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导演采访→《罗永昌:拍这部电影,一定得是爱狗人士》)
罗仲谦是爱狗的。
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在晚上看关于忠犬的卡通,会“哭得很惨烈”。
差不多在那段时间,他家里已经开始养狗。第一只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中国人觉得自来狗会带来好运,他们也就留着养了起来。
对于它,罗仲谦有许多深刻的印象。
比方说,它生了小狗,小狗在家里拉了便便,它就会趁着大家没留神,把这些便便吃掉。“旁人觉得很脏,但在我们看来,是因为它不想弄脏主人的地方,所以偷偷地吃。”
等它老了,知道日子不久了,也不想麻烦主人,自己找个地方就躲了起来。罗仲谦很是想念,至今仍觉遗憾,因为那时候没有道别的机会,不像现在,当宠物犬病入膏肓,主人还能在医院陪它安乐走完最后一程。
难怪问他对电影《小Q》哪一段感触最深,他会说,“分离的描写我比较喜欢,我觉得小狗在街上远离主人的画面,设置得好美丽。”
导演罗永昌说过,《小Q》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是爱狗人士。
他看过罗仲谦之前的电影,觉得形象阳光,很适合演绎导盲犬训练员Simon这个角色。
一见面就问他,“有没有什么养狗经验?”得先确认他对狗的感情和对狗的耐性。
其实罗仲谦早已习惯跟狗相处。这些年来,他在家里总有狗的陪伴,来来去去五只,如今还有三只健在。
耐性更是不缺。他笑称自从饰演了《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的沙僧,“整个人对拍摄的态度,变得非常非常非常耐心”,因为那时候每天需要化妆6小时,拍摄4小时,再卸妆1小时,连上洗手间都有困难。
“所以我现在拍戏,只要能被看到样子,没关系,你要怎么弄,要我怎么等,我都觉得是很幸福的事情。”
后来罗仲谦把剧本带回家,一读,“哇,眼泪就掉下来,然后给我老婆(杨怡)看,她的眼泪也掉下来。”
导盲犬始终在忠心耿耿地守护,“我们人类可以得到永远的爱,还有忠诚,(它)好像伴侣一样。”
他决定参演,而导演罗永昌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去香港导盲犬协会进行训练。
于是从去年八月开始,一直到十月电影开拍,罗仲谦一周会去三天,从上午11点到下午4点,严格遵照训练员的上班时间,学习如何去照顾、引导、使用导盲犬。
导盲犬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一两年。在他去的那段时间里,当批导盲犬差不多毕业了。他参与了最后至关重要而且难度系数极高的训练环节,包括模仿视障人士运用导盲犬,以及指引他们跟导盲犬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协会为剧组提供的多只导盲犬,都跟他培养了默契与信任的良好关系,包括任达华与梁咏琪要去打交道的导盲犬布丁。他感叹,“这个品种很温顺,很相信人,只要你付出真心的话,它们很快就会感受到。”
与此同时,他会跟寄养家庭接触。对方把养在家中的导盲犬带过来“上学”,协会就去考察小狗在寄养家庭里学懂了什么,跟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变得紧密,会否对人有信心,有安全感,这都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
一路参与下来,罗仲谦对导盲犬有了比同组演员更多的理解。
“我每一天去现场,他们搞不定导盲犬的时候,就会‘谦啊谦啊谦’地叫……而且他们觉得我不是演出来的,我本来就是训练员,不是演员,所以最后我觉得,原来演这个角色,最好是参与这个角色的工作。
俨然半个导盲犬专家的罗仲谦还分享了不少常识,比如对导盲犬下指令,通常是用英语,“它们对英语的敏感度比较高一点,好奇怪哦,哈哈。”
导盲犬还有一个“大小便的神器”。经过训练的导盲犬,会往系在身后的袋子里排便,方便主人处理。不过雄性导盲犬在小便时不太适用。
头一回接触到这个“不得了”的袋子,罗仲谦兴冲冲地拿回去给自己的爱犬试用。但贵宾犬体型太小,完全用不上,只好作罢。
言谈之中能感觉到,他喜欢演Simon这个角色,喜欢当导盲犬训练员,非常愿意为这个角色额外付出更多心血。
他说了句心底话,“不像20年前的香港,我们这一代,相比上一辈,机会比较少。”但也没有必要自怨自艾,“我会把握住机会,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好,必须要尝试。”
固有的危机感是一份养料,养得人谦逊,认真,积极,更养得人饱含难能可贵的真挚与豁达。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演员,会在碰面之时先来一个鞠躬。看他站直,握手,那个灿烂的笑容几乎让人问心有愧。
问什么问题,他都一脸诚挚,说得开心了,就称兄道弟似地拍一下你膝盖。娱乐圈待了那么多年,也不想披挂任何城府似的。
聊起导盲犬在国内的情况,他说得头头是道。
导盲犬对引领视障人士生活、出行、扩大社交圈的作用毋庸赘言,亲密关系的培养也给他们带来弥足珍贵的心理慰藉。
早在1819年,维也纳就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导盲犬训练机构。但要到一个世纪后,导盲犬才得到人们更多重视,德国还建立了第一所导盲犬学校。多年发展下来,导盲犬已经越来越普及。
