情可以稍弱,但绝不是没有。出色的动作明星的身体技能是唯一的不可被复制的,这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奏效的,不可能过时的,无论高科技怎么发展,真实表演出来的高难度动作一定有观众,真实感和牛逼的身体永远有人看。另外就是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就是有其独特的技巧手法,如果不能表演牛逼,通过发明创造勇于创新,一定能拍出有电影感的酷炫动作。以上两点香港都可以做到。像叶问这样的影片,故事层面在一个还行的基础上,既有酷炫纷飞又有真功夫拳拳到肉,既有丰富复杂的动作设计,各种场景各种空间各种形式,又有精妙的镜头设计和剪辑,根本要啥有啥,比这好了N倍好么!简直了!

 5 ) 导演Gareth Evans访谈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045

Gareth Evans是个土生土长的威尔士人,热爱B片的他在老家学电影毕业后找不到机会,阴差阳错嫁到瓜哇国却意外闯出一番天地。在那里,为了拍部印尼国技silat的纪录片,Evans遇到了长相清秀白天在电信公司当司机的武林高手Iko Uwais,两人一见投缘,Iko被邀请出演Evans的处女长片《Merantau》,电影09年上映后迅速成为邪典。两年后,Evans与Iko二度合作的《The Raid》在多伦多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作了世界首映,风评极佳,网络影评人交口给出“绝无仅有”“屌爆”甚至是“十年最佳动作片”这样的热情评定。

今年三月,有了新名字的《The Raid:Redemption》在北美点映,再次获得影评圈和观众一致好评。SONY已经在筹划北美翻拍版,原版的续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这股新鲜的印尼风还会在未来若干年继续猛刮下去。

北美上映前夕,大名鼎鼎的A.V. Club网站采访到了Gareth Evans:

 

The A.V. Club:《The Raid:Redemption》很像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老片,也有点八十年代中期港片的味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刻意致敬呢?又有多少是预算和设备的限制呢?

Gareth Evans:等我决定把片子设在一个场景,就开始找那些类似设定的电影,看他们是怎么拍,怎么构建的。除了那些明显的,像《虎胆龙威》(Die Hard)、《死亡录像》(Rec),还找了些其他片子,包括《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所以从设计角度讲,卡朋特对我们影响很大。这片子预算很低,我们想借鉴《虎胆龙威》拍出大的动作场景,但也要有戏份来营造张力,告诉观众任一层任一房间都可能有人跳出来发起攻击,可我们没钱雇上几百个群众演员。通过观看《血溅十三号警署》,我们学到了一堆便宜技术,比如卡朋特用音效和阴影制造出警署被坏人和狙击手重重包围的效果,可实际没几个人露过面。大概也就看到十来个吧。对我们这点预算来说,从老片剽来的手法至关重要。

至于说片子的影像风格?的确,有八十年代港片的影响,也有卡朋特的影响在。我们清楚摄影机需要作大量移动,有时要贯穿整条走廊再转体三百六十度,所以打光务必要和实拍配合好。这么一来影像就要加点粗糙感,我们采用的手法是天花板上多加平板灯,拍摄时再在收声麦克风上开洞加LED灯照明。这样一来摄影机的移动自由度大大增加。拍这片子用了半纪录片手法,再搭上动作片的夸张、奇观元素。

AVC:近年来其他片子也用了类似手法,但多少带点调侃的态度。你们的片子就完全没调侃在。

GE:我们决定直着来,不带任何调侃打趣的东西。就是想看看观众会怎么反应。因为我真心热爱借鉴的那些片子。都是些伟大的电影。上映时我就喜欢了,那会儿没有任何调侃意味。我们想对它们致以敬意。

AVC:你提到了场景空间受限,拍一个景的片子还有什么其他超出预期的挑战吗?

GE: 最大的困难不是场景本身,而是动作戏的执行,这太耗时间了,得一条接一条拍直到合适为止。不过要有人问:“拍摄时最难的一刻是什么?”,答案是一场牵涉两层楼的戏,就是Iko在地板上打洞跳下去那段。为了拍这戏,我们需要一个高度够搭两层的景棚,可当时所有符合条件的片场都被订了。最后没办法,是在一座铁皮屋顶的室内羽毛球场拍的。我们租了场地一两周,问题是有铁皮屋顶在,白天温度上升太快。一帮人上串下跳时,室温到了40-42度。伙计们都穿了特警制服,包括T恤、衬衫、特警外套、头盔、手套、裤子、重靴子还有枪。大家都拍得精疲力尽。拍上一小时的镜头,所有人就被榨干了。个个动弹不得。后来只能换成开夜工,可即便这样,温度还是够呛。房子里装了足有二十个空调,可它们再使劲也影响不了室内的温度。

AVC:《The Raid》有多少是在棚内拍的?

