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响亮的声音

完结

主演:罗素·克劳,娜奥米·沃茨,塞思·麦克法兰,安娜贝拉·沃丽丝,西耶娜·米勒,西蒙·迈克伯尼,阿莱卡萨·帕拉迪诺,乔什·斯坦伯,麦肯齐·阿斯丁,露西·欧文,苏珊·波尔法,珍娜·莉·格林,约翰·哈林顿·布兰德,乔西·查尔斯,艾莫里·科恩,罗德·麦克拉兰,帕奇·德拉奇,大卫·惠伦,巴里·沃森,欧妮卡·戴,盖伊·博伊德,尼古拉斯·J·科尔曼,蒂莫西·布斯菲尔德,乔什·赫尔曼,杰米·杰克逊,约翰·芬,茱莉·塞尔达,乔什·麦克德米特,约翰·鲁,尼古拉斯·巴迪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2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3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4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5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6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3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4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5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6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7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8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9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最响亮的声音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娜奥米·沃茨加盟Showtime聚焦“福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新剧,饰演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罗素·克劳将饰演艾尔斯。剧集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讲述艾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包括卡尔森和福克斯新闻的其他女性对他提出的性骚扰指控,这些指控最终导致艾尔斯于2016年从福克斯新闻网辞职。汤姆·麦卡锡([聚焦])将与谢尔曼共同操刀首集剧本。女管家女仆刑警爱在生死边缘金童如果蜗牛有爱情搞错人(原声版)巴塔哥尼亚神探修尔之洛桐的神秘力量嘻哈四重奏 第三季火烧红莲寺鹿角男孩第一季迷惑亲爱的爱德华清泉河的呼唤活着唱着黑侠(普通话版)深夜里的呐喊朱莉娅第二季我的100分男友(粤语)陌生荒漠终极速度鹿鼎记2014东北往事之我叫赵红兵千码凝视千挑万选的爱蓝汁谷穗黄了表参道高中合唱部!暗夜之女伴娘2011斯特莱克探案集第一季海豚的故事1996远古外星人第十四季忠犬八公2023谁杀了调查记者魔爪入室大冒险家你是我的命运2005

 长篇影评

 1 ) 反川普四人众——文字稿转述

本文主要来源于何先生和陶先生的一期近日关于川普的一期访谈节目,以文字稿的形式在本文中体现。转抄转载在这篇影评之下的主要原因是这期访谈的内容正好可以回顾美国自21世纪初到现在的一部分的历史,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的今日出现了种种乱象,而这些乱象在本剧中也得到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如果转述上的偏差,敬请谅解,语句大意准确无误即可。尤其是访谈双方平时说的是粤语,所以有的国语的字词不是那么的清晰。

正文:

何:美国现在开始进入这个选举的热季,开始为明年的大选做准备,美国这个总统时间太短,总统只有四年时间,好像刚刚没有开始当上几天,他就又开始选举了,也不一定是在选举季,美国好像在最近几年的选举的激烈程度是早先你我在美国从未经历过的。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争论,一些社会的冲突,但是从未有过这么的凝重。最近比较有趣的就是川普总统,在跟四位的女性的民主党国会议员之间的争执,您注意到了吗?

陶:注意到了,这个白左搞得政治正确主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来应该这么说,众议院,尤其是国会,根据美国宪法,它的功能就是牵制、制衡这个行政,这个白宫里头的众议院跟政府唱反调,这是理所当然的,你有什么政策推出来,我觉得不同意,我就炮轰。所以美国是两党制,众议院里头有反对党,这个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最近的民主党的反对派出现的一些边缘势力的白左,政治正确极左的那种气结、绑架的这个现象。这个四人众啊,当然里头有穆斯林的女性,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穆斯林和所有的黑人都是左派。但是,这些人这么多年来的反对,不光是反对的意见,她们的反对是冲着美国宪法定下来的核心价值观。比方讲,她们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是反动的、落后的,是一种霸权。

那么现在这个白左倡导无神论,本来这个无神论在达尔文以后,20世纪初是一种社会民主、左派知识分子的一种言论,是无害的。没有无神论哪来的进化论,没有无神论怎么会有太空探险,怎么会对这个宇宙探索呢。但是无神论跟天文学、跟科技,在爱因斯坦的那个时代,即便是更早的牛顿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矛盾的。因为牛顿是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神秘主义者,当他抬头看到神秘的宇宙,这茫茫的星空,虽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一定是创世纪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的。但是他越研究这个宇宙越觉得它神奇,他越觉得这个宇宙之上可能有一股神灵主宰的力量来设计的。所以呢,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虽然他们研究科学,研究宇宙,但是他们不一定是绝对的无神论者。

但是到了今天的这个白左,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反越战的嬉皮士以后,他们的那个左是一种虚无主义、反宗教的左,不是无神论,无神论和反宗教是两回事,反宗教和反基督教又是两回事,因为这些白左反基督教,他不敢反穆斯林,他不敢反伊斯兰教,他对伊斯兰教非常的拥抱、非常的宽容,但是当伊斯兰教里面的这个可兰经对阿拉的推崇,他们半句话都不敢批评,但是指着白人的圣经说这个是西方文明的原罪。而且在很多大学里头,你不允许提出这个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这个名词。他说你这个是一种白人的霸权,这种白人的白左在最近二十年里有一种自我仇视,有一种过分赎罪的心理。本来无所谓,百花齐放,你做一家之言,你可以存在。

但是最近这十年,出现了这种政治正确的霸权,尤其是反映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只容许这些白左发表他们的社会主义,甚至我们一听,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的那种理论,保守主义和传统派、或者是有神论者说一句话,都被那些白左的学生会轰下台来,常常有这样的冲突,只许我说话,不许你说话。

