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མིང་ལ《时间去哪儿了དུས་ཚོད་གང་དུ་འགྲོའམ།》ཞེས་བཏགས་ཡོད་ན་ཡང་ངས་ནང་གི་ཚན་པ་བཞི་པོ་རེ་རེ་བལྟས་ནས་མཇུག་བུད་རྗེ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གྲུབ་ཆ་མང་པོ་ཞིག་ནི་དུས་ཚོད་ཀྱི་སྟོང་ཆ་ཁོ་ནས་ཁེངས་ཡོད་པ་ཚོར་བྱུང་། གློག་བརྙན་འདི་ནི་རྒྱབ་ཁབ་བཞི་ཡིས་མཉམ་འབྲེལ་གྱིས་གྲུབ་པ་ཞིག་ཡིན་ཞིང་། དེ་ཡང་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ཚན་པ་རེ་རེ་རྒྱབ་ཁབ་རེ་རེས་མི་སྣས་འཁྲབ་ཡོད་པས། 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བལྟས་པས་གློག་བརྙན་མང་པོ་ལ་བལྟས་པའི་གོ་ཆོད་པ་ལྟ་བུའི་བརྗོད་བྱ་བསྐྲུན་སྟངས་འདི་འདྲ་ཡང་ཅུང་དམིགས་བསལ་བར་མཐོང་། ང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བལྟས་དུས་ཚན་པ་གསུམ་ཙམ་གྱི་མཚོན་དོན་ལ་སྤྱིར་མྱོང་རིན་ཡོད་ཅིང་། དེ་ལས་ཀྱང་俄罗斯ཨུ་རུ་སུ་ཡིས་འཁྲབ་པའི་ཚན་པ་དེས་དངོས་ནས་ཡིད་དབང་འཕྲོག་ཏུ་བཅུག་བྱུང་། ཚན་པ་དེའི་བརྗོད་དོན་ཆ་ཚང་ངས་འདི་ནས་ངོ་སྤྲོད་བྱེད་རྒྱུ་མིན་པར་ལྟད་མོ་བ་རེ་རེ་ལ་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བརྗོད་དོན་ཇི་བཞིན་དུས་ཚོད་ཀྱི་སྟོང་ཆ་རེ་བསྐྱུར་བར་འདོད་ལ། ཡིན་ན་ཁྱེད་ཀྱིས་གཤམ་གྱི་པར་རིས་ངོས་སུ་གསལ་བའི་བུད་མེད་དེས་་་ད་ནས་བཟུང་ང་རང་ཁྱོད་ཀྱི་དུས་ཚོད་བྱེད་ཆོག་་་ཅེས་པའི་སྐད་ཆ་ཞིག་དང་མཉམ་དུ་ལག་སྦྲེང་ཐེད་པོ་ཞིག་འཐེན་དགོས་པའི་མགོ་དང་མཇུག་ཅི་འདྲ་ཡིན་ཤེས་སམ། ཤེས་ན་འདོད་དམ།
趁着十九大召开之际,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以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写了一篇命题作文。
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中国——五段截然不同,看上去都在传递着时间观与对生命之感受的故事。
第一部是来自巴西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短片《颤抖的大地》,他大概也是我们在其它四国里最熟悉的导演。他拍摄的《中央车站》获得了1998年第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该作品的获奖也标志着巴西电影进入了“新电影十年”。沃尔特·塞勒斯是当之无愧的旗手。有人曾说,整个巴西“新电影十年”作品的文化基调就是—“一个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一个女人要寻找他的皈依,一个国家,要寻找他的根。”和《越线》、《中央车站》、《异国他乡》如出一辙的是这部短片里父亲依旧是缺位的。就像导演一直强调的“巴西像一个被父亲遗弃的民族。”应该支撑起家庭生活的强有力的男性呈现出缺席的状态,是社会的伤疤,孩子心灵的伤痛,是影响巴西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
为了更彰显巴西社会的这一状态导演拍摄了一个家园遭受泥石流人们变成难民的故事。故事中的核心家庭中的父亲在灾难中失踪了,孩子寻找父亲,作为母亲的老师有了新的追求者。显然,对于沃尔特·塞勒斯来说这是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直白得像国师张艺谋得作品,恨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掰开了呈现给世界。所谓的意象化表达到这种程度也是无趣了,当然国师沃尔特·塞勒斯的视听手法也是和国师张艺谋一样过硬的。毕竟我们还能记住夜晚床上一家三口紧靠着的脚丫体现出的浓浓亲情还能记住静态的触目惊心的灾难画面呈现的经受泥石流的巴西村落样貌。
如果说第一部片子里巴西的样子是黄色的泥石流,那么第二部片子里所呈现的俄罗斯则是银装素裹的冰雪王国。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所创作的《呼吸》无疑是五部里最有创意的。一对夫妇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本可以是美好的二人世界却被日渐颓废的丈夫破坏,丈夫酗酒、烧妻子的衣服、婚戒、辱骂妻子畜生还怀疑妻子出轨。丈夫在一次追打妻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妻子用手风琴接住丈夫的气管并不断拉动手风琴来帮丈夫呼吸。讽刺的是帮他续命的手风琴正是他怀疑妻子出轨的证据。片尾妻子和丈夫的对话可以说是整部长篇最为精妙的一笔了。“我还可以活多久?”“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这部作品的影像风格也是我最为喜欢的,很有昆汀的《八恶人》的味道。血腥残暴的画面也让我们真正见识了战斗民族。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的《孟买迷雾》是五部片子里最为平庸保守的。讲述了失去与家人共处时间的老人与乞丐男孩的往年交。两个孤独的人在时光中温暖了彼此,走的是温情路线,故事是打动人的但也过于平整标准。片中出现了代表时间变化的蓝牙打电话、智能手机、留声机、电视机,标准的八股文。最后老人给家人的遗书里还要点明“城市给了你们很多,却独给不了你时间。”