GE:大概85%吧。剩下的是实景拍摄:室外戏,药房戏和楼梯戏。走廊、中庭和房间戏都是片场搭景拍的。
 
AVC:你电影里的搏击戏都编排精良,运动感超强,而且速度非常快。这种速度感是演员实拍得来的呢,还是部分采用了摄影伎俩?

GE:我们倾向于每秒24帧实拍。我们不怎么用调低帧数(快镜头)的伎俩,因为按以往经验,每回试着调低帧速… 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拍打斗戏,不是只拍一拳、一脚这样的分镜。有时候镜头会很长,有人被扔出去后实打实摔下去,如果每秒21帧拍的话(放出来)就会显得很荒诞。因此我们所有东西都是用24帧拍的,唯一会做手脚的地方是碰撞时刻。通常情况下,导致碰撞的全过程是用常规速度拍的。如果必要的话,我们会加点speed-ramp(按:就是扎哥施奈德最爱用的那种同一个镜头中快慢兼有的效果),但仅限于撞击那一刻,好增加点力量感。但这属于少数情况。


AVC:作为搏击行家,你觉得Iko Uwais(小白主演)和其他搏击艺术家相比出挑在哪里?

GE:是这么回事:外面有那么多真心牛B流派不同的搏击艺术家、天才斗士,但打到银幕上完全是两码事。我们面试过无数大师级人物,个个才华横溢技术没得说,甚至动作也漂亮。可一旦摄影机对上去,他们就操蛋了。他们就是做不到。这完全是两回事。Iko就好在有本事能让silat(印尼传统格斗术)优美呈现到银幕上,尽管行为本身很残暴。他的动作有种流畅感,能和镜头水乳交融。我觉得他有潜力红,真的。他和Yayan(饰演“疯狗”的Yayan Ruhian)的合作——他们两个一起为电影作编排——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程度,他们都清楚什么东西在镜头里会很漂亮。这挺让人激动的,因为我们才在一起拍了两部片子,接下来要拍的每部片子,我们都想去探索silat的新层面。幸运的是,silat有不下两百种搏击风格,还有的是开拓空间。

AVC:哪个时期的功夫片是你最爱?

GE: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港片,那是这种类型片的黄金时代。《警察故事》、《A计划》、《龙兄虎弟》、《黄飞鸿》… 这些都是伟大、伟大的功夫片。现在很多都变了。那时候用的都是练家子、真替身,然后到九十年代中变成明星吊威亚,结果我避开了好一阵。是托尼贾和《拳霸》把大家的目光又带回到功夫片。大家喜欢那片子的原因是真功夫艺术家在练真把式。但愿明星吊威亚的风气就这么开始退去。
 

AVC:《拳霸》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那年反响惊人。

GE:我很难想象坐在影院里头一回看这片的情景,肯定屌爆了。

AVC:电影节市场对你的职业生涯也极有帮助。

GE:绝对的。《The Raid》目前为止还只上过影展。片子还没在任何地方上映(按:采访发生在三月上映前)。下面会在美国、印尼和澳大利亚同步上映。但迄今为止,它还只在影展上放映过。观众的反应简直难以置信。



AVC:片名为什么会从《The Raid》改成《The Raid: Redemption》?

GE:呃,尽管消息放出后电邮、推特满天飞,但这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噢,片厂在拿亚洲片操蛋。” 我们做过很多努力获取“The Raid”片名版权,可别人已经占了这名字。我们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推销这部叫《The Raid》的电影,所以一得知拿不到版权,就决定不作全盘改动。我们想到:“好吧,给后面加个副标题,问题就解决了”。反正本就打算拍续集了。“押韵点吧,也用’R'开头的单词”。而“redemption”(救赎)和电影一条副线搭得上。当时已经迫在眉睫,也没什么时间多考虑。我们等了很久很久希望能直接用“The Raid”,一直等到最后一刻。所有人都想保留这片名。索尼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可事不遂己愿。


AVC:新配乐是怎么回事?就是Joseph Trapanese和林肯公园成员Mike Shinoda配的这条,事情怎么发生的?