而且在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开始去砸毁那些,像华盛顿、丘吉尔、或者是这个将军的石像,那个将军的石像啊,这个美国文学里面的马克吐温,他里面的一些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被列为禁书,因为里面有对白,把黑人叫成N***,叫成黑*,所以这个马克吐温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所以他不能占据我们这个学校的课程。这里已经开始了有一个禁书的名单,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一看,似曾相识。

好啦,你在奥巴马时代,为变性人开了一个第三性别的厕所。然后另一个就是LGBT,男同志、女同志、双性恋、变性人,你说的不错应该反对对他们的歧视,近二十年来都有这样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但是这个事情到了今天,成了一种泛滥的思想,十五六岁的女中学生,开口闭口就是我的性倾向是我的自主权。我有时候就和这些小青年说,你开口闭口说这些,你知不知道人生要追求的目标不只是性倾向这么一回事,对不对?现在好像把这个性倾向看的比天还要大,而且弄得小孩要变性,当然很多小孩出生后发现荷尔蒙有反常,我原来是男儿之身,现在想去变女人,想变性,但是这个变性是对生命有威胁的。

作为一个父母啊,谁想自己的儿子去做一个变性手术变成一个女孩,或者谁想自己的女儿变性变成一个男人。作为父母,如果是外面的人想做变性,我支持,要是自己的子女,总是有点心理的难关,对不对?这个父母啊,总会跟自己的儿女做做思想工作。不行!如果你做出最基本的劝告,你就是性别歧视,然后就是对父母的批斗,说父母是法西斯和极右。这种帽子一顶顶的就戴起来了。现在在美国,很多大学,在传媒,好莱坞的电影,都是这样子,宣扬这样的思想,并且成为一种霸权。

川普和他的团队,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所以川普就等在这个时候,就在Twitter上开炮,他知道现在的主流媒体、报纸都在白左手里,但是他故意要挑衅,他知道有很多美国沉默的大多数,很多白人,甚至是黑人,他不敢说这些话,其实美国主流社会已经少了很多的言论自由。我认识很多洋人的朋友,他们很多话题不敢说,他们认为敏感,他们不敢说在英国的穆斯林的难民太多了,他们心里这么想,但是嘴巴不敢说出来。但是这明明是一个人口普查的统计学的现象,到2050年,法国的白人人口比例第一次低于有色人种。如果你提出这么一个事实出来,你就会被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像川普这样说,如果你来到美国,如果你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你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他没说清楚,他应该说你当了这个反对党、国会议员,你可以批评美国政府的任何政策,但是如果你仇恨、或者不认同华盛顿的美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观,请你回到你自己的国家。他应该这么说。即便这样说也不构成所谓的种族主义。因为他说出一个常识,对不对?

因为你不是在美国生的,很多黑人十九世纪是黑奴被美国的白人奴隶主运动美国种棉花,但是经过两代,很多黑人信了基督教,很多黑人,包括马丁路德金相信人权、相信平等,这个呢,是在美国的宪法里写明的,但是在约翰逊的时代,这个美国的宪法的精神没有得到体现,所以马丁路德金唱着圣诗在路上带着黑人去跟白宫要美国规定的人权,我觉得这个没问题。因为他自己都是基督教徒,他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在认同美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你还对我有歧视,这个我要反抗。

但是现在这个四人众不同,他是仇视美国的一些民主的精神,仇视美国基督教的核心精神,但是圣经上的第一句,we god in trust,我们相信上帝。所以这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二十年来,我住在英国的时候,看到它萌芽,看着它诞生,看着它壮大,看着它成为一个魔鬼,从一个弱势的所谓受害的声音,变成现在的一个主流的霸权,所以现在川普反的就是这帮人。为什么他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沉默的大多数,尤其是在中西部美国很多的白人,他们觉得自己慢慢地成为了少数民族,所以他把这个话说出来了,我觉得这个话没问题。

(此括号中内容于2019年7月30日添加,在25日陶先生在访谈中指出美国中西部的很多白人觉得自己会变成少数族裔,而在29日播出的第五集中也提出了这个状况,可见这一现象应该在某些人士眼里是一种白左霸权存在下的现象或问题。)

何:但是,您注意到没有,有人就问道了赵晓兰的先生,美国参议院多数党的领袖,说您的夫人被问及要她滚回自己的祖国会怎么样呢?我们当然不管她怎么样回答,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华人现在面临一种尴尬:有一些人呢跟您的观点一样;有一些人呢是批评川普总统;有一些人处于中立,但是对现在的处境非常的担忧。而在政治正确和反政治正确的情况之下,华人之间是一个少数族裔,人口并不多,他们现在的这个处境的尴尬您怎么看?

陶:这个呢,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广结人缘。如果你来了美国之后,能把英语学好,跟邻居,白人或黑人,能够相处好,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主流,不一定是向上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不能把house前的草坪铲掉、把树砍掉、铺上水泥、摆一个四面佛,不要在前花园晾衣服,不要在前花园洗菜,不要像穆斯林一样买一头活羊在后花园给杀掉。然后你搬到你的新房子以后,尝试学好英文,第一天拿着一瓶红酒和蛋糕,敲开邻居家的门,自我介绍我来自哪里,现在我当了你的邻居,希望以后我们可以互相照顾,有空呢,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我认为种族歧视或者是偏见是能够克服的。

后面的内容大部分与前文内容不太相关,所以不做转述了,尤其在大背景环境之下,很多内容放在这里不便转述。

现在的时间是2021年,在Biden获胜,Trump败选之后,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宣布关闭Trump的个人账号,并且Biden对这一行为表示了支持。以下转载两篇报道:

Twitter boss: Trump ban is 'right' but 'dangerous'

Jourova: Big Tech's Trump ban 'dangerous for free speech' from Politico

 2 ) 豆瓣8.7,影帝首演电视剧,大胆揭露行业潜规则

今年口碑最好的华语剧,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评分9.5,IMDb评分9.3,基本锁定“年度最佳华语剧”。

除了关于善与恶边界的探讨,《与恶》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

它向身处镜头前的观众,真实展现了镜头后面新闻媒介的真实运作。

最近,有一部口碑新剧也瞄准了这个题材。

它不去评判究竟何为新闻专业,而是试图告诉你,一家媒体是如何变成了你所看到的样子——

最响亮的声音

这是《聚焦》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推出的7集限定剧。

从海报就可以看出,又是一部难拍又难演的人物传记片。

讲的是谁?