但在中国,导盲犬事业起步较晚。
要到2006年5月,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才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导盲犬培训基地,从此以后,国人才有机会使用本土培训的导盲犬。
2011年1月,香港导盲犬协会有限公司也成立了。6月,协会注册为一所慈善机构。次年,香港导盲犬服务中心成立。
近年来,国内这些机构不仅在谋求发展,还积极地跟国际导盲犬联盟(IGDF)、美国纽约导盲犬协会、美国Guiding Eyes for the Blind、澳大利亚昆士兰导盲犬学校等机构进行合作。
但这只不过是个开头,须知导盲犬上岗之路,非常艰难。
首先,要选品种。拉布拉多犬与金毛寻回犬是中国优先选用的品种,因为它们不仅有合宜的体型,而且性情相对温顺。其次,要选血统。前辈的健康、智力与脾性,都是影响后代成为导盲犬的重要因素。
出生两个月之后,小狗会被送到寄养家庭,在正面鼓励的方法中学习礼仪,适应与人亲密相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等等。
再过10-16个月,它们会进入训练中心,参与为时半年到10个月的训练。层层筛选后,大约能有15%-30%的狗通过最终测试,成为导盲犬。
此后,它们会与视障人士进行为时一个月的配对,成功的话,指导员还会对这一组合进行长久的跟踪与指导。
整个过程费时耗力,培养一只导盲犬,花费从12到22万元不等。不过供给视障人士使用,则是完全免费的。
“我觉得这个发展是刚开始起步。”本土导盲犬机构目前仍然少得可怜,导盲犬的数量更是无法满足需求,很多人都在排队申领,但哪怕轮上十年,也未必等到。
以香港为例,能供使用的导盲犬不足50只,可有需求的人士却高达16万。内地的比例更糟糕,100万名视障人士里未必能有1位配得上导盲犬。距离国际导盲犬联盟评估的100:1的理想比例,还差得极远。
至于相关法律法规与基础设施,更不足以为导盲犬亮起绿灯,而且越下沉,越艰难。
罗仲谦补充说,以香港为例,街上见过导盲犬的人还不足 5%。
再说了,很多爱狗人士也未必知道,当导盲犬穿上导盲鞍,就表示进入工作状态。这时候,任何外人都应当做到“不呼唤、不抚摸、不喂食”。“道理很简单,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的眼睛,你不会动别人的眼睛吧?”
教育与见识的不足,反过来又对导盲犬事业的推广产生了负面的阻碍。
这次在《小Q》路演过程中,罗仲谦就亲眼见到许多导盲犬被拒的事情,包括中国第一个使用导盲犬的连勤,上高铁时就被家长投诉,结果只能跟乘警坐一起。这是很不合理的,“搭车时,不会把眼睛放在地下再上去吧?”
但美好的事情也是有的。在大连,他就参加了一个视障人士的婚礼。“很感动,为什么呢?因为那天没有特别多的来宾,但所有的来宾都是导盲犬。他们两个走在一起已经不容易,对不对?”
这段历程,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义工,让社会上更多人能够了解导盲犬。
“我知道可能有一些人还是不理解,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大家愿意多欢迎,少拒绝。我们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将来问题一定会改善。”
当粤语《小Q》上映时,身为广东人的我迅速奉上电影票钱!
我不仅支持粤语文化的推广发展,更欢迎好的电影作品打破文化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接地气的改编,以崭新又不失原味的面貌来到我们面前。
主演任达华和小Q都配合得很好,听着熟悉的粤语配音,我很快就投入到电影当中。
《小Q》不以催泪为噱头,只以人与狗狗之间的情感交融为叙事主旨,从而深度刻画关注关爱盲人身心、盲人与导盲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观影时,其中3处情节让我既感动又揪痛:
01、主人公把小Q带到公园放它离开,他说“我没得选择,但是你有”,然而小Q虽然在他的怒喝下跑开了,但暖心又极通人性的它,最后还是乖乖地跟在他身后;
02、主人公决意自杀时,故意横穿马路,幸得机智敏捷的小Q扑过去将他推开,才使得他在车祸中保住性命,并让主人公从此觉悟,不再愤世嫉俗地度日,成为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
03、尾声时,小Q已经又老又病,却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好不容易等到主人公回来后,它依然坚持继续身为导盲犬的工作。
电影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和治愈感性部分可圈可点,共情部分处理得不错,人和狗狗的感情深刻且令人动容,让大部分观众都潸然落泪。
那么电影就十全十美了吗?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可进步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电影中美中不足的部分。
首先,从电影的第一声“小Q”开始,母胎粤语的本人听了之后,十分明显的感受就是觉得拗口。
