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找了半天一直是09年的美国片。铁幕行动一下找到了,真是红色遗毒活该千年,千年大计一个笑话!!!-cxnnxnnxnxmagnet:?xt=urn:btih:AD5B9377511CDADEEC881E99E48F072D52252694magnet:?xt=urn:btih:64E659CEB5F419AE2534B5671ED9E0981094DFABmagnet:?xt=urn:btih:5A7FDBF76B7FF844972B5FC2A19FE939203D8D72&dn=The%20Courier%20%282020%29%20%5BHindi%20Dub%5D%201080p%20WEB-DLRip%20Saicord.mp4magnet:?xt=urn:btih:6719A45159A25B5679D637D365C223503F9816CA&dn=The%20Courier%20%282020%29%20720p%20BluRay%20x264%20-%5BMoviesFD%5D//www.xbsee.com/play/521540/67-0.html
2020.信使 7.3 英 真实改 古巴导弹危机下的小人物被卷进国际舞台立刃而舞 叛徒泄露的大量情报遏制了核冲突 情绪丝丝入扣入木三分 节奏掌控炉火纯青 服化道配乐超赞 卷福演技炸裂
想了解历史如何选择小人物承担巨大的责任,于是选了这片。叛逃者不是爱人类而是反感赫鲁晓夫,严格说是个人好恶决定了冷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泄密,而西方阵营的种种回应不过是跟着他的指挥棒而舞,包括那个传递信息的商人。到最后计划败露也是他自己没玩好,西方接应与否他都是死路一条,而接应者也迟早会被当做人质交换掉。今天的后人说他伟大,帮助遏制了核危机,避免世界走向毁灭。而如果没有他的泄密,我觉得至少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就是美国人不知道古巴有导弹基地,而到这基地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应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世界格局。世界不一定会毁灭,而西方也未必能赢。起码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蛮族入侵中原,野蛮打败文明,谁说冷战的结果只能有一种结局?
回顾反映冷战的电影,最主流的还是站在反战的立场上打脸双方:
1961.玉女风流 8.9 政治黑幽 用阶级化的思维模式把两大阵营轮流打到脸肿 冷战双方被同时黑得体无完肤 脑洞极大吐槽火力甚猛 妙语连珠巧舌如簧机智严谨 变装气场爆棚超具快感
1965.柏林谍影 8.4 英 勒·卡雷小说改 国之冷战人之心寒 政治就是一场套一场的阴谋论 纠结于使命与良知 人性弱点被无限放大 冷硬到了极致透出残忍的凄美 摄影画面氛围音乐太有味道
2007.冷战疑云 9.0 意犹未尽荡气回肠的谍战史诗 间谍群像打造的有血有肉又令人黯然神伤 揭露CIA的始乱终弃 高度写实风格还原历史现场 基调沉缓肃穆 画面运镜考究典雅 有极强的代入感与时代感
2016.美国谍梦 第四季 8.7 两个阵营各自的困惑怀疑和坚持 探讨冷战末期的无奈命运 每个人都处在灰色地带终究都是棋子 身不由己的活着极强的悲剧性色彩 隐喻现实的无情和残酷
打脸之后,肯定还要弘扬西方的主流价值:
2015.间谍之桥 8.1 汤姆·汉克斯 传记政治真实改 用良知挑战冷战三方 对人权至高无上的尊崇 声光图范本 细节生动还原 对比审问间谍制造反差 自由的国度可以自由地翻墙 马克·里朗斯奥斯卡男配
2018.冷战 7.8 波兰 黑白文艺 戛纳导演 优美动人的爱情史诗 东西对垒不断撕扯恋人 个人命运与政治环境互文 另一边风景并非更好 碎片手法作者感十足 献给父母直戳泪点 摄影音乐动人
2018.气球 8.4 德 冷战真实改 东德乘热气球越境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 意识形态碰撞痛彻心扉 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全程都是高潮 政治压迫有多严重逃走欲望就多强烈 大时代动人的家庭与友谊的史诗
所以对于叛逃的苏联间谍,就普遍是歌颂的态度了:
2009.克格勃无间事件 7.4 法 真实改 还原冷战叛逃最高级别军官 为了更好的世界而叛国 牺牲自己换来苏联的改变 隐忍有张力美而哀伤 超真实的时代重现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演的太好
1990.俄罗斯大厦 6.7 政治 勒卡雷小说改 优雅至极的铁幕叛逃 成人之间成熟彻底的爱文艺而伤感 爱国所以反政府 气场极具瞬间秒杀之能 配乐浪漫温暖 肖恩·康纳利巅峰演技 米歇尔·菲佛真美
而早在二战之前,对人类的前途也不乏悲观的预言:
1936.笃定发生 7.4 英 威尔斯小说改 战争带来荒芜黑暗科技带来秩序和平 预言了二战冷战原子弹 再伟大的文明都无法改变人类灭亡的宿命 很多文学式的表现手法 哲理性非常强
归根结底,西方的主流立场是对前途悲观,对自己不自信,就包括那些弘扬普世价值的作品也是一样。你弘扬什么,就说明它在现实中不多见。也许它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理由,但现实中这样的理由并不充足,所以结论还是悲观。今天人说核威慑保证了和平,让人类学会了向死而生。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为什么还要限制伊朗北韩拥核?为了永久的和平,难道不该人手一颗原子弹?