罗杰爱尔斯。美国福克斯前新闻董事长,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治力量,曾多次利用电视活动成功帮助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竞选总统。

他在传媒界叱诧风云二十多年,直到2016年因卷入性骚扰案件负面新闻缠身,最终离职。

这部剧则是根据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同名传记《最响亮的声音》和《纽约》杂志的报道来进行改编,讲述爱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

谁来演?

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得主罗素·克劳

为了演活这个传媒大亨,罗素·克劳以近乎“自毁”的方式,增肥、秃顶,完全看不出本来的样貌。

十足贴近罗杰·爱尔斯的样貌

以假乱真的程度,堪比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这也是罗素·克劳首次出演电视剧。

能吸引他参演,首先故事一定要足够精彩

要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样貌做一番勾勒:

1995年,美国新闻界突然宣布重磅消息:微软公司(MSN)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两家巨头企业要强强联合,打造全新的新闻品牌MSNBC。

此前,NBC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90年代,电视发展的黄金阶段,两家电视新闻网络就已足够让这个激烈的竞争赛道拥挤不堪。

而这时,原本供职于NBC,且已经是当时的王牌第一制片人的罗杰·爱尔斯,因为一系列性丑闻惨遭辞退。

那么,他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到赛道继续竞争?

加入NBC的对家CNN?另起炉灶?还是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种种谜团,都将在剧中一一解开。

其次,人物一定要足够有挑战。

故事一开始,罗杰艾尔斯出场。

一个臃肿肥胖的中年男人,不紧不慢吃着午餐。

会礼貌回应服务员一句“圣诞快乐”的祝福,拿出钱包给小费,

然后独自开车去赴约,因为身体过于肥胖,几次艰难调整才成功下车。

他要去见的,是通用电气公司CEO,而对方宣布的,是他从NBC解聘的消息。

不仅如此,NBC还制定了“竞业禁止条款”,要求罗杰离开NBC后不得去任何现有电视新闻机构任职,尤其是CNN。

以免罗杰这个强大的制片人去到竞争对手那里,成为新成立MSNBC的绊脚石。

说到最后,还要损他一顿。

说他是优秀的制片人,公关人才,有无限潜能,但可惜,“不是搞新闻的”

在一个干了这么多年新闻事业的人面前说他“不是搞新闻的”,可以说是相当不留情面的羞辱。

而罗杰呢?

听了这话他只是顿了顿,耸耸肩,回应了一句:可能吧。

面对这样的霸王辞退条款,罗杰没有认真反抗,他只是向对方提出,希望能给他“多留一些余地”。

到这里,罗杰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甚至有些“任人拿捏”的正面形象

然而,等他结束会面,回到车里,接了一通电话。

却立刻变了一副面孔:“他(通用CEO)根本不知道,他马上就要被我玩死了。”

怎么玩?切入点就在“余地”二字。

他只答应了老东家不加入任何现有的电视新闻机构,却没说不能加入现在还没有的电视新闻机构——

和NBC老部下一番状似深情的告别之后,

罗杰几乎是立刻就转向了另一位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协助他创办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频道福克斯新闻

发布会上,台下立刻就有人质问,新成立的福克斯,要如何在强强联手的MSNBC和老牌CNN的现有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罗杰只用一个玩笑,轻描淡写地回应了过去:MSNBC,听起来像个募捐项目的名字。

玩笑背后,是他对离开了他的NBC的轻蔑、不在意、被抛弃的愤怒,和最重要的,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怎么可能是“不会搞新闻”的人?

他是这样一个自信到自负的人

初来乍到,福克斯新闻原本的执行副总裁递给他福克斯现有的商业规划,并提出友善的帮助,

他只是把这本规划丢进了废纸篓;

福克斯高层第一次会议上,当旁人在对福克斯的未来规划夸夸其谈时,

罗杰的反应是这样的:

沉默,一句话不说,偶尔皱一皱眉,仿佛在说,你们在说什么

而当默多克问到他头上的时候。

他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你的观众?

福克斯高层,或者说当时普遍的电视新闻人的答案都会是这一句:“每个人”

毕竟谁不想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呢?

而罗杰爱尔斯,却作出了以下跨越时代的回答:你说的不对,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需要的是特定的受众群体,需要赢得他们的绝对忠诚。

有忠诚的受众,才会有无限的商机

是的,观众,“人们”,在他眼中不过是商机而已。

他真的会为所谓的少数派、丧失话语权的群体发声吗?

不存在的。

他选择这些人,只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被竞争对手看到。

这些人是谁?是被MSNBC、CNN等一系列媒体放弃的保守派群体

现有媒体都或多或少有左倾倾向,迎合自由派精英。

那就让他们争去,福克斯需要的是剩下的一半观众。

看似退出了战争,其实是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定了方向,就开始铲除杂草,搭建班底。

下雨天的街头,拉拢NBC公关人才布莱恩;

在节目录播厅拉拢编排导演切特;

在酒吧拉拢美丽的女主播劳恩;

看似随意其实别有用心的场地,三言两语实则一针见血戳中了这些人才的内心渴望。

罗杰以极高的效率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旧船”上拥有了自己的心腹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什么样的人才是罗杰眼中的人才呢?

一场面试戏交代得清楚。

一个优秀的BBC前员工前来应聘。

罗杰关注到的只是她流利的英语,

和美丽的双腿。

而她只能被淘汰。

因为她是个印度女孩,她的种族和性别,注定了她得不到中西部的收视率。

罗杰是怎样选人的呢?