因为在粤语口语表达中,称呼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宠物,都不会用“小”这个字。通常我们会叫“Q仔、QQ、阿Q”等这样的称呼,这样才是比较接地气的粤语说法。
如果别人的名字就是“李小明”此类,那我们一般会叫“阿明”,很少会叫“小明”,不然就称呼全名。
其次,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场景,无论是马路街道、寄养家庭、主人公住宅还是公园,都太乌托邦了。
不止室内空间大,而且人少车少。只有在小Q机灵救主那一段,才看到马路上,为情节需求而出现的数辆车和路人。
还有小Q被赶出大楼那一幕,其真实情况是:孤身的它很肯能在半夜就被别人掳走。所以这一桥段沿用日版的《导盲犬小Q》是不够接地气的,因为人文素养和社会措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还有,电影中只描绘主人公与小Q这一对盲人和导盲犬组合,缺乏面向其他盲人和导盲犬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人公的经济实力好,又有人脉,所以导盲犬协会的人员,才优先配了导盲犬给他(电影中有这个台词出现)。
所以以上2点,都模糊了真实的一面,让观众想象不出一般人使用导盲犬的可能性和机会,这一方面显得狭隘。
01:
导盲犬是工作犬,在寄养家庭学会“社会生活”后,在它们1岁到1岁半时是要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员开始安排训练,这时的它们需要培养“工作状态”,是不会再回到寄养家庭。
所以电影中表现由寄养家庭的主人来训练小Q,在通过考试后,还能再回到寄养家庭中,这一情节缺乏考量,而且也没体现出导盲犬的专业性,只是体现小女孩和小Q难舍难分的情感,为后来小Q再次回到寄养家庭生活,做一个感情外露的铺垫。
02:
在电影中,训练导盲犬,与训练员协助人狗配对磨合的部分,都表现得太过简单、不够深入,没体现出成为导盲犬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对比日版的《导盲犬小Q》就解释得很清楚,有不少在训练基地的情节,还有训练员带导盲犬上街认识障碍物的过程,普及导盲犬完成训练的全过程;而且在盲人和导盲犬的磨合期也是在训练基地完成的,一直到他们的训练达标后才可离开,而不是把导盲犬直接送到住到主人家里。
03:
导盲犬协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人文情怀,他们明明是为残障人士服务,但是对脾气暴躁的主人公就缺乏耐心和同理心;不愿意配导盲犬给他,几个人在会议里讨伐主人公,并决定要收回小Q。
这一段的感情冲突表现得有几分本末倒置的意思,他们仿佛重视狗多于人,却又没解决人狗相处的核心问题,只是为了体现工作人员爱护导盲犬的一面。
角色职业
港版主人公的职业,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西式蛋糕师傅,其实这个职业设定,对于电影故事的推进欠缺力度,也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缺乏香港特色。
日版渡边先生的职业,则是从事与盲人相关的工作,一边协助其他盲人学习打字,一边为盲人申请政府福利;从侧面表现出渡边先生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传达了良好的精神世界。
配乐
在电影里,配乐是给画面插上翅膀的点睛之笔,因为它是随着剧情和感亲深入发展时,在听觉方面给予抚慰的精髓所在。
所以恰当的配乐,往往能为画面增色加分,并且成为观众的记忆点,从而让更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反之,如果配到不适合的音乐,虽然也能成为观众的记忆点——却是哭笑不得的记忆点。
所以,当我在《小Q》中听到《你是我的眼》时,我真的瞬间出戏了。不是说这首歌不好,而是出现在这种人与狗狗相依为命,忠犬治愈人心的情节和画面里,激昂的歌调表达不出小Q含蓄无言的情感,更描绘不出跨越种族,相互扶持的细腻深情。
而日版中的配乐以充满节奏感的纯音乐为主:当小Q还小的时候,配乐就会符合小Q的童真与顽皮;当小Q离开寄养家庭时,分别的配乐是轻柔伤感的;当小Q与渡边先生磨合时,配乐是轻快诙谐的。
情感层次
主人公在盲之前就已经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他对己对人的要求都很高,所以身边的人不容易理解和接纳他;长期孤独、自我的他,在盲了之后变本加厉地挑剔暴躁,执拗又自怨自艾,非常抗拒小Q。
而且电影里只有小Q表现出对主人公的亲近,只有它在不断付出和坚持,而主人公则一直剧烈暴躁地反抗,前期甚至对小Q举止粗暴,态度没有软化、接纳的痕迹。
在情节上,无论是训练上街还是感情交流,一人一狗都没有培养期和过渡期。
就连表现他们感情的转折处,也只有小Q在车祸中救了主人公这一段;接着主人公幡然醒悟,他与小Q的感情就一日千里了,出来了大段相处融洽,相互依偎的情节,以光速来形容也不为过,缺乏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在日版中,渡边先生先是抗拒小Q,然后在训练员的劝导和指导下,慢慢掌握和小Q相处的方式;而他自己从不待见小Q,到后来允许它进屋睡觉,再到和其他盲友、同事炫耀小Q的聪明。这情感是有迹可寻的,是连贯真实的。