来自南非的短片则是一部非常有人类学视角的科幻片。《重生》里的未来女孩逃离了死气沉沉的未来世界穿越回到了欣欣向荣的地球原始部落。但很可惜短片未来科幻的部分比较多对我而言更有趣味性的原始部落部分篇幅极短。而本片的科幻制作也是我看过的科幻里最为粗糙简陋的,1902年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都更有科幻感,咱南非导演这样拍科幻片,还是非常有勇气的。
咱们有农业背景贾樟柯导演,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呈现我国最广大却最在主流语境下失语的中国人的生存境况。《逢春》讲的是在景区以扮古装为生的中年夫妇赶上二胎政策迎来第二春的故事。人物生活环境的设定便利了贾导演呈现中国历史与现代元素。从《山河故人》起贾导就开始尝试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不同时代,这一次不同时代调性的展现能力是优于过去的。只是,总能把握住中国脉搏的贾樟柯这次故事的内核显然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以展现其荣光。俩字,别扭。
总体来说整部长片没有什么艺术上的闪光点,作为一部特殊时期上映的金砖五国电影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五国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更好的把传统印象植根于脑海中,算得上是一部值得观看但不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6.4,数字运算,9分分配给5个短片,每部满分1.8按喜恶顺序,分别为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和巴西,共计得分5.4,加1分给主题策划。沃尔特的最强扭主题;印度故事太乏味;贾樟柯生硬扯成政策和时局宣传片,但还算暖心;南非将主题宏大了,有扩展成长片的卖相如第九区;俄罗斯最有意外惊喜感,且呈现凛冬的过瘾“动静”。
今天冲着贾老板去看了首映礼,想要感受下首映的氛围,毕竟是第一次。没有想到第一次在电影院差点华丽丽的睡过去。看完很心疼自己的票钱,想退款。虽然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看完的感受,这次对于自己的感受确实不好。 1.不喜欢用几个故事组成一部电影,像是老师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每个同学围绕这个主题交了份作业,这还是金砖五国每国一篇,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brics在十九大期间显得正能量十足。20几分钟一个故事完,一段类似QQ空间的语录进行总结。感觉很PPT,很强势~ 2.每个故事又慢又快。慢是节奏慢,快,故事感觉可以多丰满一些让人有被吸引的感觉一点,但是一下子就没了,显得平平淡淡。或许这种故事不适合我,有的人喜欢又是另外一回事。 3.一起观影的有很多在读的大学生,编导影视专业,从他们时不时看下手机的情形,可能和我一样有点想中途离开吧。 4.真的要吐槽的是南非科幻片,云里雾里,画面类似在黑漆漆的防空洞中模仿《饥饿游戏》里人被控制的情节,“扑朔迷离,不知所云”,可能是女主角的自由,可能是宇宙生命起源,最后的穿越,不知道怎么说。 5.俄罗斯的故事觉得很有创意,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和时间,还有情侣之间的暴力? 6.中国篇,我不太喜欢贾导的“逢春”,第一个孩子还在农村上学,鼓励38岁40岁的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很像二胎政策宣传片,“枯木逢春”,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普通夫妻再次生育孩子对孩子,对自己的现实压力。感受过这种尴尬年纪所谓的一胎孩子的尴尬。片子里说要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首映礼,电影学教授进行了观影分享,从他委婉的表达我听出他被强行说一些“好听话”的尴尬,有点放心自己的认知应该没有出大问题。 可能是一个短片只有20几分钟确实很难讲好故事,如果命题式作文的电影都是这种风格的话,以后真的要提前做好功课选择去还是不去。品牌营销重点强调在所谓的国际化,多元文化这种标签上,可能是个陷阱。
时间去哪了,珍惜时间。
其实就是个金砖五国的短片合集展映,个人感觉:俄罗斯的最好,印度次之,中国和南非的半斤八两,巴西这个……感觉很敷衍(即使是灾后重建题材)。另外还想说的是,整体片名为什么要选择当年那首歌名咱先不说,虽说“时间”是个很大的主题,基本都能靠上,但你不加加工的直给,还非要加点时间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叫“金砖国家微电影展映”呢……
参加的10月14日的大象组织的电影,百城点映的影迷应该都是冲着科长去的,观影后还看了两分钟贾导录得彩蛋,影迷交流部分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大部分喜欢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部分
导演贾樟柯,热爱家乡的贾导这次依然选择了山西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是这次更多像为家乡宣传,或者说为平遥古城宣传。
《逢春》是对生活中新希望的表达,中国二胎开放,年近不惑的夫妻想要再生一胎来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遗憾具体是怎么造成的,短片没有详细解释,但结合片中提到政策开放夫妻俩才动了生二胎的念头这个背景来看,也能猜出个八九。
依然是贾岛一贯的片子风格,唯一略感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表达《时间》这个主题,短片中的台词部分多次涉及到”时间“,直接用”时间“来讲述”时间“,就好像是中学时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为了表现切中了主题,就用主题词来吸引老师的目光,尤其是高考时的时候,一定得记得多次重复这个主题词,否则那么快的阅卷速度,阅卷老师看不到怎么办,以为文章跑题,判了低分可不成。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66年生人的导演比科长还大四岁,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印度的选材也是家庭情感,导演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黑暗,而是大篇幅的表现快乐,整个观影过程中,只有印度部分是真的轻松愉悦的。另外,导演没有大段的用印度歌舞在短片中。