所以我认为,什么普世价值美好的口号,都是为利益遮羞。你维护同性恋少数族裔,就要损害异性恋多数族裔,维护非法移民就要损害合法公民。今天的世界格局是资本家联合起来搞全球化,力量强大到了足以操纵选举控制政府,所以我们才看到这样一张有趣的时间表:先是叫停了蚂蚁上市,然后西方抵制新疆棉,针对的是中国的服装产业链,然后,阿里集团就接到了182亿的天价罚单。
我们人类先是从热战变成了冷战,然后又从冷战变成了贸易战,其实骨子里都是利益之争。这是一个为了利益冲突斗争的世界,你我人人都身在其中,但是很难选择拥护哪个阵营。因为谁的汗毛都比我们的腰粗,我们谁都得罪不起。在历史的进程当中,人很难看到结局的输赢,所以往往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怎样能不得罪任何利益集团,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我的建议是服务他人。你服务的人越多,你的社会价值就越大,这就是你和那些集团谈判的本钱。我说的服务,是一种持续稳定的联系,让人一直对你有需求,所以你就要有能力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我,给几万部电影做了标签,所以一聊到冷战,就找出了10部相关作品,还简明扼要说清楚了每一部的优点。有了同类汇总、比较分析的基础,才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结论也会更有说服力。
因为电影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关心的任何问题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任何细分领域里都可以说是佳作连连。有了这个标签检索系统,就能让人类智慧的宝藏为你所用,你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当你用这个系统给别人服务,就能提供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建立起持久有效的用户粘性。
你现在就可以给别人提供这种服务,我给你做后台支撑,任何关键词都能立刻找到相关的佳作。我只需要你在有空的时候,偶尔帮我做几个标签。有意者豆邮联系。
越来越难以好好沉浸于电影之中,就像到了这把年纪随时都绷紧了警惕的神经,再没办法享受甜言蜜语。
越来越倾向于看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因为还有点真的。但总是带着审视——还原度有多高?所知的历史到底有几分是确凿无疑的?往往这两个问题的存疑度很高,于是,也很难对一部电影倾心。
且不说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历史上的Oleg Penkovsky为何叛变?所有叛徒都有目的,逃不过钱财名利及其衍生好处。他是主动投敌还是被英美情报局引诱招募,并不重要。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他对于苏联是卖国贼。历史上的Greville Wynne如果是好端端的商人,为什么要去当间谍?寻求刺激?金钱诱惑?很难想象一个普通人愿意和敢于冒生命之险。不管两个人各自为何,他们终究是两国相争的棋子,最终遭受囫囵,Oleg Penkovsky还遭到枪决。虽然维基百科上留名,但又如何?
而电影更是可笑。Oleg Penkovsky投书敌国就为了阻止赫鲁晓夫的冲动?一个对首脑不满的高级政府官员,为了世界和平,不顾妻女,决意成为孤身对抗祖国的“英雄”?Greville Wynne被请吃了一顿饭就决定引火烧身?CIA那个漂亮的特派员说了一句核武器威胁到的世界和平就在你手中,他就自信是正义的使者?两人在天鹅湖的剧场里心潮澎湃,Greville甚至泪流满面。两人在监狱里见面,双手紧握,Greville激动地告诉Oleg,古巴导弹撤销了,都是你的功劳,You did it!似乎他的牺牲换来了世界和平,改写了历史!这时候Oleg眼里充满了耶稣式的神光。但观众不会奇怪为什么克格勃会让他们见面吗?其实还有更多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比如Greville作为商人拜访科技局以后Oleg不但第一天就请他吃饭,之后更是经常密切往来,做间谍的那么不需要避嫌吗?CIA和M16的两个联络人随便把Greville请到饭店吃饭就谈了国家机密,之后运作也不见保护措施,最后的逃跑计划也没几个人,还竟然让Oleg回家接妻女,英美两国的情报局这么不把克格勃当回事吗?