两者对比起来:
日版的感情表现得更为丰富、细腻有层次,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必然发生的。
港版的感情表现以冲突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起大落,以生离死别后的思念为最美记忆。
详略不当
就如前面所说,主人公和小Q的情感发展太过快速,过渡部分没有处理好,比较跳跃。
而且感情融洽后,又花了过多的时长去描绘他们的美好生活,有点太梦幻、拖沓,显得是为演而演;尤其还安排“狗肉节”做强烈冲突,小Q被偷狗贩掳走又幸运被找回,这段情节有种强行加戏煽情,强行加深主人公和小Q感情的套路感。
日版则重在表达故事,很仔细地描写了小Q成为导盲犬的一生,从出生、训练、工作、陪伴到死亡,叙事均匀。而且适量地加入了关于其它盲人和导盲犬相处的情节,还有其他人对导盲犬的态度,比较全方位表达人文素养。
宣传导盲犬
电影除了传达人与动物相处的情感,体现人文情怀,更多的意图是想宣传导盲犬,同时想让更多的人关注盲人和方便他们的生活。
在港版上,宣传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带小Q出国旅行,让导盲犬(工作犬)上飞机、坐地铁等,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方面;让观众知道这不是什么VIP特权,而人文关怀的服务。
在日版上,宣传导盲犬主要表现在学校给学生普及知识,让学生亲眼观看导盲犬是如何工作的,就算身边掌声如雷,导盲犬也是工作状态中,不惊慌也不兴奋。
两部电影在宣传导盲犬这部分,都是升华之笔,延伸并丰富了电影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治愈,更深刻地发扬人文精神,促使大家关注盲人、残障人士的生活。
结尾处,最催泪的一幕,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重病的小Q,坚持为主人公执行最后一次导盲任务,富有仪式感地告别它的工作生涯,完美地诠释了“一条狗的使命”;
随着主人公一句“你可以收工喇”,再次把观众的情绪一下拔高,这一部分的情感渲染和情境表达,人与狗的相互拥抱,既深情又沉痛,比日版的娓娓道来更令人动容。
电影虽然说着他们圆满又遗憾的人生,却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充实的自己人生。
《小Q》的口碑不错,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也算瑕不掩瑜;毕竟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在可成长的空间里,希望这一类电影能越拍越好。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小Q》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甜品师凭借自己的手艺名利双收,来他店里的顾客和想拜他为师的人络绎不绝。可惜命运的玩笑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启,一向凭借自己能力去立足的大师,有一天因为视觉障碍竟然需要一只导盲犬去辅助他的基本生活,没有导盲犬帮助的他连基本行走的能力都没有,他面临的是路上的行人因为他的碰撞而冲他大喊“眼瞎不会看路啊!”一向高标准严要求的他在这个时候也无力反抗,只能自暴自弃的冲着空气喊叫“是啊,我就是瞎!”。
陪伴他的导盲犬其实在影片开头早早埋下伏笔,当时李宝庭和妹妹李宝儿(梁咏琪饰)去廖碧珊(袁姗姗饰)家做客,这时候李宝庭接住了一只意外从楼上掉落的狗狗,也就是这个突然降临的狗狗成为了他今后的眼睛——导盲犬小Q。
影片里的李宝庭把所有热情献给了自己的甜品事业,眼疾带来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对他来说都是致命打击,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光环,甚至没有了照顾自己基本生活的尊严,这个时候的他因为绝望,倔强抗拒,尤其小Q的存在更是在向所有人证明着他的无能,所以对待小Q他是排斥、厌恶甚至有些憎恨。
本片主人公和导盲犬情感升华互动的四个时期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
第一时期:小Q对任达华的情感的单线付出。这时候任达华对小Q毫不在乎,雨夜遗弃、不喂食、不带出门上厕所,小Q 也只能委屈的蜷缩在小窝里,本能的守护着主人。这里和影片开头袁姗姗等人所代表的爱狗群体形成对比,把小Q对残障人士的无私付出烘托的倍加感人。
但人总是会在朝夕相处间产生情感,单向的情感也不会让故事继续。
第二时期:就在李宝庭逐渐打开心扉,接纳小Q时,小Q却被狗贩子抓走。在库房里一群人为了追回小Q 的一系列混战,也让影片传递的情感更加有力度,视觉呈现也更加饱满,这时候李宝庭和小Q的情感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在这个时候,人狗之间的感情真正达到相互依恋,产生了质的变化。
第三时期:就是李宝庭前往美国治病,不得己和小Q分开。李宝庭坐在车上,小Q在后面不停地追逐,它抄小路、跳格挡,直到它被围在了铁网里还是不断努力挣脱束缚,它站在护栏后那悲伤无助的眼神真的让每一位观众心碎,就是没有希望的持续执着着,将情感逐渐堆砌逐渐蔓延。