他要求静音播放面试者的节目录像片段。

因为他不在意他们说了什么内容,在意的是他们的性别、样貌、说话的神态和手势

自信的,看似极有见解喜欢夸夸其谈的,给人强有力说服感的,才是适合电视新闻的主播,用现在的话说,是会“有观众缘”的主持人。

罗杰能一眼看到人的特质,适合电视新闻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强化,变为商机。

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找到了人才,但他并不会因此就像一个好好上司一样尊重他们

福克斯首席政治记者当面对他提出质疑时,他半点面子不给直接让她看不惯就离职。

人都走了,还要背着她骂几句脏话。

福克斯正式开播前演播厅排演一团乱麻,他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把犯了错误的员工骂得人都懵了。

注意这个发火前的酝酿,先看对方一眼,再看一眼屏幕,表情平静,语调平缓,根本看不出他的真实情绪,

但下一秒,他就能音量抬高十倍,对着你的脸大吼大叫。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位导播小哥的颤抖。

也感受到了罗杰的霸权,独裁和令人生畏

距离福克斯正式上线的日期越近,所有人压力就越大,但压力最大的是罗杰。

他自小患血友病,最忌辛劳和情绪激动。

明知如此,他还一边擦鼻血擦了一纸篓,一边彻夜工作。

凌晨四点,他把所有员工叫到办公室。

劈头盖脸就是一段点名道姓的辱骂:

毫不讲究措辞地用粗俗的语言把他们说得一文不值。

可是骂完之后,他又转换语气,突然来了一番洗脑式的,却足够振奋人心的演说。

“重拾公平和公正”?

怎么可能。

他是这样一位能言善辩的超级演说家,能让人被骂都心甘情愿,似乎是为着某件神圣的事业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到这里,《最响亮的声音》写人和叙事无疑都是成功的。

一集的篇幅,交待完了从罗杰离职到筹办福克斯新闻整整一年发生的所有事。

得益于罗素·克劳精湛的演技,和干脆简练的叙事节奏。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去评价罗杰·爱尔斯

他聪明,有远见;他贪婪,他务实。

他油腻,他好色;他心思深沉,狡诈狠辣。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或者说这部剧确实说服了我们——

这样一个人,是注定会成功的

就像这部剧的剧名,为什么是“最响亮的声音”?

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这声音到底是什么内容,不在乎观众觉得它悦耳还是刺耳。

只要它响亮到足够让你听到,就够了。

*本文作者:cqq

 3 ) 新闻理想主义的丧钟

本文首发Donews专栏

去年,讲述英国报人故事的职业剧《报社》在BBC播出时一度引来热议,剧中的两家英国报社有着迥然不同的新闻制作理念:遵循新闻专业主义传统的《先驱报》和为了点击量迎合民粹的《邮报》。在新媒体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没有优势,昔日的坚守和所谓的客观中立报道,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部剧的前面几集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结尾的理想主义逆袭则令观众出现观感断层,毕竟现实绝无故事中那般美好。

如果说《报社》的基调整体还是“现实感”,那几年前艾伦·索金为HBO制作的《新闻编辑室》则全程都在高唱理想主义之歌,这是唐吉可德与风车大战时的悲壮时刻。这部剧在观众的评价中截然对立,喜欢的人觉得这部剧就是完美的代名词,而厌恶者则认为这部剧完全出自编剧艾伦·索金对于新闻行业的意淫,现实是,新闻业绝对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的制作人和主播,更没有供这些理想主义者高歌的舞台——简而言之,他们活在一种真空环境中,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又不应完全把责任推卸给这些剧集制作者。毕竟那些伟大的新闻事件,从几十年前的水门事件,到如今的硅谷惊天骗局,都是每一位新闻人在背后的默默努力执着追寻的结果,他们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公众的集体想象:他们是真相的代言人。而对应到影视文化中,如《聚焦》《华盛顿邮报》这些正面刻画媒体人形象的电影,自然而然让观众热血沸腾。

而由《聚焦》的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新推出的7集限定剧《最响亮的声音》则一反常态,并未加入颂扬新闻理想主义的队伍中,转而关注起能够对新闻议程设置起到关键用作用的幕后人物。

《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罗杰·艾尔斯同名传记。罗杰·艾尔斯何许人也?他在年轻时就曾经帮助尼克松、里根和老布什坐上了总统的位子,他深谙电视媒体的传播之道,90年代中期他加入默多克麾下,主导建立的福克斯新闻网一直是美国政治光谱中保守派的大本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传媒大佬,自身负面新闻缠身,性格粗暴,对待旗下员工毫无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的事业一直伴随着其手下员工对其性骚扰的指控,搭乘着米兔运动的班车,这位传媒大佬自身的事业也受到了波及。

严格来讲,这部剧虽然是个人传记的叙述方式,但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做一番勾勒。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中,罗杰开场就因性丑闻被迫从NBC离开,他巧妙利用与NBC签订的竞业协议空子,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仓促上线福克斯电视网。在第一集中,从他面对高层时的自信,到对不听话的员工当众羞辱,再到拉拢自己的心腹,一个心思深沉、狡诈狠辣的传媒大佬形象已经呼之欲出,而扮演者,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也以“增肥”的方式努力还原罗杰·艾尔斯的一颦一笑。

回顾罗杰·艾尔斯创建福斯的故事,我们能感知到如今的媒体环境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种环境的缔造也不能仅仅只让新媒体“背锅”,庞杂的信息渠道、心怀恶意的造谣,并非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他们其实是潜藏在人性中固有的一些恶之本能。