影片对于历史的修饰过多,PS的效果太假,以至于鼓吹西方世界观的意图太明显。如果由俄罗斯来拍这个事件,毫无疑问是另一个版本,当然现在俄罗斯是evil国家,也没人要看他们的电影。
如题,以我的立场和匮乏的历史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来看这个电影是一个很神奇的感觉
标签里有惊悚,我感觉顶多算个谍战吧,还是那种,叙事风格很另类的谍战(直白一点就是我觉得有些地方交代的不太清楚有点懵)(当然也可能是有一些他们觉得不需提醒的我不知道的内容在),我在大概一半的时候就在想结局,男主是死是活,中间的紧张状态铺垫不太够,后半段才开始比较紧张。对故事的真实与否和意识形态不做评价,只能说,电影还可以,以单个人物来(试图)解释一段历史,还可以。(虽然……最后二位男主的握手和男主的激动有感动到我)
又一次被本尼的演技惊艳到,看上映时间是20年,应该是在犬之力之前吧。在飞机上意识到情况不对之后的表情和眼神,大特写镜头下格外考验演技,我真实地读出来了他的不安慌乱试图震惊甚至一些“终究还是什么不对的事情发生了”的释然。还有监狱里几个月后因病的暴瘦,我的天,真真切切地被吓到,脸完全凹进去,手腕之细,骨头分明。还有最后宛如重生的沐浴。还有回到家后的那段。还有在监狱和妻子相见那段。哇,怎么说呢,时至今日,我永远可以相信本尼。看有朋友说发现本尼也在制作人staff中,好像他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估计有参与吧。
电影看完了,我要去查查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了,我想
(看到后半段关于要不要救人啊啥的的,还以为会有关于人性和人际的讨论,没想到很直白简单。)
Oleg Penkovsky最先接触的是美国,他在美国大使馆外游荡了几个月也没找到机会 ,根据加拿大1991年解密的档案显示,Oleg Penkovsky曾两次试图通过加拿大外交官传递信件,但被对方拒绝,据所承报告,当时递给加拿大外交官的信封里除了导弹情报,还有写给Eisenhower和Kennedy的私人信件,后来如同电影里展现的,终于跟美国接上头了,但美国并非没合适的联络人,而是Angleton不相信上门投诚者,美国没音信后,遂与英国接触。
Greville Wynne二战时并非普通士兵 ,而是加入了军事情报部门,退伍后至迟1955年既被MI6招募,当时他有两家贸易公司,均由MI6出资成立,Greville Wynne一直认为自己是名间谍,但从最后被当成弃子来看,MI6只是用他来掩护其他联络人,Greville Wynne并未参与到Oleg Penkovsky的逃跑计划(因为并不存在逃跑计划),他是在匈牙利参加贸易展会时被捕,此前MI6并未警告过他。
Greville Wynne后来曾写过回忆录报复MI6(部分内容存疑,但关于其二战及退伍后的经历有佐证),后被MI6御用史学家反驳,认为Greville Wynne只是个平民,“He had no previous intelligence experience or training”,没证据?是的,没有其他证据,MI6一直坚称Greville Wynne只是平民,是爱国热情驱动他参与这一伟大活动,实际上Greville Wynne只是个替罪羊,KGB一开始也以为钓到条大鱼,最后发现就一小虾米,遂同意交换。
Oleg Penkovsky是个官迷,驻外的时候因为上司挡路,曾向驻在国的其情报机构举报上司是间谍,Greville Wynne回忆,Oleg Penkovsky最喜欢听的就是“你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并且非常渴望与大人物见面,Oleg Penkovsky曾让Greville Wynne安排跟英女王的会面,“I must talk with her, Greville. She ought to know what I am doing for the cause of peace. I'm sure she will speak to me”,还有传言说Oleg Penkovsky跟Kennedy见过面。
他也并非从家中被带走,1962年10月,Oleg Penkovsky被KGB从国家科委大楼接走,而此时的KGB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知道Oleg Penkovsky是个鼹鼠(KGB说法,实际更早)。
Oleg Penkovsky被捕后写的忏悔信曾提议让自己充当双面间谍,认为自己还有价值,“我能从敌人那里获取比我出卖还要多的情报”,如果背叛誓言,或提供虚假情报、低质情报,“请杀我全家”。
英国在早期承诺的逃跑计划是,会派一艘潜水艇来接他们全家……
实际上,英美均无实际意愿助其全家逃跑,Oleg Penkovsky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能接触到苏联当前的情报和战略思想,他们认为离开莫斯科后的Oleg Penkovsky将失去价值。
行动成员之一的Joe Bulik终其一生都未曾原谅CIA,他在一次会议中,问及Oleg Penkovsky被捕前如果发现苗头,我们会救他吗?