第四时期:李宝庭治病成功回国,但此时的小Q却又患上髋关节炎,等待它的是后腿无法站立,甚至在不久的将来生命的逝去。其实在小Q最后的生命时刻,也是本片主人和它感情最为浓烈的时刻,就在这最幸福的时刻戛然而止的停歇却最动人,令人唏嘘遗憾,心里却又充斥着万千感慨。
《小Q》在做一次新颖的尝试,情感随着时间在加深,而生命在随着时间做“减法”,无论是人还是狗,都在伤病、老化中逐渐学会面对和接受离别,也正因如此,那些例如小Q的意外降临才显得那样惊喜与珍贵。
这部电影值得一说的还有人物线索的细节处理,有李宝庭这个负责推动影片主要情节和带动主要情绪的主线,也有像袁姗姗这样负责带动整个影片最初的感情基调,甚至在最后负责情绪引领的副线,在整部影片感情基调和矛盾冲突的制造方面这两条线相辅相成、功不可没。无论是小Q出生作为导盲犬到主人家里,还是后来生病见证它生命的离去,可以说袁姗姗这个角色见证了小Q每个生命的关键点,同时也为观众讲解着导盲犬趋于无私奉献的一生。与此同时,袁姗姗还在片中提出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当大家觉得导盲犬24小时陪在主人身边很累,却不知对于天性忠诚的狗狗来说也是一种幸福。至此,一个充满爱心又理智的角色饱满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这个角色既有情感渲染的铺设又有故事方向的牵引。
袁姗姗在这里的表现的可以说自然流畅,确实为影片增色不少。作为观众,很开心在一众香港熟面孔中看到她,而且为她挑选出这样一个好剧本发自内心的叫好。在一个所有人都将番位写进合同里的大环境里,袁姗姗作为一个知名度、作品量都不低的女演员,显然更多考虑了作品质量和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
人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成长,也是在一次次的失去和获得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有时细水长流可能是生命的逐渐流逝,有时晴天霹雳也可能是另一种惊喜降临。
1.这个片主线剧情很迷,男主从不喜欢狗到喜欢狗的态度转变莫名其妙,同时主线与副线的代理主人之间的剧情根本串不起来,太生硬了,导致影片剧情部分七零八落,又散又迷。
2.演员除了男主之外,片里任何一条狗都是演技担当。基本全员尬演。导致看的过程中,因为演技的尴尬,都代入不到后期的煽情片段。
3.开头男主拽狗下楼那个片段看的我极度不舒适,也是因为这一点给一星。看了这么多关于狗狗的电影,这个片段是给人感觉最不舒服的一个片段,看到这里立刻给一星。为了达到真实效果,绝对是硬拉着下楼的。不要说我圣母或者说拍片为了效果不得不这么做之类的话,基本所有狗狗电影我都看过,为了电影效果也没有这个镜头让我感觉不舒服。还有一个就是狗狗钻到车底下那个片段,明显是被吓了才钻进去的,因为从表情(鼻子皱起来)可以判断。所以没有受伤或者受虐待有可能,但是一直在被吓一跳肯定也是真的。狗心里想:为了拍个电影莫名其妙一直被吓,好闹心啊
4.如果是为了宣传导盲犬,却根本没有把一条导盲犬培育出来的艰辛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帮助展现出来,明明一条导盲犬训练出来特别难因此也特别珍惜,明明是翻拍的小Q,为什么不学学人家怎么拍的,剧情全都抄下来。非得加点儿原创。
5.最后,宠物类电影绝对不可能完全达到不受伤或者不虐待,那个被抓着脖圈硬拽下楼的镜头真的震惊到我了,估计短期内都会有阴影,不会再愿意看这类电影了。
如题如题不解释不解释,我就是喜欢。 。。。。。。。。。。。。。。。。。。。。。。。。。。。。。。。。。。。。。。。。。。。。。。。。。。。。。。。。。。。。。。。。。。。。。。。。。。。,,,,,,,,,,,,,,,,,
文 / 董小琳
上一次在电影院里哭得泣不成声,还是去年看《小偷家族》的时候。
这一年来,每天在家庭、职场间疲于奔命。似陀螺的我,既没有心情,也没有能力,安静下来,感受内心的澎湃起伏。
感动,已然成了现实生活中,最遥远的奢侈品。
然而,这个秋天,一个“盲人与狗”的故事,终结了我的麻木。
这就是改编自感动了亚洲3亿读者的《再见了,可鲁》的最新影片——《小Q》。
看评论说,这部片子更适合养过宠物的人;还有人说,影帝任达华演绎的盲人,特别有代入感。
可我一个耳聪目明,从没养过狗狗的家庭主妇,怎么也会如此感同身受,哭到哽咽呢?
回到家收拾好情绪的我,对影片中的情节一直念念不忘。
再三回顾后,我终于发现了“感动”背后的奥秘。
那就是,困境人生中的——希望。
所有关系的开始,都不会一帆风顺。
尤其当天才糕点师李宝庭,突然遭遇眼疾,还被人强塞了一只导盲犬,帮他打理生活。
从心理到行动,李先生拒绝得很彻底。
而从小就接受了导盲训练的小Q,则一心认定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要追随一生的主人。
一方冷似冰山,一方暖似骄阳。
两下碰撞,会出现怎样的化学反应?
【第一次抛弃:坚决不接受】
影片刚开始,编剧设计了一段“幼年小Q与李宝庭”的偶遇。即使怀中的小Q不是导盲犬;即使当时的李先生,刚刚病发。但从他的脸上,已经看到了深深的厌恶。
于是,当训练有素的小Q再次出现在完全失明的李宝庭面前时,对方从表情到动作,没有一丝一毫的回应。就像是一座冰冷的雕塑,让观者心生寒意,也不禁为小Q的未来,捏着一把汗。
“我怎么了?!我不需要人帮!”