GE:基本是这么回事:片子是在戛纳大卖场卖给索尼的,当时还没完工。我们送了些打斗戏的粗剪片段到戛纳卖场,索尼看到了,也挺喜欢,就决定买下发行权,但想要自己旗下的艺人做条新配乐。所以就这么开了头。不是说他们听了原版配乐不喜欢什么的,只是一种组合营销手段。总之他们把片段放给Mike Shinoda看,他很中意,最后就和Joe Trapanese一起上了船。

对我来说——倒不是想打太极拳——两个版本都喜欢,我觉得最佳版本该是两者的合集。有些地方我的哥们儿做得更好,有些Mike和Joes配得更棒。但总而言之,能有两派艺术家以不同方式诠释你的作品,这体验很棒。很多影迷听到消息的反应是,“我勒个去,林肯公园啊”,但这配乐真的很棒,有早期卡朋特的范儿。用的都是现代乐器、现代技术,却有种八零年代的复古感觉在。我觉得是部扎实的配乐。Mike一开始就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我不会做个歌曲合集什么的往片子上硬塞”。他说想当正经配乐做,回归自己的古典乐背景。然后他说想让Joe也加入,而我是Joe《创战纪》(Tron Legacy)配乐的大粉丝。就好比他说的每桩事都是定心丸。

AVC:美版重拍的事张罗得怎么样了?

GE:Screen Gems(索尼旗下的制片公司)会制作重拍版,我挺激动的。我会以执行制片的身份加入。我的想法是不要参与太多。在某些地方上有点发言权就可以了。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不管最终谁来导,给他创作自由,就跟我拍自己版本时一样,因为那时候没人质疑过任何东西。没人指挥我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唯一的限制是预算。所以我想,不管谁接手重拍,这都是个很线性的概念,很直接的叙事。区别仅在于对概念、动作和场景的具体执行。不过Screen Gems对我们很尊重,对原版也很尊重。他们甚至雇了Iko和Yayan去给搏斗戏帮忙。

AVC:续集的事情怎么样了?

GE:还在剧本阶段。本来早该写完了。可我还没空真正坐下来写。希望能在一月开拍,故事将是原版的直接延续。老天保佑我们能在一月开拍,明年就能搞定。
(按:拍《The Raid》前,Evans本打算拍部叫《Berandal》的监狱黑帮功夫片,因规模过大被迫放弃,转而拍了《The Raid》。现在他的打算是把《Berandal》改写成《The Raid》的续集,这样嘛就一石二鸟了。拭目以待!)

AVC:你会就这么一辈子功夫片拍下去呢,还是有拍其他种类电影的打算?

GE:要说在印尼的工作,我还有很多功夫片点子可用,所以估计在那儿拍的下面四五部还会是功夫片,和Iko联手。但我的计划是在那边拍部电影,然后也许在美国或英国也拍部电影。这些片子我就真心希望不是功夫片了。就是想停一停,试试新类型。也许刚开始还是动作类,然后会试试、探索其他种类的电影。

 6 ) 突袭

《突袭》是一部纯暴力、高快感的动作电影,充斥着令人目不暇接的打斗与刺激的特效,而贯穿始终的是荒谬混乱的剧情和毫无意义的对白。不过,我想绝大多数领略过预告片的观众也不是带着探知人性、发现哲理的意图去观看本片的,我们只要看到好人痛扁坏人,而且打得够猛够酷够血腥就足够了,至于逻辑、角色、故事背景——那是奥斯卡级电影才需思考的问题。

本片所指向的观众群体很明确:12-28岁、热衷于动作游戏和功夫电影的、对爆头和血浆拥有强烈嗜好的男性观众。《突袭》也确实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毕竟IMDB上8.3分的高分总不会是徒有虚名。而那些由于年龄、阅历、爱好乃至性别原因,“不幸”未能落入这一区间的观众,不如省下时间做些别的。

罗摩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市的一名特警。影片开头,我们看到他清晨起床、祈祷、热身、吻别怀有身孕的妻子。据说好莱坞制片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吻别怀孕妻子”这一镜头可以为一部电影节省15-20分钟的情节铺垫。因为当观众看到一个深爱妻子的“准爸爸”时,会对该角色形成如下心理暗示:他至少是个善良亲切、社会关系正常、家庭幸福、功能健全的男人——当然,极少数特例除外,他有奋斗的动力,有回家的渴望且通常会经历出生入死的一天。这样高效的工具对于一部重点并非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电影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罗摩要面临的任务是,跟随20名精英特警队员及一名便衣中尉在无支援、无情报的状态下,突袭雅加达贫民区的一幢废弃大楼,那里盘踞着全印尼最危险的罪犯头目塔马。这是多么神奇的一幢楼啊!楼内布景可以用荒凉来形容,却装有先进的监控装置和运转良好的电梯。全楼高达15层,却只有一个进出口,让人不禁怀疑如果遭遇军队围攻或火灾地震,这些匪徒如何逃生?楼里的居民不仅包括穷凶极恶、身手不凡的犯罪分子,而且还有一些心地纯良、明显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这两类人平日里是如何和谐共存的?这些问题都不是《突袭》有时间回答的,因为特警队很快陷入了敌众我寡、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突袭变成了屠杀。