导演用老人老去表现时间的逝去,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心,发呆成为常态,直到小男孩查理的出现,老人感到又有了价值,以至于孙子以为爷爷有了第二春。
其实影片叙事还是有瑕疵的,故事也不严密,比如,偶遇的小男孩成为爷爷最担心记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外孙?小男孩自力更生多年都没问题,偏偏遇到老人之后就出了意外?老人的病太意外,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强凑的,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老人的笑容和小男孩查理的童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看到荧幕上老人开怀大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知名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有纪录片拍摄经历的导演,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镜头,万里冰封,树木晶莹璀璨,千里广袤的大地组合在一起在镜头的表现下美的窒息,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情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冷静,开头大幅的冰川冰河组成的美景会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而千回百转却情境之中的结局也呼应了这种感觉,我就是你的时间,相互静止。
故事以怀疑开始,丈夫怀疑妻子跟司机有染,甚至会动手打妻子,而在两人追逐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丈夫病发,不能呼吸,在耗尽了氧气瓶中的氧气之后,妻子大胆的切开丈夫喉咙,用手风琴为丈夫输送空气,而这把手风琴恰恰是司机送给女主的,由怀疑导致的病,却又用这颗怀疑的种子,这个导火索续了命,讽刺意味一目了然。
不愧是著名导演,镜头成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故事依然起承转合样样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故,情境之中的结局。妻子陪着丈夫,妻子就是丈夫活着的时间。
导演是享誉世界的沃尔特·塞勒斯,这次的选材跟他的成名作《中央车站》一样,都是温情题材,而且选自巴西的真实事件,导演没有把焦点放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不可阻挡的破坏性,而是缓缓向我们展示灾后那些满目疮痍的房屋树木,那些曾经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镜头表现死亡,而我们却能在小男孩次次渴望寻找爸爸的目光中感受到死亡造成的创痛。
巴西部分是五部短片最先放映的,短片刚展露了温情一家人的照片几秒之后就开始了地震,经历过5·12大地震,都还记得,当房屋毫无征兆的摇晃起来的那种内心恐惧,更何况是在黑夜,所以这段我会自我代入地震的恐惧感。
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地震的表达,反而花了大量镜头来表现灾后重建时灾民的生活情境,这也是现实的,几万灾民的生活突然中断,灾后重建是个不小的压力。
短片中小男孩的伤心绝望并没有用眼泪来表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大痛。导演的镜头客观冷静,却让观众感受到悲切无助。
南非的新锐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把时间表现的科技大胆同时还带有一点宗教信仰。以轮回来警示当代人。导演大胆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没有植物,没有阳光,一切都是机械的运行着,直到女主偶然拿到了一个手表,想要探索这一切,解开一切秘密。导演的故事外壳很不错,但是,画面感不太好,高科技场景营造的不太好,后面重生的画面也略显简单匆忙。
暗黑的世界,一切都是流水线般作业,麻木的人,没有思想,一道道安检,监视着这群没有灵魂的人。直到偶然碰到的手表,偶然看到的之前世界的样子,触动女主内心的灵魂,探索开始,寻找时间的旅程开始,对抗也就开始。
最后用来重生的小地球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来表现现在地球的破败还是道具不用心,重生的整个场景开起来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反而显得很粗糙。重生世界的画面与这端世界的消亡对比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
论命题作文的拍法。巴西灾后重建的写实,俄罗斯濒死的残酷浪漫,印度跨阶级温情,南非重生与科幻,科长的“逢春”对白很喜感,中年逢春,再接再厉,再生二胎,影院一阵阵笑浪,简装的 “世界”日常的“山河故人”,古装开头有胡金铨的气势,演员很像石隽,期待科长武侠片!评分:俄>南>中>印>巴。
大家都敷衍了事的时候,还有老毛子挺着
虽然这么打分很不公平,但是我只想为第二部俄罗斯站街,扣题最自然也很有创意,希望能出个长篇。南非太催眠也没懂。印度强行煽情,巴西故事不饱满。至于中国的…诶,贾樟柯能不能别每次都让自己老婆说着方言演这种人物了,命题作文只说一个论点没有论据分也不会高啊。
五段命题作文 水平参差不齐 拍手称快与不堪卒读交叠.第二段俄国最棒 cult又温柔 解题精妙.科长老师偷懒了 拍了个风光片. #BRICSFF@chengdu2017
贾导是拍着玩的吧?