剧中,罗杰与默多克等高层开会,谈及福克斯的受众定位时,罗杰提到他们不会去做那些自由派精英会做的节目,他们会更加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新闻节目让他们的受众能听明白,富有条理和逻辑、拥有深厚知识背景的谈话会让观众丧失耐心,看不下去,观众要看的是视觉形象,罗杰一直深信此道,他甚至要求一个穿了裤子的主播去换成裙子,只因为他自己爱看大长腿,推己及人,他觉得不会没有人不爱看大长腿的。这是一个不同于所有那些一本正经端着的新闻媒体,他能激发观众的情绪,他也能迎合他的受众,简单的言辞,富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加上一点点微妙的色情观感。就这样,在彼时各家传媒集团都在转型的时刻福克斯脱颖而出。罗杰·艾尔斯在福克斯期间,成功把该新闻台打造成一个非常赚钱的平台,他的创收一度占据默多克集团整体创收的20%,所以罗杰在职期间尽管丑闻不断,但福克斯总愿意出高价摆平尽力摆平他的丑闻。

片名《最响亮的声音》出自罗杰·艾尔斯在打造福克斯有线电视新闻网最初时的一句口号——这句口号何尝不是新媒体时代的宣言呢?它可以不够真实、深刻、富含思辨精神,但却必须响亮。

 4 ) 所有人物都是负面的一部剧集

所有人物都是负面的一部剧集

题材好 - 主人公本身就是超级有故事的人 出身到成功的大逆袭 权力圈 媒体圈 加上个人强烈的风格 能力 以及Republican信仰 没有性丑闻 也已经有足够猛料的人物

再加上各种#metoo的风潮 这剧集特别与时俱进 将#metoo这个话题变得更加持续 非常好

剧中的人物,真是没有一个正面

1. 主人公Roger Ailes对女性不尊重 对员工也是一手独大的作法简直不用多提 全盘负面 但是说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见识和魄力也很让人震撼

他一个人就可以完全决定Fox News的方向 并且完全承担责任 这是多大的勇气 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 真是很少人能够做到

他甚至可以不要薪水也让Fox News提前落地 - 这得对自己有多大自信 我都有些佩服他的conviction以及他的洞见(毕竟Fox News在他领导下还是成功的赚钱机器)

2. Rupert 大名鼎鼎默多克 在西方人民眼里可没什么光辉形象 在这个剧里面更是彻头彻尾钻到钱眼里面的形象

3. Rupert两个儿子 这形象更负面了 二世祖 没能力没资历缺还是需要一直证明自己 Roger就是再人渣 能力见识都摔他们n条街 他们说到底就是生在默多克家族的普通人 但偏偏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社

4. Gretchen 说实话 我对Naomi Watts这个演员肯定是有偏见 她演的Painted Veil就不讨喜,看到Gypsy各种扭捏干脆弃剧,整个表演就看到她揪着的小嘴唇 没看到任何演技啊?!所以吧她这个角色我也不是特别喜欢 如果她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则站出来 那么我还觉得有挺她的理由 但是她在最后一集说到她的理由 其实都是Roger对她的不承认 对她的压制 - 她仿佛得不到爸爸欢心的小女孩 试想如果Roger给她赞誉了呢 那么性骚扰在她那仿佛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她说到底让Roger道歉的是他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而不是性骚扰,也就是因问这个让我觉得她的官司缺乏公信力 –她说到底就是三个字 – 功利心!她不是为了女性伸张正义的初衷,远没有她想代表的勇敢,所以其实我很想知道她那封口费两千万美元花到哪里去了?

5. Beth Ailes – 她作为原配,算是加入了Roger的邪教了,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还能怎么样呢。

6. 其他Roger的走狗角色就更不用说了,可能最可圈可点的就是Judy, Roger的秘书,原来秘书可以每年挣到两百万美元啊?真是亮瞎我的眼睛。她也许真的是特别忠诚吧,你说她不知道Roger的事情,怎么可能呢。

最后,觉得这部剧集为什么没有那么高的分数,我感觉个人感觉人物刻画上面也许还是有一点点小败笔 比如Roger真的会那么偏激么? 关于做当地的报纸,关于他最后觉得克林顿都在背后指使Gretchen的阴谋论?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脸谱化,有些让人无法全盘相信

 5 ) 《最响亮的声音》:要读懂美国,最好先读懂这个胖子

大多数中国人大概都以为美国就是纽约和加州,而美国的电视新闻媒体,大概也就是CNN。如果知识结构停留在这个水平,就无法理解川普的上台,以及他这些年的施政。

拿美国最有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广播类电视媒体来说,实际上有五大网络:MSNBC,CBS,ABC,CNN和Fox News,其中建台最晚,但影响力经常排在第一的,是Fox News (福克斯新闻).

默多克旗下的Fox News 1996年才创建,在当时早已固化的新闻电视网市场里算是异军突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Fox News 的收视率突飞猛进,直接杀进前二前三的位置,至今也是不可小觑的收视霸主。

最重要的还不是收视率。Fox是美国最保守和最右翼的电视新闻媒体,带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是共和党和小布什、川普等总统的坚定的支持者,是班农等人经常露头的舞台。今年早些时候Fox News上演主持人翠西与刘欣的所谓论战,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引发了诸多激愤,但其实只是Fox政治立场的一种温和的表现而已。

Fox的媒介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是如何来的?它的话语势力反映美国人什么样的政治和社会倾向?对中美竞争和对抗的未来若干年,又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都是中国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

但好在最近美国推出了一部电视短剧,会帮中国观众揭开Fox News的秘密。

这部剧就是《最响亮的声音》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剧集,向世人展示的是这个人:充满争议而丑名昭著的 Fox News创始人和CEO,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

眼前他平地起高楼

1995年,老牌电视媒体NBC被新兴的IT巨头微软收购,改名MSNBC。这也直接导致了原NBC的CEO罗杰·艾尔斯的被驱逐下台。

55岁的艾尔斯是个看起来很虚弱的胖子,但他其实是当时美国电视界绝对精英中的精英,NBC的收视率,可以说就是他一手做出来的。但强悍专行的作风和右翼立场,显然是与新东家的文化不符的,所以只能被扫地出门。