一次好意的帮助,终于彻底点燃了李先生的怒意,小Q被不由分说地赶到了大街上。
大雨倾盆,小Q躲在车下,望着主人家的窗口,整整一晚。
有好心人要收留、喂食给它,却都被拒绝。
是小Q不饿、不冷吗?
其实,这是导盲犬的一条准则,那就是:不允许接近路人,以及接受他们的食物。
作为人类,尚且无法自律到这种程度,身为动物的狗狗,怎会如此坚守?
看不见的李先生,也不是真的雕塑。这一次,他被小Q的坚持暖到了。
可失明的打击,仍在继续……
【第二次抛弃:放弃自己】
对于事业,李宝庭始终认为:好厨师的五官,一定要敏锐,一样都不能少!
而偏偏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视觉。
于是,他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对亲人暴躁,对徒弟苛刻。
“这么简单都做不到?都倒掉重做!”“这就是为什么你(妹妹)成不了我!”
而最怕听到的评价,却总在不经意间,飘入耳朵。
“这家主厨的眼睛好像有问题了。蛋糕还能好吃吗?”“徒弟们已经在按照你的指点做,但他们毕竟不是你,不能做出你心里的标准。”
这简直是命运在和自己开一个天大的玩笑!
李宝庭从如日中天的云端,一脚跌落。然后一直在下坠、下坠……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才能落到谷底。
绝望,完全占据了他的心。
“你还有的选,我没有。”
在公园的长椅旁,他要还小Q自由,没有成功。
临时改变了路线,一句“你在这里等我”……随后,他只身一人走进了车水马龙……
导盲犬的第二条准则:时刻以保护主人安危为第一要务。
发现主人有危险,小Q纵身一跳,挡在了来不及刹车的车辆与李宝庭之间。
忠犬再一次用行动,温暖了人类。
而李先生的厌世,在濒死的那一刻,也被治愈了。
【第三次“抛弃”:一人一狗,隔海牵挂】
打开心扉的李宝庭,变了。变得能坦然接受“看不见”的新生活了。
他甚至答应了,几年来一直拒绝的邀请,带着小Q去给师父贺寿。
结果谁想,半途遇到狗贩子,小Q被抓走了!
蹒跚的脚步,凌乱的狗笼,焦急的呼唤,混战的人群……各种危险杂糅在一起,将一人、一狗的友情推向了高潮。
你推我逃离死亡,我为你勇闯贼窝,从此我们便是生死之交,再难分开!
随后,李宝庭原本绝望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徒弟们越来越精进,生意越来越好。他也出了书,接受了专访……甚至,比失明前的日子更丰富、更充实。
然而,世事难料。
大师的身体再次亮起红灯,当街晕倒的他,需要到美国接受治疗。
“我和协会争论了好多次,他们怎么也不让我带你去。”“我答应你,就去半年,最多九个月,我一定回来接你。”“你等我。”
像极了恋人之间的告别,却更深更痛。
小Q回到了寄养家庭。然后每天在与李一起玩耍的长椅旁,等着他。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直等到自己再也无法自由走动:它老了,得了白血病。
那最后这人、这狗重逢了吗?
这段影片,我想你肯定不愿错过,就先不剧透了。
人的一生,大概会遇到2种重大改变——
一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比如,与心爱之人走入婚姻,跳槽到新公司,孕育下一代。
还有一种,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却还无法拒绝、无法回避的改变。
比如,剧中李宝庭的眼疾。再或者,合作伙伴、情侣的背叛,大裁员中的被迫失业……等等。
谁都不想成为后者,可谁也无法躲避这种命运的玩笑。
不得不承认,李宝庭是幸运的,他有暖至心田的小Q,陪他走出阴霾。
可是,据统计,我国正在服役的导盲犬数量,尚不足200只。而全国的视障人士,却有近1700万人。
单就眼疾来说,都无法指望人人能遇到小Q,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
那么,面对猝不及防的“命运玩笑”,我们该怎么做呢?
“积极乐观、不放弃”这些鸡汤,你大概听得耳朵都长茧了。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虚的,就从小Q这里学习:如何做自己的小Q?
1、不躲避、不放大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导致近3000名普通民众遇难。2015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马航MH370航班失事,机上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每次看到这些负面报道,我虽心有悲悯,但总感觉离自己很远。远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忽略。
这不是说我没有同情心,而是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天然假设:这个世界是安全可控的。
然而,意外在到来之前,并不会和谁打招呼。
这就导致了“一夜之间,天塌下来了”的心理落差。从而让我们在真实困境面前,又严重低估了自己对创伤的适应力。
一件事,从零瞬间变成无限大,搁谁也受不了。
而片中的小Q,却能做到应对自如。
一只被人类圈养的狗狗,它的生活从来不由自己。
从离开寄样家庭,到被新主人轰出门外,被关进狗贩子的笼子,生死未卜,因工作太久患病到无法行走……
小Q没有厌世,没有想“我的狗生就这样了”,没有自暴自弃地什么都不想干。
而是遵循着导盲犬准则,一步步地去做。
就是这么简单!