真艺术电影,一个故事也不喜欢,贾樟柯拍了个二胎宣传片。
让五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拍命题作文,就如同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台表演煽情戏码是一个道理。没有所谓的“参差不齐”,每一部都很差劲。
俄国和南非两段不错,尤其南非那段还来了个[第九区]流的低成本末日科幻。其他的…印度那个声音太差,而且实在太政宣片了。塞勒斯作为名导拍得这么冗长拖沓实在是不太能接受。科长那段,空间设计是[世界]的梗,算是一流,不过赵涛的谜之微笑实在是跟剧情一样尴尬。一部政宣集锦片做成这样也算是到头了
少年心事重,夫妻花样多。非亲胜至亲,游戏即人生。但选最逗逼,还得看樟柯。春分要播种,逢春就发春。最喜欢印度部分,五星;最讨厌贾樟柯部分,一星。
赵涛的表演总给我一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的感觉。
贾导部分就是《世界》的背景里面,《山河故人》的梁子和涛结婚以后到了平遥去演情景剧,打算生个二胎了。
五段式,只喜欢俄罗斯那个故事,cult味道浓浓,其余几位名导就是习作作品,贾科长和塞勒斯都显得比较中庸,南非那个最无趣,印度那个其实还行
时间去哪儿了?都浪费在看贾科长的电影了。
这种命题作文简直尴尬到死。台词强行扣主题,印度那部强行煽情,南非故作哲思,巴西情绪还没到就戛然而止,俄罗斯那部有点趣味也止于趣味,贾大师就不说了在给平遥古城拍宣传片?好久没看到这么烂的短片集了
比想象得好,原本以为更主旋律一些,没想到是一些还有点脑洞的影片。5部影片,3个国家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都把视线对准了孩子(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老贾是“未出生”)另两部突出女性视角。最喜欢手风琴的,非常魔性也有点解气,密闭小空间下的神经质故事。最无聊的是《重生》,一点点小小的科幻思维,但呈现得太粗糙了,调色布景都不太行,明显没钱而且不会藏拙。贾樟柯那个简直就是《营生》啊(先看的后者,更喜欢一些)字幕翻译得也挺有意思,可以图个乐注意一下。印度的故事感觉可以做得更好,孩子有点像神明派来陪伴老人最后一段时光的,但处理得太仓促了,对话可爱,手机的点找得好。没想到的是第一部巴西的那个很成熟,小视角侧呈现出当地灾难性事件,又跟简单的情感结合,做得巧妙,结合新闻照片,而且体现了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时间是爱,是重生,是“相对论”,是揭示....第一梯队是最扣题的俄罗斯和最具想象力的南非;中间的是内核打动人心,看了“感觉好”的印度;太用力的中国和巴西垫底。但至少每一部都算勉强扣题+抓住国家特质了,期待未来还会有这样的企划。P.S. 贾樟柯的这部感觉是拍《营生》之外一起赶出来的?
大象点映真是一次糟糕的体验,大家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召集人的个人秀。另外观影过程中架着摄像机一直拍观众的傻逼,不管你是哪个媒体谁叫来的,杨德昌都与你同在。而对于电影,没有什么比五个人共写一篇命题作文更尴尬的了。
巴西:★★★☆ 这该死的泥土怎么也洗不掉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中国:★☆ 生,生,生,生个屁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命题作文的尬。科长为了拍武侠好用力。南非科幻来拍长篇绝对可以有。熊族人民用手风琴做呼吸器非常俄罗斯