Joe Bulik回忆说“他们从未想过帮Oleg Penkovsky一家逃到西方世界,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们不会去干预他的命运”
花絮:
关于Oleg Penkovsky的被捕,如果不存在阴谋论,我印象里下面这几个渠道会让KGB怀疑有内部有鼹鼠:
美国方面:陆军参谋长情报顾问William Whalen、国家安全局Jack Dunlap
英国方面:海军大臣Tam Galbraith私人秘书John Vassall、MI6的Frank Bossard和George Blake(由于他的叛变,Chisholm夫妇的真实身份被KGB掌握)
如前所述,Oleg Penkovsky不只Greville Wynne一个联络人 ,英国外交官Ruari Chisholm(MI6驻伦敦情报站站长)的妻子Janet Chisholm就是其中之一,Janet Chisholm早年曾加入MI6,是Ruari Chisholm的秘书,两人结婚后,Janet Chisholm从MI6辞职,在选定Oleg Penkovsky的联络人时,MI6认为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Janet Chisholm应该不会被怀疑。
1961年12月30日,两人曾有一张在公园内交换情报的照片,跟电影里Greville Wynne与Oleg Penkovsky家人碰面类似,只是以糖果盒做为掩护,也就是这次会面,让Oleg Penkovsky进入了KGB的视线(KGB说法,苏联解体后,曾有一份1961年1月两人交换情报的录像被公布)。
后来如KGB所言,经过缜密的侦察,发现了Oleg Penkovsky出卖祖国的铁证,但实际上1961年1月KGB就已经拍到两人交换情报的照片,为什么会在一年多后才进行抓捕?
不提George Blake,Chisholm夫妇的密友,《The Daily Telegraph》记者Jeremy Wolfenden就是KGB间谍(先被MI6招募,后被KGB策反,他还娶了Chisholm家的保姆)
曾负责在Greville Wynne回国后进行询问的MI5高级官员回忆说,Greville Wynne曾提起一件怪事,KGB在审问他的时候,曾追问他一个名字很怪的东欧间谍,Greville Wynne一直说不知道,后来KGB放了一段两人的录音,Greville Wynne说这不是间谍,是MI6在伦敦为Oleg Penkovsky安排的妓女,但Greville Wynne随即反应过来,两人这段谈话发生于1961年5月。
KGB伦敦情报站站长曾在纪录片中说“第二总局的朋友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不是被偶然发现的,我们一直都知道他”
KGB第一总局假情报处处长曾告诉一位密友“刚到假情报处任副处长时,处长曾经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实际刚被MI6招募,我们就知道了,他是被西方鼹鼠出卖的,为了保护这名鼹鼠,我们一直在看着他们玩,当处长后,我曾在一份档案中看到1961年10月的申请表,是关于更换Oleg Penkovsky家监控设备的”
1965年,CIA曾出版过Oleg Penkovsky的日记,但就连美国人、英国人都觉得这太特么扯淡了,编也要走点心呀。
真真假假,故步迷阵,情报界上的事,没有人能真正说清。
天鹅湖那段很棒啊。当一个人坐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看完天鹅湖,和你流下同样的眼泪,你确实难以再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工具人了不是吗?他已经是你的朋友了,你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乎他了。不管人类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至少我愿意相信人类是这样的。
站在西方的角度拍的故事
The.Courier.2020.1080p.WEBRip.DD5.1.x264-CM
我强迫症式的努力啊,我该拿你怎么办?—— 类似题材的电影,比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信使》,还是虚构的韩国电影《铁雨》让我更喜欢。最后的结局联想到《间谍之桥》。
为真实的、善良的、勇敢的人立碑,是活着的平凡人的责任
卷福贡献了丰满的表演,减重和监狱的几场审讯舞台感十足。主要是后段情节拖沓,尤以探视戏为最。那个年代,应该留给我们的不只有反思,历史也不仅仅是成王败寇,勇者屠龙,龙可以假装成勇者,勇者也可以变成了龙。
电影中心思想:珍惜老婆!(最赞的影评为啥不能转发呢?比电影本身精彩!联想到福赛斯的《魔鬼的抉择》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政治就是一种艺术,博弈的艺术、谈判的艺术)