人,的确比狗狗聪明。却也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因此,在困境面前束手无措的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继续生活的“准则”——希望。
2、“一切会好起来”,其实并不能真的好起来
有一项针对困境人群的心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一味地鼓励对方“没有什么大问题”、“一切都会好起来”,很可能降低人们努力改变现状的行动力。
也就是说,盲目乐观的人,容易寄希望于奇迹,而不愿面对现实。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李宝庭的至亲挚友一直在劝他振作起来,却不及小Q的无声陪伴。
因为小Q给他带来的,是真实的希望。
什么意思?
在《幸存心理学》一书里,有一个游泳天才的例子。
马尔滕·范德韦登19岁拿到了当地的游泳冠军。
却因为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暂停训练3年。
痊愈后的他一开始,并没有寄希望于大赛。而是从最小型的比赛开始,步步为营地一次次收获成功。最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登顶冠军!
书中评价说,马尔滕就是那种,不相信积极思维可以战胜一切的人。
面对困难,他的态度比积极消极,却又比消极更实际。
跳出所谓的积极思维,在充分了解了现实情况以后,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判断。
而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所以下次当你要对自己说“一切会好起来”的时候,不妨换个说法,问一问自己:“现在这种情况,我能怎么做?”
比如说,李宝庭当时的情况是,已经失明,但还有徒弟、亲人、蛋糕店,以及能帮助自己“看到”的导盲犬。那么他能做的,则是用好小Q这双“眼睛”,让生活、事业继续。
3、做!
到这里,我们有了真实的希望。然后呢?
一个字,做!
网上有人diss李宝庭去美国之前,与小Q分别的那一段剧情。
当小Q发现主人不告而别时,它追着车子跑了好远、好久……直到无路可追,才无奈地停了下来。
如果单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看,这段的确很残忍。
可在走出困境的努力中,做到自己的极致,是最重要的一步。
只有行动起来,伤痛才会自动后退,甚至彻底消失。
被小Q治愈的李宝庭,走出导盲犬训练基地。
这一次,他真正地抓起了小Q的导盲鞍:与路人问好,给小Q买花、买蛋糕,带它到公园撒野,主动打电话给朋友……
这一切,都是生活开始变好的标志。
所以说,遇见小Q,是李宝庭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而换个角度想,小Q默默付出了一生,换得了与主人朝夕相处的幸福。
与普通宠物狗相比,它的狗生也丰富精彩了许多!
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是幸运的宠儿。
人生,实属不易,却值得每个人好好去珍惜。
从《小Q》的感动中,我看到了“困境中的希望算法”,那就是——
真实的希望=客观地看待当下+掌控命运的能力
如果你也刚好处于人生困境,感觉迷茫无助,不妨拿来一试。
有了希望与行动,人生便有了光芒。
谢谢你,小Q!
多平台签约作者,读有趣的书,写走心的文,只为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的话,欢迎关注记得点赞留言,转发给您最贴心的朋友欧~
为了支持任达华,特别去看了点映,完全超出了预期,影片拍得十分连贯让人感动,任达华的表演又增色不少,他遛狗经常去的那个公园在哪里啊?下次去香港想去逛一逛。好喜欢片尾那个带有答疑性质MV式的彩蛋哦。罗仲谦好可口,郭晋安我差一点没有认出来。
狗比人老的快
看了这么多宠物狗电影,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忠犬八公。
我朋友说,每个嘴硬说不喜欢狗的预备铲屎官最终都成了最爱狗的那个人。这在本片男主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一个沉湎于“失去”的中年男子,生活已经狗糟糕了,还要迎接他人的善意,我都想替他说出那句“我想一个人静静”,可是他终究是个好人,这种“好”,让人分不清是狗在照顾他,还是他在陪伴狗,一起走过温暖的一程路
1.东拼西凑,特别后面太过于拖沓,强行催泪、煽情。2.李先生闯马路想自杀那段戏以及后面的狗贩子,黑人问号脸。3.李先生内心态度的转变也太生硬,看完后无感觉。
梁咏琪吃了仙丹吗?还这么年轻!