毋庸置疑,《突袭》的武戏风格确实十分突出,兼具黄金时代港式功夫片的轻捷迅猛和近年来《拳霸》等新秀的拳拳到肉,动作设计虽不算新颖但极为震撼。影片的主演兼武指Iko Uwais有着出色的武术功底和一流的身体素质,比很多依靠替身和电脑特效的好莱坞动作明星更加值得敬佩。至于那少得可怜的文戏,不过是层出不穷的打斗的理由和前提,如果在片中人物莫名其妙的鸡同鸭讲时,观众不小心打了盹儿,或走了神儿也不会对本片的观赏造成丝毫损害。整部电影就如同一场华丽而空洞的马戏表演,吸引观众注意的是“虎跳火圈”“狮口惊魂”之类的刺激,而那些串场和互动的时刻一直都是鸡肋。

《突袭》并不旨在含义深远、发人深省,而只希望像兴奋剂一样激发观众的肾上腺素。可以肯定,电影结束后一定会有不少发烧友赞不绝口,跃跃欲试地想找人来“切磋”几招,所以我觉得本片最后应加上一条“片中特技皆由专业人员完成,请勿擅自模仿”之类的告诫。抑或编导自己也觉得影片的故事太过荒谬可笑,根本不会有人把它当真呢?

 短评

真人版的暴力游戏,反恐特警突袭黑帮攻占大楼,无需对白,无需情节,无需角色,无需人性,只有逼真残酷无休止的暴力,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会是一次饕餮的暴力盛宴,无需脑子,只需眼睛。有时候“简单粗暴”是个贬义词,但当这种游戏兼MV式的拍法成了一种贯彻始终的风格和特色,那就叫它CULT神作吧。★★★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剪辑,这动作太牛逼了。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动作和枪战撑住全场,140分钟全程无尿点。

8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打,杀;打打,杀杀;打打打,杀杀杀。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故事情节乏善可陈缺依然能让人憋尿到片尾的超强动作片,火爆+血腥+无冷场

13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从头打到尾,这就是个动作A片啊!A片自然不是靠情节的,靠的是技巧、体位和耐力,从前戏到对抗到高潮,彻底撒开了玩,片子有点糙,但糙得过瘾,尤其喜欢潜入遇袭的部分,后面有点牵强,但都不影响快感,没想到印尼还能拍出这么尿性的片子来!牛逼!

15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相当暴力血腥

18分钟前
  • solrex
  • 还行

这简直就是一群人肉终结者,掉进了人肉搅拌机的故事!两点:1、动作片永远不死!2、中国武行,这事儿咱不能服气啊。(还有一口鸡汤:真想做成点儿事,不是尽力就行,是要做到极致。)

19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久违的东南亚动作片在印尼又一次逆袭,《突袭》一定会和泰国《盗佛线》《冬阴功》一样形成话题,忽略故事只看动作、剪辑、摄影,只看插喉、爆头、剁筋、劈骨,流畅奔突酣畅异常,中小成本拍成这样真牛。不愧多伦多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最佳观众票选奖。导演很有Hard-core精神。

2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日光灯管切开整个喉部,甚好。那个瘸腿警察好像哈维啊。

24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爆HIGH的动作片,林肯公园配乐

28分钟前
  • 尔东陈
  • 推荐

打打打

29分钟前
  • f.
  • 还行

无脑暴力片,全程嗨爆。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就是一栋大楼的闯关游戏。悍警与悍匪的暴力对决,真是翰爽啊!从枪战到刀战再到肉搏战,几场动作戏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群匪攻击让人想起13号警署一样的如丧尸来袭,结果真的有受那片影响。作为一部打片,已经很够了,过瘾。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啊!霍霍,霍霍霍,霍,啊!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刀刀见血,拳拳到肉,足以挑战整个华语动作影片。中距离长镜头的运用,使得格斗场面更为紧张刺激,全片一直在高潮。

36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

各种抱腿、撞墙、击打关节的印尼民族特色,前戏和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对暴力细节的展示充满想象力。应该没用钢丝,但大量华丽丽的回旋动作,绝对不是实战风格,可就是这样才好看不是么?要是去年看到,我的年度最佳动作片奖肯定不给南朝鲜!

37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听不懂印尼语,单纯看动作,南亚武术就是狠

42分钟前
  • 王敖
  • 力荐

菜不错,但不对味。

4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十年来最好的动作片?不,十年来最好的僵尸片,你懂的。另外:陈嘉上老师真能打,直接干掉惠天赐队长哈!

51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可以再紧凑点,无聊的对白再去掉点

53分钟前
  • LOOK
  • 还行

血腥无极限……本以为史泰龙的各种血就已经足够血腥了,与此片相比简直是小儿科……

54分钟前
  • xiaohanyu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