谍战片...拍得不错。 一套套的理论,把苏联叛国间谍都合理化了。把霉国美颜得有点过头了...居然感性得出位去胁迫英国政府去营救人质。影片配乐很棒,福卷发力的表演。4星
两个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人,在热血和愚蠢中踏入修罗场,却在友谊与激情的支撑中超越凡人,重新做人。伟大的故事,伟大的情感,无论是美国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还是苏联的极权通知,都在两个人的理想与真挚下相形见绌,人类最珍贵的情谊在双重的灭顶威压下闪烁光辉,这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的力量,无数帝国化为灰土,唯有理想与激情留存人世。致敬!这就是超越传统间谍片的升华之处。
开镜告知真实事件改编,说明希区经典西北偏北至少在故事起点上是有据可依的:现实之中一位无辜商人真会突然被卷入谍战甚至还能居功至伟!当然,情节展开与叙事风格上要大相径庭改走卡雷写实残酷路线。但问题也正是因为缺少了浪漫奇情或曲折跌宕,使得对于主人公某些胆色和壮举的叙述无法引起观众共情。是,他选择承受风险接受任务,后来冒了更大风险重回莫斯科去搭救朋友!可风险和抉择都是观众无法融入的内化物,外部矛盾由于事件性质决定了又不可能存在揪出内奸这种悬念戏码,出于保守立场对家庭婚姻的坚贞又不能开辟浪漫线索,于是居于核心篇幅的谍战主戏被迫陷入到卡雷所言关于写实谍战最主要的创作困境:一方面要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可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一个好故事。只有天才才能将二者得兼。卡雷谦称自己不是天才,本片导演自然更加不是。
虽只二人,改变已始。(和Oslo讲的的变化却不同)
接了这么多2020年的片hhhhh
零碎粗糙,割裂感强,大量废笔和distraction,人物塑造失败,真实感弱,无法有效呈现严肃议题。(另外希望欧美导演不要这么想当然地assume己方观点判断的普适性,仿佛根本不需要费力气解释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功勋满身有妻有崽的苏联人会忽然决心为了世界和平投诚。(同理仿佛根本不需要解释为何oleg第一波试探性入伙后执意指定这个完全没准备继续的业余接头人,是assume观众都会面带微妙的笑意在脑中补足原因还是怎样。(另外资料片里的原型人物即便在谈笑看起来也已经broken beyond repair,演员…和真人差距还挺大的。
看了首映,天鹅湖和最后两个间谍监狱一见拍的都很克制,这两段特别好。饰演潘考夫斯基的苏联演员很棒。 CIA和MI6的两位领导则非常假。卷福为这片受到脱相也是牺牲不小。
邪恶苏俄最终还是解体了,这是生活在当代人们的一大幸事
卷福太敬业了,演得特别好。芭蕾那一场和监狱会面太动情了。美国女演员不适合这片子,气质格格不入。
难得一部英语片里的俄国人讲俄语而不是俄式英语,不过剩下的一些细节上明显的纰漏就很遗憾了:且不说妻子的角色在影片里相当尴尬,潘科夫斯基的动机还被符合当下话术地从对苏联失望变成了“世界和平”,他的情报也并非缓和了古巴导弹危机而是让美国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3.5吧,怎么讲,很复杂,也不是不好看,其实是好看的,但是呢这种好看不是愉快的那种好看,然后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所以你也不能讲说是没有必要,就前半部分我真的会给五星,非常有意思整个节奏啊表演啊故事都很有趣,但是后半部分就真的特别痛苦,我盼着赶紧结束吧,太不舒服了,但人真实事情就是这么个过程你也没办法改变历史,所以也不能讲什么这都是何必呢,毕竟这么拍也没有错,不过我在想是不是能改编得稍微让人舒服一点啊?没被感动到甚至说有点痛苦,我真的只是想看个间谍爽片,我上了一天班回来看个这种片我今晚就不会开心嘛。不开心啊!!!!!康伯巴奇!!!!!(出来还遇上做影片调查的,我非常脑残的脱口而出我纯粹是来看康伯巴奇的🥲)当然来康伯巴奇表演值得五星,那绿眼睛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越发美丽了🥰
电影最糟糕的地方在,一个有妻有女的苏联高官为何投诚西方?居然一点都没交待。算是西方常年自以为是的教育和信息的胜利,自己就是正义。
三颗星送卷福的表演和为角色而牺牲形象。一颗星送这位英国人为世界和平甘愿做间谍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于作品延续英伦谍战片严谨工整冷峻特色。剧情紧张程度不够有些平稳特别是苏联那段本应出彩的可惜没达到效果,除主角其他人设没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