内心充满愤怒的艾尔斯亲自找到微软的联合创始人Paul Ellen, 在竞争排他问题上获得了MSNBC的妥协。转脸他就找到媒体巨头默多克,担下了创建一家全新新闻电视网的重任,这就是1995年Fox News的筹建。

这时的艾尔斯,其实是个复仇的斗士。他报复的目标,不仅是解雇他的NBC,更是自由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美国主流电视业。

在Fox News的一次筹备会议上,管理团队讨论新台的目标受众,认为应尽可能广地覆盖收视人群。这时沉默良久的艾尔斯爆发了,他说:在美国广大的中西部生活着数以亿计的普通工人、农民,他们是美国价值观的中流砥柱,是美国保守主义的基石。但在民主党执政的今天,这些普普通通的美国老百姓,却被自由派精英和主流媒体完全漠视了。Fox News就是要成为他们的新闻频道,不仅为他们带来他们想看到的新闻,更要成为代他们发声的喉舌!

关于受众,他的洞察是:

They do not want to be informed. They want to feel they are informed. (他们并不想知情,他们只是想感觉自已知情。)

这就是Fox News立台的基本定位 --- 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美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受众基盘。

这也说出了艾尔斯眼中新闻的本质 --- 所有那些所谓公正、平衡、实证的新闻(术语叫做Checked and Balanced)其实都是忽悠,受众只想听到他们希望听到的;或者说只要迎合他们的价值观,喂他们想吃的,就一定会有收视率。

艾尔斯就是以铁腕推进这样激进的保守主义政治立场和机会主义新闻立场。1996年Fox News开播,他专门物色语言低俗,观点偏激的媒体人担任评论员,在一档档新闻评论节目中不断挑动负面情绪;同时,他选择女主播的标准也很简单:有脸蛋有身材,好看性感就行。

所以Fox News的主播位子上总是金发碧眼的美女,包括好几位美国小姐或是各州的选美冠军。这个传统似乎一直保留了下来,最近跟刘欣约架的那个主播翠西(Trish Regan),入行之前就曾是新罕普夏尔小姐,也参加过1994年的美国小姐选美。

大打美国价值观,贩卖焦虑和愤怒,加上漂亮性感的女主播和满嘴雌黄的评论员,Fox News很快赢得广大平民观众的追捧,收视也直追CNN。按艾尔斯的话,Fox News 拥有的,是接近一半的美国人口。

但没有政治,媒体是玩不转的。小布什上台后,艾尔斯迅速投靠保守党阵营,几乎成为布什的代言工具。2001年911事件刺激民族主义情绪,给布什和Fox News带来难得的逆袭机会,Fox也成为鼓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宣传阵地。

《最响亮的声音》在这里描述了媒体与政治勾结的阴暗画面:911爆发后,深谙美国政治的艾尔斯给小布什的特别助理打电话,向他说出了一个词:“伊拉克”。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文艺家的杜撰,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的决策也不太可能是听信一个电视台老总的建言而作出,但Fox与布什政府在政治立场上的心照不宣,应该是了然若揭了。

Fox News就这样进一步做大,艾尔斯也为老板创造了巨额的利润。在《最响亮的声音》里,我们看到艾尔斯是一个政治立场极其偏激的斗士,而默多克则是一个地道的生意人。尽管Fox遭到美国精英阶层的一致抨击,但只要有钱赚,默多克其实并不会抛弃政治立场,去捍卫什么新闻准则。

艾尔斯呼风唤雨的时代里,Fox News 甚至成为美国政治的一股重要力量,对总统选举产生巨大影响。2015年川普刚参加初选,艾尔斯就敏锐地发现了他的潜力,并有悖于所有人的判断,认为川普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他于是把电话打给川普,意思大概是说“我看到你是有戏的,但你必须得到Fox News的支持才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

二人一拍即合,Fox News 成为为川普竞选摇旗呐喊的媒体,也是唯一一个川普不视为“Fake News”的电视媒体。

艾尔斯从来不掩饰其激进而霸蛮的政治立场,他的老婆(他早年间手下的美女编辑)亦然。他们买下小镇上的报纸,将其转型成为悍卫“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右翼媒体;他们回到艾尔斯的老家,一个铁锈州的没落小镇,对一群失业在家的工人发表极富煽动性的政治演说。就是在这次演说中,他说出了这句话: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让美国再次强大)。

他的这次演讲在时间上是早于川普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作为竞选口号的。我们也同样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的杜撰发挥,但艾尔斯演讲的这个场景,就会明确地告诉你:川普为什么会成为美国总统。

眼见他转眼楼塌了

艾尔斯和Fox News的基本价值观,是保守主义的,无疑也是民粹主义的。

关于有民粹主义特征的政治领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有这样一段评价:

在新民粹运动中上台的领导人,通常有着排外、父权制和专制的执政风格。他们的追随者可能也拥有一些类似倾向,但也会对社会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到恐惧、愤怒和怨憎。

推及艾尔斯这也是成立的。这个铁腕的媒体枭雄,实际上也是带有鲜明的专制、排外和父权主义的色彩,而且有鲜明的种族歧视和姓别岐视的倾向。在艾尔斯眼里,女人只是屏幕上吸引视线的肉体,也只是他在办公室里渲泻性欲的玩物而已。

艾尔斯是个私德极差的人。霸道、蛮横、无理都不说,他长期骚扰身边的女下属,目标不分美丑,并将其中许多人养为情妇。他的人格和权势又为这些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压力,许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甚至任由自已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被这个恶心的胖子所摧毁。