罗永昌还是适合这些温情的小品,华哥奉献了一流的演技,看到整个戏院的人泪流不止,隔壁女生哭完一包纸巾。故事虽然走的煽情催泪向,但是本土化改编做得很接地气,然而还是不忘黑一把狗肉节。袁澧林结尾度加了很多戏啊,《你是我的眼》还有《陪着你走》这两首歌不但带动剧情还增色不少,最后怀念一下我家的德牧,狗古头。番薯昌客串的老师傅,很欣慰看到他,钊锋,小巧,阿kind客串一把徒弟,算是大茄哩啡了。
改编的可以跟日版的导盲犬小Q相媲美!真是感人,感谢狗狗陪伴视障人士!哭的稀里哗啦
配音太廉价太出戏了,拍摄效果很网剧感,狗狗可爱,任达华演得还可以,整体观感不佳,结局拖了半个多小时。Gigi其实只是龙套了,对于她高开低走,没想到最后低到这么低的电影生涯😂😂😂算了算了。最后片尾的真实采访挺感人的。
看着挺尬的,没什么深度,感动吗?一点也不
由小说《再见了,可鲁》改编,原著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电影拍得太平庸了,甚至有点烂。影片一味追求煽情和感人,逻辑性、合理性却存在很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杀”那场戏。李宝庭想自杀,导致几辆汽车相撞。你以为司机会找他算账,或者他会赔钱,甚至被刑事拘留……结果直接就没后文了。横穿马路导致车祸,这是犯罪啊,居然就这么完了。你想自杀,你可以去跳楼,不要危害别人的生命。其次,他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同时也是让小Q陷入危险。西蒙那么爱狗,竟然不让小Q离开他,反而还要再给他一次机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李宝庭把小朋友的棒球藏起来;陈芷乔追着汽车跑纯粹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就不可以给西蒙打个电话吗?李宝儿眼睁睁看着小Q穷追不舍却无动于衷,你想把狗累死吗?尤其是李宝庭趴在地上找小Q那场戏,太尴尬了。
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改编得这么抓马,毕竟抓马国人爱抓马了,但前面看着简直感觉像小姑娘被卖给有钱暴躁瞎老头做填房……狗换成年轻女演员就真的是《遇见你之前》了吧。《你是我的眼》响起来的瞬间我当场爆笑,要不要这么严丝合缝……不过袁澧林实在太靓太灿烂了,快抓紧时间给我演部青春片啊!
15岁的时候看小Q 和现在看小Q 一样看到落泪 越是这样简单真挚的情感往往越直击人心 在自由和陪伴面前 狗子选择了陪伴主人 不离不弃死心塌地 给予爱最后也得到了爱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 哪怕是一座冰川 也有被照耀融化的时刻
忘记是哪一年的金像奖说的那句话“唔系香港警察的cutting靓,系任达华的cutting靓。”讲真,不是任达华的身型靓,是狗狗的身型靓啊。
本来并没有打算看这部电影,但是白天听闻任达华被捅了一刀,立马买票去支持一下这部片。果然,看不得狗狗为主角的电影,轻易一个情节就会被狗狗感动得潸然泪下。当然影片中任达华的演技也非常好,一如既往!
国版的让人惊喜,盲人多了内心世界的描写,轻生被小Q拯救的场景设计好棒;多了小q看世界的黑白视角;最后的30m换成了盲人送别小Q,电影的基调完全是为了小Q,没有盲人的葬礼,有的是家人送别小Q,好想养一只拉布拉多。
与日版相比,做了很大的改动。立意有了突破,也很好哭。使用的技巧是“人设”的强烈反差,盲人极度的冷与小Q极度的暖来回碰撞,总会有触动人心的一刻。盲人接受小Q,同时也是接受那个内心灰暗,封闭起来的自我。突破之处在于,这段人犬羁绊不再局限在狗的忠诚,人与犬有了平等的情感关系。很喜欢影片为其情感关系的重新定义:搭档。因为,他们的生命合二为一了。任达华可以凭借在此片的表演拿个金像奖影帝。
因有期待,而略失望。原著书《再见了,可鲁》和日版电影《导盲犬小Q》都很喜欢且收藏多年,然而这版《小Q》的故事只是借用原来的框架,剧情方面则大幅度地篡改:没有「小Q为何能成为导盲犬」的交代,关于导盲犬的训练只是轻描淡写地略过(拍得好像什么狗都能成为导盲犬?)… 反而编排了各种过于戏剧化、刻意煽情的桥段,小女孩追车那段就挺尴尬,李宝庭自杀那段更是败笔(眼盲的他横穿过马路,差点撞到他的司机没留下半句话就走了、后面导致撞车,两个司机也安静地呆在车上,让他坐地上接电话),随后的狗贩戏也是看得想翻白眼…没想到使用了萧煌奇的《你是我的眼》,电影结束出字幕的采访反而更感动我。& 看完《小Q》后回去翻看《导盲犬小Q》的部分片段,最后小Q离世的段落又一次看得我眼眶湿润。
走的是和《幸运是我》《我的妈呀》《黄金花》如出一辙的温情路数,商业属性不太强(注定无法大卖),这年头找个粤语版实在忒不容易了,而配音永远都是挡在港片跟大陆观众之间的一面墙,尤其是这类对演员声音表演要求比较高的电影,配音演员的情绪和节奏一旦跟不上就比较出戏,好在整体拍得算是中规中矩,放国产同类型片里完成度也还行。罗永昌跟了杜琪峰这么多年,结果最让人怀念的单飞片仍是那部《每当变幻时》。
片子质量最多三星,但映后听导演和梁咏琪谈到拍摄时对狗最大程度地呵护与尊重,以及主创为了科普导盲犬知识而在内地坚持了很多场路演,还是拉高了不少好感。看完一直在思考作为狗可以领悟到忠诚与责任那么复杂深刻的情感,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可能这才应该被称作“一条狗的使命”。煽情和刻意难免存在,但只要是狗片,再俗的泪点都哭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