终于还是有人站出来反抗。娜奥米·沃茨饰演的当红主播格里琴终于不能容忍艾尔斯多年的摸脸抓臀和语言调戏。她用手上的iPhone录下了证据,开始了向艾尔斯的诉讼。

没有人相信一个势单力薄的女主播能搬倒艾尔斯这样权势人物,但事情真的在发生。格里琴的律师团队拿着实锤录音和越来越多受害者的证词,对艾尔斯发起冲击,很快这个霸道总裁陷入了丑闻危机。

但真正的打击来自他的主子默多克。此时默多克的儿子们已经羽翼丰满,这些狼性十足的富二代早年就愤恨于艾尔斯的专横,现在更利用丑闻对艾尔斯发起攻击。2016年,艾尔斯迫于内外部压力,被迫辞职。

像艾尔斯这样斗争型人格,一旦赋闲回家失去斗争的战场,无疑就是被宣告了死刑。一年后,疾病缠身的他摔倒在浴室并命绝于斯,时年77岁。

这就回到了《最响亮的声音》开篇的第一幕:濒死的艾尔斯躺在地上,画面响起了他的内心独白:

“我能猜到人们会如何形容我:右翼分子,偏执狂,肥佬……”

此人,并不在乎身后的骂名。


继《切尔诺贝利》以后,《最响亮的声音》是今年又一部深具政治意识的迷你美剧。虽然创作者的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对艾尔斯和右翼政治的批判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人物塑造的细节可能有艺术加工夸张,但大的事件脉络是忠于真实的,剧集也有相当的厚度和可信性。

作为一部编剧和导演均属上乘之作的迷你剧,《最响亮的声音》在政治和社会层面足具现实意义。这部片不仅仅指涉一个媒体大亨的起伏生涯,也不仅仅交代一个右翼媒体的来龙去脉,它更对民粹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兴起提出警示,更揭开媒体与政治相互勾结的面具。

值得称道的是罗素·克劳的演出,这位将自已转型成为肥佬的演员,双目依然炯炯有神,里面不再是过去的坚毅和英气,更多的是偏执、愤怒和阴沉。自《悲惨世界》的沙威一角以后,罗素·克劳不再扮演英雄,而到了罗杰·艾尔斯这里,他已完成演艺生涯的一次蝶化。

通过他层次分明的表演,我们才得以看清罗杰·艾尔斯的内心世界,并从这里得以一窥右翼和保守主义美国的真面目。

这个美国,才是那个号称要“再次强大”起来的美国。

 6 ) 年度最佳:天下苦白左久矣!

安德烈·布勒东描画的梦中情人很有力量:

我的丈夫有死睡的犀牛般的身胚
我的丈夫有火山口和一条钢鞭般的嘴
有滚烫机床般的牙齿
讲着古堡和揩拭过的步枪般的语言

看到这样的诗句,谁会闯入你的脑海?

会不会是罗素·克劳:

男人中的男人

最近,犀牛般的身胚和钢鞭般的嘴化为滚滚肥肉,发生了什么?

出演《最响亮的声音》,角斗士疯狂增肥60磅,以符合福克斯新闻创始人罗杰·艾尔斯的外形:

传媒大佬

敬业精神、精湛的演技 、实力雄厚的编导,成就了这部年度最佳:

听到侍者说“节日快乐”,艾尔斯毫不含糊地回了一句“圣诞快乐”。

圣诞快乐

很多中国观众或许很奇怪,肥佬啥毛病,这么钻字眼?

按美国惯例,圣诞节总统一家会签一张全家福贺卡送给美国人民,然而,在文化多元、政治正确的氛围中,当了8年总统的侯赛因改变了这一传统,侯赛因一家的贺卡都是节日快乐而非圣诞快乐,以示对不过圣诞节的群体的尊重。

这种忌讳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反向歧视。

同情弱者的政治正确本身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如果不问青红皂白,我弱我有理,我黑(绿)我正确,政治正确就成了新的暴君和牢笼。

主宰欧美政坛、媒体、大学、影视业的碧池,几十年前都是纽约、巴黎街头的嬉皮士、瘾君子、败类,他们对愚昧、毒品、极端伊斯兰、难民的态度,就是对自身的态度:

现代文化不比原始文化更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具有特定价值。(《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毒品合法化已无法满足白左、女权的胃口,赫芬顿邮报的女编Emily McCombs号召女性联合起来杀光男人:

变态

正常的世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右翼泛滥,左翼必然抬头。反之亦然。

艾尔斯28岁就开始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媒体顾问,是保守派天才的战略家、操盘手和右翼媒体的半壁江山,犀利、深邃、强硬。

1996年罗杰·艾尔斯和默多克创办狐狸台,为的就是“公正与平衡”,与CNN、MSNBC针锋相对,吸引沉默的大多数,定位精准:

定位

才高八斗,性情暴烈、独裁,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决策和权威,默多克、邓文迪不行,默多克的密友、儿子更不行:

暴君

天下苦白左久矣!

在政治正确的汪洋大海中,狐狸台一枝独秀:911石破天惊,狐狸台迅速崛起,2008年侯赛因当选总统,政治正确走火入魔,白宫对狐狸台恨之入骨:

我们将用待敌之道来对待它们。

狐狸台越战越勇,成为盈利数十亿美元的新闻帝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狐狸台连续32个月成为全美观看人数最多的有线电视网……

如果就此以为《最响亮的声音》是共和党、保守派的宣传片,可就大错特错了。

为了“公正与平衡”,编导不遗余力地展示罗杰·艾尔斯新闻理念的负面因素(难道CNN就是好东西?),对其性骚扰下属更是火力全开,细腻入微地呈现受害者的屈辱和纠结,剪切凌厉,制作水平很高:

性骚扰

性骚扰

艾尔斯恬不知耻地告诉美国小姐、主播卡尔森:我觉得我们早就应该发生不可描述的关系,那样的话,你好我也好。

2016年7月,丑闻缠身的艾尔斯辞职;2017年5月18日,77岁的艾尔斯不慎跌倒,整个人都不好了。

CNN评论员喜大普奔:

罗杰·艾尔斯死了。哇。我要为每个被他虐待、骚扰、占便宜和不公正地开除的人带去诚挚的问候。

“最响亮的声音”一语双关:狐狸台为保守派和被遗忘的人们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职场性骚扰的受害者也发出了怒吼:

前2集绝佳,后面逐渐失去了平衡,完全围绕性骚扰展开,不够全面、立体。

评价罗杰·艾尔斯,评价任何人,要想做到客观、公正,都应参考古老的东方智慧: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短评

想象trump看的时候该有多开心。

6分钟前
  • 椎名伶檎
  • 推荐

当新闻报道不再公平公正,不惜制造假新闻博取收视率,这还是真正的新闻吗?当媒体人的权力无限扩大,又有什么能够制约他们呢

10分钟前
  • 视影
  • 推荐

不太行啊,原以为是《新闻编辑室》那样精彩的群像戏,不料完全是罗素.克劳一力撑起来的个人秀。虽然努力肥胖,在体型上接近原型人物,但罗素一开口就让人出戏,有种“瞧老子给各位看官飙演技”的卖力感。对最后扳倒这个老畜生的性侵丑闻着墨太少,对福克斯台内部生态、氛围、文化、潜规则等的铺垫也不够,格雷琴、梅根凯利这些关键女性人物的存在感和驱动力也过于稀薄,整体不如《爆炸新闻》过瘾,可惜了我闹米女神。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Showtime年中强音,Russell Crowe感觉直接锁定视帝了

1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原来以为是为了写一个坚持新闻独立,新闻自由的传记,像华盛顿邮报一样,但从第一集开始就让我震惊,抱着美好的期待,却看到很多糟粕。当然我指的是剧中个人。当然Roger扮演者罗素克劳真的很敬业了,如果不是事前有些了解完全看不出来是他所演。

21分钟前
  • einverne
  • 还行

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中扮有重要角色的人物,甚至间接影响美国近代史的小丑,是一部比较有发挥空间的题材,压缩在六集之类,六个阶段的个人传记编年史,是为浪费。沦为毫无悬念的个人话痨,侵权,但又无权势野心的糟老头子。差点认不不出来男主角,也许因为艾美奖男主角提名才是让大部分人知道这部剧的存在。

24分钟前
  • 我到河北省来
  • 较差

这种对戏剧化的处理太老套也太直白了,倒也颇有了几分福克斯新闻的神韵。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聚焦新闻媒体人的传记电视剧本身就不会很有趣,讲政治,新闻,个人生平,商业竞争能有多刺激?不是每个导演都叫大卫芬奇Russell Crowe是在向贝尔靠拢么?来,我们比比谁对自己更狠,看到剧中形象的第一眼就想到贝尔的《副总统》没认出来闹米演的谁,惭愧٩( 'ω' )و

28分钟前
  • 蒙牛莎白
  • 推荐

讲Fox如何成为🇺🇸环球时报的,艾尔斯真的就是美版胡锡进啊

33分钟前
  • BoSo
  • 推荐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3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罗素成功地从性感型男转型成一个猥琐中年,素粉简直遭受了一万点暴击伤害。

41分钟前
  • Collier
  • 力荐

罗素克劳是值得拿视帝的水平。

43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Russell Crowe的扮相让我想到了《副总统》。把这片子和《新闻编辑室》放一起看口味一定很好,一个是希望告知民众真相,一个是希望告知民众他们想知道的。如果说在此之前媒体对于社会影响还遮遮掩掩的话,从FOX开始,新闻不再是以客观报道为天职,真正成为了一种宣传武器吧。个人评价:B+

46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算是最近美剧里面比较有内容的,但是叙事不是很好,不太能带动人,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人接受度还好,路人很难跟。

50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The Newsroom是理想,此剧是现实。

51分钟前
  • 九月五的酒
  • 推荐

直击新闻暗面,它不再是“理想”“真相”与“透明”的近义词,而等同于“立场”“利益”与“掩盖”。剧集并非用大字报的方式再将逝去之人拉来批斗戏说,反而前半段用近乎粉饰的方式努力探讨了“Roger Ailes”这个名字于社会变革、政局交替和传播更新的意义,因为他明白自己不管理这个国家,而只是经营“小小的、丑陋的电视网”,没有夹缝中求生的勇气,也终究是微软/GE的陪葬品;后半段则借由Gretchen事件和同样优秀的《晨间风云》,在虚实之间,真正地在后#metoo时代完成了(至少是)新闻界乱象的回溯与整理。这近乎是近年来选片随便选的Crowe叔发挥得最强大的一次,他诠释了那种可恨可憎,但也会在某些时候调出惋惜:这位嗅觉敏锐的老头对另种立场的坚持,仍然自有原因。

5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表演,不该拿个满贯提名吗?没想到罗素克劳年纪这么大了,还是这么敬业。

58分钟前
  • 我不是
  • 推荐

制作挺不错,但是播了两集都没有围绕人物讲好一个事件。用了很多的表现手法,渲染气氛也够一流,开始还能沉浸,之后就觉得花里胡哨。主角也过于突出,我说过于突出的意思,是其他角色都因为主角而被强行矮化——惟独主角表达清晰,其他角色都期期艾艾,不成气候,形象也完全立不起来;惟独主角刁钻世故,岂止韦尔奇被他耍,老狐狸默多克都显得呆了……表这样,靠一群垃圾(至少剧中表现如此)是衬托不出能人的。//看完全集,后面讲操纵竞选和骚扰曝光的部分,比前面好看。

1小时前
  • 子夜
  • 推荐

应该译成《最吵闹的声音》

1小时前
  • ZX
  • 力荐

火速到达现场为闹米阿姨打call !!!!!!!!

1小时前
  • 野生动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